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00 KB
  • 2021-06-03 发布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语文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游子吟 侯发山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 22 -‎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 儿子在一边说话,韦伟开车不能分心,而以“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一句搪塞,这既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C. 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 22 -‎ D. 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 ‎2. 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 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①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她勤劳节俭,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毫无怨言。②体贴晚辈,善良无私。她体贴儿子媳妇,疼爱孙子,把平日积攒的零钱拿出来补贴儿子一家。 ‎ ‎3. ①以《游子吟》为线索来叙述故事,串联情节。②借对《游子吟》内涵理解的时代变迁来刻画人物。‎ ‎③揭示主题。纵时代变迁,但母爱是伟大的,亲情是温馨的。‎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 项,“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有误。因为第一段紧跟着说“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韦大的表现说明他对这些唐诗并没有极大的兴趣。故选A。‎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从这些内容表现出奶奶对儿孙的疼爱;“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已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从这些内容表现出奶奶的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这表现出奶奶对儿孙的体贴,‎ - 22 -‎ 表现出奶奶对后辈毫无保留的付出。‎ 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考查方向指向小说的标题。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向,如本题“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从标题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旨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本题中,先把握标题的内容“游子吟”是一首诗歌,然后到文中圈出与标题有直接关联的内容,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由此可知,《游子吟》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串起小说的情节,这是标题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从形象和主题的角度来看,虽然时代变迁,观念不同,但母亲对子女的心却是一样的,作者借《游子吟》这首诗歌内涵的时代变迁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考生从这些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二、古代文本阅读(4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22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愿得谒之 谒:请。‎ B. 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喜欢,高兴。‎ C.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顾虑。‎ D. 臣左手把其袖, 把:把握,抓住。‎ ‎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子丹恐惧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D.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夜缒而出,见秦伯 C.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皆为戮没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以其无礼于晋 C.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D. 而右手揕其胸 吾其还也 ‎8.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夫晋,何厌之有?‎ - 22 -‎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答案】4. C 5. A 6. A 7. B ‎ ‎8. (1)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 ‎(2)这样,将军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 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4)那晋国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5)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6)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隆昌盛的原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结合语境和掌握的文言知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C项,“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本句意思是“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准确把握题干要求,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要求选出“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内容,结合语境逐一辨析。‎ A项,恐惧:古今同义,“害怕”的意思。‎ B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指贫穷。‎ C项,流涕:古义指泪流满面;今义指流鼻涕。‎ D项,偏袒:古义指袒露一只肩膀;今义指袒护对方中的一个。‎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要求,即 ‎ - 22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然后认真准确地分析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接着快速仔细地浏览选项内容;最后,通过所掌握的文言知识内容,结合句子语境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答案。‎ 例句中,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A项,“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B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C项,“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D项,“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弟一样。