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 -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十三 实用文本阅读
(测试时间:150 分钟)
(一)伍立杨先生采访记
采访者:藏书报记者 王雪霞
受访者:伍立杨
问:伍先生,在书界,您有着不小的名气,您觉得大家看重的是您的哪方面?
答:杂文家牧惠、舒展、史学家王春瑜等先生,他们的文章求真求美,文采思想的搏动之
下,字里行间,充溢关心民瘼的精神。以他们为师,可能迈出了一点点的步子。博客论坛上
有读者说我最近的《故纸风雪》“……特别是在这本书里,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抨击极权专制,
为民主而呼喊,其胆其识其才,均令人钦佩”。过奖了,但这不妨是我追求的境界。说名气
呢,还真汗颜。 问:买书、读书、作文在您的生活中占了多大的比重?
答:说全部嫌夸张,总之几乎是全部。“我生原为读书来”,我不敢说是“读书种子”,大
抵因为无能,买书、读书渐成癖好,读多了就有这样那样的感想,于是就写下来,似乎已成
一种生活方式了。
问:现在您还是一如既往地买书、读书吗?在《我的书房》一书中,我看到您的文章《书边
散墨》,记述了您的书房,现在有多少册书了?主要是哪方面的?这些书都是为了阅读吗?
答:有时候,告诫自己,这趟出门,片纸不带。真到了书店,又迈不开步子了。我的藏书现
约有七千余册。主要是古典文学、文史哲、别集、合集;晚清民初史料、当事人回忆录……
宪政及美国史系列……等方面;大书如“廿四史”(中华标点本),“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
朝文”、“元文类”、“明文海”、“清文汇”,以及“民国丛书”第一辑数百种,小书如
民智书局初版的《建国方略》等等奇书、杂书,很多。特别喜欢的作家则专题收集,如钱钟
书、唐德刚、苏轼、契诃夫等。藏书为了阅读,纯而又纯的藏书,我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个
能力。有的朋友能两者兼顾,藏书多得吓人。
问:您把自己的第一书房,命为浮沤堂,第二书房命为发呆室,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深意?
答:浮沤来自于佛教典故,意谓人生在宇宙的大背景上其实很渺小,其间积极者看到积极,
这是我的一点微意;至于发呆呢,就没有什么深意,人生包括读书生涯的枯燥、倦怠、得闲
的时候,如朱自清先生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近于“发呆”。
问:您曾长期供职于《人民日报》,作记者、编辑,1999 年调到《海南日报》,为什么做出这
样的一个选择?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 -
答:安居方能乐业。以前为住房所苦,南来以后,居住环境条件大大改善了。七千多册书,
在几十米的大客厅就大致放下了。当时逼近中年,没有一个较舒适的读书写字的环境,真可
说是六神无主。
问:您被流沙河先生归属于“富于春秋”的读书人,您写作的笔法也多有杂文的色彩,语言
形式上也与文言文很近,这多少让您在众多的书人中显得有些另类,您自己怎么看?
答:文言文的坐标指向:美。而美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这是它恒久价值之所在……上海古籍
出版社给我的书做的简介是“报人伍立杨的《大梦谁觉》,思路开阔,识见独特,汪洋恣肆,
不拘常格,所谈大部分是民国史,但于古代史乃至世界史也多有涉及,于传统读史笔记题材
外又辟一新天地,特别是有些谈古代诗歌、典籍的文章,见解颇为新奇独到。”这是美誉也
是过誉,但我愿意做这样的追求。
问:作为一个书人,您觉得书人如今的责任是什么?
答:读书人也应该是启蒙者,这是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和良心责任,对社会的发展,宜居安
思危并葆有远见。应该清楚世界大势和文明的普世价值,宜在人本的意义上读书写作,为争
取人性的尊严和自由而运笔;绝不能满脑子糨糊昧于大势却又振振有辞……
问:现在在忙些什么?有没有新著面世?
答:工作本身占用的时间已多,只能忙里偷闲读书写字;去年出版了《故纸风雪》《大梦谁觉》。
今年山花文艺要出一本小册子已签合同。平时总是我采访别人,今天您采访我,惭愧惭愧,
十分感谢。选自《文学界》2007 年第 7 期,有删改)
1.分析文中首次的问与答各有什么特点? (4 分)
2.从全文来看,伍立杨读书有什么特点 (5 分)
3.整合全文信息,总结一下在伍立杨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6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3 -
(二)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 1966 年 9 月 2 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
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
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毛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
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
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
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正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
王都不换!” 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 9 月 2 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
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
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
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
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
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个介书生,即使竭尽全
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
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
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
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
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
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 55.29 元的房
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 600 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
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
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
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 13 条。最后剩下的 53.30 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
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
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
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有才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4 -
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
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
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 月 3 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
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4.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傅雷“干净了一生”?作者对傅雷作出了怎样的评价?(5 分)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如何?(4 分)
6.傅雷身上体现着中国千百看来被推崇的“士可杀不可辱”的品格,你怎样评价这一品格?
