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50 KB
  • 2021-05-26 发布

2020版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摩擦力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3 摩擦力 基础巩固 ‎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关于接触处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 B.如果有弹力,则一定有摩擦力 C.如果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 D.如果有摩擦力,则其大小一定与弹力成正比 解析: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若没有挤压,不发生弹性形变,则不一定产生压力,则它们之间就没有摩擦力,选项A错误;若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有压力,但两物体接触面光滑,则也不可能有摩擦力,选项B错误;有弹力是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所以有摩擦力必有弹力,选项C正确;滑动摩擦力与弹力的大小成正比,但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选项D错误。‎ 答案:C ‎2(多选)关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滑动摩擦力不可能是动力 C.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D.滑动摩擦力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解析:滑动摩擦力总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即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综上所述,选项C、D正确。‎ 答案:CD ‎3三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水平桌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由于所受水平拉力不同,A做匀速运动,B做加速运动,C做减速运动,那么它们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应是(  )‎ 8‎ A.FA>FB>FC B.FAFmaxA 故B对A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为30 N,方向向左。‎ 物体B受到向右的拉N和A施加给它的大小为30 N的摩擦力,FB=40 N+30 Nv2,则货物A受到汽车B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D.若v1>v2,则汽车B受到货物A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答案:B ‎★4(多选)物体C置于水平地面上,A、B由轻绳通过固定在C上的光滑定滑轮相连,C的上表面水平,连接B的轻绳水平,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与C之间的接触面一定是粗糙的 B.B与C之间的接触面可以是光滑的 C.C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一定是粗糙的 D.C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可以是光滑的 解析:B受到C对它向右的静摩擦力作用,故B、C之间一定是粗糙的,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整体考虑,系统无运动趋势,C与地面间无摩擦力作用,故不能确定C与地面间粗糙与否,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答案:AD 8‎ ‎★5甲、乙两位同学做“拔河”游戏,两人分别用伸平的手掌托起长凳的一端,保持凳子水平,然后各自向两侧拖拉,如图所示。若凳子下表面各处的粗糙程度相同,且在乙端的凳面上放四块砖,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凳子向甲方移动 B.凳子向乙方移动 C.凳子在原处不会被移动 D.凳子向体重大的同学移动 答案:B ‎6质量为‎2 kg的物体放到水平地板上,用一轻弹簧水平拉该物体,当物体刚开始运动时,弹簧伸长‎3 cm,当拉着物体匀速前进时,弹簧伸长‎2 cm,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200 N/m,(g取10 N/kg)求:‎ ‎(1)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 ‎(2)物体和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析:(1)物体刚开始运动时受的摩擦力即为最大静摩擦力,由二力平衡可知,此时物体受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弹簧的弹力,Fmax=kx1=200×0.03 N=6 N。‎ ‎(2)物体和地板间的滑动摩擦力 F=kx2=200×0.02 N=4 N 而F=μFN,FN=mg,故μ 答案:(1)6 N (2)0.2‎ 8‎ ‎★7如图所示,GA=20 N,GB=10 N,A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μ=0.4,其余摩擦不计,判断下列(1)(2)两种情况下物体A受什么摩擦力?大小如何?(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1)当F=0时;‎ ‎(2)当F=10 N时;‎ ‎(3)若要使A匀速运动,所加的竖直方向的力F的大小是多少?‎ 解析:(1)当F=0时,A与水平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1=μGA=0.4×20 N=8 N,可见Fmax1GB,物体A仍然静止,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其大小F静2=GB=10 N。‎ ‎(3)若要使A匀速运动,由平衡可知A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F滑3=GB=10 N 又F滑3=μ(GA+F)‎ 代入数据解得F=5 N。‎ 答案:(1)受滑动摩擦力 8 N (2)受静摩擦力 10 N (3)5 N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