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50 KB
  • 2021-06-03 发布

四川省南充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南充市 2019-2020 学年度上期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绝句,粗通唐诗者皆可背诵。以 博学才高著称的杨慎著有《升庵诗话》一书,认为“此诗可入神品”,神品是诗歌品鉴的最高 等级,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赞誉,由此开启明代诗家对此诗的热烈关注,“前七子”之首李 攀龙编选《古今诗删》录之,并标举为唐人七绝的第一。 王世贞《艺苑卮言》论曰:“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 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 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诗人感叹征人离乡万里不得回还之苦,并通过古今对比侧面婉 讽将军无能,自然是明白可解的。所谓“不可解”,正在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杨慎《升 庵诗话》云:“‘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杨慎虽知此句“用意深”, 却无法说清其中的奥妙,将秦时明月、汉时关分别从字面意思加以解释,穿凿附会,难以服 人,李攀龙击节赞赏的便是“秦时明月”四字,但未能说清缘由,反对者因此不服。 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评选《唐诗归》,强烈质疑李攀龙关于七绝第一的评议,“诗但求其 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昔人问《三百篇》何句最佳?及《十九首》何句最佳?盖亦兴到之 言,其称某句佳者,各就其意志所感,非以尽全诗也。李于鳞乃于此为唐七绝压卷,固矣哉! 无论其品第当否何如?”另一方面,又强调“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 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所谓“说不出”“可思可见”,即指意旨丰富、含蓄蕴 藉,与王世贞所言“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可谓异曲同工。 直到万历时期唐汝询评解《唐诗解》,首次揭示“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妙处在于秦与汉, 明月与边关交互为文,并非无解、不可解之语。解云:“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 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 不可解之语,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七绝含蓄浑成、风旨深永的诗 - 2 - 体特点,亦籍此诗彰显出来。 明人关于“秦时明月”的争议深刻影响清人的唐诗评选,沈德潜《说诗晬语》云:“‘秦 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秒,……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 中互文。”他认同李攀龙的推奖,又吸纳唐汝询互文之说,言其妙处,呈现出一种海纳百川, 兼容并蓄的诗学批评态度,这也是中国诗学发展到集大成时期的特点。 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争议,始终围绕着七绝第一的话题,最后是否第一已不再重 要,重要的是在诗话和选本的论争中,破除此诗“不可解”的疑惑,由无解而可解,真正读 懂了这首唐诗。由此亦可见,对于唐诗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前人留下的 文学经典,仍然在等待有心之人去发掘其中的奥妙。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 年 5 月 10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世贞起初不信服李攀龙关于《出塞行》(其一)为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一番体悟后才认 同。 B. 杨慎虽知道“秦时明月”的奥妙,但未解释缘由,因此奉该诗为“神品”难以服人。 C. 沈德潜梳理了“秦时明月”的争议,又吸纳唐汝询互文之说,体现了兼容并蓄的诗评态度。 D. 历代关于“秦时明月”的争议的意义不在于谁是第一,而是在于解开“不可解”的疑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杨慎“此诗可入神品”和李攀龙的“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开篇,引起下文。 B. 钟惺引《三百篇》及《十九首》的例子,意在质疑“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 C. 论证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列举了历代诗评者对“秦时明月的分析和论证。 D. 文章采用了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了“秦时明月”的奥妙,很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昌龄的七绝《出塞》(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广为传诵,但千百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B. 因为早期没人看出“秦时明月”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所以得出“无解,不可解”之语。 C. 清人沈德潜的观点和前人不同,沈德潜对“秦时明月”诗句的评价最准确、最全面,是集 大成者。 D. 唐人“七绝第一”争议的意义在于如何真正地去读懂一首诗,并进一步发掘前人文学经典 的奥秘。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 3 -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 B 项,“杨慎虽知道‘秦时明月’的奥妙,但未解释缘由” 错,曲解文意。原文是“无法说清其中的奧秘”,这是他未能做出解释的原因,不是知道奥妙 而未解释。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题中 D 项,“对 比论证”错,文章只是列举不同时期一些诗评者的不同观点,没有对其进行对比论证。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题中 A 项,“王昌龄的七绝《出塞》(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广为传诵,但千百年来一直 争议不断”错,曲解文意,原文“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评选《唐诗归》,强烈质疑李攀龙关于 七绝第一的评议”,是对该诗是不是“唐人七绝第一”的争议,而不是对这首诗的争议; B 项,“因为早期没人看出“秦时明月”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所以得出‘无解,不可解’之语” 错,强加因果,原文“所谓‘不可解’,正在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首次揭示‘秦时明 月汉时关’的妙处在于秦与汉,明月与边关交互为文,并非无解、不可解之语”,文中未揭示 互文手法与“无解,不可解”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 项,“沈德潜对‘秦时明月’诗句的评价最准确、最全面,是集大成者”错,原文“他认同 李攀龙的推奖,又吸纳唐汝询互文之说,言其妙处,呈现出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诗学 批评态度,这也是中国诗学发展到集大成时期的特点”,文章只是说沈德潜借鉴前人观点,并 没有说明其观点最准确、最全面,是集大成者。 