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考语文试题 14页

  • 173.26 KB
  • 2021-05-14 发布

江西高考语文试题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1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精解精析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 考生注意:‎ 17.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18.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19.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一、(18分每小题3分) ‎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行(háng)伍  彳(chì)亍  着(zháo)装 少不更(gēng)事 ‎ B.造诣(yì)   校(xiào)对 珐(fà)琅 茕(qióng)茕孑立 ‎ C.蟊(máo)贼   弹劾(hé)  勖(xù)勉 鲜(xiān)有所闻 ‎ D.圭臬(niè)   肖(xiào)像 迤(yǐ)逦 咄(duō)咄逼人 ‎ 答案:D。【A着(zhuó)装B校(jiào)对C鲜(xiǎn)有所闻】‎ ‎【解析】行伍(háng wǔ):(1)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用“行伍”泛指军队(2)排列的行列。彳亍(chì chù):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着装(zhuózhuāng):(1) 穿着服装(2) 服饰。少不更事(shào bù gēng shì):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造诣(zào yì):指学问、艺术等达到的程度。(用于在某行业有一定成就的人,也就是一般用在有名气的人身上。)校对(jiào duì):(1)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2)从事校对工作的人。珐琅(fà láng):涂料名。又称“搪瓷”。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茕茕孑立(qióng qióng jié lì):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蟊贼(máo zéi):(1)吃禾苗的两种害虫(2)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弹劾(tán hé):(1)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2)由国家专门机关(如国会)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勖勉(xù miǎn):亦作“勗勉”,即勉励。鲜有所闻:很少听说。圭臬(guī niè):(1)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 2)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3)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肖像(xiào xiàng):用图画、素描或其他绘画手法描绘某人脸部的像。迤逦(yǐ lǐ):(1)曲折连绵貌(2)指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3)斜延貌;延伸貌(4)缓行貌(5)渐次;逐渐。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备考提示】《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主要是识记多音字和难读字。多音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字多音。在汉语中,一字多音现象主要是因一字多用而产生的变调或异音现象,如“行、着、更、校、鲜、肖”。这一类多音字用口诀法、联想法等方法记忆非常有效。比如:“银行(háng)发行(x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情;你这着(zhā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á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自力更(gēng)生的方针不但不能更(gēng)改,而且要更(gèng)加发扬光大。上校(xiào)到校(jiào)场找人校(jiào)对材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渲染 侯补 霎时 不落言筌 B.端详 肄业 坐镇 怨天尤人 ‎ C.国萃 吞噬 神采 要言不烦 D.蛊惑 钟磬 亲睐 惹是生非 答案:B。【A、侯(候)补C、国萃(粹)D、亲(青)睐】‎ ‎【解析】A.“侯”——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如《周易》:“利建侯。”(有利于建国封侯)秦汉以后,“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以及成语“侯门似海”;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杜甫有诗“李侯有佳句”,“侯”相当于今天的“君”。“侯”可作为声旁,构成一些形声字,如“猴”“喉”“瘊”等。 “候”——一般指“等候”“等待”,比如“候车、候诊、候补”中的“候”。“候”也可指“问好”,如“问候”。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候”不充当声旁构成形声字。不落言筌(bù luò yán quán)——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言筌:就是解释说明。筌:捕鱼的竹器。怨天尤人(yuàn tiān yóu rén)——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埋怨上天,怪罪别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昧抱怨天,责怪别人。C.“萃”——1.动词。本义是草丛生,引申为聚集(如“荟萃”)。2.名词。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如“集萃”“出类拔萃”)。“粹”——1.形容词。纯净不杂(如“纯粹”)。2.名词。精华(如“国粹”“精粹”)。两字形义都不同,使用时要注意区分。要言不烦(yàoyánbùfán)——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D.青睐,动词,指眼珠正面看人,意为尊重:颇受青睐。比喻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出处】阮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魏春秋氏》)。嵇喜庸俗,虽为吊母丧而来,阮籍仍作白眼对之;嵇康高雅,且同为“竹林七贤”之属,故阮籍对以青眼。后世以青眼表示对人尊重。惹是生非(rě shì shēng fēi)——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备考提示】高考错别字在作文和单选题中的考查,单选题考查形式有两种:(1)辨识四组词语或四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单独设题。(2)将错别字与语音整合在一起考查。 2011年重点考查因同音形似而误的这一类错别字:侯(候)补、国萃(粹)、亲(青)睐。其他三类因音同而错、因形近而错、因意思相似而错在今后的复习中仍不可忽视。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义为纲,据义辨形;2、追本溯源,明了典故或出处;3、根据语法,判定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错别字复习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立足课本和资料汇编。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一些记忆方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_____的人。‎ A.投降 分别 深孚众望 B.投诚 分别 深负众望 C.投降 分头 深负众望 D.投诚 分头 深孚众望 答案:A。‎ ‎【解析】投降: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向对方屈服。投诚:军队或人员叛离所属集团,归属对方。投诚强调成建制主动放下武器并归属对方。①句中为“他”,是个人不是成建制,宜用“投降”。‎ ‎“分头”与“分别”的区别:1.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如:我准备分别找老李和小张了解有关情况。2.