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51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3 课 解题锦囊 简要解读 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重要 概念是指那些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概念。 “文中”是概念的语境,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为具体语境所左右。“理解”是指领会概念并能 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 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 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重要概念常常包括: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 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 语、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等。 “重要概念”还可以指那些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 发生偏差的概念。“文中”是概念的语境,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为具体语境所左右。“理解” 是指领会概念含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这个考点要求考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 概念的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概念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解题要领: 1.要明了命题者的命题原则。第一,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本作为答题的依据;第二, “重要概念”不是来自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文本,因而不需要也无办法强加理 解;第三,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文本,而对于外延的理解可能会需要我 们分析辨别。 2.从句子、语段及全文的整体联系中理解词语。在具体的句子中,可以从词语所在位置 的语法要求、内容要求、整个句子意思完整要求等各方面去确定词语的基本意思。对有些词 语的理解应从语段内容的角度去分析,注意语句前后的层次性、内容的连贯性及内涵的完整 性。个别词语的含义必须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结合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倾向,来 确定其含义,特别是对词语语境义的提炼与概括。 针对不同的考查方式,采取以下不同的方法: (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筛选出文中有关重要信息,选出 揭示概念的有关信息。 (2)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 确解题的关键。 (3)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 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要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所谓“重要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具有重要地位的术语。多用专业术语是实用类文本的特点之一,高考考得最多的是处于 文本核心地位的专业术语(常常就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把握专业术语内涵的主要方法是 充分利用文中的相关语句。 2.具有概括作用的词语。有些词语对文中其他内容具有某种概括作用,或者说,它所包含 的意义,在上下文中有充分展开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只有准确筛选出这些被概括的语句,才 能准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3.具有特指对象的词语。有些词语在文中有特定的指代对象,与之密切相关的语句可作为 这些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解释。 4.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这类词语在文中找不到可以直接解释其含义的对应语句,而要将 其表层含义和所处的语境联系起来,揣摩其深层含义。 考查形式一般是选择题,要求选出对某一概念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或是问答题,要 求回答某一概念的内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通常是指: 1.结构复杂的长句; 2.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 3.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4.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 实用类文本中的句子,一般不像文学类文本或论述类文本中的句子含意那样复杂,而是简 单明了、层次清晰。 考查形式一般是选择题,要求选出对某一句子含意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或是问答题, 要求回答某一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技巧 1.结构复杂句。对这样的句子,主要采用分析其结构的办法来分析其含意,如果是单句,先 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这样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2.修辞句。首先要弄清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再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句子的比喻 义、双关义等。 3.观点句或结论句。实用类文本涉及对观点句或结论句的理解,往往会带有探究性的要求, 这时对句子含意的理解,已不是“理解”层级上的句子理解,而是“探究”层级上的句子理解, 这时往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三方面考虑分析,即先解释是什么,再分析 为什么、怎样做。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技巧 描写(主要是细节描写) 1.描写的三种作用 (1)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 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 (2)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 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 (3)符合读者心理需要。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等,读者已经从媒体 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因 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 2.两种答题方式 (1)如果是写人物的细节,可以这样: ①思维趋向:写人物的细节=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 ②答题方式:通过描写……细节,……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 读者……感受。 (2)如果是场面细节,可以这样: ①思维趋向:场面细节=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②答题方式: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的现场气 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 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议论的作用 1.内容上:对主题表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评论性文字既是对事实的阐释,也是作者自 我态度的呈现。 2.