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2.99 KB
  • 2021-05-14 发布

2015高考理综全国卷12生物试题汇总带答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1‎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 ‎【解析】选D。A项,组成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由C、H、O、N、P组成;ATP也是由C、H、O、N、P组成,故正确。B项,tRNA只含有一个三联体,对应三个碱基,只有一个反密码子,故正确。C项,T2噬菌体为DNA病毒,其核酸为脱氧核糖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故正确。D项,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内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没有线粒体,故错误。‎ ‎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解析】选C。A项,在幼嫩的叶片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故正确;B项,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故正确;一般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成熟的细胞不敏感,故错误;D项,生长素升高到一定浓度后,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增高,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故正确。‎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 的增加 D.输入的Na+ 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 ‎【解析】选A。维持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是Na+和Cl-,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当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生理盐水为兔内环境的等渗溶液,内环境渗透压相对不变,细胞内液的量不会增加,输入的溶液(主要是Na+)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因此A选项正确。‎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 ‎【解析】选D。A项,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故错误;B项,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故错误;C项,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的群落小,故错误;D项,灌木阶段是在草本阶段基础上演替的,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形成创造了较适宜的环境条件,故正确。‎ ‎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 ‎【解析】选C。A项,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朊粒为蛋白质,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故错误;B项,朊粒通过诱导正常的蛋白质转变为PrPsc(朊粒)而实现朊粒的增殖,而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故错误;C项,“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说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导致其功能发生了变化,故正确;D项,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是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变化,遗传信息存在于基因上,它通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才能形成相应的蛋白质,故错误。‎ ‎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 ‎【解析】选B。A项,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遗传病男女患病概率相等,故错误;B项,女性红绿色盲患者,X染色体上必定有一个色盲基因来自父亲,故父亲一定患色盲,故正确;C项,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故错误;D项,白化病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会表现出来,具有隔代遗传特点,故错误。‎ ‎29.(9分)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_________,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________。‎ ‎(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______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______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解析】(1)在该实验中,作为对照组的D组接受全光照135s,而C组实验是光照和黑暗交替进行,其仅用了D组的一半时间的光照,但合成的有机物的量是94%(D组为100%),故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高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C组光照时间的缩短,说明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暗反应不需要光照,而这个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2)光合作用过程有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在光下进行,其将水分解,产生ATP和还原型辅酶Ⅱ([H])用于暗反应。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光照时间间隔的减少,光照频率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ATP和[H]能够及时被利用与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答案:(1)高于 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94%(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光照 基质 (2)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ATP和还原型辅酶Ⅱ ‎30.(11分)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_________________,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填“催化”“功能”“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次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_________________调节。乙酰胆碱属于_________________,(填“酶”“神经递质”“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解析】(1)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该过程中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血压恢复。肾上腺素是一种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其功能是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故该过程中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需要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由题干分析可知,乙酰胆碱对心脏活动的作用表现为抑制作用,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为兴奋作用,它们各自与自己的受体结合后才能表现出相应的作用,同时二者分别与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后都会被灭活。‎ 答案:(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2)神经 神经递质 受体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1.(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0+、1+、2+的个体总数为400,3+→8+的个体总数及9+及大于9+的个体总数均为400,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1∶1∶1。推知该湖泊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2.(9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___。‎ ‎【解析】(1)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0.5=1∶1。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A+a)×(A+a)→1AA∶2Aa∶1aa,则A的基因频率为0.5。‎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能存活,即A基因纯合致死。第一代Aa∶aa=2∶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a=1∶2,自由交配,若后代都能存活,其基因型为AA∶Aa∶aa=1∶4∶4,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1∶1。‎ 答案:(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40.[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________,以其作为模板,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合成___________,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_。‎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 【解析】(1)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它的遗传物质是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可以逆转录为cDNA,用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从而制备HIV的某蛋白。