故选 D。 【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 - 4 - 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 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 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 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喜欢《西游记》 钱之俊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钱钟书对《西游记》情有独钟。有一次,他主动对人说:“我不喜 欢《红楼梦》。我也不喜欢《三国演义》。我喜欢《西游记》),喜欢《儒林外史》。” (刘世德《回忆》) 他读《西游记》十几遍,对该书内容极其熟悉,《管锥编》中的引用就达 50 多处,他给 别人的信中也常常引用书中妙语,平时看到什么有违原著意思的地方也会及时指摘。 上世纪 50 年代,他翻译《毛选》,发现有段文字说孙悟空钻进牛魔王肚里去了,觉得不 对。他坚持说“孙猴儿从来未钻入牛魔王腹中”。胡乔木从全国各地调来各种版本的《西游记》 查看,结果当然是钱钟书没有错。“毛主席得把原文修改两句。钟书虽然没有错,但也够‘狂’ 的。” (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 上世纪 80 年代,《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钱钟书自然也看了。栾责明说“钱老喜欢《西 游记》,小说、电视剧、动漫都看,看电视剧时,都是站在电视剧前,还经常触屏指点孙大圣 什么地方违背了原作者之意。然后,走到电视后面书桌落座,大笔一挥,写出一篇又一篇小 文,为《西游记》鸣冤叫屈,匿名寄往上海。大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目光如炬,即时上报 发表。”“一篇又一篇”,大概是作者想当然的推理。当然,小说传记家更具想象力:“(钱 钟书)看完电视台播的不过瘾,又四处托人搞来录像带,再沉个云山雾罩。”看过了舞过了 还没过足瘾,又左挑点毛病右挑点遗憾,一连写好几篇短评,起个化名装入信封,歪歪斜斜 摹仿小学生字体写上投寄地址,8 分钱小邮票一贴,扔进邮筒里。” (张建术《墨镜里的钱钟书》) 钱钟书给《新民晚报》是写过稿子,只是没有他们传说的这样玄乎。当年晩报编辑沈毓 刚回忆,他们赠送了一份晚报给钱钟书,钱老重情义,除了给他们寄去几首诗,还寄去一篇 看电视剧的观感。文章叫《也来“聒噪几句”》,发在《新民晚报》1988 年 3 月 18 日“夜光杯” - 5 - 副刊,署名“中枢”,显然用的是名字谐音。一个令人疑惑的事是,钱钟书读《西游记》虽然 次数多,但在手稿笔记中却很少见到。 《客安馆札记》在最后第 800 则,论及《西游》,而在庞大的《中文笔记》中却未见只言 片语。陆灏曾询问过吴学昭,钱钟书是否另有关于《西游记》的笔记?吴说以前也曾问过杨 绛,答曰:没有。他又问,钱钟书是否有一本写满批注的《西游记》?吴说:“杨先生去世 后,卧室书柜所收藏两位先生经常翻阅的古典书籍(包括钱先生最喜欢的《西游记》和很不 喜欢的《浮生六记》),遗物清理小组同志在遵杨先生遗嘱交付清华收藏以前,逐页翻阅过, 亦未见有批注。“(安迪《“好记性”与“烂笔头”》)钱钟书曾对栾贵明说:“我记笔记在 先,一写下来,就不会用脑子记了。”也就是说,凡是自己牢牢记在脑子里的,就不会再写 笔记了。“如此看来,钱先生是真喜欢《西游记》,《管锥编》中 50 多处引用的内容,全部是 记在脑子里的。” (《“好记性”与“烂笔头”》)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钱钟书表示,他不喜欢《红楼梦》,却对《西游记》情有独钟,这使他的同事觉得有必要研 究《西游记》对钱钟书的影响。 B. 《管锥编》中对《西游记》的引用有 50 多处,钱钟书给别人的信中也常常引用《西游记》 中的用语,说明他对该书内容极其熟悉。 C. 栾贵明说钱钟书观看《西游记》时,都是站在电视机前,还经常指点孙大圣什么地方违背 了原作。说明他爱电视剧胜过了原著。 D. 看完电视台播的不过瘾,钱先生又托人搞了录像带来看,还没过足瘾,就写几篇短评。其 实,这些只不过是小说传记家的想象。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毛泽东选集》时,钱钟书坚持说“孙猴儿从来没有钻进牛魔王腹中”,虽然体现了他 的“狂”劲,更表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B. 不论是报刊编辑,还是传记作家,他们都热衷于表现钱钟书的日常生活,这从侧面反映先 生在当时社会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和传奇色彩。 C. 钱钟书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短文《也来“聒噪几句”》,既表现了先生重情重义的一面, 也表现了先生积极主动指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D. 在钱钟书数量庞大的手稿中,竟然没有发现过他对《西游记》只言片语的评论或记录,恰 - 6 - 恰说明他把真正喜欢的东西都牢记在脑子里了。 6. 结合材料,概括钱钟书喜欢《西游记》的具体表现。 【答案】4. C 5. D 6.①读了十几遍,却很少写手稿、点评,《西游记》内容牢记于心,在自己的论著中多次引用。 ②喜爱看《西游记》电视剧,对其中的漏洞或偏离原著的地方向报社投稿进行指正。③钱先 生自己多次提及喜欢《西游记》,身边的同事、报社编辑也能证明。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题中 C 项,“说明 他爱电视剧胜过了原著”错,原文“钱老喜欢《西游记》,小说、电视剧、动漫都看,看电视 剧时,都是站在电视剧前,还经常触屏指点孙大圣什么地方违背了原作者之意”,可知钱老小 说、电视剧、动漫都看,站在电视剧前,是“指点孙大孙大圣什么地方违背了原作者之意”。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 子,再一一进行比对。题中 D 项,“竟然没有发现过他对《西游记》只言片语的评论或记录” 错,原文“钱钟书读《西游记》虽然次数多,但在手稿笔记中却很少见到。《容安馆札记》在 最后第八百则论及《西游记》,而在庞大的《中文笔记》中却未见只言片语”说的是“很少见 到”;并且“《容安馆札记》在最后第八百则论及《西游记》”,由此看来,“没有发现过” 扩大了否定的范围。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 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钱钟书喜欢《西游记》的具体表现”,从“他读 《西游记》十几遍,对该书内容极其熟悉,《管锥编》中的引用就达 50 多处,他给别人的信 中也常常引用书中妙语,平时看到什么有违原著意思的地方也会及时指摘”“钱钟书读《西 游记》虽然次数多,但在手稿笔记中却很少见到”可概括出“读了十几遍,却很少写手稿、 点评,《西游记》内容牢记于心,在自己的论著中多次引用”;从“看电视剧时,都是站在电 - 7 - 视剧前,还经常触屏指点孙大圣什么地方违背了原作者之意。然后,走到电视后面书桌落座, 大笔一挥,写出一篇又一篇小文,为《西游记》鸣冤叫屈,匿名寄往上海”可概括出“喜爱 看《西游记》电视剧,对其中的漏洞或偏离原著的地方向报社投稿进行指正”;从“有一次, 他主动对人说:‘我不喜欢《红楼梦》。我也不喜欢《三国演义》。我喜欢《西游记》),喜欢 《儒林外史》。’”“栾责明说‘钱老喜欢《西游记》,小说、电视剧、动漫都看’”可概括 出“钱先生自己多次提及喜欢《西游记》,身边的同事、报社编辑也能证明”。