结构上:①用在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 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加深对所写人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 主题思想,凸显所写人物的品格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 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常用表现手法: ①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 ②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 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 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③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④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⑤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 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⑥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⑦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提问模式】①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②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题模式】该句子生动、具体(或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表达了……(效果)。 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加强审题意识 注意对题干信息的审读,注意关注题干隐含的作答要求指向,注意学会对题目作前勾后 联的审读。 2.强化题型意识 了解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基本手法(删、调、改、漏、凑):或是过于绝对,或是以偏概 全,或是混淆时间,或是模糊范围,或是无中生有,或是偷换概念。 3.强调题文对应意识 实用类文章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因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 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 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4.学会筛选答案 做选择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 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等成分,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 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 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了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 等。 简答题的解题注意事项 1.审题要细 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审题时不能 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审题时应注意 以下环节: 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 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 ②看要求。题目中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做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 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 2.灵活运用概括方法 ①摘录法:就是直接摘录文中的语句进行回答。 ②置换法:有时我们找的关键语句中含有一些指代性的词语,这时我们就要用它所指代的 具体内容去置换。 ③改写法:有时文中的语句可以用来回答问题,但直接引用又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对 关键句加以组合概括改写。 ④归纳法:有时候无法从文中找到较为明晰的语句来回答问题,这时就要对文中具体内 容进行归纳概括。 3.组合概括,表述到位 简答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 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 句顺。牢记:①理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②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 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 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③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④ 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融合语句作答。 例一(2017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19 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 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 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 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 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 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 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 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 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 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 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看来, 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 “30 分钟” “35 分零 5 秒”那样死板的,到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 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 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 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 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 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 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 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 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 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 刻的。 (选自《叶修山文集》,有删改) 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 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答案】 17.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首先可以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谱”的含义主要集中在 文本第 3 段,筛选相关内容有:“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 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 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然后将这些含义分点分条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的简 洁。 【答案】 18.