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 M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04 文学类散文阅读之主旨手法
夯实基础
1.【2018 届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艾平
在我六岁的那一天,我亲爱的老祖母,你把我举在马背上,我的腿够不到马镫,你就用
红缎子把我捆在马鞍子上。你手牵着马缰绳在前面走,一连走了三个屯子,带我拜见了三个
可靠的人。你说的话,现在每一次想起来,总是忍不住眼泪。
“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叔叔了,请你教给他套马的本领吧!我把这没有阿
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舅舅了,请你教给他养牛的手艺吧!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
姑父了,请你教他当一个勇敢的男人吧……”
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晴,又闭上。你把我拎
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
撞奶。
那小牛犊抻开四条腿跑,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
它,却抱不走它……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
身底下。
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遇到事情不要慌。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
就远远地看着它。如果遇上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阳光温暖。我看见一头母羊正在分娩,我按着老祖母教给的办法,果然一头湿漉漉的小
羊羔就在我的手里诞生了。不一会儿,又有一只母羊生出了一只黑脑袋瓜的小羊羔。
我正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也有了生产的迹象。也许是头一次生
产,它显得十分惊慌。天色暗下去,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
盘旋着。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
它的子官被我给拽脱落了。
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
一点点送回母羊的腹腔。你又令我提起母羊的后腿,往下顿了几下,还在母羊的下腰处系上
了一条皮带,然后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
发生那样开始吃草了。
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你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
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
都是草原的孩子。
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它离我们的蒙
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一动不动。
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我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就在这时,我的肩膀
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它掏你的马群了吗?它叼你的羔子了吗?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
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
你拎着一块羊腿肉,走到离那只狼大约五六米远的地方,把羊腿肉往狼跟前一扔,可那
狼没有动。
“嗥……嗥……”,直到夜晚,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甚至你拴在羊圈前
的牧羊犬都没有被惊动。突然,我听见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嗥……嗥……
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我定神一看,啊?竟是你,我的老祖母,
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呼救声,赶来了。那母独把头低向身旁的草丛,叼起一只小狼崽。接
着,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原来,那母狼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
的孩子,它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才敢召唤同伴来救助。
事实证明你说的对,这群狼的家就在周围的草场上,而我们的畜群却不曾被袭击。
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选自 2017 年 7 月 16 日《文汇报》,有删改 )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回忆老祖母带“我”去拜见三个可靠人时所说的话,透露出“我”的身
世之苦,也表现了老祖母为了教育“我”而煞费苦心。
B.写老祖母训练“我”抓抱小牛犊的两段描写,既形象又传神,生动地展现了“我”
一步一步成为一名臂力强壮的小牧童的艰难经历。
C.在给小个子母羊接生时,由于急躁竟然给它造成极大伤害,老祖母不但没有怪罪
“我”,还耐心教导“我”要体谅牲畜的冷饿病痛等。
D.老祖母阻止“我”伤害母狼、试探母狼、帮母狼呼唤同伴等细节描写,揭示了老祖
母善待生灵的思想和本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答案】C
(2)文中画线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内容上,紧扣主题。作者以“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都是草原的孩子”
表现老祖母教育“我”作为草原的儿女,要学会与草原上的所有生物和平共处,患难与
共,互相帮助。②结构上,承上启下。这段话既是对前面“我”给小个子母羊接生的教
训总结,也为后文老祖母帮母狼渡过难关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解答该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作答,内容上这段
话是老祖母在我给小个子母羊接生时,由于急躁竟然给它造成极大伤害后教育我的一段
话,“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
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这是祖母在
教育我要学会与草原上的所有生物和平共处,患难与共,互相帮助。结构上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我给小个子母羊接生时,由于急躁竟然给它造成极大伤害,也为下文老祖母在
母狼遇难时帮它渡过难关埋下伏笔。
点睛:文中开头段的作用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
关的某种感情。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
铺垫。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
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结
