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2.04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阎良区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是综合型的表演艺术,通过歌唱、念白、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生内容,它把单纯的时间性艺术如诗歌,音乐,与单纯的空间性艺术如绘画、雕塑,以及初级综合性艺术如歌舞、表演等,通过演员的演出而有机统在一起,形成自己复杂的艺术综合体。这些原本独立的艺术手段在进入戏曲的综合体之后,都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根据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统一于舞台,而不再是其本身。
戏由对于音乐和诗的倚重是突出的,它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化为自身的韵律,使之成为统领戏剧的魂灵,同时通过舞蹈化的舞台动作未呈现它,其中的曲词由诗歌的直抒胸臆改为代言体,抒发内心情感的主体由作者改换成剧中人,于是曲词抒怀就受到剧中人物的身份、修养、心理和环境的限定,不能由作者随心所欲,音乐则随着人物心情和命运的变化而发生旋律改换,不再遵从自在韵律。舞蹈的作用被放大,人物动作都被纳入了非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因与生活动作产生距离而体现出美感。至于戏曲的化妆美、服饰美、道县美,也是由戏曲舞台手段的综合性所决定。可以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随意驱遣歌唱、舞蹈、念诵、表演等手段辅助行动,而不受现实生活情景的限制。
戏曲既然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它就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它的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圆场则是人在急速行路——戏曲表演与生活动作就拉开了距离。使用脸谱也是戏曲的特征,它进一步把现实推向幕后,渲染象征的氛围,使戏剧指向写意。人们见到关羽的枣红黑脸,就感觉到他的忠肝义胆:见到曹操的碎纹白脸,就感知了他的奸诈多疑。
戏曲依靠叙述性手段与带有强烈装饰性的表演动作,得以对对象进行随心所欲的变形处理,因而获得了舞台手法的写意自由,这种美学原则在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对象时,就会追求“不似之似”“吉外之旨”“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及其所体现境界的理解,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戏曲既然是写意化的、不以状摹外物而以表现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为主要特征,它就成为包蕴着浓郁抒情性的艺术样式。戏曲重在随时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它的表演强调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把人物行动的内心依据或外界刺激人物内心所激起的反应直接揭示出来,不仅写人物做什么,如何做,而且写人物想什么、如何想,这奠定了戏曲抒情性的基调。尽管戏剧展现人生的本质属性要求它成为叙事艺术,戏曲舞台也确实具备相应的叙事功能,但既叙事又抒情,叙事中有抒情,以抒情来叙事,构成了戏曲表现方法的辩证统一。
(选自《文艺报》,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戏曲是一种综合型的表演艺术,它把单纯的时间性艺术、单纯的空间性艺术和初级综合性艺术等多种艺术叠加在一起。
B. 诗和音乐是戏曲最重要的手段,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是统领戏剧的魂灵,但是这些节奏和旋律是无法自己呈现的。
C. 戏曲是一种“表现性”艺术,它的这种“表现性”体现在其写实性上,如用演员快步跑圆场来表示剧中人物在急速行路。
D. 戏曲艺术在舞台表现中,具备相应的叙事功能,但只有叙事手段肯定是不行的,还必须要用抒情手段来加以配合。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各种艺术手段原本是有其独立性的,但进入戏曲之后,它们必须要服务于舞台表现的目的和要求、节奏和韵律,其独立性已经消失。
B. 戏曲获得舞台手法的写意自由,可以对对象进行随心所欲的变形处理,即表演者在表演时可以随自己的心思而定,有任意发挥的自由。
C. 舞台中
人物动作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它毕竟与生活中的人物动作不同,具有舞蹈化、非生活化的特征,因此,与生活实际有距离。
D. 戏曲作为一种包蕴着浓郁抒情性的艺术样式,以表现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为主要特征,不仅要写人物做什么、如何做,还要写人物想什么、如何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曲是一种表现人生内容的复杂的艺术综合体,依靠歌唱、念白、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表达手段。
B. 戏曲中的曲词是一种代言体,由剧中的人抒发内心的情感;而直抒胸臆的诗歌,抒发内心情感的主体是作者。
C. 中国人因为不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所以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及其所体现境界的理解,状摹对象追求神似。
D. 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等戏曲表演,虽然不是生活动作,但观众却能够理解,这符合写意化的美学原则。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
本题中,A项,“叠加在一起”错,根据文本“戏曲是综合型的表演艺术”可知,应是“综合了”多种艺术。