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 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 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 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 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深处的乡愁 陈新 春节一过,正月十五就快到了。但在我老家四川南充,正月十四同样重要,这个日子是“蛴 蟆节”。 “十四夜,送蛴蟆,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蛴蝶节”里,往昔童声清脆送走疾病与忧愁的声音依然鲜活,昨日多愁善感的雨,还 淅浙沥沥地落在做着美梦的少年的天空,然而倏忽间一梦醒来,雨声已在中年茫然地嘀哒。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过年,我不可抑止地思念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我父亲。 父亲是南充市大通镇土生土长的人,曾经的他为了改变穷潦倒的生活状态而走进军营。 尔后,又为了一点可怜的辞职费用,用于拯救我那正饥寒交迫的祖父母以及婶婶叔叔,而无 奈地用脚步书写一曲归去来辞。 大通,这座自明至清有过淡淡驿站风光的小镇,寂寥地横呈在地貌平平的红丘陵中,被 贫瘠和鄙陋严严实实地包裹着。父亲的根虽然在这里,但当他从成都军区的大院里辞职回到 这方曾生他养他的土地时,却又像跌落蓝天孤飞的鸿鹄般落寞。在那个年代。父母亲是我们 公社少有见过大世面的人,但很快,贫困交加、饥肠辘辘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色调。劳作在 尘土飞扬的农活中,父亲这位在军营里锻造出铮铮意志的汉子,内心却装满着对我母亲的愧 疚:他愧疚自己不能拋开贫困对家庭的羁绊,不能驱散疾病对母亲的折磨。 - 8 - 母亲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时辰首次踏上川北这一隅陌生的土地的,我已无法了 解。我却能想象,一脚踏上这片孤寂的土地,她一定是那么茕茕子立,但心中装着爱情的她, 应该是没有叹息和徘徊的。既然来了,便笃定坚守。虽然始终如一地勤劳,但贫瘠的土地回 报他们的只有布衣粗服,食不果腹。 母亲,这朵来自城市的娇花,曾经甜蜜烂漫的理想在艰辛的生活中渐渐破灭,积劳成疾 因为没钱给我母亲治病,也期盼着家里能够改善生活状态,于是在那些年的春节里,每逢正 月十四的夜晚,父亲都会叫我们手举竹篙火把去送“蛴蟆”,并一路高唱: 十四夜,送蛴蟆, 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蛴蟆蛴蟆你莫叫, 我们送你很热闹。 蛴蟆蛴蟆你莫喊, 我们大家都勇敢。 蛴蟆蛴蟆你快跑, 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年年十四夜,年年蛴蟆节,父亲都督促我们去践行这个原始的传统,并期冀我们家健康 吉祥进入温饱。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大把光亮消逝的,除了绵长清脆的童声, 还有这种年复一年的朴素愿望。 最终,母亲的生命时针,停摆在了她 49 岁那一年。 虽然,此后“蛴蟆节”能送走“瘟神”疾病的传说我已不再信,但只要我在大通过年, 我仍会在正月十四夜这天加入到乡亲们送蛴蟆“瘟神”的阵营中去。 我知道,我随着火把传递的,已经不再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迷信,而是故乡春节的传统和 美好愿景。 “时间,无须通知我们,就可改变一切。”余华说。 2015 年 5 月的一天,癌症无情地夺走了父亲对世间的眷恋和对后辈子孙的牵挂,他往生 天堂,追随我的母亲而去了。 …… 回望过去,已经泛黄的画卷是那么美好而又揪心。都市拥挤不堪的繁华和喧嚣,却难以 驱散我内心对故乡不绝如缕的思念,曾经晨昏相伴的故乡,浓缩了我的割舍不去的留恋,也 留存了令我既温馨又怆然的记忆。如今,得知故乡的文化单位致力于弘扬几近湮灭的“蛤蟆 - 9 - 节”,让我欣喜地觉得,隐约的时间和那暗淡悠久的村庄,蓦然间多了一些连接外面世界的情 感。 我并非年年春节都回到大通,在正月十四的夜晚,举着竹篙做成的火把,去到田畴地垄 高唱:“十四夜,送蛴蟆,送给吊楼子吃酸醪糟……”我自责地想,是不是因为我让虔诚打 了折扣,便折了父亲的天寿,且留给了我沉重的悲伤? 不得而知。 但愿今年的“蛴蟆节”,能在家乡人们的火把游走中,送走与我血脉相连的哀愁。 【注】“蛴蟆节”“正月十四送蛴蟆(蛤蟆)”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节日, 是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画线句子既有对昨夜雨声的刻画,也抒发了作者由童年、少年忽而到了中年的感慨, 为下文的叙述蓄势。 B. 文章叙述童年家庭的贫穷以及母亲因无钱治病而早逝,照应了父亲的愧疚,也暗扣了标题 中的“乡愁”。 C.那些年父亲叫我们送瘟神“蛴蟆”,这是他在无法解决家庭贫困和驱赶母亲病痛情况下的一 种精神寄托。 D. 文章引用余华充满哲思的语录,蕴含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悟,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父亲 去世的叙述。 8.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9.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脉络、情感态度和思想意蕴。 【答案】7. A 8. ①注重亲情,有责任感。父亲因贫穷走进军营,又因为拯救饥寒交迫的 祖父母以及孃孃叔叔而回到农村;为不能摆脱贫穷和没钱给母亲治病而愧疚②辛勤劳作,意 志坚定。“劳作在尘土飞扬的农活中”是父亲的生活常态,尽管环境很艰苦但他仍觉得自己 做得不够。③热爱传统,期待幸福。为了改变贫穷驱散疾病对妻子的折磨,每年正月十四的 夜晚让我们唱“蛴蟆节”歌,期冀我们家健康吉祥进人温饱。 9. ①“蛴蟆节”贯串全文,起到线索作用。同时文章始于“蛴蟆节”,终于“蛴蟆节”,前后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②“蛴蟆节”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全文围绕“蛴蟆节”, 叙述与之有关的故事,回顾了温馨又怆然的记忆,表达作者对父母的怀念。③作者欣喜于文 化单位对“蛴蟆节”文化的弘扬,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 【解析】 - 10 -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散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 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 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题中 A 项,“对昨夜雨声的刻画”错,原文“昨日多愁善感的雨,还淅浙沥沥地落在做着美 梦的少年的天空,然而倏忽间一梦醒来,雨声已在中年茫然地嘀哒”,时间跨度由少年的写到 中年,可见“雨”是虚指,不是实指。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散文人物形象的能力。做此类题时,根据散文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用几个 词语集中概括;同时借助议论、抒情的句子完成对人物的分析概括。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 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从“用于拯救 我那正饥寒交迫的祖父母以及孃孃叔叔,而无奈地用脚步书写曲一归去来辞”中概括出父亲 “注重亲情,有责任感”;从“他愧疚自己不能抛开贫困对家庭的羁绊,不能驱散疾病对母亲 的折磨”中概括出父亲“意志坚强,有担当”;从“因为没钱给我母亲治病,也期盼着家里能 够改善生活状态”“每逢正月十四的夜晚,父亲都会叫我们手举竹篙火把去送蛴蟆,并一路 高唱”中概括出父亲“仍对生活充满期望,追求新生活,期望家庭幸福、生活安康”。