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00 KB
  • 2021-05-14 发布

全国高考理综卷浙江卷化学试题分析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卷(浙江卷)化学试题分析 一、对化学试题的总体评价 ‎1.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和能力要求 化学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均无超越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重点对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进行了考查,虽然在27题中对CaC2的结构要求偏高,但由于题中另有关于CaC2化学性质的较为显现的补充说明,考生只要调用原有认识结构中的CaC2知识仍可顺利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其余各题均为考生所熟悉的知识内容。‎ ‎05年的“理综”考试大纲中对原先只能反映理、化、生三个学科在理科基础上的共性要求的能力(即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作了修改,重新分解为三门学科各自的能力,如化学学科主要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今年“理综”的化学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对这些能力的考查,全卷中只考查“是什么”的题、只要求学生单纯通过回忆和再现知识能解的题几乎没有,各题均较好地提供了一个问题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第II卷中26、27题均需考生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推论,28题较为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29题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信息给予题”,题中给出的“苏丹红一号”、“苯胺”、“2-萘酚”等都是学生不曾学过的物质,但考生只要掌握有机官能团的基本性质,掌握同分异构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同时具备了运用以上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可顺利作答。‎ ‎2.知识覆盖面大 ‎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分布表 编号 知识内容 题序 赋分 合计 ‎1‎ 原子结构 ‎6、9‎ ‎12‎ 基本概念与原理51分占 ‎47.2%‎ ‎2‎ 元素周期表 ‎27‎ ‎15‎ ‎3‎ 晶体结构与化学键 ‎27‎ ‎4‎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13‎ ‎6‎ ‎5‎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2‎ ‎6‎ ‎6‎ 电解质溶液 ‎10、11‎ ‎12‎ ‎7‎ 氧化还原反应 ‎8‎ 卤族元素 ‎26‎ ‎15‎ 元素化合物15分 占13.9%‎ ‎9‎ 氧族元素 ‎10‎ 氮族元素 ‎26‎ ‎11‎ 碳族元素 ‎12‎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13‎ 镁、铝、铁及其化合物 ‎14‎ 同分异构体、同系物 ‎29‎ ‎15‎ 有机化学15分 占13.9%‎ ‎15‎ 烃及烃的衍生物 ‎29‎ ‎16‎ 糖类蛋白质 ‎17‎ 合成材料 ‎18‎ 涉及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 ‎8‎ ‎6‎ 化学计算12分 占11.1%‎ ‎19‎ 有关原子量、分子式的计算 ‎7‎ ‎6‎ ‎20‎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1‎ 溶液浓度、溶解度的计算 ‎22‎ 化学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 ‎28‎ ‎15‎ 化学实验分 占13.9%‎ ‎23‎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 ‎24‎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28‎ ‎25‎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28‎ 从上表可以看出今年的试题中涉及中学化学的知识点15个,占中学化学学科主要知识点(25个)的60%,由于化学试题题量较小,知识点的覆盖率达到60%左右已属不易,可见命题者已考虑尽可能增大知识的覆盖面,尽可能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和能力。‎ ‎3.试题平稳,难度适中 全卷化学试题题型常见,知识分块清晰,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05年的考试大纲中对“试题难度”取消了原先的难题、中难题、容易题比例2:5:3的限定,而只笼统提“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这样的变化更大程度上增大了命题的自由度,在总体难度不变的情况下,化学试题似乎采取了“缩小两头,增加中间”的控制难度的策略,从05年浙江省理综卷中的化学试题看,四个主观题的难度除27题低于0.6以外,其它几题均略高于0.6,全卷的化学试题难度控制在0.6左右这个多年不变的水平上。‎ ‎4.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近年来(如去年、前年)浙江省理综化学题,很少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试题。 05年考试大纲的“命题指导思想”中增加一段话:“试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今年的理综试题中27题要求考生写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O在工业中一种重要用途,29题以今年国际食品市场中闹得沸沸扬扬的苏丹红一号为背景命题,使试题增色不少。