B项,“诗和音乐是戏曲最重要的手段”错,原文只是说“戏曲对于音乐和诗的倚重是突出的”,曲解文意;另外,“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是统领戏剧的魂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作为统领戏剧的魂灵不是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而是将它们化为戏曲自身的韵律。
C项,“写实性”错,根据文本“戏曲既然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它就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它的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可知,应是“写意性”。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表演者在表演时可以随自己的心思而定,有任意发挥的自由”说法错误。由文中“
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的信息可知,这种随心所欲不是随意为之,而是要符合“内在精神的传达”。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本“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及其所体现境界的理解,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可知,“不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与“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及其所体现境界的理解,状摹对象追求神似”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久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省市开始试点。
“网约护士”从设想走向现实,有助于为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提供更多便利。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亿人,需要长期护理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00万人。以往,腿脚不便的患者、老人去医院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全家上阵,抬轮椅上下楼,帮着排队挂号、缴费,劳心劳力。而很多时候去医院,可能只是做简单护理,处理创面、换针头等。如果有护士上门护理,对于患者以及家属来说,将大大减轻负担。对于一些不愿意住院的癌症晚期患者、高龄失能老人,专业的安宁疗护服务还可以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有3个问题比较受关注。首先是医疗安全。按照现有规定,医疗护理应该在医疗机构内开展,医、护、药服务协同配合,确保服务效果以及医疗风险可控。如果上门开展护理服务,如何得到其他医疗服务的协同配合保障,以减少风险?其次,上门护士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最后,有经验的护士都在医疗机构内执业,护士总体人数短缺,工作也比较繁重,如何让有经验的护士从原有繁重工作中抽身,并愿意上门提供服务?这些问题,有赖于在未来的试点工作中进行探索,将成功的试点经验及时推广。
材料二:
2015-2018年移动医疗APP数量
大型科技公司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布局
历年中国新增智慧医疗企业数量
材料三:
实体医院与互联网医院联姻后,患者可随时向医生咨询病情,不用挂号排队,在网上即可上传相关诊断材料,拿到医生的处方和治疗方案,整个咨询过程简单,诊疗费用透明。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不再受地域限制,无论来自哪里,都能向跨区域的专业医生咨询问诊。
实体医院与互联网的联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患者带来便捷的就诊体验,还能合理利用医疗大数据资源,提升医疗的质量和安全。从底层上打通各种专科医疗数据,反哺临床研究,帮助提升疗效。
对于实体医院互联网化的前景,人们期待互联网医院能让实体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更高效地利用起来,缓解当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让更多人享受到智慧医疗带来的便利。
业内人士指出,线下诊疗有一套完善的质控标准,例如医生的操作规范等均有指南。在与互联网结合过程中,实体医疗行为如何进行医疗质控?患者线上就诊,医患交流有什么标准控制?发生纠纷如何处理?对此,配套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作出明确界定和规范。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科技企业已经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进行投资布局,但种类单一。
B. 中国互联网医疗前景广阔,企业数量在近几年持续快速大幅度增长。
C. 互联网医疗方便快捷,它将取代实体医院成为未来的主要医疗模式。
D. 中国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移动医疗APP,它们将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约护士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产物,目前中国百姓对网约护士需求巨大。
B. 总体人数短缺、工作比较繁重等问题使有经验的护士不愿意上门服务。
C. 实体医院与互联网的联姻,是充分利用了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结果。
D. 互联网医疗在医疗质控、医疗纠纷等方面,都可按实体医院的模式进行。
