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 MB
  • 2021-06-01 发布

【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4 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超重与失重现象[学生用书 P48] 【题型解读】 1.对超重、失重的理解: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也不是重力完全消 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 力)发生了变化(即“视重”发生变化). 2.判断方法 (1)不管物体的加速度是不是竖直方向,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2)尽管不是整体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但只要物体的一部分具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整体也会出现超 重或失重现象.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天平失效、浸在 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典题例析】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站在压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立的动作时记录的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纵坐标为力 (单位为牛顿),横坐标为时间.由图线可知 (  ) A.该同学做了两次下蹲-起立的动作 B.该同学做了一次下蹲-起立的动作 C.下蹲过程中人处于失重状态 D.下蹲过程中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 [审题指导]  下蹲过程:静止→向下加速→向下减速→静止 起立过程:静止→向上加速→向上减速→静止 [解析] 在一次下蹲过程中,该同学要先后经历失重状态和超重状态,所以对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先小于自 身重力后大于自身重力,而在一次起立过程中,该同学又要先后经历超重状态和失重状态,所以对压力传感器 的压力先大于自身重力后小于自身重力,所以题图记录的应该是一次下蹲-起立的动作. [答案] B 【跟进题组】 1. 如图所示,台秤上有一装水容器,容器底部用一质量不计的细线系住一个乒乓球.某时刻细线断开,乒乓 球向上加速运动,在此过程中,关于台秤的示数与线断前相比的变化情况及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于乒乓球仍在容器中,所以示数与细线断前相同 B.细线断后不再向上提拉容器底部,所以示数变大 C.细线断后,乒乓球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故示数变大 D.容器、水、乒乓球整个系统的重心加速下移,处于失重状态,所以示数变小 解析:选 D.乒乓球加速上升,整个系统重心加速下移,处于失重状态,故 D 正确. 2. (多选)(2018·南京、盐城模拟)如图所示,蹦床运动员从空中落到床面上,运动员从接触床面下降到最低点 为第一过程,从最低点上升到离开床面为第二过程,运动员(  ) A.在第一过程中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B.在第二过程中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C.在第一过程中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 D.在第二过程中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选 CD.运动员刚接触床面时重力大于弹力,运动员向下做加速运动,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随床 面形变的增大,弹力逐渐增大,弹力大于重力时,运动员做减速运动,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故 A 错误,C 正确;蹦床运动员在上升过程中和下落过程中是对称的,加速度方向先向上后向下,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 失重状态,故 B 错误,D 正确. 超重和失重现象判断的“三”技巧 (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 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 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3)从速度变化的角度判断 ①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 ②物体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失重.   动力学观点在连接体中的应用[学生用书 P49] 【题型解读】 1.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由细绳、细杆或弹簧等连接或叠放在一起,构成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常见的 连接体如图所示: 2.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一是隔离法,二是整体法. (1)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 ①若求解整体的加速度,可用整体法.