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 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答案】 19.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 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解析】 阐释“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中心词是“自由”,明确“自由”是什么,是艺术 家在演艺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和追求;然后分析“自由”的限制语“有规律的”,何为“有 规律”,为何要“有规律”,这结合文本主旨进行分析及“谱”的含义去分析即可。 科普文阅读 科普文阅读 3 步骤 步骤一:抓特征,理顺序 抓特征,阅读科普说明文,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 形态、性质、结构、功用、制作方法、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阅读时可从语句、语段中找 出事物的特征,也可逐层概括归纳,然后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理顺序,就是理清说明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 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时要注意从文中读出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往往有时间名词作 标志;空间顺序有空间方位名词作标志;逻辑顺序可以从概括各段落段意入手,来理清文章 脉络。 步骤二:找方法,品语言 找方法,即寻找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 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此外,为了增加形象性和生动性,科普说明文还常用 拟人、讲故事等方法。我们首先要弄清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 再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其作用。 品语言,即品味说明语言。首先,要品味语言的准确周密。科普说明文担负着传播科学 知识的重任,要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就必须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否则就“差 之毫厘,谬以千里”。阅读时要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一般要从它所表示 的程度(轻与重)、范围(广与狭)、语气(推测与估计)、数量(多与少)、方位(远与近)等方面 着手分析。其次,品味语言的生动、有趣。如运用比喻、拟人、讲故事等方法进行说明,生 动形象、风趣活泼、耐人寻味。 步骤三:感文本,悟内涵 感,即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 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 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科普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 掌握了阅读方法,我们就可以与科普说明文自由对话,去经历情感和智慧的旅行。 科普文阅读 2 大考点 高考对科普文章的考查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从材料选择上看,科普文章兼顾中外作品,如 2015 年高考福建卷的《说不尽的萤火 虫》摘编自《新华文摘》、广东卷的文章选自英国作家乔纳森·西尔弗顿的《种子的故事》, 内容涉及动物、植物、地理等各方面。 (2)从题型来看,试卷以“主观题+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从考查内容来看,注重对“筛选并整合信息”“文本基本特征”“语言特色”“个性 化问题解读”等的考查。 (4)从考查趋势来看,新课标全国卷已经多年没有考查科普文章 ,而其他省市的试卷偶 有涉及,随着使用全国卷省市的增多,科普文章阅读考查的趋势将会增大。 (2)鉴赏语言类 ①常见提问方式: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 科普文的语言也可以生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 什么表达效果? ②答题思路 A.如果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B.如果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第一、从记叙和描写方面考虑。记叙的曲折生动、描写的精彩等。 第二、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 第三、从运用的修辞方面考虑。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品味。 第四、从语言的语体方面和句式方面考虑。如口语的活泼、短句的干净利索。 C.如果要赏析科普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简明,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第一、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方面考虑。高考选入的文章在介绍科技成果 时,或展望推广应用后的情景,或预示向纵深发展的前景,因而较多地运用“如果”“假如” “可能”“将会”等预测性词语,有时也会运用“基本”“根本”“重要”“十分”“非常” 等表程度的词语,这些都是分析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关注的。 第二、从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方面考虑。 第三、从所引用事实确凿、数字的具体方面考虑。 ③答题模板 明确(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还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 象性”,还是“分析语言的准确平实”)+结合文中例子分析。 例二(2015·广东语文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 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 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 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 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 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 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 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是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 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 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 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 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 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 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 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 活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 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 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 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 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 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 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装换成另一种形式, 称为 Pfr,Pfr 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 型分子。Pr 对 Pfr 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 长的光而定。