尾段的作用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
之。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
作用。中间段的作用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
(3)文章为什么以“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①字面上,“你”指老祖母,象征牧人的前辈,“我”是祖母的孙子,象征牧人的
后代,该题目表明牧人的后代从前辈那里继承了与草原的相处之道,凸显了文章主旨。
②题目中的“就这样”,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遐想;以此为题目统领全文。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表达效果,可以从标题的内容、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和表现主
题 几 个 角 度 切
2.【北京市通州区 2018 届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椅子
我从伍嘉思《明式家县经服录》中看到过一把黄花梨波浪纹围子玫瑰椅。这把玫瑰椅最
引人注目之处,就是波浪纹式的纤细直棂,装入椅背框与扶手下的空间,仿佛流水的曲线,
让人看到自然界的无声运动。中国人把流水造在家具里,那样不动声色,又天衣无缝,更重
要的是,在当时,它并不是为博物馆打造的陈列品,而是作为一件普通家具,被置放在最日
常的生活空间里。
几百年前的一把木椅,让我们在客厅的穿堂风里,感受到江河流淌、山川悠远,甚至可
以想到大河之洲,我们文明源头的关关雎鸠。一如我的朋友徐累:在俄罗斯,被圣彼得堡宫
殿里的水波形帘幕所撩动..,引发了他对 19 世纪末浪漫主义的伤感回顾。我想这不是过度阐
释,在那把木椅里,在榫卯构件的起承转合里,一定藏着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浪漫构想,然
后,用典型的中国式表达呈现出来所以中国没有柏拉图、黑格尔,但中国有孔子,有惠能,
他们的思想,都像雾像雨又像风,让我们感受和领悟。
一件家具,就是一个微缩的宇宙,或者说,是宇宙的模型。坐在一把木椅上,就是坐在
这世界的中央,天地与我并立,而万物与我为一。可品茗、可读书、可闲聊、可打盹、可做
梦、可发千古之幽思,唯独不能把世界从自己身上甩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家事国事,风声雨声,都在这里,入耳入梦。尽管那只是一把椅子。
有人会说,明式家具并不实用。家具,首先要考虑为人所用,实用功能永远放在第一。
这固然不错,但我想说,在古代中国身体从来都是听命于心的,而生活的品质首先取决于内
心的品质。所以,明式家具诸如书案画案、琴桌酒桌,虽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灵魂的道场
——中国人的精神修炼,就在日常生活里进行。它们引导我们的精神向上,而不是让我们的
屁股沉沦..向下。风骨传典,风物流芳,明式家具,就这样,承载着落实于物质的文化观念与
精神图腾。
在当下中国,许多人都喜欢在办公室墙上挂一幅书法,上书四个大字:厚德载物。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四个字原本出自《周易》,意思大抵是:只有德行淳厚..,才配
得到物质的供养。在中国,物从来都是与德相对应、成因果。因此,物,不只是“物”本身,
而是生命、是精神。中国人讲“物理”,不同于西方人讲“物理”。西方人的“物理”,纯
属客观世界的规律,声光电色的运行之理。中国人的“物理”,是指“万物的道理”,“格
物”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就是要以天地万物的道理完善我们的精神。所以《大学》里
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知识分子的这一系列
必修课,物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头。
很多年前,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在故宫研究院满目花开的小院子里,坐在办公室一把老
旧的明式椅上,听郑珉中先生不紧不慢地讲琴之九德,谓:奇、古、透、静、润、圆、清、
匀、芳,面目慈祥而陶然..。那时,这位故宫古琴专家已年逾九旬,历经荣辱,人却变得格外
温暖和透明。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风雨,居住在他的心里,通过他的古琴流泻出来,宠辱不
惊。与他面容的苍老相反,他拨动琴弦的手指,暗含着岁月赋予的灵巧与力道;他内心坚守
的品德,亦像一件明式家具,越擦越亮,永不蒙尘。
一件家具、一张好琴,都自有它的品德所在,品德不佳之人,想必是摆弄不了。王世襄
先生谈明式家具,谈到家具有“十六品”,即: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
穆、裱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型、清新。人与之相配,才称得上完
美。不配,人就显得尴尬,反正家具不会尴尬。
(取材于祝勇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仅仅作日常使用的那把明式黄花梨玫瑰椅也很有文化品位。
B.土豪喜欢挂上一幅“厚德载物”的书法作品,是为了附庸风雅。
C.儒家的知识分子修养讲“格物”,要以物的道理完善人的精神。
D.中国自古就赋予物以生命、精神,都是物与德相对应、成因果。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
果倒置”“混淆范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
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
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
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
寻找细微的差别。
(2)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撩动:拨动,拂动 B.沉沦:陷入疾病之中
C.淳厚:淳朴,敦厚 D.陶然:闲适欢乐的样子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B 项,结合文本
内容“中国人的精神修炼,就在日常生活里进行。它们引导我们的精神向上,而不是让
我们的屁股沉沦向下”分析可知,应解释为“沉迷、沦陷,比喻对某事物迷恋不已”。
(3)文中写了郑珉中先生讲琴,概括郑先生的形象特点,并阐释作者写郑先生的用意。
【答案】郑先生面容苍老,慈祥而陶然,温暖而透明,宠辱不惊,琴艺精湛,品德高尚。
作者写郑先生意在表现物与德相对应,即有九德的琴与有厚德的人(郑先生)相对应。有九
德的琴是郑先生灵魂的道场,使其德艺双馨。琴与人相得益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及作用。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
息,并加以概
(4)读第 2 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一把直棂式波浪纹明式木椅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②概括“中国式表达”的特点。
【答案】①让作者想到了江河流淌、山川悠远;想到了大河之洲,我们文明源头的关关雎鸠;
想到了那把木椅里,一定藏着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浪漫构想。
②含蓄、简洁、自然、形象、浪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立足文本第二节内容,一把直棂式波浪纹明式木椅让
作者想到了什么,结合文本内容“感受到江河流淌、山川悠远,甚至可以想到大河之洲,
