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 ‎ 题型特点 ‎1、客观选择题型,分值多年不变 ‎2、考查的重点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以及归纳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对文中结构思路的把握,考查较少。‎ ‎3、加强对文本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把握。‎ 阅读原则:答案就在原文中 ‎1 、审题:审清题干要求、审定阅读区间 ‎2、培养两种心态:专注、仔细。‎ ‎3、掌握一个前提: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4、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比对词语、比对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排除法。‎ ‎5、识别命题中常用的干扰陷阱(主要的几种)。‎ 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方法:‎ ‎1、删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删减修饰语而改变句意(内容扩大或曲解)。‎ ‎2、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的顺序改变句意。‎ ‎4、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因果颠倒、以偏概全等)‎ ‎5、遗漏。有意漏掉了一方面的内容来迷惑。‎ ‎6、拼凑。将意义有关胡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方法引领 一、 通读全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1.抓关键语句,做简要勾画 关键句主要有以下四种:‎ ‎ (1)表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内容。‎ ‎ (2)阐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内容。‎ ‎ (3)对文本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内容。‎ ‎ (4)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 ‎2.理出文章思路 ‎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 (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指代词等)。‎ ‎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 ‎ 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 二、细读试题:抓住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到文本出处,确定重要信息的范围。‎ 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 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极易出错。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 ‎ 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 ‎ (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 (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 (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项设置。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 (5)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负向设置选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在实际比对过程中,可以运用“切片直接比对分析法”或“切片压缩比对分析法”来解答。具体如下:‎ 方法 适用情况 使用说明 切片直接 比对分析法 选项切片后,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相应词句。‎ 将选项逐一与分散在原文各个段落的对应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具体比对时要借助后面讲到的“比对词语、比对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准确判定选项是否出现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等错误。‎ 切片压缩 比对分析法 选项概括性强,不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相应词句,须先压缩概括原文,才能比对。‎ 先压缩概括原文各语段内容,再与切片后的选项片段比对。具体步骤:第一步,各语段之内,从论点和论据、句间关系等角度进行句与句比较,筛选出重要语句;第二步,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第三步,综合这些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提炼出主旨性的重要信息,再将重要信息与选项片段的信息比对,辨别选项正误。‎ ‎[示例] (2019·全国卷ⅢT1-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原文信息]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 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比对分析]‎ 先切片 找对应 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 压缩概括原文后比对:‎ 原文没有直接对应的语句,需要结合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两句,第二自然段中王国维的观点、《汉书·艺文志》的观点、《隋书·经籍志》的观点,第三自然段中“荒诞不经”的观点、《四库全书》的观点以及“五四”之后的观点,谈的这些方面对《山海经》的认知都不相同,因此可以压缩概括为选项切片后的语句“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这一片段跨度较大,概括性强,需要压缩概括后比对。(实则比对依据和结论)‎ ‎《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 与原文直接比对:‎ 这一切片可以直接与原文第二自然段结尾“《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比对,意思是吻合的。(实则比对句子关系)‎ 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与原文直接比对:‎ 这一切片也可与原文第二自然段中间“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比对,文中“这些”就是王国维上文所谈的,因此这一切片与原文意思也吻合。(实则比对关键词)‎ 综合结论:选项与原文表述一致 课堂练习:对比分析下列各选项内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如不同,请说明不同的理由。‎ ‎1. 选项: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原文: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项:新批评理论追求诗歌分析要关注情感,把修辞结构的分析作为其重要的研究方法。