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0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屯溪一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测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宇宙中可能存在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这个隧道就是后来物理学家所说的虫洞。爱因斯坦认为通过这个隧道即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如果虫洞的出口恰好停在过去,就可以通过它逆着时间旅行。当然,进行这种时间旅行时你只能旁观,因为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就是一个个已经穿好的珠子,你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动其顺序。但截至2013年,还尚未有实验证实虫洞真正存在。早在19世纪50年代,已有科学家对虫洞做过研究。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理论上,也许虫洞可以使用,但虫洞的引力过大,会毁灭所有进入的东西;同时,即使宇宙中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但也很少会有直径超过10万公里的,而这个宽度正是太空飞船安全航行的最低要求。因此虫洞不太可能用于宇宙航行。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起到稳定虫洞能量场的作用。科学家认为,相对于产生能量的“正物质”,“反物质”拥有“负质量”,可吸去周围所有能量。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负质量”。“负质量”的发现为利用虫洞创造了新的契机,只要用“反物质”去扩大原本细小的虫洞,并强化“虫洞”的结构,使其稳定,就可以让太空飞船穿过。
与此同时,许多科学家也在致力于构造人工虫洞的研究。科学家桑恩等人从理论上提出了构造虫洞的概念。他们相信,先进文明所创造的人工虫洞,可以用奇异物质的“支柱”来保持虫洞的畅通。奇异物质具有超过它能量密度的极大的负压,其引力具有排斥性,从而使得它周围的空间被扭曲得十分奇怪,这正好改变了空间扭曲的“符号”。桑恩的虫洞,可称为奇异物质虫洞。
- 24 -
科学家麦可思提出了“磁虫洞”理论。他说,极强烈的磁场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根据相对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包括磁场),皆能弯曲空间。远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莱特,就在爱氏方程中找到了磁引力。莱特的理论表明,在一个由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中,螺线管内形成了一个引力场,但要获得这种人工引力场,需要十分巨大的磁场。麦可思说,在实验室内,用2.5T(特斯拉)的磁场即可构造出一个“磁虫洞”,但洞的半径极大,约为150光年,若要将此“虫洞”的半径压缩到实验室的尺度,则所施加的磁场需大到10亿T,这显然超出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最大人工磁场约10T)。但麦可思认为,在太空中必定能找到这种“磁虫洞”,因为中子星表面的磁场达10亿T,在那里,“磁虫洞”将自发地产生。
不论“奇异物质虫洞”或“磁虫洞”,只要它们存在于太空之中,就能从地球上测得它们的特征性信号,我们将看到一个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1. 下列对“虫洞理论”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理论上,利用它我们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
B. 虽然虫洞的能量场可以毁灭所有进入虫洞的东西,但利用“负质量”来中和以后,太空飞船就有从虫洞中穿过的可能。
C. “虫洞的引力”和“虫洞的超强力场”,拥有负质量的“反物质”和具有极大负压的“奇异物质”是含义各自相同的两组概念。
D. 尽管以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还不能建造一个适合实验室尺度的“磁虫洞”,但麦可思却相信太空中或许存在着这种“磁虫洞”。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桑恩和麦可思建造的虫洞,分别利用了奇异物质的负压和人工磁场的引力来稳定虫洞的能量场,其中的科学原理是相似的。
B. 麦可思首先提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皆能够弯曲空间,极强烈的磁场也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他据此提出了“磁虫洞”理论。
C. 只要桑恩的“奇异物质虫洞”和麦可思的“磁虫洞”存在于天空中,我们就能从地球上看到它们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D. “反物质”是相对于“正物质”而言的,它拥有“负质量”,可以在虫洞中吸收能量,并使自身的结构稳定,从而扩大虫洞。
3.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则像一个个被穿好的珠子,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整顺序,故即使能由虫洞回到过去,也不可能“重新来过”。
B. 目前尚没有实验证据表明虫洞的真实存在,所以,现阶段科学家对虫洞的所有研究都只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猜测,前景不容乐观。
C. 蛀虫在苹果表面的两个点之间蛀出了一个“虫洞”,如果在这两个点之间走直线,从三维的物理空间来看,这条直线就类似于虫洞。
- 24 -
D. 既然“负质量”已经被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成功地证明了能够存在于现实世界,那么,利用“反物质”来建造虫洞就不是不可能了。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虫洞理论’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虫洞理论”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D项,或然与必然混淆,“或许”错,原文为“在天空中必定能找到这种‘磁虫洞’”。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混淆概念,“桑恩和麦可思建造的虫洞”错,只有理论而未实际建造,理解偏差。
B项,张冠李戴,“麦可思首先提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皆能够弯曲空间”错。
D项,偷换概念,“并使自身的结构稳定”错,原文中“稳定”指的是虫洞。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所有研究都只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猜测”错,理论探究不等于“海市蜃楼般的猜测”。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 24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 24 -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4. A 5. C
6.