整个系统看成一个研究对象,分析整体受外力情况,再由牛顿第二 定律求出加速度. ②若求解系统内力,可先用整体法求出整体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将内力转化成外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求 解. (2)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若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加速度不同,一般应采用隔离法.以各个物体分别作为研 究对象,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和运动情况分析,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并注意应用各个物体的 相互作用关系联立求解. 3.充分挖掘题目中的临界条件 (1)相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接触处的弹力 FN=0. (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接触处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 (3)绳子断裂的临界条件:绳子中的张力达到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 (4)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张力为 0. 4.其他几个注意点 (1)正确理解轻绳、轻杆和轻弹簧的质量为 0 和受力能否突变的特征的不同. (2)力是不能通过受力物体传递的受力,分析时要注意分清内力和外力,不要漏力或添力. 【典题例析】  质量为 M、长为 3L 的杆水平放置,杆两端 A、B 系着长为 3L 的不可伸长且光滑的柔软轻绳,绳 上套着一质量为 m 的小铁环.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不计空气影响. (1)现让杆和环均静止悬挂在空中,如图甲,求绳中拉力的大小. (2)若杆与环保持相对静止,在空中沿 AB 方向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此时环恰好悬于 A 端正下方, 如图乙所示. ①求此状态下杆的加速度大小 a. ②为保持这种状态需在杆上施加一个多大外力,方向如何? [审题指导] (1)题图甲中杆和环均静止,把环隔离出来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列方程可求出绳中拉力. (2)题图乙中,杆与环一起加速,把环隔离出来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可求出环的加速度,再 对杆和环整体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施加的外力. [解析]  (1)环受力如图 1 所示,由平衡条件得: 2FTcos θ-mg=0 由图 1 中几何关系可知:cos θ= 6 3 联立以上两式解得:FT= 6 4 mg. (2)①小铁环受力如图 2 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Tsin θ′=ma F′T+F′Tcos θ′-mg=0 由图 2 中几何关系可知 θ′=60°,代入以上两式解得: a= 3 3 g. ②杆和环整体受力如图 3 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cos α=(M+m)a Fsin α-(M+m)g=0 解得:F=2 3 3 (M+m)g,α=60°. [答案] (1) 6 4 mg (2)① 3 3 g ②外力大小为2 3 3 (M+m)g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 60°角斜向右上方 【迁移题组】 迁移 1 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问题 1.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车上用细线悬吊一质量为 m 的小球,M>m,用 一力 F 水平向右拉小球,使小球和车一起以加速度 a 向右运动时,细线与竖直方向成 θ 角,细线的拉力为 F1. 若用一力 F′水平向左拉小车,使小球和其一起以加速度 a′向左运动时,细线与竖直方向也成 θ 角,细线的拉 力为 F′1.则(  ) A.a′=a,F′1=F1    B.a′>a,F′1=F1 C.a′<a,F′1=F1 D.a′>a,F′1>F1 解析:选 B.当用力 F 水平向右拉小球时,以小球为研究对象, 竖直方向有 F1cos θ=mg ① 水平方向有 F-F1sin θ=ma,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有 F=(m+M)a, 解得 a=m Mgtan θ ② 当用力 F′水平向左拉小车时,以球为研究对象, 竖直方向有 F′1cos θ=mg ③ 水平方向有 F′1sin θ=ma′, 解得 a′=gtan θ ④ 结合两种情况,由①③有 F1=F′1;由②④并结合 M>m 有 a′>a.故正确选项为 B. 迁移 2 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 2. 一个弹簧测力计放在水平地面上,Q 为与轻弹簧上端连在一起的秤盘,P 为一重物,已知 P 的质量 M= 10.5 kg,Q 的质量 m=1.5 kg,弹簧的质量不计,劲度系数 k=800 N/m,系统处于静止.如图所示,现给 P 施加一个方向竖直向上的力 F,使它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 0.2 s 内,F 为变力,0.2 s 以后, F 为恒力.求力 F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取 g=10 m/s2) 解析:设开始时弹簧压缩量为 x1,t=0.2 s 时弹簧的压缩量为 x2,物体 P 的加速度为 a,则有 kx1=(M+m)g ① kx2-mg=ma ② x1-x2=1 2at2 ③ 由①式得 x1= (M+m)g k =0.15 m, ④ 由②③④式得 a=6 m/s2 F 小=(M+m)a=72 N,F 大=M(g+a)=168 N. 