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2.00 KB
- 2021-05-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原子核的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天然放射性及其规律和发现的意义;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和区分方法;
3.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发现;
4.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5.知道和衰变的规律及实质;
6.理解半衰期的概念;
7.学会利用半衰期解决相关问题;
8.了解探测射线的仪器及原理;
9.了解探测射线的方法;
10.了解原子核人工转变及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1.了解放射性的应用;
1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原子核的组成
1.天然放射现象——贝克勒尔的发现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能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这种元素白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物质发射看不见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地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后来居里夫人发现了两种放射性很强的元素——钋和镭.虽然具有天然放射性的元素的种类很多。但它们在地球上的含量很少.
2.对放射线的研究
(1)研究方法:让放射线通过电场或磁场来研究其性质.
把样品放在铅块的窄孔中,在孔的对面放着照相底片,在没有电场和磁场时,发现在底片上正对孔的位置感光了.若在铅块和底片之间放一对电极或加上磁场,使电场方向或磁场方向跟射线方向垂直,结果在底片上有三个地方感光了,说明在电场或磁场作用下,射线分为三束,表明这些射线中有的带电,有的不带电,如图甲和乙所示.
从感光位置知道,带正电的射线偏转较小,这种射线叫射线;带负电的射线偏转较大,这种射线叫射线;不偏转的射线叫射线.
21
(2)各种射线的性质、特征
①射线:卢瑟福经研究发现,射线粒子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4,即粒子是氦核,速度约是光速的,有较大的动能.
特征:贯穿本领小,电离作用强,能使沿途中的空气电离.
②射线:贝克勒尔证实,射线是电子流,其速度可达光速的.
特征:贯穿本领大,能穿透黑纸,甚至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电离作用较弱.
③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光子流,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波长.
特征:贯穿本领最强,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电离作用最弱.
3.天然放射现象的意义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是有内部结构的.元素的放射性不受单质和化合物存在形式的影响.化学反应决定于核外的电子,能量有限,不可能放出粒子,也不可能放出高速的电子和光子来,因此三种射线只能是从原子核内放出的.说明原子核是有复杂结构的.
4.原子核的组成
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知道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内有带正电的物质,那么,原子核内的构成又是怎样的呢?
(1)质子的发现.
1919年,卢瑟福又用粒子轰击氮核,结果从氮核中打出了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知道它是氢原子核,把它叫做质子.符号或.以后又从氟、钠、铝等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所以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一开始,人们以为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的.但是,这不能正确地解释原子核的质量和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的,那么,某种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应该等于这种原子核的电荷跟质子电荷之比.实际上,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原子核的电荷跟质子电荷之比
(2)中子的发现.
卢瑟福发现质子后,预言核内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并给这种还未“出生”的粒子起了一个名字叫“中子”.卢瑟福的预言十年后就变成了现实,他的学生查德威克用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内含有中子,中子的质量非常接近于质子的质量(用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实验).
(3)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原子核所带电荷都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用Z表示,叫做原子核的质子数,或叫核电荷数.原子核的质量是核内质子和中子质量的总和.由于质子和中子质量几乎相等,所以原子核的质量近似等于核子质量的整数倍,用这个整数代表原子核的质量,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用表示,原子核的符号可以表示为.其中为元素符号,为原子核的质量数,为核电荷数,例如氦核,可表示为.表示氦核的质量数为,电荷数为,核内有个质子和个中子.代表铀核,质量数为,电荷数为,质子数为,中子数为,有时也可写为或简称为铀.
5.同位素
21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相同,所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它们的中子数可以不同.
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例如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
要点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1.原子核的衰变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原子核放出粒子或粒子,并不表明原子核内有粒子或粒子(粒子是电子流,而原子核内不可能有电子存在),放出后“就变成新的原子核”,这种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规律:原子核衰变时,前后的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2)衰变方程:
衰变:
,
衰变:
.
(3)两个重要的衰变:
,
.
