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50 KB
  • 2021-06-03 发布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侠的存在及其文学表现是中国古代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它们在传唱中为后世咏侠诗创作提供了主题性素材和审美指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侠义形象,灌注了人格精神;形成了咏侠诗的文化基质,尤其是“利他”的侠客之义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恩报观念,丰富了侠意识内涵。这孕育了文人咏侠诗最初的艺术体式,带来了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如,咏侠歌谣《长安为尹赏歌》《时人为杨阿诺号》对乐府咏侠诗《结客少年场行》《游侠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咏侠诗主题题材的确立和创作发展期。曹植《白马篇》首开风气,开启了文人咏侠诗创作。其塑造的边塞游侠儿形象,立体展现了游侠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是诗歌中游侠第一次以正义英雄形象进入文学殿堂。咏侠诗作为新的抒情言志类诗歌样式,融入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这一时期咏侠诗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时代侠意识,文人咏侠诗《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刘生》等诗题对游侠的集中歌咏,形成了咏侠诗发展史上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为咏侠诗创立了乐府模式,形成了诗歌传统。‎ 唐代侠风炽盛,是咏侠诗创作的高潮期。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成为提升文人人格理想的重要因素。唐人咏侠诗内涵深邃,创新层面丰厚。通过挖掘不同类型侠者的人格精神和生命情调,提升了咏侠诗的思想境界,闪耀着时代光芒和诗人理想。通过对边塞游侠、市井游侠少年、文人任侠者、禁军侠少、剑侠等的歌咏,大大拓展了游侠的类型形象。唐人善用雄奇壮阔的意象构织宏大壮美的审美境界,并通过大漠边塞、荒原郊野和胡姬酒肆等场景的设置,在不同层面上表现了不同的游侠形象和任侠精神,开创了咏侠诗描写边塞游侠儿的新模式,即游侠-征战-立功-受赏。发展了借侠(剑)贯输豪情、自伤身世的“士不遇”抒情模式,赋予咏侠诗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余味曲包的蕴藉美。‎ - 23 -‎ 咏侠诗创作进入宋、元、明、清,呈现创作衰变期的特征。宋元时代,咏侠诗创作较少,相对而言,北宋咏侠诗多拟古之作;南宋咏侠诗多现实内容,表现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明代由于都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观念,加之外敌入侵、宦官专权等动荡的现实影响,咏侠诗创作再一次复兴。诗人较为普遍地建立在对个体生命本能的直接体验上,抹去了经世的功业精神,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在内蕴上更契合于大众审美趣味。清代文网束密,晚清尤其近代,内忧外患,“乱世天教重侠游”。因时代变幻和抵御外侮、追求变革的时代要求,许多文人和革命志士呼唤尚武精神,使游侠形象又一次活跃于晚清诗坛。诗人借侠之咏,竭力张扬一种勇武精神和游侠的生命情调,用儒墨大义重新诠释侠义精神,为衰败不堪的民族精神注入一股豪气与武力。晚清咏侠诗集中表现着侠义之士视死如归的担当精神及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 ‎ ‎ (摘编自2018年5月30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侠诗乐府模式创立后,文人咏侠诗就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时代的侠意识。‎ B. 唐代侠风炽盛,这时期文人人格精神主要体现在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上。‎ C. 明代咏侠诗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使得经世的功业精神也被抹去了。‎ D. 晚清及近代因内忧外患,游侠形象虽有勇武精神和民族担当精神,可不免有悲剧色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论述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对乐府咏侠诗的形成及创作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B. 文章在论述咏侠诗乐府模式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时,侧重强调《白马篇》的重要性。‎ C. 文章从思想境界、类型形象、边塞诗及抒情模式层面上来论述唐代咏侠诗创作的深邃丰厚。‎ D. 文章在阐述宋元明清咏侠诗状况时,论述了明代、晚清及近代咏侠诗再度兴起的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侠的存在和咏侠歌谣时谚对咏侠诗产生发展具有先导影响和奠基作用,并孕育了文人咏侠诗最初的艺术体式。‎ B. 中国古代咏侠诗中的“侠”的形象与古代创作者的人格理想、价值观念及社会大众的审美追求普遍具有一致性。‎ C. 中国古代咏侠诗创作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和深厚的文化渊源,并和时代任侠风气、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相融合。‎ D. 经过历代文人的创造,侠的文学形象焕发出英雄气概,为中国侠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精神内涵和道德价值。