‎ 原文:当然文本以下,信息是多元的,他们又自己设定了一个禁区,那就是不能涉及情感。‎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项:快乐是多巴胺和内啡肽两种物质都能产生的一种感觉,多巴胺不再分泌时,内啡肽反而会增加,这是白头夫妻能偕老的原因。‎ 原文:在多巴胺分泌下降时,又开始分泌一种新的激素——内啡肽。‎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原文: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原文: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概念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选项:《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是可以预料的。‎ 原文: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选项:燕卜荪的“朦胧”说,虽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但对阐释内涵的多样性提供很好的参照。‎ 原文:集中阐释内涵多样的是燕卜荪的“朦胧”。但是,燕卜荪承认无法给“朦胧”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他只是感到朦胧“可以是一个词代表几种事物的意图,可以是一种这种东西或那种东西或两者同时被意指的可能性”。不过,燕卜荪认为这样的定义可能“过分含糊”。故从严格的学术意义来说,燕卜荪还不能说是新批评的代表。‎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选项:半个多世纪前推行的简体字改革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迂回,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所以刘治治认为这次简化是粗暴和不讲道理的。‎ 原文:不仅是指它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迂回,更重要的是简化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选项: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原文: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选项:“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原文: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练习:‎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加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七弦妙制有洞天 有宋一代,琴学大兴,甚至引起封建帝王的浓厚兴趣。宋徽宗本人乃操缦名手,对传世名琴更是汲汲以求。当时朝野上下,无不以能琴为荣,一部迎合最高统治者审美趣味的《洞天清录》也便应时而生。‎ ‎《洞天清录》的作者赵希鹄,生平事履未详。据明代张萱跋万历刊本《洞天清录》,言其为“宋宗室子”,自幼受高尚生活元素之熏染,便将其多年来对各类古董珍玩的鉴赏心得与审美经验著成此书,“以贻清修好古尘外之客,名曰《洞天清录》”,列于其首的便是“古琴辨”35条。与中国传统琴学论著偏重于琴曲解题、琴人传略、演奏技法、审美意趣不同,《洞天清录》“古琴辨”部分主要是对古琴材质、斫制方法、形制样式进行品鉴的经验总结,“其援引考证,类皆确凿,固赏鉴家之指南也”(《四库全书总目》)。‎ 唐宋时期,古琴制作工艺取得长足进展。从朱长文所言“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琴史·尽美》)不难看出,古琴选材与斫制(良质、善斫)已然超越演奏技法(妙指)和审美意趣(正心),被提到首要地位。无怪赵希鹄感喟:“古材最难得,过于精金美玉,得古材者,命良工旋制之,斯可矣”(《洞天清录·取古材造琴》)。古人在斫琴的实践中发现桐木是制作古琴面板的良材。正如赵希鹄所言,“桐木年久,木液去尽,紫色透里,全无白色,更加细密,万金良材”;“宜择紧实而纹理条条如丝线细密、条达而不邪曲者,此十分良材”。而梓木纹理坚实细密,可以让琴音在槽腹内回旋,取得余音绕梁的共鸣效果,适合用作琴的底板,“今人多择面不择底,纵依法制之,琴亦不清,盖面以取声,底以匿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法当取五七百年旧梓木”(《洞天清录·择琴底》)。对于底面也采用桐木的“纯阳琴”,赵希鹄指出“古无此制,近世为之”,虽然音色古朴浑厚,但共鸣效果不佳,“必不能达远”,非为佳构。古琴取材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梧桐,以山石中生长的为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梧桐还象征着高洁美好的品格,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卷阿》);或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正是梧桐这种独特的文化品质,才使其成为琴材的终极之选。‎ 用阴阳理论解释琴材的选择,大约始于北宋《琴书》,“凡制琴,以桐木为阳,楸木为阴”,阴材、阳材分别指琴底和琴面。古琴面料所用桐木按生长方向分为阴材、阳材,首见于《洞天清录》:“盖桐木面阳日照者为阳,不面日者为阴。”为此,赵希鹄还提供了两种验证方法:一是以水试沉浮,二是在晴天和雨天、清晨和傍晚抚琴以辨别音色。对于后者,赵希鹄还颇为自得,认为“古今琴士所未尝言”(《洞天清录·古琴阴阳材》)。将音乐声学的实践经验纳入阴阳体系加以阐释,在当时并不鲜见,我们只要略一翻检同时代的《梦溪笔谈》之类的科技典籍便可见其端倪。由于日照条件等不同,桐木材质也会存在差异,在音色上存在细微差别,当然是可能的。但居然能随着旦暮、阴晴等环境变化而发生条件反射,甚至“此乃灵物与造化同机,非他物比也”,未免耸人听闻。‎ 在制作工艺与藏品选择上,赵希鹄提出“制琴不当用俗工”“择琴不必泥名”“制琴不必求奇”等原则,对雷氏琴(唐代名琴)、百衲琴等当时推重的“概念琴”颇不以为意,“弹之则与寻常低下琴无异,此何益哉”,主张“依法留心斫之,雷张未必过也,惟求其是而已矣”,对如今泥沙俱下,甚至存在以收藏为名行诈骗之实的收藏品市场而言,倒不失为一针见血的确论。‎ ‎(选自2019年1月《光明日报》,作者黄敏学,有删改)‎ ‎★1.关于《洞天清录》及其内容,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琴学大兴,封建帝王兴趣盎然,朝野上下,无不以制琴为荣。为了迎合最高统治者,《洞天清录》便产生了。‎ B.《洞天清录》的作者是赵希鹄,这是一本古琴赏鉴指南书,全书主要介绍古琴材质、斫制方法、形制样式的品鉴经验。‎ C.古琴选材与斫制已经超越演奏技法和审美意趣,被提到首要地位。所以,《洞天清录》的作者认为古琴演奏技法和审美意趣已不重要了。‎ D.古琴制作,应当用紧实而纹理顺直的老桐木为面板,用纹理坚实细密的梓木为底板,这样不但音色古朴浑厚,而且能产生更好的共鸣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二、三段关于《洞天清录》的引文,除了用来说明古琴制作相关问题之外,还介绍了《洞天清录》的作者、成书目的及影响。‎ B.本文围绕《洞天清录》一书来写,先从成书背景引出,再总体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文章主体部分是对阴阳理论的详细阐释。‎ C.“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句中的“梧桐”意象所包含的文化品质,是梧桐成为琴材终极之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D.赵希鹄认为,古琴制作应选择良材,使用良工,依法制作,选择古琴则不必在意所谓“名琴”。本文作者也赞成他的观点。