请结合文体和现实分析说明。(6 分)
(三)联合国风雨送加利
周德武
1996年12月31日中午12时,按惯例是联合国举行记者吹风会的时候。然而今
天的会议室却大门紧闭,联合国秘书长首席发言人福阿女士也没了踪影。加利任期即将结束
的时候,福阿是第一位宣布辞职的联合国官员。据说,她将利用一年时间撰写一部新著《尝
试新生活》。来到大厅一层,记者发现摄影和摄像的同行们早已把电梯出口处作为今天的新闻
焦点。原来美国几家著名的电视台事先得到消息,加利秘书长下午1时离开联合国。他们便
早早来到这里抢占有利位置,准备拍摄1996年联合国的最后一条新闻。门外,车牌为“外
交00008A”的加利专车和一辆警车在风雨中静静地等候。这是一辆由德国政府送给加
利先生的“奔驰”防弹车。我好不容易挤到护栏前面,这时离加利出发还有30分钟。电台
也正播出加利即将离开的消息。在大厦里工作的联合国雇员陆续来到这里,电梯周围很快就
被挤得水泄不通,为的是争相目睹这位坚强斗士光荣退休的场面。1时整,联合国副秘书长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5 -
明石康、金永健等10多位副手先后出现,排在电梯两旁。不一会儿,保安人员宣布,加利
乘坐的电梯马上到达,大厅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加利身着一身浅色西装,风度儒雅。从
他微笑的嘴角中,透出几分倔强。也许正是这种倔强使美国人觉得他难以驯服,决心把他作
为美国国内政治纷争的替罪羊。也正是这种倔强,增强了他与美国霸权主义作斗争的勇气。
现年74岁的加利先生是第一位来自非洲的联合国秘书长,也是第一位没有获得第二任
机会的秘书长。美国以加利“对联合国改革不力”为由,对加利的第二任期行使否决权。但
明眼人都很清楚,是因为加利与美国在处理索马里、波黑问题上发生矛盾,对美国拖欠联合
国10多亿美元会费提出严厉批评而招致美国的不满。但是加利并没有为美国的压力所屈服,
依然宣布竞选下任秘书长,争取非洲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在僵局难以打破的情况下,加利先
生从非洲大局出发,主动宣布暂停作为下任秘书长候选人资格,使得来自加纳的安南先生得
以脱颖而出,从而最终实现了非洲人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利。
送行的人们带着钦佩的心情与加利握手道别。加利走到早已准备好的话筒前祝大家新年
愉快,祝联合国取得成功,祝安南取得成功。他还告诉大家,他准备取道巴黎返回开罗,今
后将继续以世界知名人士身份服务于联合国。人们目送加利迈出大门,一位工作人员迅速将
一件大衣披在他身上。记者追至门外,突然发现秘书长首席发言人福阿正等候在汽车旁,最
后一个与加利行吻别礼。随着汽车的关门声,加利乘坐的黑色奔驰车很快消失在风雨中。送
的关门声,加利乘坐的黑色奔驰车很快消失在风雨中。送行的人们久久驻足大厅,默默地为
他祝福:愿好人一路平安。 (选自 1997 年 1 月 2 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加利小传
1922年,加利出生于开罗的一个书香门第,1949年,加利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
获法博士学位。他精通法语和英语,学识渊博,做了近 30 年的国际法教授,是一位国际法专
家,有 100 多本著作问世。
加利1973年步入政界,4 年后成为埃及总统萨达特内阁的外交国务部长。
1978 年,加利不顾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全力支持萨达特总统作为第一个阿拉伯领导人对
以色列进行访问并随后签署了埃以和平协议。
此外,加利不顾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参加了 1979 年至 1982 年的埃、以、美有关巴勒斯
坦人自治的会谈。穆巴拉克执政后,继续任命家里为外交国务部长。
1992 年 9 月 2 日,加利成为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这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非洲人
和阿拉伯人担任这一职务。用加利的话讲,“这对于非洲是个伟大的日子”。
1996 年 11 月 19 日,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秘书长的选举问题,加利的连任要求得到了安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6 -
会 14 个国家的同意,只有美国坚决反对。美国的代表声称,只要加利在位,美国就不交会费。
行事非常“独立”的加利,不听任何国家的吩咐,这让他的连任遭到美国的反对。连续几轮
投票,美国坚持否决加利的连任,非洲国家只好同意更换候选人。安理会也终于达成妥协:
向大会推荐来自加纳的科菲~安南出任秘书长。
在联合国 6 种工作语言中,加利能流利地使用英法阿拉伯 3 种语言,这在历任秘书长中也是
头一个。
7.文章开头两段先是写了本应出现的联合国秘书长首席发言人福阿女士不见踪影,然后渲染
了为加利送行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的场景,这样写分别由什么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说说文章标题中的“风雨”的含义及作者这样命题的好处。(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相关链接”说说为什么加利的连任会得到 14 个理事国的支持而唯独遭到美国的反对?
从美国一国的反对就迫使受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支持的加利无法连任这一事实中你有什么认
识?(6 分)
(四)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
2007 年 6 月 28 日当地时间 12∶38 分,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第 31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成功,成为中国第 35 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
集防卫、居住和建筑艺术于一体
开平市位于广东西南部,人口只有 68 万,而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就有 75 万,是中国著
名的侨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
开平碉楼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碉楼最多的时候有 3000 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
了 1833 座,散落在 3060 个村落中。
“开平碉楼与村落”中遗首席专家、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说,19 世纪末,美国、加拿大
等国的排华政策迫使当地华侨纷纷回乡买地建屋,在⒛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
峰期。由于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这一带作案,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应运而生,开平碉楼因此成为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
的特殊建筑。2001 年 6 月,国家正式公布将开平碉楼列为全国重`支文物保护单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7 -
“西装”与“唐装”的完美结合
开平碉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就,古希腊的柱廊、古
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等都融
入其中。记者在碉楼里看到,在一些古希腊风格的柱廊、古罗马风格的券拱上,装饰了龙、
凤凰、麒麟等吉祥图案,浪漫的欧式彩色玻璃门窗上,有着中式的门神,不同的角落里既有
精羡的欧式花卉,也有中国民间的喜鹊报喜和春兰秋菊,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专家将开
平碉楼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说,从形式上来看,碉楼是一种中西建筑的完美结合体,上
面是西装,下面是唐装。当年社会不稳定,为了防匪患、防洪灾,开平碉楼将居住的功能、
防御的功能和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包含了进去,形成了一种中西合壁的融合体。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所长程建军认为,开平碉楼是中国乡村移植
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开平碉楼建筑汇集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洋
式建筑与开平乡村生活结合,它们由楼主和当地工匠自行设计和修建,不像学院派那样地道、
规范,然而,正是它的“不土不洋”,成就了开平碉楼的独特价值——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乡
村风味的洋式建筑。
华侨文化的历史遗存
开平碉楼除了亦中亦西的建筑风格外,在室内陈设上,也有很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痕迹。
开平自力村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碉楼——铭石楼,首层正中悬挂着楼主方润文与三位
太太的大幅照片,顶层供奉着方家的祖宗牌位,室内除了摆设精美的岭南家具外,还有很多
“舶来品”,如德国的落地钟、留声机,美国式座钟,法国香水、缝纫机等。
程建军所长说,开平 1833 座碉楼融合了不同国家的建筑元素,风格各异、错落有致,从它们
的材料、功能、结构上,可以看出当时华侨受西方个性张扬、观念自由的影响很深,当年开
平的农民主动地把当时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带回家乡,最后产生了碉楼这
种遗产,成为当时华侨文化的结晶。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大多带有被动的色彩,像香港、澳门等地保
留下来的近代建筑,是一种典型的殖民地文化,而开平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
受西方文明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华侨历史信息,记载着近代社会转型中本地华
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其居住国、家乡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贡献。”张国雄教授说。开平碉楼
与村落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在遥远东方的历史遗存。19 世纪后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8 -
羡、加两国西部的金矿开采,铁路建设等都是它们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我们的
华侨参与了这些重大事件,见证了美国、加拿大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历史。这段历史,在
遥远的中国乡村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这在世界历史领域都是罕见而弥足珍贵的。
(选自 2007 年 6 月 23 日新华网,有删改)
10、碉楼大量出现在开平的原因是什么? (4 分)
1. 11、为什么说开平碉楼充分体现了广东民众“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
心态”?(5 分)
2. 12、“世界文化遗产”有六条评选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一条便可申报。下面是其中的两
条,请结合文本,说明“开平碉楼与村落”可以根据哪一条标准提出申报。 (6 分)
①能为一种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②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
阶段。
(五)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 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
