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2021-05-14 发布

2019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8高考命题点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课件 高考命题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组一 思想情感类]‎ ‎1.(2018·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长安秋望 赵 嘏①‎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③学楚囚。‎ ‎【注】 ①此诗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目见与耳闻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E.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解析:选BC。B项,应为拂晓时分;C项,应为拟人手法。‎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解析:考生应该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情感关键词“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鲈鱼”是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答案: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 欲归而不得的无奈。手法:①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②直抒胸臆。“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高阳台 西湖春感 张 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 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城南皇子坡西,唐代的名门望族韦氏居于此地,因名韦曲。‎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沙鸥,也生了新愁。沙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古人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句,“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飞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暮春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来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解析:选AE。A项,“能几番游”两句抒发的是惜春之愁;E项,“很有豪放派的词风”错误,这是一首婉约词。‎ ‎(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词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要理解整首词的内容,抓住词中描写的景物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愁思,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上片起笔写景比较平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表现出一派平和且令人愉悦的深春美景;“能几番游”则笔锋一转,写“东风”“蔷薇”暮春之景,体现惜春之情;下片“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点明故国之思,在这种情怀下,“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就抒发了强烈的国破家亡的哀伤。‎ 答案: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 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前两句先远写“青山”,后近写“退潮后的沙滩”,远近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B.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景物。‎ C.“啼鸟怨年华”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怨。‎ D.词中运用“青山”“白露”“晓霞”“绿杨”等意象,绘制清新亮丽之景,衬托内心的愁苦情绪。‎ E.“荷花”在词中有特指,表层是问荷花,实际暗示词人情操的高洁。‎ 解析:选BD。B项,没有虚实相生的手法;D项,不是乐景衬哀情。‎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                                      ‎ ‎                                        ‎ 解析:注意结合词句“怨年华”“在天涯”“记得”作答。‎ 答案: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从“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吗?”‎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 江 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饮散离亭西去”交代了时间、地点,点明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浮生常恨飘蓬”中的“常恨”道出了“离别”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 C.写“烟柳重重”实际写“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 D.“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借景抒情,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 E.“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自问自答,借“潮平”“月朦胧”这幅清新亮丽之景,表达内心的自信。‎ 解析:选AE。A项,“交代了时间”错误,“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也略显牵强;E项,“清新亮丽”错误,“自信”错误,从词意看应是“朦胧凄清”之景,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2)词的下片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词人聚少离多、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抒情方式注意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表达内心的“离别之苦”“羁旅之愁”“寂寞之情”,运用的手法先是直抒胸臆,直接点明内心的愁苦,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残灯”“孤枕”“五更风”等意象,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意境,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 ‎[题组二 评价观点态度类]‎ ‎5.(2018·孝感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有 叹①‎ 杜 甫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天下兵常斗,江东客②未还。‎ 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 武德开元③际,苍生岂重攀。‎ ‎【注】 ①此诗为杜甫晚年的作品。②江东客:诗人自称。③武德:唐高祖的年号。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武德至开元时期,是唐朝治理最好的时期。‎ 有人评论此诗“虽身在苦难,却心系苍生”,请结合诗的首联和尾联作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首联写诗人的壮志早已衰退,年老白头而寄居他乡,抒发的是个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尾联,诗人感叹当今的百姓难以过上武德至开元时期那样的盛世安定生活了,‎ 在为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哀伤的同时,又蕴含着一种希望国家兴旺昌盛、百姓生活安定的心系苍生的情怀。‎ ‎6.(2018·银川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新 年 作①‎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 ①此诗为作者贬南巴尉时所作。②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诗人为什么独自流泪?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答:                                      ‎ ‎                                        ‎ 解析:这首诗是诗人迁至潘州次年后,即乾元二年所作,满腹冤屈化作诗语:“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 答案:①适逢新年,思乡心切;②老年被贬,客居异乡;③时光流逝,归期渺茫。‎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 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作答。‎ 答案:不同意。本诗表面上看是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8.(2018·郑州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②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 ‎【注】 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本诗为作者谪居时所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约会。‎ 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的观点态度。结合注释,联系其背景,对此应该不难理解。‎ 答案:诗人被贬后,游南涧,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诗人也似乎有所得,忘记了疲劳。然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起他的苦闷和烦恼。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被贬,那种孤寂与悲愤无法摆脱,忧从中来。‎ ‎9.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句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 解析: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解释,陶诗中的情感是“山林隐居,贞洁自持”,‎ 此诗也有这方面的意图。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尽相同:陶诗是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此诗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答案:二者都表现的是山林隐居,贞洁自持。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同:陶诗是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叶诗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