答案:168 N 72 N 迁移 3 连接体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小车 A,其质量为 mA=2.0 kg,小车上放一个物体 B,其质量为 mB =1.0 kg.如图甲所示,给 B 一个水平推力 F,当 F 增大到稍大于 3.0 N 时,A、B 开始相对滑动.如果撤去 F,对 A 施加一水平推力 F′,如图乙所示.要使 A、B 不相对滑动,求 F′的最大值 Fm′. 解析:根据题图甲所示,设 A、B 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fm 时,系统的加速度为 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对 A、B 整体有 F=(mA+mB)a,对 A 有 fm=mAa,代入数据解得 fm=2.0 N. 根据题图乙所示情况,设 A、B 刚开始滑动时系统的加速度为 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m=mBa′,Fm′=(mA+mB)a′, 代入数据解得 Fm′=6.0 N. 答案:6.0 N 1.隔离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或关联体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者需要求出系统内两物体之间的 作用力时,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2.整体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不需要求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 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来分析整体受到的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3.整体法、隔离法交替运用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 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即“先 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4.“四种”典型临界条件 (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 FN=0. (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 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度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 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与拉紧的临界条件是:FT=0. (4)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当加速度变为 0 时. 5.“四种”典型数学方法 (1)三角函数法; (2)根据临界条件列不等式法; (3)利用二次函数的判别式法; (4)极限法.   传送带问题的解题技巧[学生用书 P50] 【题型解读】 1.模型特征 (1)水平传送带模型 项目 图示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情景 1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情景 2 (1)v0>v 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 先减速再匀速 (2)v0v 返回时速度 为 v,当 v08.3 m,木块将从 B 端落下,所以木块在传送带上最多能被 16 颗子弹击 中. 答案:见解析 迁移 2 倾斜传送带模型 2.如图所示,与水平面成 θ=30°的传送带正以 v=3 m/s 的速度匀速运行,A、B 两端相距 l=13.5 m.现每隔 1 s 把质量 m=1 kg 的工件(视为质点)轻放在传送带上,工件在传送带的带动下向上运动,工件与 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μ=2 3 5 ,取 g=10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求: (1)相邻工件间的最小距离和最大距离; (2)满载与空载相比,传送带需要增加多大的牵引力? 解析:(1)设工件在传送带上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为 a,则 μmgcos θ-mgsin θ=ma 代入数据解得 a=1.0 m/s2 刚放上下一个工件时,该工件离前一个工件的距离最小,且最小距离 dmin=1 2at2 解得 dmin=0.50 m 当工件匀速运动时两相邻工件相距最远,则 dmax=vt=3.0 m. (2)由于工件加速时间为 t1=v a=3.0 s,因此传送带上总有三个(n1=3)工件正在加速,故所有做加速运动的 工件对传送带的总滑动摩擦力 f1=3μmgcos θ 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工件移动的位移 x=v2 2a=4.5 m 传送带上匀速运动的工件数 n2=l-x dmax =3 当工件与传送带相对静止后,每个工件受到的静摩擦力 f0=mgsin θ,所有做匀速运动的工件对传送带的总 静摩擦力 f2=n2f0 与空载相比,传送带需增大的牵引力 F=f1+f2 联立解得 F=33 N. 