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1-06-03 发布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26-130)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26-130)‎ ‎ 126、文明得“不好意思” 127、屋檐三境 128、梧桐 129、午门外 130、夕照透入书房 ‎ 文明得“不好意思”‎ ‎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 20.简要回答。(5分)‎ ‎ (1)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_____________(2分)‎ ‎ (2)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_____________(3分)‎ ‎ 21.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3分)‎ ‎ 22.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6分)‎ 参考答案 ‎ 19.B、D ‎ 20. (1)“中国特有的感伤与玄奥”,是指:中国人把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与对日常生活的把握以及对天地一类永恒事物的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体味到个体生命的伤感(1分),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1分)。(意思对即可)‎ ‎ 或者:中国人把有限的人生与无限深远的生命历史联系,由此而产生一种感伤的情绪(1分),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1分)。(意思对即可)‎ ‎ (2)“诗人中的诗人”是指诗人中对历史有深刻追问(1分)、对人生有深入体验和认识(1分)的大智慧者(或哲学家)(1分)。‎ ‎ 21.这是面对西方发达的现代文明时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1分)。和中国相比较,西方历史短,但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却比中国高(1分);对照中国自己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国实际上是丧失了过去的优势,变得落后了(1分)。因此在这种情境中作者会“免不了尴尬与羞愧”。(意思对即可)‎ ‎ 22.“文明得‘不好意思’”,在文章中包含有三层意思:(1)自得(1分),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崇敬与赞叹(1分);(2)自责(自嘲)(1分),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现实文明状态的尴尬与羞愧(1分);(3)自省(自励)(1分),在现实与历史的融合中的反省与思考,期望中国文明在将来的振奋与发展(1分)。(意思对即可) ‎ ‎ 屋檐三境 梦天岚 ‎ 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挂着,乡村的童年就是矮矮地觅一处干禾——坐 ‎ 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真之门。‎ ‎ 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 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你也懒得放在心。‎ ‎ ‎ ‎ 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一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依旧滋滋地亮。一扇大门静静地候在屋檐下,开或者关似乎无关紧要。时间倒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唯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你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于是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你还不懂得沧桑的味道。‎ ‎ 一颗不安分的心哪里还容得下片刻的依恋之情,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背影。待你蓦然一惊回过头来望上一眼,屋檐就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就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 在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辣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你彷徨你失意你迷惑你无奈你身不由己,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 这一大抵也算一种境界。