这种 Pr 对 Pfr 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 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 比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 Pr 对 Pfr 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 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 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 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 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 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种子土壤内种子感 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 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 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 年,有删改) 19.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0.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21.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 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19.【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发芽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 种子发芽时机的重要性。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 地说明光的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可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先答出手法,然后再说 明具体的作用。 20.【答案】⑴有些先天休眠型种子经冬天才会发芽,如扁蓄的种子。⑵有的植物年初结不休 眠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种子,年初生产的种 子当年发芽,繁衍后代,后来所结的种子保 存至第二年春天发芽,如羊腿藜。⑶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秋天发芽,度过寒霜存活下来的 比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抢先一步发育成长,如雀麦草。⑷冬季一年生植物有分散风险的本 能,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春天发芽的种子存活几率大一些。 21.【答案】⑴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利用光敏素,侦测周围是否有竞争对手,翻 动过的土壤中的草类种子可利用光敏素侦测到自己周围没有竞争对手;(2)土壤表层的植物, 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种 子就不会发芽。而土壤表层杂草除掉后,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隔绝物,底下的杂草种子会感 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气温合适的情况下种子就会发芽。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找出这种现象会 发生的原因,分条作答。 访谈类文章 访谈的文体基本特征 1.基本特点:形式上,由一问一答连环下去组成;内容上,具有针对性、专题性、典型性的特点。 2.基本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并记录访谈对象的个人资料。 3.访谈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 访谈的阅读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2.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阅读,先读访问者(提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 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内容,进行分析。 3.重点精读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阅读方法一样。 访谈阅读 2 大考点 1.访谈属于广义新闻的范畴,但在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2.其考查多侧重于对文本中分散内容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有时也涉及对受访者及其观点态 度的评价。 3.考生复习时重点是读懂文本,能够准确、全面地筛选、整合信息。 考点一 把握文本内容与观点 访谈是带着对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的问题去访问专家、名人或其他知情者,请其 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的内容包括提问者提出的 所有问题和访谈对象回答的内容。“访谈观点”包括访谈作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这些 观点,有时比较明显,有时隐含在具体的语句中。 快速准确地把握访谈的内容 4 步骤 步骤一:迅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步骤二: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主要问题;再 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 步骤三: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步骤四: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快速准确地评价访谈观点 4 注意 1.访谈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谈话中,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问题的回答之中的,注意对访 谈内容的解读、对回答问题的处理与分析,因为这是获取访谈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 由之路。 2.注意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这需要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所说文字进行归类合并。 从中找出观点所在。 3.注意访谈的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也往往是评价点。 4.注意访谈的背景、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 解答访谈内容的答题模板 选定区域+摘取要点+理出顺序+合理表达。 解答访谈技巧类题目 2 步骤 第一步:根据所掌握的提问方法及其作用,结合文本界定访谈提问的技巧。 第二步: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明确技巧+作用(这种技巧本身作用+对主旨情感的作用)。 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穿越无言 成为自己 ——专访于丹 一盈 春节于丹再次亮相《百家讲坛》,于是关于她的争议再度响起。下面是《读者》(原创版) 对于丹进行的访问。 《读者》(原创版):春节,我们又在《百家讲坛》中看到了你。在不绝于耳的争议声中, 为何还要触碰这个敏感地带? 于丹:其实我所有的言行都只想做一件事:完成生命态度的传递。就是说在一个喧嚣的、 同化力量很强大的人间穿过,我们怎样才可以更坦率更真诚更快乐地做到自我?我坚信每个 人在世界上,终其一生的成功不是成为偶像、楷模,而是——最终成为自己。每个人都有与 生俱来的生命热情,但我觉得多数人完成的是一种生存,一种默然存在,一种物理现象,不 在状态。 《读者》(原创版):何为“状态”? 于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三种不同境界。“好 之”已经很高了,但我认为它尽管崇高,却未免沉重。我更喜欢第三种,“乐之”,即 “enjoy”,不仅可以承担重任,还能够举重若轻,有一种生命的欢欣与轻盈。我们不可能成 为超人,但可以完成自身的开发,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 《读者》(原创版):你曾经说,昆曲是种生活方式,李白也是种生活方式。这让我们看 到一种对立甚至矛盾的人生状态。 于丹:这种矛盾就是我本质的存在。老话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 命的宽度。宽度一直都是我所追求的。