- 24 -
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
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
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的结论。选项属强加因果。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说法有误。材料三中说“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承接关系,不是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确定答案涉及的信息,勾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 24 -
首先,整体阅读文章可知,答案涉及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三、四中。然后,勾画出关键语句。材料二中“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医疗救治方面,……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材料三中“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材料四中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后,根据以上信息从政府领导、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国人民的配合落实三方面概括。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说:“刘姥姥只管坐着,等些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迎出去了。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 24 -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了几句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儿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回了太太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情分。”周瑞家的便道:“没有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道:“论理,今日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得说了……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也不为别的,只因他爷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爹在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作什么的?只顾吃果子么!”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来……
刘姥姥已吃完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也知道了。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中事情太多,太太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是有的。况我接着管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亲戚们。一则外面看着虽是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与人也未必信呢。今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儿向我张口,怎好教你空手回去?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且先拿了去用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又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得又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周瑞家的在旁听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笑而不睬,叫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们作件冬衣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不虚留你们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走至外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 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 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
- 24 -
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8. 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7. A 8. 为王熙凤的出场做铺垫,反衬了刘姥姥初入贾府的心情,渲染环境氛围。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由此可见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和威严。
9. (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嗔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①运用“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运用“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用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理解分析和筛选概括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错,联系文本“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道”“‘只因他爷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可知,实为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
C项,“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错,与主题不符,文本中,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从一个外人的限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凤姐满屋子耀眼争光的物件,引起这个穷困农妇的无比惊奇,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也写出荣府的豪富奢华,并非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 24 -
D项,“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她的话语那么突兀”错,联系文本“‘只因他爷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可知刘姥姥是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并非使板儿成为行乞的幌子。且《红楼梦》写第二年刘姥姥即带着“头一茬摘下的瓜菜”,二进荣国府,以感谢贾家的关照;联系上下文“周瑞家的便道:‘没有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可知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凤姐早已明白,刘姥姥推出板儿说话,是为了缓解窘态,因此刘姥姥的话并不突兀。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如何运用的细节描写,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旨的表达等角度进行作答。
