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M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三联一依
”
理解词语含义
第一
“
联
”
,
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
、
段落或全篇的位置理解
,
做到
“
词不离句
,
句不离篇
”
。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作用的句子等要这样来理解。
第二
“
联
”
,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第三
“
联
”
,
联系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往往具有表层和深层含义,如标题或标题中的关键词。
一
“
依托
”
,
依托手法挖掘
。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考点诠释
“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
是散文阅读考查的热点
。常考词语有: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有修辞手法的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特殊效果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采用
“
三联一依
”
法。
我吓了一跳。他的口气好大。好像黄河是他的,从渺远洪荒的太古奔腾至今的黄河是他的。可他这么慷慨大方地就把黄河给了我。
当然,他所说的黄河其实是一块像黄河的石头。但是,我却相信,它是黄河。因为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从
160
万年前它就随黄河一路走来,然后一直安静地守在这片黄河滩上。我能辨认它身上细致的水纹是黄河的血脉,那蜿蜒弯曲的姿势是黄河的形态,甚至我能感觉到八千年前伏羲经过黄河时在石头上留下的余温。
我一直相信,石头是有灵性的。
所以,我每到一处地方,只要有水流,有沙滩,我总会要拣一块小石头带回去,其实是带回一段河流的记忆,带回一段如河流清澈的古老爱情。
在这黄河滩上,我仍然期望找到一块美丽的石头,把黄河带回家。而我的期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只是因为黄河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历史,有我们承载几千年的情感。
“
这是乾坤湾。
”
他平静地说,那语气就像是每天都见到它而处美不惊。
“
黄河乾坤湾。
”
他又补充了一句,仍然很平静的表情。
“
黄河乾坤湾!
”
我站在山巅惊呼起来。我是一个见了山,见了水,就容易激动的女人,何况我面对的是黄河,是伏羲的乾坤湾,又怎么能做到不动声色?
“
你看,它像不像河图洛书?
”
他指给我看。
我极目远望,在沟壑纵横之间,在伏羲出生的叫伏义村的地方,与古道边一个叫河怀的村子之间,黄河到了这里,突然乾坤一转,来了一个
S
型的大转弯。像一条从混沌而来蜿蜒而至的游龙,怀抱了两条
“
阴阳鱼
”
,浑若一幅大化而成的太极图。真是啊,是玉帝丢落在黄土高原重峦叠嶂之中的河图洛书!
它一直在那里,从四合八荒的太古,从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它就在那里,等着世人来参。
是谁发现了河图洛书?最先参透了宇宙天机?我故意考他。
伏羲。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传说,在久远久远的以前,太昊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常常在这黄河古道上徘徊。伏羲抬头看天,低头看地。有一天,他登上山巅,俯视奔腾的黄河呈
S
形从他的脚下流过。这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
“
河图
”
,献给伏羲。他顿悟玉帝丢落在黄河中的
“
天书图语
”
,参破
“
天机
”
。于是。伏羲按天书图语,演成八卦,创立了黄河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自伏羲发现河图后,又差不多过了八百年,大地洪水泛滥。大禹寻找治水良策。相传有一天,他看见洛河中出现一只五彩神龟,背驮
“
洛书
”
,背上的纹理如同文字。于是,大禹发现了洛书,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而就在这片土地上,女娲用黄河的水和泥,创造了人类,捏出了泥做的男人,水做的女人,捏出了天地万物。西方人用上帝创世的传说,写下了一部经典传世的
《
圣经
》
,而中国人以自己诗意的方式,以自己独有的文化,打开了亘古永久的美丽神话,打开了文明之门。
望着眼前奔来眼底的九曲黄河,我忽然发现,
它不是一个偶然的转弯
。它是大化赋予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
中国人需要这样的转弯,历史需要这样的转弯。
黄河是苍凉的。从高耸的昆仑山到浩瀚的太平洋,经草原,越沙漠,它历尽了多少沧桑,见过了多少边关的明月,大漠的风沙。
黄河是厚重的。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孕育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数风流人物。它与长江一样,承载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和历史沧桑。
黄河是黄色的。我骄傲,我的皮肤是它的颜色。
黄河又是碧绿的。我知道,它曾经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啊。它是天上之水。我深信并且坚持,终有一天人类会还原它的绿。变绿了,变清了的黄河,仍是我心中那条悠悠万载滚滚东去的大河。
虽然我无法把黄河带回去,但它已经流入了我的生命和血脉,在我的心上流淌。
(
摘编自
“
人民阅读
”
网
2019
年
3
月
1
日
)
一、文本梳理
1
.
