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辽油二高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此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起。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庄子》亦云孔子治“六经”。“六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
- 25 -
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孔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中庸之为德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即可看出,他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对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 “樊迟问稼”)。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何以存留?由此可谓: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
(摘编自章启群《“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就是圣贤之道,它大致可以用“仁义礼智信”概括。
B.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仁义礼智信”的重要载体,“仁义礼智信”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C. 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一致。
D. 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共存关系的存在与重要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不仅以“六艺”教学生,且与“六经”关系密切。
B. 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的统治地位。
C. 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D. 在古代中国,因为师的教化功能,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25 -
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B. 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孔子、韩愈都持有这种教育理念。
C. 本文论述了道对于师的依附关系,纠正了韩愈《师说》“师为道存”错误观点,完善了师与道相辅相成的关系。
D. 数千年的华夏道统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得以薪火相传,师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一致”错误。结合“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此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分析,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此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的统治地位”错误。结合“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分析,儒家学说在当时并未占统治地位。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才逐渐形成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
故选B
【3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错误。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及其形成的传统。
B项,“韩愈持有这种教育理念”不当,原文无根据。原文为“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C项,“纠正了韩愈《师说》‘师为道存’错误观点”错误。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韩愈《师说》“师为道存”观点不是错误的,只是论证了师道关系的一个方面,是不完整的。
故选D。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1988年成立的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
材料二
- 25 -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教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7.18%,由美术教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0%,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摘编自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学科的学科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学科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学科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 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还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2017年3月6日)
- 25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B. 材料二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 “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
D. 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待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 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就如何落实书法教育进行专访,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 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6. 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如何将书法教育落到实处。
【答案】4. A 5. C
6. ①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师范生和教师书写技能训练。
②提高书法教师地位。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人职名额编制”。
③提高学科地位。建立书法学科评价机制,对书法学科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
④寻求社会支持。与书法团体合作,聘请并培训有书法专长的人员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