6. 结合材料,与传统医疗相比,互联网医疗有哪些好处和哪些问题?请概括。
【答案】4. D 5. D
6. 好处:医护模式多样,方式灵活,上门服务减轻患者负担。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医疗更加便捷;打破了地域限制,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问题:无法实时进行医疗质量的监控,无法有效保证医护质量;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数量短缺,人身安全无法保障;缺少配套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界定。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但种类单一”错误。结合“在网上即可上传相关诊断材料,拿到医生的处方和治疗方案,整个咨询过程简单,诊疗费用透明”分析可知,种类包括挂号、问诊、医药等,并不单一。B项,“企业数量在近几年持续快速大幅度增长”错误。结合材料二图表“历年中国新增智慧医疗企业数量”分析可知,2015年后增幅大幅度下降。C项,“它将取代实体医院成为未来的主要医疗模式”错。结合“对于实体医院互联网化的前景,人们期待互联网医院能让实体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更高效地利用起来,缓解当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让更多人享受到智慧医疗带来的便利”分析可知,“它将取代实体医院成为未来的主要医疗模式”无中生有。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
项,“都可按实体医院的模式进行”错误。结合“在与互联网结合过程中,实体医疗行为如何进行医疗质控?患者线上就诊,医患交流有什么标准控制?发生纠纷如何处理?对此,配套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作出明确界定和规范”分析可知,互联网医疗与实体医院不同,应该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它界定和规范,不能完全照搬实体医院的做法。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好处:结合“如果有护士上门护理,对于患者以及家属来说,将大大减轻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分析,医护模式多样,方式灵活;结合“实体医院与互联网医院联姻后,患者可随时向医生咨询病情,不用挂号排队,在网上即可上传相关诊断材料,拿到医生的处方和治疗方案,整个咨询过程简单,诊疗费用透明。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不再受地域限制,无论来自哪里,都能向跨区域的专业医生咨询问诊”“人们期待互联网医院能让实体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更高效地利用起来,缓解当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让更多人享受到智慧医疗带来的便利”等分析可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医疗更加便捷;打破了地域限制,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问题:结合“如果上门开展护理服务,如何得到其他医疗服务的协同配合保障,以减少风险”“其次,上门护士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最后,有经验的护士都在医疗机构内执业,护士总体人数短缺,工作也比较繁重,如何让有经验的护士从原有繁重工作中抽身,并愿意上门提供服务”“对此,配套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作出明确界定和规范”等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皮帽子
阿成
1944年,终于被黑龙江的酷寒冻“明白”了的日本关东军,开始在东北征用狗皮了。当然,也可以征用狐皮、紫貂皮和熊皮。但这些东西配给普通士兵不合适,再者也无法与关东军的总数成正比。
狗皮好。狗皮做成帽子,特别暖和。开始的时候,日本士兵是抢中国人的狗皮帽子戴。但是堂堂关东军,到处抢中国老百姓的狗皮帽子戴,怎么说,也显得有点不成熟,有点露怯,另外太滑稽。于是,关东军最高司令长官下令:在东北全境,征用狗皮。
我当时关押在日本关东军的监狱里。(我是思想犯,思想犯的囚服上缝着一块白布。)下达了征用狗皮的命令后,监狱的日本人就安排我们这些犯人,到郊区的乱尸岗子去打野狗。
当时,我们听了这个“命令”,都特别高兴。不管怎么说,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了。
天天呆在监狱里都呆傻了。日本看守总是老一套:大清早起来,让全体犯人面朝墙下跪,或者全部光那样跪着,跪成一圈儿。然后,再两人一组,互打嘴巴,或者三人一组,交叉着打,或者,十几个人一组,轮流打。这种打嘴巴的“功课”,超过一百下,犯人们就打糊涂了。井上和齐滕就找出包括我在内的三个打错了的人,齐滕把我们三人用大雪埋起来。他顽皮地说,让你们清醒清醒。
几个被埋在雪里的人直想笑,而且根本无法控制。井上和齐滕是有知识有经验的看守。他们听到我们在雪里的笑声,知道下一步就是死亡了,立刻把我们出来,弄回牢房去井上还用他的照相机抓拍我们的局部特写。
打狗的日子到了。
井上对我们说:每人必须打三条野狗,否则,就地枪崩。接着,齐滕发给每人一根硬木棒子,作为打狗的用具。
拉尸体的牛车从雪地上嘎吱嘎吱地过来了。井上命令我们五十个犯人跟在牛车后面走。
我走在最前面,几乎与牛车老板并齐前进。赶牛车的老板说,小子,别慌神儿,稳住,先挑公狗打。
牛车嘎嘎吱吱地赶到乱尸岗子的腹地了。赶牛车的老板跳下车来,自己一具一具尸体地往下搬,扔到雪地上,按着井上的命令,把尸体扔得尽量散开些,便于做饵打狗。
五十个思想犯静静地看着,心里都挺难过。
大雪仍在悠悠地下着。
不久,野狗群从白色的地平线那儿出现了,像席地而来的云。估计有200余只,汪汪地吠着,把大雪天都叫乱了。
我们五十个思想犯,手提着棒子,像散兵线一样,一字排开。
我们后面是井上和齐滕,还有架着机枪的日本士兵。
庞大的狗群壮观极了,个个腰肥体壮,斑斓夺人,动作也好看,自信、矫健,优美、凌厉的杀气,咄咄逼人。
在野狗群将要接近那些尸体的时候,并上和齐滕几乎同时喊:冲上去,打!