①核反应中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核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一般会发生变化(质量亏损)而释放出核能.
②当放射性物质发生连续衰变时,原子核中有的发生衰变,有的发生衰变.同时伴随着辐射.
(4)粒子和粒子衰变的实质
要点诠释:在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中,个中子和个质子结合得比较紧密,有时会作为一个整体从较大的原子核中抛射出来,这就是放射性元素发生的仪衰变现象.原子核里虽然没有电子,但是核内的中子可以转化成质子和电子,产生的电子从核内发射出来,这就是衰变.
粒子实质就是氦核,它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当发生衰变时,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减,中子数也减,因此新原子核的核电荷数比未发生衰变时的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少,为此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前移动两位.
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电子,即粒子放射出去,同时还生成一个质子留在核内,使核电荷数增加.但衰变不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所以发生
21
衰变后,新原子核比原来的原子核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移动一位.
射线是在发生或衰变过程中伴随而生,且粒子是不带电的粒子,因此射线并不影响原子核的核电荷数,故射线不会改变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但射线是伴随或衰变而生,它并不能独立发生,所以,只要有射线必有衰变或衰变发生.因此从整个衰变过程来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能要发生改变.
2.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具有一定的衰变速率,例如氡经衰变后变成钋,发现经过天后,有一半氡发生了衰变,再经过天后,只剩下四分之一的氡,再经天后,剩下的氡为原来的八分之一;镭变为氡的半衰期是年.不同元素的半衰期是不一样的.
要点诠释:(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这种元素的半衰期.半衰期是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快慢的物理量;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其半衰期不同,有的差别很大.
(2)公式:用表示半衰期,与表示衰变前的质量和原子核数,和表示衰变后的质量和原子核数,表示半衰期数,则
,
.
(3)影响因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温度、压强)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
(4)规律理解:半衰期是个统计概念,只对大量原子核有意义,对少数原子核是没有意义的.某一个原子核何时发生衰变,是不可知的.若样品中有四个原子核,它们的半衰期为天,天后是否有两个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是无法确定的.
3.核反应方程的配平及、衰变次数的确定方法
(1)核反应方程中有两个守恒规律: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2)确定衰变次数的原理是两个守恒规律.
方法是:
设放射性元素经过次衰变和次衰变后,变成稳定的新元素,则表示该核反应的方程为:
.
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可列方程:
,
.
以上两式联立解得:
21
,
.
由此可见确定衰变次数可归结为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技巧上,为了确定衰变次数,一般是由质量数的改变先确定仪衰变的次数,这是因为衰变的次数的多少对质量数没有影响,然后再根据衰变规律确定衰变的次数.
(4)几点说明:①核反应过程一般都不是可逆的,所以核反应方程式只能用单向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号连接.
②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杜撰出生成物来写核反应方程.
③核反应中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核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一般会发生变化(质量亏损)而释放出核能.
④当放射性物质发生连续衰变时,原子核中有的发生衰变,有的发生衰变,同时伴随着辐射.
要点三、探测射线的方法
1.威耳逊云室
(1)构造:主要部分是一个塑料或玻璃制成的容器,它的下部是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活塞,上盖是透明的,可以通过它来观察和拍摄粒子运动的径迹,云室里面有干净的空气.如图所示.
(2)原理:把一小块放射性物质(放射源)放在室内侧壁附近(或放在室外,让放射线从窗口射入),先往云室里加少量的酒精,使室内充满酒精的饱和蒸气,然后使活塞迅速向下运动,室内气体由于迅速膨胀,温度降低,酒精蒸气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如果有射线粒子从室内气体中飞过,使沿途的气体分子电离,过饱和酒精蒸气就会以这些离子为核心,凝结成雾滴,这些雾滴沿射线经过的路线排列,于是就显示出了射线的径迹.这种云室是英国物理学家威耳逊于1912年发明的,故叫威耳逊云室.