- 25 -
B项,材料二显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C项,材料二未提到“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材料三不仅“任调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也提到了学校、家庭方面的作用。
D项,“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无中生有。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
A项,“迫在眉睫”于文无据。
B项,材料一虽没有调查数据,但不能说其“客现性略为欠缺”。
D项,“中小学对书法教育强烈诉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一般做此类题时要立足全文,而不应只从某一段找答案,然后要抓住与“将书法教育落到实处”有关的关键句,再根据关键句概括得出答案。关键句主要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有:“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学科的学科地位”“建立书法学科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还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 25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镜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一部分看小说,一部分写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
- 25 -
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人吧,否则怎么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我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徐先生在教学中思想较为开明,自己编选教材既选古文也选时文,他的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国文的兴趣。
B.
- 25 -
徐先生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杆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C. 作者描写徐老师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如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不惜笔墨交代了其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等。这反映了作者写人叙事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D. 本文在描写徐老时语言严肃,体现了梁实秋对徐老的敬仰之情。
8. 文中的国文老师为什么被学生称作徐老虎?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原因。
9. 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7. A 8. ①长相凶恶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②表情凶恶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③待人接物态度凶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9. 徐先生是一位性情古怪、习惯有趣、脾气暴躁但却爱岗敬业、对学生非常认真负责国文老师。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①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作者写徐老师的外貌;写他上课时的情形,突出了徐老师凶(严厉)的特点。用了细节描写写他修改我的作文时,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②全文采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写法。作者先写徐先生古怪外貌和神态,作文课上他骂我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看到底来突出他的凶。又写他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的朗诵,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的批改我的作文使我受益良多,突出了他才学很高,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错。原文为“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只是表示假设。
C项,“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错。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从反面衬托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等品质,用外在的丑衬托了内在的美。
D项,“语言严肃”不对,应是幽默诙谐。
故选A。
- 25 -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中的国文老师为什么被学生称作徐老虎?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原因”,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结合“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等分析概括即可。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等。结合“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等分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作者写徐老师的外貌;写他上课时的情形,突出了徐老师凶(严厉)的特点。
结合“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等分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
徐老师相貌古怪凶狠,曾经狠狠骂我 ,自己选辑教材和讲课亲切,朗诵课文声情并茂,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教授许多作文的技巧……欲扬先抑,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从反面衬托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等品质,用外在的丑衬托了内在的美。
- 25 -
徐老师是位好老师,尽管徐老师蛮横凶狠好骂古怪,但他更是一位有见识的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一位爱生敬业的老师,人品极高的老师。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元素,字大朴,邢国公李密之孙。任侍御史,时杜亚为东都留守,恶大将令狐运,会盗发洛城之北,运适与其部下畋于北郊,亚意其为盗,遂执讯之,逮系者四十余人。监察御史杨宁按其事,亚以为不直,密表陈之,宁遂得罪。亚将逞其宿怒,且以得贼为功,上表指明运为盗之状,上信而不疑。宰臣以狱大宜审,奏请覆之,命元素就决,亚迎路以狱成告。元素验之五日,尽释其囚以还。亚大惊,且怒,亲追送,马上责之,元素不答。亚遂上疏,又诬元素。元素还奏,言未毕,上怒曰:“出俟命。”元素曰:“臣未尽词。”上又曰:“且去。”元素复奏曰:“一出不得复见陛下,乞容尽词。”上意稍缓,元素尽言运冤状明白,上乃寤曰:“非卿,孰能辨之!”后数月,竟得其真贼,元素由是为时器重,迁给事中。时美官缺,必指元素。迁尚书右丞。