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散文的行文脉络、情感态度和思想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可以从情感变 化、蕴含的道理、时间、空间、事件等角度来分析行文脉络。本题着眼于全文,开头提出“蛴 蟆节”,中间父亲让我们唱“蛴蟆节”歌,最后祝愿“蛴蟆节”,可见“蛴蟆节”这个事件贯 串文章始终,是全文的线索,且开头起于“蛴蟆节”,结尾止于“蛴蟆节”,首尾呼应,结构 严谨。分析情感态度与思想意蕴,看散文写了哪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 料蕴涵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本题着重于“蛴蟆节”与父母的关系以及“我” 对故乡的情感。蛴蟆节使“我“想起了怀念的父亲,由此引出父亲让我们唱“蛴蟆节”歌给 母亲祛病,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之情,文章提到“故乡的文化单位致力于弘扬几近湮灭的‘蛴 蟆节’,让我欣喜地觉得,隐约的时间和那暗淡悠久的村庄,蓦然间多了一些连接外面世界的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点睛】分析行文脉络,可以找行文线索,常见的线索有:以核心人物为线索,以核心事物 为线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可 - 11 - 以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 称之为反复句,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可以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 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可以划分层次段落,根据层意段意,分析行文脉络。分析 情感态度和思想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 面:作者,读者,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作品表面,作品内涵,作品背景。这类题 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 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 二、文言文现代诗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 沛公今事有急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 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 王也。’故听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 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 伦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 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 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 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 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 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 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半,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 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 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 - 12 - 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 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 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 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 授君王印 C.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 授君王印 D.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 授君王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父,叔父。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 为老三,“季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B. 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 功臣,称为“剖符”。 C.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此处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 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D. 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贾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 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 尉佗与陆贾会面时,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 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 尉佗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 为说服尉佗,陆贾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 遵从朝廷的约東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 13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有个浅陋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就可以占领秦的全 境称王了。” 13.(2)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 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题中“王南越”的意思是“在 南越称王”,是名词“君王”的谓语,“王南越”与“君王”之间不可断开,且“闻”的意思 是“听说”,“君王”“王南越”作“闻”的宾语,二者应该相连,排除 AB;“欲移兵而诛王” 的意思是“都想带兵来消灭你”,是名词“将相”发出的动作,“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之 间不可断开,排除 C。 句意: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 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 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 越王的金印。