• 616.00 KB
  • 2021-05-14 发布

世纪金榜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阶段评估检测(六)‎ ‎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6·三门峡模拟)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解析】选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前提条件之一是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在增长过程中存在出生和死亡,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种群密度除了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的影响,还受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影响,其中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图中b表示年龄组成,可以用来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而性别比例则只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就达到了最大值,此时由于种间关系、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会使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错误。‎ ‎2.(2016·湖州模拟)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解析】‎ 选C。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在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3.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 ‎【解析】选D。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项错误;据图分析,由于释放总数的值不变,故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项错误;本实验没有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的关系,C项错误;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成虫数量减少,其年龄组成会发生改变,D项正确。‎ ‎4.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解析】选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宜用标志重捕法;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 ‎5.(2016·张家口模拟)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  )‎ 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解析】选D。根据图甲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知,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竞争力相同)两种可能;图乙中生物个体数量出现两极分化,种间关系为竞争(竞争力差异较大,一种生物被淘汰);图丙中两种群数量变化呈平行状态,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6.下图a、b、c分别代表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解析】选C。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种类的差异可受阳光、温度等不同生态因素的影响;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不同植物类群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区别;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7.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选C。采伐迹地的群落演替过程,土壤条件仍然保留,所以应为次生演替;若在人为干扰下,群落由⑤→①,属于人为因素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群落内部生物之间以及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对群落的演替产生影响;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8.(2016·宿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A项错误;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项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也不属于分解者,C项错误;蚯蚓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D项错误。‎ ‎9.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解析】选C。图中应有4条食物链。鹰在这4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即鹰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蛇和鹰因都捕食相思鸟而存在竞争关系,又因鹰捕食蛇而存在捕食关系。若兔大量减少,鹰会更多地以相思鸟和蛇为食物,故鹰不会大量减少。‎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 250 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解析】选C。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75+200+875=1 250(kJ),A正确;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为作物提供了无机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11.(2016·珠海模拟)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解析】选C。图中Ⅰ代表生产者,则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Ⅱ、Ⅲ和Ⅳ都代表消费者,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每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可能有很多,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由很多条食物链组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12.根据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示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过程来减少大气中的CO2‎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D.人类减少对③过程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解析】选B。图中①表示生物进行细胞呼吸释放CO2,②表示CO2被生物群落利用,③表示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2。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缓解温室效应。‎ ‎13.(2016·济南模拟)某自然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 ‎(  )‎ A.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 B.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食物链和食物网越来越复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D.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 ‎【解析】选B。该自然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营养结构复杂,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项错误、B项正确;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说明食物链和食物网也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C项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由于不同生物个体大小不同,因此生物数量没有一定的必然关系,D项错误。‎ ‎14.生物体残留有机汞(农药)的情况如下表所列,食物链的构成可能是(  )‎ 生物体 甲 乙 丙 丁 戊 有机汞浓 度(mg/kg)‎ ‎0.05‎ ‎7‎ ‎0.51‎ ‎68‎ ‎0.39‎ ‎【解析】选C。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的延伸而逐渐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浓度越高。