从情节结构上,原文“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通过对匣子声音的描写和小丫头们一齐乱跑,引出了王熙凤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从人物形象和环境氛围上,刘姥姥见到匣子不知何物细节说明地位差距大,引出下文寻求经济上的帮助,同时“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也反映出当时刘姥姥恐惧的心理,对渲染紧张(主要是求人)气氛起到作用,这个细节本身就是财富地位的间接体现,暗写人物的显贵,起到反衬作用;文本写刘姥姥看到“匣子”的样子和听到“匣子”的声音,体现贾府的富贵,看到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迎出去,以刘姥姥的所见所闻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由此可见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和威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其神态、动作和语言等描写手法的能力,同时考查个性化解读,探究文本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作答,但赞成哪一种都必须能自圆其说。分析时要具体说明哪些细节描写,哪种类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哪种心理,最后落到观点上来。
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原文“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运用神态描写,平儿给她捧着茶,她不接茶,口头上“怎么还不请进来”,似乎是专心等待客人良久,连头都没有抬起来,完全是心不在焉,可看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原文“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运用动作描写,一方面是“满面春风”,热情之至,但是,“忙欲起身”,却又“犹未起身”,活脱脱的装模作样,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原文“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运用语言描写,凤姐装模作样,却怪周瑞家的没有及时通告,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 24 -
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原文“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运用神态描写,对刘姥姥的到来,满面笑容,写出了凤姐的热情;原文“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运用动作描写,对刘姥姥这门穷亲戚,凤姐仍遵守待客的礼仪,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原文“‘怎么还不请进来’”“‘怎么不早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运用多处语言描写,凤姐接待刘姥姥时礼数周到,言语客套,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①,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②。二年冬,幸大雪逾岭③,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 24 -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②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而来南。③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B.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C.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D.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是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指各种工匠。
B.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曾像他的老师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和“王道”的思想,被后人尊为“亚圣”。
C. 南越,先秦时期百越各部落的其中一支部落,先秦时期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各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各自的名称,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
D. 州,古人将天下分为“九州”,如《过秦论》中的“拥雍州之地”中的“雍州”就是九州之一。后成为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
12. 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段乙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表明作者完全赞同和支持韩愈有关师道的主张和实践。
B.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
C.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
D. 语段甲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13.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24 -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2)不懂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注重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这种人)我看不出他是明智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曰”为动词,后面为说的内容,应该在“曰”后面停顿,排除A项、D项。
“南”是南面,“恒”是经常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南”后面应该断开,排除B项。
句意: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也曾像他的老师孔子”错误。孟子的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也即孟子是子思的徒孙,而非孔子的弟子。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 24 -
D项,“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错。结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分析,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之”,助词,的;“患”,毛病;“好”,喜欢;“由”,介词,从;“益”,更加;“事”,尊奉。(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或”,代词,有的人;“不”,通“否”,没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了(古今异义词);“而”,连词,表转折,却;“遗”,丢弃,放弃;“其”,代词,他的。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甲】
- 24 -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乙】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
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王昭君二首 白居易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14. 下列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不同于他人咏昭君“死战生死俱为国”的高尚和宏大,白居易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刻画出了昭君楚楚可怜的形象,诗歌格调略逊一筹。
B. “愁苦辛勤憔悴尽”仅仅七字,便将这位辞家别亲、远赴匈奴的巾帼奇女子概括殆尽。 “愁苦”二字描绘出她为民族大义和亲北庭后,深抑于心底的忧愁和痛苦。
C.
- 24 -
第一首诗偏重于静态的画面描述,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昭君的伟大形象;第二首诗则选取了颇具典型性的送别场面,借助人物语言塑造了人物形象。
D. 这两首诗的侧重点虽不相同,但能在同一题目下彼此补充、相映生色,使得这组诗别开生面,在众多吟咏昭君的诗歌中脱颖而出,历久弥新。
