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68 KB
  • 2021-06-03 发布

宿迁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卷高一语文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宿迁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卷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 ‎3.请用书写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谓“风骨”?“风”最早出现于《毛诗序》中:“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此处所言“风”含有教化教育之义。《文心雕龙》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在刘勰的阐释中,“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大量低俗、恶俗、粗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杨四平说:“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因此,新诗亟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但当下很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本应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然而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上世纪80‎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 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躲避崇高”“崇俗”“崇私”“祛魅”等诗歌口号的提出,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更有甚者彻底解构诗的内涵诉求,践踏和僭越诗歌伦理与道德,出现很多垃圾写作。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李少君的诗句“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中那种慎独自省,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新时代诗歌需要重塑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风骨”。‎ ‎(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的“风骨”,成为诗歌的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崇尚与延续。‎ B.当下新诗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批量生产媚俗之作。‎ C.部分现代诗人诗作中流露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是中国古代风骨的延续。 ‎ D.坚定信念,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慎独自省等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引用《毛诗序》《文心雕龙》,对“风骨”作出合理的阐释。‎ B.文章引用杨四平的话,运用比喻,形象论证了新诗亟需重构“风骨”的观点。‎ C.文章三、四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指出了新诗重新建构风骨的方法。‎ D.全文先提出什么是“风骨”,接着揭示了当前新诗写作中“风骨”缺失的原因。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缺少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需要诗人、诗歌内涵、诗歌形式都有风骨,才能构建中国风骨。‎ B.新时代的诗歌需要延续汉魏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C.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首先需要现代诗人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次也需要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 D.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诗人把个人生活写入诗歌,诗歌失去了思想、内涵和意义,因此新诗创作应远离日常生活。 ‎ ‎(二)文学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屋 顶 ‎ 朱成玉 ‎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 我来自人间,我是一团善良的骨肉,我手持艾蒿,我爬上屋顶。我把浩然之气做成一支簪子,插在家的发髻上。‎ 屋顶,是我最好的安放月光的地方。思念的月光,总是很滑,顺着你的脊背,一不留神就溜进心里去。‎ 我循环反复地播放一首思乡曲,今夜,我的屋顶,定是月光皑皑。‎ 我没有其他浪漫的法子,只能带着心爱的人,爬上屋顶。我的美好都是假设的,把月光裁剪,为她做一件婚纱;把星星打捞,为她串一条项链,这些虚设的美好,竟然也会让她流出泪水。‎ 她说,她爱这屋顶。‎ 父亲打来电话说,屋顶上的瓦碎了一块,他正准备爬上屋顶,把那块碎瓦换掉,不然下雨天屋子该漏雨了。