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8.00 KB
  • 2021-06-02 发布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阿Q正传(节选)习题粤教版必修4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0 阿Q正传(节选)‎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人的精神。没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就失去了对明天的期望,抛弃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样的生活是麻木的。它和自然界动物的生存没有本质区别。一个拥有精彩生活的人要有一颗纯真的心,有一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热情,并且不知疲倦地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美字体 横 眉 冷 对 千 夫 指 ‎,‎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 赏美文 中国人的气质——面子 ‎[美]明恩溥 一看到“面子”这个词,就会感到再没有比这更悖理的了,居然这样称呼作为全人类一部分的中国人的一种“气质”。在中国,“面子”这个词,不简单地指人的脸,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其中包含的意义,比我们所能描述或者可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 哪怕是部分地理解“面子”的意思,我们也必须注意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具有强烈的做戏的本能。戏剧几乎成为这个国家唯一的娱乐,中国人喜好戏剧,就像英国人喜好体育、西班牙人喜好斗牛一样。很轻微的刺激,都能使任何一个中国人进入戏剧,把自己当作戏里的一个角色。他像做戏一样装模作样,行磕头礼,屈下双膝,趴下身子,往地下叩头,对于这种情形,西方人即便不视为荒唐可笑,也认为是画蛇添足。‎ 附带说一下,调节“面子”的原则和从中获得的学问,常常完全超出西方人的知识和理解力之外。西方人总是忘记中国人办事中的戏剧因素,误入无前的事实领域。对于西方人来说,仿佛时常觉得中国人的“面子”,像南洋的戒律那样,是一种不容否认的潜在力量,不同的是面子反复无常,不受法律约束,它仅仅按照世故常情废除和更换。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西洋人必须承认差异,他们从来不能 8‎ 在同样情况下对同一事物得出一致的观点。在调解村庄纷扰、无休无止的争吵时,“和事佬”需要仔细考虑如何保全双方的“面子”,就像欧洲政治家曾经考虑的力量均衡一样。在这样的状况下,目的不在于实行公正,尽管从道理上讲,也抱有这种希望,但是对一东方人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实施的。这样的调停完全是平衡有关各方的面子。在诉讼的裁决中,也常实行这样的原则,所以其结局在很大成分上可以说是一场拉锯游戏。‎ 送人一份丰厚的礼物,是“给他面子”。缺点被人指出来,是“失掉面子”,所以无论证据多么明显,也必须矢口否认,一意要挽回面子。一个仆人不小心丢失了一件物品,他知道他必须赔偿,或者从他的工钱里扣除相当的数目,于是他提出辞职,并清高地说:“那钱抵赔那银匙子吧,我不要了。”这样,他的面子没有损伤,一个人明明知道一笔属于他的债款无法收回来,也要到欠债人那里去,严厉地恐吓一番,以此表明他胸中有数。他没要到钱,但保住了他的“面子”,这样才能保证他将来放债时不再讨不回钱。‎ 对我们来说,保住面子,然后送了性命,似乎是很不值得的,但是我们听说中国的地方官,作为一种特殊的恩惠,被杀头的时候准许穿着官服,以保住他的“面子”!(有删节)‎ ‎【课内挖掘】‎ ‎1.八十年前,鲁迅先生创造了阿Q这个人物,阿Q已经成了愚昧落后的国民的象征。时至今日,阿Q绝迹了吗?非也,阿Q仍活着;阿Q精神消失了吗?非也,时时还会体现。想想看,不懂自身的权益,善恶不辨,欺善怕恶,麻木不仁,精神胜利等在阿Q身上找到的缺点和弱点,我们是否都会有一些?‎ ‎2.鲁迅以深刻的观察无情地解剖了旧中国的种种病态现象,对于他的时代和民族,鲁迅始终是超前的。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痛苦,以一支犀利的笔,捅破了“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中的人物一起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这实际上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在《阿Q正传》里,鲁迅不仅刻画了一个旧中国社会里的典型的农民形象,而且还揭露出了造成个人精神病态的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而封建社会对人的吞噬,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阿Q在临刑前的幻觉中看见饿狼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就暗示了这一点。‎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可适用于“人性”“同情”“精神”等话题。‎ ‎【课外运用】‎ 示例:‎ 阿Q新传 8‎ ‎“砰砰砰”,土地庙的门被拍得山响,外面有人叫道:阿Q,办厂去。同去,同去,阿Q忙奔过去同去了,谁知没跑上几步,便被什么东西绊了个跟头……于是阿Q醒了。‎ 现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于是未庄掀起了办厂热,王胡和小D都开设了自己的工厂,做上了老板,腰挂BP机手捧大哥大,风光得不得了,见了阿Q,连眼皮都不抬一下。一想到这,阿Q就气愤:“妈妈的,不就是个工厂吗,俺老Q也去办一个!”‎ 阿Q还算是有商业头脑的人,他看见未庄的男女老少洗头时都用一种黏稠的绿色的像鸟粪一样的东西在头上涂抹,一打听,才知道这叫洗发水。阿Q于是发现了商机,赶紧注册了一家日用品公司,专门生产洗发水。‎ 阿Q将厂房建在未庄旁边的未河边。这未河原本清澈见底,鱼虾众多,谁知前几年假洋鬼子与赵太爷合伙办了一个造纸厂,废水全排到未河里。现在河里鱼虾早已绝迹,河水也已变成了深绿色。阿Q将厂址选在这里,就是为了就地取材,用这一池绿水做原料。‎ 很快厂子建了起来。阿Q雇了吴妈和小尼姑做工人,吴妈提水,小尼姑往水里掺下猪糠,阿Q再往里面撒一些香料,就这样一筒洗发水就制成。阿Q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 阿Q又到外地去收购了一些洗发水瓶,然后将厂里生产的“产品”分装到瓶中,拿到外面去销售。‎ 起初,阿Q的洗发水无人问津,产品严重积压。阿Q于是又动起了脑筋。‎ 阿Q到电视台去做了一个广告,宣称:未庄Q公司生产的全新绿色瓶装洗发水,保证让您秀发亮丽动人,乌黑飘逸。‎ 广告的效应果然惊人。很快,阿Q的产品就变得十分畅销了。阿Q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谁知好景不长,没过几天,Q公司来了几个大盖帽,将厂房封了,还罚了阿Q二十万,原因是阿Q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制作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违反了经商诚信原则。‎ 这下阿Q破产了。他每次走到王胡、小D的工厂前看到那一片红火的样子,就愤怒:“妈妈的,总有一天,绿盔绿甲的公安要将你们抓去砍头,嚓嚓!”‎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行状(xínɡ)    行头(hánɡ)‎ 8‎ 舂米(chōnɡ) 鄙薄(bó)‎ B.撩起(liāo) 撩拨(liáo)‎ 托庇(pì) 穿凿(záo)‎ C.叉腰(chā) 劈叉(chà)‎ 奚落(xī) 小觑(qù)‎ D.畜生(chù) 畜牧(xù)‎ 敌忾(kài) 面颊(xiá)‎ 解析:A项,“行头”的“行”应读xínɡ;B项,“托庇”的“庇”应读bì;D项,“面颊”的“颊”应读jiá。