后面是鬼子,还架着机关枪,前面是200余条野狗—打罢!
犯人们缓缓地往前走,向野狗群一点一点儿逼近。
一个外号叫“牛”的犯人,突然大喊一声,挥舞着棒子,冲了上去没等犯人们反应过来,牛即被一条闪电一样射过来的精壮的大黑狗咬断了喉咙。
那条精壮的大黑狗,像一位优秀的足球守门员,顶住了一个又一个攻击者,的确有一种残忍的、毫不犹豫的美。井上和齐滕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
犯人们用硬木棒子打着那些野狗。不少犯人手中的木棒打断了,只能徒手和野狗厮打几十只野狗被发了疯的犯人打死了,一些犯人被同样疯狂的野狗咬死了。
大雪在人兽的惨叫声中,从从容容地下着。
我牢牢地、清醒地记住了牛车老板的话。我靠在一棵老榆树上,极力使自己镇静,以逸待劳,等着野狗们的袭击,只要冲上来一只,立刻用硬木棒子猛击它的头部。这一方式,使我屡屡得手。在我面前,已经死掉了十几只野狗了。我的腿肚子被野狗撕了一条肉去,血极其缓慢地往外渗着,身上、脸上、手上的狗血和人血都热乎乎的。
退到雪梁上的牛车老板看呆了眼珠子。
井上说,如果带照相机来就好了,太可惜了,场面难得呀。
一个多时辰后,五十个思想犯,只剩我一个活着的人了。而那200多只野狗,也仅剩下那条精壮的大黑狗了。
大雪仍在从容地下着。
那条精壮的大黑狗,绕过狗尸和人尸,向我走来了。
井上喊,不要打死它,抓活的!
大黑狗在离我几米的地方站住了,幽幽地看着我。
我流了眼泪,缓缓地举起了硬木棒子。
大黑狗镇定地看了我一会儿,调头走开了,它离开乱尸岗子,在不远处又停了下来它的背面是那轮巨大的、血色的夕阳。然后,它走进血色的夕阳里去了。
我提着那根硬木棒子向井上和齐滕的方向走去。我看见井上和齐藤几乎同时端起了枪。我没有停下来,甜美地笑着,依然向前走着。我想给他们二位留一个永恒的印象——一个自信的、凌厉的、毫不犹豫的中国人的印象。
“8·5”光复,至少有500多日本关东军,就是戴着那些思想犯打死的野狗皮做的帽子向人民解放军投降的。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狗皮帽子”为线索,开篇写日军征用狗皮做帽子,与结尾日军戴“狗皮帽子”投降的补叙相呼应。
B. 划线处关于大雪的三处描写,与紧张的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为犯人与野狗的命运涂抹上冷酷、悲凉的底色。
C. “井上和齐滕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面对惨烈的人狗厮杀,日本看守异于常人的反应,足见其人性的泯灭。
D. 结尾处“我”在枪口威逼下,仍然选择提着木棒走向井上和齐滕,表现出“我”身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血性。
8. 小说写“思想犯”每日例行互打嘴巴,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9.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思想犯”打狗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1.推动情节发展:互打嘴巴是待在监狱里的例行“功课,在监狱都待傻了,期待打狗的日子。
2.与下文形成对照;打嘴巴的行为表现出“思想犯”作为中国人尊严、血性的丧失,与下文“我”在枪口威逼下,仍然选择提着木棒走向井上和齐滕形成对比。
3.突出文章主旨:抨击日本关东军的人性泯灭,突出表现中国人的尊严和血性。
9.