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
。文章中的
“
物
”
表面是
“
”
,实则是作者眼前的
“
”
和心中的
“
”
。
像黄河一样的石头
黄河
悠久灿烂的黄河文化
2
.抒情线索
(1)
物线
这篇散文从写
开始
,
引出下文
。这块黄河石可视为作者情感的触媒,也可视为
“
”
。
作者之所以喜欢收集石头。是因为她相信:
“
”
,收集黄河石,其实就是
“
”
。
一块黄河石头
事物线索
石头是有灵性的
带回一段河流的记忆,带回一段如河流清澈的古老爱情
(2)
情线
这篇文章有明显的情感线索
,
作者由眼前的
,
写到了黄河文化
、
黄河文明
。作者是借黄河石、黄河赞美中华文化的悠久辉煌,表达了
。
黄河石、黄河
乾坤湾
作者对中华文化的
赞美之情
3
.结构思路
二、以题读文
1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错误的注明原因
)
①
文章题目
“
我把黄河给你
”
中作者采用了借代手法,用黄河石代指黄河,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给人强烈的震撼。
(
)
②
文章依次叙述了得到黄河石、寻找黄河石、发现乾坤湾等事件,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文化的独到思考,表达了对黄河的眷眷深情。
(
)
√
√
③
陈捡到黄河石,在
“
我
”
因找不到黄河石而沮丧时把它送给了
“
我
”
,让
“
我
”
明白了自己太
“
贪心
”
,故把石头留在了西安。
(
)
④
文章中伏羲和大禹的河图洛书以及女娲造人的传说富有诗意,给文章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体现了黄河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感。
(
)
×
“
太贪心
”
理解有误。
√
答案:①
第一处如果用
“
他
”
,
就会指代不明
,
显得突兀
,
人物缺乏真实性
,
甚至会影响主题的表达
。②因为前面有大段抒情,如果第二处用
“
他
”
,在内容上就不能很好地衔接。③第三处如果用
“
他
”
,缺乏亲切感,就不能够很好地表现好友对我的深厚感情,就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结合全文,说明画横线的句子中
“
转弯
”
的含义?
(6
分
)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读文本,知大意
文章以
为依托,借
、
展开联想,想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想到了我们民族伟大的历史转折。抒发了对
之情。
“
我
”
在黄河边寻找黄河石未果,陈先生给
了
“
我
”
一块像黄河一样的黄河石
黄河石
黄河乾坤湾
民族文化的热爱
第
2
步:审题干,明角度
题目要求说明
“
转弯
”
的含义,考查的是对文中富有深意的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第
3
步:
“
三联一依
”
答题
联语境
从具体语境看,
“
转弯
”
指的是:
。
联主旨
从本文的主旨看,这个
“
转弯
”
指的是
,即:伏羲按天书图语,演成八卦,创立了黄河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是文化赋予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
在伏羲出生的伏义
村与河怀村之间,突然乾坤一转,来了一
个
S
型的
大转弯
中华民族的一次大转折、大跃进
[
规范作答
]
①
黄河在流经伏义村和河怀村中间时一转
,
形成了仿如太极图的乾坤湾
。②伏羲创立了黄河文化,使中华民族从愚昧混沌转向文明智慧。③这是大自然赋予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
联情感
赞美
,赞美
。
依手法
“
转弯
”
采用了语意
,既有
含义,又有
含义。
中华文明
民族智慧
双关手法
表面
深层
[
评分细则
]
此题
6
分
,
答出表层含义
,
伏义村和河怀村处的转弯
,
2
分
;答出深层含义,文化转向文明,民族命运转弯,
4
分。
答案:①
这块黄河石属于轩辕
、
伏羲
、
女娲
,
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②
我接受的是一块饱含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黄河石
。
答案:①
表层意思是说
,
这块石头十分沉重
,
我不能带走它
;②
深层意义是说
,
这块黄河石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
丰厚的历史积淀
,
深沉的民族情感
。
散文中四类
“
重要语句
”
1
.含蓄句。
含蓄句的理解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层
“
句表意
”
,第二层
“
句内意
”
,第三层
“
句外意
”
。高考
考查易错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
2
.修辞句。
理解这类句子
,
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
;
第二步再将句子
“
还原
”
,
即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
3
.主旨句。
既要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
,
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
,
更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
,结合主旨体会,特别注意作者蕴含其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的把握。
4
.