‎ ‎5.有利于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正确导向 ‎ 化学试题紧扣教材和大纲,有助于广大教师和学生改变过多依赖教辅资料而抛弃课本的恶习。试题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有较大的覆盖面,可使中学平时的化学教学更为扎实和平衡,使投机取巧者无利可图。试题注重了对能力的考查,使在平时化学教学中 一味死做习题,很少动手实践的考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试题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等方面入手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实验能力,这使平时教学中扎实开展研究性课题的师生尝到甜头。全卷化学试题的平稳而适中的难度,使中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服下一粒“定心丸”,也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二、化学试题具有“三大一小”的特点 ‎1.试题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所占比重大 ‎ 化学试题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所占比重理应比其它几个知识块要大,但以往化学试题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所占的分值约为35%左右,04年的理综卷化学试题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比重升高到41.7%,而今年又增至47.2%。重视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固然无可非议,但同时会使其它知识块的考查有所削弱,如以往的选择题中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内容也会夹杂其中,但今年选择题中几乎清一色全是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试题。如何控制、协调化学各知识块的比例还是一个需研究的问题。‎ ‎2.试题开放性大 传统的化学试题大多立足学科本位,条件完备,条件与结论之间呈现一一对应关系,结论唯一。这类题目对学生化学知识的获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当前强调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下,这类习题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限制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弊端日渐显露。化学开放性习题的出现可以说使化学习题改革曙光初露,这类习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众说纷纭,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的化学试题中27题第(2)小题,28题第(7)小题进行了试题开放性的尝试,其实从试题答案不惟一性出发,26题对D物质的判断,以及E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7题第(5)小题和二氧化硅有相似结构的晶体类举;28题第(1)小题对天平指针偏转的说明均可有多种正确答案,因而这些试题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增大,固然给考生有了更多的发挥和展示的余地,但同时也使阅卷难度增大,评判标准难以把握,学生得分的客观程度减小。‎ ‎3.化学方程式书写量大 ‎ 卷II化学试题答题共要求学生书写无机、有机化学方程式七个,分值达26分,占卷II化学总分的43.3%,一张试卷中化学方程式书写量如此之大的,为历年理综卷少见。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学科语言,高考试题中加大了对这一化学用语的考查,对学生平时熟练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熟练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应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化学计算题量小 由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复杂多变,所以化学计算一直是化学学习的一个拦路虎,以往化学试题常用化学计算题为压轴题,以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今年化学试题中没有常规的化学计算题,而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做法,将化学计算分散在第7、8、28题中,同时也避开了繁复的计算,且化学计算所占的分值也较低。从04年开始理综试卷的卷II中,化学试题由五个题压缩为四个题,这就出现了化学传统的五个知识块,只能出四个题的矛盾,将化学计算进行分割,穿插其它知识块之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但在客观上会对化学计算教学有一定的削弱。‎ 三、学生答化学主观题情况分析 ‎1.26题答题分析 本题是一个无机推断题,要求考生熟悉常见气体的化学性质,并能在这些气体的性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构成知识网络。由于本题推断没有明显的“题眼”,考生一般应从“G是氯化钙”的题给信息和方框图中两次出现D物质的限定中缩小收缩范围,进行多次假设和尝试从而推得A~G各物质,这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部分考生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推理能力,所以不能推出A~G究竟为何种物质,造成题中填充部分全空或乱答一气,本题只能得零分。