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种群 10页

  • 231.5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复习种群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复习:种群 一、选择题 ‎1.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结构 C.性比率 D.出生率 解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答案 D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些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别很大 C.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 D.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 C选项中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就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答案 C ‎3.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解析 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2~2 ℃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 A ‎4.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B.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适应性最弱 C.中营养化水体最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用脆杆藻能够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解析 采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种群密度通常用于活动范围小的生物,藻类属于低等植物,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其种群密度。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鱼鳞藻的数量最少,说明其适应性最弱。在中营养化水体中,鱼鳞藻、脆杆藻数量较多,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流向鱼类)。脆杆藻不适宜在富营养化生存中生存,不能用脆杆藻来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 答案 D ‎5.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某个动物种群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种群的年龄结构 解析 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叶片的光照面积,使光合作用强度增强,进而使有机物积累量增多,产量提高;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环境是变化的,K值也会随之变化;题干中池塘是人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能维持整个生物群落尤其是鱼类的增长,所以要持续投放饲料,来满足鱼类的需求;年龄组成能推测出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进而预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 B ‎6.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比较曲线b与曲线a,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解析 K值是指环境的容纳量,环境改变容纳量也随之改变,所以改善环境条件,环境容纳量将会增大;图中曲线b是“S”形曲线,BC段种群数量是增大的,如不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则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由于BC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被捕食者大量增加,将会导致其天敌捕食成功率有所增加;曲线a指的是“J”形曲线;“J”形曲线往往表示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而自然状态下,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气候和天敌等因素致使种群增长率要比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小。‎ 答案 B ‎7.某种群出生率如图曲线Ⅰ,死亡率如图曲线Ⅱ,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 ‎ ‎ A.a    B.b ‎ C.c    D.d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的最大值,即K值,从图中可以看出在c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多,而c点之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故c点时达到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答案 C ‎8.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可看成是“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不能用图乙表示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识图能力。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最快,对应图乙中的F点,但AC段有环境阻力,不能看作“J”型增长,A项错误;乙图中G点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将不再增加,B项正确;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可以保证持续高产,C项正确;“J”型增长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D项正确。‎ 答案 A ‎9.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 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结构成,而超过C点后CD段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维持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此外性比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答案 D ‎10.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  )‎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解析 本题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实验与探究能力。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用抽样检测法,A项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B项错误;为了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和计数准确,取样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C项正确;因酵母菌和培养液的折光率比较低,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不能太亮,D项正确。‎ 答案 B ‎11.向装有10 mL培养液的试管中接种少量酵母菌菌种,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较长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Y)随时间(X)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  )‎ 解析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不断增长,但培养较长时间后,随着养料等资源的消耗,种群数量不再增长,最终出现负增长。‎ 答案 D ‎1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少 解析 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组的种群数量增加的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适宜。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因三组微生物的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的容纳量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其营养供给情况有关,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自然个体数量最少。‎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问题。‎ ‎ ‎ ‎(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t2点后,种群数量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物、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速率为零;t2点后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多,限制了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抵抗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但是当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答案 (1)B (2)不再增加 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他合理答案) (3)增长 ‎(4)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14.沙棘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沙棘木蠹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某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所示:‎ ‎ ‎ ‎(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________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2001~2005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___增长,在_______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河滩地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获得如右图所示数据。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研究者同时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地点 土壤肥力 土壤含水量 有机质含量/%‎ 氮含量/%‎ 表层~‎60 cm/%‎ 山坡地 ‎0.595‎ ‎0.015‎ ‎7.0‎ 河滩地 ‎0.202‎ ‎0.003‎ ‎15.0‎ 因此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沙棘均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解析 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从图中可以看出,2001~2005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S”型增长。在2002~2003年(区段),其斜率最大,因此该时间区段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从曲线图可以看出,蛾的发生程度与雨量大小呈负相关,因此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增多。若要验证沙棘抗虫性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设置对照处理时,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答案 (1)样方(取样调查) (2)“S”型 2002~2003‎ ‎(3)增多 (4)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 ‎15.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 ℃‎之间,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 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内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 ‎-‎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第5 d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________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________,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解析 (1)实验中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该实验中要注意在每天同一时间取样,否则由于时间不同而影响结果准确性。‎ ‎(2)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数都是相同的,即16×25=400个小方格。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 mm,则每一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 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1 mm3。在计数时,通常数五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16或25,就得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 答案 (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②盖玻片 用滤纸(吸水纸)吸去 ③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