由表格可知,有毒物质汞(农药)从少到多依次是:甲(0.05)、戊(0.39)、丙(0.51)、乙(7)、丁(68),其中戊(0.39)、丙(0.51)有机汞浓度相差无几,可判断戊、丙应属于同一营养级,因此C项正确。‎ ‎15.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此过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  )‎ A.化学信息        B.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 D.其他信息 ‎【解析】选B。由题干信息“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其信息传递是通过颜色来实现的,因此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16.(2016·吉安模拟)某些地区大力发展了“稻—萍—鱼”立体农业,对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稻—萍—鱼”体现了系统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弃耕后的稻田将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D.放养鱼的数量与萍的生长量相匹配,依赖于生态系统内生物间特定的营养关系 ‎【解析】选D。“稻→萍→鱼”空间立体养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农业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弃耕后的稻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1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解析】选D。根据图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又知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推知该食物链是丙→丁→甲→乙。若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食物充足,乙的种群数量会增加,丁因天敌的增加而减少,丁的减少使丙的数目增加。‎ ‎18.(2016·安庆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 D.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选D。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应适当,样方过少结果不准确,A错误;“S”型曲线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J”型曲线没有K值,B错误;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可能演替成森林,但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C错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故适当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 kg,则需要消耗A约‎42 kg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 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解析】选B。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大于B、C能量之和,因为自身呼吸作用还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若C增加‎1 kg,根据它们之间的传递效率4/25、3/20,则需消耗A约‎42 kg;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数量金字塔有倒置现象;一定范围内,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多。‎ ‎20.(2016·岳阳模拟)下列有关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动物园内,雌孔雀看到正在开屏的雄孔雀停止进食是行为信息,小朋友看到孔雀漂亮的羽毛欢呼起来是物理信息 B.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合成,胰岛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 C.鹿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它们在秋天交配刚好能使它们的幼仔在春天条件最有利时出生,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实现反馈调节的前提 ‎【解析】选B。孔雀开屏是雄孔雀的求偶行为,雌孔雀对此行为作出反应,停止了进食;小朋友看到的是开屏后孔雀漂亮的羽毛,是对颜色的反应,属于物理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体内部的信息传递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短日照属于物理信息,短日照促进鹿的性腺发育,可见日照长短对生物的繁殖有很大的影响。实现反馈调节,离不开信息传递。‎ ‎21.黄花刺茄是具有很强的耐贫瘠和耐干旱特性的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我国于1981年首次发现该物种入侵,目前已在多省区有分布,对本地物种造成危害。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花刺茄可以增加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B.荒地、路边、弃耕地、过度放牧的草地,黄花刺茄可取得优势地位 C.控制黄花刺茄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和人为铲除,化学防治最好 D.导致黄花刺茄在入侵地呈“J”型疯长的主要原因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解析】选B。因为没有天敌,黄花刺茄的入侵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黄花刺茄的控制最好使用生物防治,C错误;黄花刺茄在入侵地呈“J”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条件适宜,缺少天敌,D错误。‎ ‎22.(2016·安徽名校联考)如图为一个密闭生态缸处于良性状态的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行为信息在无机环境和异养生物①之间可进行单向或双向传递 B.三种生物的成分自左向右依次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 D.可通过观察自养生物等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生态缸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解析】选A。行为信息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由于生产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所必需的,因此可判断异养生物②为分解者,从物质转化方向分析,异养生物①是消费者;生态缸需要有能量的输入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需要适宜的光照,但生态缸不能放在直射光下;若自养生物等能正常生活,说明生态缸处于稳定状态。‎ ‎23.下面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萝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外来物种的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用于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分解泄漏石油的工程菌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 D.赤潮的发生与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使得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解析】选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又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细菌使其为人类所利用。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等元素含量过多造成的。‎ ‎24.(2016·汉中模拟)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使用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选C。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水体中氮、磷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B.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 D.退耕还林等措施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选C。