‎ 在阅卷过程也发现相当数量的考生能正确判断出A~G各物质,但在回答问题时,由于规范使用化学基本用语的能力较弱造成失分。如将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化学式)写错,NH4Cl误写为NH3Cl,Ca(OH)2误为CaOH等,化学方程式缺少必要的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等。‎ 有少数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尽相同,如将D判断为PH3,E为PH4Cl,也基本符合题意。也有的考生可能从试题的第27题中得到灵感,将F判断为CaC2,E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l2+CaC2===2NH3↑+CaCl2+C2H2↑,这些答案恐怕是命题者所始料不及的,这说明考生的思路还是较为开阔的。‎ ‎2.27题答题分析 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物质结构的相关知识,题干中“电子总数相等”的信息,对平时较熟悉10e-、18e-这些等电子体的考生来说,思维定势易将这些考生误导向错误的解题方向,如误判为Ne、NH3、HCl、H2S等。也有不少考生,对“前三周期元素形成的”“负二价的双原子阴离子”费尽心思也不得其解,或误推为O22-。‎ 其实本题的“题眼”并不在题干上,而是隐藏在问题中,第(1)小题“丙与钙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跟水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的表述足以使考生茅塞顿开,CaC2+2H2O→C2H2↑+Ca(OH)2,原来“负二价的双原子阴离子”为C22-!其电子数为14,和其等电子的分子有CO、N2,等电子的原子是Si。遗憾的是,不少考生由于知识上的缺漏,对稍有些冷僻的碳化钙并不熟悉,错失“题眼”,也就失去了解题的方向,本题有不少考生得零分,大概皆因此故。‎ 本题对乙物质的确认是在第二小题中,抓住“高温时是一种还原剂”的题给信息,从14电子的CO和N2中选出CO较为符合题意,“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它在工业上的一种重要用途”一般考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三类,一是CO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冶金工业作还原剂),二是CO的燃烧(作燃料),三是CO和水蒸气反应(合成氨工业)。也有少数考生写出CO+2H2→CH3OH的反应式,但由于不符合作“还原剂”的限定要求而不得分,甚为可惜。‎ 既已确认乙为CO,则甲必为N2,第(3)小题要求写出N2和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少考生显然忽视了该反应对条件的苛刻要求,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没有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使化学方程式不够完整而被扣分。该反应主要是在放电条件下进行的,但有的考生将条件写为“高温”、“加热”、“光照”等似乎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大气中的一些氮氧化物(NOx)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汽车发动机汽缸内汽油高温燃烧时氮气和氧气的反应或来源于光化学烟雾。但考生是否因为这些原因弃“放电”条件不写,而写“高温”、“加热”、“光照”则不得而知。也有不少考生将氮气和氧气的反应产物写为NO2,虽然氮气和氧气反应的最终产物中会有NO2,但考生恐怕是没弄清该反应的直接产物应为NO,而造成失分。‎ 第(4)小题的主要问题是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缺乏规范,如:‎ 也有的考生写成 ,这大约应视为笔误吧。‎ ‎ 第(5)小题考查了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考生回答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和金刚石、单晶硅、碳化硅等相似均为正确。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金刚石误写成“金钢石”、“金冈石”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写成“晶钢石”。‎ ‎3.28题答题分析 这是一个从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案的评价、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实验设计等多种角度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试题。‎ 试题的第(1)小题问题的指向不够清晰,有的考生答成“称量结果偏大”、有的考生答成“称量结果偏小”均有一定道理,前者认为砝码a g而试样大于a g,增加砝码后平衡,则读数大于a g。而后者认为试样a g而砝码小于a g,若按砝码读数使读数偏小。更有考生答成“左边重,右边轻”似乎难以说其有错。‎ 显然本题有个假设,U型管应能充分吸收来自反应产生的CO2气体,不少考生对这一点心存怀疑,认为试题第(2)小题中对于干燥管B的作用还应吸收U型管未能吸收的CO2,也有的考生对来自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干扰认识不足,答题时未能明确指出吸收气体的来源和方向造成解答不够完整。‎ 第(3)小题回答成“不变”的考生或许对盐酸的挥发性认识不足,或者认为浓硫酸可吸收HCl气体。也有考生回答成“减小”可能是完全不理解反应原理的缘故。‎ 第(4)、(5)小题设问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第(4)题要求回答的重点在CO2的“完全”吸收上,第(5)小题则要求重点在“是否”全部吸收上。不少考生对这样精细的回答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同时也是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上存在不足,在回答该问题时常出现模棱两可,是事而非的现象。