‎ ‎(2)HIV的某蛋白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一种特殊的分泌蛋白——抗体;可用该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来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HIV。‎ ‎(3)HIV病毒营寄生生活,寄生在T淋巴细胞内,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少了T细胞,特异性免疫几乎全部丧失,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4)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可及时清除体内产生的癌细胞。艾滋病患者的整个免疫功能缺陷,机体易发生一系列顽固性机体感染和恶性肿瘤。‎ 答案:(1)RNA 逆转录酶 cDNA(或DNA) (2)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T(或T淋巴) (4)监控和清除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2‎ ‎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C)‎ 离子相对吸收量(%)‎ 空气 ‎17‎ ‎100‎ 氮气 ‎17‎ ‎10‎ 空气 ‎3‎ ‎28‎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解析】选A。本题考查实验分析能力。第一组实验有氧气,离子相对吸收量高;第二组实验无氧气,离子相对吸收量低,因此,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故A正确。第一、三组实验温度不同,对离子的相对吸收量不同,因此,温度影响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故B错误。该矿质元素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消耗ATP,故C错误。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中离子相对吸收量低,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故D错误。‎ ‎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 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 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 ‎【解析】选C。本题考查染色体的结构及端粒酶的作用。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故A错误,C正确。在细胞中端粒酶是负责端粒的延长的一种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故B错误。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故D错误。‎ ‎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 B. 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解析】选B。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经内质网和高基体加工,经囊泡运输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细胞外,故A项属于胞吐作用。mRNA通过细胞核的核孔运输到细胞质,故B项不属于胞吐作用。胰腺的腺泡细胞的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与抗体分泌过程相似,故C项属于胞吐作用。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突触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故D项属于胞吐作用。‎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A项,空气、阳光、温度、水分等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生物成分,故正确。B项,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转化,且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时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没有能量的输入就没有生态系统,故错误。C项,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正确。D项,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如害虫增多时,食虫鸟数量也会增多,以控制害虫的数量,故正确。‎ ‎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调节。A项,抗体在血清、组织液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病原体一旦进入宿主细胞,抗体就无法发挥作用,故错误。B项,抗体与侵入机体的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依靠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才能清除病原体;溶菌酶能直接使细菌分解,故错误。C项,Rous肉瘤病毒是生物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有关,故错误。D项,HIV主要破坏人的T细胞,随着病毒浓度升高,被破坏的T细胞数量增加,人免疫力下降越明显,故正确。‎ ‎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解析】选A。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原因。猫叫综合征是患者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因婴儿时有猫叫样啼哭而得名,故A正确,B、C、D错误。‎ ‎29.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的X基因和Y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组,及对照组)、反义X基因的转基因植株(B组)和反义Y基因的转基因植株(C组)为材料进行试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 组别 乙烯释放量(μL·kg-1·h-1)‎ ‎20 d ‎35 d ‎40 d ‎45 d A ‎0‎ ‎27‎ ‎17‎ ‎15‎ B ‎0‎ ‎9‎ ‎5‎ ‎2‎ C ‎0‎ ‎0‎ ‎0‎ ‎0‎ 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B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C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Y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推测,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________,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________。‎ ‎(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________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35天时采摘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________组。‎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植物激素的作用。‎ ‎(1)A组实验中两基因均没有被抑制,正常表达,都对乙烯的合成和分泌产生影响,故乙烯含量与二者均有关。B组实验中存在反义X基因,使X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导致乙烯含量减少,故X基因与乙烯含量有关;造成X基因抑制的原因是存在反义X基因,所以乙烯含量变低与反义X基因有关;B组果实中又有一定的乙烯含量,说明Y基因表达,发挥了作用,故Y基因也影响乙烯的含量。‎ ‎(2)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A组果实乙烯含量最高,故果实成熟最早。要延长果实的储存时间,需要降低乙烯含量,故35天时采摘,A、B相比,B组储存时间长。‎ 答案:(1)X基因和Y基因 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 ‎(2)A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该组果实的乙烯含量(或释放量)高于其他组 B ‎30.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是分级的,其中由________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________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________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________。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 (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 ‎(1)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且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分泌量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反过来,甲状腺激素的量也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2)甲状腺激素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甲状腺激素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等特点。‎ 答案:(1)下丘脑 垂体 (2)细胞代谢 发育和功能 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 (3)高效 ‎31.(8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某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树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解析】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数量变化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1)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生态系统面积,故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2(头·km-2)。当种群数量为K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即乙种动物为500头时,其增长速度最快,此时的种群密度为500/250=2(头·km-2)。‎ ‎(2)丙种动物以乙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乙种动物数量减少,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乙种动物的同化量用于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呼吸作用消耗等。