15. 试分析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和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答案】14. A 15. 同:都有对故土家园的深切思念;都有深刻的忧愁和痛苦。异:白诗表现出昭君对君王发自内心的深沉衷爱;杜诗中昭君对君王的昏庸糊涂满怀怨恨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诗歌格调略逊一筹”是错误的。这首诗立意巧妙,诗歌以王昭君自己的角度来入笔,先描写她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形象鲜明,但不愿让皇帝知道,只希望回国,有恋主之情。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进行理解和把握。
- 24 -
本题是一道比较阅读题,分析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和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有何异同之处。首先要分别分析出每位作者笔下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然后再比较异同。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前两联写出了王昭君为民族大义和亲北庭后,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写出了深抑于心底的忧愁和痛苦。后两联写出了王昭君想要回到自己的故土家园,表达了对故土家园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不愿让君王知道自己容颜憔悴衰老,也表现出昭君对君王发自内心的深沉衷爱之情。而《咏怀古迹(其三)》后两联写到王昭君的魂魄在月夜之下回到自己的故国,并且弹奏的琵琶曲中有幽怨之情,所以也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土家园的深切思念之情,有深刻的忧愁和痛苦之情。而王昭君的悲剧是因为汉元帝的昏庸造成的,他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因此,这首诗也表达了昭君对君王的昏庸糊涂满怀怨恨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
(3)《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也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4)韩愈在《师说》中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挑战后,以“_____,____”来说明得知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答案】 (1). 连峰去天不盈尺 (2). 枯松倒挂倚绝壁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吾尝终日而思矣 (6).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闻道有先后 (8). 术业有专攻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盈”“壁”“悄”“唯”“攻”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楼梦》从问世起就一直谜团丛丛。它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它为什么会有多个版本?高鹗所续写的后四十回是 ,还是锦上添花?这些话题引发了世人旷日持久的争论,学术界也众说纷纭, 。而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惊异地发现,尽管我们破解了许多红学难题,但困惑与疑问依然 ,我们对它依然如 。
- 24 -
比如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时几岁,黛玉是怎么死的,元春是怎么死的,贾府是怎么被抄家的,大观园是怎样的一个园林,这些基本问题,还是一笔糊涂账,仍是谜团。但是作者把关键人物林黛玉和贾元春的死因,贾府被抄的原由,做了些明的暗的喻示,要读者仔细阅读后才能琢磨出来。在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脂批: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脂批: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脂批: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脂批:中伏黛玉之死。所点之戏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关节、大关键。脂批的意思很明确,( ),所以实际上作者给读者留下的是黛玉殒、元春薨和贾府被抄三大谜团,又把解开谜团的线索精心设计在书中。作者通过戏剧隐喻等为手段,利用戏剧内容特殊的指向给读者以理解的方向性提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狗尾续貂 莫衷一 纷至沓来 雾里看花
B. 鱼目混珠 众口难调 纷至沓来 雾里看花
C. 鱼目混珠 众口难调 熙来攘往 水中望月
D. 狗尾续貂 莫衷一是 熙来攘往 水中望月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书中有四个谜,即四件事,与四个戏有相似之处
B. 与四个戏有相似之处,书中有四事,即四个谜
C. 与四个戏有相似之处,书中有四个谜,即四件事
D. 书中有四件事,即四个谜,与四个戏有相似之处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作者通过以戏剧隐喻等为手段,利用戏剧内容特殊的指向给读者以理解的方向性提示。
B. 作者以戏剧隐喻等为手段,利用戏剧内容特殊的指向给读者以理解的方向性提示。
C. 作者以戏剧隐喻等为手段,利用戏剧特殊内容的指向给读者以理解的方向性提示。
D. 作者通过戏剧隐喻等为手段,利用戏剧内容特殊的指向给读者以理解的方向提示。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 24 -
第一空:“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原文写高鹗续写《红楼梦》,所以填“狗尾续貂”。
第二空:“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众口难调”比喻不容易使所有的人都满意。前文提到“争论,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所以选“莫衷一是”。
第三空:“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前文提到“尽管我们破解了许多红学难题,但困惑与疑问依然”,应该是“纷至沓来”。
第四空:“雾里看花”原形容年老眼花,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对事物的真相或本质看不清楚;“水中望月”比喻可望而不可即,白费力气,事情根本办不到。前文提到有疑问,后文提到对它依然怎么样,应该是还有疑问,有的难题破解了,有的没有破解。此空应填“雾里看花”。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四个谜”是后人对《红楼梦》的一些内容的不理解,应该先介绍原书中叙述的内容即“四件事”,然后是后人的感觉“四个谜”,据此排除A、C两项;文段中的意思是四件事的意思与四部戏的内容含义有相通之处,文段的陈述对象是“四件事”,接着排除B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A项,结构混乱。“通过……手段”和“以……为手段”杂糅,删除一个。
C项,语序不当。“戏剧特殊内容的指向”应改为“戏剧内容的特殊指向”。
D项,结构混乱。“通过……手段”和“以……手段”杂糅,删除一个。
故选B。
20.根据材料所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补写不超过15字。
祥林嫂当然极其不幸,尤其是①____,她的命运出现了最大的危机。走投无路的她,无奈中又投奔了鲁四老爷。鲁四老爷和鲁家太太也还勉强能容纳她,只是忌讳她“不祥”,②
- 24 -
____。他们最后解雇祥林嫂,主要是因为她变得精神萎靡、胆怯木讷,做事越来越不伶俐。③____,并在一个“祝福”之夜,倒毙在了漫天风雪中。
【答案】 (1). ①在她和贺老六的爱子被狼叼走后 (2). ②不再让她参与年关的祭祀 (3). ③祥林嫂最终沦为乞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提前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话题,然后再认真分析空白处与前后句的关系,做到既要前瞻又要后顾,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再结合题干要求答题选出符合语境的答案。第一处要结合下文“无奈中又投奔了鲁四老爷”,填入“在她和贺老六的爱子被狼叼走后”;第二处“忌讳她‘不祥’”是原因,应填入结果(或做法),即“不再让她参与年关的祭祀”;第三处结合小说的情节可知,祥林嫂沦为乞丐,即“祥林嫂最终沦为乞丐”。
【点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21.下面是某学生给多年未见的老师写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妥之处,请找出并改正。
自从出国之后,学生一直垂念师恩,您送给我的补璧之作,我一直惠存。此次本欲枉驾府上当面贺寿,无奈路途迢递,加之每日宵衣旰食,唯有以此尺牍聊表寸心,遥祝恩师百龄眉寿、万事如意!