(3)放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
①粒子的质量比较大,在气体中飞行时不易改变方向.由于它的电离本领大,沿途产生的离子多,所以它在云室中的径迹直而粗.
21
②β粒子的质量小,跟气体分子碰撞时容易改变方向,并且电离本领小,沿途产生的离子少,所以它在云室中的径迹比较细,而且常常弯曲.
③γ粒子的电离本领很小,在云室中一般看不到它的径迹.
④根据径迹的长短和粗细,可以知道粒子的性质;把云室放在磁场中,从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弯曲方向,还可以知道粒子所带电荷的正负.
2.气泡室
气泡室的原理同云室的原理类似,所不同的是气泡室里装的是液体(如液态氢).控制气泡室内液体的温度和压强,使室内温度略低于液体的沸点.当气泡室内压强突然降低时,液体的沸点变低,因此液体过热,在通过室内射线粒子周围就有气泡形成,从而显示射线径迹.
3.盖革—米勒计数器
(1)构造:主要部分是盖革管,外面是一根玻璃管,里面是一个接在电源负极的导电圆筒,筒的中间有一条接正极的金属丝.管中装有低压的惰性气体和少量的酒精蒸气或溴蒸气,如图所示.
(2)原理:在金属丝和圆筒两极间加上一定的电压,这个电压稍低于管内气体的电离电压.当某种射线粒子进入管内时,它使管内的气体电离,产生电子……这样,一个射线粒子进人管中后可以产生大量电子,这些电子到达阳极,阳离子到达阴极,在外电路中产生了一次脉冲放电,利用电子仪器可以把放电次数记录下来.
(3)优缺点.
优点:放大倍数很大,非常灵敏,用它来检测放射性是很方便的.
缺点:它对于不同的射线产生的脉冲现象相同,因此只能用来计数,而不能区分射线的种类.如果同时有大量粒子,或两个粒子射来的时间间隔很短(少于)时,也不能计数.
4.乳胶照相
放射线能够使照相底片感光.放射线中的粒子经过照相底片上的乳胶时,使乳胶中的溴化银分解,经显影后,就有一连串的黑点示出粒子的径迹.
要点四、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1.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932年,约里奥·居里和玛丽·居里用粒子轰击铍、铝、硼等元素,发现了前所未见的穿透性强的辐射,后经查德威克的研究,确定为中子流.1934年,他们用粒子轰击铝、硼时,除探测到预料中的中子外,还探测到了正电子.
正电子是科学家在1923年发现的,它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跟电子质量相同.
若拿走粒子放射源,铝箔不再发射中子,但仍不断地发射正电子,而且这种放射性跟天然放射性具有相同的性质和规律,也有半衰期.
经进一步研究发现:铝核被粒子击中后发生了如下一系列核变化.
.
这一反应生成的磷是磷的一种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它像天然放射性元素一样发生衰变,它衰变时放出正电子,衰变方程如下:
21
.
这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放射性同位素,这是人类第一次得到的人工放射性物质,由于这一重大发现,约里奥·居里夫妇于1935年获诺贝尔奖.
后来人们用质子、氘核、中子、射线等轰击原子核,也得到了放射性同位素.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只有四十多种,但用人工方法得到的放射性同位素有一千多种,因而使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广泛的应用.
2.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1)利用它放射出的射线.
①利用射线的贯穿本领.利用钴放出的很强的射线来检查金属内部有没有砂眼和裂纹,这叫射线探伤.利用射线可以检查厚的钢铁部件.利用放射线的贯穿本领,可用来检查各种产品的厚度、密封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等,从而自动控制生产过程.
②利用射线的电离作用.放射线能使空气电离,从而可以消除静电积累,防止静电产生的危害.
③利用射线对生物组织的物理、化学效应使种子发生变异,培育优良品种.
④利用放射线的能量,轰击原子核实现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⑤在医疗上,常用以控制病变组织的扩大.
(2)作为示踪原子.
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掺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我们把用作这种用途的放射性同位素叫做示踪原子.示踪原子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①在工业上可用示踪原子检查地下输油管道的漏油情况.