丙种动物以乙种动物为食,其能量来自乙种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一部分,故其同化的能量小于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1)2.2头·km-2 2头·km-2 (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3)大于 ‎32.(10分)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如果这对等位基因对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 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 ‎(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此外,(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受精作用、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 ‎(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女孩的基因型为AA,一个A来自父亲,另一个A来自母亲。其父亲的A基因来自祖父或祖母,其祖父、祖母的基因型均为Aa,故无法确定。同理,也无法确定另一个A来自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父亲的XA来自祖母。该女孩的另一个XA来自母亲,而其外祖父、外祖母均有XA,故无法确定来自谁。‎ 答案:(1)不能。女孩AA中的一个A必然来自父亲,但因为祖父和祖母都含有A,故无法确定父亲传给女儿的A 是来自祖父还是祖母;另一个A必然来自母亲,也无法确定母亲传给女儿的A是来自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2)祖母 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一定来自祖母 不能 ‎40.生物——选修3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已知生物体内用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酶的催化活性。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______________进行改造。‎ ‎(2)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______________基因或合成______________基因。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______________。‎ ‎(3)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通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据此获得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得蛋白质,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______________进行鉴定。‎ ‎【解析】本题考查蛋白质工程和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 ‎(1)蛋白质P1是由蛋白质P改变了两个氨基酸序列得到的,故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改造。‎ ‎(2)P1基因可以在P基因的基础上经修饰改造而成,也可以根据氨基酸序列用化学方法合成。中心法则的内容包括DNA的复制,RNA的复制,遗传信息由DNA→RNA、由RNA→DNA、由RNA→蛋白质五个过程。‎ ‎(3)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该基因表达后得到相应蛋白质,蛋白质是否符合我们的设计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对蛋白质的生物功能进行检测与鉴定。‎ 答案:(1)氨基酸序列(或结构) (2)P P1 DNA和RNA(或遗传物质)‎ DNA→RNA、RNA→DNA、RNA→蛋白质(或转录、逆转录、翻译)‎ ‎(3)设计蛋白质的结构 推测氨基酸序列 功能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1‎ ‎1.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A项,核糖体无膜结构,溶酶体是由一层膜构成的细胞器,故错误。B项,酵母菌是真核细胞,转录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故正确。C项,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能量是由蓝藻进行有氧呼吸提供的,故错误。D项,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生成氧气、[H]和ATP,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故错误。‎ ‎2. 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呢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项,由题干“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可知,这种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故错误。B项,主动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故错误。C项,动物一氧化碳中毒后会使细胞呼吸受抑制,细胞产生的ATP减少,影响了载体蛋白对ATP的水解,降低了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故正确。D项,加入蛋白质变性剂后,离子泵会变性从而失去转运离子的功能,降低了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故错误。‎ ‎3.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酶活力的检测方法。在检测酶活力的实验中,除酶本身外其余条件应保持适宜,即无关变量不能影响酶活力;在该实验中pH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pH的干扰,应在酶和底物混合之前加入缓冲液,为酶促反应提供稳定的pH环境,故C项正确。‎ ‎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 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A项,神经细胞内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故正确。B项,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由突触前膜释放,该过程需要消耗ATP,但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不需要消耗ATP,故错误。C项,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该过程需要模板、原料和ATP,故正确。D项,神经细胞由兴奋恢复为静息状态时,排出钠离子属于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故正确。‎ ‎5.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提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原理及其应用。A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一旦打破这个规律就会丧失生态平衡,故正确。B项,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重复利用,故错误。C项,“退耕还林、还草”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故正确。D项,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不应超过自然的供给,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故正确。‎ ‎6. 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与基因频率的关系。满足一定条件的种群中,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基因频率p+q=1,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2、2pq、q2。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率均为aa的基因型频率,即q2,故A选项错误;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率均为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和,即p2+2pq,故B选项错误;若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中的发病率计算方法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情况相同,即p2+2pq,故C选项错误;若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男性中的发病率为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故D选项正确。‎ ‎29.(10分)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分子。用α、β和γ表示ATP或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同时产生ADP.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到DNA末端上,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α”“β”或γ”)位上。‎ ‎(2)若用带有32P标记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α”“β”或γ”)位上。‎ ‎(3)将一个带有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天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DNA的结构与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 ‎(1)由题干信息可知,ATP中远离A的磷酸基团是Pγ,当ATP水解后形成的Pγ参与DNA的合成,则32P标记的磷酸基团位于ATP的γ位上。‎ ‎(2)dATP去掉2个磷酸基团后是合成DNA的原材料,若用32P标记的dATP合成DNA,则标记的磷酸基团应位于靠近A的位置上,即α位上。‎ ‎(3)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一个噬菌体DNA分子的2条链都用32P标记,原标记的2条链作为模板合成新的DNA,如此反复有且只有2条链被32P标记,最终被分配到2个噬菌体中。‎ 答案:(1)γ (2)α (3)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2条单链只能被分配到2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中,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有2个带有标记 ‎30.