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 KB
  • 2021-06-03 发布

高二语文上第二次月考试题(1)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上第二次月考试题(1)‎ 高二语文试题 ‎ 2018.1‎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16 / 16‎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16 / 16‎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 可母亲继续说:“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 16 / 16‎ 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琳去接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 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那个打电话的又是怎么回事?”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 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 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 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对方说:“李婆婆,我是小桃,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小桃!真是你啊!你到家啦?”“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 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 16 / 16‎ 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 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 她安心地笑了。‎ ‎(选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是说虽然骗局不断被揭穿,但总有新的骗局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B.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马上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 C.母亲在帮助了女孩之后“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描绘了神秘朦胧的自然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大地回春、社会风清气正、骗子不再的期盼和呼唤。‎ E.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母女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 小说的结尾写到琳“安心地笑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她笑的原因。(4分)‎ ‎6.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共19分)‎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16 / 16‎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质:做人质 B.破城堕邑 破:残破 C.请因孺子行 因:按照,依着 D.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始:原来,当初 16 / 16‎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B.秦归燕太子 C.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D.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秦燕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醒悟过来。为了秦燕联盟,张唐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的智谋出众。‎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5分)‎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5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23分)‎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11—17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相:辅佐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 典:掌管 ‎③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把……视为准则 16 / 16‎ ‎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显:显露 ‎⑤故长于风 风:讽喻 ‎⑥被之空言不敢辞 被:遭受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会项伯欲活张良  ②沛公欲王关中 ‎ ‎③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④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B.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C.秦人大失望 D.常有大度 ‎1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封于项 与籍避仇于吴中 B.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C. 梁以此奇籍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D. 此天之亡我 孔子知言之不用 ‎15.下列各句句式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然今卒困于此 A.项籍者,下相人也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C.不忍杀之,以赐公 D.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16.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3分)‎ A. B. 16 / 16‎ C. D. ‎17.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8.(1)《大风歌》中表现刘邦衣锦还乡的自得和安定天下的忧虑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韩愈《师说》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诸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5)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感于“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 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盛誉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每天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② 平顶山特大矿难发生后,一些死难矿工家属面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黍离之悲和对一些煤矿领导的愤慨。‎ 16 / 16‎ ‎③ 莫言坦言,他获奖后一直对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一切冷眼旁观,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认识人世、认清自我的机会。‎ ‎④ 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照,一转眼,老天爷的脸一沉,狂风怒吼,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⑤ 在颁奖会上,捧起奖杯的张玲说:“这次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实在是意想不到的不虞之誉,我的内心既激动,更忐忑。”‎ ‎⑥ 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金砖会晤上的重要讲话,将更多的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黃钟大吕,言犹在耳。‎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20.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B.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昨天在新建的专属剧场首演,该剧以全新的观演模式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古今穿越”。‎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21. 