不同主体各自与不同客体一一对应,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构成比与年龄构成比分别为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0-14岁占16.60%;15-59岁人口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分别”与“分头”的区别还表现在:(1)语义指向上,“分头”指向施事主体,所以施事主体必须出现,当施事主体为单数时,客体必须为复数;“分别”不受此限。(2)“分头”后的动词应具有动作性、分工性和任务性;“分别”后的动词则无此限,它可以是非动作性的。②句符合“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这个限制,因此,宜选用“分别”。“深孚众望”,意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很使群众信服”;“孚”是诚信的意思。能与“深孚众望”联系起来的,是“不负众望”中的“负”。在“不负众望”里,“负”是“辜负”的意思。“深负众望”是个生造词语。“不孚众望”这个词倒是有,‎ 是人们根据“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这两个成语新造出来的,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的意思。‎ ‎【备考提示】今年高考把词语、成语考查合并在一起,考查词语的区别。这个考点的复习应注意三个方面:1.形或音相近而义不同的,这类词语形或音接近,但语义却迥然有别,在使用中也很容易混淆,因此误用的比例相当大。如“深孚众望”与“深负众望”。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如“投降”与“投诚”。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如“分头”与“分别”。‎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 B.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答案:D。‎ ‎【解析】A、冒号与破折号用法的区别:‎ ①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不同。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应用破折号。‎ ② 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 ③ 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停顿的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关于分号,《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如下:‎ 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因为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同为句中点号,但停顿时间有长有短。应该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分项列举各项如果是分句,自然可以用分号。在单句中冒号引出的并列短语用于分项列举,为了使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也可以用分号分隔。例如:‎ ‎(1)特聘教授岗位职责为: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带领本科学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光明日报》1998.8.5)‎ ‎(2)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王力《诗词格律》)‎ 例(1)列举的各项是并列短语。例(2)列举的各项是名词,前面有序次语。例(1)(2)各项之间本可用逗号,现在用分号是为了突出各项的性质。‎ A、冒号适用于“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的规定,应用冒号”的规定是这个选项的迷惑之处,此选项冒号前后的内容不形成总分关系,故冒号宜改为句号。后半句因“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的规定,分号改逗号。‎ B、省略号与“等等”重复。‎ C、应该为“怎么了,你?”疑问句为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在表感叹或祈使语气的主谓倒装句中,感叹号也在句末。‎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答案:A.‎ ‎【解析】B、二对一搭配不当。C、“处于”缺乏宾语,应该在“超负荷运转”后加“状态”‎ ‎。D.枪支就是武器。联合词组出现从属关系的词语。‎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儿被人用一个独眼、驼背、长着罗圈腿的小怪物换走了。她伤心过度,将自己封闭在一间叫“老鼠洞”的小屋里,成了隐修女。(《巴黎圣母院》)‎ ‎ B.高老太爷临终前原谅了觉民的逃婚行为,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并亲口告诉觉民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以后好好读书,扬名显亲。(《家》)‎ ‎ C.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出家做了和尚。(《红楼梦》)‎ ‎ D.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孙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孙夫人。(《三国演义》)‎ 答案:C .‎ ‎【解析】在第一百一十九回,家人向王夫人报喜时,报信的说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贾兰中了一百三十名。说贾宝玉遭遇科举考试失败不正确。‎ 二、(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文化时间 ‎①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②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③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④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⑤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⑥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7.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B.前一句信息源在第6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4段,文中说“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选项中说“在······基础上形成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信息源在第5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不同文化学派”与此矛盾。D.信息源在第6段,选项中说 “都可以找到对应”,“都”没有依据。“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的判断依据“日常用的钟表”这个例证可以判定为错误。‎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答案:B ‎【解析】B.信息源在第4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说明“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了。‎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答案:D。‎ ‎【解析】D.“钟表的旋转”说明时间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是循环模式,并不是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 ‎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答案:D.夺:改变。‎ ‎【解析】A.比的本义为“并列;并排”,《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如: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B.“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矫即假托之意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指”同为“旨”通假字,即意旨,文中就是这个用法。‎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B.