答案:(1)0.50 m 3.0 m (2)33 N 解答传送带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1)比较物块和传送带的初速度情况,分析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其主要目的是得到物块的加速 度. (2)关注速度相等这个特殊时刻,水平传送带中两者一块匀速运动,而倾斜传送带需判断 μ 与 tan θ 的关系 才能决定物块以后的运动. (3)得出运动过程中两者相对位移情况,以后在求解摩擦力做功时有很大作用.   滑块——滑板模型分析[学生用书 P52] 【题型解读】 1.模型特征 滑块——滑板模型(如图 a),涉及摩擦力分析、相对运动、摩擦生热,多次相互作用,属于多物体、多过 程问题,知识综合性较强,对能力要求较高,故频现于高考试卷中,例如 2015 年全国Ⅰ、Ⅱ卷中压轴题 25 题.另外,常见的子弹射击滑板(如图 b)、圆环在直杆中滑动(如图 c)都属于滑块类问题,处理方法与滑块—— 滑板模型类似. 2.思维模板 【典题例析】  (2017·高考全国卷Ⅲ) 如图,两个滑块 A 和 B 的质量分别为 mA=1 kg 和 mB=5 kg,放在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 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μ1=0.5;木板的质量为 m=4 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2=0.1.某时刻 A、B 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 v0=3 m/s.A、B 相遇时,A 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 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 g=10 m/s2.求 (1)B 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 (2)A、B 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 [解析] (1)滑块 A 和 B 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也在地面上滑动.设 A、B 和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 f1、f2 和 f3,A 和 B 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aA 和 aB,木板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为 a1.在物块 B 与 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前有 f1=μ1mAg ① f2=μ1mBg ② f3=μ2(m+mA+mB)g ③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1=mAaA ④ f2=mBaB ⑤ f2-f1-f3=ma1 ⑥ 设在 t1 时刻,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其大小为 v1.由运动学公式有 v1=v0-aBt1 ⑦ v1=a1t1 ⑧ 联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代入已知数据得 v1=1 m/s. ⑨ (2)在 t1 时间间隔内,B 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B=v0t1-1 2aBt21 ⑩ 设在 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 v1 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 a2.对于 B 与木板组成的体系,由牛顿第二定律 有 f1+f3=(mB+m)a2 ⑪ 由①②④⑤式知,aA=aB;再由⑦⑧式知,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时,A 的速度大小也为 v1,但运动方向 与木板相反.由题意知,A 和 B 相遇时,A 与木板的速度相同,设其大小为 v2.设 A 的速度大小从 v1 变到 v2 所用的时间为 t2,则由运动学公式,对木板有 v2=v1-a2t2⑫ 对 A 有 v2=-v1+aAt2 ⑬ 在 t2 时间间隔内,B(以及木板)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1=v1t2-1 2a2t22 ⑭ 在(t1+t2)时间间隔内,A 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A=v0(t1+t2)-1 2aA(t1+t2)2 ⑮ A 和 B 相遇时,A 与木板的速度也恰好相同.因此 A 和 B 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为 s0=sA+s1+sB ⑯ 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得 s0=1.9 m. (也可用如图的速度-时间图线求解) [答案] 见解析 【跟进题组】 1.质量 M=4 kg、长 2l=4 m 的木板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以木板中点为界,左边和右边的动摩擦因数 不同.一个质量为 m=1 kg 的滑块(可视为质点)放在木板的左端,如图甲所示.在 t=0 时刻对滑块施加一个水 平向右的恒力 F,使滑块和木板均由静止开始运动,t1=2 s 时滑块恰好到达木板中点,滑块运动的 x1-t 图象 如图乙所示.取 g=10 m/s2. (1)求滑块与木板左边的动摩擦因数 μ1 和恒力 F 的大小. (2)若滑块与木板右边的动摩擦因数 μ2=0.1,2 s 末撤去恒力 F,则滑块能否从木板上滑落下来?若能,求 分离时滑块的速度大小.若不能,则滑块将停在离木板右端多远处? 