我从小是独生女,很孤僻,很小便体会到生命的瘠薄、 脆弱、有限。如何才能令它阔大、舒朗、坚强?就是要靠文化的力量,靠心智去建立生命的 格局。所以我喜欢的东西,后来会形成矛盾,我在矛盾中去构筑生命的两岸,因为两岸意味 着宽度。你只有让河床越来越宽,你生命中的水流量才会越来越大。 我喜欢很多种壮气豪迈。比如李白的“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比如苏东 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就连杜甫如此沉静,亦会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何等的胸襟与豪迈啊!古人是以天地为坐标,心是飞翔的,我喜欢那种生命飞扬的感觉。 《读者》(原创版):那飞扬过后的细腻婉转呢? 于丹:的确,我身上其实有不可救药的感伤,这与我不可救药的快乐是一样的东西。是 不是又很矛盾?很多人奇怪,我的语言开放明亮,但文字却细致感伤。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在林中散步,遇到并爱上一位美好的女子,决定娶她为后。 女子也爱国王,但提出一个要求:“请在王宫旁给我搭一个简朴的小屋子,我每天会在里面 待一个小时,不许偷看。”国王答应了,于是两人结合了,生活和美、安详、幸福。皇后每 天都会到小屋子里待一个小时,无人能知其中乾坤。二十多年过去了,皇后越来越年轻,越 来越漂亮。国王渐渐起了疑心,她难道是女巫吗?一天,国王终于忍不住好奇,偷偷跟踪皇 后。然而,他惊奇地发现,妻子未施任何法术,她只是坐在圆木凳子上,摘下皇冠,褪下首 饰,脱去皇袍,沉静地坐着,脸上是一种宁静的光彩。 有时候我想,我们是不是都该有这么一间“小屋”呢?它可能只占你一天时间的 1/24, 但当你卸下种种委屈、怨气、虚荣、奢望去梳理心情时,你会很接近内心的真实,会爱自己。 《读者》(原创版):除了内心的小屋,你也非常强调生活的仪式,认为生活中的某些仪 式是一定要从容消费的。 于丹:对。以前我会有五花八门的玩法,但现在生活的仪式朴素了很多。有时候晚上, 我坐在餐桌旁,面对摊开的一本书,看着客厅里我 2 岁的女儿与我 80 多岁的妈妈互相扔球, 我老公坐在沙发里抱着笔记本电脑,电视放着有一搭无一搭的节目……我的视线会不知不觉 穿越层层景观——老人、孩子、先生、电视……这个时刻,我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你 所拥有的最好的生活:你的孩子正在成长,你的老人身体无恙,你的爱人在你触手可及的地 方…… 其实这就是烦琐的日子啊。不见得说仪式感就是要坐飞机到马尔代夫,和小资朋友躲到 天边。中国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红尘有爱啊! 《读者》(原创版):有没有感觉到,你非常喜欢用一个词:穿越? 于丹:我很感激你能抓住真正解读我的某些密码。我觉得人一生会有一个一个驿站,但 哪里都不是你最终的停留。对我来讲,就是一生的穿越。我可能会在不同的地方去穿越,一 步一步,不停留。关键看一个人能够有多少种生命形态去转换,并挑战那些未知。 (选自《读者》原创版,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丹在这篇访谈中围绕着“成为自己”这一话题,阐述了生命的状态、生活的仪式、 一生的穿越等方面的问题。 B.“除了内心的小屋,你也非常强调生活的仪式,认为生活中的某些仪式是一定要从容 消费的”一句以陈述的语气提出话题,平和而又肯定,引人思索又令人信服。 C.对于“人生状态”的探讨,由“何为状态”到“状态的矛盾对立”到“状态的细腻婉 转”都扣住“状态”这一核心。访问者抓住关键,层层追问,引人深思。 D.于丹认为生活的仪式应该是朴素平常“油盐酱醋”的烦琐日子,而不是“坐飞机到马 尔代夫”的小资生活。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一个喧嚣的、同化力量很强大的人间穿过,我们怎样才可以更坦率更真诚更快乐 地做到自我?”这句话道出了于丹对于社会上那些关于自己的争议的迷惘之情。 B.“多数人完成的是一种生存,一种默然存在,一种物理现象,不在状态”是说我们很 多人的生命长期缺乏运动、缺乏相互交流而趋于静止状态。 C.“昆曲”、“李白”在此处是借代,指细腻婉转和壮气豪迈两种生活状态,而这两种 生活状态都是于丹所喜欢的。 D.于丹讲王后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我们也该有一间小屋来卸下种种委屈、怨气、虚荣、 奢望去梳理心情,这样更易接近内心的真实。 E.这篇访谈话题集中,问题设问清晰,回答深入浅出,形象深刻,阐明了于丹对于人生 积极而又相对通脱的看法。 3.于丹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穿越”的过程,那么,一个人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这 样的一场穿越?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1.【答案】D 【解析】D 项,原文中于丹只是说“现在的生活仪式朴素了很多”,并不等于完全排除“小资 生活”,她只不过是更欣赏“红尘有爱”。 2.【答案】CE 3.【答案】 参考答案:①一个人要想更好地完成生命的穿越,应该“成为自己”。②按照文中于丹 的说法就是享受自己的生命:开发自身,既承担重任又能举重若轻,积极转换生命形态,挑 战未知领域。③这样就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有一种生命的欢欣与轻盈。④现实生 活中,我们常常受环境、他人或自身的束缚,而迷失自己,这样就难以在生命中自由穿越。 只有坚守本心,掌控自我,成为自己,生命才更有意义。 【解析】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的时候,注意先概 括于丹的说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原文进行相关的分析。 调查报告的相关知识 调查报告的文体基本特征 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1.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做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 式、方法和结果等,还可以写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以提示全篇的主要内容。 2.主体:这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调查报告中关于事件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一 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采取纵式、横式和纵横交错式三种结构形式。 (1)纵式结构。按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 (2)横式结构。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加以叙述和说明。 (3)纵横交错式结构。即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综合使用的一种方式。既有利于按照历史脉 络讲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也有利于按问题的性质或类别分别展开论述。 3.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以是归纳主题,强调 意义;也可以是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 调查报告的阅读要领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地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对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要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阅读中要注 意材料与观点的统一。 例四:(2017 新课标 3 卷语文高考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 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 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 2001 年的 7955 万人次增长到 2014 年的 7.2 亿人次,13 年间 增长了 8 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 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 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 3000 万件(套)藏品,依 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 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 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 载体。