(8分)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较长一段时间(T)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b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_______________ (填“CO2浓度”或“O2浓度”)。‎ ‎(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与对照实验的分析方法。‎ ‎(1)分析甲组曲线可知,在光照强度小于a时,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升高,此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2)光照强度达到b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说明光照强度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CO2和温度成为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故提高CO2浓度可以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 ‎(3)乙组与甲组相比,乙组处于低光照的环境中,受光反应的制约,乙组光合作用强度偏低;这一差异的出现是环境不同造成的,这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因为乙组中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所以将乙组的后代植株置于与甲组相同的环境中时,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相同。‎ 答案:(1)光照强度 (2)CO2浓度 ‎(3)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即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 ‎31.(9分)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过程与物质运输方式。‎ ‎(1)由题干中“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可知乙动物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2)疫苗是灭活的病毒,注射疫苗后,灭活的病毒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分泌更多的抗体消灭病原体,从而维护了机体的健康。‎ ‎(3)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物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物质的运输通过囊泡的形式进行,并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ATP)(答出两点即可)‎ ‎32.(12分)‎ 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与伴性遗传的原理及实验设计能力。‎ ‎(1)同学甲的实验,杂交后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在常染色体遗传中也会出现这种比例,故无法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由题干“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可知甲同学所做实验的后代中雌性灰体是杂合子,雌性黄体是纯合子,而雄性个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相关基因只有一个,故可选择雌性灰体与雄性灰体杂交,若后代雌性全是灰体,‎ 雄性灰体和黄体各占一半,即说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或选择雌性黄体与雄性灰体杂交,若后代雌性全是灰体,雄性全是黄体,也说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答案:(1)不能 (2)实验1:杂交组合:♀黄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 实验2:杂交组合:♀灰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某一质粒载体如图所示,外源DNA插入Ampr或Tetr中会导致相应的基因失活(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有人将此质粒载体用BamHⅠ酶切后,与用BamHⅠ酶切获得的目的基因混合,加入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用得到的混合物直接转化大肠杆菌,结果大肠杆菌有的未被转化,有的被转化。被转化的大肠杆菌有三种,分别是含有环状目的基因、含有质粒载体、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回答下列问题:‎ ‎(1)质粒载体作为基因工程的工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 ‎(答出两点即可)。而作为基因表达载体,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具有启动子和终止子。‎ ‎(2)如果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在上述四种大肠杆菌细胞中,未被转化的和仅含环状目的基因的细胞是不能区分的,其原因是    ;并且       和      ‎ ‎      的细胞也是不能区分的,其原因是                         。在上述筛选的基础上,若要筛选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单菌落,还需使用含有        的固体培养基。‎ ‎(3)基因工程中,某些噬菌体经改造后可以作为载体,其DNA复制所需的原料来自     。‎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 ‎(1)质粒被选用为基因工程的载体是因为: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点;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带有标记基因;对宿主细胞无害。‎ ‎(2)未转化的和仅含环状目的基因的细胞都不能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故这两种不可区分。含有质粒载体和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细胞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都能生长,这两种也不可区分。因目的基因插入位点在四环素抗性基因上,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在获得的单个菌落中各挑取少许分别接种到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为要筛选的菌落,即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3)噬菌体营寄生生活,能利用宿主细胞内的原料和场所进行自身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1)能自我复制、具有标记基因 ‎(2)二者均不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在该培养基上均不生长 含有质粒载体 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或含有重组质粒) 二者均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在该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四环素 (3)受体细胞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2‎ ‎1. 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 B. 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椰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与分化及植物组织培养的有关知识。A项,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将自己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维持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故正确。B项,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属于分化程度低的细胞,故错误。C项,同一生物不同细胞内遗传物质相同,形态功能不同是因为细胞内遗传物质中基因的表达不同,故正确。C项,高度分化的叶肉细胞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经过组织培养叶肉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植株,故正确。‎ ‎2.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DNA复制与转录过程。A项,DNA复制过程中需要将双链解开,解开后的每一条单链成为模板参与复制,加入该物质后DNA双链不能解开,复制过程受阻,故正确。B项,RNA的转录需要DNA的一条链为模板,DNA不能解旋,转录不能进行,故正确。C项,DNA的复制和转录发生在细胞周期的间期,阻断DNA复制和转录,‎ 细胞将停留在间期,故错误。D项,癌细胞具有不断增殖的能力,加入该物质后阻断了DNA的复制,癌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故正确。‎ ‎3.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动物激素的本质、作用与分泌。A项,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激素的分泌,如体内血糖浓度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又如外界寒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故正确。B项,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含量下降,故正确。C项,通过转录形成的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调节转录过程会影响mRNA的合成,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故正确。D项,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分泌增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错误。‎ ‎4.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 B.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 C.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 D.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的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性质、作用与色素合成的条件。A项,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故正确。B项,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材料,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故正确。