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6 M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政治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共3学时 编写人:李建国、魏变竹 审核人:编号:必修1—3
【复习目标】
对于本单元的复习,关键要把握一个核心、一条主线,立足三对关系。一个核心就是维护社会公平,从分配制度、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认识维护公平的措施。一条主线就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来认识如何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对关系主要是指:公平与财政的关系、公平与税收的关系、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立足整个教材我们必须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来认识收入分配的影响,以及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具体措施。认识收入分配与消费的关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来认识财政、税收在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中的巨大作用。
本单元的复习采取“整体”+“部分”的策略。首先强化对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财政收入与支出、税收特征等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同时立足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通胀预期调整的宏观政策,认识社会公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财政、税收与经济平稳运行的关系。
第一学时 考纲细化抓基础
考点
考点具体内容
联系实际运用
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的分配制度,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二者都由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
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土地)。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
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一定时期内,社会财富总量一定。个人收入分配中,用于激励效率的多了,用于体现公平的就少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提高两个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初次、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逐步改变差距扩大的趋势。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公平与效率二者也有矛盾的一面。
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财政收入的构成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主导地位)、利润、债务及其他收入 (费)。
人大通过国家预算方案。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继续实施资源税、财税改革。重庆、上海实行房产税试点。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2011年一季度GDP增长ll.9%,财政收入增长34%。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011年国家加大对民生的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2011年国家财政预算方案。
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财政收支是在动态中实现的,这种状态几乎不存在。有三种情况: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10500亿元。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对水利的投资。
财政与宏观调控
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加大对农业、欠发达地区、灾区的财政支出。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央财政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税收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
2010年我国税收63104亿元。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人大代表提议征收社会保障税,由当前的费改为税。
税收的种类
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国家将增加资源税。
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税收是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
纳税人
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照章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负税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只有当税款是由纳税人承担时纳税人才是负税人。
小王缴纳个人所得税,他既是纳税人又是负税人
依法纳税
公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国家加强对违反税法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稅)的打击力度。
网络构建提能力
收入与分配
个人收入的分配
收入分配
与社会公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实现分配公平的措施
基本经济制度
是什么——含义
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我国的
分配制度
为什么——作用、必然性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决 定
制度保证
重要体现
国家收入的分配
主要来源
国家财政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财政的作用
财政政策
扩张性
紧缩性
影响因素
收支平衡
收入—渠道
支出—用途
财政收入
与支出
途径
发挥
征税纳税
税收及种类
本质与特征
主要税种
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
依法纳税
性质和作用
纳税人意识
违反税法的行为
偷税
欠税
骗税
抗税
促进
相互影响
第二学时 真题训练找规律
1.(2012浙江25)2011年,国家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后,又大幅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如月销售额和营业额的最高标准都由原先的5 000元提高到20 000元。国家提高税收起征点的直接效果是
A.促进分配公平,达到财政收支平衡B.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C.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D.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C 个税起征点、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上调,最直接的结果是减轻了中低收入者税负,相对增加了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了小微企业的税务负担。与此相符合的是C项。A项中的“财政收支平衡”与材料无关;B项中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D项中的“刺激居民消费需求”都不符合题干“直接效果”的要求。
2、(2012海南4)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一些中上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政府对此高度关注。为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政府可采取的经济措施有①减免企业税收 ②降低贷款利率 ③提供信用贷款 ④增加财政专项资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B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两个:一是要求说明政府的行为;二是要求说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提供信用贷款”不是政府的行为,首先排除③;这意味着C、D两项不正确。A、B两项中,都包含①,说明①一定正确,否则此题将没有正确答案了。这样,我们只需在②④中肯定一个或者否定一个就可以了。从效果上看,降低贷款利率和增加财政专项资金,都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两者相比,降低贷款利率主要是金融部门而非政府的行为,而增加财政专项资金则完全属于财政支出的范围。因此,正确选项为B项。
3、(2012海南5)2011年末,我国开始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试点行业选择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在税种上,营业税、增值税分别属于
A.流转税、流转税 B.流转税、行为税C.流转税、财产税 D.所得税、流转税
A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正确答案为A项。
4、(2012北京35)经济波动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政府可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下表中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
经济衰退期
经济过热期
可能的表现
可采取的措施
可能的表现
可采取的措施
A
税收减少
增加税收
失业减少
降低利率
B
企业投资减少
降低利率
税收增加
减少税收
C
物价上涨
提高利率
企业投资增加
增加税收
D
失业增加
减少税收
物价上涨
提高利率
D 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数增加;此时,政府一般会采用减少税收,鼓励生产的政策。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主要的经济问题在于物价上涨,政府会通过提高利率等措施稳定物价。可见D项正确。
5、(2012江苏10)如图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 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 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B 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意味着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②③措施有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应选B项。①中通过税制改革增加各阶层的收入是不现实的。④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与缩小收入差距无关。