‎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果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对鲜活的生活充耳不闻,那么他们就会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发展下去,他们就会成为“不知有汉”的桃花源人了。‎ ‎②短小精悍的吕厚民,1950年被调到中南海,专门给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照相,开始了前后12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③面对重重困难,刘邦没有气馁,而是与一帮兄弟浴血奋战,不到几年时间,他已经成为一个控地千里、坐拥百城的王者。‎ ‎④让座是道德自律的行为,不能用暴力强求。当一种起码的道德被当作标准来要求甚至规定时,社会的道德基础就岌岌可危了。‎ ‎⑤国防部新闻事务局昨天答记者问时表示:希望美方谨言慎行,为两国两军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⑥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评选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获得感”“脑洞大开”“创客”等词语脱颖而出。‎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①“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形容不注意外界鲜活的生活,对象错误。②“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本句形容人,合适。③“坐拥百城”指有一万卷书,胜似管理一百座城的大官。比喻藏书极丰富。本句形容刘邦打下很多城池,望文生义。④“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本句形容社会道德倾覆,合适。⑤“谨言慎行”指言语行动小心谨慎。本句形容国防部对美方的言论要求,合适。⑥“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本句形容流行语被评选出来,对象错误。‎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8‎ A.为了杜绝乱收费现象,各地区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严格规范本地区驾校,保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B.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现身英国电台,公开指责默西塞德郡地方电台误导听众,并希望民众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全面信息。‎ C.只有对核电池的回收、流通和制造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这一具有美好未来的能源才能用于现实生活。‎ D.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解析:A项,成分残缺,“严格规范”缺少宾语,可在“驾校”后面加上“的收费行为”。B项,搭配不当,可将“节目单”中的“单”字去掉。C项,“回收、流通和制造”语序不当,应改为“制造、流通和回收”。‎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阁下光临寒舍,我深感荣幸。‎ B.非常感谢贵校师生给我的热情款待。‎ C.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 D.回到老家,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解析:本题考查用词得体。A项,“寒舍”谦称,指自己的家,恰当。B项,“贵校”尊称对方,恰当。D项,“双亲大人”敬辞,称父母,恰当。C项,“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不能称自己。‎ 答案:C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他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的信任。‎ 8‎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屈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他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他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聊累了唱,唱累了喝酒抽烟,喝足了继续聊。两个男人像一对受伤的动物般彼此舔着伤口。直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致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 8‎ 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代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D.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解析:B项“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有夸大之嫌;C项“表现出科长的尴尬与歉疚”错误;D项“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不是比喻。‎ 答案:A ‎6.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指歌曲里的蒲公英的诉说歌唱;②民工子弟们的歌唱;③民工子弟们的歌声里的倾诉(诉求、呼声)。‎ ‎7.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意。①从故事情节上看,小说的结尾“蒲公英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②从写作技巧上看,不知情的孩子们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具有悲剧美;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孩子们歌声越美越动听,越是牵动读者的心,孩子们的命运值得关注,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④从主题上看,小说以悲剧结局,旨在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极具警醒意义。‎ 不同意。可从小说的结局太过残酷,缺少积极的正能量等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三、创新语用 8‎ ‎8.请你仿照例句,结合小说《阿Q正传》,为鲁迅写一段话,表现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要求: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不少于40字。‎ ‎(示例)汤显祖: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赞歌,一曲真情的颂歌。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鲁迅:一部《阿Q正传》,一曲灵魂的哀歌,一段混乱的岁月。你反思人性,重塑国魂,你是世所公认的杰出的文化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