元和初,征拜御史大夫。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及居位,一无修举,但规求作相。久之,浸不得志。见属官必先拜,脂韦①在列,大失人情。李锜为乱江南,遂授元素浙西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元素少孤,奉长姊友敬加于人,及其姊殁,沉悲遘疾,上疏恳辞,从之。数月,以出妻免官。初,元素再娶妻王氏,石泉公方庆之孙,性柔弱,元素为郎官时娶之,甚礼重,及贵,溺情仆妾,遂薄之。且又无子,元素寝疾昏惑,听谮遂出之。妻族上诉,乃诏曰:“李元素病中上表,恳切披陈,云‘妻王氏,礼义殊乖,愿与离绝’。初谓素有丑行,不能显言,以其大官之家,所以令自处置。访闻不曾告报妻族,亦无明过可书,盖是中情不和,遂至于此。胁以王命,当日遣归。不唯王氏受辱,实亦朝情悉惊。如此理家,合当惩责。宜停官,仍令与王氏钱物,通所奏数满五千贯。”元和五年卒,赠陕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元素传》)
注:①脂韦:油脂和软皮。后因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
10. 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B. 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C. 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 25 -
D. 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称人称名,称己称字,是古人基本的礼貌。
B. “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C. “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许多种,采用皇帝年号来纪年是其中一种。
D. “赠”,又可称作“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亚心胸狭隘,与大将令狐运不合,借洛城北面出现盗贼,诬陷令狐运,将其逮捕,同时抓了四十多人。并上报朝廷,皇帝信而不疑。
B. 李元素明辨是非,主动申请仔细验察令狐运为盗之案。审查后将此案所囚之人全部释放。虽经阻挠,但执着坚持,案件最后真相大白。
C. 李元素为官始清后庸,任御史大夫以后,并没有更好的成绩,只求按规矩做事,处世圆滑,曲意待人,让人们大失所望。
D. 李元素对姐姐恩敬有加,对妻子王氏态度前后有差,后来听信别人的挑唆,休了王氏。妻子的族人告到朝廷,李元素被停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监察御史杨宁按其事,亚以为不直,密表陈之,宁遂得罪。
(2)元素少孤,奉长姊友敬加于人,及其姊殁,沉悲遘疾,上疏恳辞,从之。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监察御史杨宁审理这个案子,杜亚认为杨宁不公平,秘密上表此事,杨宁于是获罪。
(2)元素小时候死了父亲,侍奉大姐恭敬超过别人,等到大姐死时,他悲痛欲绝得了病,上疏恳求辞京回家,皇上听从了他的要求。
【解析】
【10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找名词或代词,找动词,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按照本题四个选项的特点,把它们分为两组:AC和BD。“自贞元中”是状语,修饰“位缺”,状语与中心语之间不断开,故应该连在一起,排除AC。“久难其人”中,“其人”做“难”的宾语,组成动宾结构,不能分开,故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称人称名,称己称字”错。“名”是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符号。自己称呼自己用名,外面称人用字。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古人认为成年之后直呼名字是不礼貌的,所以取一个字让人称呼自己。所以,称人称字,称己称名。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B项,“主动申请”错。从文中第一段“宰臣以狱大宜审,奏请覆之,命元素就决,亚迎路以狱成告”中可以看出,朝中大臣认为案件太大,应该仔细审查,上奏请求复查,是皇帝命令李元素前往裁决的,所以并非他主动申请,而是皇帝命令。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赋分点:(1)按:考察、审理;以为:认为;直:公正;陈:说明。(2)孤:死了父亲;加:表示程度,更加、愈加;殁:死;遘:遇上。
- 25 -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翻译:
李元素,字大朴,是蒲山公李密的孙子。李元素担任御史,当时杜亚做东都留守,非常讨厌大将令狐运。恰巧有一些强盗在洛城以北的地方进行抢劫,而令狐运恰巧当时正在北郊打猎。杜亚因此认为令狐运是强盗,于是将其逮捕审讯,同时逮捕的有四十多人。监察御史杨宁审理这个案子,杜亚认为杨宁不公平,秘密上表此事,杨宁于是获罪。杜亚就发泄他旧日的恩怨,并且认为抓住盗贼立了功,上表指明令狐运做强盗的情况,皇上深信不疑。朝中大臣认为案件太大应该仔细审查,上奏请求复查,皇帝命令李元素前往裁决,杜亚在路上拦住元素,告诉他案情已审定。李元素查验了五天,全部释放了此案囚禁的人。杜亚大惊,而且非常恼怒,亲自追上元素,在马上指责他,元素不理他。杜亚就上书,还诬陷元素。元素回京复命,还没说完,皇上就恼怒地说,:“你给我出去等等命令!”李元素说:“我的话还没有说完。”皇上又说:“暂且出去。”李元素又上奏说:“我这一出去就没有机会再见陛下了,请求让我把话说完。”皇帝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李元素详细地把令狐运冤案的情况讲得清楚明白。皇帝这才醒悟,说:“如果不是你,谁能辨明这件冤案呢?”几个月后,最终抓到了真正抢劫财物的强盗,李元素因此得到了当时人的敬重,被皇帝擢升为给事中。当时有好的官位空缺,一定会让元素担任。后提升为尚书右丞。
元和初年,征召拜为御史大夫。自贞元年以来此位空缺,很久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到这时元素凭他的名望被授此职,朝廷内外都恭敬接受这个任命。等到居其位,一直没有好的举措,只求照规矩做事。时间长了,就深感不得志。见到自己的下属也一定要先行施礼,在朝臣之中为人圆滑,曲意事人,很令人失望。
- 25 -
元素小时候死了父亲,侍奉大姐恭敬超过别人,等到大姐死时,他悲痛欲绝得了病,上疏恳求辞京回家,皇上听从了他的要求。几个月后,因休妻而免官。当初,元素第二次婚姻娶妻王氏,是石泉公王方庆之孙女,性情柔弱,元素做郎官时迎娶的,很敬重她,等到地位高了,纵情于仆妾,就看不起妻子。并且王氏又没有生子,元素寝疾昏惑,听了谗言把王氏休了。妻子的族人就上告元素,皇上下诏说:“李元素病中上表,言辞恳切,说妻子王氏,礼义相悖,愿和她离婚。当初认为平常行为不好,不能明言,因为是大官人家,就让他自行处理。查访得知,元素不曾告诉妻子的族人,也无明显的过错,大概是感情不和,才到了这个地步。用王命胁迫别人,当日就休妻回家。不单是王氏受辱,实在是朝中皆惊。如此治理家庭,应该受罚。应停官,命令给王氏钱物,按所奏数五千贯。”元和五年死,追赠陕州大都督。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 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字无咎)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
B. “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 夕阳晚照,吹角悠扬,作者与友人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