‎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 23 -‎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条件与结果顺序颠倒,原文“这一时期咏侠诗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时代侠意识,……为咏侠诗创立了乐府模式”;B项,“文人人格精神主要体现在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上”错误,原文“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成为提升文人人格理想的重要因素”;C项,强加因果,“咏侠诗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和“经世的功业精神也被抹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边塞诗”错误,概念外延扩大了,文章原句为“开创了咏侠诗描写边塞游侠儿的新模式”。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侠的存在”“孕育了文人咏侠诗最初的艺术体式”错误,原文是“这”,指“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及其特点”。故选A。‎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的故事 ‎(日)太宰治 那天一早就下起了雪。‎ 由于之前替侄女小鹤制作的裤裙已经完成,那天放学时,我便把它送到中野的叔母家去。叔母给了我两片鱿鱼干当礼物。等我在吉祥寺站下车时,天色已变暗,雪已积了一尺多深,而雪仍毫不停歇地静静落下。‎ 一直到家里附近的邮筒,才发现腋下夹着的鱿鱼干纸包已经不见。虽然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但至今尚未掉过东西,一定是晚上在积雪的路上跑跑跳跳,才把东西弄掉的。我很泄气,本来还打算要把它送给嫂嫂的。‎ - 23 -‎ 我的嫂嫂今年夏天要生小宝宝喔!听她说肚里有了小宝宝之后,常会觉得肚子饿。我一直无法忘记最近嫂嫂跟我一起清理晚餐残余时小声地叹着气说“嘴好馋,好想吃鱿鱼干”的情景,所以那天偶然间从叔母那边拿到两片鱿鱼干后,便兴奋地想把它带回来准备偷偷拿给嫂嫂吃。可是,鱿鱼干丢了,真不知如何是好。‎ 众所周知,我与哥哥嫂嫂一同生活。哥哥是个脾气古怪的小说家,由于年到四十还默默无闻,所以一直都很贫穷。他总会嚷着时运不济,却一点也不帮着做家事,使得嫂嫂连男人粗重的工作都得做,真是非常可怜。‎ 有一天,我义愤填膺地说:“哥哥偶尔也该背着背包去买菜。外面的先生大多都会这样做的喔!”他马上生气地骂道:“混账!我又不是那样低贱的男人。我们一家就算是饿死,我也不会那样不知羞耻地出去买东西。那是我最后的骄傲!”‎ 我的父母亲都是东京人。由于父亲长年在东北的山形办事处工作,所以哥哥和我都在山形出生。父亲在山形过世时,母子三人再度回到东京。前些年母亲过世后,现在就变成哥哥、嫂嫂及我的三人家庭。因为我们没有所谓的故乡,所以没办法像其他家庭那样,可以托乡下送来食物。一想到如果将那两片鱿鱼干拿给嫂嫂,她不知道会有多高兴,我就觉得自己很差劲。‎ 我叹着气,重新撑起伞,试着仰望阴暗的夜空,此时雪花就像百万只萤火虫般,狂乱地飞舞。好漂亮啊!道路两旁的树木都覆盖着雪,沉重地垂着枝头,树身仿佛在叹息般,偶有微微地抖动。这一切简直就像童话世界一样,我内心突然有一个奇想,想把这美丽的雪景带给嫂嫂。比起鱿鱼干,这说不定是更好的礼物。‎ 哥哥告诉我,人的眼睛可以储存风景。于是,我放弃鱿鱼干,在回家的路上,尽可能地眺望周围美丽的雪景。不只是在眼里,一直到胸口,都藏有纯白的美丽景色。回到家,马上对嫂嫂说:“嫂嫂,快看我的眼睛。我的眼底藏有最漂亮的景色喔!”‎ ‎“什么?怎么了?”嫂嫂笑着站在我的面前,把手放在我的肩上。‎ ‎“眼睛到底怎么了?”‎ ‎“哥哥曾告诉过我。在人的眼睛底下,会残留刚刚所看到的景象。”‎ ‎“他的话别放在心上,都是骗人的。”‎ ‎“不过,只有那事是真的喔!我只相信那个。快,快看我的眼睛。我看了很多很多美丽的雪景回来。快,快看我的眼睛,这样一定会生出有着雪般美丽肌肤的小宝宝喔!”‎ ‎“喂!”就在这时候,哥哥从隔壁房间出来,“与其看顺子那双无神的眼睛,看我的说不定还会有百倍的效果!”‎ - 23 -‎ ‎“为什么?为什么?”我突然很憎恶哥哥,好想揍他,“嫂嫂说过看哥哥的眼睛,胸口会不舒服。”‎ ‎“才没那回事。我的眼睛可是看了二十年美丽的雪景。我在山形一直住到二十岁。顺子还没懂事时就来到东京,根本就不知道山形美丽的雪景,才看了东京这样的小雪景就激动,真是无聊。我的眼睛可是看了百倍、千倍甚至连自己都觉得看腻了美丽雪景,说什么都会比顺子来得更上等。”‎ 我懊恼得想要哭泣。此时,嫂嫂救了我,她微笑着静静地说:“但是,你的眼睛里除了有几百倍、几千倍的美丽风景,同时也有几百倍、几千倍肮脏的东西啊!”‎ ‎“对啊!对啊!比起优点,缺点也很多呢!所以眼睛才会变得那么昏黄污浊,嘿嘿。”‎ ‎“胡说八道。”哥哥把脸一板,又钻回隔壁六榻榻米大小的房间去。‎ ‎(节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9期)‎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的“偷偷拿给嫂嫂吃”一句说明“我”是背着哥哥做的,这表明在家里“我”和嫂嫂的关系亲密,而和哥哥的关系疏远。‎ B. 哥哥在家里不帮忙做家务不说,连男人粗重的工作也不做,如背包去买菜,这说明他是个好吃懒做的、只知道埋头写小说的作家。‎ C. 生活在东京的“我们”赶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那个年代,要想摆脱困境的方式就是托乡下捎来食物,可是这种方式在我们家是行不通的。‎ D. 作品描写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却能以小见大,展现时代的特点;“人的眼睛可以储存风景”,虽只是奇特的想象,却为小说增添了不平凡的艺术效果。‎ ‎5. 小说中多次对雪进行了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6. 作者在塑造“我”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交代环境,营造氛围。文章一开篇就写“那天一早就下起了雪”,点明了了故事发生了背景,营造了凄美的氛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后文写雪花的美丽,给文章营造了童话般的意境。