‎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准题干要求,即“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相同的一项”;然后浏览各个选项,结合文本语境和所积累的文言知识内容进行筛选排除,得出最后的答案。‎ A项,“皆为戮没”意思是“都被杀死”,“为”表被动;“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译为“谁替大王提出这个计策呢?”,“为”,“出、做、策划”的意思。‎ B项,“以”均译为“因为”。前一句意思是“樊将军因为贫穷困顿而来归顺丹”,后一句意思是“因为它(郑国)对晋国无礼”。‎ C项,“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意思是“秦国对待将军你的知遇之恩,可以说太深了啊”,“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意思是“今天有人立了大功你却打击他”,“之”代词,“他”。‎ D项,“而右手揕其胸”意思是“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其”代词,“他”;“吾其还也”译为“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浏览文本,到文中画出所需要翻译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语境大略熟知;此外,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 22 -‎ ‎(1)购,悬赏购买;金千斤,定语后置,即“千斤的金”;省略句,在“闻”后省略“秦”。‎ ‎(2)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表被动;陵,通“凌”,凌辱、侵犯、欺侮。‎ ‎(3)遣,派遣;备,防备;非常,意外事故。‎ ‎(4)“何……之有”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 ‎(5)第一个“其”,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第二个“其”表示恐怕,表感叹的语气。‎ ‎(6)亲,亲近;倾颓,颓废;所以,……的原因。‎ ‎【点睛】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 22 -‎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国的大部分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 波 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 22 -‎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淳游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9. 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10. 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9. B 10. 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 “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题,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悲观失望的情绪”理解错误。“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誓死报国的慷慨悲壮,并无悲观失望的情绪。‎ 故选B。‎ ‎【10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态度、手法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本诗下片“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作者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抒发了作者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洋溢着深厚的爱国激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11.补写出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答案】 (1). 鹰击长空 (2). 万类霜天竞自由 (3).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4).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 学而不思则罔 (7). 思而不学则殆 (8). 必先苦其心志 (9). 劳其筋骨 (10). 饿其体肤 - 22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的提示,根据平日学习积累加以归纳概括,联系题目中的要求和暗示词语思考答案,但要注意不能写错别字,更不能漏字。名句默写功在平时,打好基础。努力做到:把的准,记得牢,写得对,想得远。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竞、漫溯、斑斓、罔、殆、筋骨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但屠呦呦却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己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 (节选自《八十多载仁心今更红——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 材料二:‎ 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  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 22 -‎ ‎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 “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 ‎《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 (新华网2017年1月9日,有删节)‎ 材料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 ‎(1)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2)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3)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当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 (百度百科)‎ - 22 -‎ ‎12.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始终从事中医药研究并最终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生。‎ B. “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 C. 屠呦呦的履历简单,但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成为首个提取到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的“醚中干”的科学家,并以此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D. 前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屠呦呦对中医药科学的坚守。‎ ‎13. 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作者十分注重形象美和语言美,文章用了平实的语言含蓄地使屠呦呦医者仁心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B. 材料二以形象生动的叙述性语言,就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生平及其提取的青蒿素被广泛使用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C. 