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C 项,“公,此处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 最高爵位”错,刘邦在沛县出生,又在沛县做过亭长,“公”是表示对他的尊称。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的 - 14 -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B 项,“足以 与汉王朝分庭抗礼”错,根据原文“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 郡,何可乃比于汉王”,意思是“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 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 可知尉佗不能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题中重点字词:(1)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距,通“据”,把守;内,通“纳”,让……进 来;王;称王。(2)捐,抛弃;以,凭借;区区,小小的;且,将要。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 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于是 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 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 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 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 的话。” (二)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 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 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 - 15 - 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 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 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 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 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 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 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 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 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 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 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 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 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 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 “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 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 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 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 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听 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 不上汉王!”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人 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佗 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 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别友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 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 - 16 - 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1923 年 11 月,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 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別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凄切动人。借 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诉说离别的不得已之情。 B. “人有病,天知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焦虑,对爱妻的愧疚,表现了诗人为天下 人谋幸福而舍弃儿女私情的情怀。 C. 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一派肃杀悲凉 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D. 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写离别的情意绵长,如泣如诉,一改毛泽东诗 词的豪放风格,全词一派婉约之风。 15.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1)革命夫妻离别时分的缠绵柔情。“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 住”形容眼角眉梢似乎都在诉离别之恨,眼泪将落又未落。“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 旅”一句更是婉转,肠已断,孤旅天涯,淋漓精致的表现了离别的哀伤。 (2)革命者昂扬 豪情。“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为了革命前景,毅然割断 离恨的丝缕,犹如山崩绝壁一般决然,又如台风扫天下一般决绝。这一句气象雄拔,风骨奇 高,豪情万丈。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D 项,“全词一派婉约之风” 错,原文“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意思是“凭割断愁丝恨 缕。犹如山崩绝壁一般决然,又如台风扫天下一般决绝”,这三句气象雄拔,风骨奇高,豪情 万丈,可见这首词婉约为主,婉约中有豪情。 故选 D。 