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9页

  • 158.5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高考地理(北京)试卷分析 ‎ 卞春玲 ‎2016年北京高考地理试卷给学生的总体感觉是试卷的难度较大,让学生陷入一种极端不适应的状态,对于所做答案的正确率把握不大。特别是本次高考地理试题在命题思路方面与今年各城区一模、二模题目存在较大偏差,再结合走上高考考场的后产生的那种紧张压迫感,很多学生会对题目感到一种强烈陌生感,从而在答题过程中犹豫迷茫,难以着手,从而造成题目难、思路偏的感受。‎ ‎ 一、试卷总体评价 今年北京文综地理试题,题型稳定,以图形为载体,重点考核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强调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侧重考查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以及用人文地理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保持原有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常考常新,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突出能力与价值观并重。体现了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试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渗透了以学生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一方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另一方面又结合现实和区域特点,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识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题目科学规范、语言表述严谨、图表清晰、答案简洁。试题理念新、设问角度新、呈现方式新、图像创新、试题素材新,凸显了立德树人和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关注学生十二年的学习积累。‎ ‎ 二、试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 ‎ ‎(一)强调基本概念和主干知识的理解,注重知识覆盖面,继续以考查地理主干知识为主。‎ 试题中涉及的半球、高中低纬判断;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分布;主要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世界洋流分布图;地球运动特点;天气系统的特点与判断;内外力作用;比例尺;流域开发、分布与特点;农业条件、特点、成因;季节判断;温度的影响因素;交通线路难度的因素;工业区位条件;旅游对区域的影响;港口建设的条件。与此同时,此份试卷充分体现了北京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热点。比如;处暑的日期;红叶开放的时间;空气质量指数等。‎ ‎ 自然地理部分:‎ 选择题第1-2题组,以世界地理大会将要在北京召开为背景,以经纬网图为切入点,考查地球运动、区域特征;第3题,以海平面等压线图为材料,考查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知识;第4题,以地形形成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第5-6题,通过流域景观示意图,考查水循环、河流特征、地图三要素;第7-8题,以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为材料,考查气候要素、大气运动和山地的垂直分异。‎ ‎ 人文地理部分:‎ 区位仍是考察的主线(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旅游),考察知识点涉及:选择题第9-10题,以芬兰图为背景,考查区域经济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第11题,以城市居民出行能为新概念,考查城市功能区、城市的空间结构;综合题40(2)旅游地理等。‎ ‎ 区域地理部分:‎ 以区域为载体考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36题,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以该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设问糅合自然和人文地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 如:36.(36分)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1)推断古人登山的季节,分析该季节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8分)‎ 考点:(纬度/地形/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图示灌区是我国高产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该区水利工程具有“蓄、引、提、排相结合”的特色。‎ ‎(2)简述形成该特色的自然条件,说明灌区水利工程在高产农田建设中的功能。(10分)‎ 考点:(区域发展措施及其影响)‎ ‎(‎ ‎3)分析甲高速公路施工难度大的原因,概述该公路对大别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考点:(交通的区位因素,人类活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为大别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4)阐述大别山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因素。(8分)‎ 考点:(工业区位因素,农业产业链)‎ ‎36题试题本身的立意宏观站位高,从本质上来看中国自然地理真正的南北自然分界线秦岭-大别山一线, 本题选择大别山区作为背景区域,能充分考察学生的学科积累与学科素养。‎ ‎ 1.背景材料“鲜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以“大别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为切入点,充分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思维品质和地理思维能力 ‎ 2.体现核心价值观:对区域协同发展、精准扶贫等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了地理学科的诠释。‎ ‎ 3. 不游离与地理主干知识之外,重视区域分析,把区域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内容落到实处,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问题和区域认知能力,体现学科特色。‎ ‎ (二)突出考查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科特色鲜明,突出图文资料中有效信息的使用。‎ 整套试卷共有9幅图(部分图见下)。这样既可以利用图表直观、生动的特点来呈现丰富的地理信息,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读图、析图的基本能力。这对我们日常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 ‎ (三)坚持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 ‎ 1.注重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几乎所有地理题目都注重信息获取能力的考查,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 如:36(1)推断古人登山的季节,分析该季节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8)‎ 考查阐释事物的能力 ‎ 4.