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雪中匆忙赶路,“我”不小心把鱿鱼干弄丢了;为了弥补过失,“我”把美丽的雪景储存到眼睛里。③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由自责、后悔,到轻松、充满希望。 ‎ ‎6. ①正面描写。心理描写:通过对“我”弄丢鱿鱼干后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我”性格中体贴入微的一面。语言及动作描写:通过“我”兴高采烈地用眼睛采集美丽雪景带给嫂嫂的动作和话语,展现了“我”纯净的童心。②侧面描写。通过嫂子和哥哥二人对“我”所做的这件事的反应,展现了“我”性格中天真、单纯的一面。‎ - 23 -‎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一项”,立足考查“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这表明在家里‘我’和嫂嫂的关系亲密,而和哥哥的关系疏远”错,原文表述为“我的嫂嫂今年夏天要生小宝宝喔!听她说肚里有了小宝宝之后,常会觉得肚子饿。我一直无法忘记最近嫂嫂跟我一起清理晚餐残余时小声地叹着气说“嘴好馋,好想吃鱿鱼干”的情景,所以那天偶然间从叔母那边拿到两片鱿鱼干后,便兴奋地想把它带回来准备偷偷拿给嫂嫂吃”,“我”这样做是因为嫂嫂怀宝宝常觉得肚子饿,并不表明和家人关系的远近;‎ B项,“好吃懒做”无中生有。“混账!我又不是那样低贱的男人。我们一家就算是饿死,我也不会那样不知羞耻地出去买东西。那是我最后的骄傲”,从文中哥哥的话中可以看出,哥哥沉迷于写小说,这根好吃懒做无关;‎ C项,“就是”表述绝对,“因为我们没有所谓的故乡,所以没办法像其他家庭那样,可以托乡下送来食物”,原文表述的是乡下送来食物是暂时摆脱困境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方式。‎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回答“雪”在文中的作用,属于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其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 23 -‎ 第一,熟悉全文,找到文中所有描写“雪”的段落呀句子;第一段处“那天一早就下起了雪”;第二段处“我在吉祥寺站下车时,天色已变暗,雪已积了一尺多深,而雪仍毫不停歇地静静落下”;另外文中多处写到雪:“一定是晚上在积雪的路上跑跑跳跳,才把东西弄掉的”“我叹着气,重新撑起伞,试着仰望阴暗的夜空,此时雪花就像百万只萤火虫般,狂乱地飞舞。好漂亮啊”“于是,我放弃鱿鱼干,在回家的路上,尽可能地眺望周围美丽的雪景”。‎ 第二,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相对照,仔细分析文中描写这些雪景的句子的作用。第一处,正对应了环境描写的第一点作用,交代故事发事的背景,同时也渲染了一种凄美的氛围;紧接着第二处和后面的有关雪的描写,暗示了鱿鱼干掉的原因,是因为雪大雪厚;文中多处写到雪的美丽,给整篇文章营造了一种童话般的意境,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美好;作品中的“我”从一开始东西丢掉,再到找到另一种解决的办法继而高兴起来,这都跟雪有关,雪仍有暗示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问的是“塑造‘我’这一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既要明确人物的特点,还要明确描写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人物描写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小的方面来说,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五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第一处,“我一直无法忘记最近嫂嫂跟我一起清理晚餐残余时小声地叹着气说‘嘴好馋,好想吃鱿鱼干’的情景,所以那天偶然间从叔母那边拿到两片鱿鱼干后,便兴奋地想把它带回来准备偷偷拿给嫂嫂吃。可是,鱿鱼干丢了,真不知如何是好”,此处运用的是心理描写,展示出“我”细心的一面;‎ 第二处,“在回家的路上,尽可能地眺望周围美丽的雪景。不只是在眼里,一直到胸口,都藏有纯白的美丽景色。回到家,马上对嫂嫂说:‘嫂嫂,快看我的眼睛。我的眼底藏有最漂亮的景色喔!’”,动作和语言描写,展示出“我”的童心;‎ 第三处,“他的话别放在心上,都是骗人的”“与其看顺子那双无神的眼睛,看我的说不定还会有百倍的效果”,这是哥哥和嫂子的话语,没有直接写“我”,是写哥嫂的态度,属于侧面描写。‎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临:靠近 B.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劝:奋勉 C. 接孟氏之芳邻 接:接待 D. 抚凌云而自惜 凌云:太空 ‎【答案】B - 23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然后再逐一翻译各个加点字在每句中的意思,此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解释加点字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切不可望文生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A项,“临”翻译错,此处应为“从高处往下探望”;‎ C项,“接”翻译错,此处应为“结交”;‎ D项,“凌云”翻译错,此处应为“这里指司马相如的赋”。‎ 故选B。‎ ‎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不全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野马也,尘埃也 千里逢迎 B. 阮籍猖狂 生物之以息相吹 C. 俨骖騑于上路 腹犹果然 D. 童子何知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项,“野马”,古义:春天林泽间的雾气;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B项,“生物”是古今同义。