【15 题详解】 的 - 17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 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 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 歌情感规范用语。联系标题《别友》,“别”字表明离别;结合注释“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 写给夫人杨开慧”,写的是革命夫妻的离别;“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意思是“眼 角眉梢似乎都在诉离别之恨,眼泪将落又未落”,以情态的描写刻画出离别时分的缠绵柔情;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意思是“汽笛声响令人肠断,从此天涯孤旅”,“肠已 断”“天涯孤旅”,表现出离别的哀伤。“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 寰宇”,意思是“凭割断愁丝恨缕。犹如山崩绝壁一般决然,又如台风扫天下一般决绝”,为 实现伟大事业,要割断情意缠绵的“愁思恨缕”,要有“昆仑崩绝壁”“台风扫环宇”决心和 气魄,表现出革命者昂扬的豪情。 【点睛】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 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 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用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写他们的青春和才华;用 “__________”写出了他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用“__________”直接表达了他们对权 贵的蔑视。 (2)《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行之人受到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挥斥方遒 (2). 粪土当年万户侯 (3). 士皆瞋目 (4). 发尽上指 冠 (5). 学而不思则罔 (6). 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在理 解句意、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识记,做好积累,根据句中艺术手法、意境特征、思想情感等提示 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字。(1)依据“写出了他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直 接表达了他们对权贵的蔑视”,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送行之人受到荆轲‘慷慨羽声” 感染’,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容易推知答案。易错 字:斥、遒 、侯、瞋、罔、殆。 - 18 -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奥斯维辛的经历 一场噩梦,但这段 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 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 样,只是为了 。( )弗兰克尔发现可能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 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 ,但 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弗兰克尔指出:“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 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 动物。”他承认在纳粹集中营里,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像前者那样活,“而且,仅仅这样一个 事例就足以证明——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最后,弗兰克尔最具持久力的 观点,正是我在生活以及无数的咨询中一直呼吁的:你可能会被不可控的一些力量拿走很多 东西,因此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 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齿 可堪回首 巧取豪夺 差强人意 B. 不啻 不堪回首 争权夺利 毫无意义 C. 不齿 可堪回首 巧取豪夺 毫无意义 D. 不啻 不堪回首 争权夺利 差强人意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B. 生命的意义要靠活着的人们去追求,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用 C.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赋予人们一生中的最艰巨的使命 D. 生命的意义要靠活着的人们去寻找,这也是赋予人们一生中的最艰巨的责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你可能会被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 不同处境的自由。 B. 一些不可控 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所以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 不同处境的自由。 C. 你可能会被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很多东西,所以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 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的 - 19 - D.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 同处境的自由。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 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 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 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不啻:不只,不止;如同。不齿:不与同列;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联系原文可 知,语境是“奥斯维辛的经历堪比噩梦”之意,故选“不啻”; 第二处,不堪回首:不忍再去回忆过去的经历或情景。可堪回首:可以能够能回首。根据前 文“奥斯维辛的经历不只一场噩梦”,后文形容“往事”,语境强调的是过去不忍回忆, 故选 “不堪回首”; 第三处,争权夺利:争夺权柄和利益。巧取豪夺:用欺诈的手段取得或凭强力夺取(财物、 权利)。和前文“祈求快乐”相对,这里应有追求权柄、利益之意,故选“争权夺利”; 第四处,毫无意义: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联系前文“苦 难”,“差强人意”与其搭配不妥,故选“毫无意义”。