‎ ‎ 渐渐地,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寞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无聊的张望中悄然无声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到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宽广、大地一样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 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天正在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 哦,这就是你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 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使你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 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历经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看雁来雁远去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 是啊,每次仰首,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选自《散文》2001.3)‎ ‎ 18.屋檐的第二境里。“唯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为什么用“唯有”来限定这一描写?(4分)‎ ‎ ‎ ‎ 19.作者说:“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请根据文意写出“坍塌”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步入中年的称“依旧离沧桑很远”?(4分)‎ ‎ 20.作者用“屋檐三境”来指代人生发展的三个阶段,请分别简要概括“屋檐三境界”各自所寓示的境界。(6分)‎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匠心独运,以屋檐指代物质和精神的家园,借叙写“屋檐三境”,表达了对人生历程不懈追求的感悟和礼赞。‎ ‎ B.在屋檐三境中,作为人生的全部,每一种境界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作者又认为,后两种境界才是值得认同的,因而看轻第一种境界。‎ ‎ C.文章运用象征手法,以新颖的视角将人生的哲理融入“屋檐”这一生动的具象中,读来有曲径通幽的领悟,意味含蓄隽永。‎ ‎ D.文章第4自然段有对“出门”的描写,其中,“瓦片”是指从既往的生活中获得的人生经验:“沧桑”则指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艰辛。‎ ‎ E.文章终篇于“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这里,“永远的从容”指充实、成熟且达观的人生境界,不仅仅指最终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 参考答案 ‎ 18.答:象征着年轻的生命和生命的追求。用来区别乡村里司空见惯的风景和屋檐下老旧沧桑的人生。‎ ‎ 19.答:指离家奋斗太久,自家的屋檐已淡忘,古老的生活已改变。/步入中年的“你”还是年轻;懂得生命的你奋斗远没有结束。‎ ‎ 20.第一种境界,童真的岁月,继续着祖辈的贫乏单调与自足;第二种境界,青年的人生,从不安分到勇敢追求,有过彷徨但仍然坚定;第三种境界,老年的光景,自豪于奋斗之后功成名就的充实。‎ ‎ 21.BD/B作者并没有看轻第一种境界,童年经历篇帐较短,是行文的需要。D这里的“沧桑”应包括人生经历的全部,不仅仅指挫折,也涵盖成功。 ‎ ‎ 梧 桐 ‎ 晨义 ‎ 或日光,或月色,地上大部分浓阴是梧桐的身影。如果你曾在风景自然的乡剂。居住,记忆的青瓦上就少不了这层厚绿。‎ ‎ 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 ‎ 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关禽来鸣。‎ ‎ 世有嘉木,心自灵通;可以为琴,春秋和声:‎ ‎ 卧听夜雨,起看雪晴;独立正直,巍巍德荣。‎ ‎ 梧桐之树,丰富不能把握,浑圆只可拥抱;因为他怀间藏着—张古琴。外表粗枝大叶,内里却聪明灵秀,雅致奇异。‎ ‎ 梧桐有着音乐天赋,据说是制琴的良材。天然资质加上一段取纳万赖的经历,造就了梧桐的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 ‎ 首先是雨声。梧桐宽阔的叶子是为雨声而生。春雨的轻柔婉约,夏雨的激烈豪放,秋雨的忧郁缠绵……击落淋流之间,都化作千般妙韵,点点滴滴汇入生命的湖泊。湿润的梧桐啊,原来是被这样浸透和滋养。‎ ‎ 然后是风声。北风之马嘶,南风气虎啸,东风之龙吟……一一收聚在胸。有时树枝会折断,那正是随风而舞的激动。‎ ‎ 然后是鸟声。燕子的新曲,麻雀的旧调,布谷的民歌,斑鸠的土谣……全都以传统的木刻存放。‎ ‎ 秋叶凋零。而只有梧桐的叶子落尽,天空才可以完全呈现出来。‎ ‎ 再往后:就是雪声。扑扑簌簌,由疏朗的叶子加以整理。‎ ‎ 当然还有雷声,那带电的强音。‎ ‎ 够了吗?如此深厚的艺术素养,难道还不够一张琴的需要吗?你看梧桐的年轮,清晰完整的金质唱片,记录了难以计数的乐谱。除了年轮,树木还有什么呢?换句话说,除了音乐,梧桐还有什么呢?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 ‎ 是古代一位采风的乐官吧,梧桐。他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忘记回去复命。他走不动了,因为背负的实在太多,为—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听啊,听啊,听天之音。听地之乐。他听到了河水的倾诉,听到了云彩的感叹……‎ ‎ 或者还有另外的传说:知音不在,弹者故去;孤琴空立,久而化石;天地滋润,活为嘉树:丝弦已失,谁识此木?