我们文明源头的关关雎鸠”“在那把木椅里,在榫卯构件的起承转合里,一定藏着中国
人对宇宙秩序的浪漫构想”分析即可。“中国式表达”的特点,“甚至可以想到大河之
洲,我们文明源头的关关雎鸠”,含蓄;“一定藏着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浪漫构想”,
浪漫;“有惠能,他们的思想,都像雾像雨又像风”,自然、形象。
(5)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答案】这句运用正反对比和拟人等手法,(手法)表明有德的人才配用有德的器物;品德
不佳的人用有德的器物,会因为不配而显得难为情。(内容)作者借此表达了物我合一,
以天地万物的道理完善我们的精神的一种哲学思考。(情感态度)简洁有力,生动形象,
富于情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内容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与之
相配,才称得上完美”,结合文本内容“一件家具、一张好琴,都自有它的品德所在,
品德不佳之人,想必是摆弄不了”分析,表明有德的人才配用有德的器物。“不配,人
就显得尴尬,反正家具不会尴尬”,品德不佳的人用有德的器物,会因为不配而显得难
为情。“物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头”,表达了物我合
一的思想。“相配”“不配”“反正家具不会尴尬”,用对比和拟人手法。
(6)本文中写别的那把椅子具有丰富的内涵。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物品描写的作用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 3 问,黛玉在贾政房中所见“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
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这既可见富贵人家对居室文化的高雅追求,也表
现了贾府的家道中落。
B.《红岩》中,龙光华牺性后,狱友们发现他贴胸的衣袋里,装着一颗谁也没有见过
的红色的五角星。这颗晶亮的红星是他前深藏在心里的愿望,是狱中每个共产党
员坚定的信仰。
C.《故乡》中,闰土从“迅哥儿”家拣东西时特别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从中可以看
出闰土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神灵,可见残酷的阶级压迫已经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
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D.《老人与海》中被桑地亚哥“用好多面粉袋子补过的旧帆”,仿佛在宣告老人永远
都捕不到鱼的霉运,但他却始终没有停止行动。这张旧帆成为许多遇到困难的读
者心目中的精神图腾。
【答案】A
3.【广西区 2018 届 4 月高三考前模拟联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横街
肖复兴
南横街是一条老街。金代在北京建都,南横街的地理位置,正对着当时皇城之东的宣华
门。都城建立之后,南横街成了与北面的通往广安门的骡马市大街相平行的东西两条主干道。
南橫街,就是在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鼎盛期应该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
南横街,从来不是一条商业街,而是一条文化街。这之后也就是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时
期,这条老街周围住着那么多的有识有志的知识分子。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个地区,一条街
道,如果有了文脉的积淀,是可以延续的。
但是,延续是有条件的,那便是这个地区这条街道在时代变迁中的地理位置,与这个时
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匹配。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地理相关联的宣南文化,在民国时期逐渐
衰退。到了北平沦陷期和北平解放之后,南横街已经完成了从文化街到贫民街的转型。一条
老街的文脉就此消失殆尽。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时的南横街已经败落,甚至与和它平行的骡马市大街都无法相比
了。骡马市大街因有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商业发达,常常是车水马龙。而南横街上那些香火
鼎盛的寺庙,和那些曾经往来无白丁的会馆,都已经沦为人口密集的大杂院。
那时在南横街有周家两兄弟,冬天里卖的烀白薯非常出名。
在老北京,烤白薯是最平民化的食物了,便宜,又热乎。民国时,徐霞村先生写《北平
的巷头小吃》,提到他吃烤白薯的情景。夸张地用了“肥、透、甜”三个字,真的是很传神,
但还有一种煮白薯的吃法,今天已经见不着了。在街头支起一口大铁锅,放上水,把洗
干净的白薯放进去,一直煮到把开水耗干。因为白薯里吸进了水分,所以非常的软,甚至绵
绵得成了一摊稀泥。老北京人又管它叫做“烀白薯”。烀白薯的皮,有点儿像葡萄皮,包着
里面的肉简直就成了一兜蜜,一碰就破。因此,吃这种白薯,一定得用手心托着吃,那劲头
和吃喝了蜜的冻柿子有一拼。
那时候,周氏兄弟俩,把着南横街东西两头,各支起一口大锅,所有走南横街的人,甭
管走哪头儿,都能够见到他们兄弟俩的大锅。
别看卖的只是这么个简单的吃食,对白薯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和烤白薯有区别。一定不
能要那种干瓤的,不然烀出来的白薯,就没有喝了蜜的意思了。周氏兄弟选择的是麦茬儿白
薯,或是做种子用的白薯秧子。老北京话讲:处暑收薯,那时候的白薯是麦茬儿白薯,是早
薯,收麦子后不久就可以收,这种白薯个儿小,瘦溜儿,皮薄,瓤儿软,好煮,也甜。白薯
秧子,是用来做种子用的,在老白薯上长出一截儿来,就掐下来埋在地里。这种白薯,也是
个儿细,肉嫩,开锅就热。而且,还有一条,便宜。
当然,关键的是,只有这样的白薯烀到最后留在锅底的,才能够带蜜嘎巴儿。过去卖烀
白薯的都这样吆喝:带蜜嘎巴儿的!这个“蜜嘎巴儿”。指的是被水耗干挂在白薯皮上的那
一层结了痴的糖稀。民国有竹枝词专门咏叹这个“蜜嘎巴儿”:“应知味美惟锅底,饱啖残
余未算冤。”那是包括我在内的小孩子的最爱。
如今的南横街,风光更是不再。不要说与历史上鼎盛期相比,就是和我二十年甚至十几
年前去那里相比,都难以看到它的旧貌了。面目皆非的南横街,如今最有名的,一是悯忠寺,
一是小肠陈。悯忠寺,原来不在南横街上,而是在街北里面。南横街的拆迁,让悯忠寺显露
了出来。小肠陈以卖卤煮出名,不过,它的老店并不在这里。每次路过小肠陈的时候,总会
让我想起当年把着南横街东西两个街口卖烀白薯的周氏兄弟。或许,是让小肠陈桃代李僵,
替换他们兄弟俩的位置吧,让人们别把过去关于这条老街残存的那一点儿记忆完全斩断灭
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交代了南横街的悠久历史及其文化地位,然后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南横街
的变迁历程。
B.文章重点描述了南横街从文化街转型为贫民街后的历史风貌,为文章结尾抒情、议
论做好了铺垫。
C.“包着里面的肉简直就成了一兜蜜,一碰就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烀白
薯皮薄、甜腻的特点。
D.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烀白薯,说明烀白薯在我童年时留下了深刻印象,突出了我
童年时生活的艰辛。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文章的结构,BC 项考核文
章的手法,D 项考核文章的情节,其中 D 项,“突出了我童年时生活的艰辛”分析错误,
应是突出南横街变成贫民街后的风貌。
(2)结尾写到“让人们别把过去关于这条老街残存的那一点儿记忆完全斩断灭绝”,文中
写了南横街哪些“残存”的“记忆”?