②在农业生产中,可用示踪原子确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肥料和合适的施肥时间.
③在医学上,可用示踪原子帮助确定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④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应用极为广泛,它为揭示体内和细胞内理化过程的秘密,阐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生物化学从静态进入动态,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阐明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遗传密码、细胞膜受体、逆转录等,使人类对生命基本现象的认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例如:在给农作物施肥时,在肥料里放一些放射性同位素,这样可以知道农作物在各季节吸收含有哪种元素的肥料.利用示踪原子还可以检查输油管道上的漏油位置,在生物学研究方面,同位素示踪技术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放射性的污染和防护
放射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合理应用放射性的同时,又要警惕它的危害,进行必要的防护.过量的放射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破坏作用.图示是世界通用的辐射警示标志.
21
(1)放射性污染.
过量的放射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界产生破坏作用.几件需要记住的放射性污染是:
①1945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了两枚原子弹,当日炸死了十多万人,另有无数的平民受到辐射后患有各种疾病,使无辜的平民痛不欲生.
②1987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露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至今大片领土仍是生物活动的禁区.
③美国在近几年的两次地区冲突(海湾地区、科索沃地区)中大量使用了含有放射性的贫铀弹,使许多人患有莫名其妙的疾病.
(2)放射性的危害与防护.
危害
核爆炸
核爆炸的最初几秒钟放射出来的主要是强烈的射线和中子流,这些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很强的杀伤作用
核泄漏
核工业生产和核科学研究中使用的放射性原材料,一旦泄漏就会造成严重污染
医疗照射
医疗中如果放射线的剂量过大,也会导致病人受到损害,甚至造成病人的死亡
防护
密封防护
把放射源密封在特殊的包壳里,或用特殊方法覆盖,以防止放射线泄漏
距离防护
距放射源越远,人体吸收的剂量就越少,受到的危害就越轻
时间防护
尽量减少受辐射时间
屏蔽防护
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加屏蔽物能起到防护作用
【典型例题】
类型一、原子核的组成
例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 ).
A.原子不可再分 B.原子的核式结构 C.原子核还可再分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思路点拨】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也可再分;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也是有着复杂的结构的;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还可再分;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查德威克用仪粒子轰击铍核打出了中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答案】C
【解析】本题涉及物理学史的一些知识.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也可再分;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也是有着复杂的结构的;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还可再分;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查德威克用仪粒子轰击铍核打出了中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所以正确选项为C.
【总结升华】要了解一些科学的史实,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正是这些伟大的发现才使我们逐步认识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21
举一反三:
【变式】将三种射线分别射入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图中表示射线偏转情况正确的是( ).
【答案】A、D
【解析】已知粒子带正电,粒子带负电,射线不带电,根据正、负电荷在磁场中运动受洛伦兹力方向和正、负电荷在电场中受电场力方向,可知A、B、C、D四幅图中,、粒子的偏转方向都是正确的,但偏转的程度需进一步判断.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半径,将其数据代入,则粒子与粒子的半径之比为
.
由此可见,A项正确,B项错误.
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电场,设初速度为,垂直电场线方向位移为,沿电场线方向位移为,则有
,
,
消去可得
.
对某一确定的值,、粒子沿电场线偏转距离之比为
,
21
由此可见,C项错误,D项正确.
【总结升华】明确射线、射线及射线的本质特征,并能准确判断它们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情况.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钍核,由此可知,钍核的质量数为,钍核的质子数为
B.为铍核,由此可知,铍核的质量数为,铍核的中子数为
C.同一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D.同一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具有不同的中子数
【答案】D
【解析】A项钍核的质量数为,质子数为,所以A错;B项的铍核的质子数为,中子数为,所以B错;由于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即质量数不同,因而C错,D对.
【总结升华】明确核子数、原子数、核外电子数及中子数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镭的原子序数是,原子核质量数是,试问:
(1)镭核中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
(2)镭核所带的电荷量是多少?