D. 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5.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1)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2)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3)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解析】
【14题详解】
- 25 -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错误。情感色彩错,此景应是一种凄凉哀伤之景,更增添作者的离愁。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两月,登临金、焦、北固,观江景、饮美酒的机会一定是很多的,在即将离别之际,更感到相聚时间的宝贵,多在一起说说话,比什么都强,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会有“懒向沙头醉玉瓶”一句。“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夕阳引发依恋之情,暮角引发凄凉之感,此情此感共同组成了一种适于促膝倾谈的环境气氛,所以说它“最关情”。但此时的“情”究竟是什么,却因为它的千头万绪而难以表述得清晰具体。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写到最后“客中无伴怕君行”一句,则以其直言无隐、真情流露打动读者,并将依依惜别之情和盘托出。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傲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 25 -
【答案】 (1). 明明如月 (2). 何时可掇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使我不得开心颜 (5). 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掇”“事”“涯”“逢”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在西安的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________,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________,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________,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变得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________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 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 络绎不绝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 不绝如缕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25 -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 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 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符合语境。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形容人来来往往不断。句子强调的是人来人往,故不合语境。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不符合语境。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叫一声就能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肖像十分生动。也指某件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结合“一幅牛耕图”分析,符合语境。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此处形容工料、工艺,符合语境。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不能用来形容“工料”“工艺”。
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符合语境。特立独行:保持独特高尚品行,不随波逐流。此处没有“随波逐流”的意思。
- 25 -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文段画线的句子中,“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语序不当,“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精神”搭配不当,且语序不当。
A项,语序不当,“零距离”应放在“互动”之前。
B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在句首加“活动”。
D项,搭配不当,应将“表现”改为“展示”。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从语意连贯程度上看,本段强调的是“匠心”,而不是“匠人”,而且括号前说的是玉器、青铜器和瓷器丝绸,所以括号内的文字应以“匠心”为陈述对象,由此排除A项、C项。
B项、D项的区别在于“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历朝历代”的匠人而言有些空洞,所以,“初心”比“终极目标”更贴合文段意思。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①________,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方面的综合效益。首先,垃圾分类可以节省土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垃圾场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其次,垃圾分类能够减少污染。通过堆放或填埋处理垃圾,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②________,这些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污染水源和土地,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③________,如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回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等。
- 25 -
【答案】 (1). 垃圾分类( 或者“它”)的好处很多 (2). 也阻止不了有害物质渗透 (3). 垃圾分类还可以变废为宝(回收利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垃圾分类”。
第一处,前面是“垃圾分类”的概念,后面说“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方面的综合效益……”,由此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是总说垃圾分类的诸多好处;
第二处,前面说“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即使”是表示假设的关联词语,一般与“也”搭配,那么横线上的句子应是“也……”,结合后面“些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可知,横线上的句子应是说无法阻止有害物质渗透;