如“排除装置中的气体”;“把锥形瓶中反应产生的气体挤到盛浓硫酸的瓶中”;“使导管中CO2都能通向U型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偶然误差”;“减少误差,使实验更精确”等。‎ 第(6)小题是本题失分最多的题,有的考生由于不理解第(5)步中反复称量的目的,因而选择计算的数据错误,如,也有不能寻找二氧化碳和碳酸钠之间数量关系的,也有相关分子量计算错误的,也有数学关系弄错的如,等等这些都说明考生化学计算能力偏弱。‎ 第(7)小题是一个开放性很大的问题,罗列众多考生的答案,方法不下几十种,归纳起来大约有如下几类:‎ ‎(1)通过测量Cl-的方法 ① 用AgNO3标准液滴定Cl-,根据AgNO3的量计算NaCl的量,再得Na2CO3的量。‎ ② 用AgNO3溶液沉淀Cl-,根据沉淀的量计算NaCl的量,再得Na2CO3的量。‎ ③ 用AgNO3溶液沉淀Cl-和CO32-,根据沉淀的总质量和样品的总质量,通过联立方程式求解 ④ 用高锰酸钾溶液作滴定剂,滴定Cl-的量,再得到Na2CO3的量。‎ ‎ (2)通过测定CO32-的方法 ① 用HCl标准液滴定碳酸钠,根据HCl的量计算Na2CO3的量。‎ ② 用Ba2+、Ca2+或Mg2+等作沉淀剂,根据沉淀的量计算Na2CO3的量。‎ ③ 用盐酸与样品反应后,蒸干溶液后称NaCl的质量,利用代数方程式求得碳酸钠的量。‎ ④ 用酸与Na2CO3反应,用测体积法测定所产生的CO2的体积再求得Na2CO3的量。‎ ⑤ 将CO2通入试样溶液,使之发生CO2+H2O+Na2CO3==2NaHCO3反应,测量反应前后体系的增重来计算Na2CO3的量。‎ 考生中有下列方法,被认为不太可行或误差太大被扣分:‎ ‎(1)电解法,通过电解测电解产物的量等。‎ ‎(2)重结晶法,通过重结晶的方法,使NaCl和Na2CO3分离,再各自称量。‎ ‎(3)向样品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测量消耗掉的CO2体积进行计算。‎ ‎(4)所加的沉淀剂本身是难溶物。‎ 也有的考生选择的方法基本上和试题的方法类似,将CO2的吸收剂换成NaOH固体;或干脆不用吸收剂直接称量反应前后体系的质量,从质量差求得反应的CO2质量,这些方法在原理上没有什么变化,被认为不符合“不同的实验方法”的要求。‎ 纵观本小题的答题情况,一方面说明考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同时也看出考生实验经验的缺乏,设想的方案在实践中存在严重的缺陷。‎ ‎4.29题答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机化学中键线式和分子式的转换,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羧基的重要化学性质等。‎ 第(1)小题的失分现象除原子个数数错外,相当一部分考生是由于对有机分子式中碳、氢原子必须排在第一、第二位的规则认识不清,而在分子式中任意排列原子位次而造成的。‎ 第(2)小题仍是通过键线和分子式的转换,寻找2-萘酚的同分异构体,正确的方法是写出各物质的分子式后再作比较。但有些考生显然不会应用此法,而造成漏选或错选。‎ 第(3)小题是要求考生指出 分子中的官能团,让人大感意外的是,‎ 从阅卷情况显示,该小题可能成为本题得分最低的小题。除一小部分学生对隐藏在五员环中的碳碳双键难以作出判断外,大部分考生都是由于答题不规范和书写错误造成的。‎ 如官能团的表示方法不规范或错误,只指出某类物质的结构简式而没有指明官能团的具体部位,如:CH2=CH2、RCH=CHR,RCHO,=== 等。官能团中碳原子的价键不全,‎ 如:―C=C―、CH=CH、 等。还有的指代不清,如答“双键”,不知指碳碳双键 还是指碳氧双键,答“不饱和键”,不知指碳碳双键还是指碳碳叁键。‎ 写错别字将“醛”字漏写草头,将“酉”旁写有“月”旁的也不在少数。‎ 第(4)小题是根据E物质的分子式和其能和碳酸氢钠发生化学反应性质以及其一元取代物的数目来推测E的结构。由于受制信息较多,会造成一些考生顾此失彼,判断失误,从答题情况统计,主要是将邻苯二甲酸写成对苯二甲酸者居多。一旦E物质结构判断错,以下化学方程式书写分数全丢。‎ 第(5)小题也同样反映出考生有机结构简式书写随意,不够规范,错别字多的通病。此外有些答题也反映出忽视酯化反应条件,忽视酯化反应可逆性等问题。‎ 四、对化学试题命题的建议 ‎1.试题的原创性问题 今年的化学试题虽然较为平稳,但也“熟面孔”太多,如第8题是一个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传统习题,连数据都未改就拿来组卷入题。又如大题中的第28题已频频出现在各种复习资料或各地的模拟卷中,几乎全题照搬。‎ 高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能力,最理想的状况是,对全体考生来说一种新的、陌生的问题情境,最能真实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重复操练引起的机械记忆是会掩盖学生的这种能力不足的。当然指望高考试题要保持100%的原创性是不现实的,但像27题这种原创性较好的试题实在是太少了,陈题的选用应“改头换面”后变得“面目全非”或至少是“似曾相识”后才能入题。过多选用陈题也会使人觉得题海战术还有利可图。‎ ‎2.试题的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试题的利、弊都较为明显,在平时的教学中其弊端容易得到克服和弥补,但在“分分计较”的高考试题中,分数的客观、公正性会受影响。今年试题中27题(2)和28题(7)参考答案均没有提供可资借鉴的标准答案作示范,更使阅卷评分难以把握尺度。‎ 下面以28题(7)为例说明之。‎ 该题要求学生“简述”一种“不同”的测定氯化钠和碳酸钠混合物定量组成的“方法”,评分标准中提到“只要考生提出的实验方法合理可行,即可给分”。那么什么是“简述”?什么是“不同”?命题者没有给出示范,考生答“用滴定法”、“用沉淀法”,是否算符合“简述”要求?也有的考生只是更换原题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剂,是否能算“不同”方法?若这些答题者均能得分,无疑会蒙混了一批滥竽充数者。若这些均不能给分,那么“简述”该详到什么程度才算可行?如有的考生用硝酸银溶液作沉淀剂,测氯化银沉淀的量,若没有说明对溶液进行酸化处理,又如何排除CO32-的干扰?若要对这些实验步骤均进行描述,则如何洗涤?如何验证洗涤干净?如何使氯化银沉淀不成为胶体而便于过滤?如何对氯化银进行烘干而又不使其分解?