“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今义,肆无忌惮。‎ C项,“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果然”,古义,饱的样子;今义,与事实相符。‎ D项,“童子”,古义:此处的童子应该是不到及冠之年的人;今义:小孩儿。“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 ‎9.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⑴眄庭柯以怡颜 ⑵审容膝之易安 ⑶悦亲戚之情话 ⑷而后乃今将图南 ⑸屈贾谊于长沙 ‎ ‎⑹园日涉以成趣 ⑺俊采星驰 ⑻德合一君 ⑼倚南窗以寄傲 ⑽目吴会于云间 A. ⑴⑸/⑵⑻/⑶/⑷⑽/⑹⑺⑼ B. ⑴⑸⑻/⑵⑶/⑷⑼⑽/⑹⑺‎ C. ⑴⑸⑻/⑵/⑶/⑷⑽/⑹⑺⑼ D. ⑴⑸⑻/⑵/⑶/⑷⑽/⑹⑺/⑼‎ ‎【答案】D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汉语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选出“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高考考查的词类活用大约有四种: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和意动,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 ‎(1)“怡”,使动,使……愉快;‎ ‎(2)“容膝”,动词作名词,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3)“悦”,意动,以……为悦;‎ ‎(4)“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5)“屈”,使动,使……委屈;‎ ‎(6)“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星”,名词作状语,像星星一样;‎ ‎(8)“合”,使动,使……满意;‎ ‎(9)“傲”,形容词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10)“目”,名词作动词,看;‎ ‎ ⑴⑸⑻一样,都是使动;⑵是动词作名词;⑶是意动;⑷⑽都是名词作动词;⑹⑺都是名词作状语;⑼是形容词作名词。‎ 故选D。‎ ‎10.对下列句子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⑴复驾言兮焉求 ⑵农人告余以春及 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⑷既自以心为形役 ‎⑸访风景于崇阿 ⑹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⑺彼且奚适也 ⑻翱翔蓬蒿之间 ‎⑼寓形宇内复几时 ⑽问征夫以前路 ⑾去以六月息者也 ⑿遂见用于小邑 A. ⑴⑶⑸/⑷⑾/⑵⑹/ ⑺⑻/⑼⑽⑿ B. ⑴⑶⑽/⑷⑾/⑵⑸/⑹⑺⑻/⑼⑿‎ C ⑴⑶⑹⑺/⑷⑿/⑵⑸⑽⑾/⑻⑼ D. ⑴⑶⑽/⑷⑾/⑵⑸/⑹⑺/⑻⑼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选出“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高考考查的文言文句式有四种: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被动句。‎ ‎(1)“焉求”,调整后语序是“求焉”,属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宾语前置句;‎ ‎(2)“告余以春及”,调整后语序是“以春及告余”,状语后置句;‎ - 23 -‎ ‎(3)“何之”,调整后语序是“之何”,属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宾语前置句;‎ ‎(4)“为形役”,“为”表被动,属被动句;‎ ‎(5)调整后语序为“于崇阿访风景”,状语后置句;‎ ‎(6)调整后语序为“莫夭阏之”,属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宾语前置句;‎ ‎(7)调整后语序为“适奚也”,属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宾语前置句;‎ ‎(8)在“翱翔”与“蓬蒿”之间省略了“于”,省略句;‎ ‎(9)在“寓形”与“宇内”之间省略了“于”,省略句;‎ ‎(10)调整语序为“以六月息去”,状语后置句;‎ ‎(11)“见……于”表被动,属被动句。‎ ‎⑴⑶⑹⑺都宾语前置句;⑷⑿都是被动句;⑵⑸⑽⑾都是状语后置句;⑻⑼都是省略句。‎ 故选C。‎ ‎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骈文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因其常用四六字句,故又称为“四六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 B. 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第一日;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C. 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D. 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懂事的小孩为“三尺童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审准是写好答案前提标准。此题要求选出“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B项,“晦,阴历每月第一日;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错,正确的答案应为: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第一日。‎ 故选B。‎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孝嗣字始昌,东海郯人也。