‎ 我担心他的安危,毕竟七十多岁的人了。我让他挺过这两天,过几天我请假回去弄。他说他听了天气预报,这两天有雨,漏雨的屋子可要不得,弄不好就哗啦啦地把好日子都给漏掉了。‎ 父亲有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喜欢对每天的天气了如指掌,我不明白他为何要如此执着,他说一个人,难道不应该关心天气吗?天气就是老天的脾气啊,咱得随时留意着,不然他哪天发了脾气,你们都还蒙在鼓里呢!‎ 对自然的敬畏,让父亲的骨头里,又多了一样钙质。‎ 父亲担心着一块碎瓦,我担心着父亲的身子,他再也无法直起的腰身,爬上屋顶,会是一种怎样的艰难!可是,我在想象这个画面的时候,除了担心,还有一种骄傲的情怀,我仿佛看到一面旗帜的冉冉升起,是的,我可以把父亲比喻成旗帜,他并不伟大,他只是让我降生,让我长高,让我善待世界,这便足够。‎ 父亲执拗地在我回家之前,把那块碎瓦换掉了。还好,他安然无恙。‎ 我命中的旗安然无恙,屋顶安然无恙。‎ 顾城说:人的责任是照顾一块屋顶,在活的时候让它有烟。‎ 屋顶有烟,我就知道尘世安稳,就能想到亲人们安详的睡姿,能听见一会拢起一会散开的鼾声,能想到多年前养过的一只狗,怀抱一只充满脚气的棉拖,摊卧如泥。‎ 看吧,这就是我们的尘俗,那里有我们想要的暖。哪怕是生了草的屋顶,也不妨碍那暖,在屋子的任何一个角落流转。‎ 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屋顶。那里离星星很近,即便乌云遮天,我也喜欢抬头仰望。‎ 在我所有的漂泊里,屋顶是我忠实的岸。是我出发之地,也是我最终要赶回的地方。‎ 有生之年,我只想照顾好一块屋顶,让屋顶有烟。‎ 屋顶有烟,烟里有菜香,有父母的味道,那一丝看不清的缠绕,裹挟着我的灵魂,径直地扎下根去。‎ 屋顶有烟,眼里有泪。‎ 屋顶有烟,不管它是笔直的,还是被风吹得左右摇晃。只要有烟,它就是活着的。‎ 西风凛冽,父亲凌乱的白发招摇开来,像屋顶上干枯的草。我急忙给父亲带上一顶帽子,好像给屋顶换了一片新瓦。‎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 ‎(摘自《新青年》)‎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插在家的发髻上”运用比喻手法,把屋顶比作“发髻”,表达了我对家的热爱、思念之情。 ‎ B.文章引用顾城的诗句,表明作者追求简单心安的生活,承接上文父亲换瓦,引出下文写“我”对家的守护。 ‎ C.文章联想多年前小狗抱鞋摊卧的情景,用富有温情的笔触侧面写出亲人安详、生活安稳的状况。 ‎ D.文章最后一段与上文父亲给屋顶换瓦形成呼应,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关心爱护,升华了文章主题。 ‎ ‎5.依据文章,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6分) ‎ ‎6.文章以“屋顶”为题,请探究“屋顶”的丰富意蕴。(6分) ‎ ‎(三)实用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 最近,美国前外科医生总长Dr. Vivek H. Murthy撰文《工作与孤独的流行》强调:孤独如此流行, 已经成为日益增长的公共健康的威胁,他还指出工作对此负有一定责任。‎ 当今这个年代,从技术上来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史无前例地便捷,不仅车疾马快,还有电话、视频、电邮、各种社交软件等。几乎在瞬间,你就可以联系到另一个人。‎ 然而,从情感上来讲,人们却前所未有地孤独。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孤独的人数已经翻了一番。研究表明,美国如今有超过40%的成年人感到孤独,实际人数可能会更高。此外,过去几十年来,认为自己拥有亲密知己的人数一直在下降。而在工作场所,许多员工,还有一半的首席执行官,都有孤单感。 ‎ 孤独会导致压力,长期或慢性压力会导致一种关键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升高。压力也与体内较高的炎症状态有关,这又会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增加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病、抑郁症、肥胖和过早死亡的风险。慢性压力还可以劫持你的大脑的前额皮层,大脑的这个区域控制着人的决策、计划、调节情绪、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 ‎(节选自“同语轩”2018年2月10日)‎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 材料二: ‎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四分之一承受着孤独的痛苦,这可能会增加罹患许多疾病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早亡,而这些人当中近三分之二的人体重超标。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增加超重可能性的相似基因区域也导致社交孤立。‎ 这是首次有研究发现孤独与肥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科学家建议,可以通过鼓励人们减肥来应对孤独感的盛行。剑桥大学资深科学家约翰·佩里说:“这项研究使我们能够利用遗传学来确定孤独和肥胖之间的因果关系。”他说:“我们常常认为孤独纯粹是由我们周围的环境和生活经历造成的,但这项研究表明,基因也起着作用。基因和环境总有复杂的交错,但研究的确表明,在人口层面,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肥胖问题,我们也能减少孤独。”‎ 报道称,该团队分析了英国生物医学库487647名参与者的基因变异情况,个人感知的孤独、与其他人互动的频率以及这些互动的质量等问题提供了问卷回复。然后,他们研究了单个个体的基因构成,以确定他们是否具有孤独易感性。