【答案】①明清时期南横街浓郁的文化气息;②民国时期南横街文化气息的消失和贫民窟的
形成;③代表老北京名吃的周氏兄弟的烀白薯;④曾经香火鼎盛的寺庙和往来无白丁的
会馆。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文中写了南横街哪些“残存”的“记忆,
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它的鼎盛期应该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随着时代的变迁,
与地理相关联的宣南文化,在民国时期逐渐衰退”“那时在南横街有周家两兄弟,冬天
里卖的烀白薯非常出名”“而南横街上那些香火鼎盛的寺庙,和那些曾经往来无白丁的
会馆,都已经沦为人口密集的大杂院”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核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
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
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
(3)阅读全文,探究“南横街”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文章写南横街历经了时代的变迁,由鼎盛时期逐渐走向衰落,以致拆迁而变得面
目全非,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南横街)变迁的喟叹之情。②文章写南横街由鼎盛时期的
文化街逐渐变成了贫民型的街道,它的文脉消失了,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消失的惋惜
之情。③文章结尾处写到小肠陈替代烀白薯成为南横街的代表事物,表达了作者对新事
物代替旧事物既惆怅又豁达的复杂情感。
临门强化
1.【江西省 2018 届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社稷坛抒情
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
社稷坛是北京九坛之一。古代帝王,在社稷坛祭地。祭地为了要求土地肥沃。五谷是从
地里长出来的,因此,人们臆想的稷神(五谷)就和社神(土地)同在一个坛里受膜拜了。
穿过古柏参天、处处都是花圃的园林,来到这个社稷坛前,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
在庄严的宫殿建筑之前,有这么一个四方的土坛,屹立在地面,它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
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这图案使人沉思,使人怀古。
这坛后的宫殿是华丽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真是金碧辉煌!而坛呢,却
很荒凉,就只有五色的泥土。这使人想起: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
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在这个土坛上走着,仿佛走进
古代去,走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在那里,莽莽苍苍,风声如吼。一个戴着高冠,穿着芒鞋
的古代诗人正在用他的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吟咏着诗句。
这是屈原的声音,也是许许多多古代诗人遥望原野时曾经涌起的感情。这种“大地茫
茫”的心境,是和对于自然之探索和对于人间疾苦的忿慨联结在一起的。
想一想这些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劳动者开辟这些土
地,是和大自然进行过多么剧烈的斗争呀!这种斗争一代接连一代继续着,我们仿佛又会见
了古代的唱着《诗经》里怨忿之歌的农民,像敦煌壁画上面描绘的辛勤劳苦的农民,驾着那
种和古墓里挖掘出来的陶轮牛车相似的车子,奔驰在原野上,辛苦开辟着田地。
在这个五色土坛上面走着走着,仿佛又回到几千年去,会见了古代的思想家。他们白发
苍苍,正对着天上的星辰,海里的潮汐,陶窑的火光,大地的泥土沉思。日月经天,江河行
地,四时代谢,万物死生,都使他们抱头苦思。他们看出一点道理,世上的万物万事,有因
有果,有主有从,它们互相错综地关联着……正是由于古代有这样的思想家在这样地思考过,
才给后来的人们创造了这样一座五色的土坛。
我们汉民族的摇篮在黄河的中上游,那里绵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因此,黄色被
用来配“土”,用来配“中心”,成为我们民族传统中高贵的颜色。中心是不同于四方的,
能够生长五谷的土地是不同于其他东西的,黄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在社稷土坛的中心,
黄土被特别砌成了一个圆形,审视这个黄色的圆圈吧!它使我们想起奔腾澎湃的黄河,想起
在地层下不断被发掘的古代村落,也想起那古木参天的黄帝的陵墓。
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每一个人在人类智
慧的长河旁边,都不过像一只饮河的鼹鼠。在知识的大森林里面,都不过像一只栖于一枝的
鹪鹩。这河是多少亿万滴水汇成的啊,这森林是多少亿万树木构成的啊!
瞧着这个社稷坛,你会想起了中国的泥土,那黄河流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红壤,肥沃
的黑土,洁白的白垩土……你会想起文学里许许多多关于泥土的故事:有人包起一包祖国的
泥土藏在身旁到国外去;有人临死遗嘱必须用祖国的泥土撒到自己胸口;有人远从异国归来,
俯身亲吻了自己国门的土地。
瞧着这个紧紧拼合起来的五色土坛,一个人也会想起了国土的统一,在我们的土地上,
为了统一而发生的战争该有多少次呀!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高度统一过,等
我们解放了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以后,这种统一的规模就更加空前了。
我在这个土坛上低徊漫步,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仿佛曾经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
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
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啊,这座发人深思的社稷坛!