2010 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 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摘编自 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 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 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 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 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 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 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 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 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 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 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 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摘编自王小润等 《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01~2014 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 2001 年, 最高的年份是 2014 年。 B.除 2007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 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 2001 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 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 是 2014 年。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 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 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 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 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 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4 分) 【答案】 7.B 【解析】 题中,B 项的“除 2007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 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的说法不准确,根据图表,2003 年比 2002 年也有所减少。 【答案】 8.BC 【答案】 9.①依托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一个地区的科研 力量,培养出科研团队。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 成果也非常丰富”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一”中“针对藏品的研究, 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 心”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②点。 新闻类文本阅读 新闻的阅读 第一步: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通过对标题的揣摩,力求初步掌握文章的写作对象以及对象的特点等线索,判断该文是 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如《九天神眼》,初读标题,可明确这是比喻手法,需要通过阅读全 文找到“眼”的本体事物,还需要明晰跟“九天”的关系,“神”的具体表现,这样就为阅读 全文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第二步: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新闻的内容,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在阅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人物和事件,分析什么人干了什么事,表现出了什么精神风貌 和观点态度。如《九天神眼》除概述性的文字外,还重点叙述了两件事,我们需要通过描述 性的内容研究机组人员在两件事中的表现,需要提炼这种表现背后所反映的人的精神内涵。 第三步: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借助时间、地点的切换或其他线索,梳理文章的脉络、顺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 此准确地剖析文章框架结构。 第四步: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 不同;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 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 第五步: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 动机和感情态度。 第六步: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比喻、 拟人等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应结合新闻对象,思考各种手法对表现人物、叙述事件、 凸显中心所起到的作用。 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 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同样一个新闻事件,角度不同,给人的感 受也不同。比较新闻报道的角度要关注新闻的内容和手法。 分析报道角度差异“2 个抓” 抓导语,体会内容侧重点 抓手法,体会技巧不同处 例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 [美]丹·卢泽德 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 的心碎了。 家园沉入水里。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 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但是人已撤离的地区静悄悄的。一切都很平 静。 这是耳闻目睹到的场景。但是,当城市里运沙袋的英雄们躺下来休息时,1982 年的这场 洪水造成的难民们还处在混乱中。 他们今夜睡在坑坑洼洼的陌生的小屋里,房间里的地板上铺着亚麻油毡。在教堂中心, 当焦虑不安终于为疲倦所压倒,人们开始沉入睡眠,怀着感谢和平静。还有上百张或者更多 的床铺放在搭得形形色色的房子里,以防备还有大雨的预言实现。 此时此刻,据说有 3 000 人已被迫从他们的家里撤出来。大多数人是附近的老住户,位 于这座城市的三条河的两岸。 主要是在城市的这个地区,吸纳洪水而救出难民。疲倦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消防队员和 志愿者们赶来照顾难民,帮助麻烦的、不情愿离开的人到小救生筏子上,一次又一次把这些 人运到高地上,其他的交通工具在那儿等着。 现在是午夜,城市中心人已撤离的部分沉入一片黑暗。断电、停气,正常的一切都不再 存在。 那些及时站出来的人——用沙袋和临时垒起来的土堤同洪水搏斗——仅仅是在等着河水 涨到顶点。他们的家得以幸免。现在,他们的自信又恢复了。他们今晚睡在自己的床上。但 是他们也担心,城市还能承受多少水?雨在夜空中潜伏着。 在河西边,令人心碎的程度最深,损失最为严重。在莫米和圣乔,水逼近防洪堤顶部。 居民们爬到防水墙上察看水的最高线,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迹象。看到防洪堤还牢固的地方, 他们就觉得有了希望;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难民们今天晚上讲了上千件事,都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 有个人想起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阳光春天般地暖暖地照在明亮的黄砖围墙上。 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他们的小黄房子的前院里等待着。那位绅士坐在走道上的一把黄色椅 子上,膝盖上横着一根拐杖。他的妻子黄色的头发已经斑白,站在那儿望着奇怪的人来来往 往。他们是一幅岩画,一张发黄的照片,不合时宜。 隔着一个街区的距离,水正沿着大街向他们逼近。这个女人只会说结结巴巴的英语,她 的丈夫只是点头。糟透了的洪水,唉,糟透了的洪水。水有多高了?耸耸肩,他们将不得不 离开吗?一个虚弱的、不安的微笑。谁知道呢?她说。谁知道呢? 邻近防洪堤的莫米地区,河水在那儿最宽也最深,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几乎没有 人站在街灯下的防洪堤上。