论述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 ‎ 如 ‎36(3)分析甲高速公路施工难度大的原因,概述该公路对大别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 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为大别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 (4)阐述大别山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因素。(8分)‎ 突出考察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6年高考北京卷地理试题考查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演绎、推理、综合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评价考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目的。‎ ‎ (四)试题素材贴近生活实际,知识面广; 涉及的热点问题较多,时代性强。‎ 试题涉及的热点主要有:“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北京空气质量问题”、“城市居民交通出行问题”、“中国精准扶贫问题”等,不回避热点,贴近生活。今年的地理试题更加强调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考查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旨在帮助学生用地理的思想和观念关注和思考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 二、试题难度和变化:‎ ‎ 1.试题立意角度高,总体感觉难度在前几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整张试卷考察的知识点细致全面,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考察的非常到位,基本上体现了高考试题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的发展思路。自然地理部分的试题比重较大,可能一定程度上就加深了题目的难度系数。选择题每个选项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且有些题目和选项的陷阱深藏。也就是说试题 回归了以往的每道题都有一个小坑的规律,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模拟考试当中,在前几年的北京高考试题中并不多见。如选择题第11题,知识点考察跨度大,要求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强;9、10题,要求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要求高;整个选择题的部分,第8题,第9题,第11题,还有第2题,难度系数都较高,有利于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全面诊断。与此同时综合题自然地理部分比值也较大,难度系数相对较小,继续延续15年降低难度和降低区分度的改革理念, 表现较平稳,但考察的宏观角度较多,以海昏侯墓的试题为例,该题站在整个旅游地理宏观角度来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对旅游地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有很好的架构能力。 ‎ ‎ 2.和去年相比,试题体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回归了地理学科本质的内容,地理味非常浓厚,与以前的差异较大,体现学科的特色。如:每年必考的等值线图今年出现了三道题目(3、7、8),比往年比重增加;以往分值较低的大气运动、地质作用和地表形态分值比例增加;区域发展和区域合作分值比例上升;选择题目自然地理部分分值增加。选择题的前11道题,基本上都是自然地理的部分。基本上人文地理的部分没有出太多,但是一出就是一道比较难的题。‎ ‎ 3.对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咬文嚼字现在非常明显,且题目的陷阱非常多,对答案要有甄别。例如选择题第2设问中“举办地城市所在的国家”很容易讲最后的国家忽略掉,直接考虑举办地城市。其他如选择题11 出行能耗与选择题7、8图像的阅读等 ‎ 四、对今后地理教学的一些想法 ‎ 1.重视一轮复习,夯实基础,落实主干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自然地理规律性强,应该理清地理概念,弄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人文地理,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区域地理,应抓住区域定位,从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 高考绝不是高三一年的事,整套试卷几乎没有死记硬背的“模板”类的题目,又一年的高考试题向大家明示:对知识死记硬背不理解不能迁移是不行的,只靠高三一年突击而没有积累是不靠谱的,依仗答题技巧没真本事更是行不通的。一定要在平时的高一、高二甚至初中的教学中讲清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良好的空间概念,从而逐步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迁移知识的能力。‎ ‎ 2.强化地图、图像系统的训练与运用,注重学科能力及文综四项能力培养。‎ 地理高考题中,读图分析题所占比重很大,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是区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地图,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要学会用地图语言归纳分析各种图形信息,识记、理解、运用地理知识,要重视图图、图表、图文之间的相互转化。‎ 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重视对发现、搜索和理解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符号信息能力的培养。提高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表述能力很重要,如:学科语言运用,答案的主次、因果逻辑关系,等)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 ‎ 3.重视情景教学,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关注社会热点,凸现时代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全面素质,以多元信息为载体,更加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试题设计越发贴近生活,有趣、有用、有理,教学中要注重情景教学,多多关注生活,注重地理发散思维训练,提升地理思维品质!‎ ‎ 4.复习中重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重视综合题设问方向的选择与训练。‎ 综合试题主要呈现在“区域与区域发展”中命题。如,(1)描述区域地理要素的时空间分布规律或表现特征。(2)分析地理事物特征的形成原因。(3)分析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有利、不利)(4)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或区位分析(5)分析人地关系和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解决措施,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 5. 一轮复习的精细与二轮复习的宏观相结合。留给二轮的时间应该加长,采用大专题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并探索二轮的复习模式,将知识的高度与深度有机的结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在复习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关注社会热点,北京身边的特色和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