前一个为连词,表因果,翻译成“因而”。后一个连词,表转折,翻译成“却”。(A.均为介词,表目的C. 均为介词,替D. 均为介词,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这题一般多考查“相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往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答案: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译文: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没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解析】材料节选自《纲鉴易知录》,这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 ‎【参考译文】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认为他贤德就赦免了他的罪。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庄助又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只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有人劝汲黯说:“皇上想让群臣全都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踞厕:坐于床侧。一说,坐在厕屋里)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没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 第II卷(共114分)‎ 注意事项:‎ ‎ 第II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8分)‎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 (1)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2)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 ‎(3)(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 清 明①‎ ‎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一、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二、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 【注释】(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2)冢:坟墓。(3)蛰:动物冬眠。(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6)是:对,正确。(7)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译诗】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解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总之,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令到来时,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与杜牧诗不用典故,也没有浓艳华丽的词藻,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相映成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知人论世之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附《齐人有一妻一妾》‎ ‎【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文】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 ‎ (1)明明如月,___________?越陌度阡,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终鲜兄弟,___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3)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湖月照我影,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参考答案】‎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4)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5)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解析】(1)出自必修二;(2)出自必修五;(3)出自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4)出自必修三;(5)出自必修四。辐射面广,(1)(4)跳跃着考查背诵是今年高考的一大特色。‎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五、(21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 晚 秋 ‎ 【亚美尼亚】 埃.格林 ‎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16.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 答:‎ 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解析】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⑥照应标题。‎ ‎17.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 答:‎ 答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1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 答案:(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 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 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19.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理冲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答案:B、 D。‎ ‎【解析】“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瓦萨卡是出于维护伤者利益而骂人,恰恰说明他正直,是有教养的表现。D.“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于文无据。‎ 六、(15)‎ ‎20.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15分)‎ 要求:‎ 一、 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 二、 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三、 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四、 不少于200字。‎ ‎【解析】今年恰逢鲁迅去世70周年。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西方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原创性的,能够成为这个民族的思想源泉的大学者、大文学家。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能够到这些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那里汲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他们所要面对的现实。每个国家都有这几个人,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歌德,美国的惠特曼等等。”虽然鲁迅去世距今已经70年了,但是对我们而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鲁迅永远是我们的“民族魂”。他的思想与精神,应该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民族不竭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坐标。