那些认为自己孤独的人在15个遗传位置上的DNA有着“不同的表达”。 (节选自《参考消息》2018年7月5日)‎ 材料三: ‎ 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寿命越来越长;全球范围内分散的家庭数量越来越多;个人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高于集体文化……孤独似乎是当代生活的默认特征,尤其体现在富裕和城市发展良好的国家中。‎ 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报道称:“分析以往研究发现,生活在孤独环境中的人与保持社交关系的人相比,其早死概率提升50%。”该网站提到了两份综合分析报告,这两份报告旨在评估社会关系对健康的影响程度。在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中,约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总是”或“经常”感到孤独。 ‎ 涵盖148项研究、涉及逾30万参与者的第一份分析指出,丰富的社会关系可使早死概率下降50%。第二份分析涵盖70项研究,涉及来自美国、欧洲、亚洲的近340万人。该分析指出,隔绝、孤独和独居在早死方面产生的影响相当于肥胖。 ‎ 美国犹他州杨伯翰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特-伦斯塔德说,尽管这种“流行病”并不仅限于富裕国家,但由于富裕国家“寿命更长,结婚率降低,每个家庭中子女的数量更少,离婚的人更多且独居的人也更多”,因此这种现象在这类国家中更为突出。‎ 在美国,约有4260万年龄在45岁以上的成年人患有慢性孤独症。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生活中无人陪伴,超过一半的人没有结婚。此外,婚姻和子女数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 ‎(节选自《参考消息》2018年12月27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 A.当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便捷,人们却倍感孤独。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比,美国孤独的人数即将翻一番。 ‎ B.英国65岁以上人群大多体重超标,其中约有四分之一感到孤独,这会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并导致早亡。‎ C.涉及多个国家的一份研究分析表明,隔绝、孤独和独居在早死方面产生的影响要大大高于肥胖。‎ D.由于富裕国家人的寿命更长,结婚率降低,每个家庭中子女的数量更少等因素,孤独现象更为突出。 ‎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孤独会导致压力,并同时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最终劫持人的大脑前额皮层。‎ B.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基因表达异于常人,也是人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 C.减肥、丰富的人际关系、亲人陪伴等,可有效改善孤独的症状,并降低死亡风险。 ‎ D.三则材料介绍了孤独的可能成因及危害,还说明了与孤独有关的其他社会问题。‎ ‎9.结合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造成孤独症状的可能因素。(6分) ‎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直秘阁林公行状 ‎ 刘克庄 ‎ 公讳瑑,字景良,世为福清人。少入太学,与兄靖安令君璟同中淳熙十一年进士第。教授鄂州,旧例从州家丐猪羊税钱助养士,公曰:“是不可愧耶?”谢不取,节缩浮费,更有余力增田。‎ 丁母忧,服阕,差两浙转运司公事。秩满,得旨待掌故阙,执政面谕欲越次先除,公谢不愿。既归,四年不通问,执政怒,超用他人。久之,除主管吏部架阁文字。 ‎ 轮对,历疏庙堂除授、宫掖请谒之弊,且言:“臣待罪班行,更化前后皆所目击,不知今日立政用人其尽出于公乎,抑犹未免于私乎,其视前日有以异乎,抑无以大相远乎。臣观今世自上至下,由内达外,苟可遂私,靡所不至,良由陛下真诚有余,刚断不足,名为更化而实未尝更化,始欲善治而终不可善治。”别札曰:“民生憔悴极矣,散内帑之储,省掖庭之费,裁横恩滥赏以裕民,可乎?”宁宗嘉纳。 ‎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 请外,出知兴化军。世吏所谓操切之术一不用,专以教化俯循为主,比去,不刑一人。崔科至宽,县令不识诃问,细民不识追呼。又取三县夏税一钱至六十钱户全蠲之,第三至第五等户减半,第一第二等户减三之一,寺院减五之一,于未催之前预为约束,民被实惠。‎ 差知全州,下车甫两月,除提点广西刑狱,足疾,力辞新命。全人闻公当去,皆嗟惜。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 公学贯千载,文章典丽,顾不肯以文名,手稿皆焚弃。自奉至薄,笥无新衣,庖无盛馔,特喜施予,族戚蒙赖。晚食祠禄,岁取百千别贮之,五载得千缗。置义田百斛以赡贫宗。 ‎ 公素清约,视荣利如粪土。历二郡,生业不长尺寸,居室苟完,无广厦突兀之想,田园仅足,无牙筹算计之入。宅前篱落略成门径,舍后花木粗分行列。公处之怡然,万钟五鼎不能与易也。 ‎ ‎(选自《全宋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B.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C.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D.