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感到安全。 在像口袋一样的湖边地区,两条河的拐弯处,水没有漫出河道。这里有一种乐观的信念。 星期六夜里难以入睡的焦虑结束了。那里没有搭起的小屋子,也没有因洪水损害生活而感到 的痛苦。他们暂时逃脱了洪水,但是洪水就在眼前。 现在,午夜过后,城市沉入梦乡,3 000 名难民安顿下来,得到了食物供给。仍有两个世 界存在着。湿和干,高地和低地。两个世界被汹涌的河水和桥分开。两种运气。好运气和坏 运气。 明天有希望达到河水顶点。达到顶点,水就会退下去,无家可归的人会忘掉痛苦的记忆。 然后将重新挖掘出这些记忆加以回想。 但这都是明天的事了。今夜仍有不安的睡眠,陌生的床铺,这场战斗的奇怪的空虚感—— 一部分失掉了,一部分赢得了。今夜,在城市中间,仍然有破碎的心灵。但是最坏的事已经 过去了。街道安静下来,一切都那么平静。 (选自《韦恩堡新闻哨兵报》,1982 年 3 月 15 日,李予阳译) 新闻背景: 在截稿时间的巨大压力下对重要事件的余波和未来发展做出展望,这是对新闻记者的一 大挑战。如果这种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么做难度就更大了。美国印第安纳州《韦 恩堡新闻哨兵报》的专栏作家丹·卢泽德却做到了这一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新闻稿既有对难民群体的描写,又有对万布林大街难民个体的描写,真实地反映 出灾难面前难民的焦虑紧张心态。 B.文中对万布林大街上一对老年夫妇的两段描写既营造了洪水逼近时紧张的气氛,又表 现了灾民在洪水面前的沉着和镇定。 C.文中“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现在是午夜”“现在,午夜过后”等时间词语既 写出了作者不同时段对灾情的观察,又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D.本文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但个别地方也不乏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 出洪灾的可怖。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全文以“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为线索,中间穿插白天救援工作的背景 材料,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 B.文章一开始就切入现场,通过作者的观察提供给我们一个大环境:街道一片沉寂而洪 水发出阴险的响声,人们将要睡去但内心十分担忧。 C.作者用人们休息时表面的平静衬托出与洪水搏斗一天后的暂时松弛与内在的紧张,体 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洪水明天就会退下去。 D.这篇新闻报道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过后的现场,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力、 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等。 E.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市民们破碎的心,这样使得文章首尾照应;同时行文中作者 使用大量的渲染手法来表现灾区市民的危险处境等。 3.本文的题目有版本翻译为“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你认为两个题目哪个更好?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 1.【答案】B 【解析】B 项,“表现了灾民在洪水面前的沉着和镇定”错,文章写老夫妇两段表现洪水到来 前家园的美好,凸显洪水到来的紧张气氛,表现了灾民对洪水即将到来的担心和无能为 力。 2.【答案】BD 3.【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一)“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好。 (1)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主要描述了人们遭遇洪灾以及晚上入睡的情况,题 目中“梦境”指灾民以及救灾人员在夜晚已经进入梦乡,而“沉入洪水”表明入睡的具体背 景。 (2)表现了灾民的精神状态。“暂安一夜”指灾民逃脱洪水后的暂时安定,虽然情况不容 乐观,但最坏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3)表现了对事件发展的预测。这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因为天气的变幻无常,很难确 定未来的情况,而题目中的“暂”字表现了对现实情况的推测,今晚是安定的,但明天如何 不得而知,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 (4)表现了对灾民的同情。洪灾之后,作者希望灾民们能够暂时休息,并希望河水到达顶 点后能退下去,大家都能安定地生活。 (示例二)“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好。 (1)涵盖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报道了该地区灾民受灾的情况和灾民被安顿下来后 的情况,这个题目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2)形象地表现了灾民灾后的精神状态。洪水使灾民们失去了一切,他们虽然已经脱离危 险,但毕竟情况不容乐观,仍担心明天河水到达顶点后是否能退下去等问题,所以即便睡着 了,也是不安的睡眠。 (3)表达对灾民的强烈关心。新闻不仅报道洪灾的相关情况,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对灾民的 关心。报道中灾民晚上休息的特定场景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4)整齐,有文采。这个题目十分整齐,且“园”“眠”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给 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 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题。答题时不管认为哪个题目好都要鲜明提出观点,然后 准确答出论据。在选择论据时可从该标题是否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否表现了灾民的精 神状态、是否表现了对事件发展的预测、是否表现了对灾民的同情一级语言形式是否有文采 等方面入手 传记阅读 传记阅读注意事项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不 允许有任何夸张与虚构。但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都是 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因此,传记允许作者对 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 凸现人物特性。了解了传记作品的这些特点,就可以在学习的 过程中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 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赏析传记中的想象艺术,多角度地培养鉴赏能力。 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及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 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 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 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 义,才能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 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阅读内容及路径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其事业、人 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有关的“纲目”,“纲目”提取出来了, 做题就成功一半了。那么,要提取出哪些“纲目”呢?又如何提取这些“纲目”呢? 第一步:圈点勾画。边阅读边圈点勾画出交代传主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等内容及作者的 评价性文字的词句。 第二步:理清事实。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事迹、成就等。 第三步:概括形象。在传主生平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传主的个性品质。 第四步:把握评价。把握住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及评价。 