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 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 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联系前文“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 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及后文“弗兰 克尔发现可能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语境强调的是人们寻找生命的意义,前后文要保 持语题一致,排除 BD;“这”指代的是“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选项中的两个分 句的主语应保持一致,都是“人们”,排除 C 项。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 - 20 - 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 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 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题中,前文是“可能会拿走”,后文是“无 法剥夺”,语意构成转折关系,排除 BC;后文“它”指代的是“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前后主 语要一致,排除 A。 故选 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 分是否协调;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看成语的 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看 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汉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看下面几个汉字,从示例字以外的字中 任选两个,仿照例子,巧说汉字。要求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和基本含义,句式特点和例句基 本一致。 示例:休:左佳人,右秀木,人依秀木自在休。 掰 苗 明 悟 值 舒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掰:两边手,要分开,双手用力就是掰。 (2). 苗:下良田,上嫩草, 草生沃田育成苗。(明:左朝阳,右晓月,日月同辉天地明。悟:左用心,右思吾,用心思吾 方是悟。值:左立人,右正直,做人正直才有值。舒:左舍得,右给予,舍予忘我神气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和分析汉字的能力,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 先明确仿写要求,后分析例句特点。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内容有意蕴。分析示例,“休” 是左右结构,“左佳人,右秀木”是“休”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代表的意义,“人依秀木自 在休”是展开联想,将各部分的意义与汉字本身的含义联系在一起;从句式和字数上看,共 三句,前两句各三个字,按照字的结构分说各部分,最后一句七个字,先各部分后汉字本身。 仿照示例,“掰”是左中右结构,左右都是“手”,中间是“分”,可写“两边手,要分开”, 将各部分的意义和汉字本身的含义联系在一起,可写“双手用力就是掰”;“苗”是上下结构, 下边“田”上边草字头,可写“下良田,上嫩草”,将各部分的意义与汉字本身的含义联系在 一起,可写“草生沃田育成苗”;“明”是左右结构,左是“日”,右是“月”,可写“左朝阳, - 21 - 右晓月”,将各部分的意义与汉字本身含义联系在一起,可写“日月同辉天地明”;“悟”是 左右结构,左竖心旁右是“吾”,可写“左用心,右思吾”,将各部分的意义与汉字本身含义 联系在一起,可写“用心思吾方是悟”;“值”是左右结构,左单立人旁,右是“直”,可写“左 立人,右正直”,将各部分的意义与汉字本身含义联系在一起,可写“做人正直才有值”;“舒” 是左右结构,左是“舍”,右是“予”,可写“左舍得,右给予”,将各部分的意义与汉字本身 含义联系在一起,可写“舍予忘我神气舒”。 【点睛】仿写时,仔细揣摩例句,寻找和例句在内容上与结构上的相同点。具体地说:在内 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 连贯、语意衔接;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 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形神相似。 21.请用三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字。 “聚焦空天”航空航天论坛 2019 年 6 月 29 日在成都举行。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我国 将建设首个“人工智能星座”。该星座将由 192 颗卫星组成,卫星配备智能化大脑系统,能够 大幅提高卫星的数据处理能力,将推动我国卫星数据产业的智能化、商业化发展。 我国将要建设的人工智能星座将采用 5 米、1 米、0.5 米等多种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混合布 局设计,总卫星数量 192 颗,卫星采用了人工智能模块,使卫星在空间轨道中具备了识云辨 雾的能力,卫星可以自主对所拍摄的照片进行处理,直接过滤掉受天气影响没有回传价值的 卫星影像,只把有效影像和数据传回地面,进一步提高卫星数据回传的效率。 按照计划,该星座将于 2021 年完成卫星组网,能够在环保监测、防灾减灾、交通管理等 领域发挥重要应用。此外,记者了解到,未来将承担星座发射任务的我国新型商业火箭“捷 龙一号”也将于近期首飞。这款脱胎于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小型固体火箭,具有 500 公 里轨道 200 公斤的运载能力,可以满足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发射需求。 【答案】①我国将建设首个“人工智能星座”。②将于 2021 年完成卫星组网。③“捷龙号” 承担发射任务,将于近期首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 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 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要注意字数限制) 的格式组织语言。本则新闻有三段,导语部分说了主要事件,即我国将建设首个“人工智能 - 22 - 星座”,可概括出“我国将建设首个‘人工智能星座’”;第二段主要解说了该“人工智能星 座”的作用和意义,是对第一段的进一步解释;第三段中“此外”表明有两层意思,一层说 的是该“人工智能星座”完成卫星组网的时间,可概括出“将于 2021 年完成卫星组网”,另 一层是承担星座发射任务的火箭“捷龙一号”的相关情况,可概括出“‘捷龙号’承担发射 任务,将于近期首飞”。 【点睛】压缩语段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 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 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 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 四、写作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 文章。 我们忘不了鲁迅悲愤念之的刘和珍——“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我们也忘不了梁实秋 景仰记之的梁启超——“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忘不了 1997 年香港升起的 五星红旗;我们也忘不了奥斯维辛废墟上怒放的那朵雏菊花…… 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些忘不了的人,或者忘不了的历史。