基于此,重视鲁迅的价值;以文化的自觉,引领学生走近鲁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们心上”(钱理群语),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责任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江西高考考查“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让学生们学着走进鲁迅这一文化名人,可谓用心良苦。‎ ‎ 其实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对鲁迅作品(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三《祝福》,必修四《拿来主义》,《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精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的研读历来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普遍的反映是鲁迅作品不容易读懂,原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距离今天的时代较远,学生对鲁迅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氛围缺乏感性知识,从而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困难。要扭转这种现状,让学生能够感受鲁迅,走近鲁迅、理解鲁迅、热爱鲁迅,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以境生情,才能情真意切,“大情大爱”的鲁迅形象才能立体丰满地矗立在学生的心目中。今年高考小作文的考查形式无疑是一种极好的尝试与导引。‎ 大家可以参考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19课《一面》。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 ‎(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节选自《一面》阿累)‎ 七、(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孟子·尽心下》)‎ ‎【审题】材料中说“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前一句话是说我们“应当”赋予三乐以时代的新意;后一句的重点是“选择”,即暗示我们作文不应该选择其他快乐来阐述。‎ ‎【解析】今年是江西省实行新课标教材高考的第一年,在写作这一块的考查上略有变化。设计了一道综合性“语言表达题”来考测语言表达,分值15分,字数200左右。将大作文减少10分,为50分。字数由原来的“不少于800字”降至“不少于700字”,目的是提高语文试卷的效度和区分度,提高语文命题对整个高考的贡献率。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正是沿着“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的命题趋向而设置。给文言文材料的作文,审题难度加大了不少。作文审题,关键就是能否看懂这段话的意思。看懂了,相对来说还是容易提炼出观点的。当然材料的选择与《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相呼应,体现了新高考的特点。‎ ‎《孟子·尽心下》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的快乐,也是那么简单实在,与金钱地位的悬殊无关,与治理天下也没有关系。‎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也就是说,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而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因此,孟子的“君子三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上的主体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君子才能获得的快乐。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孟子把诚信看作做人的根本,作为自然界和人事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他指出,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由求诚而达到诚的境界,便可以达到与天道合一。 诚信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反观现实,诚信却是当今中国社会最为缺失的道德规范。在功利和利益驱动之下,弄虚作假成为社会的思想瘟疫,无处不被荼毒污染,民众对政府官员失去信心,学生对学校及老师失去信任;那些公众人物、明星往往被斥为道德缺陷者,而陷入网络暴力的围殴之中。总之,在这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里,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的呢?‎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因此,孟子从自己成才之路,深深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我仿佛看到这位伟大的智者,在对他的学生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又仿佛看见他白发须髯,看着学生们代代才人辈出,而闭目颔首,一脸的自得,这便是人间事业的最高境界。不过,孟子所指的教育,不但是针对青年学子,而更多的是对老百姓的教化,通过启蒙天下蒙昧之心,而达到治理天下之目的。孟子在哲学上主张性善论,他认为,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也就肯定了社会教化的重要作用。不管是圣人,还是群氓,教化是保持他们心智纯洁,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总之,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角度提示】‎ 议论文——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到,孟子的君子三乐,体现了人生追求实在而高远的境界。因此,孟子认为,君子如怀有这三大快乐,如果得到了,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得到比当帝王还要多的快乐。孟子认为,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孟子的君子三乐,应该是所有生活的人们所追求的简单快乐,所应该求索的人生目标。‎ 也许有人会认为,孟子的君子三乐,看起来平实无奇,缺乏雄心大志。但是,如果以孟子的君子三乐,来对照我们的言行和思想,便觉得格外空虚浮躁。以孟子的平实,来反衬出今人的浮泛;以孟子的伟大,映出了今人内心的渺小;以孟子的胸襟宽广,窥见今人的狭隘;通过吸收孟子的思想,来丰润自己精神的田地,从而获得人生快乐都是我们可以议论的角度。‎ 第一乐可以提炼出观点有:健康是福,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与人相处,和谐社会。而此观点正好可以反思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子女结婚后不少都不愿与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许多。‎ 第二乐诣在告诉人们要凭良心做事,要诚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诚信正直,那整个世间就充满了温馨和谐。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些制假售假商贩们愧对于天,愧对于人的罪恶下场正可以反衬诚信做事,正直做人者的快乐。‎ 第三乐是希望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教育。这也正好与近年许多高校自主招生,争抢优秀生源的事件不谋而合。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教育公平原则也正合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对于教育的话题,学生应该有话可说的。‎ 记叙文—— 写关于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的故事;写关于诚信、为人坦荡之乐的故事;写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之乐的故事等。‎ ‎【注意】不应该把文章写成了以“平安”“诚信、坦荡”“教育”为话题的作文,而应该以“平安”“诚信、坦荡”“教育”会带来的“快乐”为重点写作。只能选一乐写,不能写两乐或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