例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喷发英武正气 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书包在 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她读过《格林童话》《爱丽斯漫游仙境》, 而在小孩子中流行的《七侠五义》《隋唐》《小五义》《水浒》《荡寇志》,她也都读了。宗璞甚 至还看了不少成人读物,八九岁时就读了《红楼梦》,看到林黛玉死,哭得泣不成声。 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1944 年,15 岁的宗璞就写了一篇关于 滇池月光的散文并在刊物上发表。此后,她开始尝试创作小说。1948 年,宗璞的短篇小说《, 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1957 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家少爷齐虹之 间的爱情悲剧,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这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 带来了麻烦。《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 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作品。 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在《1966 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中写 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的,但她自己是坚强 的——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 发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 谬,怎样地灭绝人性!”这就启发和促使我们要在更深的层面去反思那一段历史。 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七 七事变”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族 文化命脉的“圣地”。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当时西南联大毕业 学生从军者有 800 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 不完整的”。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 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 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 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宗璞开始动笔,如今 60 多年过去,前 三卷已陆续出版。其中,《东藏记》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一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一方面 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这样一部作品,没有出现在充 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作家王蒙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 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对比的强大与开阔。” 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近 30 年,她在病中笔耕不 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 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 年才写完。《南渡记》写完,父亲 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 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 潇洒。但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借材料 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璞极大的启发。用 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 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 年 4 月 28 日) 相关链接 ①宗璞十岁时,随父亲冯友兰与清华大学一起南迁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了 8 年时光。 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 1943 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 19 岁。随着战事的推 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 (肖鹰《宗璞与长篇小说 野葫芦引 》)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替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 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 (李建军《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影响下,宗璞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不仅涉猎范围广泛,而且感情非常投 入。童年的阅读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B.她亲身经历文革,看到很多知识分子被迫自杀,自己也被批斗,所以才会对那个时代 发出了尖锐的质疑。 C.抗战的特殊经历使她认识到作家的责任,关于抗战的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 征记》《北归记》四卷,影响深远。 D.近 30 年的笔耕不辍,使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 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红豆》为宗璞赢得了声誉,让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也被打上“毒草” 的标签,使她一度被迫搁笔。 B.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 儿笔下,却被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C.面对把战争写成一般报道的忧虑,宗璞采用人物统率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战争中人物 的喜怒哀乐,使写作活跃而有新意。 D.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时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由此可见,在整 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E.宗璞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护着中国 文学真火的旗帜,令人钦佩、赞美。 3.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文本具 体说明。 1.【答案】D 【解析】“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近 30 年的笔耕不辍”,强加因果。 2.【答案】CE 【解析】A 项,让宗璞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是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选项弄错了对象;B 项,“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无 依据;D 项,“一直是沉痛的”错误,曲解文意。 3.【答案】①大爱是担当的基础,为担当提供动力,担当用以表现、实现大爱;②在宗璞的 作品里,体现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替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 担当精神,以及对人对物的大爱;③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创作《红豆》,在特殊年代对青 年爱情观加以引导;④“文革”中对知识分子遭受迫害给予同情,创作作品表达对“文 革”的忧思;⑤感动于师生的爱国行动和滇西战役的辉煌,创作《野葫芦引》,谱写中国 学人抗战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