八岁袭爵枝江县公,见宋孝武,升阶流涕,迄于就席。‎ - 23 -‎ 帝甚爱之,尚康乐公主,拜驸马都尉。孝嗣姑适东莞刘舍,舍兄藏为尚书左丞,孝嗣往诣之。藏退谓舍曰:“徐郎是令仆人,三十余可知,汝宜善自结。”善趋步,闲容止。尚书令王俭谓人曰:“徐孝嗣将来必为宰相。”王俭亡,上征孝嗣为五兵尚书。其年,敕撰江左以来仪典,令谘受孝嗣。明年,从武帝幸方山。上曰:“朕经始此山之南,复为离宫,应有迈灵丘。”灵丘山湖,新林苑也。孝嗣答曰:“绕黄山,款牛首,乃盛汉之事。今江南未广,民亦劳止,愿陛下少更留神。”上乃止。历吏部尚书,领太子左卫率,台阁事多以委之。武帝崩,遗诏以为尚书右仆射。明帝谋废郁林,孝嗣即还家草太后令。郁林既死,明帝须太后令,孝嗣于袖出而奏之,帝大悦。时议悉诛高、武子孙,孝嗣坚保持之,故得无恙。孝嗣爱好文学,器量弘雅,不以权势自居,故见容明帝之世。建武四年,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让不受。时国用虚乏,孝嗣表立屯田,帝已寝疾,兵事未已,竟不行。及崩,受遗托,加中书监。永元初辅政,帝失德。始安王遥光反,众怀惶惑,见孝嗣入宫乃安。然群小用事,不能制也。时孝嗣以帝终乱天常,与沈文季俱在南掖门,欲要文季以门为应,四五目之,文季辄乱以他语,孝嗣乃止。群小亦稍憎孝嗣,劝帝除之。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少能饮酒,饮药至斗余方卒。乃下诏言诛之。孝嗣之诛,众人惧,唯会稽魏温仁奔赴,以私财营丧事,当时称之。中兴元年,和帝赠孝嗣太尉,谥曰文忠。 ‎ ‎(选自《南史》,有删节)‎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B. 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C. 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D 其冬/遣茹法珍赐药孝嗣/容色不异/谓沈文季/曰始安事/吾欲以门应之贤/叔若同/无今日之恨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孝嗣敢于直谏,体恤民情。他直言规劝,使武帝放弃了准备营建豪华离宫的想法。‎ B. 徐孝嗣很有远见,行事周到。他事先为明帝准备好太后的诏令,并制服了掌权的小人。‎ C. 徐孝嗣为人善良,心地仁厚。他拼力保全了本来要被全部诛杀的齐高帝和武帝的子孙。‎ - 23 -‎ D. 徐孝嗣雅正淡泊,不慕权位。他从不夸耀自己的权势,曾经拒绝接受朝廷加赏的待遇。‎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八岁袭爵枝江县公,见宋孝武,升阶流涕,迄于就席。‎ ‎(2)时国用虚乏,孝嗣表立屯田,帝已寝疾,兵事未已,竟不行。‎ ‎【答案】12. C 13. B ‎ ‎14. (1)(孝嗣)八岁时承袭了枝江县公的爵位,朝见宋孝武帝,登上台阶就流下泪来,一直到进入席位。‎ ‎(2)这时国家财政空虚,孝嗣上表请求施行屯田制,明帝已经卧病在床,战事还没有停止,最终不能施行。‎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曰、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曰”是文言文断句的标志,B、D项“沈文季曰始安”“谓沈文季/曰始安事”都没在“曰”处断句,故先排除B、D;由原文“始安王遥光反,众怀惶惑”可知,“始安王”是一个人,A项“始安事吾”句没有在“事”“吾”之间断句;另外,“贤叔”是尊称,不应断开,故排除。‎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制服了掌权的小人”错,文中说的是“然群小用事,不能制也”,意思是一些奸臣小人掌管了国政,他也不能制服他们。‎ 故选B。‎ ‎【14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袭爵”,承袭……爵位;“升阶”,登上台阶;“迄”,到;“就席”,入席;‎ ‎(2)中,“虚乏”,空虚;“表”,上表;“寝疾”,卧病在床;“已”,停止;“竟”,最终。‎ ‎【点睛】参考译文:‎ 徐孝嗣字始昌,是东海郯城人。孝嗣八岁时承袭了枝江县公的爵位,朝见宋孝武帝,登上台阶就流下泪来,一直到进入席位。皇上非常喜欢他,让他娶康乐公主为妻,任命他做驸马都尉。孝嗣的姑姑嫁给了东莞的刘舍,刘舍的哥哥刘藏是尚书左丞,孝嗣曾去拜访他。刘藏回来后对刘舍说:“徐郎是尚书令和仆射这样的人,三十多岁就可以知道了,你应该主动地好好和他结交。”尚书令王俭对别人说:“徐孝嗣将来一定会做宰相。”王俭死了,皇上征辟孝嗣为五兵尚书。这一年,皇上命令撰写晋迁到江南以来的仪礼典章,让人向孝嗣请教。第二年,孝嗣跟随武帝游幸方山。皇上说:“我打算开始营建这山的南面,重新造一个行宫,应该会超过灵丘。”灵丘的山和湖,是新林苑。孝嗣回答说:“绕过黄山,直抵牛首山,是汉朝盛事。现在江南地方不够开阔,人民也正劳苦不息,希望陛下还要谨慎从事。”皇上就停止了。孝嗣历任吏部尚书,兼任太子左卫率,尚书台中的大事大多委托给他。武帝去世,遗诏命他任尚书右仆射。明帝谋划废掉郁林王,孝嗣就回家起草太后的诏令。郁林王已经死了,明帝等待太后的命令,孝嗣从袖子里拿出诏令来交给他,明帝非常高兴。当时众人商议要把齐高帝、齐武帝的子孙全部杀掉,孝嗣坚持要保全他们,所以他们才能安然无恙。孝嗣喜好文学,他器量宏大,志趣清雅,从不夸耀自己的权势,因此在明帝时代能被容身。建武四年,加封孝嗣以本号开府仪同三司,他推辞不接受。这时国家财政空虚,孝嗣上表请求施行屯田制,当时皇帝已经卧病在床,战事还没有停止,最终不能施行。等到明帝驾崩,孝嗣接受遗命托付,加封中书监。永元初年他辅佐朝政,皇上德行不正。始安王萧遥光谋反,大家都很困惑遑急,看见孝嗣入宫才安定下来。但是一群奸臣掌管了国政,他也不能制服他们。那时孝嗣认为皇上最终会破坏天常,他和沈文季都在南掖门值班,想要文季开门做始安王的内应,四五次用眼神示意他,沈文季总是用其他的话岔开,孝嗣就停止了。那群小人也渐渐讨厌徐孝嗣,劝皇帝杀掉他。这年冬,皇上派遣茹法珍赐给他毒药,孝嗣脸色都没变,对沈文季说:“始安王起事,我想里应外合的,您若是赞同,我今天就没有遗憾了。” 孝嗣年轻时就能喝酒,吃了毒药后喝了一斗酒,才死去。皇上这才下诏令说已经诛杀了孝嗣。孝嗣被杀,众人害怕,只有会稽郡的魏温仁赶去吊唁,用自己的财产为他办了丧事,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中兴元年,和帝追赠孝嗣太尉,谥号“文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 23 -‎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①树杪:树梢。