(选自奉牧同名散文,有删节)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社稷坛后面金碧辉煌的宫殿,写宫殿的飞檐、斗拱、琉璃瓦与白石阶,自然
引出在泥土上创造宫殿的劳动者。
B.文章联想丰富,面对着社稷坛诗人联想到屈原、《诗经》、敦煌壁画,联想到包着祖
国泥土到国外去的游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作者写黄土高原,认为“黄色”不同于其他颜色,是“高贵的颜色”“是不同于其
他颜色的”,洋溢着对华夏文明发源地的自豪感。
D.文章开头句,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交代了社稷坛的位置,语句平淡而自然,既照
应了标题,还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
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既考查技巧,又考查语言和情感。考生需要先明确
考查的角度,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D 项,“文章开头句,……还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
用”错误,第一段说“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
“社稷坛”是本文的写作对象,第一段引出这一对象,应是“总起”,即引出下文;而
“总领全文”的作用是对下文内容的概括,后文主要是围绕这句话展开,本文的开头句
没有对下文内容的“概括”,只是起了“总起”“引出”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作用:①总结上文由社稷坛而联想到的众多内容;②既照应标题,又和首段前后呼
应,使文章结构圆合。③感叹句结尾,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或“深化了文章的
主题”)。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解
答此类题目一般从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
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
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
(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
根据位置思考,比如本题是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
题的关系,即照应标题,二是看与开头段的作用,呼应开头,首尾圆和,三是看主旨上
的作用。
(3)面对社稷坛,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歌颂古代哲人的智慧与对自然奥秘的探寻精神。②对劳动者寄予深情,赞颂他们
创造了人类财富与文明。③抒发了眷恋故土与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解析】题干问的是“面对社稷坛,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是探究题,探究的方
向 是 “ 思 想 情 感 ” ,
2.【2018 届重庆高三科研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 曲 风 流
张国中
“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二人要去观青,捎带着放风筝……”
正值初夏的夜晚,月华如水。我坐在老家的院子里,独自呼吸着浓郁的小麦扬花的馨香,
沉湎在故土的芬芳里。忽然,夜之深处,不知谁唱起了一曲落子调,隐隐约约,似有却无。
顿时,这熟悉的音律,像涓涓溪流浸润我心。侧耳细听,不禁若醉若痴。这就是我魂牵梦萦
的乡曲,这就是被誉为“小风流儿”的南皮落子调!
一曲落子调,梦魂到家乡。或许是因了地理的优势,这里既承齐鲁儒家文化之底蕴,又
兼燕赵慷慨悲歌之豪气。所以,南皮落子也有文武之分,说来它已有 150 余年历史了,其鼎
盛期在清末民初。那时,村村都有“落子房”,人人都会跑落子。落子所表现的内容多是男
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在表演中,“挥鞭”为男演员动作,洋溢着一股威武和彪悍;“打板”
和“舞扇”,则为女演员动作,充溢着一种优雅和柔美。我无数次观赏落子,每每被激励,
被感动。我觉得,南皮落子,该是最具有民间和汉民族色彩的集体舞了。
这一带,人们最喜欢的就是逢年过节跑落子,它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男女
老幼皆宜。特别是年轻小伙子,更是落子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乐意用强健的体魄、洒脱的
舞姿,去展示自己的风采,去撩拨心仪姑娘的芳心。因此,各乡各村都有年轻的落子高手。
近些年,乡村文化生活丰富了,但跑落子仍然是乡亲们的首选活动。我常想,当今艺术
界提倡返璞归真,就是让艺术回到朴素率真的境界中去,回到创造艺术本身的坚实的土地上
去。记得我在北京拜访一位南皮籍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时,他动情地说,一听到《放风筝》、
《茉莉花》这些落子调,我就会流泪,就会梦回家乡。我知道,南皮落子调,就是乡音,就
是乡情啊。我真希望各门类的艺术家们都不妨来看一看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看一看这些
一年到头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是怎样以他们的理解,把生活变成艺术的。庆幸的是,我的
这个愿望正在实现。南皮落子已经凭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先后多次登上央视和省电视台
的大雅之堂,去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么令人鼓舞!
“姐妹二人忙不停,梳洗打扮把衣更,镜子照花容……”
亲切的落子调,在寂静的乡村夜里响起,悠悠然飘得很远,绵绵不断似乎一直到天边。
在悠扬的乡曲里,我不禁想起儿时的一段往事。许多年前,邻居水英姐和三民哥都是村里唱