C项,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进行光合作用,故错误。D项,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无光环境中叶绿素不能合成,表现为黄化现象,故正确。‎ ‎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A项,根据地块形状确定所采取的取样方法,再计数样方中的个体数量,最后得出平均值,故错误。B项,所取样方已经代表该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不需再除以该地的面积,故错误。C项,对所取样方中的个体进行统计,最后取平均值即代表本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故正确。D项,按题所求为甲地蒲公英的总数量,而非种群密度,故错误。‎ ‎6.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  )‎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与伴性遗传。由题干信息推测,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无论致死基因是G还是g,不同表现型的果蝇杂交后代雌雄之比应为1∶1,故A项、B项错误。若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致死,因G对g完全显性,则雌雄果蝇只有一种性状,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G基因是致死基因时,雄性果蝇只含有g基因,基因型为XgY,而雌果蝇有两种基因型:XGXg、XgXg,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是1∶1,故正确。‎ ‎29.(10分)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    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    。‎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    ,原因是                          。‎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       ,其特性有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酶的本质与特性、温度与底物对酶活性的影响。‎ ‎(1)通过曲线分析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B组产物浓度高,即反映了酶的活性强。‎ ‎(2)A组为‎20℃‎,低温抑制酶的活性,适当升高温度,酶的活性会增强,表现为催化反应的速度加快。‎ ‎(3)分析C组曲线可知t2之前产物的浓度不再增加,说明反应已经停止,酶失去了催化作用,此时再增加底物的量,因为酶已失活,产物的总量也不再增加。‎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还有少量的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反应条件的温和性等特性。‎ 答案:(1)B (2)加快 (3)不变 ‎60℃‎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4)蛋白质或RNA 高效性和专一性(答出两点即可)‎ ‎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    (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    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    ,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递质的产生与作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1)从题图中可看出,A-C被D酶水解后产生A和C,其中C又重新被吸收回到细胞内,再参与A-C的形成。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多巴胺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而一氧化氮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A-C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再经自由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3)若图中的D酶失活,发挥作用之后的A-C不能被及时水解,则持续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上发挥作用,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31.(8分)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同学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浅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50min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X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蓝色 ‎*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cm的地方。‎ 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50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               引起的;若1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      (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2)表中X代表的颜色应为    (填“浅绿色”“黄色”或“蓝色”),判断依据是                 。‎ ‎(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实验分析能力。‎ ‎(1)实验开始之前,已经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呈浅绿色,保证了溶液中有一定的CO2,有利于光合作用的发生。2~7号试管均含有水草,只是光照强度不同,这样不同的试管中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同,而水草的呼吸强度相同。故2~7号试管中水草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强度的差值不同,导致了溶液中CO2的含量不同,‎ 表现为溶液的颜色不同。若1号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蓝色,说明溶液本身能使BTB的颜色发生改变,2~7号试管得到的现象就不全是水草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的了,故结果不可靠。‎ ‎(2)2号试管遮光,水草只进行呼吸作用,溶液中CO2积累最多,颜色比3号试管深。‎ ‎(3)5号试管中颜色同1号试管相同,说明溶液中的CO2的量未发生改变,在光照条件下发生此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即水草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1)不同光照强度下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不可靠的 ‎(2)黄色 水草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溶液中CO2浓度高于3号试管 ‎(3)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与释放的CO2量相等 ‎32.(12分)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 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 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C ‎ ↓ ↓ ↓‎ 有毛黄肉∶有毛白肉为1∶1 全部为无毛黄肉 全部为有毛黄肉 ‎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       。‎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 ‎(1)根据实验3有毛白肉A与无毛黄肉C杂交,后代只有有毛黄肉,说明有毛对无毛为显性,黄肉对白肉为显性。‎ ‎(2)据实验3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全为有毛黄肉可判断双亲均为纯合子,即有毛白肉A基因型为DDff,无毛黄肉C基因型为ddFF。实验1杂交后代出现了黄肉、白肉的比例为1∶1,说明了无毛黄肉B是杂合子,其基因型为ddFf。‎ ‎(3)无毛黄肉B(ddFf)自交,后代出现黄肉和白肉的分离比为3∶1,即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实验3中的子代基因型为DdFf,其自交后代两种性状均出现3∶1的分离比,即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无毛黄肉B的基因型为ddFf,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为ddFF,前者产生dF、df配子,后者产生dF配子,后代基因型为ddFF、ddFf。‎ 答案:(1)有毛 黄肉 (2)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 ‎(4)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ddFF、ddFf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下图表示通过核移植等技术获得某种克隆哺乳动物(二倍体)的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正常细胞核,染色体数为2n,则其性染色体的组成可为     ‎ ‎  。过程①表示去除细胞核,该过程一般要在卵母细胞培养至适当时期再进行,去核时常采用      的方法。②代表的过程是     。‎ ‎(2)经过多次传代后,供体细胞中     的稳定性会降低。因此,选材时必须关注传代次数。‎ ‎(3)若获得的克隆动物与供体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 。‎ ‎(4)与克隆羊“多莉(利)”培育成功一样,其他克隆动物的成功获得也证明了  。‎ ‎【解析】(1)流程图中没有说明该哺乳动物的供体是雄性还是雌性,故性染色体组成有两种可能XX或XY。①过程表示去核过程,通常做法是将培养至MⅡ期的卵母细胞利用显微操作法去除细胞核。重组细胞在体外培养至囊胚或桑椹胚时,需通过胚胎移植转入代孕母体内继续发育。‎ ‎(2)传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就不易培养下去了,在传到10~50代时,细胞增殖就会停止,这时部分细胞的核型(遗传物质)会发生变化。故选择细胞时一般选用10代以内的细胞,以保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遗传物质)。‎ ‎(3)动物性状的表现是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克隆动物的细胞核基因全部来自供体,而细胞质基因则来自卵母细胞,所以克隆动物与供体动物的性状会有所差异。