解析:(1)滑块和木板均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 a1,木板的加速度大小 为 a2,则 t1=2 s 时木板的位移 x2=1 2a2t21 ① 滑块的位移 x1=4 m ②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a2=μ1mg M ③ 由位移关系得 x1-x2=l ④ 联立①②③④解得 μ1=0.4 ⑤ 滑块位移 x1=1 2a1t21 ⑥ 恒力 F=ma1+μ1mg ⑦ 联立②⑤⑥⑦解得 F=6 N. (2)设滑块到达木板中点时,滑块的速度为 v1,木板的速度为 v2,滑块滑过中点后做匀减速运动,木板继 续做匀加速运动,此时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a′1=μ2mg m =μ2g,a′2=μ2mg M 设滑块与木板从 t1 时刻开始到速度相等时的运动时间为 t2,则 v2=a2t1,v1=a1t1,v1-a′1t2=v2+a′2t2 解得 t2=1.6 s 在此时间内,滑块位移 x′1=v1t2-1 2a′1t22 木板的位移 x′2=v2t2+1 2a′2t22 Δx=x′1-x′2 联立解得Δx=1.6 m<2 m 因此滑块没有从木板上滑落,滑块与木板相对静止时距木板右端的距离为 d=l-Δx=0.4 m. 答案:见解析 2.(2015·高考全国卷Ⅱ) 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倾角为 θ=37°(sin 37°=3 5)的山坡 C, 上面有一质量为 m 的石板 B,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B 上有一碎石堆 A(含有大量泥土),A 和 B 均处于静止 状态,如图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A 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 m(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1 减小为3 8,B、C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2 减小为 0.5,A、B 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 第 2 s 末,B 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μ2 保持不变.已知 A 开始运动时,A 离 B 下边缘的距离 l=27 m,C 足 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 g=10 m/s2.求: (1)在 0~2 s 时间内 A 和 B 加速度的大小; (2)A 在 B 上总的运动时间. 解析:(1)在 0~2 s 时间内,A 和 B 的受力如图所示,其中 f1、N1 是 A 与 B 之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小, f2、N2 是 B 与 C 之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小,方向如图所示.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和力的平衡条件得 f1=μ1N1 ① N1=mgcos θ ② f2=μ2N2 ③ N2=N′1+mgcos θ ④ 规定沿斜面向下为正.设 A 和 B 的加速度分别为 a1 和 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 θ-f1=ma1 ⑤ mgsin θ-f2+f1′=ma2 ⑥ N1=N1′ ⑦ f1=f1′ ⑧ 联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a1=3 m/s2 ⑨ a2=1 m/s2. ⑩ (2)在 t1=2 s 时,设 A 和 B 的速度分别为 v1 和 v2,则 v1=a1t1=6 m/s ⑪ v2=a2t1=2 m/s ⑫ t>t1 时,设 A 和 B 的加速度分别为 a′1 和 a′2.此时 A 与 B 之间的摩擦力为零,同理可得 a′1=6 m/s2 ⑬ a′2=-2 m/s2 ⑭ B 做减速运动.设经过时间 t2,B 的速度减为零,则有 v2+a′2t2=0 ⑮ 联立⑫⑭⑮式得 t2=1 s ⑯ 在 t1+t2 时间内,A 相对于 B 运动的距离为 s=(1 2a1t+v1t2+1 2a′1t)-(1 2a2t+v2t2+1 2a′2t) =12 m<27 m ⑰ 此后 B 静止,A 继续在 B 上滑动.设再经过时间 t3 后 A 离开 B,则有 l-s=(v1+a′1t2)t3+1 2a′1t23 ⑱ 可得 t3=1 s(另一解不合题意,舍去) ⑲ 设 A 在 B 上总的运动时间为 t 总,有 t 总=t1+t2+t3=4 s. (另解:也可利用下面的速度图线求解) 答案:(1)3 m/s2 1 m/s2 (2)4 s 分析滑块—滑板模型的一个转折和两个关联 分析滑块—滑板类模型时要抓住一个转折和两个关联.一个转折——滑块与滑板达到相同速度或者滑块从 滑板上滑下是受力和运动状态变化的转折点. 两个关联——转折前、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联和滑块、滑板位移与板长之间的关联.一般情况下,由于摩 擦力或其他力的转变,转折前、后滑块和滑板的加速度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以转折点为界,对转折前、后进行 受力分析是建立模型的关键.    [学生用书 P53] 1. (2018·武汉模拟)如图所示,两黏连在一起的物块 a 和 b,质量分别为 ma 和 mb,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现同时给它们施加方向如图所示的水平推力 Fa 和水平拉力 Fb,已知 Fa>Fb,则 a 对 b 的作用力(  ) A.必为推力          B.必为拉力 C.可能为推力,也可能为拉力 D.不可能为零 解析:选 C.