(3)若镭原子呈中性,它核外有几个电子?
(4)是镭的一种同位素,让和以相同速度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的匀强磁场中,它们运动的轨道半径之比是多少?
【答案】见解析。
【解析】原子序数与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中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都是相等的.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由此可得:
(1)镭核中的质子数等于其原子序数,故质子数为,中子数等于原子核的质量数与质子数之差,即.
(2)镭核所带电荷量.
(3)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故核外电子数为.
(4)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洛伦兹力,故有
,
,
两种同位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但质量数不同,故
21
.
【总结升华】核电荷数与原子核的电荷量是不同的,组成原子核的质子的电荷量都是相同的,所以原子核的电荷量一定是质子电荷量的整数倍,我们把核内的质子数叫核电荷数,而这些质子所带电荷量的总和才是原子核的电荷量.本题容易把核电荷数误认为是原子核的电荷量而造成错解.
例3.阴极射线中的电子流与射线有什么区别?
【思路点拨】阴极射线中的电子流与射线都是由电子组成,但两种电子产生机理不同。
【答案】见解析。
【解析】虽然阴极射线中的电子流与射线都是由电子组成,但两种电子产生机理不同,电子流中的电子是原子核核外电子,而射线中的电子不是原子核核外电子,而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时放出的电子.同样,粒子即正电子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变为中子时释放出来的.但并不能因此说原子核中有电子.
举一反三:
【变式】氢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氘()、氚(,则( ).
A.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C.它们的核子数相等 D.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A、B、D
【解析】氕、氘、氚的核子数分别为,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同,都是,中子数等于核子数减去质子数,故中子数各不相同,A、B两项正确;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只是物理性质不同,D正确.
【总结升华】明确同位素的特点及核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中子数的相互关系,是解此类题的关键.
例4.如图为查德威克实验示意图,由天然放射性元素钋()放射的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粒子流,用粒子流轰击石蜡时,会打出粒子流,经研究知道( ).
A.为中子,为质子 B.为质子,为中子
21
C.为射线,为中子 D.为中子,为射线
【答案】A
【解析】不可见射线,轰击石蜡时打出的应该是质子,因为质子就是氢核,而石蜡中含有大量氢原子,轰击石蜡的不可见射线应该是中子.
【总结升华】错解的原因是不熟悉发现中子这一著名实验,对于粒子流和粒子流的性质纯属猜测,以为最终打出的粒子流是中子.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虚线为粒子散射实验中某一粒子的运动轨迹,点处有一重原子核,为轨迹上的三点,其中点距点最近,两点距点的距离相等,则( ).
A.粒子由到的过程其动能在增大
B.粒子由到的过程其动能在减小
C.粒子在点时的电势能小于在点时的电势能
D.三点的电势相等
【答案】B、C
【解析】由于粒子在从经到c的运动过程中受到原子核对它的斥力作用,斥力对粒子先做负功后做正功,粒子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且两点在同一个等势面上,所以本题应选B、C.
【总结升华】粒子散射实验反映出粒子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该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性质,望同学们在学可中要深刻理解这些内容.
例5.计数器是一种探测射线的仪器,如图所示,为未知放射源,它向右方发射放射线.放射线首先通过一块薄铝箔(厚度约为),并经过一个强磁场区域后到达计数器,计数器上单位时间内记录到的射线粒子是一定的.现将强磁场移开,计数器单位时间内所记录的射线粒子基本保持不变,然后将薄铝箔移开,则计数器单位时间内记录的射线粒子明显上升.据此可以判定为( ).