‎ ‎ 等有一天梧桐干卧:掀去树衣,露出纯洁之躯,丝弦排列如江河奔流!你听吧,爱恨悲欢就滔滔而出,—发无收。‎ ‎ 这样的梧桐,不拿来做琴,会有多么可惜。‎ ‎ 不幸的是,—棵梧桐却成了我的书桌。仿佛被禁无期的囚徒,默默忍受命运的苦难。清漆之下,可见音波起伏,乐澜依稀。读书余暇,手指轻敲,其声深沉宏美,动人魂魄,那是,志士不可更移的决心啊!若拍案而起,慷慨悲歌之音,可使肝胆共振,书剑同声!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 ‎ 梧桐繁茂,最终做琴的却是少数,因为弹者有限,闻者太稀。但梧桐就是梧桐,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只要你用手叩问,就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回答。投入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这才真正是梧桐的至高境界。‎ ‎ (选自《散文》有改动)‎ ‎ 14.“为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这说明梧桐具有怎样的心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 15.“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请根据文意分点概述。(8分)‎ ‎ 16.文中写“秋叶凋零”的一段,能否具体描写梧桐落叶的声音?为什么?(4分)‎ ‎ 17.“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而“我”的存在对于梧桐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请根据文意说出理由。(6分)‎ 参考答案 ‎ 14.梧桐心自灵通,爱恨悲欢情感丰富,具有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2分)运用典型细节,能够具体生动地表现梧桐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的情形。(2分)‎ ‎ 15.①梧桐有着音乐天赋,对万籁的取纳造就了他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②桐木制作为琴,琴声可演绎人间爱恨悲欢,千般情感;③即使不为琴,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④投人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答到一点即给2分)‎ ‎ ‎ ‎ 16.不能。因为①梧桐是“取纳万籁”的主体,而“雨声”等是取纳的对象,写进梧桐落叶的声音会混淆取纳的主客体关系;(2分)②此处如果写落叶的声音,与本段重点表现梧桐的襟怀不吻合,与全文激越的抒情基调不协调。(2分)(若有学生认为可以,只要言之成理也给分,但要兼顾文章的基调和构思两个方面来陈述理由)‎ ‎ 17.幸。①我深知音乐是梧桐的灵魂和生命,是它的知音;(2分)②尽管“丝弦已失”,制成书桌,我却能识此木,与其声气相通;(2分)③我不仅理解梧桐爱乐的天性,还追慕它的执著精神和至高境界。(2分) ‎ ‎ 午 门 外 祝勇 ‎ ①在中国的古迹中,没有一处像故宫这样拥有显赫的位置。‎ ‎ ②对于许多从没进去过的人来说,故宫是他们想象中的天堂。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有少数身份高贵的人才能走进它,才能目睹它的华丽与神圣。绝大多数普通人,只有蹲在故宫外的筒子河边,通过高于树梢的城堞,揣测它的细节。宫墙保守着宫廷的秘密。即使站在合适的角度上,他们也只能看到故宫上面的白云。‎ ‎ ③我看见一片白云停在午门的正上方。红色城墙以蓝天为背景,显得格外夺目。手里攥着一张门票,我迟迟不往里走。我望着午门发呆,想象着很多年前的天朝子民对于故宫的想象。‎ ‎ ④高大的午门为这种想象确定了最初的比例尺。我们仅仅根据巨人的脚印就能推知巨人的高度。由午门,我们大抵可以知道,这里的度量单位远远超出我们的日常经验。午门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院门,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供人出入,它代表着一种权威、一种信仰,甚至一种宗教。‎ ‎ ⑤人们为什么要建造巨大的宫殿?是与广阔的疆域形成几何上的比例关系,还是与丰富的世界构成视觉上的平衡?无疑,宫殿改变了人与自然的比例尺。即使从远处观看,宫殿依然显得威武和高大,因与宫殿相比,那些参照物显得那么弱小。帝王站在宫墙上,会看到什么?他是否会通过空间来索取时间,观察到未来的秘密?时间的谜底是死亡。死不是瞬间的事,它永远是正在进行时。从出生那一天起,死亡的进程就开始了,每一天都在靠近那个黑色的终点。但是绝大多数帝王看不到这些。从宫殿中他们看到了基业的永恒。那是他们的错觉。场面宏大的宫殿迷惑了他们,他们往往迷失在自己建造的迷宫里。迷宫的规模越大,丢失自己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宫殿像是一个欺骗性极强的巨大的谎言。‎ ‎ ‎ ‎ ⑥在一部清廷电影中,有皇帝站在午门城楼上的镜头。那时的他,正沉浸在君临天下的神圣感中。显然,巨大的宫殿改变了皇帝注视世界的视角。是宫殿,使得神圣君主不再像俗众那样,只是葡匐在万物脚下的一只生灵。然而,令我怀疑的却是,那欢腾的万从,是否能看清他们皇帝的身影?宫殿将他托举到最高点的同时,也将他的身影弱化为最小,这并非仅仅取决于物理的法则,更合乎哲学的辩证法。也许,这就是城楼的意义,它将一个具体的肉躯抽象为一个符号式的图腾。‎ ‎ ⑦注视着午门的时候,我胡思乱想,如果我有选择颜色的自由,我会给午门漆上什么颜色?是土地似的棕黄,还是天空似的瓦蓝?那样的童话色彩无疑会消解帝王的尊严。只有血的颜色,是对权力最恰当的注解。