材料二中,作者写到屠呦呦获得的国家科技最高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 材料二作为一篇消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开始的位置,同时,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屠呦呦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14. 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12. A 13. D ‎ ‎14. ①屠呦呦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率先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在发现青蒿素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在医药科学领域卓有建树。‎ ‎②屠呦呦发现的責蒿素被应用到治疗疟疾的ACT疗法中,且这一疗法被广泛使用,挽救了无数量的生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③屠呦呦对科研任务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也没有放弃工作,是青蒿素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 ‎④屠呦呦医者仁心,心怀祖国,为人谦逊,具有良好科学道德,至今仍从事青蒿素的研究工作。‎ ‎【解析】‎ ‎【12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理解有误。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主要在于表现她的爱国情怀;‎ C项,“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 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这句话首先有一个时间限制,其次ACT疗法只是有效防治措施中的一种,并不能说明全部是青蒿素所起到的作用,更不能说是屠呦呦“用‘醚中干’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D项,“对中医药科学的坚守”理解有误。第二则材料虽然也用到了侧面描写(张伯礼院士的评价),但却是为了表现屠呦呦在中医药科学上的贡献,并非表现她的坚守。‎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此外需要注意本材料写作上语言的特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平实的语言含蓄”分析有误,材料一确实注意到了新闻人物的形象美,所采用的语言也比较优美、舒缓,因而材料一中的语言特点应该是“形象生动”,但“含蓄”一说则在文中找不到较为有力的依据。‎ B项,“形象生动”分析有误。材料二中的新闻报道,叙述性语言客观、真实,语言特点是“平实、质朴”。‎ C选项,“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这句话在文中查无此据。原文“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是对屠呦呦成就不凡的肯定,但并没有将其贡献与其他科学家比较,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 22 -‎ 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主要分析个人的内在原因及外部原因。‎ 内在原因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比如材料一中,“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可以知道屠呦呦心怀祖国;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可以知道屠呦呦为人谦逊,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等。‎ 外在原因应该是屠呦呦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与贡献等,比如材料三中:屠呦呦率先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比如青蒿素被应用到治疗疟疾的ACT疗法中,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等。‎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消遣(qiǎn) 慰藉(jí) 戕害(qiāng) 汗流浃背(jiá)‎ B. 挣脱 (zhèng) 巷道(xiàng) 甄别(zhēn) 六艺经传(chuán)‎ C. 峥嵘(ròng) 遒劲(qiú) 磕绊(kē) 睫毛(jié)‎ D. 苌弘(cháng) 跬(guǐ)步 可镂(lóu) 锲而不舍(q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A藉jiè,浃jiā;B巷hàng,传zhuàn;D跬kuǐ,锲qiè。‎ - 22 -‎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狂妄自大,这遮挡了他们的视线;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吹嘘,他们坐井观天,这妨碍了他们的拓展;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盲动,他们浅尝辄止,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深厚。‎ A. 急功近利 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B. 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闭关自守 C. 闭关自守 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D. 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急功近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不可一世:不认可同时代的人,自认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自命不凡,狂妄到极点。与下文的“狂妄自大”“虚怀若谷”相照应。闭关自守:比喻与外界隔绝,不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与下文的“吹嘘”“坐井观天”“视野宽广”相照应。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与下文的“盲动”“高瞻远瞩”相照应。故选D。‎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下列礼貌用语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初次见面称“久仰”,好久不见称“久违”。 B. 求人原谅称“包涵”,求人方便称“借光”。‎ C. 受人之礼称“笑纳”,赠人书画题“惠存”。 D. 客人到家称“光临”,归还原物说“奉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请人受礼称“笑纳”。常见礼貌用语: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姓氏说“贵姓”。问人住址说“府上”,仰慕已久说“久仰”。长期未见说“久违”,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询问说“请问”,请人协助说“费心”。请人解答说“请教”,求人办事说“拜托”。麻烦别人说“打扰”,求人方便说“借光”,请改文章说“斧正”。‎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22 -‎ ‎18.仿照前两句的句式,在后面横线上再写两句。‎ 王勃不亲登滕王阁,断然写不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李白不在庐山观望瀑布,绝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 , ; , 。‎ ‎【答案】杜甫不亲登泰山,定然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陆游不参加抗金斗争,也不会进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幻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句仿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注意在排比句的各个分句中嵌入古诗词名句,要抓住某位诗人(文人)因有某种亲身经历而写出了某个妙句的特点。