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
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
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
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
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9 -
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
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
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
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
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
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
服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
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
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
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
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
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
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
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
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
“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
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
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
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
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
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13、文章第二段开头说“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
(5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0 -
14、作者在第三段中说“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 20 字,5 分)
15、文章最后一段说自己听不得不喜欢苏东坡,甚至愿意嫁给苏东坡,初读时似觉突兀,跳
跃性较大,但仔细琢磨又觉得与前面浑然一体,请具体分析这一段的作用。(5 分)
(六)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①
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
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
我是按约定于 9 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 3 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的房子前按
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
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
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也宽了几厘米。书架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
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
上坐下,热情地招待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
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物,女主人坐
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一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
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
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
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问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
里问闲聊时的亲近与随和。
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绍了“上有
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时,她马上接口说:“我
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走失的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
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接着我向她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情况,说到了古英语与《贝奥武甫》。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
引向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标志性的文学桂冠的未来归属。我真诚地对她说:像她这样的文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1 -
大家应该拥有这个荣耀了。她对我说:她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已有 12 年。说这话时,
她并没有掩饰自己对这个奖项的渴望与屡屡落选的无奈之情。
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是再次提出
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
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
个译本了。她说 1993 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的翻译告诉她:《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
印了 8 万册。我耐 0 地向她解释: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
随便。现在我们走上正规了,不会再有盗版一类的事。我还说,盗版能扩大你在中国的影响,
这也是好事啊。她笑笺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满意随便改动书名:因为 The Goden
Notebook 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问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谈话的时限,
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
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则回书房拿来 5 本她写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
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还递过两张价值 30 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己去
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
得知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我,因为译了她的《金
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
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
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
(本文作者是《金色笔记》译者,节选自《新民周刊》)
注:①多丽丝·莱辛,英国著名作家,获得 2007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6.文章开头用什么手法来写多丽丝·莱辛是—个平易近人的人?其作用是什么?(4 分)
17.作者拜访多丽丝-莱辛时,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其用意是什
么?(4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2 -
18.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
么?(4 分)
19.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至少
四点)(6 分)
(七)一个末婚女人和她的六个儿女
“妈妈是一根青藤,/柔韧而坚挺;/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是爬在上面的 6 枚小小的苦
瓜;/妈妈紧紧地拉着我们,/我们紧紧地偎依着她,/我们一起沐浴着风吹和雨打……
这首名为《青藤妈妈》的小诗字字含情、句句泣血,以清秀的笔体整洁地记录在大女儿
唐孟兵日记的扉页上。
“青藤妈妈”名叫唐兵。那段痛苦的记忆,从 27 年前开始——
1976 年 5 月 19 日,在牡丹江市丝绸厂工作的唐兵下班途中,突然被一辆疾驰的货车撞
飞……孱弱的生命,在死神门前久久地徘徊……尽管逃离了死神的魔爪,她却要面对这样的
惨状——右脑凹了一大半,整个右臂活动很吃力,左手有两根手指骨折;同时,她还丧失了
做母亲的权利。
不久,唐兵的父亲因病撒手人寰。父亲的离去、身体的残疾,让她一度开始迷茫和绝望。
然而突然有一天,一则新闻报道让 20 岁的她重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报道说,有一位古稀老人
一连收养了几位孤儿,并供他们考上了大学……
几天后,她开始发动所有的同学、好友、同事,四处寻觅那个同样孤独的稚嫩生命、那
双渴望母爱的眼睛……
1983 年 6 月 15 日,唐兵邂逅了生命里第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县医院有一个遭遗弃的女婴刚刚出生两天,面色发紫,啼哭不止……目睹此状,唐兵的
心碎了……
唐兵给这个婴儿取名唐孟兵。
一个残疾的母亲,一个可怜的弃婴,艰辛的生活由此拉开序幕。如果说一开始,人们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3 -
唐兵收养女弃婴的做法,还能够理解的话,那么随后的 20 年里,唐兵近乎“疯狂”的举动却
让许多人感到不解,甚至“匪夷所思”——
1985 年冬,唐兵在牡丹江市妇产医院门前,拣回了第二个女弃婴,取名唐孟欣;
1987 年夏,一对只有 6 个月大、父母双亡的孪生姐弟被人送进了唐兵的家,取名唐孟博、
唐孟伟;
1996 年 6 月,这个 5 口之家又接纳了一个已经 6 岁的流浪男孩儿,取名唐孟辉;
2000 年 8 月,唐兵收养了最后一名被一个朋友从广西带回来的孤儿,这名 13 岁的小女孩
在唐兵家有了新的名字——唐云天……
尽管来自五湖四海,尽管血管里流淌着不一样的血,可同样凄惨的身世、同样辛酸的泪
水,让 6 个“苦瓜”一样的孤儿走到了一起,他们紧紧地偎依在妈妈唐兵这根柔韧坚挺的青
藤上……
从 1990 年开始,唐兵的单位效益一直不好,常常发不出工资。为了贴补家用,唐兵忍痛
把母亲留下的那处房产变卖了。而这笔钱花光之后,唐兵和孩子们只好过起了颠沛流离、居
无定所的生活——在孩子们的记忆中,搬家成了家常便饭,“最多一个礼拜搬 8 次!”