‎ ‎(4)克隆动物的成功培育说明了动物高度分化的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答案:(1)XX或XY 显微操作 胚胎移植 (2)遗传物质 ‎(3)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会对克隆动物的性状产生影响 ‎(4)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1‎ ‎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 (  )‎ A.血液运输,突触传递 B.淋巴运输,突触传递 C.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 D.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 ‎【解析】选D。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直接进入血液,由血液运送到靶细胞发挥作用;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依赖于细胞间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因此D选项正确。‎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C.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斐林试剂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色 ‎【解析】选B。正常活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完整,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细胞内,而丧失活性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A项正确。蛋白质中的肽键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存在,而氨基酸无肽键,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B项错误。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液都属于碱性染料,细胞内的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色,C项正确。斐林试剂实际是Cu2+的碱性溶液,Cu2+被还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即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和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D项正确。‎ ‎3.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B.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 C.可推测ABA组叶绿体中NADPH合成速率大于CTK组 D.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 ‎【解析】选C。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施用CTK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最高,说明叶片的衰老速度最慢,A项正确;通过施用CTK组和施用CTK+ABA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比较,单独施用CTK组明显高,说明ABA能降低CTK的作用,B项正确;施用ABA组的叶绿素的含量降低明显,说明叶片衰老程度高,与CTK组相比,光合作用速率降低,NADPH的合成速率低于CTK组,C项错误;由曲线可看出,施用ABA后叶绿素的含量比施用蒸馏水组的叶绿素下降的速度快,这说明了ABA能加速叶绿素的破坏,使绿叶变黄,D项正确。‎ ‎4.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解析】选C。第一次注射某种动物提取液(A),小鼠未见异常,第二次注射少量的A小鼠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若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降低血糖后小鼠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而非呼吸困难的症状,A项不符合题意;若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使骨骼肌活动增强,B项不符合题意;过敏原初次接触机体时发生正常的免疫反应,初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会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就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一系列的症状,C项符合题意;若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则第一次注射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与题干信息矛盾,D项不符合题意。‎ ‎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选D。该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图示为种群增长率曲线,当种群增长率最大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进行收获,并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甲、乙、丙三点种群数量均小于K/2,若在这几点收获会造成种群数量越来越小,所以D项正确。‎ ‎6.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B.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 C.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 D.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 ‎【解析】选B。已知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F1中出现残翅,说明双亲的长翅均为杂合子,F1中残翅个体的比例为1/4,又在F1的雄性个体中白眼占1/2,则红眼个体在雄性个体中占1/2,因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亲代的雌性,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A项正确;F1中出现长翅的概率是3/4,出现雄蝇的概率是1/2,则F1中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4×1/2=3/8,B项错误;亲本个体雌性产生XR和Xr配子,比例为1∶1,雄性亲本产生Xr和Y配子,比例为1∶1,C项正确;白眼残翅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r,在形成配子时不仅形成bXr的极体,还形成bXr的卵细胞,D项正确。‎ ‎29.(10分)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DNA与RNA的区别及同位素标记在实验中的应用。‎ ‎(1)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不同,DNA含有碱基T,RNA含有碱基U,可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分别培养宿主细胞,得到分别标记的宿主细胞后再分别培养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由于遗传物质的复制需消耗相应的核苷酸,若遗传物质是RNA,则新合成的RNA中一定含有碱基U,则标记T的一组检测不到放射性,而标记U的一组检测到放射性;若遗传物质是DNA,新合成的DNA中一定含有碱基T,则标记U的一组检测不到放射性,而标记T的一组检测到放射性。‎ 答案:(1)实验思路。‎ 甲组:将宿主细胞放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放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30.(9分)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已知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的。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常生长的甲、乙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培养后发现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是                 。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         (填“大于0”“等于0”或“小于0”)。‎ ‎(2)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原因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因素的相关知识。‎ ‎(1)将正常生长的甲、乙两种植物放入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给予光照,甲、乙两种植物都进行光合作用,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时,密闭小室中的CO2浓度逐渐下降,受CO2浓度的制约,光合作用速率也随之降低。当密闭小室中CO2浓度下降到CO2补偿点时,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为0。因为甲种植物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所以当密闭小室中CO2浓度达到甲种植物CO2补偿点时,乙种植物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即净光合速率大于0。‎ ‎(2)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给予光照,甲种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释放了O2,O2与NADH反应生成水,这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故光合作用产生O2增多时,使细胞的有氧呼吸增加。‎ 答案:(1)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使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下降 大于0‎ ‎(2)甲种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释放的O2使密闭小室中O2增加,而O2与有机物分解产生的NADH发生作用形成水是有氧呼吸的一个环节,所以当O2增多时,有氧呼吸会增加 ‎31.(8分)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         ,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1)当人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此时组织液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高,水分由血浆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组织间隙水分过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2)正常人大量饮水后,大量的水经胃肠进入血浆,其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相对降低,而晶体渗透压是由无机盐浓度形成的,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除为细胞提供生存环境外,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也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进行。