作品中的“我”是“思想犯”,是打狗事件的参与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与结尾日军戴“狗皮帽子”投降的补叙相呼应”,补叙错误。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这里不是补叙,是对事件结果的交代。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角度来作答。注意小说的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思想犯”每日例行互打嘴巴是重要情节,上文写狗皮帽子,而下文写日军让他们去打狗,这样写也更全面地刻画了“我”这一形象;互打嘴巴和提着木棒走向日军形成对比,突出了突出日本关东军的人性泯灭和中国人的尊严和血性;推动情节发展,互打嘴巴是待在监狱里的例行“功课,在监狱都待傻了,期待打狗的日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重从两个方面思考,即“我”在小说情节结构上的具体作用和主旨作用。从情节结构方面来看,作品中的“我”是“思想犯”,是打狗事件的参与者,借“我”之口,叙述我感受到的、我看到的,便于抒发作者的真实感受;从主旨来看,我是亲历者,我的感受直接表达出来,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B.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C.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D.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 “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
“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 “上疏”即上奏章。“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 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事件中,他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 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 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修筑两个城堡来制约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人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解河东粮食价格昂贵面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2)我先前所进陈的说法,心想立即就会实行,现在却寂静而听不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解答时,考生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等来判断,具体来说,文言断句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句意为:皇子推辞太子之位,到了一个月,可见他比一般人贤能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
“不赀之富”为名词,作“辞”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项、D项;“皇子”为名词,作“责”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分析错误。“琴瑟和谐”指夫妻关系和谐,而不是指“兄弟情深”。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项,“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可知,有关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制”,抵御;“籴”,买;“纾”,缓和。
(2)中,“向”,先前;“春秋鼎盛”,壮年;“遽”,立即。
【点睛】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为天章阁待制。司马光长到七岁,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就明了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离书。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等,这年他刚二十岁。他生性不喜欢华丽奢侈,在庆贺考中进士的闻喜宴上唯独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听从庞籍的征召,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以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修筑两个城堡来制约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解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峰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说是自己的责任,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认为他贤良。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进贡一种奇异的野兽,说是麒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吉祥的征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仁宗开始有病,可皇位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写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上奏:“我过去在并州任通判,所上的三个奏章,希望下果断地大力实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害处,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奏章说:“我先前所进陈的说法,心想立即就会实行,现在却寂静而听不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拉拢他们所结交深厚的人而已。过去‘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奏章送到中书省。”不久,仁宗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太子之位,到了一个月,可见他比一般人贤能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命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和无咎①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韩元吉,字无咎,南宋许昌人,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通判镇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浣溪沙》作于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之际。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词人与朋友不愿舍近求远去沙洲边饮酒,只想和友人一起欣赏窗外风景。
B. “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C. 夕阳晚照,吹角悠扬,作者与友人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
