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晋灵公不君》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一、基础巩固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君之命,不信 信:相信
B.臣侍君宴,过三爵 过:超过
C.不食三日矣 食:吃饭
D.使麑贼之 贼:刺杀
【解析】选A。信:守信用。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妇人载以过朝 厚敛以雕墙
B.谏而不入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C.公嗾夫獒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子为正卿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解析】选D。D项,均为“是”。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B项,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就;C项,助词,无实义/兼词,于此,从这里。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B.提弥明死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使使以闻大王
【解析】选B。B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知识延伸】
文言文中动词活用的三种类型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
如: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伏”原本是动词,“埋伏”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名词,意思是指“埋伏的兵”,充当宾语。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如:忿恚尉。(《陈涉世家》)
- 9 -
“忿恚”为“愤怒”的意思,这里是使动用法,即“使尉愤怒”。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如: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死”在这里是“为……而死”的意思,为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从台上弹人 B.则社稷之固也
C.书法不隐 D.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解析】选C。“书法”古义:记事的原则;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5.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我之谓矣 B.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C.有一于此 D.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解析】选A。A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
( )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③宣子骤谏,公患之
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解析】选D。②为士季的行为举动,与赵盾无关。⑤与职守、为人无关。⑥为翳桑饿人灵辄的奋力保护,非赵盾举动。
7.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
答案:(1)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
(2)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避免弑君的恶名了。
二、拓展阅读
(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常:地名,指常州。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归:称许
- 9 -
B.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能:做到
D.侯居常三年 居:居住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根据下句“升山东副使以去”判断,“居”应为“任职、驻守”。
9.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 )
【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前句是今之廉者变为贪者的表现,后句为“古之所谓廉者”的表现;C项都是“古之所谓廉者”的表现;D项,前句说郭侯之廉属于“古之所谓廉者”;后句是指现在郭侯的地位;与“古之所谓廉者”无关。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中“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是“今之所谓廉者”的特点,在原文第一段。
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实词“捐”和“锥刀”。“捐”可以翻译为“舍弃、放弃”,“锥刀”不是锥子和刀子,是夸张修辞,可以翻译成“锥刀尖般的微利”。(2)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奉”“身”和“资”。“奉”可以翻译成“供养”,“身”可以翻译成“自身,自己”,“资”可以翻译成“依赖、依靠”。(3)这个句子关键要抓住“然则”“莫”“乌”,“然则”可以翻译成“既然这样,那么”,“莫”可以翻译成“没有人,没有谁”,“乌”相当于“何”,可以翻译成“怎么”。
答案:(1)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因而(我)怎么能没有话要说呢?
附【译文】
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 而他规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计,羡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又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因而世间就拿保全大节的名号称许他。(如果)有的人权力、地位逐渐达到顶峰,那么让人渴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就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思。至于仕途失意、没落(的人),不再自我振作,那么让人渴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知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蜷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使自己痛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贪婪残暴之徒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样子,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显露了。如果舍弃利益足以成就美名,而得到利益足以构成罪行,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舍弃;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抛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刀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
哎!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谓廉洁的官吏呢?古代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一定是从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开始的。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所以他对自身的奉养比较微薄;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虽然他全无所渴慕和所忧惧的,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
郭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自我约束。我刚刚见到郭侯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听到他的议论,考察他志向之所在,才知道郭侯不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
- 9 -
吏。郭侯本性淡泊,厌憎繁华,曾经说:“我就喜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做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心有不安。”他奉养自身大抵如此。郭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我)听说郭侯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破衣,跟郭侯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那么古代的廉洁的官吏还不能免于与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侯的行为难以做到了。
郭侯在常州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侯的幕僚霍君、裘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章作为郭侯的赠序。郭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虽然这样,我知道郭侯的廉洁不是出于贪慕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的时候,还处在有可以贪慕、可以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高,声望越隆,(原先)值得贪慕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去除了,郭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之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侯果真不是贪慕与忧惧的人吧。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因而(我)怎么能没有话要说呢?