1998 年,唐兵正式下岗。此时的唐兵不得不靠收废品、捡破烂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里,除了唐兵外,没人敢奢望孩子们会有个好的学习成绩。
小女儿唐云天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和萨克斯管。2001 年,当小云天站在牡丹江市春节晚
会的演出现场,吹奏一首韵味绵长的萨克斯曲《回家》时,夺眶而出的泪水伴着绕梁的余音,
泉水般缓缓流淌……在场的听众被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我要把这支曲子,送给我深爱
的妈妈。”谢幕时,小云天说这句话时,突然哽咽了……小云天的音乐天赋、凄苦的身世,很
快得到了牡丹江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 年 6 月,在市政府领导的极力推荐下,小云天
被破格安排到长春电影学校学习。
让唐兵感到骄傲的还有大女儿唐孟兵。今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何况 6 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住房”和“吃饭”,成了压在唐兵
心头的两座大山。
“不能再苦孩子们了!”酸楚日子里的一幕幕,让唐兵彻夜难眠。泪水中,一个心碎的决
定产生了——2002 年 12 月的一天晚上,唐兵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饭。当几个年纪小一点儿的孩
子狼吞虎咽地品尝着难得的美味时,孟兵和几个稍大些的孩子注意到了母亲异样的表情——
—她不停地给孩子们夹菜,自己却一口不吃,眼里更有晶莹的泪珠在闪动。果然,晚饭后,
母亲突然叫住了所有的孩子,从怀里掏出一本带着体温的小本子。“这是你们的身世,我全都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4 -
记在上面了。孟兵、孟欣、孟辉,你们是被父母遗弃的,他们一定是迫不得已,你们不要忌
恨他们;孟博、孟伟的父母是矿工,在一次事故中双双罹难;云天的父母都是导游,一次工
作中遭遇劫匪,由于拼死反抗,双双惨遭毒手……”
此时此刻,孩子们早已泣不成声。“你们都是苦命的孩子,这么多年跟着我又吃尽了苦头,
妈妈真的对不起你们。孟博、孟辉,你们还小,不能再受这份苦……”唐兵的下半句话还没
说出口,6 个孩子一下子扑到了唐兵的怀里——
“妈,别让弟弟们走。我们会手挽手出去打工,再回来读书!”大女儿的话,像针一样
扎在唐兵的心上;“妈,是不是我们不听话了,你打我们啊,千万别让我们走,别让我们离开
你,离开家!”抱着唐兵的腿,孟博和孟辉哭得像个泪人;“去福利院,你们就不用再挨冻、
挨饿了!”唐兵忍住泪水这样劝慰着;“我们哪也不去,愿意和你住水泥管子,愿意和你一起
吃苦……”说完,两个孩子哭着跑了出去……
一次不成功的“谈判”过后,唐兵明白,孩子们离不开自己,自己更离不开孩子们。随
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四处打工,帮妈妈减轻生活负担。
就在一家人为生计而疲于奔波时,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爱——
大庆派出所每逢年节,会送来大量的食品、衣物;平时,还派民警孙波专门定期走访、
探望;6 个孩子就读的学校,最大限度地减免了他们的学费;今年 5 月,当地街道办事处还补
贴了一部分租金,让一家人有了安居之所。在得知一家人的生活境况后,房主也主动减免了
大部分租金。
今年 7 月,大女儿的高考成绩发表了,一家人欢欣雀跃之际,又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了
另一场“战役”——打工,为孟兵攒够入学的全部学费。如今,6 个孩子都在利用假期打工:
大女儿在一家饭店当迎宾员;几个弟弟妹妹跟着母亲唐兵捡垃圾、糊纸盒……一块废铁、一
个矿泉水瓶,甚至一片纸壳,都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全部希望……
20.简要说明本文标题的特点(4 分)
21.这篇文章的感人要素有哪几个,请分条概括。(4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5 -
22.你觉得这一类的文章在选材和表达上应该注意什么?(4 分)
23.这篇文章主题的丰富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6 分)
(八)红歌会:时代精神的彰显与期待
陈建华 周伟 王以端
《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首脍炙人口、历史弥新的红色经典歌曲,在革
命摇篮井冈山再一次唱响;一段段激昂悠扬的旋律在巍巍井冈回荡,把人们又一次带回那激
情燃烧的岁月。
始于 2006 年的大型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将经典
与时尚、历史与现实、英雄主义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悦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全国电视观众奉献
了一道精神大餐。
2007 年,江西电视台正式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举办中国红歌会,并获得批准。今年“五
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次把红歌会舞台搭上了井冈山,并从 8 月起在全国设立了湘
赣鄂、云贵川、晋冀鲁豫、陕甘宁、北京五大赛区。各地报名参赛者达 1 万多人,其中年龄
最小的只有 6 岁、年龄最大的已经 78 岁。
当一位两岁半的孩童被妈妈抱着在话筒前,用不太清晰的口齿唱起了《小军号》;当一群
平均年龄 68 岁的老人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井冈山茨坪红歌会现场,神采飞扬地唱起
《解放区的天》……电视机前的观众体会的,不是演唱者唱技的稚嫩和粗糙,而是歌声中透
出的热爱和真情。
进入今年红歌会决赛的三名选手分别是曲措、白马人组合、黄训国。
一直离乡在外的曲措泛着泪花演唱了《烛光里的妈妈》,黄训国发自内心地讴歌《父亲》,
白马人组合以一首《老师我总是想起你》向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的老师致谢。全场观众无不被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6 -
那感人至深的歌声与真情所打动,一个个眼含热泪。
老艺术家阎肃是红歌会的多场评委。他说:“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委,但说实话,在
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
为什么在上世纪 50 年代打下过美国侦察机的老兵也要在舞台上放歌?
为什么歌者和听众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为什么一个人歌唱竟引来万人合鸣?
红歌之所以让人感动,首先是“歌红”。
红色歌曲传递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
的褒扬。
其次是“会红”。
红歌会以群众娱乐的节目形式吸引着大众,把比赛变成了参与的快乐歌唱形式,从而唤
起了百姓的热情,吸引了大众的参与。
红歌会总导演廖苏斌说,红歌会的成功,让我们有众多的意料不到:意料不到红歌也这
样叫好又叫座;意料不到红歌让这么多人感动……最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红歌会的“粉丝”
当中,竟有这么多的年轻人。
江西吉安市第一中学的张蕤同学今年高考以 699 分的总成绩获得全省理科第一名。为了
表达自己对红歌的热爱,他报名参加了今年的红歌会。他说:“井冈山养育了我,红色精神已
注入了我的血液。虽然我唱得不好,但我爱红歌,红歌精神会让我受益一生。”
一些业内人士在谈到“红歌现象”时认为,红歌会借鉴了当前颇受关注的“选秀”模式,
但在内容上却避免了肤浅和低俗,转而引领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旋律。红歌会颠覆了以
往人们对红歌的认识,在重唱经典歌曲的同时,节目组创人员从舞台的布景、乐队的伴奏、
歌曲的伴舞以及电视的表现手法等等,都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使得红歌由“过时”成为
时尚,以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形式出现,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带给人感动。
随着红歌与红歌会日渐红火,昔日的红歌精神再一次被点燃。
“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红色
精神似乎在一点点流失。”网民在网上对红歌会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前荧屏上的某
些缺失。
在全社会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之际,红歌会收获的感动,无疑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
了一个成功的标杆。(新华社南昌 2007 年 10 月 28 日电,有删节)
24.文章开头一段属于新闻文体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7 -
25.文章用较多的文字介绍了人们参加红歌会的盛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 分)
26.“红歌会”彰显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期望?(6 分)
2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红歌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怎样的启示。(4 分)
(九)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妮娜》。
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竞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
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福克纳、鲁尔弗、川端康成、博尔赫斯……托尔
斯泰怎么竞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
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
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
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
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
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
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8 -
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
托尔斯泰说她的父亲“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
学毕竞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
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
现的。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
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
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宁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
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
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
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大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
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有关政府和
人民关系的书。托翁散步的时候,常常会突然停下来,麻利地割草以试一试刀刃;遇见两位
香客打扮的老头,托尔斯泰会叫住他们,说一会儿话,给他们一些钱。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
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
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
同。
28.第一段文字中划横线的部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4 分)
29.作者在文末说:“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请结合全文