D. 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5. 作者的“愁”有哪些?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答案】14. C 15. ①对镇江边防安危的忧虑与关切。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一名戍边官员,自然对此最为关切,因此诗人说“夕阳吹角最关情”。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离愁。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作者与友人尽情欣赏这美丽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错。通过“懒向”“ 苦多闲日少”“ 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可知,此景应是一种凄凉哀伤之景,更增添作者的离愁。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以及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表明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 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一名戍边官员,自然对此最为关切,因此诗人说 “夕阳吹角最关情”,该句表明了对镇江边防的安危的忧虑与关切。“忙日苦多闲日少”,作者在镇江任职,整天忙碌,清闲的日子太少,表现了劳于仕宦的疲惫。“新愁常续旧愁生”,强调忧虑愁苦之多。“客中无伴怕君行”,写出朋友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此情此景,生发无尽的离愁别绪。
【点睛】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需要注意:
1.抓题目中的关键字来体味诗歌情感。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题材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2.从注释中的信息来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3.从固定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在诗歌中,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反衬周瑜的军事才能。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
(3)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答案】 (1). 小乔初嫁了 (2). 樯橹灰飞烟灭 (3). 封狼居胥 (4). 赢得仓皇北顾 (5). 虽有槁暴 (6). 不复挺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默写时应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樯橹”“胥”“槁暴”。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________人类的兄弟。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看到流逝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_______;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会平息烦躁的心情;面对_______,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单是一个秋天,( ):它的______,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它的成熟,会令人感到喜悦和满足;它的萧瑟,会让人觉得寂寞和悲伤。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铺天盖地 溘然长逝 满城风雨 悄然而至
B. 铺天盖地 一去不返 满城风雨 悄无声息
C. 比比皆是 一去不返 暴风骤雨 悄然而至
D. 比比皆是 溘然长逝 暴风骤雨 悄无声息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
B. 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C. 由于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
D. 当人在接触自然的时候,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会带给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
B. 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就接踵而至
C. 就会带给人们一模一样的感受
D. 就会带来飘飘欲仙般不同的感受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第一空处,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铺天盖地: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文段中强调到处都是,应选用“比比皆是”。
第二空处,一去不返: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现。流然长逝:忽然去世,文段中说的是“时光”,用“一去不返”恰当。
第三空处,暴风骤雨: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满城风雨;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文段中说的是在自然界中的感受,应用“暴风骤雨”。
第四空处,悄然而至:形容寂静无声地到来。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文段中说的是秋天在不知不觉中到来,应选用“悄然而至”。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适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本题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而且“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结构混乱,“当人接触自然时”和“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两句杂糅,应删去“当”,使“人”做整个句子的主语。所给选项中,A项,前后两个句子都没有主语,排除掉;C项,因果关系倒置,不合逻辑;D项,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应删除“当”。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归位、语句补写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补写的语句的内容往往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具体作答时考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筛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本题括号前后的主语都是“秋天”,从话题统一的角度来看,B项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应排除。从后文来看,秋天给人的感受应是不一样的,可排除C项。D项,“飘飘欲仙”比喻不当,与后文的“喜悦和满足”“寂寞和悲伤”不一致。
故选A。
【点睛】解答正确使用词语题,积累记忆是答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20.下面文段有三段推断存在的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小强觉得今天一天糟透了。一大早按时起来,小强推窗一看,车道上湿漉漉的,一定是下雨了。他穿上不合脚的胶鞋,带上雨伞出门。到十字路口时,信号灯坏了,路口车来人往,一片混乱。小强想,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出车祸,还是绕道上学吧。结果小强迟到了。走进教室,班主任批评小强:“你一定是因为赖床了才迟到的!”