结构句。
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并结合语句的具体内容来确定其含意的。
考点诠释
“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
是散文阅读考查的热点
。
“
文中重要的语句
”
,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①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②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③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④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这类语句在文中表现为: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抒情句、哲理句等。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2]
(2019
·
湘西重点中学高三联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
再到凤凰山
陈忠实
①
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
②
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着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③
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
④
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
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
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复存在了。
⑤
沈从文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而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
⑥
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
“
下自成蹊
”
。据说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
⑦
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使我自然地发生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咝响着,沏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
⑧
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突兀看到一块碑石,刻着龙飞凤舞的手书字体:
“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
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细看副题为
“
悼念从文表叔
”
。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
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
⑨
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
“
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
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
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
⑩
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在死后,拥挤了旧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
……
⑪
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暂得缓解。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
⑫
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绷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
⑬
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
有删改
)
一、文本梳理
1
.
整体把握
这篇散文的题目是
“
再到凤凰山
”
,
从
“
再到
”
两字看
,
这是故地重游
,
是
;从
“
凤凰山
”
来看,重点写的是沈从文先生,而不是当代风景,故可以称之为
第
1
层
(
第①自然段
)
:
记游散文
文化散文
凤凰城的名声得益于沈从文,引出文章
要写的地点和人物。
第
2
层
(
第②自然段
)
:
第
3
层
(
第③自然段
)
:
第
4
层
(
第④至
⑫
段
)
:
第
5
层
(
第
⑬
自然段
)
:
将前后两次相隔十年的游览感受对比,表
现湘西的变化之快,之大。
写十年前游览凤凰的感受。
写此次游览凤凰城看到的景物和人物。
作者想象,如果沈先生还在,会有怎样的
感受,引人思考。
2
.结构思路
二、以题读文
1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错误的要注明原因
)
①
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
“
不着一字
”
,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
(
)
×
作者十年前来到凤凰城
,
看到的感受到的与
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写的大致相似,沈先生早把湘西的山光水
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作者不敢贸然动笔;十
年后再到凤凰城,这里山水和民俗的变化让人心生感慨,忍不
住要动笔写下来。
②
文中说
“
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
‘
下自成蹊
’”
,
“
下自成蹊
”
含意丰富,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的态度。
(
)
③
作者两次到凤凰,感受不同,再次到凤凰时,笔下的凤凰少了初识时的惊喜,而多了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启示。
(
)
√
√
答案:
(1)
结构上
:
以问句结尾
,
引人深思
,
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
,
点出凤凰与沈从文密不可分的关系
。
(2)
内容上:①委婉地道出了作者的困惑与感叹,曾经钟灵毓秀的凤凰成了熙来攘往的旅游胜地,让人遗憾;②表达了作者的忧思,现在的凤凰出现了铜臭味和丑陋相,与沈从文先生当年描写的凤凰大不相同。
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6
分
)
(1)
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3
分
)
(2)
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3
分
)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把握前后语境
从前文的语境看,作者
“
”
,
“
”
,
当得知立碑题字者为黄永玉时,便说了这两句话。
突兀看到一块碑石,刻着龙飞凤舞
的手书字体
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
第
2
步:揣摩题目要求
题目要求分析这两句话的含意。这两句话从表达上看,没有采用修辞手法,也没有特殊的表达技巧,故而应该从
。
语境、主旨、情感等角度探寻其深层含意
第
3
步:
“
三联一依
”
答题
联语境
石碑
、碑题内容