‎ 答案:(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2.(12分)某种羊的性别决定为XY型。已知其有角和无角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N/n)控制;黑毛和白毛由等位基因(M/m)控制,且黑毛对白毛为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1)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Nn的表现为有角,nn无角;母羊中基因型为NN的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若多对杂合体(子)公羊与杂合体(子)母羊杂交,则理论上,子一代群体中母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公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 ‎(2)某同学为了确定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让多对纯合黑毛母羊与纯合白毛公羊交配,子二代中黑毛∶白毛=3∶1,我们认为根据这一实验数据,不能确定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需要补充数据,如统计子二代中白毛个体的性别比例,若         ,则说明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若           ,则说明M/m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3)一般来说,对于性别决定为XY型的动物群体而言,当一对等位基因(如A/a)位于常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    种;当其仅位于X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   种;当其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时(如图所示),基因型有       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 ‎(1)已知有角和无角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多对杂合体(子)公羊与杂合体(子)母羊杂交,后代基因型NN、Nn、nn之比为1∶2∶1,因是常染色体遗传,所以雌雄个体中基因型比例相同,据题干信息“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Nn的表现为有角,nn无角;母羊中基因型为NN的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可知公羊中有角(NN、Nn)∶无角(nn)‎ ‎=3∶1,母羊中有角(NN)∶无角(Nn、nn)=1∶3。‎ ‎(2)已知黑毛对白毛为显性,为确定毛色基因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可采用显性雌性个体与隐性雄性个体杂交,统计F2中的表现型与性别比例。如果F2白毛个体中雌性∶雄性=1∶1,则说明M/m位于常染色体上,即亲本基因型分别为MM、mm,F1基因型为Mm,F2中黑毛占3/4,白毛占1/4。如果F2白毛个体全为雄性,则说明M/m位于X染色体上,即亲本基因型分别为XMXM、XmY,F1基因型为XMXm、XMY,F2中黑毛(XMXM、XMXm、XMY)占3/4,白毛(XmY)占1/4。‎ ‎(3)当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3种:AA、Aa、aa,若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在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基因(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则个体的基因型有5种:XAXA、XAXa、XaXa、XAY、XaY;若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说明在Y染色体的相应区段上有相应的基因(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则个体的基因型有7种:XAXA、XAXa、XaXa、XAYA、XaYA、XAYa、XaYa。‎ 答案:(1)有角∶无角=1∶3 有角∶无角=3∶1‎ ‎(2)白毛个体全为雄性 白毛个体中雌性∶雄性=1∶1 (3)3 5 7‎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真核生物基因中通常有内含子,而原核生物基因中没有,原核生物没有真核生物所具有的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已知在人体中基因A(有内含子)可以表达出某种特定蛋白(简称蛋白A)。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从人的基因组文库中获得了基因A,以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却未得到蛋白A,其原因是                    。‎ ‎(2)若用家蚕作为表达基因A的受体,在噬菌体和昆虫病毒两种载体中,不选用    作为载体,其原因是             。‎ ‎(3)若要高效地获得蛋白A,可选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因为与家蚕相比,大肠杆菌具有 ‎             (答出两点即可)等优点。‎ ‎(4)若要检测基因A是否翻译出蛋白A,可用的检测物质是           (填“蛋白A的基因”或“蛋白A的抗体”)。‎ ‎(5)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示,那么,这一启示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 ‎(1)人体基因A有内含子,将获得的基因A导入大肠杆菌中,经过转录得到含有内含子的mRNA,因为大肠杆菌没有真核生物所具有的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内含子部分对应的mRNA序列阻断了蛋白A的合成。‎ ‎(2)若用家蚕作为表达基因A的受体,选用昆虫病毒作为载体,不选用噬菌体作载体的原因是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细菌,噬菌体不能侵染家蚕。‎ ‎(3)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容易培养等。‎ ‎(4)要检测基因A是否翻译出蛋白A,最准确的方法是利用蛋白A的抗体,因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与特定的蛋白质结合,可根据蛋白A抗体的杂交情况来判断是否合成了蛋白A。‎ ‎(5)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一种生物个体的DNA转移到了另一种生物个体中,并表达合成了相应的蛋白质。‎ 答案:(1)基因A有内含子,在大肠杆菌中,其初始转录产物中与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不能被切除,无法表达出蛋白A (2)噬菌体 噬菌体的宿主是细菌,而不是家蚕 (3)繁殖快,容易培养 (4)蛋白A的抗体 (5)DNA可以从一种生物个体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个体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2‎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  )‎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的过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会出现A项和B项图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会出现C项图示;D 项图示每个细胞中分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可能产生该细胞,D项错误。‎ ‎2.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及病毒的特点。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病毒,A项错误;T2噬菌体缺乏独立代谢的能力,只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代谢,B项错误;T2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合成自身的核酸,培养基中32P经宿主摄取后,可以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项正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遗传物质是R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项错误。‎ ‎3. 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酶的作用、特性及DNA复制。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少量DNA,也可进行DNA复制,有合成DNA的酶,A项错误;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活细胞产生的酶(如淀粉酶)在生物体外仍然有催化活性,B项错误;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利用盐析的方法可使胃蛋白酶在提取液中沉淀析出,C项正确;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是37℃,但该酶应在低温环境中保存,D项错误。‎ ‎4. 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依据曲线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可知,原生质体的体积先减小后增大,即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原因是物质A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加,开始吸水,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A项错误;0~1 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减小,即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此时原生质体和细胞壁都收缩,但原生质体收缩得更快,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不相等,B项错误;2~3 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开始增大,即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低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项正确;0~1 h内,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则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D项错误。‎ ‎5. 