①车道上湿漉漉的不一定是下雨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路口车来人往,一片混乱,不一定会出车祸。 (2). ③学生迟到不一定是因为赖床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准确表达的辨析能力。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主要有三种情形要特别注意:说话不留余地,结论能偏颇;不注意因果关系,强加因果;不注意条件关系,混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先看例句“车道上湿漉漉的不一定是下雨了”,再退找原句“车道上湿漉漉的,一定是下雨了”,可以发现这个逻辑错误是表述绝对,这就提供了思考线索,可以按图索骥找到其他两处“,路口车来人往,一片混乱。小强想,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出车祸”“你一定是因为赖床了才迟到的”。这两处也是表述绝对,必须看好逻辑关系和例句中的“不一定”,那么就可以仿写出其他两个句子:路口车来人往,一片混乱,不一定会出车祸;学生迟到不一定是因为赖床了。
21.下面是某学校设计的“未来课堂”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括“未来课堂”的三个基本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在线组织实施教学;②师生互动更高效;③统计反馈更精准。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此类试题时,应当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资料的主题或方向。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同时要注意图表细节,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某学校设计的‘未来课堂’的图示框架”,从图示来看,在未来课堂,教与学双方通过在线网络组织和实施教育,完成相关作业及测评,由此可概括出“未来课堂”的第一个特点:在线组织实施教学。然后根据图下方的文字,“高效提升”“精准得当”概括出其他两个特点。“高效提升”连接的是教师的评阅和学生的修改作业,这表明未来课堂能够使师生互动更高效。“精准得当”连接的是统计反馈和改善提高,那就使统计反馈更精准。
【点睛】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思—写。1.读:画面组成要素。2.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深层含义)。3.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答题格式和字数要求。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流行于高校的“夸夸群”火了。它是一种微信群,即“全方位地用华丽的辞藻疯狂地夸奖吹捧你”的多人群聊。据了解,包括上海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
有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减压方式,迎合了大学生对情感交流的需求。
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并不是真心夸奖,而且也不是所有行为都适合夸奖,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好好提升自己。
对于上述看法,你有什么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浮夸”的赞美也是一种安慰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一宿舍学生突发奇想建立了夸夸群,在群里,无论发什么都会收到别人的夸奖和赞扬。夸夸群火了,其他高校也纷纷跟进,最近就有群聊名称中含交大、天大、同济等高校的截图被网友贴出。
不论在群里是说自己感冒了,还是说自己去领了3个快递,或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待在宿舍,群友们都能利用奇思妙想花式夸耀对方。但随即,就有人对这种随意的夸奖持反对态度,认为没有规则的夸奖太虚伪。但我认为,在这遍地是杠精、文青的网络“高压”环境中,能在不花费任何经济成本的情况下,自己很平常的一句话就能得到“夸精”们千奇百怪的赞美,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收获,再“浮夸”的赞美也是别人绞尽脑汁为你量身定做的“安慰”,何必对此太苛刻了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高校当中风靡的“夸夸群”其实是年轻人自己建立的抗压支持系统。一毕业就失业的焦虑,不仅出现在毕业生身上,很多好像高校新生在刚踏进大学校门时,就为自己早早做了大学四年读研或是考各种技能证书的打算。面对各种压力,除了与身边朋友宣泄外,其实大半部分的无聊和痛苦的时间还是需要自己去消磨。在这种情况下,弱关系的夸夸群就能满足自己的自尊、自恋的心理,陌生人的夸奖虽然很假,但自己被夸之后,压力就在无形之中被减少了,而为自己找到一个宣泄口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的确,与浮夸的“夸赞”相比,严峻理性的批评纵然有其价值,现实中遇到的困难不是别人的一两句夸奖就能迎刃而解的,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但在夸夸群找到的自信和安慰,难道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来说就是没必要吗?面对那些没有规则的夸奖,已经成年了的大学生其实也有自己的处事判断,他们想要的只是一种与人分享心事的安慰和快乐而已。从某种角度而言,夸夸群虽然是年轻人的自我狂欢,但这种为自己找到情绪的宣泄口进而调节自己的心情,其实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或许现在很火的“夸夸群”,不久之后就会遇冷,它有可能只是暂时的一个娱乐解压的方式罢了。但不管怎样,当人们在面对压力时,寻找最合适自己的调节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浮夸”的赞美也是一种安慰,让跳楼的天之骄子因此而减少些的话,那么“夸夸群”就是有价值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中的现象来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是考查考生关注生活,体悟人生的能力。行文时可以先对现象做出评判,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材料分析,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背后折射出的人们的心态,行文的过程中要展示出自己的思辨能力。