分条简要概述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的理由。(4 分)
30.传记常常要写传主的业绩、荣誉等,但本文并非如此。本文通过恰切的表现手法,说明
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全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9 -
31.有的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师”,有的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俄
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永恒”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5 分)
(十)透明赢信任 信任才慈善
日前,《新京报》关于“圆梦行动助学款延误 3 月未到帐”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
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活动的主办者,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向捐赠人和受助学生表示道歉,
将延误助学款迅速划至受助学生的账户,更派专人赴山西展开调查。此外,青基会还发出了
公告,寻找 169 名已获受助资格、却未收到捐助款的学生。
青基会此次坦然接受媒体和捐助人的监督,以高效率和负责的态度处理问题值得肯定。
不过,需要警醒的是,此事反映了中国慈善事业一些内在弊端,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影响
到慈善事业的健康与未来。
众所周知,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相比,当下的中国慈善事业还是一棵未长大的“小老树”。
据统计,2002 年,中国私人捐赠人均只有 0.92 元,总量不到当年 GDP 的万分之一。2005 年,
全国民政系统收到来自个人的慈善捐赠是 17 亿元,这个数字推到全国每个人头上才一块多钱。
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 1000 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 10 万家,99%的企业
从来没有捐赠过。
这无疑落伍于社会文明的要求和世界潮流。对此,有人认为是国民性使然,但为什么我
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情况要好很多?其实,仅仅把慈善冷漠归咎于人的道德素质有失偏颇,
慈善运行机制上的疏漏也不可忽视。
现实中,许多人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缺少基本的信任,典型的观点就是,“不知道这些钱是
怎么花的”,而这,正暴露了中国慈善发展的瓶颈所在。而国际上一些知名慈善组织之所以能
建百年基业,关键在于机制透明,用卡耐基的话说就是: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慈善
组织不管做什么事,花多少钱,都要让捐助者与受助者,让公众看得明明白白,如此公众才
可放心地把钱交给你。
圆梦行动助学款之所以出现延误,与存在某些不透明环节有很大关系。在这次事件中,
虽然事实上刘海兰已获受捐资格,但刘海兰两次上网查询,却发现资助学生名单上没有自己
的名字。同样,捐助人孙家洲也无法通过便捷的方式核实自己的钱有没有打到刘海兰帐上,
最后费尽周折找到刘本人,才了解到实情。而像孙家洲这样较真,能耗费精力去核实自己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0 -
款去向的人,能有多少呢?
可见,慈善机制不充分透明,很难将爱心“公开”地传递,给捐助与受助者带来的麻烦,
也会大大地影响捐助者的信心。
缺少“玻璃做的口袋”,是目前国内一些慈善组织和活动的一个弊病。虽然民政部有关规
定要求慈善组织必须公开每年的财务审计报告和年度工作报告,但落实结果不尽如人意。而
在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捐助者有权向慈善组织索要其财务报表,公共图书馆也有这些报表,
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慈善是纯洁而高尚的事业,对透明度的要求也更高。
除了个人隐私,慈善组织没有不可公开的秘密,不管是捐款过程还是善款分配过程,每
一个工作细节都应该公开,可以方便地查证,质询,接受政府、媒体、公众的监督。这种透
明度不仅是确保慈善事业健康运作的必需,也是取得公众信任和尊重的关键。
中国社会似乎并不缺爱心与善举,目前缺少的是完善的保护爱心与善举的机制。
希望更多的慈善组织和活动都能致力于打造“透明慈善”,向公众展现自己的自信和廉洁。
国家也需要完善立法 ,给中国慈善事业装上“玻璃口袋”。
(节选自《新京报》2006 年 11 月 15 日)
32.下列判断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 分)( )
A.慈善是纯洁而高尚的事业,对透明度要求很高,不应该有不可公开的秘密。
B.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但慈善事业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落伍于社会文明的要求和世界潮
流。
C.道德素质低和机制不透明是现阶段中国慈善捐款少、慈善事业发展受限制的瓶颈。
D.国家在加强完善立法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督,落实相关的规定。
E.只有把慈善事业中存在的弊端解决了,中国慈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33.联系全文,简要回答目前中国慈善事业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4.为什么说中国慈善事业还是一棵“小老树”?(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5.在生活中,肯定存在一些人“想捐款却不敢”的现象,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1 -
(十一) “80 后作家”:游走在消费时代
青年女作家步非烟宣称要“革掉金庸武侠的命”;18 岁的桂石被冠以“作家”头衔后说,
“‘80 后’的我们并不是离经叛道者”;作家王朔接受杂志采访,对“80 后作家”提出严厉
批评……
日前,有关“80 后作家”的话题再次泛起。 出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青年作家,吸引
力一度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固定读者群——中学生中间,但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不管是被批评,还是被追捧,都在引起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写作,也已超出了单纯的文学事
件,而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
“80 后作家”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作品的传播机制与“70 后作家”不同。“70 后
作家”的发表主要还是通过文学期刊,得到一定认可后,再出版成书,进入市场。而“80 后
作家”作品很少通过文学期刊与读者见面,他们要么通过网络发表作品,要么直接出书面对
市场。他们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直接,互动良好。
相对于“70 后”以及此前的作家,“80 后作家”拥有较为固定的读者群——中学生。中
学生是目前文化市场独特的消费群体,他们人数众多,“80 后作家”的作品自然而然拥有了
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对读者、面对市场,使“80 后作家”对商业有着天然
的敏锐嗅觉。
“80 后作家”普遍重视读者和市场对他们作品的反应。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读者的回
应和市场的成绩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持续下去的动力和保障。但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转而为
市场写作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也在努力强调自己在文学上的坚持。
享有不俗的市场影响力,使“80 后作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但他们在文学上的
成绩,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消费时代的市场影响力,不等同于文学成就。“80 后作家”的
创作并未走出“成长”和“青春”的文学书写谱系。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的创作,是建立
在一定的阅读和社会经历基础上的,而在这两点上的欠缺,恰恰会对这些年轻作家的创作形
成制约。
但不可否认,“80 后作家”也确实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些新因素。
“80 后作家”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解说青春期焦虑;另一类就是奇幻小说。
张颐武认为,“奇幻小说中所表现的自由和想象是非常可贵的。奇幻文学的存在和发展,恰
恰是既往的中国文学中最欠缺的,因此这也可以看作是‘80 后’写作为中国文学带来的一股
新风。”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都是滞重的,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开
始变得轻灵,这为奇幻文学提供了空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2 -
“80 后作家”张悦然认为,“对于前辈作家来讲,现实是沉重的山”,而“80 后”眼前
没有山了,于是他们更喜欢“往远处看,往玄处看。”同时她认为,奇幻小说的创作还有一
个原因,“也许我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现实对我们的刺激不那么激烈,远方让我们更敏
感,更向往。”
不少批评家都指出,以往的作家都能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群,而“80 后作家”的读者却
只集中在中学生中,这反映出一些创作上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年轻人
写作,年轻人消费,是一种不健全的自我消化和自我循环,这样的创作很难具有持久的生命
力。而这一群体自身,如被视为代表的韩寒、李傻傻、张悦然等,或表示对“80 后”这一概
念的不认同,或希望超越这一概念,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走得更远。
李傻傻说,“80 后作家”现在是一个被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文学概念,它所隐含的文学意
义之外的商业性是值得警惕的。张悦然表示,文学作品应该是作者内心体验的外化,而“80
后作家”这一笼统的称谓是不足以涵盖作家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张悦然在采访中说,一部作品真正吸引读者的是其内在的精神魅力,只有作品在读者的
内心唤起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得到读者和市场的肯定。她强调,一味迎合市场的写
作并不是聪明的选择,因为,读者和市场的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这种变化也是无法预期
的。
(2007 年 1 月 26 日《人民日报》)
36.(5 分)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80 后作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已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B.“80 后作家”的作品主要通过网络发表作品,或者直接出书面对市场。
C.“80 后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缺乏一定的阅读和社会经历基础,这样对其创作会形成制
约。
D.“80 后作家”的奇幻小说中表现的自由和想象是非常可贵的,因为奇幻文学的存在和
发展是既往中国文学中欠缺的。
E.专家认为,“80 后作家”现在是一个被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文学概念,它所隐含的文学
意义之外的商业性是值得警惕的。
37.(6 分)文中说,“80 后作家”也确实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些新因素”。这里的“新
因素“主要指的是什么?这种“新因素”是相对什么而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3 -
38.(6 分)作者认为“80 后作家”及其作品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39.(8 分)你认为,如何才能保持“80 后作家”的健康发展?