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经历,以“忘不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写出人性的光辉,或者历史的意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忘不了南京大屠杀 有幸得以拜读张纯如的作品,是源自母亲的强烈推荐。那一年的 12 月 13 日,我轻抚着 这部书略有皱迹的封面,想起母亲将它递到我手中时说的话:“你应该学着了解某些历史不 为人知的一面。”   我从书序看起,逐字逐句,不漏毫末。结束了最后一句 阅读,是在一个失眠的雨夜。 我没有落泪,只久久地垂着头。   窗外,雷声混杂雨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恍惚间竟觉得像极了阵阵怒吼,尖叫,哭诉, 呻吟,继而一片徒留冷风的沉默。   我自然而然地想到每年都在观看的国家公祭仪式:落针可闻的广场,升旗台上巨大的花 圈,场外重现历史的雕塑,刻满三十余万无辜遇难者名字的石碑,众人阴郁的脸,含泪的眼, 缄默的口和摇摇欲坠的心。 的 的 - 23 -   当主持仪式的领导宣布默哀时,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哀婉,绵长,如泣如诉,伴随着 止不住的泪水与叹息,久久地响着。幸存者席位上,那耄耋老人浑浊的双眼中平添了丝缕惊 恐,悲切,亦或震怒。   他们中的某一个,或许几十年前的某一天,躲在床底下,亲眼看见了母亲带血的脸,瞪 圆了的双眸,和日军堪比魔鬼的行径;或许躲在草垛里,听到了弟弟撕心裂肺的哭喊,和那 之后漫长的寂静;或许躲在粮堆里,感受到了敌人的军刀凶狠地刺到身旁的寒意与恐惧;或 许躲在万人堆成的尸体中,嗅到了同胞与亲人浓郁的血腥,抚摸着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却 再也哭不出声。   不知他们是否又想起那炼狱般的六周,想起那些失眠夜晚的痛哭,想起堆砌着层层白骨 的万人冢——提起它,我也总无法抑制泪水。那些含冤的孤魂,都是我亲如一家的同胞啊!   我总也忘不了,幸存的老妇人向记者讲述自己被迫做慰安妇的噩梦,总是话音未落,就 颤栗得再也说不下去;我总也忘不了,《金陵十三钗》里那一群浓妆艳抹的女人,她们在南京 城沦陷后,再也无缘怀抱琵琶,舞那首最拿手的《秦淮景》,她们被剪了长发,洗去胭脂,扔 弃了自己心爱的旗袍和首饰;我总也忘不了,一位抗战老兵去世前紧紧握着记者的手,细若 游丝的力气支撑他说完了最后一句话:“对不起,当年我们没能守住南京。”我总也忘不了, 电视机里遇难者们的子孙在他们的墓前庄严宣誓:“一定不忘国耻,一定努力学习,让长辈 们得以安息。”话里带着乡音,那催人泪下的南京乡音。 愿南京,四十九日祭后不再有阴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半命题的作文,所谓半命题,意即一半既定,一 半自选。本次作文“既定”内容为“忘不了”,“自选”信息填写在横线处即可,内容自定。 这是比较容易把握题旨的一类作文题型。根据材料要求写自己忘不了的人或历史,写人可以 是一个人,可以是几个人,家人、朋友,老师、同学、邻居,或一个陌生人。写人也是要通 过事件来写的,想一想,哪段生活哪些事那些人或哪件事哪个人让自己“忘不了”,这个不能 随便选,材料中的人事是“不难忘怀”的,才能自然抒发出“不能忘怀”的情感来。要把事 件过程或人物形象写清楚,表现“不能忘怀”的原因,注意要写出人性的光辉。写历史,不 能客观地记述历史事实,要运用恰当的手法再现历史的细节,在生动形象的记叙描写中让人 感受历史的意义。 【立意】忘不了奥斯维辛废墟上怒放的那朵雏菊花,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忘不了你的善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 24 - 忘不了刘和珍的微笑,让人明白中国青年的责任; 忘不了南京大屠杀,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忘不了五四运动,中国青年要有担当。 【素材】当我抬头,正好看见她的背影。夕阳的余晖洒在她的背上,没有嫌弃她傻。她在夕 阳下,沿着走廊一直走,那个背影没有什么特别,甚至有些木讷、有些难看,连头都没回, 就渐渐从我的视野中消失了,再也看不见了。可不知为什么,那个一步一步离去的木讷的背 影我怎么也忘不了! 忘不了一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在黑暗中,那双眼睛显得格外明亮,似乎是黑暗中的一盏小灯, 并吸引了我。他虽然说不了话,但他想要说的东西却清清楚楚写在了眼睛里,我想我可以读 懂。在他那双眼睛里,我读到了他凄惨的生活,期盼的心声,绝望的心境。他这双眼睛里装 了多少东西!他把他所不能倾诉的,不能记录的伤悲与苦难一一通过他对人生的理解,对世 道的思考流露在了眼睛里,他还流露了他的理想——能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这双眼睛对他 来说无比重要,它代替了一张嘴、一双手。他的双眼仿佛又在责备、怨恨过路人的冷漠。 忘不了唐老师,他从第一天起,在教我们的一年时间内几乎天天都要让我们不停地记啊记。 记完《晨读对韵》,记《弟子规》,记完《大学》经典片段,记《论语》格言名句……日积月 累,慢慢地,我们积累几大本,积累了很多很多的语文知识。同学们在“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习诵中,渐渐学会了孝敬父母。大 伙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的研习里,慢慢领会到了求 学做人的道理。 【结构】画面组合式记叙文是记叙文的写作模式之一,这种模式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 活片断巧妙地连接起来,所有片断都指向和表现同一个主题。本题将国家公祭仪式场面与南 京大恅 杀情景连接在一起,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很好的表现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这种结构在作文中运用,可以快速构思,快速成文。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 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则鞭辟入里。这种写作模式的优点是:在一 个个生动画面展示过程中,让读者获得深刻鲜明的印象,并且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内容“形散神聚”。 【点睛】写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一、把握主题词,突出主题。记叙文的写作很容易因为人物、事件过多而造成喧宾夺主,导 致文章主次不分,主题不突出,甚至出现偏题跑题。强调主题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文章中多 次出现主题词。写作时以主题词为文眼,围绕主题词来组织语句,主体素材的选择也以主题 - 25 - 为中心,避免选用有歧义的素材。 二、分清主次,详略得当。记叙文的事件是一个完整的情节。围绕主题,有主要的也有次要 的,那么我们需要分清哪些部分是主要的,哪些部分是次要的,不能全都一样写出来。这样 就无法突出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了。 三、善用修辞,丰富语言。不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描写、 叙述,语言表达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一道难关。怎么来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就需要我们善用修 辞手法,让语言表达丰富多彩起来。像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文章 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