‎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15. C 16.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错,诗歌原句是“登高万井出”,‎ - 23 -‎ ‎ 井:即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登高万井出”是指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此题要求原诗中与题目所列出的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学生第一要做的是熟悉原诗的内容和题目所给的诗句的内容,明确诗人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然后根据诗歌注解,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第一步,找出原诗《晓行马峡》中的意象:“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山桥”“莺”。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词句清丽,景象雄伟。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在这里,“水国”,犹水乡,指临水城邑。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第二步,找出对比诗句的意象:“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猿鸣三声泪沾裳”,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诗人通过典型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体现乐天安命人生哲学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四句将渔人悠扬的歌声与大雁清脆的叫声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交响曲。‎ ‎(4)《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在途中问道的细节描写体现诗人急于归家的热切心情。‎ - 23 -‎ ‎(5)《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在恶劣天气状况下,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________,_________”,商人和旅客都不能通行。‎ ‎(6)《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7)韩愈在《马说》中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 ‎ ‎(8)《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聊乘化以归尽 (2). 乐夫天命复奚疑 (3). 瀚海阑干百丈冰 (4). 愁云惨淡万里凝 (5). 渔舟唱晚 (6). 响穷彭蠡之滨 (7). 雁阵惊寒 (8). 声断衡阳之浦 (9). 问征夫以前路 (10). 恨晨光之熹微 (11). 日星隐曜 (12). 山岳潜形 (13). 朝菌不知晦朔 (14). 蟪蛄不知春秋 (15).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6). 我决起而飞 (17). 抢榆枋而止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聊、奚、阑、凝、蠡、熹、曜、菌、蟪蛄、榆枋。‎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下列各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坳(áo)堂 舸(kē)舰 出岫(xiù) 棨戟遥临 命途多舛 B. 叨(tāo)陪 央浼(miǎn) 玷(diàn)辱 扶摇直上 逸兴喘飞 C. 捧袂(mèi) 搠(shuò)倒 泠(léng)然 矫首暇观 迤逦前行 D. 潦(lǎo)水 庇(bì)祐 酒馔(zhuàn) 渔舟唱晚 植杖耘耔 ‎【答案】D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A项,“舸”读音错,应为gě;‎ B项,“喘”字形错,应写作“遄”;‎ C项,“泠”读音错,应为lǐng;“暇”字形错,应写作“遐”。‎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这道试题的难度一般都不大,然而不少学生却总做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部分学生认为复习范围太大,试题分值不高,就不认真复习;二是部分学生虽然认真复习了,但由于复习不得要领,事倍功半。复习时一要注意受习惯错误读法影响错读的字如,“符(fú)合”常被错读为“符(fǔ)合”,“档(dàng)案”常被错读为档(dǎng)案。二是注意没有准确、全面掌握多音字的读音而错读的字,如,“处(chǔ)理”常被错读为“处(chù)理”。三是注意形近字区别不清错读或依据形声字的“声旁”妄测而错读的字,如,“内疚(jiù)”的“疚”与“针灸(jiǔ)”的“灸”读音分辨不对。‎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④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⑤欧洲央行正考虑用一些不可理喻的方法来拯救欧元区,包括重启备受争议的债券购买计划,甚至准备大量印钞票。‎ ‎⑥据介绍,这位盲人并非走后门照顾来的,她在美国女子1500米奥运选拔赛中名列第三,许多明眼运动员都不能望其项背。‎ A. ②③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⑥ D. ①②⑥‎ ‎【答案】B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句,一言九鼎: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此句中用来强调“诚信精神”,望文生义,对象不当。