6、(2012重庆26)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引起了广泛讨论。根据图(以个人为单位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案对比),甲乙两方案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②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③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 ④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B
根据图表信息,按照甲方案征税,A家庭每月需缴个税145元,B家庭不缴税,故这个方案有利于B家庭,A、B两家庭共交税145元,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按照乙方案征税,A、B两家每月缴纳个税共105元,A家庭比B家庭少缴税45元,故这个方案有利于A家庭,也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①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
7、(2012天津5)图中是我国对农村人口的扶贫标准以及对应的扶贫对象数量的柱形图。对该图的正确解读是
A.扶贫对象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治理贫困成效的大小
B.扶贫对象数量的增加,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C.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
D.扶贫标准的提高,促成了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
C 扶贫标准的提高和扶贫对象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将更多的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对象之中,使更多的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能正确说明图中内容的是C项。
8、(2012山东19)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有
①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 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④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D 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需要国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故排除①②。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故选D项。
9、(2012广东26)对图解析正确的是
A.该省财政收入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的
B.该省地区生产总值应与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
C.该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
D.该省财政收入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个人购买力的增加
D 本题考查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认识。A项错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居民收入水平应与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C项错误,生产总值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个人的收入,从而不利于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故选D项。
10、(2012全国25)2011年末,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试点。之所以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是因为增值税
①不受企业盈亏影响 ②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③税源广且便于征收 ④能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行为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C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主要目的是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①不符合题意。营业税的税源广,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③不符合题意。增值税不论产品的生产环节有多少,每个环节也只对增值额征税,所以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同时可以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行为,所以②④符合题意。
11、(2012课标16)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 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本题考查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②中“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的说法错误,不选;“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①③入选;“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不符合事实,④不选;故选B项。
12、(2012课标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 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 736元。
材料一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8、图9所示。
图8我国政府、企业与居民在图9我国政府、企业与居民在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占比
——摘编自2011年3月7日《经济观察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
答案:(1)问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解析:本题以国民收入的分配为话题,综合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考查读图能力及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试题包括两个问题,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应依据材料中的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分别指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可把问题转化为“如何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这一常规问题,然后结合材料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等角度组织答案。
13、(2012安徽38)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二: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2)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的期盼?并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16分)
答案:(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通过再分配更好实现社会公平。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流动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考生若答出“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等举措,可酌情给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分析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流动时代”的新问题。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解析:解答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要针对材料中流动人口的期盼,调动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从分配制度的完善、财政的作用阐明措施。第二小问要注意设问的限制要求“辩证法”。依据材料中“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所坚持的方法论。
第三学时 排查检测大提分
一、知识排查(重要的概念、规律、理论判断正误)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 )。
3、按劳分配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 )。按劳分配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效率原则;同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又体现了公平原则。
4、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而不是收入分配的绝对的平均。( √ )。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 √ )。
6、财政收入占社会财富总量的比例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
7、税收的强制性要求它具有无偿性,无偿性是强制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固定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强制性。( ×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8、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 √ )。
二、能力排查(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大盘点)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答案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公有制经济中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吗?
答案 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农村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所得的收入等都是按劳分配方式,可见。公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也存在一些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3、科技人员的分配方式都是按技术要素分配吗?