它既诠释了权力的来路,又标明了权力的价值。如果有人对宫殿所庇护的权威感到质疑,那么,请你用等量的血来交换。宫殿简单明了地注明了权力的暴力内涵。如果你不进入权力系统,宫墙只是视线中的风景,那大跨度的直线与大弧度的曲线展现着世界上最大胆的设计;如果你对皇权发出挑战,那被残阳照亮的城墙便时刻提醒你,你所准备的勇气和牺牲是否足够。‎ ‎ ⑧我曾见过黑色的午门。是在一个风大的夜里,我从午门外走过。天上没有星辰和月亮,午门的广场上没有路灯和行人,只有高高的城楼,寂寞地兀立着。在深蓝的夜空下,午门的剪影轮廓清晰。那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黑影,如一个黑洞,看不见里面包容的任何细节。我感到莫名的恐惧,只因那无以复加的空旷和黑暗。我不敢叫喊,我知道哪怕是轻微的呻吟和呼喊,在这里都会被惊人放大。‎ ‎ 16.作者为什么用“高大的午门”作为王朝子民对于故宫想象的“比例尺”?(4分)‎ ‎ 17.第⑥段中“宫殿将他托举到最高点的同时,也将他的身影弱化为最小”,从物理法则的角度看,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2分)‎ ‎ 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看,他的深层含意是:_____________(4分)‎ ‎ 18.大家都知道,北京申奥宣传片中开始的镜头就是宏伟的故宫建筑群,这表明如今时代已经赋予了故宫崭新的象征意义。请简述故宫的象征意义过去、今天有何不同。(6分)‎ ‎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宫殿像是一个欺骗性极强的巨大的谎言”(第⑤段)意思是说封建帝王被威武高大的宫殿所蒙蔽,看不到必然被历史遗弃的命运。‎ ‎ B.“宫墙简单明了地注明了权力的暴力内涵”(第⑦段),意思是宫墙的血色表明皇权的建立付出了血的代价,挑战皇权也要付出同样的代价。‎ ‎ C.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描写了阴森恐怖的午门,是为了说明故宫不是想象中的天堂,由此,使文章的思想内容得以扩充和深化。‎ ‎ D.作者以站在午门外展开想象开篇,以走过午门外感到恐惧作结,全文旨在探究皇权的影响。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 E.本文语言隽永,耐人寻味。一方面,运用形象的描述,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另一方面,提出了理性的反问,加强了语言的深刻性。‎ 参考答案 ‎ 16.因为午门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院门,(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供人出入,)它代表着一种权威,一种信仰,甚至一种宗教。(4分)‎ ‎ 17.意思是:皇帝所处的位置越高,他的影像在万众眼中就越小。(2分)‎ ‎ 含意一:宫殿把皇帝托举到君临天下的极至之日,也就是皇朝开始走向灭亡之时。(2分)‎ ‎ 含意二:虽然宫殿将皇帝的身影弱化为最小,但皇权的威严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2分)(意思对即可)‎ ‎ 18.(6分)答题要点:过去的故宫是皇权的象征,是帝王尊严的象征,是暴力的象征,今天的故宫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具有广阔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象征,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沉稳、坚定、奋发精神的象征。‎ ‎ 19.C D(4分) ‎ ‎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 ‎ ‎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时,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 14.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6分)‎ ‎ 15.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 16.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3分)‎ ‎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3分)‎ ‎ 17.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 14. 窗台上:衰败的藤草。书桌上: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方的镇尺。书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鸡。‎ ‎ 15.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 16.(1)答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 (2)答题要点: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和无奈。‎ ‎ 17.要点提示:“神奇”一是指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使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创造了无比神奇的境象。二是夕阳照射在书架和书桌上,让我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