三、文化经典阅读
1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论语·里仁》)
②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注】①适:顺从,厚也。②莫:疏远、冷漠。③比:靠正,亲近。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的主张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强调“义”对于君子行事的重要性(或:强调君子应根据道义处世)。
(2)孔子从人际的亲疏侧重强调君子所亲近的只有道义;孟子则从对待言行的态度强调君子要根据“道义”处世,不必拘泥小节。
附【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不能分亲疏厚薄,只要是合乎正义仁德的,都应该与之相亲近。”
②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都果断,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强化提升】
一、(2015·嘉兴高二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
- 9 -
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子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於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 “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改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偃御武子以吊焉 御:驾车
B.又以其间伐晋也 间:乘机
C.公问崔子,遂从姜氏 问:询问
D.欲弑公以说于晋 说:解释
【解析】选C。问:问候。
2.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崔武子杀庄公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②庄公通焉,骤如崔氏 ③以崔子之冠赐人 ④崔子称疾不视事 ⑤公问崔子,遂从姜氏 ⑥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解析】选D。①为崔子迎娶棠姜,④是崔子避开庄公,⑥是庄公的行为。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9 -
A.本文篇幅虽短,但作者却能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件安排得有条不紊,显示出高超的叙事艺术。
B.齐庄公与东郭姜私通是遭崔武子所弑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是文章中的主要矛盾。
C.庄公死后,晏子利用哭丧的机会,既谴责了杀人者崔武子,又谴责了庄公。
D.文章的末段,虽然用笔不多,但使值得千古史家效法的楷模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感动。
【解析】选B。“根本原因”和“主要矛盾”有误,应该是导火索。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齐庄公跳墙而逃,被人射了一箭,射中大腿,掉在墙内,(甲士们)于是就杀了他。
(2)所以,国君为社稷而死,那么,我们就要为他去死;为社稷而逃亡,我们也应当随他逃亡。如果国君只为自己的私利或死或逃,那么除非他过于宠幸的人,谁敢为他去死或逃亡?
附【译文】
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是崔武子的家臣。棠公死后,东郭偃驾车送崔武子去吊唁。崔武子看到棠姜很美,便很喜爱她,就娶了她。
齐庄公和棠姜私通,经常到崔家去,把崔武子的帽子赐给别人。侍者说:“不行。”齐庄公说:“不用崔氏的帽子,难道就没有别人的帽子可用吗?”崔武子由此怀恨齐庄公,又因为齐庄公乘晋国的动乱而进攻晋国,说:“晋国必然要报复。”崔武子想要杀死齐庄公来讨好晋国,而又没有得到机会。齐庄公鞭打了侍人贾举,后来又亲近贾举,贾举就为崔武子找机会杀死齐庄公。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武子推说有病,不办公事。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武子,乘机又与棠姜幽会。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武子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甲士们一哄而起,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与崔杼订立契约,也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还不答应。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齐庄公跳墙而逃,被人射了一箭,射中大腿,掉在墙内,(甲士们)于是就杀了他。
晏子立在崔氏的门外边,他的手下人说:“(您也要)为君王而死吗?”晏子说:“他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而死?”手下人说:“逃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走?”手下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国
- 9 -
君死了,回到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用来凌驾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是为了他的俸禄?应当保护国家。所以,国君为社稷而死,那么,我们就要为他去死;为社稷而逃亡,我们也应当随他逃亡。如果国君只为自己的私利或死或逃,那么除非他过于宠幸的人,谁敢为他去死或逃亡?况且人家拥立了国君,又杀掉他,我怎能为他而死?哪里能为他而逃亡?但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崔家开了大门,晏子进去,头枕着齐庄公尸体的大腿哭,起来,依礼数跳跃三次以表哀悼以后才出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叔孙宣伯在齐国的时候,叔孙还把叔孙宣伯的女儿嫁给齐灵公,受到宠爱,生了齐景公。十九日,崔武子拥立景公为国君而自己出任宰相,庆封做左相,和居住在国都之内的人们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如果不依附崔氏、庆氏的……”晏子向天叹气说:“婴如果不依附忠君利国的人,上帝明见此心!”于是就歃血。二十三日,齐景公和大夫以及莒子结盟。
太史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武子杀死了太史。他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因而死了两人。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武子就没杀了。南史氏听说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样写好了的竹简前去,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
二、在辩论中,讽刺幽默的论辩语言往往以谐趣的方式揭开荒唐的外衣,暗示事物的本质,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从而在论辩中取得很好的效果。阅读下面这则故事,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要求:①紧扣对话主题,语意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连贯、得体。
传说汉武帝晚年很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一天,他对大臣说:“相书上说,一个人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寿命就越长;‘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岁,不知是真是假?”
东方朔听了这话,知道皇上又在做长生不老之梦了。皇上见东方朔似有讥讽之意,面有不悦之色,喝道:“你怎么敢笑话我?”
东方朔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武帝问:“你为什么笑他呢?”
东方朔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武帝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答案:(1)我怎么敢笑话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脸太难看了。
(2)据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像皇上说的那样,‘人中’就有八寸长,那么,他的脸不是有丈把长吗?
(评分标准:紧扣“长寿”这个主题,语意有逐步深入的逻辑关系,语言前后连贯、得体)
- 9 -
相关文档
- 2017-2018学年辽宁葫芦岛市普通高2021-06-0316页
-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19元曲2021-06-0361页
- 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孟子见梁2021-06-037页
- 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琵琶行并2021-06-037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蜀道2021-06-035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像山2021-06-0370页
- 云南省玉溪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上2021-06-0314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人生的五彩2021-06-037页
-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2021-06-0321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2021-06-0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