落子的高手。三民哥心灵手巧,会吹笛子,还拉得一手好二胡。他爱落子成癖,平素嘴里哼
的唱的都是落子调。冬夜漫长,邻居们聚在一起,围着火盆,喜欢静静地听三民哥用自制的
竹笛吹奏落子调。他能连续吹奏 30 首落子调而脸不红,气不喘,令人叹服。每当此时,水
英姐就一手打竹板,一手舞彩扇,随曲而舞。二人青梅竹马,在一起唱落子更是一对配合默
契的好搭档。当时,我们村里穷,穷得小伙子们都娶不上媳妇。水英姐的父亲强拧着把她嫁
到百里之外的一个村子,为年近 30 的儿子换回一个媳妇。从此,人们都似乎注意到,三民
哥变得忧郁了,整天沉默寡言。每到夜晚,村头的古槐下,他用笛子吹奏落子曲,以排遣内
心的孤苦,向无际的黑夜诉说自己的愁思。那年冬季挖河,三民哥也去了,却再也没有回来。
他因心力交瘁倒在了工地上。一颗孤独的心连同动人的笛声消失了,也永别了他挚爱的落子
艺术。后来,听说水英姐回娘家时,特意跑到三民哥的坟上大哭一场……
“姐姐穿的是葱心绿,妹妹穿的是石榴红,裙子系在腰中……”
动人的落子调,迷迷蒙蒙的,像来自遥远之地,似从大地母亲胸腔里发出来的,飘荡在
夜空中,充满温柔爱抚的韵味,让人似乎感知到演唱者的心灵。我起身踱出院外,却寻不到
唱曲者的踪迹,只感觉从池塘那边吹来一阵沁人心脾的杨柳风。那歌声也仿佛随风而逝,再
也听不到了。
我望着附近黑黝黝的麦海,还有远处黑的树林,暗自思忖:也许这歌声,本身就是夜魂
的心曲,或者就是我们南皮乡曲风流调的神韵吧。
(选自《散文百家》2015 年 05 期)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子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与当地人生活联系紧密,跑落子成了他们最
重要的文化生活。
B.南皮籍电影表演艺术家那番动情的话,深化了“南皮落子调就是乡音、乡情”这一
主题思想,为后文作者希望推广南皮落子这一民间艺术作了铺垫。
C.三民哥和水英姐青梅竹马,却被水英姐的父亲强行分开。水英姐远嫁,三民哥心力
交瘁而死。回忆他们,我心生同情,更多的则是对水英姐父亲的不满。
D.文章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我”对南皮落子的喜爱
和赞美,字里行间,尽是“我”的深深乡土情。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 AC 项考核情节,B 项考核文章的语
段作用,D 项考核手法,其中 C 项,“更多的是对水英姐父亲的不满”理解有误。我同
情他们,但并没有不满。我是在多年后听到落子曲回忆起的他们,且在文中提到“我们
村里穷,穷得小伙子们都娶不上媳妇”,水英姐父亲当年的做法也是情有可原。
(2)全文三次引用南皮落子调,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起到了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作用:第一次引用起到了引入作用,第
二次、第三次引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对文章的文采和风格起到了强化作用:三次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使文章更具儒家
特点和乡曲的豪放优美特点。
(3)起到了印证作用:三次引用的词曲,把南皮落子特有的“乡曲风流特点”展现得淋漓
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4)营造出了浓浓的情感基调:多次引用,将作者的乡情和乡恋,以及对南皮落子的热爱,
浓郁地营造了出来。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的题目,对于反复出现的句子,要充分考
虑该句子与内
(3)请结合文本,理解标题“乡曲风流”中“风流”的含义。
【答案】标题中“乡曲”指的就是“南皮落子”,“风流”的含义有:①浓郁的风尚习俗。
由“这一带,人们最喜欢的就是逢年过节跑落子,它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
可知。②自由洒脱、不拘礼数的风物故事。“落子所表现的内容多是男女爱情和劳动生
活”,跑落子中,“年轻小伙子乐意用强健的体魄、洒脱的舞姿,去展示自己的风采,
去撩拨心仪姑娘的芳心”,而三民哥和水英姐因落子自由相爱就是证明。③富有艺术特
色的风韵风度。南皮调子属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是从坚实的土地里发出来的,自然有
着朴素率真、吸引人的风韵风度。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
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
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
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
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
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3.【安徽省淮南市 2018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蒿草青未央
刘醒龙
一棵荒草用细细的根须抵达千年史实,一行黄叶用小小的叶面采集千年的荣光,一瓣野
花用嫩嫩的蕊丝扰动千年的芬芳。这就是长安城,荣华末路唯有荒草。
这就是未央宫,岁月流转尽是浮尘!
千百年前,这里曾是龙首山。
千百年后,这里又是龙首山。
岁月之间,肯定有过那座方方正正,四面筑围墙的未央官;也肯定有过东西长 2150 米,
南北宽 2250 米,面积约 5 平方公里,内有 40 多座建筑的未央宫。宫城之内,肯定有过居全
宫正中,台基南北长 350 米,东西宽 200 米,最高处达 15 米的前殿。这一刻,脚下的一切,
又都恢复成平常人也能察觉风水极好的龙首山模样——当地人还不肯将其称作山,只管与黄
土叠叠的汉中大地一样,笼统地叫塬。
站在这样的山上或者说是塬上,秋天刚刚来到,花儿们忙着谢了,叶子们却不急着染上
红黄,满眼之中的绿自然不那么理直气壮。一阵风吹来,甚至是一片阳光刮来,就会显出深
处里已经在弥漫的枯瘦。
从南方楚地一路攻城略地,率先攻陷长安城的刘邦,果然依着“怀王之约”抢得“秦
王”位置而号令诸侯,如此,中华天下岂不是将要称为说“秦语”的“秦人”与“秦族”?
好在西楚霸王倚天怒吼,顷刻间山河倒置沧海横流。面对英雄愤怒,刘邦只得领了“汉王”
衔,一时憋屈的无奈,竟然成就了千年万代的“汉人”“汉语”与“汉族”。诎寸信足,小
枉大直,莫非善忍,哪得长安?