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1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又名大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 B.服阕:古人在父母去世后,为父母守孝三年,守孝期满,除去孝服。‎ C.下车:古代常指官吏被贬。今常用“下车伊始”表官吏刚告老还乡。‎ D.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一种量器。孟子《鱼我所欲也》曾用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 林景良在鄂州担任学官期间,按照旧例由所在州给予猪羊税钱来资助供养读书人。他认为这样做让人感觉羞愧,所以辞谢不接受。 ‎ B.林景良面对皇帝指陈时政得失时,敢于直言弊事,并且认为皇帝真诚有余,刚断不足,让改革落入失败境地,皇帝生气并弃之不理。‎ C.林景良担任兴化军知军,用教化安抚对待百姓,尤其是催缴税收宽松,对当地百姓的夏税有所减免。‎ D.林景良待己极其严格,衣箱中没有新衣,厨房中没有丰盛的食物,但非常喜欢施舍,家族亲戚都蒙受益处,更置义田养活贫穷的族人。 ‎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公学贯千载,文章典丽,顾不肯以文名,手稿皆焚弃。(5分) ‎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5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 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 刘禹锡 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 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 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 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题,描写了傍晚湖城驿的一派静谧之景,点明环境。 ‎ B.“尘衣”杂乱尚未解下,眼前秋景已经引发诗人诸多感慨。 ‎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莲花凋落、秋菊承露的画面。 ‎ D.颈联“莲”“英”分别承接“塘”“荣”,也为尾联抒情做铺垫。 ‎ ‎15.依据全诗,概括尾联“恨”、“愁”的原因。(6分) ‎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 ‎(1)《论语·里仁》中,用“ ▲ , ▲ ”来概括君子和小人对待“义”与“利”的不同态度。 ‎ ‎(2)《赤壁赋》中把人生短暂与长江无尽对照的句子是“ ▲ , ▲ ”。‎ ‎(3)《锦瑟》一诗中能够直接抒发自己惆怅苦痛之情,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 , ▲ ”。 ‎ ‎(4)李煜的《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名句是“ ▲ ?‎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17.下列语句中和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A.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B.臣心一片磁针石 ‎ C.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D.欲寄彩笺兼尺素 ‎ ‎18.下列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用心一也(因为) 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B.始速祸焉(招致) 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C.填然鼓之(击鼓) 杀人如不能举(尽) ‎ D.按诛五人(按照)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19.仔细观察右侧漫画,写出它的寓意。(3分)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 ‎ 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所以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它的尖端 而上绕,还点缀着疏落的几片残叶,毫无人工的 的痕迹,却是位置再适当没有,中国文人接触了这样的景物,( )。他又可以从一棵松树看出美的素质,它的躯干 而枝杈转折下弯,显出一种 的气派,于是他把这种气派融会于他的书法风格中,吾们是以在书法里面有所谓“枯藤”、所谓“劲松倒折”等等名目喻书体者。‎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 A.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尽管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 ‎ 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B.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C.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也就是说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D.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理所当然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蜷曲 雕琢 遒劲挺拔 不屈不挠 ‎ B.