第三处,“此外”表明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后面“如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回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等”,这是举出例子对前面进行说明,由此可知,横线处的句子应是说垃圾分类的益处。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屈原 岳飞 白居易 沈括 杨靖宇 袁隆平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抵御外侮 感怀时事
【答案】(示例)
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岳飞杨靖宇,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①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②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③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④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
- 25 -
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结合例句内容分析,通过一系列词语总结概括中国的某种精神,因此在选词的时候需要注意选能体现同类精神的词,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近日,一封文言文写成的邮件引发关注。邮件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师苏湛,在他授课的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中,他给了22名学生零分,因为他们的期末文章被判定为抄袭。为了避免学生们为此“道歉、申诉、求情”,苏湛特意写了一封邮件发给学生们,言辞犀利,明确表示“此分不改”。
对于认真完成文章的学生,苏老师表示:“人各有能,不能强求,但诚实勤勉,皆我赤子。”而“抄袭剽窃、沐猴而冠之丑行,诸恶之首,天下所共诛,必不容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据媒体报道,近日,选修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的学生,都收到了一封由授课老师苏湛发来的邮件。邮件由文言文写就,言辞犀利。苏湛给了22名学生零分,因为他们的期末文章被判定为抄袭,发邮件就是要强调“此分不可改”。
在很多大学生印象中,选修课大多是走走过场而已,鲜有较真的老师。而且,据苏老师说,这门选修课成绩由两部分构成,考勤占60分,期末文章占40分。如今,因文章抄袭,综合成绩被判0分,确实让人感到有些不近人情。
即便如此,这些学生恐怕也无话可说,因为苏老师认定抄袭十分严谨,这22例抄袭,经过检索、寻找原作者、仔细比对,都有确凿证据。这些作业中,有的是整篇抄,甚至抄名家作品;有的就是改个主人公的名字,总之“没有字是自己写的”。
民国大师顾颉刚先生喜欢开卷考试,试题宽泛,给学生极大的独立思考空间,但评分时规定:“抄我观点者,替人家背书者,低分;自有观点者,或驳我观点能自圆其说者,高分。”倘若见到“没有字是自己写的”文章,老先生又当做如何想?
“凡抄袭者皆黜落”这本该是底线要求,但如今竟然成了新闻,这说明在现实中这种敢于“较真”的老师太少了。不要说选修课,即便是必修课,不少老师迫于种种压力和顾虑,常常“与人为善”,有意无意地“放水”,肇致了高等教育的“严进宽出”现象。
- 25 -
大学“放水”,当然不能全怪老师“心太软”。严格要求万一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就业,不仅自己于心不忍,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前途,更是罪莫大焉。在这样的心态下,自然会形成普遍宽松的氛围:很多老师无论是否情愿,都只得戴上“好好先生”的帽子,像苏老师这般敢于“金刚怒目”的,确实少之又少。
基于对大学“放水”之弊病的深刻认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日前,教育部也印发通知,要求加强本科教育,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而清华也于近日推出了学生课程作业“查重”。
可以预见,本科教育更加严格是大势所趋,而制度也将为金刚怒目的“苏老师们”撑腰。而如果“宽进严出”成了常态,老师们也可无需顾忌太多的人情因素,而经历过“阵痛”之后,相信大学生们也会很快适应。
在历史上,严格的淘汰机制曾发挥过积极作用。1928〜1937年,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每年的学生淘汰率为27.1%,理学院最高淘汰率达到69.8%,工学院则为67.5%。这样高的淘汰率不仅没有引起混乱,反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子。清华大学物理系1929〜1938年间的学生,就出了2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位美国科学院院士。时代不同了,当然不能简单照搬,但借鉴其精神和做法理应可行。
也只有扯下更多“水课”的遮羞布,改变“严进宽出”的局面,高等教育质量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时评类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材料的主体是一封邮件“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主要是教授对作弊的学生的处理,并且态度坚决,不容更改,那作文就此展开评论即可,注意选取角度,从教授的角度可以可赞同老师的严格;从学生的角度可批评学生作弊行为;从教育环境的角度可反思曾经的教育环境,展示将来的教育前景。行文时注意从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时可以结合近来大学毕业考试“禁止清零”等现象分析,让文章更有针对性。
- 25 -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 25 -
- 25 -
相关文档
- 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2021-06-0322页
- 【语文】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2019-22021-06-0313页
-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2021-06-0317页
- 吉林省吉化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2021-06-0224页
-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2021-06-029页
- 福建省宁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2021-06-0225页
-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2021-06-0221页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2021-06-0214页
-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1-06-0215页
- 2017-2018学年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2021-06-0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