分得清的是前世,分不清的是重生。荒草再猛怎么生长千百代?一丛丛狗尾草偏偏要光
鲜地摇滚,宛如未央宫内六大殿中的大汉重臣。芳菲再烈如何弥漫万万岁?一片片瘦芭茅在
炫耀地飘扬,好比未央宫外十八阁里的汉室小吏。
帝宫未央,周回多少兴衰。
焦土一杯,拂一拂就得见天禄。老尘一捧,闻一闻就想起石渠。泥巴一坨,捏一捏就造
就金华。沙砾一掇,数一数就数出玉堂。浮灰一团,吹一吹就飘来白虎。流沙一把,漏一漏
就变成麒麟。
离宫别殿,崇台闳馆,总记得星宿般列列环绕。
王者长乐,更知岁月无敌。
天下奇花妙草,世上国色天香,可以遮蔽江湖大泽,可以蔓延帝国原野,只是抵不过一
夜风尘。树还是树,草还是草,花还是花,却一一还原成树中杨柳、草中青蒿和花中酢浆。
来自楚地的刘邦,大概更在乎中国南方的魔幻之于自身及汉王朝的现实效用。于楚地中
心湖北随州孔家坡出土的汉简中,记载了用鸡血祭祀土地神,其中有简文“央邪”,表明其
时“央”与“殃”相通,“殃邪”当然是指殃祟与灾祸。堂堂汉高祖,肯定对身后之事有所
预见,“未央宫”就应当是没有灾难,没有殃祸的王宫了。
经历吕氏之乱、七国之乱、巫蛊之祸,待到商人杜吴于宫中酒池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
其首级,“未央”的意义,无论解释为没有尽头,还是理解成没有祸患,都不过是传说了。
正如朋友们所遭遇的,百代千年的未央宫存于当下、活在当下的意义,是在长乐长安之
上,不使那些历史中的邪恶再犯人间。史遗所在,宁肯葳蕤酢浆作了国色,唯愿棽离青蒿是
为栋梁,也不让前朝奸佞重享一缕阳光。一棵草的未央,于过往是莫大遗恨,对历史则要摛
笔穷鞫。人文系会,瑰异日新,如此芳草积积,嘉木满庭,才有天下兴盛,无极长安的深远
寓意。焦土累累,雁碛遥遥,那些生长在历史中的狗尾草,飘荡在时光里的蒲公英,都将蕴
藏着现实的强大力量。
(选自《2015 中国年度散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将“荒草”“黄叶”“野花”等景象与“史实”“荣光”“芬芳”等概念
联系起来,表现出开阔的写作视野。
B.文章由实而虚,前半部分描绘历史与现实中的自然景象,后半部分转入对“未央宫”
的思考与阐述,构思精巧。
C.文章以“蒿草青未央”为题,点明主旨,表达了对盛世繁华的追思与怀念,“未央”
一词一义双关,含意隽永。
D.文章语言典雅富丽,堂皇盛大,与作者对宏大的历史主题的深远思考相得益彰;句
式上骈散结合,富有韵律美。
【答案】C
(2)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1)“这就是长安城,荣华末路唯有荒草。”将“长安城”的“荣华”与“荒
草”对比,突出了历史盛衰的必然;(2)“千百年前,这里曾是龙首山。千百年后,这
里又是龙首山。”将“龙首山”的“千百年”前后对比,突出了人事纷纭而江山永恒;
(3)“王者长乐,更知岁月无敌。”将“长乐”的“王者”与“无敌”的“岁月”对
比,突出了纵然是王者,也不能左右岁月流转,历史兴替。
【解析】本题解答时先找到对比的对象,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这就是长安城,荣华末路
唯有荒草”将长安城的“荣华”与“荒草”进行对比,突出了历史盛衰的必然。
(3)请结合文本,探究百代千年的未央宫之于当下的意义。
【答案】(1)未央宫之所以“未央”,就是因为奸佞当道,祸国殃民;(2)现世的人们要记
住历史的教训,不使历史邪恶再犯人间;(3)汇贤聚能,努力创新,如此才能真正兴盛,
无极长安。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对象是百代千年的未央宫之于当下的意义,首先明确未央
宫之所以“未央”,就是因为奸佞当道,祸国殃民;然后分析现代应该借鉴:现世的人
们要记住历史的教训,不使历史邪恶再犯人间;汇贤聚能,努力创新,如此才能真正兴
盛,无极长安。
高考提升
1.(2015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19 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
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
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
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
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
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
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
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
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
——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
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
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
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
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
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
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
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
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
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
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
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
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
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
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
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
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
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
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
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
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
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
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
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
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
入 21 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
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
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4 分)
【答案】(4分)①比喻、拟人,排比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一是“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一是“叠
音 词 的 运 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鉴赏句子的提问方式:赏析、鉴赏、品味句子。此类题目答题的角度:修辞角
度、感官角度、写景方式角度、用词角度、句式角度、选材角度。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
出角度:修辞和用词中的叠词,“太阳每天都攀着”,用“攀”字来形容太阳升起的过程,
使用了比拟的修辞;“……的梯子”,使用了比喻,把云和梯田比作梯子;“湿淋淋、银
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使用了排比,同时也运用叠词。
17.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
【答案】(6分)①依山就势,形状各异②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③山水与耗地完
美交融,体同中国农人的智慧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可见是考查学
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因题干问的是云和梯田的魅力,故应找描写云和梯田的
句子,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三段“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紧跟着文
本介绍云和梯田的四季变换的景色,然后用一句话进行概括“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
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
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
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文本的最后从云和梯田的自然景色上升到人与
自然的关系,层层递进,揭示主旨。
【考点定位】概括文章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筛选概括类的题目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审题,明确题型及筛选概括的要求;
二是拟写答案的时候,要依据题干所给分值分条作答。本题题干中问的是“体现在哪些
方面”,故答案应分条作答,因分值是 6 分,答案至少写出三点;“云和梯田的‘魅力’”,
应该找结论性、观点性、总提性的句子,凡是具体描写、叙事的内容、使用休息的句子
一般不作为答案。
18.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6 分)
【答案】(6分)①引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加上引号以后梯田就不仅是一种具体事物,
更是一种象征。②“移动”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梯田”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文
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一是引号的作用,一是最后一段的含义,这是学生审题的
时 候 一 定 要 审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引号的作用如下:1.表示引用的部分;2.表示特定称谓;3.表示特殊含义,
需要强调;4.表示否定和讽刺;5.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6.特殊疑问表示否定;7.表
示话语的引用。一般考查引号的作用,都是表示强调或者否定讽刺。理解句子的含义方
法有如下几种,一是关键词分析法,一是句子结构分析法,一是语境分析法,一是句子
特色分析法。关键词一般是代词、指示代词、动词、关联词等等,本句中的关键词是“移
动”“不可移动”“梯田”。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
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
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
徘徊”的摹景神韵。
E.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
农耕生活的向往。
【答案】(4分)A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范畴很大,既涉及内容,又涉及手法,既着重局部,又关涉全篇。B
“ 饱 览 了 四 季 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涉及的面很广,有标点符号的理解,比如 A 项;有内容的概括,比如 B
项;有对主旨的揭示,比如 E 项。要想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选项,把握提问的方
向,然后回归文本,找到提问的地方,结合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分析其正误。一般的误
区会涉及如下几方面:内容的概括、理解,手法的运用,文章的行文思路。学生需要细
细比对、辨析,才能正确选出答案。
2.(2015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 7—11 题。(19 分)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
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
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
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
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
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
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
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
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
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
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
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
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
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
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
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
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
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
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
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
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9)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
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10)“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咕。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
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
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
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
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
笞的“病人”呢?