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果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就会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退耕还林使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改变了以前以农作物为主的简单的营养结构,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2014·四川高考)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__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图中随着引入的福寿螺的增多,水稻、水花生、鸭舌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均下降(水稻为负增长),而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说明除狐尾草外其他三者均被福寿螺捕食,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 ‎(2)关键知识: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J”型曲线的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的增长率逐渐下降。‎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和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根据本实验中不同小区中只有福寿螺的密度不同可知,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两种。‎ ‎(2)根据题干中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判断它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从鸭舌草的坐标图可知,随着福寿螺密度的增大,鸭舌草日均密度增长率下降,说明福寿螺与鸭舌草是捕食关系。‎ ‎(3)据图中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水花生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从对照小区到高密度小区逐渐降低,说明水花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4)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中可知,狐尾草未受到福寿螺的影响,因而将占据主导地位。‎ ‎(5)在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27.(12分)某研究小组在雅玛里克山的东北坡海拔890~1 ‎290 m范围内,按 ‎80 m间距划分6种梯度样带(分别以A、B、C、D、E、F表示),在每个样带内选3个样点,在每个样点分别按距地表深度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进行采样。统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情况,结果如表所示。‎ 海拔(m)‎ 样带 个体数 类群数 ‎890‎ A ‎2 631‎ ‎35‎ ‎970‎ B ‎1 816‎ ‎33‎ ‎1 050‎ C ‎1 341‎ ‎29‎ ‎1 130‎ D ‎637‎ ‎25‎ ‎1 210‎ E ‎628‎ ‎19‎ ‎1 290‎ F ‎322‎ ‎17‎ ‎(1)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确定每个样带的3个样点时应____________选取。‎ ‎(2)在雅玛里克山的东北坡,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原因之一是随着温度逐渐降低,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能力下降,导致作为土壤动物食物来源的________减少。‎ ‎(3)土壤动物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 ‎(4)土壤动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_,它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 ‎【解析】‎ ‎(1)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应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2)(3)分析表格数据,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分解能力下降,导致作为土壤动物食物来源的有机物减少,土壤动物个体数逐渐减少。(4)土壤动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和消费者。‎ 答案:(1)取样器取样法 随机 ‎(2)逐渐减少 分解者 分解 有机物 ‎(3)逐渐降低 (4)异养型 分解者和消费者 ‎28.(14分)(2016·福州模拟)在坎昆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确立各国“X气体”减排目标。如果坎昆会议制订的所有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请据此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上图1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⑤表示________________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稳定性越高。‎ ‎(3)假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请再列举两项影响人类发展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因为CO2是温室气体,所以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CO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2)图1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所以过程⑤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3)假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传递给C的能量为5.8×109×10%-(1.3+1.5)×108=3.0×108(kJ),故传递给A的能量为3.0×108×10%=3.0×107‎ ‎(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1)CO2 全球性 ‎(2)生物群落 生产者 分解者的分解 抵抗力 ‎(3)3.0×107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缺乏、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任意两项即可)‎ ‎29.(12分)目前,在野外生存的华南虎很少,甚至有可能绝迹。影响它们生存的主要原因是人虎冲突:一是人为因素导致华南虎的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二是华南虎的很多食物也是人类的食物。‎ ‎(1)华南虎和东北虎均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不同亚种。从进化的角度看,其差异的实质是种群的____________不同。‎ ‎(2)野外的成年华南虎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枝上作为确定领地的一种标志,这属于____________信息。‎ ‎(3)如图是能量流经华南虎种群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华南虎的摄入量。那么,B、D、E依次表示华南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确保华南虎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所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__________。‎ ‎(4)当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时,华南虎的生存领地缩小,难以获得生存所需的____________;造成______________,阻碍了雌雄个体之间的交配,使华南虎的生存和繁殖变得异常困难。‎ ‎【解析】(1)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之间存在基因频率的差异,但尚未出现生殖隔离。(2)以尿液作为信号标记其领地,属于化学信息。(3)能量流经华南虎时,若A表示摄入量,则E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表示华南虎的总同化量,总同化量减去D(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后剩余的C就是固定在生物体内的能量(净同化量),华南虎作为最高营养级,其净同化量只能被分解者分解。华南虎作为肉食动物,最低也应该是第三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若能量传递效率以20%计算,则要确保华南虎的能量需求,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为25B。(4)华南虎作为顶级消费者,生存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当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时,就会对华南虎的生存带来威胁。同时也会因地理隔离导致雌雄个体之间不能正常进行交配。‎ 答案:(1)基因频率(或基因库)‎ ‎(2)化学 ‎(3)同化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5B ‎(4)足够的食物(物质和能量) 地理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