由例句“王勃不亲登滕王阁,断然写不出‘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可知,句子开头要写出诗人的名字,最后要加上其写作的名句。注意在排比句的各个分句中嵌入古诗名句,要抓住某位诗人的(文人)因有某种亲身经历而写出了某个妙句的特点。可回忆杜甫、李白、苏轼、陆游等诗人,结合其经典诗句书写。‎ ‎【点睛】仿写的重点 1.文章的手法,像修辞手法等。 2.词性要相当。‎ ‎3.关注字数要求。‎ 五、写作(60分)‎ ‎19.请以“一个人的远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感情真挚;(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4)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一个人的远行 一个人的远行,我会在收拾好行装以后,独自坐上火车去看这个我向往已久的净土。‎ 第一日我会去看看供人们观赏的天葬。“死者归天”我敬畏这四个字。既信轮回,信它是一种命定的旅程尚未通悟罢了,信它是来日可期,终有一天将被记起。数十只秃鹫在空中盘旋,目色猩红地盯着土地,我的心也被揪了起来。刺鼻的气味在空中蔓延开来,周围的人都嫌弃地捂住鼻子,有的人则闭上了眼,不忍直视这残忍的葬礼。我默默祈祷,愿他们在天堂可以幸福一点,一路上少一点磨难。‎ - 22 -‎ 第二日我会去赏雪山。在客车安静的行驶后,我终于见着了心心念念的雪山。雁过也,心生感慨,忆起在书里读到的那句,“同自然的壮阔相比,人类实在是不值一提。”肃然起敬,竟有点热泪盈眶,仿佛我看见了时间的尽头。自觉甚是喜爱这番平静,同车的人不免聒噪,移步轻颤,忽地才发现自己竟已到了雪山底下。我的心只可用“澄澈”二字来形容,这使我想起了陶渊明。陶翁的那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甚是喜爱。此生有两愿,一愿有人可爱,有梦可做;二愿永远不必向世界妥协。‎ 回忆至此,看着眼前花茶。一朵朵干菊再次绽放,直到褪去颜色,终归平淡。原来不只人类,花在生命的最后也要美丽最后一次。生命可贵。想到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写到的,“原来并非死亡,还有生命,也是无止境的。”‎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再去一次拉萨。‎ 我会在火车上认识一个女孩子,她约莫有十九岁,笑起来会有两个浅浅的梨涡,她对我说,“明年,明年我一定要去一次冰岛,去看极光。”我会回给她一个笑容,告诉她我相信她。我们会在火车站分开,我将踏上拉萨这片圣土,一个人。‎ 第三日我要去寺庙。跪坐佛前,顿感心境通彻澄明。恍惚间忆起《金刚经》里的那句“万物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皆为虚妄。佛门僧是我最敬重的人,其中我钟情李叔同。他爱国爱世人,精通篆书、音律、戏曲、诗词,是真正遗世而独立的人。然而当他名扬四海时,他却剃头为僧。盛名至极却皈依了佛门,比起“弘一法师”的名号,我更喜欢李息霜。回忆至情深处,灵光乍现,想起席慕容那首诗里,说她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我轻轻叹息,她已是一棵开花的树。‎ 第四日我会搭乘返家的火车,对生命又多了多少敬畏。‎ 有诗曰,“春已至,园中桃树尽开,折来花枝赠你。”生命既不可尽美,那便尽善好了。我的心从未如此通彻澄明过,是佛的指示。‎ ‎【解析】‎ ‎【详解】审题:‎ - 22 -‎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表达的能力。本次是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做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作为命题作文写作,学生应突破写作创新,即写出与众不同的考场作文,才能出奇制胜。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学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之,学生应从材料的思想内容出发,经过上下联系和左右引申来进行发散思维,或记叙、或议论、或描写、或抒情。但无论那一种文体,“一个人的远行”作文的内容都应突出“感”的部分,即写出一个人远行时伴随的内心感受和体悟,抑或成长收获等。‎ 参考立意:‎ ‎1.一个人远行,沿途秀丽的风景,让自己忘记了忧愁烦恼,云卷云舒,置身天地间,逍遥而自在;‎ ‎2.一个人远行,雄伟瑰丽的山川景色,让人心旷神怡,祖国山河壮观美哉,如此盛世,定不辜负;‎ ‎3.一个人远行,天地广阔无边,而自身在宇宙中如此渺小,“羡长江之无穷,渺沧海之一粟”。‎ ‎4.一个人远行,感受万事万物的永恒,时间永无止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行文结构:‎ 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了在四天内所要完成的旅行路程。第一日,去看看供人们观赏的天葬,本段内容采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第二日,即第三至第六段内容,写到去赏雪山并再一次去拉萨,本段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写出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第三日,去寺庙, 在佛前参禅,让心境通彻澄明,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记叙与抒情的表达方式;最后一日回家,这沿途的风光,让作者对生命又多了多少敬畏,作者内心春暖花开,透明清澈。‎ 写作素材:‎ ‎1.当我背起行囊走向未知的旅途时,他的眼角泛起晶莹的泪花。这一次,我是下定了决心独自去旅行。在城市的繁华与浮躁中,我已忘却最初的梦想,习惯于一种安逸的享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麻木的生活着。时光从我的脸颊静静地流过,年少的稚嫩被岁月的沧桑掩埋。‎ 当曾经的记忆再度停留时,我却如何也解不开尘埃重重的心锁,眼见它在人潮中湮没,倔强的守望。过去了的事,过去了的人,无论是陌生还是熟悉,已经不再重要。我的旅途有风有雨,有坎坷有艰险,然我依然坚定的坐上火车,向着自己向往的地方出发。‎ ‎2. 看不清窗外的景,只有车轮在不知疲倦的前行着。是了,都远去了,爱情已经变得苍白,如黑夜掠过的星星,弹指一挥间,我已生死各半。想来,是城市的天太小,小得让人窒息,城市的夜太黑,黑的让人迷失了方向。于是我只有选择一种逃离的方式,释放自己压抑许久的内心渴望。而夜,总能带给我以一种安静的力量,让我卸下所有的伪装,和着它温婉的曲,唱一首忧伤的歌。一夜难眠,在浑浑噩噩中半梦半醒,期间,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我静坐我的位置,一个人一杯水,环顾四周,聊天的、沉睡的、玩手机的,一人一貌,百人百态。‎ - 22 -‎ 可是这又与我何干呢?我只向着自己理想的目的地出发,去最寻那最初的梦想。想来,人这一生,就如坐车看风景,,沿途的景物再美再诱惑,也抵不住内心的真实需求,该是为你停留的就是你的,错过了的风景浑然不晓又有何用。‎ ‎3. 有过太多这样的经历后,我忽然发现,有时候有没有朋友陪伴其实于事也无多大影响;倒是有朋友在的时候,自己被大大约束了。于是我终于下定决心,一个人去远行。有什么不可呢?我想。‎ 于是我默默地埋头做我想做的事,可是每次忽然抬头,一个莫名的寂落就会油然而生,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只有当我再次投入到想做的事后,才会再一次恢复平静。当我默默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身边的人便都凑过来对我说:“你真棒!”听到别人的喝彩,我就会觉得那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心里便也为自己的那段一个人的远行感到值,也让自己更有信心地投入到下一次远行中。‎ 可是当我默默远行最后却还是失败的时候,我那种寂落就更添了几重,看着成功的人在身边为他们欢呼,喝彩的时候,心里酸酸的。但我想,如果就此放弃,那么我是真失败了;所以我不能放弃,失败了也不要紧,我为自己喝彩:“我已尽力了!”‎ ‎“至少,我已经尽力了。”‎ 于是我再一次踏上了一个人远行的路,我相信下次我还会成功的。亲爱的朋友,当你失意而又没有朋友在身边的时候,不要沮丧,请相信自己,抬起头,前方还在召唤着你。‎ ‎【点睛】命题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 ‎ ‎ - 22 -‎ ‎ ‎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