(十二)超级女声,一场疯狂的娱乐 心 晴
2005 年度“超级女生”终于落下帷幕,
“超级女声”为什么火?这是一场草根阶层的狂欢,也有人说是迎合观众的“审丑”心理
的无聊游戏。她的大获成功是一个偶然还是必然?对此的评价不一。
其实,这是庶民时代的“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抉择 。
“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两者并不割裂。任何脱离了庶民基础的“精英文化”,都不过
是曲高和寡的顾影自怜。超级女声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强调融合的同时亦展示差异。对于已
经习惯了传统话语表达方式的人来说,这也许还需要时间去适应。
900 万条的短信投票,4 亿观众的狂热追看,平面电视、网络媒体、“海陆空”式的全面
跟进……刚刚落下帷幕的超级女声无疑创下了中国传媒史上的奇迹。然而,一直缠绕着它的
“低俗”与“通俗”之争、沸沸扬扬的“黑幕说”、粉丝(fans)团自发的偶像保卫战、万人签
名要求评委“下课”——大众的广泛参与,毁誉参半的外界评论,也让超女从一档节目演变
成了全民讨论的话题现象。
用传统的眼光来看,超级女声实在是“疯”得有些不象话。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
地域,只要喜爱唱歌并年满 16 周岁的女性(没有年龄上限),均可报名参加。也许不会再有其
它的节目,会拥有比“超级女声”更多的演员。小女生们宁可逃课也要排队报名,“五音不全”
也敢在数亿观众面前秀一把,铁杆追随者列着方队、举着海报声嘶力竭为偶像拉票、助威……
此情此景,何等火热。很难说这里面到底有没有外界所传闻的“黑幕”,不过当我们看到公众
用短信把心目中的偶像送上了冠军席,当网上的言论间或影响着评委的言行或主办方的安排
时,没有人会怀疑,这是民意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好的释放。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
的影子,不管是梦想还是幻想;每一个人都可能改变游戏结果,因为拇指调度掌控在自己手
中。重视民意,不再自娱自乐,超级女声做到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4 -
也许自此以后,“低俗”会被重新定义:门槛低、通俗。“不限年龄”,“不限外型”,想唱
就唱,主办方赚得盆钵满、场内选手唱得情意欢、全国观众看得兴致高,如此的“多赢”局
面不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吗?
一档节目,不是观众多了就媚俗,观众少了就高雅。
也许正是这样的为中国本土媒体的“下里巴人”之路探道的原生态和不事打磨,才让它
更有了一种真实之美,也才为它赢得了如此广泛的收视基础,但也因此招来如此多的口舌。
今天的受众已经不同于从前,他们不愿意被动接受过滤后的“精品”,相比较媒体的精品标准,
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和价值去参与评判和过滤。对于已经习惯了用传统话语表达方式的
人来说,这也许还需要时间去适应。
就让我们在与“超女”们的同悲同喜同欢乐中,其乐融融吧。不管未来怎样,超级女声
所提倡的“想唱就唱”精神,已经给了无数人实现梦想的勇气。就算没有人鼓掌,至少还能
够勇敢地自我欣赏;就算舞台再空旷,也总能看到无数挥舞的荧光棒……在 2005 年的这个夏
天,曾经有一个叫“超级女声”的节目让那么多的人疯狂过、感动过、梦想过。不管人们褒
贬如何,它都已经成为这一年中最值得人们记取和思索的文化事件之一。
节选自《新闻世界》2005 年第 09 期
40.下列对新闻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有人说“超级女声”是一场草根阶层的狂欢,也有人说是迎合观众的“审丑”心理的
无聊游戏,对她的大获成功,人们也是也各持一端。
B.超级女声现象表明: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两者并不割裂,任何脱离了庶民基础的
“精英文化”,都不过是曲高和寡的顾影自怜。
C.大众的广泛参与,毁誉参半的外界评论,也让超女从全民讨论的话题现象演变成了一档
节目,超级女声无疑创下了中国传媒史上的奇迹。
D.“超级女声”的海选是“多赢”的局面:是网上的言论影响着评委的言行或主办方的安排,
是公众民意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好的释放......