答案 公有制经济中科技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等收入属于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科技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等收入所得都属于按劳动要素收入;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通过转让成果或专利所得属按技术要素分配。
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有何影响?
答案 如果分配方式合理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导致收入差距两极分化,形成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进而影响效率的提高。
5、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有何区别?
答案 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的分配属于初次分配,它主要由市场机制起作用,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的转移的过程,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
6、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7、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有何区别?
答案 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各种报酬。非劳动收入是指劳动收入以外的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各种收入,主要分为三类,即生产要素收入、政府转移支付和捐赠。
8、如何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
答案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9、如何区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案 凡是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直接相关的政策,如税收政策、利润上交比例调整、国债发行规模的调整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凡是由央行制定发布的与货币相关的政策,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货币发行量等,都属于货币政策。
10、如何理解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
答案 国家通过税收的设置以及在税目、税率、加成征收或减免税等方面的规定,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有的行业可能是限制其发展,对有的行业要鼓励、支持其发展,这需要具体分析。
三、应用排查(高考对接点、临场实战点大冲关)
1、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②财政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③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④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些措施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的是:
提示②③。明确再分配主要是在非生产领域,其分配主体主要是国家。
2、基尼系数是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表明社会分配差距越大。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1978年是0.20,目前已上升为0.48以上。具体解决措施主要是:
提示①生产决定分配,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实现社会公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④
再分配更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选择职业的权利;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目前,发改委正在审批一大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项目,中央财政将扩大财政支出,带动民间投资增加。国家之所以增加财政支出,主要是因为:提示 当前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运行受需求不足制约。
4、2011年,国家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后,又大幅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如月销售额和营业额的最高标准都由原先的5000元提高到20000元。国家提高税收起征点的直接效果是:
答案 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5、下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答案 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6、目前,国家将进一步落实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家电下乡、建材下乡政策,购买上述相关产品,可以享受数额不等的财政补贴,这一举措有利于:
提示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国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这说明:提示①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杠杆。
8、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提示①增加经济建设支出 ②减少税收 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经济建设支出。
9、小明的爸爸是个体户,妈妈在该市的某国有企业工作,爷爷奶奶在农村种责任田,他的叔叔是某公司的高管,年薪20万。材料中小明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的分配方式依次是:
答案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
10、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之所以要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是因为增值税:
答案 ①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②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四、小题巧做不失分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总的说来,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的总取向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坚持这一改革取向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②目的是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③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④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状况
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
选D。②是对坚持这一政策取向的误解。我国分配制度本身属于生产关系,④不选。
2.当前,在经济较快增长,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全国人民并没有同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为此,中央要求全国各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表明,健全这一分配制度①有利于实现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③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尊重④能够激发人们创造的积极性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选D。②是对按劳分配的认识。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提到的是公民的经济权利,而不是政治权利。
3.债券交易收入、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下列对这一分配方式认识正确的是①它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②它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分配方式③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④它是按资本要素创造价值的结果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选B。②错,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不是按资本要素分配。④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故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不是由资本要素创造的。①③符合题意,应选B。易错选D。其原因是对价值的内涵未能做到深刻理解和运用。
4.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①反映了国民收入分配性质的根本变化②旨在协调“国富”与“民富”的关系③其核心是解决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④有利于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选C。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从“国富”向“民富”转型,有利于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故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并未根本变化。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其核心是规范分配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③排除。
5.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收入差距扩大是普遍的经济现象,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就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初次分配角度看,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有①我国尚未形成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②个人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水平低、增长慢③税收结构不合理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A.②④ B.①②C.③④ D.②③