A.纯放射源 B.纯放射源
21
C.和的混合放射源 D.和的混合放射源
【思路点拨】熟悉三种放射线(射线、射线、射线)的基本特性,特别是三者在带电情况和穿透本领等方面的差异。
【答案】D
【解析】将强磁场移开,计数器单位时间内所记录的射线粒子基本保持不变,即磁场对射线粒子没有影响,则可以断定计数器接收到的是不带电的射线,以后将薄铝箔(厚度约为)移开,则计数器单位时间内记录的射线粒子明显上升.这说明计数器除了接收到了射线之外,还接收到了一种原来被厚度约为的薄铝箔挡住的射线,而厚度约为的薄铝箔只能将射线挡住,所以为能放射射线和射线的混合放射源,故D项正确.
【总结升华】本题紧密联系科研实际,涉及天然放射现象和对放射线的探测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求解本题的关键在于,要熟悉三种放射线(射线、射线、射线)的基本特性,特别是三者在带电情况和穿透本领等方面的差异,并需要具备必要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题易错之处主要表现在:对三种放射线(射线、射线、射线)的基本特性不熟悉.
类型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例6.本题中用大写字母代表原子核,经衰变成为,再经衰变成为,再经衰变成为.上述系列衰变可记为下式:
另一系列衰变如下:
已知和是同位素,则( ).
A.和是同位素,和是同位素
B.和是同位素,和是同位素
C.和是同位素,和是同位素
D.和是同位素,和是同位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衰变与衰变的规律,关键是弄清楚各核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由于和是同位数,设它们的质子数为,
21
则其他各原子核的质子数可分别表示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和是同位素,和是同位素,和是同位素.
举一反三:
【变式1】 经过一系列衰变和衰变后,可以变成稳定的元素铅(),问这一过程衰变和衰变次数?
【答案】
【解析】设经过次衰变,次衰变
①
②
由①②式得
,
.
【变式2】放射性同位素钍经、衰变会生成氡,其衰变方程为,其中(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衰变方程左右两边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列方程
,
解得
.
故答案为D.
21
例7.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全部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的一半
B.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C.原子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D.元素质量减半所需要的时间
【思路点拨】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叫做这种元素的半衰期,它与原子核全部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的一半不同.
【答案】B、D
【解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叫做这种元素的半衰期,它与原子核全部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的一半不同.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后成了一种新的原子核,原来的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个数不断减少,当原子核的个数减半时,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的质量也减半.故选项B、D正确.
【总结升华】错选A,原因是对半衰期的概念理解不到位,认为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时间为半衰期,余下的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就衰变结束,事实是再经过一个半衰期减少了一半的一半.
举一反三:
【变式】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或衰变生成新原子核时,往往会同时伴随着________辐射.已知两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分别为和,经过时间后测得这两种放射性元素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原来的质量之比.
【答案】
【解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发生衰变、衰变时,蕴藏在核内的能量会释放出来,使产生的新核处于高能级,这时它要向低能级跃迁,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因此,射线经常是伴随射线和射线产生的;设时间后放射性元素的质量均为,由衰变规律知,
,
.
【总结升华】 很好地掌握和理解半衰期的概念,是解答好本题的关键.
例8.碳具有放射性,其半衰期年,空气中碳跟碳的存量约为1012∶1.2.活着的生物体中碳的这两种同位素质量之比与空气中相同.生物体死亡后,不再吸收碳,碳将以年为半衰期减少,因此测出生物遗骸中碳与碳
21
的质量比,再跟空气中的相比较,可估算出古生物的死亡年代.如果现测得一古代遗骸中碳跟碳的存量比为空气中的三分之二,试估算该古生物遗骸的年代.
【答案】见解析。
【解析】设该遗骸在古代活着时含为个,含为个,则古代时期存量比为.测得该遗骸目前含为个,而因不具有放射性,不会衰变,仍为个,其存量比为.设古代和目前空气中与存量之比基本不变,令为.
由题意得
,
,
即
.
由
,
得
,
取对数得:
.
【总结升华】应用“放射性碳测年法”是现代考古学中分析推测古代文化遗址年代的最基本方法.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有界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区域足够大,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直角坐标系的轴为磁场的左边界,为固定在轴上的一个放射源,内装有镭(),镭核沿着方向释放一个粒子后衰变成氡核(),在轴上放有粒子接收器,移动粒子接收器,在点能接收到粒子,点到点的距离为.已知间距离为,粒子质量为、电荷量为,氡核的质量为.