【答案】(1)“垂念”改为“感念”。(2)“补壁之作”改为“大作”。(3)“惠存”改为“珍藏”。(4)“枉驾”改为“亲至”。(5)“宵衣旰食”改为“琐事缠身”。
【解析】
- 24 -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改为“感念”;“补壁之作”,“补壁”,是作书绘画的人,把作品赠人的时候的谦词,改为“大作”;“惠存”,敬辞,请对方保存,改为“珍藏”;“枉驾”,敬辞,指对方来访问自己或请对方访问他人,改为“亲至”;“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改为“琐事缠身”。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有几篇出自中学老师的新学期开学典礼演讲词受到同学们追捧,其中这些句子让人印象特别深刻:①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②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③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④世界视野,中国脊梁;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请从中选择两三句来表达你的感受。
要求选好句子,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责任
“责任”这个字眼简单却又复杂,何为责任?美国的弗洛姆这么说“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关心的事件作出反应。”换言之,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做得事情,人人都应有责任,人人都必须履行责任。美国的刘易斯曾说过“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不认真工作的人什么搜不是。”
的确,履行责任能改善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在我们的社会群体中,如果人人都能认真履行之间的责任,那么社会将会充斥着和谐文明的气息。人们常说“男子汉敢作敢当。”当自己承担的责任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勇敢站出来,不推诿。20世纪初美国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一次银行遭劫导致他破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4个孩子从头开始时,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得存款,当所有的人都劝他放弃,他却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往往不会去承担,他们还不顾最基本的原则,甚至还会上伤害人民群众、社会的利益。
“责任”二字或重于泰山。顾炎武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雷锋也说过“我们时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不错,古有花木兰盘发替父从军,这或许是对父亲的负责,抑或是对国家的负责。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人民挺起腰杆,为国家而战。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现代社会力,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又何尝不是呢?
- 24 -
“责任”二字又或轻于鸿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龙永图在瑞士谈判期间,遇见一件使他感慨万分的事,他回忆道:一次,我与几个朋友在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见隔壁卫生间里“砰砰”响,有些纳闷。出来后,一位女士很着急地问我有没有看见她的孩子。她的孩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他。我想起了厕所里的响声。进去一看,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怎么弄也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那个小孩觉得上完厕所后不冲水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或许这小孩子正具备社会责任感。
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校组织大扫除,同学们有的溜之大吉,有的则敷衍了事;校园里的水龙头一直在流水,路过的同学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当母亲身体不适躺在床上时,孩子却仍在发脾气抱怨没饭吃……他们从未意识到要负点责任。丹·韦伯斯特说“履行职责会使我们幸福,违背职责会使我们不幸。”梁启超说“人生须知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责任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得不去承担,你也一定要去履行。或许责任常常会给人带来压抑感,但“压力就是动力”。责任亦是人生的那一个风筝,引领你前进,若风筝断了线,则将摇摇欲坠、颓废不前。每个人都应该去承担责任,树立责任意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雨过天晴,天空中会出现属于你的那抹彩虹。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从六句话中选取两三句去定利益写自己的感想,首先要明确六个句子的含义,①句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讲的是做事要有实力;②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讲的是要自信;③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也可从自信的角度分析;④句世界视野,中国脊梁,讲的是要是要有开阔的视野;⑤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是要提高自己的修养;⑥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的是责任。可以综合①②③谈论树立自信,加强修为;可以综合④⑤⑥谈论加强自身修养,做中华脊梁。行文时可从分析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是文章有针对性,主体部分论述注意层次性,引用句子,结合自身的经历谈感想。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 24 -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4 -
- 24 -
相关文档
-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2021-06-0211页
- 【物理】甘肃省张掖市山丹一中20192021-06-028页
-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2021-06-028页
- 宁夏石嘴山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214页
- 浙江省东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211页
-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9-20202021-06-0219页
- 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校2019-2020学2021-06-0210页
- 2018-2019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2021-06-0211页
- 【物理】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20192021-06-0213页
-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