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血糖平衡和激素调节。胰岛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注射后进入血液,可以降低血糖浓度,A项正确;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若大脑皮层受损,膝跳反射仍可完成,B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如果婴幼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项正确;胰腺可作为效应器受相关神经的支配,同时分泌胰液又受到促胰液素的调节,D项正确。‎ ‎6.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  )‎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由题意可知,决定黄毛色的基因型为aa_ _ _ _或A_ _ _D_,决定黑毛色的基因型为A_B_dd,且黑色个体在F2中所占比例为9÷(52+3+9)=9/64=3/4×3/4×1/4,可以推测出F1基因型为AaBbDd(黄色),再根据亲本为两个纯合的黄色品种以及黄色品种的基因型,可推出杂交亲本的组合可能为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因此D项正确。‎ ‎29.(9分)‎ 下图是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物质依次是    、    、    、    ,[H]代表的物质主要是    。‎ ‎(2)B代表一种反应过程,C代表细胞质基质,D代表线粒体,则ATP合成发生在A过程,还发生在      (填“B和C”“C和D”或“B和D”)。‎ ‎(3)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解析】(1)据题图分析可知,①为水光解的产物之一,应为O2;②为NADPH还原C3后的产物,应为NADP+;③为ATP的水解产物,应为ADP和Pi;④为CO2固定的反应物,应为C5;[H]所表示的物质为还原型辅酶Ⅰ,即NADH。‎ ‎(2)题图中A过程为光反应,B过程为暗反应,ATP合成发生在A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有ATP的合成。‎ ‎(3)在无氧条件下,植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CO2。‎ 答案:(1)O2 NADP+ ADP+Pi C5 NADH(或答:还原型辅酶Ⅰ) (2)C和D (3)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30.(9分)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    ,汗液分泌会      ,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          。‎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          。‎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      ,分解代谢会      。‎ ‎【解析】(1)实验组动物处于高温环境中,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该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同时汗液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量。‎ ‎(2)肾上腺髓质会分泌肾上腺素,可导致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所以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 ‎(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41 ℃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为温度,这样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动物处于低温环境中时,产热量会增加,则耗氧量增加,分解代谢增强。‎ 答案:(1)舒张 增加 (2)增加 (3)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增加 增强 ‎31.(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即空间和资源充足,山鼠种群将呈现“J”型曲线增长。‎ ‎(2)种群密度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其中死亡率升高、迁出率增加均可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3)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可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32.(12分)人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现有一对非血友病的夫妇生出了两个非双胞胎女儿。大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生出了一个患血友病的男孩。小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已怀孕。回答下列问题:‎ ‎(1)用“”表示尚未出生的孩子,请画出该家系的系谱图,以表示该家系成员血友病的患病情况。‎ ‎(2)小女儿生出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     ;假如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小女儿生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孩的概率为     。‎ ‎(3)已知一个群体中,血友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      ;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      。‎ ‎【解析】(1)依据题干信息,一对非血友病夫妇生出两个非双胞胎女儿(表现正常),大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婚配生了一个患血友病的男孩,小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男子婚配并怀孕,绘图时注意用阴影表示血友病患者,小女儿的孩子表现型未知。‎ ‎(2)若血友病基因用b表示,大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婚配生了一个患血友病的男孩,由此可判断大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大女儿的致病基因应来自其母亲,则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由此可判断小女儿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XBXb×XBY→XBXB∶XBXb∶XBY∶XbY=1∶1∶1∶1,故小女儿生出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若两女儿基因型相同,即小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XB∶XBXb∶XBY∶XbY=1∶1∶1∶1,故小女儿生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孩(XBXb)的概率为1/4。‎ ‎(3)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基因型为XbY,则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概率与血友病基因频率相等,均为1%;由于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血友病基因频率相等,则女性群体中Xb的基因频率为1%、XB的基因频率为99%,携带者(XBXb)的概率=2×1%×99%=1.98%。‎ 答案:(1)‎ ‎(2)1/8 1/4 (3)0.01 1.98%‎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几丁质是许多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几丁质酶可催化几丁质水解。通过基因工程将几丁质酶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可增强其抗真菌病的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基因工程操作时,若要从植物体中提取几丁质酶的mRNA,常选用嫩叶而不选用老叶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                  。提取RNA时,提取液中需添加RNA酶抑制剂,其目的是                      。‎ ‎(2)以mRNA为材料可以获得cDNA,其原理是                    。‎ ‎(3)若要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需要通过质粒载体而不能直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原因是 ‎                         (答出两点即可)。‎ ‎(4)当几丁质酶基因和质粒载体连接时,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的化学键是        。‎ ‎(5)若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几丁质酶基因已经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组中)抗真菌病的能力没有提高,根据中心法则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 ‎【解析】(1)嫩叶相对于老叶,细胞壁较薄,较易破碎,容易提取几丁质酶的mRNA;由于RNA酶可降解RNA,提取RNA时,提取液中应添加RNA酶抑制剂,以防止所提取的RNA降解。‎ ‎(2)以mRNA为模板、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mRNA可通过逆转录合成cDNA。‎ ‎(3)目的基因中缺乏表达所需要的复制原点、启动子等,而质粒载体中含有,为了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应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载体形成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 ‎(4)DNA连接酶可将同种限制酶切割产生的末端连接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5)几丁质酶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但植物抗真菌病的能力没有提高,说明几丁质酶基因在植物细胞中未表达。依据中心法则可知,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可能是目的基因的转录或翻译过程异常导致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未表达,进而导致植物抗真菌病的能力没有提高。‎ 答案:(1)嫩叶组织细胞易破碎 防止RNA降解 ‎(2)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可以合成cDNA ‎(3)目的基因无复制原点;目的基因无表达所需的启动子 ‎(4)磷酸二酯键 ‎(5)目的基因的转录或翻译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