‎ ‎3.关于本文论述的阴阳理论与实践,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赵希鹄看来,近世以来出现的面板与底板均采用桐木的“纯阳琴”,制作工艺不佳,导致古琴整体制作水平有所下降。‎ B.所谓阴材、阳材,既可分别指古琴的底板与面板,又可分别指“不面日”和“面阳日照”的桐木,这种说法大约始于北宋《琴书》。‎ C.宋代常用阴阳理论来阐释音乐声学的实践经验,赵希鹄甚至认为,可在旦暮、阴晴等环境变化下弹奏桐木制作的古琴来辨别音色。‎ D.对于《洞天清录》中桐木因日照条件不同而导致阴材、阳材不同及所制古琴音色不同的观点,本文作者是赞同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创造”,文化繁荣的基石 范 周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文化产品缺乏创造力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山寨、抄袭、剽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层出不穷;创新成本高盗版成本低、创新收益低盗版收益高的利益怪圈,打击了文化原创者的自信,也助长了抄袭盗版者的嚣张;原创力不够,产业链不健全,致使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薄弱……‎ 激发文化创造力,需要以深层次改革为动力。从国家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来看,一旦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文化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等,都将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会更加直接地提出文化生产关系适应文化生产力的要求,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在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改弦更张,从创新中找出路,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的时代背景下,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激活创造力的前置条件。新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将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直接管向间接管、由单一行政方式管向多种方式管转变。推进文化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完善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将为创造力的释放提供“催化剂”和“保护伞”。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改革,将从体制机制上解放生产力,释放文化发展活力。‎ 激发文化创造力,需要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人才是文化不断创新与永续发展的“永动机”,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发挥社会资本在文化原创和资源整合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文化内容研发与制作、生产、传播及衍生开发的环节有效链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发展环境,才能涌现出更多敢为人先、执著求索的创新人才。保护知识产权是激发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当创造力真的成为一种财产,并像其他财产一样受到法律保护时,创造力才能成为生产力,因而,培育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当务之急。通过各种价值杠杆,有效引导企业主动创新、大胆创造,强化创新创造在文化产品与服务价值链上的高端地位,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激发文化创造力,需要打开全民创新的闸门。全民文化创造力的充分释放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才能使创造力不断迸发,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当前,以“众筹模式”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已经凸显出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众筹模式”和传统项目融资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投资方是大众,决策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兴趣爱好。这一有利于激活民间资本,激发社会力量的创新方式,正展现出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寨、抄袭、剽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层出不穷,致使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薄弱。‎ B.在经济转型时代,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适应,必须调整思路,努力从创新中寻找出路,才能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 C.营造新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文化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就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真正让市场来主导文化发展方向。‎ D.只要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就能使创造力不断迸发,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列举了我国当前文化产品缺乏创造力的原因,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观点,即如何激发我国文化的创造力。‎ B.文章从三个角度论证了激发文化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这三个角度也是文章的三个分论点。‎ C.文章第三段是围绕本段第一句话来论证的,作者从尊重人才、保护创造力谈起,得出“培育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当务之急”的论点。‎ D.作者用比较“众筹模式”与传统项目融资的不同,论证了“众筹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在融资方面的巨大优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调整文化产业政策、创新文化投融资体制、彻底开放文化市场准入条件,推动国家经济转型,才能激发文化创造力。‎ B.推进文化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完善保护和创新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才能有利于释放文化创造力。‎ C.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D.