E.“超级女声”也许正是由于为中国本土媒体的“下里巴人”之路探道的原生态和不事打磨,
才让它更有了一种真实之美,赢得了如此广泛的收视基础。
41.从客观上,为什么说“超级女声”是“庶民文化”,它有什么特点?(6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5 -
42.“超级女声”自身有哪些“真实”之美?这种文化热现象又说明了什么?(6分)
43.本文为什么“超级女声,一场疯狂的娱乐”为题?依据原文,探究这场文化热现象给你
留下了哪些启迪?请简要论述。(8分)
典型错例反馈
题
号
错误归因 金手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6 -
专题三十三参考答案
1.①问前有铺垫,首先肯定对方在书界的地位,拉近了彼此距离。所问内容简短,但很新奇,
惹读者关心。②答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委婉而谦虚,有大家风度。
【解题探究】本题考查访谈的文本特征的把握,局部思路的分析。访谈,是“问”与“答”
的艺术。问要讲究技巧,要求简洁,有重点,有新意,有深度,有顺序。答要有针对性,有
所显又有所藏,彰显个性与机智,切忌随意,切忌问什么就直截答什么。
2.读书成癖,涉猎广泛,与买书、藏书、写书结合,勤奋攻读,怀有人文精神。
【解题探究】该题考查归纳被访者有关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把握思路与重点句子。从“买书、
读书渐成癖好” “已成一种生活方式” “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近于‘发
呆’”等可总结出“读书成癖”;从“藏书现约有七千余册”“主要是……”“大书
如……”,“小书如……” “特别喜欢的作家则专题收集”等可总结出“涉猎广泛”;从“读
多了就有这样那样的感想,于是就写下来” “为了阅读,纯而又纯的藏书,我没有兴趣、也
没有那个能力” ,《大梦谁觉》的评价等可以总结出“与买书、藏书、写书结合”;从“真
到了书店,又迈不开步子了”,“只能忙里偷闲读书写字”等可以总结出“勤奋攻读”。从
“读书人也应该是启蒙者……”处可以总结出“怀有人文精神”。
3.关心民瘼,崇尚自由,反对专权,积极乐观,有胆有识,谦虚好学,笔耕不辍,人格独立。
【解题探究】该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挖掘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时间精神人。答案不求唯一,
合理即可。
(二)4、傅雷在政治上是清白的,没有变天思想;傅雷在经济上是清白的,仔细处理好大小
财产问题;傅雷的文章是干净的,翻译作品精益求精。作者对傅雷干净的一生进行高度赞扬
并表达了敬佩之情。
5、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
与“干干净净”呼应,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求统一,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评分:①有没有探究味道;②从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评价人物,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解;③是否言之有理;④
有没有分析与适当拓展;⑤语言是否通畅。(1)可以赞成,从坚持正义,保持人格的纯洁、
高尚,对非正义作决绝的抗争这一角度,来表达对傅雷的敬意。(2)可以反对。虽然令人敬
佩,将自身名声看的甚至超过生命,因而当声誉和生命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不愿苟且偷生。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又八九,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不应逃避,要能屈能伸,因
为生命不会再生,机会可以再来。正如霍金所说:无论命运有多坏,有生命就有希望。
7.(4 分)前者是设置伏笔,引出阅读悬念,使新闻有波澜,首尾呼应;后者是为加利的出场
作渲染和铺垫,突出国际社会对社会的关注和人们对家里的尊敬。(写出前一点得 2 分,写出
后一点得 2 分,两点都写出可得 4 分)
8.(5 分)(1)加利离任遇上一个风雨的天气;家里离任正式世界局势处于风雨变幻风雨交加
时;联合国也是一个充满风风雨雨的特别地方。(2 分;答出一点含义可得 1 分,答出两点含
义即可得 2 分)(2)命题一语双关,一个标题概括了新闻的两个背景和社会背景。或:既紧
扣时间天气,有暗含对加利因美国呼风唤雨而不能连任的惜别和遗憾,还点出了国际形势风
雨交加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忧虑之情。(3 分;答出“一语双关”可以得 1 分,打出“紧扣
时间天气”也可得 1 分,若能答出“暗含对加利因美国呼风唤雨而不能连任的惜别和遗憾”
或“点出了国际形势风雨交加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忧虑之情”的即可给 2 分)
9.(6 分)(1)加利富有外交经验,为人正直,特立独行,不畏强权,得到国际社会的尊敬和
信任,美国是一个把自己利益置于全世界之上的霸道国家,它选人完全是以能否顺从美国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7 -
意志为标准。(2)美国一国独大,霸气十足,在联合国有很大的影响力(特权)。或:美国奉
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虽然不得人心,但不可否认,它在联合国有很大的影响力或决定力。
(写出前一点得 3 分,写出后一点得 3 分,两点都写出可得 6 分)
10.【信息整合】 (4 分)开平华侨多且生活富裕,匪患严重,加上美、加等国的排华政策迫
使当地华侨纷纷回乡买地建屋。
[4 分。 “华侨多”1 分,“生活富裕”1 分, “匪患严重”1 分,“纷纷回乡买地建屋”1 分。]
11.【价值评价】 (5 分)
开平碉楼无论是外形建筑风格,还是室内的设计,都体现了广东乡村民众主动接受并吸
纳西方文化的心态。[5 分。 “建筑风格”1 分, “室内设计”1 分, “主动接受并吸纳”2
分, “西方文化”1 分。意思对即可。]
12.【疑难探究】 (6 分)
答案一:
可以根据第①条标准提出申请。开平碉楼与村落见证了当年中国乡村民众主动吸纳西方文化的具
有自值、开放、包空心态的笠侨文化;记录了华侨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居住国的贡献,以及这
些国家强大、进步的历史;同时还记录了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历史。
[6 分。每一划线处 1 分,答对六处得满分。]
答案二:
可以根据第②条标准提出申请。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建筑,展示出
中国当时不稳定的社会形态。开平碉楼是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乡村风味的洋式建筑,展示出
乡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进程。
[6 分。答对一点得 3 分,答对两点得满分。其中“是……建筑”2 分, “展示……形态(进程)”
1 分。]
(五)13.因为作者首先是从苏东坡的诗歌和文章中了解他的才华和人品魅力的。
14.①才华盖世。②性格仁厚、旷达、幽默、儒雅、豪放,富于正义,富于情感。
15.①写“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既点了题,又照应第一段。②写自己愿意嫁给苏东坡,
是从侧面衬托苏东坡才华横溢,性格可爱,人品完美。
(六)16.对比的手法,用平凡的人与之对比,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对
比。(2 分)突出人物性格,为下文作铺垫。(2 分)
17.(1)渲染一种随和,适意的氛围,以便开启宾主的对话。(2 分)
(2)凸现人物性格,说明莱辛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是一个随和、不掏小节、平易近人的
人。(2 分)
18.这是作者的感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是指自己和莱辛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 不
同。(2 分)“语言相通的人”是指作者与莱辛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心理上有相通之处。(2
分)
19.①谦虚随和,平易近人
②热爱读书,热爱写作
③乐予助人,不求回报
④态度诚恳,治学严谨
⑤爽朗大气,慷慨无私 (只要能答出其中的任意四点,即可得 6 分)
20.这个标题信息量大,(2 分)具有矛盾性和悬念。(2 分)
21.①唐兵自己遭遇不幸,但还这样忘我地照顾更加不幸的孩子;②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
处境艰难,但她坚忍不拔,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决不放弃。③孩子们在这样困难
的情况下,和唐兵血肉相连,同甘共苦,不离不弃,且都令人难以置信地取得优秀的成
绩;④政府、社会、邻里关心他们、帮助他们。(4 分。每点 1 分,言之有理即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8 -
22.这类写人的新闻体载在选材方面,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在矛盾冲突中去刻画人物,表
现主题。(4 分。每点 2 分,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
23.①母爱的无私伟大;②人的潜能可以创造奇迹;③艰苦的环境可以让人成长成材;④爱
可以超越血缘;⑤坚韧让生命更加伟大;⑥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帮助。(6 分,每点
