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卷专题试题 7页

  • 68.5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复习卷专题试题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复习专题设计 党的建设 ‎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周建文 ‎【背景综述】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进一步抓好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知识梳理】‎ 一、党的理论建设 ‎1、党的建立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①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 ‎②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③1923年的三大.制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①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②在井冈山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③1935年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④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抗日战争时期 ‎①1937年秋的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 ‎ 1949年春的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5、从新中国的建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 ①1953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②1956年的八大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 ③1958年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①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 ②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③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④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⑤在八十年代.中共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 ⑥1987年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 ⑦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⑧1997年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器想并写人党章,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 ⑨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突出贡献 ‎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探索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途径。‎ ‎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邓小平理论.领导进行了改革开放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步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前进的方向。‎ ‎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三、党史上的重要会议 ‎“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 ‎“二大”: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 ‎“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八七会议: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正确革命方针。‎ 遵义会议:1935年,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独立自主解决党内的重大分歧,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瓦窑堡会议:1935年,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七大”:1945年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八大”:1956年秋,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七千人大会:1962年召开,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人平反。‎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年召开,作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十二大”:1982年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1987年召开,大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1992年召开,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十五大”:1997年召开,大会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规划了跨世纪的蓝图。‎ 四、中共历史上的党风建设 ‎1、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使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党内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 ‎2、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并警告共产党员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4、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国家机关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刘青山、张子善两个大贪污犯被处决。“三反”运动教育了大多数干部,纯洁了干部队伍,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新政权起了重大作用。‎ ‎5、1957年整风运动提出反官僚主义、反主观主义和反宗派主义,要使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6、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党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 五、党的政权建设 ‎1927年的广州起义中,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领导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其他革命根据地也仿效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 ‎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在各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中,在各解放区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1949年9月,政协召开会议,讨论建国问题,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宪法,规定了国家宪法和根本政治制度。‎ ‎“文革”中的夺权,各级政权受到冲击,政权建设遭到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权建设恢复了正常。‎ 六、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1)、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作用: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合作化运动将农民的个体私有经济改造成了公有制经济,避免了农村的两极分化,有利于农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其他两大改造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支援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应当说当时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实际的。但是在改造后期,出现了“左”的倾向,盲目求快求大,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公社化”埋下了祸根。‎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1978):其核心内容就是合并和扩大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揭开了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多种责任制,包产到户,中心目的是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具体说,在所有制关系上: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只有经营和使用权,并要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 七、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八、新中国建设成就 ‎“一五”计划成就(一座大桥、两条公路、三大工厂):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公路建成,连接中部和西部。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奠定工业基础。 ‎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一条铁路、两大基地、三大油田、四项科技):兰新铁路建成,连接欧亚大陆。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 九、中共在探索革命与建设道路中的重大挫折失误及其纠正 时期 机会主义路线 原因 危害 纠正 ‎20世纪20年代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中共处于幼年时期;中共三大种下祸根;共产国际的影响。 ‎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八七会议;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20世纪30年代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王明等对当时形势和国情缺乏客观分析;共产国际的错误干扰。‎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长征受挫。‎ 遵义会议;长征胜利;延安整风。‎ ‎1957年-~1966年 ‎“左”倾机会主义 背离了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客观规律;党内缺乏民主和个人崇拜盛行。‎ 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 ‎“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民主法制不健全和个人崇拜盛行;导火线。‎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认识:“左”的危害和破坏性远远大于“右”(时间、程度);“左”的迷惑性强,而且难于纠正。‎ 十、统一战线的发展 名称 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 特征 广泛的群众性(四大革命阶级联盟);‎ 政治的合作性(“党内合作”、新三民主义);‎ 明显的革命性(“打倒列强、除军阀”)。‎ 战略目标的集中性(抗日);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组织形式的不稳定性(党外合作);政治地位的不平等性;内部斗争的复杂性(国民党内外政策的两面性,共产党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存在时间的长期性(抗战的持久性)。‎ 广泛的群众性;‎ 发展的曲折性(形成、巩固、新阶段、破坏、恢复);‎ 作用的巨大性。‎ 理论的系统性(邓小平理论);范围的广泛性(三部分力量);目标的一致性(两个目标);‎ 政治基础的扩大性(四项基本原则);‎ 组织形式的统一性(人民政协)。‎ 成因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七惨案的教训;‎ 国民党和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共产国际的促进。‎ 由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的;‎ 受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约;‎ 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过程 作用 推动了大革命的到来;‎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在建国、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和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认识:统一战线符合中国国情,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保证;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工农联盟是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制约统一战线的因素包括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敌人和革命力量的认定、革命任务的确定等。‎ 十一、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时间 转移 原因 表现 ‎1927年底 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大革命失败和三大起义受挫的教训;敌人统治力量集中在城市,农村相对薄弱;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且革命性又强。‎ 八七会议,文家市决策,进驻井冈山,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 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三大战役的胜利和土地革命在解放区的完成,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基本完成。‎ ‎1978年 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 ‎“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粉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认识:认清当时形势,抓住主要矛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十二、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民党采取的对策——“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时期 对策 依据 作用 ‎1924年—~1927年 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新三民主义。‎ 大革命兴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1937年 ‎“武装反蒋”——“抗日反蒋”——“逼蒋抗日”‎ 蒋推行“围剿”红军、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阶级本质所决定);主要矛盾逐渐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 中共获得人民拥护并开辟了新道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1946年 ‎“联蒋抗日”‎ 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统一领导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6年—~1949年 ‎“自卫反蒋”‎ 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制约两党关系的因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 教训和经验: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对抗(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则两利,分则两伤;处理两党关系要注意策略——“以团结求团结则团结亡,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 十三、中共的农村和农业政策简表 时期 时间 地区 政策 内容 路线 意义(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1‎ 农村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1937‎ 减租减息 抗日战争时期 ‎—‎ ‎1945‎ 敌后抗日根据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 ‎1947‎ 老解放区 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过渡时期 ‎1950—1952‎ 新解放区 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实行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的政策。‎ 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3—1956‎ 全国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将农民的个体私有经济改造成了公有制经济 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 十年探索 ‎1958‎ 全国 人民公社化运动 合并和扩大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一平二调、一大二公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 全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90年代 全国 农村和农业结构调整 多向发展、科技兴农 农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促进农村的繁荣,促进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