等等似乎均为保证实验方法可行的重要步骤。如此叙述已和“简述“的初衷相去甚远了。‎ 该题还有一个最致命的地方,是实验方法“合理可行”难以做出准确的界定,测定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定量组成这本是分析化学中的较为经典的问题,其传统的方法是银量法和滴定法,这两种方法的实验误差均可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但这两种方法都有些超乎中学生的能力水平。按本题中所示的测量方法,其实是会带来很大的测量误差的,如流经U型管的CO2不可能完全被吸收,用托盘天平来称量反应产生的CO2‎ 的质量(增量法)其实验误差可想而之。而答题的考生又会想出种种误差更大的测量方法,如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出氯化钠和碳酸钠、如用标准酸滴定试样到气泡不再产生为止(或滴定到产生第一个气泡为止)、向试样溶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发生CO2+H2O+Na2CO3==2NaHCO3反应,测量反应前后体系的增重来进行计算等。这些方法听来有些像天方夜谭,但这也反映了考生的丰富想像力,这些方法除了实验误差较大外,难道就没有合理之处?‎ 由此看来开放性过大的试题必然会给评分的客观、公正带来挑战,从阅卷情况看,27题(2)开放性有限,考生答题大都限于三个方面,评分标准也便于控制,所以开放性试题如何更好地在高考试题中发挥作用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 ‎3.试题的难度控制问题 ‎ 多数教师认为试题的总难度控制在0.6左右是合适的,但这里的难度只是相对难度(或得分率),若排除考生的一些低级失误如化学基本用语不过关、错别字连篇、辞不达意等,试题的绝对难度(指答题所需的思维能力)要低得多,特别是采取“缩小两头,增加中间”的控制难度的策略,中等水平以上的考生不能尽情发挥,展现优势这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也会有些不利因素。建议在控制总难度不变的基础上,设置一题(或一个小题)难度值在0.4左右的试题。‎ ‎4.试题的资源利用问题 ‎ 受理综卷总题量的限制,化学试题总题量仅为8+4题,要用这些有限的试题全面测试考生化学学科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潜力是很不容易的,这就需要命题者更合理地运用这些可供利用的资源。总体上讲,化学试题在资源利用上是好的,如26、27、28题均从多种角度测试了考生的各个方面,但也有些题目对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如29题第(1)、(2)小题实际都考查了对键线式和分子式的转换,有些重复。该题的(4)、(5)小题也过多地在同一个物质(邻苯二甲酸)上进行反应式的书写,以致有的考生一旦将E物质推断错误(主要是羧基的位置发生错误)其后一路失分(失7分),使考试的区分度下降。‎ 五、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 高考试题的走向对中学教学有一定指挥捧作用,是难以回避的事实,从今年的化学试题命题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给予我们颇多的教学启示。‎ ‎1.抓基础,培养严谨的治学作风 ‎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的亮相,再一次证明“抓基础”的“老生”还得“常谈”,许多教师都知道基础之重要,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抓基础缺少有效的办法。不少教师认为抓基础就是低层次的重复或机械训练,而这种重复和训练又会引起学生学习无趣和反感,所以对基础知识部分匆匆而过,把主要精力放在不切实际,又没有效益的难题训练上。其实教师应把更多的教学精力放在学生接触新知识,认识新问题,进行新探索之初,使学生知识形成过程更为扎实,融入更多的自主性。在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时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 ‎2.高考复习应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 新教材实施后,以往“3+2”考试的惯性依然存在,今年高考试题对一些早被教材删去内容还依依不舍,唯恐考到“宁可不用,不可不讲”教师和学生无疑是给了一贴清醒的药剂。‎ 高考复习必须坚持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科书为本的方向,反之,热衷于研究考试热点、轻信于“专家”的面授“机宜”是要吃大亏的。同时也提醒广大教师,必须还教学于本来面目,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若将高三教学引入应试的胡同是必败无疑的。 ‎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04年理综卷中化学试题的能力要求偏低,今年的试题又对考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使得我们坚信,高考试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是考试改革的方向。教学中一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答题中反应出来的审题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差、实验能力弱、想像力不够大胆、缺乏创新思维品质等问题,足以引起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味依赖“听课——做题”的单纯教学模式,而应创造更多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开辟更多的学习途径,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充满激情的自我学习中培养综合能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 化学阅卷组 ‎ 200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