“众筹模式”凸显出了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激发社会力量,展现出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 答案:课堂练习:对比分析下列各选项内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如不同,请说明不同的理由。‎ ‎1. 选项: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原文: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偷换概念。“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的是“家族组织”,而不是“家风”。‎ ‎2. 选项:新批评理论追求诗歌分析要关注情感,把修辞结构的分析作为其重要的研究方法。‎ 原文:当然文本以下,信息是多元的,他们又自己设定了一个禁区,那就是不能涉及情感。‎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混淆是非。选项说要“关注情感”,而原文中说“不能涉及情感”,是非混淆。‎ ‎3. 选项:快乐是多巴胺和内啡肽两种物质都能产生的一种感觉,多巴胺不再分泌时,内啡肽反而会增加,这是白头夫妻能偕老的原因。‎ 原文:在多巴胺分泌下降时,又开始分泌一种新的激素——内啡肽。‎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混淆是非。选项中“多巴胺不再分泌”明显与原文内容相左。‎ ‎4. 选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原文: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以偏赅全,应是“追求真理的科学家”,选项扩大了范围。‎ ‎5. 选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原文: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概念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偷换概念。“这个概念”是指科学家“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6. 选项:《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是可以预料的。‎ 原文: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混淆是非。选项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错,从最后一句“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可知“上下章在思想上是有联系的”‎ ‎7. 选项:燕卜荪的“朦胧”说,虽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但对阐释内涵的多样性提供很好的参照。‎ 原文:集中阐释内涵多样的是燕卜荪的“朦胧”。但是,燕卜荪承认无法给“朦胧”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他只是感到朦胧“可以是一个词代表几种事物的意图,可以是一种这种东西或那种东西或两者同时被意指的可能性”。不过,燕卜荪认为这样的定义可能“过分含糊”。故从严格的学术意义来说,燕卜荪还不能说是新批评的代表。‎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曲解文意。结合上下文语境,燕卜荪的“朦胧”说阐释的是内涵的多样性,但是并不能提供很好的参照。‎ ‎8. 选项:半个多世纪前推行的简体字改革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迂回,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所以刘治治认为这次简化是粗暴和不讲道理的。‎ 原文:不仅是指它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迂回,更重要的是简化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强加因果。“不仅是指它抽离了……更重要的是……粗暴和不讲道理”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9. 选项: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原文: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过于绝对化。原文是“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而不是全部节气。‎ ‎10. 选项:“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原文: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无中生有。南方没有“惊蛰”,原文无此信息,属主观臆断。‎ 真题练习:‎ ‎【答案】1.A 2.A 3.B ‎[加固训练]‎ ‎1、解析:选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制琴为荣”表述有误,原文第一段为“能琴”指弹奏琴,选项表述曲解文意。B项,从原文第二段“便将其多年来对各类古董珍玩的鉴赏心得与审美经验著成此书”“列于其首的便是‘古琴辨’35条”,可知《洞天清录》不仅仅介绍古琴品鉴,本项表述混淆范围。C项,出自原文第三段,赵希鹄的观点无中生有。D项,出自原文第三段“虽然音色古 ‎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B项,主次不清,本文主体部分介绍了《洞天清录》关于古琴选材的内容,而借助阐释阴阳理论也是为了说明古琴的选材,并不是针对阴阳理论本身的。‎ ‎3.解析:选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导致古琴整体制作水平有所下降”无中生有,且从第三段开头“唐宋时期,古琴制作工艺取得长足进展”也可知此观点错误;B项,从原文第五段“用阴阳理论解释琴材的选择,大约始于北宋《琴书》”可知,此项正确。C项,出自原文第五段“将音乐声学的实践经验纳入阴阳体系加以阐释,在当时并不鲜见”“在晴天和雨天、清晨和傍晚抚琴以辨别音色”等内容,是正确的。D项,原文第五段“由于日照条件等不同,桐木材质也会存在差异,在音色上存在细微差别,当然是可能的”可知作者认为“因日照条件不同而导致阴阳材不同”是正确的,选项表述正确。‎ ‎4.解析:选B A项,强加因果,“山寨、抄袭、剽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层出不穷”和“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薄弱”是并列关系,没有因果关系;C项,曲解原意,原文“新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将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直接管向间接管、由单一行政方式管向多种方式管转变”,并非就是“彻底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而“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改革”也不表明“真正让市场来主导文化发展方向”。D项,条件关系理解不当,“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不是“创造力不断迸发”唯一条件。‎ ‎5.解析:选D D项,比较“众筹模式”与传统项目融资的不同,并不是论证其在融资方面的优点,而是为了论证其在激发文化创造力方面的巨大作用。‎ ‎6.解析:选A A项,夸大程度,原文“文化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并不就是“彻底开放文化市场准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