‎ 第二句,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第三句,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符合语境。‎ 第四句,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此处属望文生义。‎ 第五句,“不可理喻”指人蛮横或固执,没法跟他讲道理。应改为“不可思议”。‎ 第六句,“望其项背”指能够望得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其多用于否定句中。句中要表示的意思是许多明眼运动员比不上她,使用正确。‎ 故选B。‎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铁路总公司将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货运一体化改革,优先推进“互联网+铁路”特色,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贸易铁路网。‎ B. 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C.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以来,我国形成了良好的“双创”氛围,国人的创新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持久动能。‎ D. “一带一路”不仅为陆路和海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启了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而且推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选择“没有语病的一句”‎ - 23 -‎ A项,“开展货运一体化改革”不当,属搭配不当的毛病,“改革”后面可以添加“的活动”,或者把“开展”改为“进行”;‎ B项,句式杂糅,“以带给……宾至如归”杂糅,应为“以带给……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以使从全国……宾至如归”;‎ D项,“不仅为陆路和海路沿线国家……而且推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语序不当,“不仅”“而且”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应改为“不仅推动了陆路和海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范建设,而且为当地开启了……”。‎ 故选C。‎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最近网上冒出一句流行语,“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个人而言,好的容貌可以让自己更受欢迎,带来更多好处,但是, ①,它不是才能,更不是德行。单纯以相貌作为评价标准,会造成人们对主流价值和核心精神品质的忽视。 ② ,那样即使你外表不够出众,但你有很高的涵养,或者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这在外貌上会赋予你一种气质和风貌,同样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对公众舆论来说,对美丽的欣赏如果变成纵容,任由浮躁的“看脸”蚕食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那么我们所创造的未来, ③ 。‎ ‎【答案】①容貌仅仅是容貌②人们更应该注重内在的修炼③一定不会那么美丽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结合前后语境考虑,第一个空内容要承接上文说容貌,在句式上要与后句的“不是……”相照应,用“是……”构成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第二个空该句在上文论述不能只看相貌的基础上,指出应该注重内在的修炼,与下文“很高的涵养”“很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等内容相照应。第三个空是总结上文提到的对美丽的欣赏变成纵容之后的影响,要填“一定不会那么美丽”之类意思的句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点点丢掉它的悲悯之心,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 - 23 -‎ 请以“常怀悲悯之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常怀悲悯之心 常怀悲悯之心,世界就会到处充溢着温馨。总忘不了那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常怀悲悯之心而可爱。‎ 与休斯敦火箭队续约五年的姚明,身价高达7600万美元,对他来说,一场重要的比赛,可以为他赢得数百万美元的收入。在我们的心里,姚明是一个巨人,一个一心扑在体育事业上的运动员。2005年,姚明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列,记者为此采访了他:“现在你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是真的捐献还是仅作为一个形象代言人?” ‎ ‎“我已经签过意向书了,一旦匹配成功的话,马上就捐。”‎ ‎“如果你正在举行一场重要的比赛呢?”“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姚明用反问做了最好的回答。姚明的心中,深埋着对生命的尊重,对不幸者由衷的悲悯之情。姚明也因此变得更加可爱更加璀璨夺目。姚明用行动告诉我们,要常怀一颗悲悯之心,为生命、为人类。‎ 悲天悯人之心是一种人文情怀,慈善之举并非只是富人、名人的专利,只要怀着一颗爱心,对他人充满关怀之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慈善家。洪战辉从11岁起就照料身患精神疾病的父亲,抚养捡来的“妹妹”,12年含辛茹苦,感动中国。