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
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
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
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
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
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⒁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
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
腹怒气的心思……
⒃ 那 个 风 雪 之 夜 , 我 终 于 站 在 那 费 尽 周 折 才 到 达 的 门 牌 下 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第(4)(5)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语段作用题,解答此题,应结合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根据段落位置,
从 内 容 和 结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要牢记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再结合
文本具体分析。常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
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8.赏析第(8)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 分)
【答案】示例: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
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解析】
试题分析:先找到答题区间,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几个词语,“扯、抓、跨”等,再分析
作用,主要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考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
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
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成功的动
作描写可以能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本题中这几个动词,干脆有
力,表现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再结合前文她正在和面做饭,却能主动帮助
“我”,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4 分)
【答案】示例: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
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蹒跚”,联系上
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思想感情角度分析作答,注意结合表现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赏析语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声音被托起”是比拟
手法,“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是通感的手法,“蹒跚”
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与“苍老”相照应,正是这一苍老而善良的形
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 分)
【答案】示例:第一转变是由满怀烦恼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
了“我”。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用善良
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总结概括,注意结
合心理描写的句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
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第一次转变是在第 10.11 段,注意关
键词的提示,“我心里咯噔了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
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第二次转变是在第 15 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
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根据这些
语句可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的言行对我的影响分析即可。
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 45 字以内)。(4 分)
【答案】示例: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浸湿的纸巾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
方向走去。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
力层级为探究 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和探究写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本题要求给
文章续写结尾,必须尊重原作,合理想象。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善于捕捉文章的
暗示性信息,认真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语言上要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
3.(2015 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
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
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
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
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
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
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
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
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
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
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
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
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
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
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
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
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
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
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
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
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
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
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
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
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
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
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
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
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
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
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
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
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
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
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
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
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
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
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答案】AD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错误,文中是
说 “ 阴 、 晴 、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比如 B 项就
是针对全文设置题目,而 A 就是针对文章整体设题;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涉及内容,
又涉及手法,比如 D 项就是从手法的角度来考查;从错因来看,A 项是考查内容的概括,
以偏概全,D 项是考查表现手法。
16.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6 分)
【答案】(1)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表
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
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这是考查学生概括
的能力;第二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前
者首先应回归文本第二段,要抓住“胜”的表现,“胜”的意思是优美的(景物、境界、
景象等。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东山的物产丰富,第二部分写其自然景
象之美,第三部分通过写渔船归来,写劳作之美。从这些描述和用词中,即可看出作者
的赞美之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设题很细,提问明确,先从筛选概括上设题,再从理解上设题,考查了学
生的综合能力。概括题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找出筛选的区域,主要从题干中找到答题区
域的暗示,本题直接说明是第二段;二要明确筛选的条件,“东山的‘胜概’”;三要
明确筛选的原则,由近及远扩大范围;四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应从不同角度回答,防止
疏漏。而作者的感情可以通过用词和描写感悟出来。
1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 分)
【答案】(6 分)(1)“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
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
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
(3)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
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针对标题设题。一问标题的内涵,二问标题的作用。设题的方式:①标题的
含 义 是 什 么 ? ②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
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比喻义、
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如何把握
深层含义?①答题前,我们要推敲该文所表达的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题目的深层
含义;②答题时:由浅入深,先答表层含义,再联系文章宗旨,答出深层含义。可用答
题格式。如:这个标题不仅指… …还… ;③标题如果是比喻义的,但文中不是从标题
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
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只写比喻义)标题能起哪些作用?结构:①贯穿全
文线索 ② 设置悬念,吸引读;内容①表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主要内容、情节;主旨,
揭示(透露、点明)主旨;人物,表明人物……性格(品质),表明作者……的情感与
态度;写法,修辞手法,A.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一语
双关,既指…… ,又指……
1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
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 分)
【答案】(6 分)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
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
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
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
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
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应理解“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这句话,在理
解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思考”。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是“近观”“远眺”
“这个境界”,“近观”可以看到什么美景,“远眺”可以领略什么风采,生活中与此
相类似的有哪些情形,思维打开了,此题就不难了。还要注意答题的模式,观点+理由。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
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围绕文本。先到文中找到远眺看到的美
景,比如东山“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然后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理解即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