蜷缩 雕刻 遒劲挺拔 宁死不屈 ‎ C.蜷曲 雕琢 强劲挺拔 宁死不屈 ‎ D.蜷缩 雕刻 强劲挺拔 不屈不挠 ‎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把这神韵融会于自己书法中的是他 ‎ B.这种神韵被他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 ‎ C.在自己的书法中他融会了这种神韵 ‎ D.他把这种神韵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 ‎ 四、作文(60分)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舒伯特最著名的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而不像一般交响曲那样有三至四个乐章,遂被后人命名为《未完成》。好事者一再试图续写,终告失败,从而不得不承认:它的“未完成”也许比任何“完成”更接近完美的形态。 ‎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抑或见闻过相反的现象?讲述你的故事,分享你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 ‎1. B (“当下新诗诗人都沉溺于”有误。)‎ ‎2. D (“接着揭示了当前新诗写作中‘风骨’缺失的原因”有误。)‎ ‎3. C (A项文中没有关于“诗歌形式”的论述;B项“汉魏风骨”有误;D项“新诗创作应远离日常生活”有误。)‎ ‎4. B (“追求简单心安的生活”有误,应为“人要承担照应好家庭的责任”)‎ ‎5. 执着;敬畏自然;有责任心(6分,每点2分) ‎ ‎6.屋顶指家,可以遮风挡雨,带来好日子;屋顶指父亲,他守护着家和家人;屋顶指精神家园,是我的出发地和归宿。(6分,每点2分) ‎ ‎7.D(A项“即将”文中为“已经”;B项文中为“可能增加罹患许多疾病的风险”;C项文中为“在早死方面产生的影响相当于肥胖”) ‎ ‎8.A(见“材料一”。) ‎ ‎9.①工作压力大;②老年化严重;③体重超标(或肥胖); ‎ ‎④遗传基因;⑤人际关系淡;⑥缺少亲情陪伴(1点2分,3点6分) ‎ ‎10. B (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11. C (“下车”乃到任,今“下车伊始”亦指官员刚刚到任。) ‎ ‎12. B (文中未说改革失败,且段末是“宁宗嘉纳”,而非“皇帝生气并弃之不理”)‎ ‎13.(1)林公学问贯通千载,文章典雅华丽,只是不肯凭借文章扬名,手稿都被焚毁。(“贯”“顾”“名”“被动”,语句通顺各1分,共5分) ‎ ‎ (2)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的吗?(“忽微”“被动句”“所溺”“状语后置”语句通顺各1分,5分) ‎ ‎14. C (视听结合手法错)‎ ‎15.草木凋落,景物衰败;时光流转,年华逝去;羁旅漂泊,思乡浓重;晚睡晨起,辗转急迫。(1点2分,3点6分) ‎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 ‎16.(8分)‎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17.D ‎ ‎18.D ‎ ‎19.告诫人们,好奇心要有限度,否则会带来麻烦或危险。(3分) ‎ ‎20.B ‎ ‎21.A ‎ ‎22.D ‎ 参考翻译: ‎ 林瑑,字景良,世代为福清人。年少进入太学,与兄靖安令林璟同中淳熙十一年进士,在鄂州担任学官,按照旧例由所在州给予猪羊税钱来资助供养读书人。林公说:“这样做不感到惭愧吗?”辞谢不接受。节约缩减不必要的开支,更有余力增加田产。 ‎ 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守丧期满,任两浙转运司公事。任职期满,得到旨意等待任旧职,执政官当面告知想要破格先任命他,林公辞谢没有同意。回家以后,四年没有和执政官通音讯,执政官大怒,超格任用其他人。很久,任命他为主管吏部架阁文字。 ‎ 面对皇帝指陈时政得失时,尽数上书指出朝廷授予官职,宫廷私下求官的弊病,并且说:“我在朝廷任职,改革前后的情形都见了,不知道如今立政用人都是出于朝廷呢,还是出于私人呢,和以前相比有不同呢,还是相差不大呢。我看如今世上自上而下,由内到外,如果能够满足私欲,没有不做的,确实是由于陛下您真诚有余,刚断不足,名义上称为改革而实际上未曾改革,起初做到善治却最终不能善治。”又上疏说:“百姓生活潦倒到极点,请求分发皇家的私财。节省内廷的消费,裁撤随意恩赏来使百姓富裕,可以吗?”宋宁宗赞许并采纳。 ‎ 请求出任外职,任兴化军知府。世代为吏之人所认为的严苛的制度全不用,只把教化安抚百姓作为主要方法,到他任满离去,没有一个人受到刑罚。催缴税收非常宽松,县令不会诃问,百姓也没被追赶呼喊。又选取三县夏税一钱到六十钱的人家全部免除,第三到第五等税收人家减半收取,第一第二等税收人家减去三分之一,寺院减去五分之一,在未催收之前就预先做好约定,百姓得到实在的恩惠。‎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 调任全州知州,到任刚刚两个月,授予提点广西刑狱之职,得了足疾,极力推辞新的任命。全州人听说林公应当离去,都嗟叹惋惜。一天,有数位瑶族侗族老人,来到衙门说话,林公让人翻译他们的话,说的是:“好知州难得,希望您奏明天子,不要离去。”林公宽慰他们,让他们离去。‎ 林公学问贯通千载,文章典雅华丽,只是不肯凭借文章扬名,手稿都被焚毁。对待自己极其严格,衣箱中没有新衣,厨房中没有丰盛的食物,非常喜欢施舍,家族亲戚都蒙受益处。晚年领取俸禄,每年拿成百上千钱另外存储,五年得到千缗钱财,置办义田收获多斛粮食来养活贫穷的族人。‎ 林公素来清廉俭约,把名利视作粪土。经历二郡,产业没有一点增长,居室大致完备,没有居高大房屋的想法。田园仅仅足够生活,没有其它可计算的收入。住宅前篱落略微成为门和小径,屋后花木大略分成行列。林公身处其中,自在安适,怡然自得,高官厚禄也不能交换。‎ 高一语文 第13页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