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3.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环境问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设计思路】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主线,发展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科学概念,又是一种发展模式,更是处理人地关系的准则。鉴于此,正确的人地观与发展观已成为高考考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核心论题。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回顾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复习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是建构“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知识框架;
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和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第1课时: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知识构建】
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协调发展
人主动适应环境
人试图主宰自然环境
人被动适应环境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地关系历史演变
人类中心论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基本原则
内涵
循环经济
适度消费模式
工业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
必然之路
我国基本国情
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
发展中大国
中国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说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利用图示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利用近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
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是重难点。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解决现实世界的生产、生活问题。
1.教学重点
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教学难点
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理解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课前准备】
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考向
分析
投影展示近年来江苏高考题中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内容和题目。
分析试题涉及的考点,理解高考试题中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高考试题的分析和运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高考考点,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切入点和重难点。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展示《考试说明》中关于本部分的考试要点及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考点关键词。
①朗读考试要点;②说出关键词并根据自己理解简要分析考试要求。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有的放矢的能力。
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
考点诠释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探究活动1:读图2,完成相关问题,说明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关系。
图2
图2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认识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1)明确内圆与内、外圆之间的圆环空间所表示的含义。
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 ,内、外圆之间的圆环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 。
(2)明确各组箭头表示的含义。
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 、 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表示指人类将 和 (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箭头⑤⑦表示人类通过 对环境产生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
箭头⑥⑧表示 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 (包括良性和恶性影响)。
(3)结合图分析,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从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上看,在①②过程中,能引起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开采利用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从而产生 、
;在③④过程中,能引起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任意排放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 ,从而产生 。
图2反映的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图”(图2),指导学生读图完成问题(1)—(4)。
学生读图回顾“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完成问题。
利用问题(1)—(4)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建构知识体系。
认识三种人地关系思想
探究活动2:读图3,认识三种人地关系思想,完成表1。
图3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图3,指导学生读图,回答:
图3中观点一、二、三分别表示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观点一: ,
观点二: ,
观点三: 。
学生读图回顾“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回答问题,完成表1。
利用表1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建构知识体系。
表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时期
生产方式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
体现的人地关系理论
采猎文明
采集和狩猎
部分物种灭绝,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很弱
人类依赖环境、崇拜环境,人地关系__________
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
农业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
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日益简单脆弱
人地关系
__,地理环境
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
工业科技突飞猛进
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问题突出
人地关系恶化,
征服自然
后工业文明(环境文明时期)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力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寻求 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谋求人地协调
图4
考点诠释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1.内涵
探究活动3:读图4,完成相关问题和表2,说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组成。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 人的需求,又不损害 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是由 、 和
三大子系统相互 、相互 ,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见图4)。
(3)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 ,经济持续发展是 ,社会持续发展是 ,人的管理调控是 。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图”(图4),指导学生读图完成问题(1)—(3)。
②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表2。
①学生读图回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完成问题。
②完成表2。
利用问题(1)—(3)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建构知识体系。
表2: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组成
三大子系统
含义
生态持续发展
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 环境,特别是保证以 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
经济持续发展
指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但不仅要重视 增长,更要追求 的改善、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倡导 生产和 消费,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社会持续发展
指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目的都是 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典型例题1】(2016南师附中调研)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图5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 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1~2题。
图5
1.据图可知,2000年后,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1300 米以下地带 B.1300~1900 米地带
C.2500 米以上地带 D.1900~2500 米地带
2.对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3、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 D.柴达木盆地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可持续发展的
内涵
①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典型例题1的图(图5)。
②教师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
③教师指导学生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
①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
②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所选答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①选择江苏高考题作为例题进行解题训练。
②指导学生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③使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和稳定的解题方法。
答案:1、 A 2、B 3、B
思路点拨:第1题,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 2000~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小,说明该地区人口百分比增大,人口增长快,人地关系趋于紧张。图中弹性系数变小的区域主要在1300米以下地带,是人地关系最紧张地带,A对。其它范围变化小或是弹性系数增大,人地关系较好,B、C、D错。 第2题,读图,2000~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增大,说明人口百分比减小。其原因可能是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对。海拔高的地区没有大量可开垦耕地,A错。大量退耕还林,弹性系数会减小,C错。人口迁入,弹性系数减小,D错。 第3题,由图示海拔范围分析:平均2000米左右,该地可能位于云贵高原。选B。
2.原则
探究活动4:完成相关问题和表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下列六句话分别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哪种原则:
①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严格控制载畜量。
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③国际合作必须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④各国协调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⑤发达国家不应把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⑥“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①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问题。
②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表3。
①学生回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完成问题。
②完成表3。
利用问题表格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建构知识体系。
表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含义
公平性原则
主要指 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应体现公平。包括同代人之间、 之间、 之间、 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 之内。承载力问题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
共同性原则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例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问题,必须进行国际 。
阶段性原则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发展中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 阶段,仍以 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 阶段,经济、 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 与 。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探究活动5: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图6),完成相关问题,总结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图6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①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图6。
②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问题:
将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填入①—⑤,使该循环系统成立。
③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其他的途径还有哪些?