每个人的悲悯之心都同样可贵,都值得我们尊重。困境中的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最令人感动!‎ 记得《新安晚报》曾登载了一则新闻《一个儿子与36位“爹”和 “娘”》,事情是这样的:25年来,普通工人王玉林义务赡养了36位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王玉林悲天悯人的情怀唤起了更多人心底的美好情感。“王玉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10年里,志愿者形成了4000人的庞大队伍。‎ 对待任何人,都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人因怀有一颗悲悯之心而更加可爱、更加高尚,现在如此,历史上也是这样。一天,刚结束了一场战斗,林肯遇见了一位狂热的北方军支持者。“这场战役中,他们死了2700人,而我们只牺牲了800人,这对我们来说是大获全胜的一战啊!太棒了!”该女士激动地欢呼道。林肯却严肃地说:“3500个手足同胞为此丧生,这样的战斗能称之为大获全胜吗?”“哦,总统先生,您可别这么说。”女士辩解,“事实上,我方只损失了800人,不是吗?”林肯低下头,泪水涌出了他的眼眶。他简短而有力地回答道:“女士,看来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远远大于你的心灵世界。”林肯之所以能够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是因为他的心灵世界比平常人的心灵世界要博大得多,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悲悯之情。‎ - 23 -‎ 常怀悲悯之心,你的心灵会因此而更加充实、更加广阔、更加纯洁。人人常怀悲悯之心,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另外,还要明确写作要求,要求写成议论文。‎ 悲悯情怀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很多作品中的人物——风雪中脚步蹒跚的祥林嫂,身穿单秀却心忧炭贱的卖炭翁,寒风中蜷缩在街角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常常触动人们的悲悯之心,令人产生同情、怜悯、悲伤等等繁杂的情感。这种情感令人充满爱心,从而去关爱他人,进而合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盈。“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写作中,应该注意体现题目中的“常”字,因为这个字暗示“悲悯”是一贯的关怀,是一种行为习惯,是性情的自然流露与长期表现。具体写作中,可以侧重表现为什么要“常怀悲悯之心”,应该怎样做,以及常怀悲悯之心的意义。‎ 参考立意:‎ ‎1. 愿天下人都有一颗悲悯之心;‎ ‎2. 常怀悲悯之心,让生命感动;‎ ‎3. 常怀悲悯之心,让世界更温柔;‎ ‎4. 常怀悲悯之心,使人性显得更真实;‎ 行文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常怀悲悯之心”,然后然后选取四个片段姚明、洪战辉、王玉林、林肯展示人为什么要常怀悲悯之心,最后再次点题并呼应开头,并且升华了主题,人人常怀悲悯之心,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素材:‎ ‎1.‎ - 23 -‎ ‎ 什么是悲悯?悲是慈悲,悯是体恤,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什么是同情,北大教授曹文轩这样告诉我们,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另一个人面对着,心灵忽然受到触动,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当他在进行这种扶持、援助之时或在完成这种扶持、援助之后,心里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流过,并且因为实施了他的高尚行为,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灵魂受到了一次净化,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 ‎2. 古代,有一个学士叫周豫,一次在烹煮鳝鱼时,发现热锅里有只鳝鱼总向上曲拱身体。他甚为不解,剖开鳝鱼,发现肚里有子。原来,这条母鳝极力向上曲折身体避烫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子。母鳝护子的举动触动了周豫悲悯的心弦,从此他不再烹鳝。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情怀。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作家庞进概括了三句话:“疮痍在目的忧愤感,飞蛾扑火的壮烈感,钢刀剜心的痛彻感。”他又进一步说:就是普遍的老百姓的、民族的、国家的以及人类的苦难能否全方位地进入你的眼?你是否对这些苦难忧心忡忡,常常长夜难眠,心泪潸然?”‎ ‎3. 白居易是晚唐的一个知识分子,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官员,他的悲悯情怀是为世人称道的。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时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他目睹了农民割麦、贫苦者拾麦的情景写下了《观刈麦》,“足蒸暑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之后他发出愧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在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发出的愧叹和他的悲悯情怀让他的灵魂升跃到了一个个安享吏禄的为官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 ‎ - 23 -‎ ‎ ‎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