21
(1)写出镭核的衰变方程;
(2)求一个原子静止的镭核衰变时放出的能量.
【答案】见解析。
【解析】(1)衰变方程为
.
(2)镭核衰变放出粒子和氡核,分别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粒子射出时被粒子接收器接收,设粒子在磁场中的轨道半径为,其圆心位置为图中点,有
,
解得
.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有
,
即
.
粒子的动能为
,
衰变过程中动量守恒,有
.
21
氡核反冲的动能
,
衰变释放能量
.
类型三、探测射线的方法
例9.利用威尔逊云室探测射线时能观察到细长而弯曲的径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知有射线射人云室中
B.可知是射线射人云室中
C.观察到的是射线粒子的运动
D.观察到的是射线粒子运动路径上的酒精雾滴
【思路点拨】探测射线粒子的方法都是利用它们和其他物质发生作用时产生的现象,来显示射线粒子的存在.
【答案】B、D
【解析】因为观察到威尔逊云室中存在的细而弯曲的径迹,是射线的径迹,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射线粒子的运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观察到的是酒精的过饱和汽在射线粒子运动路径上形成的雾滴,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总结升华】三种射线粒子肉眼都看不见,探测射线粒子的方法都是利用它们和其他物质发生作用时产生的现象,来显示射线粒子的存在.
举一反三:
【变式】用盖革—米勒计数器测定放射源的放射强度为每分钟次,若将一张厚纸板放在计数器与放射源之间,计数器几乎测不到射线.天后再次测量,测得该放射源的放射强度为每分钟次,则下列关于射线性质及它的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射源射出的是射线
B.放射源射出的是射线
C.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天
D.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天
【答案】A、C
【解析】因厚纸板能挡住这种射线,可知这种射线是穿透能力最差的射线,选项A正确,B错误;因放射性元素原子核个数与单位时间内衰变的次数成正比,天后测出放射强度为原来的四分之一,说明天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个数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由半衰期公式知已经过了两个半衰期,故半衰期是天.
【总结升华】计数器能测出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放出射线粒子的个数,即用它测出放射源的放射强度,是环境监测的有效手段.计数器在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方面可以作为传感器的信息源.
21
例10.下述关于放射线的探测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泡室探测射线的原理与云室探测射线原理类似
B.由气泡室内射线径迹可以分析粒子的带电、动量、能量等情况
C.盖革—米勒计数器探测射线的原理中也利用射线的电离本领
D.盖革一米勒计数器不仅能计数,还能用来分析射线的性质
【答案】A、B、C
【解析】气泡室探测射线原理与云室类似,不同的是气泡室中是在射线经过时产生气泡来显示射线径迹的,故A选项正确;由气泡室内径迹中气泡的多少及径迹在磁场中的弯曲方向等,可分析射线的带电、动量、能量等情况,故B选项正确;盖革—米勒计数器利用射线电离作用,产生电脉冲进而计数,所以C选项正确;由于对于不同射线产生的脉冲现象相同,因此计数器只能用来计数,不能区分射线的种类,所以D选项错误.
【总结升华】理解探测射线的原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类型四、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例11.人工放射性同位素被用作示踪原子,主要是因为( ).
A.放射性同位素不改变其化学性质
B.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比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短得多
C.半衰期与元素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D.放射性同位素容易制造
【思路点拨】放射性同位素用作示踪原子,主要是用放射性同位素代替没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参与正常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既要利用化学性质相同,也要利用衰变规律不受物理、化学变化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放射性废料容易处理。
【答案】A、B、C
【解析】放射性同位素用作示踪原子,主要是用放射性同位素代替没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参与正常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既要利用化学性质相同,也要利用衰变规律不受物理、化学变化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放射性废料容易处理,因此选项A、B、C正确.选项D不正确.