①学生回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完成问题。
②完成问题。
③分组讨论、总结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利用问题表格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建构知识体系。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结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的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模式向可持续的模式转变。
(1)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发展模式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特征
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
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高产出
结果
形成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产生资源和环境的危机
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及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在保持扩大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资源化”的封闭式循环流动。(图7)
废弃物
自然界
处理
生产
消费
流通
加工分解
图7 循环经济模式图
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 ,以实现循环经济。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已的态度和习惯。例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采用节水措施、使用节能灯、节能产品、垃圾分类回收、选购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等。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典型例题2】(2015南京二模)城市可持续发展指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城市长期、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的优化来实现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使用两级指标。图7是江苏省各市可持续发展差异(柱高为名次顺序)示意图,图8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读图回答(14分)
图7
图8
可持续发展度
可持续发展水平
可持续发展潜力
图例
山东
安
徽
浙江
上海
(1)可持续发展的包括 ▲ 的持续发展,其基础是 ▲ 。(4分)
(2)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可持续发展度)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简要分析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 ▲ 。(4分)
(3)可持续发展潜力排名高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城市,除无锡外,还有 ▲ ,这些城市(除无锡外)可持续发展潜力大,主要得益于 ▲ 。(3分)
(4)要提高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3分)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①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典型例题2的图(图8)。
②教师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
③教师指导学生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
①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2。
②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所选答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①选择江苏高考题作为例题进行解题训练。
②指导学生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③使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和稳定的解题方法。
答案:(1)经济、生态、社会(3分) 生态持续发展(1分) (2)苏南高于苏中、苏北(南部高、北部低)(2分) 靠近上海、濒临长江(2分) (3)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写出二个得1分,四个城市均写对得2分) 资源丰富(资源支撑能力)(1分)
(4)招商引资,扩大经济规模、增加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发展科学教育事业;保护和治理环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任答3点)
思路点拨:(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其基础是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2)柱的高低表示综合发展水平,柱高的发展水平高,可知南部高、北部低。江苏南部城市发展水平高于北部;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理位置优势是靠近上海,临长江。 (3)看图例,最右侧的柱表示可持续发展潜力,中间的柱表示可持续发展水平,右侧柱高于中间柱的城市就是可持续发展潜力排名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城市,主要是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影响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科技、社会、资源和环保,相比较而言,这四个城市的资源支撑能力较强。 (4)图中显示,可持续发展水平主要指标是经济规模、效益、结构、外向度,人口、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发展、社会保障、环境质量。政府可采取的措施就是提高以上指标的措施,如招商引资,扩大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
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探究活动6:完成表4,说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表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原因
具体表现
对策或措施
人口压力巨大
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的 ,提高人口 ;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等
资源短缺
资源需求量
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依靠 ,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生产、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利用率 ,浪费严重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等
环境污染迅速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搞好 建设;
环境危机严重
防治 ;
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加强管理和宣传等
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深
2、辩证分析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四者之间的联系,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图9)
图9
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1)。
学生读图回顾本节课主要考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等重要考点。
利用图1将本节课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抓住考查的重点、学生的易错点,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重点图像】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图像解读: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1. 认识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1.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组成、含义
2. 结合图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三大子系统相互之间的联系
3. 说明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3.三大子系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