选B。税收与社会保障不属于初次分配,属于再次分配,故排除③。④错,目前在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没有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①②符合题意,应选B。
6.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24.8%,仍然大大高于同期经济和居民收入增幅,再次引发了有关社会财富应如何分配的争论。北宋时期,王安石与司马光也曾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过辩论。王安石说:“国用(财政收入)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讥讽道:“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形容赋税繁重苛刻)。”王安石辩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上述争论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的启示是①增加财政收入最根本的要靠提高经济发展水平②收入分配必须协调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③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④节约支出是解决财政收入不足的主要途径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
选A。材料强调的是财富在国家与居民间的分配,故③不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解决财政收入主要靠经济的发展。
7.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是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下列措施符合上述要求的是①财政部增加发行国债数额②国务院通过严格审批遏制钢铁等行业的盲目扩张③央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④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作出修改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
选C。本题考查考生对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理解。①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③属于稳健的货币政策,故选C。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②④属于行政手段,不选。
8.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这两种政策的共同目的是①控制投资增长,抑制过热消费②加大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③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④促进经济稳定增长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④
选B。目前我国的消费不是过热,而是消费不足,采取的政策应是扩大消费,而不应是抑制消费,故①说法错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属于经济手段,是政府对经济的间接调控,而不是直接干预,故②说法错误。③④符合题意,答案选B。易错选D。其原因是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认识不到位,误认为①符合题意。
9.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是因为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②税收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基础③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④税收具有无偿性和固定性A.①③ B.①②C.②④ D.③④
选A。本题考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原因,应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角度去思考。①③正确地描述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②表述不科学,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④讲的是税收的基本特征,与题意无关。故选A。
10.2012年国家进一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要实现这一保障目标,必须①落实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投入②要求建设企业不能从中营利③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④加强社会监督,实现分配公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选C。要实现这一保障目标,从生产的角度看,离不开财政投入;从分配的角度看,实现分配公平是必不可少的,①④正确。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排斥建设企业合理的营利,②错误。这一目标主要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③与题意不符。
11.某批发公司4月份购进彩电1 000台,购入价200万元,彩电销售总收入240万元。该月支付本公司20名员工工资8万元,支付各项费用4万元。本材料涉及应纳税的税种有①企业所得税 ②增值税③个人所得税 ④行为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选B。从题干公司的经营状况看,这个月公司增值240万元-200万元=40万元,故应纳增值税。每位员工工资:8万元/20=4 000元,故应纳个人所得税。故选B。
12.从2012年1月1日
起,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将目前的征收营业税逐步改为征收增值税,并增加两个低档次税率。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①意味着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营额征税②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③有利于解决重复征税问题,促进税收公平④会大幅减少国家税收收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选B。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促进税收公平,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②③正确。①说的是营业税的征税对象。④中“大幅减少”的说法太绝对。
五、大题精做限时限字练
13.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贫富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速度图
材料二 2012年2月,世界银行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报告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源于城乡二元结构,这导致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关键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应从此着手进行改善。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10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16分)
(1)问题:①材料一表明2006年到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6—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开始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差距仍然较大。②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够公平。
(2)措施:①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强化党和国家的强农支农惠农政策。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③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4.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于2011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省2000-2010年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果
材料二
近十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从2001年的12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49.3亿元,十年累计达到2 043.8亿元。10年来,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描述材料一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扶贫开发。(14分)
(2)结合材料二,依据财政的作用,阐明扶贫开发离不开国家财政支持的道理。(12分)
(1)经济信息:该省2000-2010年全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长,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急剧减少,说明该省十年来扶贫开发成果显著。
扶贫开发的道理: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国家重视扶贫开发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国家重视扶贫开发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国家重视扶贫开发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求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国家重视扶贫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2)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支持扶贫开发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扶贫开发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扶贫开发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相关文档
- 十年高考20022011高考英语 高考完2021-05-1435页
- 新课标高考复习突破古代文阅读分析2021-05-1412页
- 2019人教高考化学一轮选训习题3及2021-05-146页
- 全国高考宁夏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2021-05-1412页
- 浙科版必修1备战高考生物知识点整2021-05-1412页
- 最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全套资料19无2021-05-147页
- 2020届高考数学大二轮复习 第1部分2021-05-149页
- 2020版高考英语一轮巩固达标练 Uni2021-05-149页
- 2017年度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北京东城2021-05-1412页
- 2015年高考英语全国卷12021-05-1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