1 分,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各要点不要重复、交叉。)
24.(4 分)主要作用是:锁定了红歌会的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2 分)为整
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1 分)先声夺人,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 分)
25.(4 分)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红歌会盛况,(1 分)更深刻理解人们在今天渴望红色精神
的迫切心情,(1 分)突出红歌会引发的轰动效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 分)
26.(6 分)红歌会彰显了一种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时代精神。(3 分)
红歌会表达了人们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对创新
精神的肯定。(3 分)
27.(4 分)答案提示:曾经为时代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艺术作品不会过时,文化事业的发展
离不开对它们的继承,(2 分)在今天,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有赖于
其形式上的创新。(2 分)(言之成理即可)
(九)28.(4 分)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认识的变化过程:曾经喜欢托尔斯泰,后来
产
生了怀疑,强烈地喜欢海明威等,再后来终于明白(或肯定)了只有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
评分说明:谈出作者的认识 2 分;写出认识的具体内容 2 分:“怀疑”、“明白”是
关键词。
29.(4 分)(1)托尔斯泰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的深深的爱. (2>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净化人
们的心灵。 (3)托尔斯泰总是以突出人物来传达主题思想。 (4)托尔斯泰一生。都想
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评分说明:每点 1 分,答出 4 点即满分。
30.(5 分)对比(“比较”或“反衬”也可)分析,(1 分).主要是和现代作家对比 1 分)
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追求,(1 分)使文章观点更鲜明突出,(1 分)从而说明托尔斯
泰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1 分) 注:答出其中两点只能得 1 分。
31.(5 分)这些评价都充分肯定了托尔斯泰在傲围文学史上和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
成就。(1 分)本文评价托尔斯泰是“永恒”的,还在于他深邃而平民化的思想,超阶级
的博爱思想,努力走近平民、为大众服务的创造思想。(2 分) 注:意思对即可。
分析: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人类的忏悔;他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他
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读他人类的灵魂就会得到净化。注:能答对
其中两点即可得 2 分,意思对即可。
(十)32.A、C(A 除了个人隐私外,慈善组织没有不可公开的秘密。C 项,机制不透明是慈
善事业发展的瓶颈,道德素质低不是。)
33.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慈善组织机构缺乏透明。具体表现为慈善组织做的事情没有让捐助者
和受益者看明白,没有好好落实民政部要求公开财务审计报告和年度工作报告的规定;
工作细节不公开等。
34.“小”是因为慈善捐款的数目少,人数少;“老”是因为慈善组织成立早,但发展慢,如
2002 年到 2005 年三年时间的发展是原地踏步
35.“想捐款却不敢”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主要原因有:(1)慈善组织做事流程和
细节没有让公众看明白,捐款流向不清楚;(2)缺少政府、媒体、公众的监督,市民不
可以查询,容易滋生腐败;(3)慈善立法不完善。
(十一)36.[解析]选 D、E。D 项不是“欠缺”,是“最欠缺”。E 项不是专家的观点,是“80
后作家”之一的李傻傻的观点。
37.“80 后作家”的奇幻小说中所表现的非常可贵的自由和想象,相对于中国几千年来
的滞重的历史和文化而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9 -
38.“80 后作家”阅读和社会经历有所欠缺;作品读者相对单一,只集中在学生。
39.“80 后作家”应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经典的文学中汲取丰厚的养料,同时不断丰
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敏感地捕捉点滴的珍贵体验,在生活和创作中不断磨砺自己。另一方面,
文学批评家也应该对“80 后作家”的写作给予更多的关注,批评者、批评对象和批评标准要
有充分的沟通,从而形成健康的交流互动机制,推动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十二)40、答案:C错在原文是“也让超女从一档节目演变成了全民讨论的话题现象”
D错在与原文不一致:“当我们看到公众用短信把心目中的偶像送上了冠军席,当网
上的言论间或影响着评委的言行或主办方的安排时,没有人会怀疑,这是民意在国内电
视节目中最好的释放。”
41.参考答案:因为“超级女声”让我们看到的是:公众用短信把心目中的偶像送上了冠军
席,网上的言论间或影响着评委的言行或主办方的安排,是民意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好
的释放。
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梦想还是幻想;每一个人都可能改变游戏
结果,因为拇指调度掌控在自己手中。(3分)
它有以下的特点:
900 万条的短信投票,4 亿观众的狂热追看,平面电视、网络媒体、“海陆空”式的全面
跟进……
一直缠绕着它的“低俗”与“通俗”之争、沸沸扬扬的“黑幕说”、粉丝(fans)团自发的
偶像保卫战、万人签名要求评委“下课”——大众的广泛参与,毁誉参半的外界评论,也让
超女从一档节目演变成了全民讨论的话题现象。(3分
42、参考答案: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并年满 16 周岁的女性(没有
年龄上限),均可报名参加。也许不会再有其它的节目,会拥有比“超级女声”更多的演员。
小女生们宁可逃课也要排队报名,“五音不全”也敢在数亿观众面前秀一把,铁杆追随者
列着方队、举着海报声嘶力竭为偶像拉票、助威……此情此景,何等火热。
超级女声所提倡的“想唱就唱”精神,已经给了无数人实现梦想的勇气。就算没有
人鼓掌,至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就算舞台再空旷,也总能看到无数挥
舞的荧光棒…… (4分 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对新事物、新现象,从排斥到接受、从狂热到回归理性,舆论界和公众都有一
个接受的过程。 (2分)
43、因为在 2005 年的这个夏天,曾经有一个叫“超级女声”的节目让那么多的人疯狂过、
感动过、梦想过。不管人们褒贬如何,它都已经成为这一年中最值得人们记取和思索的文化
事件之一。 (2分)
这是庶民时代的“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抉择结果 ,超级女声的可取之处就在于:
强调融合的同时亦展示差异;
超级女声做到了重视民意,不再自娱自乐,“低俗”会被重新定义:门槛低、通俗;
主办方赚得盆钵满、场内选手唱得情意欢、全国观众看得兴致高,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多赢”局面;
今天的受众已经不同于从前,他们不愿意被动接受过滤后的“精品”,相比较
媒体的精品标准,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和价值去参与评判和过滤。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语言连贯题解题技巧2021-06-0315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3编专2021-06-037页
- 浙江专用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021-06-0310页
- 【新高考】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2021-06-038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3实用2021-06-0340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专项狂练2021-06-038页
-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八2021-06-0359页
- 2013 高考语文考点练习(33) 实用类文2021-06-033页
-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限时练25分2021-06-039页
-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系列金2021-06-03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