举一反三:
【变式】下列哪些应用是把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的?( ).
A.射线探伤仪
B.利用含有放射性碘的油,检测地下输油管的漏油情况
C.利用钴治疗肿瘤等疾病
D.把含有放射性元素的肥料施给农作物,用检测放射性的办法确定放射性元素在农作物内转移和分布情况,找出合理施肥的规律
【答案】B、D
【解析】A是利用了射线的穿透性;C利用了射线的生物作用;B、D是利用示踪原子.
【总结升华】对衰变过程中产生的三种粒子的特性及其应用应很清楚,才能解答示踪原子的原因.
21
例12.带电的验电器在放射线的照射下电荷很快消失,说明它的原因.
【答案】见解析。
【解析】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具有一定的电离作用,它能使所经过的路径上的空气分子电离,使空气变成导体,从而使带电的验电器上的电荷发生转移而消失.
【总结升华】抓住问题的本质,明确各种射线的作用,从而把问题解决.
举一反三:
【变式】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示踪原子时,应选择半衰期较长的还是较短的?为什么?
【答案】见解析。
【解析】因为放射性同位素和同种元素的非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所以我们利用放射性元素作示踪原子.但由于放射线对人体有害,一旦研究完毕,就希望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量大大减少,因此,我们应选择半衰期较短衰变稍快的放射性元素作示踪原子.
【总结升华】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示踪原子一是利用了它的放射性,二是利用了它和同种元素的非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例13.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只不过几种,而今天人工制造的同位素已达多种,每种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在农业、医疗卫生、科研等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1)带电的验电器在放射线照射下电荷会很快消失,其原因是( ).
A.射线的贯穿作用 B.射线的电离作用
C.射线的物理、化学作用 D.以上三个选项都不是
(2)图示是工厂利用放射线自动控制铝板厚度的装置示意图,如工厂生产的是厚度铝板,在、、三种射线中,你认为对铝板的厚度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射线.
(3)在我国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时需要证明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跟天然牛胰岛素结晶是同一物质,为此曾采用放射性同位素做________.
【思路点拨】放射源放出的三种射线的贯穿本领不同,如果遮挡的厚度不同,会引起贯穿后射线的强度发生变化,利用这一特点,可实现自动控制.
【答案】(1)B (2)B (3)示踪原子
【解析】(1)因放射性的电离作用,空气中与验电器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的离子与之中和,所以使验电器所带电荷消失.
(2)射线穿透物质的本领弱,不能穿透厚度的铝板,因而探测器不能探到,
21
射线穿透本领最强,穿透的铝板和几毫米厚铝板打在探测器上很难分辨,射线也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厚度不同,穿透后射线中的电子运动状态不同,探测器容易分辨.
(3)把掺入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与天然牛胰岛素混合在一起,经多次重新结晶后,得到了放射性分布均匀的牛胰岛素结晶,这就证明了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与天然牛胰岛素合为一体,它们是同一物质,把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掺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以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从而可了解某些不容易察明的情况或规律,人们把这种用途的放射性同位素叫做示踪原子.
【总结升华】这是一道运用放射线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要求对三种射线的穿透性有所了解,并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放射源放出的三种射线的贯穿本领不同,如果遮挡的厚度不同,会引起贯穿后射线的强度发生变化,利用这一特点,可实现自动控制.
21
相关文档
-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2021-05-228页
- 2020版高中物理 19.7.8 核聚变 粒2021-05-226页
- 东北育才高中部2019-2020下学期八2021-05-2220页
- 2020版高中物理第二章磁场第2讲电2021-05-2211页
- 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局高级中学高中2021-05-225页
-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物理16.12021-05-224页
- 高中物理第四章电磁感应5电磁感应2021-05-2268页
- 2020年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2021-05-2290页
- 2020版高中物理 第一章 电磁感应2021-05-227页
- 2020学年高中物理 第四章 电磁感应2021-05-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