【审题】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现象,即“夸夸群”在高校火爆流行,二是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态度,主要包括两种,一种认为这是一种减压的方式,迎合大学生对情感交流的需求,一种认为“夸夸群”中的夸奖并非真心,同时很多行为并不适合夸奖,认为大学生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两种观点各有自己的理由,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来分析立意,也可以做辩证分析。从减压的角度来看,“求夸”来自于压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依然会存在很多压力,生活学习的不如意,一个不期而遇的意外,都证明了“压力无处不在”;进入职场,压力依然存在,而排解压力,疏解个人情绪,就想要有效的疏解渠道。从情感需求的角度来看,学生求夸的心态,表明生活中缺少激励,职场中同样如此,压力人人都有,鼓励人人需要,谁不想身在一个充满温情、存在激励的现实空间?而“夸夸群”以一种极致的形式,对接着这样的现实需要。从这方面来看,考生可以围绕“疏解压力”“释放压力”“感受夸赞之力”等方面进行立意。“夸夸群”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生活终究需要勇敢面对,酸甜苦辣咸,亲自尝过之后才知其中滋味,才会有随之而来的成长与进步。否则,翘起屁股做将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可能一时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但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到头来还是要自己去面对、去解决。年轻人在遇到压力时,应该学会自我调节,而不能一味借助这种虚拟的夸赞来自我蒙蔽。所以说,对于“夸夸群”里的和谐世界,偶尔进去“尝尝鲜”、放松一下心情即可,千万不能弄假成真,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只有努力才能保持体面,只有实力才能获得尊重。若想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首先要自我认同,自我肯定。从这个角度来看,考生可以围绕“直面现实”“正视生活”“实力才能赢得夸赞”等进行立意。考生也可以辩证分析,如“理性对待‘夸夸群’”等。
参考立意:“夸夸群”,演绎减压刚需;“夸夸群”凸显人们渴望社会认同;“夸夸群”,让我感受夸赞之力;最好治愈是鼓励;游戏中释放压力;正确对待“夸夸群”背后的求赞心理。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浮夸”的赞美也是一种安慰》,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其次由现象引出自己的观点——再“浮夸”的赞美也是别人绞尽脑汁为你量身定做的“安慰”。接着分析“夸夸群”流行的原因以及彰显出的人们的真实心理。结尾再点材料,并明确点题,强化观点。
素材:
素材一:
其实,疏解个人情绪的需求可谓无所不在。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到处充斥着压力。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线上线下“朋友圈”,但很多的委屈,根本找不到“倾听者”,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
压力人人都有,鼓励人人需要,谁不想身在一个充满温情存在激励的现实空间?而“夸夸群”以一种极致的形式,对接着这样的现实需要。
因此,“夸夸群”固然有网络无厘头的特点,但“夸夸群”外确实有夸张的现实世界。
年轻人在遇到压力时,应该学会自我调节。这固然重要,但也应该看到压力的存在以及疏解压力的需求。其实, 不只孩子需要鼓励,大学生和走上岗位的人也有需要,“夸夸群”外存在求夸赞的刚需。
素材二:
“夸夸群”的出现,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曾经风靡互联网世界的丧文化。
和“夸夸群”里极尽夸张的表达方式一样,丧文化也有自己的符号和密码:表达个体悲观的戏谑语言、文字或图画。对于刻意传播群体负面情绪的“丧”,的确需要警惕。
但不难发现,不管是以“夸”人为己任,还是整日把“丧”挂在嘴边,绝大多数年轻人并非如自己所说的那样,真得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而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流行表达。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夸夸群”不过是信息时代消费主义的象征。所谓年轻人缺少激励以致求夸,或者缺少动力以致颓废,很多时候不过是外界的想象。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享受过程,仅此而已。
对于“夸夸群”既不必批评,也不必推崇,不妨冷静旁观,抑或尽情参与。就算“夸夸群”很快消逝了,也大可不必怅然若失,在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一波又一波新兴事物会向我们袭来。很多时候,它们并不具备什么“意义”,也不在乎这些虚无的概念。它们,就是“碎片化”本身。
素材三:
不可否认,夸夸群的“求夸”之意,其实也一定程度说明了“鼓励教育”的现状。比如,复旦校园内兴起的夸夸群,就源于微信群友的一句“我想被夸”。
提到求夸,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更多是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的事,与此相对应的就是鼓励教育。而到了大学阶段,鼓励教育就很少有人讲了。
求夸来自于压力,不管是中学期间,还是进入大学,成长路上都会存在很多压力。生活学习的不如意,一个不期而遇的意外,都证明了“压力无处不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出现了网上网下两个世界,互联网更是扩大了娱乐新的连接,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排解压力,就存在有效的疏解渠道。
学生求夸的心态,表明生活中缺少激励,年青一代想通过这种方式,疏解个人情绪,包括压力或其他情绪。 这种观点,并非无稽之谈,很值得重视。
素材四:
表扬与夸赞让人们做事的态度更加积极,更有动力,也能很有效的减轻对失败的心理负担。但夸夸群里夸奖实则是不符合夸奖心理学的逻辑的。
一般来说,被夸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你有没有值得夸奖之处?另一方面他想不想就此夸奖你?而在“夸夸群”里,第一个方面不再是必要条件,只要群内成员愿意,无论你说什么都会被夸奖。
我们对夸奖的需求其实是从小就有的,努力表现期望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在我们价值观尚未形成的时候,其他人的肯定、夸奖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但已经成长的我们,为什么还会沉浸在这种虚假的夸奖之中?是非对错,我们并非没有自己的判断,但我们缺乏面对的勇气,渴望寻求一个借口,而夸夸群正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夸与被夸双方都心知肚明这种夸奖何其的虚伪、没有凭据,但是你信了或者说你接受,那么它才能起到作用。
夸奖固然重要,但我们千万不能沉溺于夸奖,养成只能接受夸奖、听好话的习惯。育儿专家们都强调,“孩子需要夸但不能乱夸”,“夸孩子必须夸到点子上”,况且,我们还是孩子吗?
在如今的社交环境下,太多的东西会约束我们情感的表达,主动大方地向别人表示赞赏似乎越来越难做到,网络上存在的个别杠精和喷子也让很多人心存余悸。
希望这种不分青红皂白、没有原则的夸夸群可以少一点,多一点鼓励群,认清现实群之类的,努力去拥抱真实的生活!
【点睛】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相关文档
- 广东省汕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2021-06-0327页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2021-06-0327页
-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18-2019学年2021-06-0324页
- 上海市静安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311页
-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二中2019-2020学2021-06-0322页
-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21-06-0320页
- 重庆市大足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2021-06-0312页
-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2021-06-0314页
- 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15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2021-06-0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