将 a、b 看做一个整体,加速度 a=Fa+Fb ma+mb,单独对 a 进行分析,设 a、b 间的作用力为 Fab, 则 a=Fa+Fab ma =Fa+Fb ma+mb,即 Fab=Fbma-Famb ma+mb ,由于不知道 ma 与 mb 的大小关系,故 Fab 可能为正,可能为负, 也可能等于 0. 2.(2018·南阳五校联考) 如图所示,滑轮 A 可沿倾角为 θ 的足够长光滑轨道下滑,滑轮下用轻绳挂着一个重为 G 的物体 B,下滑 时,物体 B 相对于 A 静止,则下滑过程中(  ) A.B 的加速度为 gsin θ B.绳的拉力为 G cos θ C.绳的方向保持竖直 D.绳的拉力为 G 解析:选 A. A、B 相对静止,即两物体的加速度相同,以 A、B 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可知,系统的加速度为 gsin θ,所以选项 A 正确;再以 B 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绳子的方向与斜面 垂直,拉力大小等于 Gcos θ,故选项 B、C、D 都错误. 3. (多选)(高考江苏卷)如图所示,A、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 2m 和 m, 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 间的 动摩擦因数为 μ,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 2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 g.现对 A 施加一水平拉力 F,则(  ) A.当 F < 2μmg 时,A、B 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 F =5 2μmg 时, A 的加速度为 1 3μg C.当 F > 3μmg 时,A 相对 B 滑动 D.无论 F 为何值,B 的加速度不会超过 1 2μg 解析:选 BCD.A、B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2μmg,B 和地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3 2μmg,对 A、B 整体, 只要 F>3 2μmg,整体就会运动,选项 A 错误;当 A 对 B 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时,A、B 将要发生相对滑动, 故 A、B 一起运动的加速度的最大值满足 2μmg-3 2μmg=mamax,B 运动的最大加速度 amax=1 2μg,选项 D 正确; 对 A、B 整体,有 F-3 2μmg=3mamax,则 F>3μmg 时两者会发生相对运动,选项 C 正确;当 F=5 2μmg 时,两 者相对静止,一起滑动,加速度满足 F-3 2μmg=3ma,解得 a=1 3μg,选项 B 正确. 4. (2018·河南安阳模拟)在倾角为 α 的固定光滑斜面上,有一用绳子拴着的长木板,木板上站着一只猫.已 知猫的质量是木板的质量的 2 倍.当绳子突然断开时,猫立即沿着板向上跑,以保持其相对斜面的位置不 变.则此时木板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  ) A.3gsin α        B.gsin α C.3gsin α 2 D.2gsin α 解析:选 A.猫与木板加速度不同,分别对其受力分析是比较常见的解决方法.猫受力平衡,设猫的质量 为 2m,其所受摩擦力沿斜面向上,且 F f=2mgsin α,则木板所受摩擦力沿斜面向下,木板的加速度为 a= 2mgsin α+mgsin α m =3gsin α,正确选项为 A. 5. 如图所示为粮袋的传送装置,已知 A、B 两端间的距离为 L,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θ,工作时运行 速度为 v,粮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正常工作时工人在 A 端将粮袋放到运行中的传送带上.设最大 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关于粮袋从 A 到 B 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粮袋到达 B 端的速度与 v 比较,可能大,可能小或也可能相等 B.粮袋开始运动的加速度为 g(sin θ-μcos θ),若 L 足够大,则以后将以速度 v 做匀速运动 C.若 μ≥tan θ,则粮袋从 A 端到 B 端一定是一直做加速运动 D.不论 μ 大小如何,粮袋从 A 端到 B 端一直做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 a≥gsin θ 解析:选 A.若传送带较短,粮袋在传送带上可能一直做匀加速运动,到达 B 端时的速度小于 v;若 μ≥tan θ,则粮袋先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后,做匀速运动,到达 B 端时速度与 v 相同;若 μ6 m,所以小物块将 从传送带左端滑出,不会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错误;传送带的速度为 5 m/s 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受力 情况不变,则运动情况也不变,仍会从传送带左端滑出,B 正确;若小物块的速度为 4 m/s,小物块向左减速 运动的位移大小为 x′=v′ 2a= 42 2 × 2 m=4 m<6 m,则小物块的速度减到零后再向右加速,小物块加速到与传送 带共速时的位移为 x″= v 2a= 22 2 × 2 m=1 m<6 m,以后小物块以 v1=2 m/s 的速度匀速运动到右端,则小物块 从传送带右端滑出时的速度为 2 m/s,C 正确;若小物块的速度为 1 m/s,小物块向左减速运动的位移大小为 x =v″ 2a= 12 2 × 2 m=0.25 m<6 m,则小物块速度减到零后再向右加速,由于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