,反应不过来,需要
,但又说不出来。
联主旨
突兀的石碑、张扬的碑文与
不协调;这中间的深意只可领会,难以言传。
联情感
表达的是对
的钦佩和对
的崇敬。
突兀
似乎太硬
慢慢体会
沈从文的性格和墓地的清幽
黄永玉做法
沈从文
[
规范作答
]
(1)
突然出现的碑石和张扬的碑文与生前低调的沈从文
、
清幽的墓地显得不协调
,
但是作者知道立碑题字者是沈从文的亲戚
、
大画家黄永玉后
,
思考
、体会这应有其道理。
(2)
对沈从文概括自己一生的哲思和经历复杂曲折人生后的体验,作者只能去领悟,不做评说,表现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崇敬。
[
评分细则
]
能结合语境
,
从主旨
、
情感等角度分析
,
答出表层和深层含意即可
。每句
3
分。
答案:
十年后我到凤凰
,
发现原来自然纯朴的东西消失了
,
代之以人工的建设和保护
。缺少了自然的美,我暗暗生出一些遗憾。
答案:
沈从文先生生前
“
不声不响
”
,
即便在胡同里走个撞怀
,
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人就是沈从文
;现在先生仙逝了,慕名而来的人纷纷攘攘,拥拥挤挤。黄永玉先生选用这块突兀的石碑,十分恰当地表现了人们对沈先生
“
突兀而来
”
的
“
热情
”
。
(
2019
·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①
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③
阳光、蛙鸣、白鹭、绿毯
……
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地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④
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
……
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⑤
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如果说,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外,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⑥
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代名词。这样的丰富多彩和缤纷烂漫,也洋溢在人世间。
⑦
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
“
结对
”
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
“
结对
”
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
“
结对
”
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快快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
“
叔叔
”
,她一边叫,一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
“
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
”
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
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
⑧
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江南的春天,还是最美的呢!
(
选自
《
人民日报
》
,
2019
年
3
月
27
日,有删改
)
一、整体读文:
梳理结构思路
,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
全文共
8
个自然段,根据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
第①至③自然段
)
:
让我第一次感受
“
江南的春天
”
——
声音的春天。
第二部分
(
第④至⑤自然段
)
:
让我第二次感受到
“
江南的春天
”
——
色彩春天。
第三部分
(
第⑥至⑦自然段
)
:
让我再次感受到
“
江南的春天
”
——
人心的春天。
无边的蛙鸣
无垠的油菜花
纯真的童心
二、模拟训练:
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
,
完成下列题目
。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两次写到江南春天
“
有点姗姗来迟
”
,第一次引出了
“
我
”
对美好春天的回忆,第二次呼应开头,有助于升华主题。
B
.文章叙述
“
我
”
与小女孩的故事,写出小女孩对
“
我
”
的感激之情,侧面烘托我的仁爱之举,旨在体现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
C
.
“
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地溢满生机和活力
”
,用比喻、排比呈现出一个浓烈的江南春天。
D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示了具体的春天和抽象的春天,笔法细腻,画面唯美,感情真挚,让人回味。
解析:
B
项
“
旨在体现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
”
分析有误。文章叙述
“
我
”
与小女孩的故事,是想表达自己对内向和不善言辞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像春天一样美丽的美好品性的赞美。
答案:
B
答案:
(1)
“
华丽
、
完美的春天
”
不仅是自然界的美景
,
更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两者互动所构筑的天人合一的美好图景
。
(2)
既指
“
我
”
手中的映山红,又指小女孩知恩图报的纯洁、美好的心灵。
答案:
行文思路
:
先写江南春天自然风光
,
再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
,
最后写我和小女孩结对帮扶
、
送花答谢的故事
。结构特点:①围绕
“
江南的春天
”
,将景、人、事融为一体。②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答案:
(1)
“
迭迭淹没
”
,
原义是层层叠叠
,
被遮挡得严严实实
。这里采用了通感的手法,用这个词语来形容灌满耳鼓的蛙声,震耳欲聋,好像被什么东西层层包裹了似的。
(2)
“
软软沉浮
”
,原义是柔软的像是让人陷入或漂浮其中的样子。这里也是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写阳光照进嫩绿的田野中给人带来的柔和的感觉,生动形象。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2021-06-0222页
- 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课件3 人教2021-06-0220页
- 高中语文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2021-06-0210页
- 【语文】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友好2021-06-0216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关注社会 2021-06-0210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光2021-06-0227页
- 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课时作业1含解析2021-06-027页
- 福建省三明市2020届高三普通高中毕2021-06-0214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 2021-06-026页
-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氓2021-06-0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