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71 KB
  • 2021-05-14 发布

2018高考地理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地 理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 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 必考内容 ‎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3)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 (3)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4)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 ‎(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2)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 (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   选考内容 ‎   选考一 旅游地理 ‎1.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 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   选考二 环境保护 ‎1. 环境与环境问题 ‎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 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 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2018高考文综地理考试大纲剖析及命题预测 一、2018年考试大纲要求 ‎1.2018《考试大纲》保持稳定,坚持能力考查方向 ‎2018年地理高考大纲与2017年相比,在“考试性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方面都没有变化,保持了高考考查内容的稳定性。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大纲仍保持稳定,体现“以能力立意”的改革思路没有改变。‎ ‎2.明确地理考核目标,认真体会能力要求 ‎3.考生临场能力要求:对新问题的心态稳定、迅速联想、及时应变能力;对新知识的举一反三、联系迁移能力;独立编制答案、文字准确、条理清晰的表述能力。‎ 二、2017年全国文综地理试卷的特点 ‎1.命题思路创新,重视过程分析 ‎2.试题陌生度高,向即将颁布的课程标准靠拢 ‎3.提升能力要求,注重科学分析 ‎4.试题原创性强,体现公正、公平 ‎5.体现选拔功能,具有一定难度 ‎6.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等知识 三、2018年命题趋势分析 ‎1.知识重组的线索会有所更新 ‎2017年试题陌生度高,突出能力考查,反映了向即将颁布的课程标准靠拢的意向,重视思维过程,突出核心素养考查;突出体现在对知识重组的线索和过去有明显不同。‎ ‎2.选材切入的角度会更加新颖 ‎2017年的命题原创性明显,都是首次在考场上见面的材料,体现了公正与公平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试题的选材、切入点的角度,也会更加新颖,体现原创性。‎ ‎3.情境设置的思路会更加独特 ‎2017年试卷中创新性明显,有一些新的情境设计,新的知识组合;可见命题思路中通过选材和情境设置,力求体现“稳中求新”,因此我们分析2018年在也会沿着这个思路发展。‎ ‎4.考查能力的设问会更加开放 ‎2017年试题的立意、情境都有新的构思,因而设问的角度新,创意也新,更加开放,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根据“提供资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的命题形式,更重视临场独立编制答案,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图像呈现的形式会有所创新 ‎2017年的试题具有一定难度,体现了选拔功能。尤其在图像方面有所创新,对于各种图像的识别、判读与分析,对于教材以外新图的辨认和理解能力,空间思维与想象能力,值得在复习过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6.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考查力度 ‎2017年的高考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载体,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对相关试题做出了很高评价,说明这样的出题策略符合国家的育人要求和高考选拔思路,也说明这对2018乃至未来的高考备考,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与地理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天文观测和气象地质监测(如地动仪、日晷、二十四节气等)、古代文集中对地理现象的记录(如《山海经》、《徐霞客游记》等)、传统建筑(如黄土高原的窑洞、北京四合院、傣族竹楼、等)、传统民族服饰(如藏礼帽的帽沿宽大,包含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的蒙古族服饰等)、生活习惯和风土民情(如南米北面、南船北马、南床北炕、春联、年画等)、传统工艺(如剪纸、造纸术、印刷术、制茶术等)、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等。多元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人口流动、唐蕃古道、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途径逐渐的凝聚、融合、扩散、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复习备考策略 ‎1.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能力,注重查漏补缺 ‎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 ‎2.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略显散乱,就像一股脑地塞进电脑的各式文件,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进行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3.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4.训练解题思路和应试技巧 考前做一定数量的模拟训练,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应变能力,提高考试成绩。专题复习时要适当地利用高考的真题及各地的模拟仿真题,来培养考生的审题、知识迁移、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5.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注意 用平常的心态看懂题意、看清图示是最基本的一步,然后寻找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等,审题要慢,下笔要快,才能做到不走题、偏题、漏题。‎ ‎6.注意规范答题,逻辑层次鲜明 书面表达是地理大题的最终结果,也是高考评分的直接依据。在书面表达中除了应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外,同学们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①试题答案的层次鲜明。可以在草稿纸上写出关键的词语,并附加小序号,便于理清思路,分清层次,并有利于对照图像信息,增补或删减答题要点;②要注意把理论观点与题目所给的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论证,避免理论和材料相脱节;③认真审读草写答案,避免出现错别字,表达不清,不严谨,口语化或与已知原理规律相违背的语句;④要注意字迹工整,卷面清洁。好的卷面,深受阅卷人青睐;再好的语言,其模糊的字迹、歪歪扭扭的布局,让评卷者看着吃力、费神,必然难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