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3分)‎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6 / 16‎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 ①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 ② 。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 ③ ,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高三学生孙洪涛,凭借出色的折纸技能,最终拿到了该校降低60分录取的资格。‎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热议:有人认为孙洪涛凭着自身的努力及对兴趣的坚持,赢得名牌大学向他伸出的橄榄枝理所应当,同时这也体现出了大学自主招生“潜力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也有人认为这会加剧家长的捷径思想与侥幸心理,从而加重孩子上各种特长培训班的负担,加之“怪才难以界定”,容易在招生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的现象。‎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康杰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答案 ‎1.C【分析】 A项“如果……就”表述过于绝对,“建设之余”也不恰当,可改为“建设之中”;B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呵护乡村记忆,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故答案为C。‎ ‎2.C【分析】 C 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故选C。‎ ‎3.B【分析】B项“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并不是“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的标准,两者没有必然关系。‎ 16 / 16‎ ‎4.BE(4分)‎ ‎5.①因为琳明白和理解了母亲的苦心,为母亲对自己的爱和体贴而笑。②好心有好报,为母亲的行为感到欣慰。③因为最终证明母亲没有被骗,不再对社会风气丧失信心,为社会有诚信而笑。 (4分)‎ ‎6.①巧设线索。以母女为对方着想的“谎言”为线索,使小说结构清晰紧凑。②情节曲折。三起三落,层层推进。三次电话,后一次的电话总会揭穿前一次的“谎言”,三次电话内容相似,层层推进,出人意料。③巧设伏笔。如第二次电话母亲只听到铃声就断定是自己的电话,还故意按响免提键,为下文这个电话是母亲安排打来让琳安心埋下伏笔。④巧用对比。如故事的开头写琳对现实社会不满,到结尾安心地笑,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社会有诚信爱心的主题。又如刚开始对助人一事,母亲选择相信,琳则怀疑警惕,二人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6分)‎ ‎7. B【分析】破应该是攻克、夺取的意思。‎ ‎8.D【分析】D项“相”是名词作动词,担任国相。“行”“归”“广”均是使动用法。‎ ‎9.C【分析】此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从张唐不同意出使的理由和甘罗采用迂回的方法、旁敲侧击的劝说可以看出,张唐同意出使,完全是为了自己,是因为怕死而不同意出使,后来又因为怕死同意出使,并非“为了秦燕联盟”。‎ ‎10、【解析】注意联系上下文,推测词语含义。如第(1)句中的“兹”“其”“遽”,第(2)句中的“赍”“与”等。还要注意调整语序,如第(1)句中的介词结构“于兹”后置。‎ ‎【答案】‎ ‎(1)到现在,我已经满十二岁了,你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5分)‎ ‎(2)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5分)‎ ‎11.B【解析】 ①相:共相、一起;④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 ‎12.【解析】B ①为使动用法,使……活下来;②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③④都是意动用法,认为……奇怪,认为……小。‎ 16 / 16‎ ‎13.C【解析】 A项,“家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B项,“约束”,古义:名词,规约;今义:动词,限制使不超出范围。C项,古今义均为因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D项,“大度”,古义:远大的抱负;今义:气量宽宏,能容人。‎ ‎14.C【解析】 A项,介词,在;B项,代词,他(指项羽);C项,介词,因/介词,用;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5.D【解析】 例句为意念被动句。A项为判断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被动句。‎ ‎16.C[“相国绐信曰”中无通假字。]‎ ‎17.希望您拨给我奇兵三万人,抄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5分)‎ ‎18.(1)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9.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①风尘仆仆:形容奔波,忙碌劳累。②对象错误,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不能用来形容“平顶山特大矿难给自己造成的悲痛”。③冷眼旁观:【多义】①①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边观看:②多指可以参与而不愿意参与。此处用前者义。④瓦釜雷鸣:瓦釜:沙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此处用来指“城市大雨倾盆的景象”用词不当。:⑤语义重复,不虞之誉,意想不到的赞扬。“不虞”本身就是“意想不到”的意思,属语义重复。”⑥正确,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符合语境 ‎20.B【解析】本题A项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和“由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糅合到一起,设置了句式杂糅类语病;C项搭配不当,“推动”和“受益”搭配不当,可改为“使……企业广泛受益”;D项“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同时使用了“在……中”和“使”,造成了句子缺少主语,所以此选项既可以看成是成分赘余类语病,也可以看作是成分残缺类语病。‎ ‎21.D ‎22.【答案】①就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2分) ②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会渐渐上升(2分) ③药物浓度不是越高越好(2分) ‎ ‎23.作文 16 / 16‎ 一、材料解读 ‎(一)中心事件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中,孙洪涛凭借出色的折纸技能,拿到该校降低60分录取的资格。(属于争议性材料)‎ ‎(二)争议观点 ‎1、肯定方面 ‎(1)孙洪涛凭着自身努力及对兴趣的坚持赢得名牌大学的青睐理所应当。此观点是从这一事件的正当性方面作出的肯定性的评价。‎ ‎(2)体现大学自主招生“潜力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此观点是从这一事件体现国家的政策方面,肯定其符合国家政策,并体现公平公正这一核心价值。‎ ‎2、否定方面 ‎(1)加剧家长的捷径思想与侥幸心理,从而加重孩子的负担。此观点是从这一事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作出的否定性评价。‎ ‎(2)怪才难界定,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现象。此观点是从这一事件的过程可能存在瑕疵的角度提出质疑。‎ ‎(三)三点注意 ‎(1)孙洪涛只是获得降低60分录取的资格,并没有被录取。‎ ‎(2)争议观点没有对大学自主招生制度本身作出否定性评价。‎ ‎(3)争议观点不是在同一角度或同一层面作出的针锋相对的非此即彼的评价。‎ 二、参考立意 一类立意:‎ ‎(一)肯定观点一:‎ ‎(1)肯定孙洪涛,谈自身努力、坚持兴趣和成功的关系。参考立意:①越努力,越幸运,②坚持兴趣,终得光亮,③自身努力与对兴趣的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2)肯定大学自主招生“潜力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大学招生,选拨人才应公平,你靠学业,我凭特长,学业好的要,特长强的也要,在潜力面前,招生时,人人平等。如此,才不是扼杀人才,人才尽其能,何愁国家发展?参考立意:①公平招生,能者上前,②自主招生体现更高层次的公平。③不拘一格选拨人才。‎ ‎(二)肯定观点二 16 / 16‎ ‎(1)认同会加剧歪邪思想和孩子负担,根源是家长的从众心理,所以不能盲从,别人的成功不能简单复制,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参考立意:①理性看待怪才获肯定现象,②怪才获肯定恐加重孩子负担,③拒绝盲从,实事求是。‎ ‎(2)认同在招生过程中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批判招生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呼吁招生要公开透明。参考立意:①拒绝暗箱操作,推行阳光招生,②自主招生应在阳光下进行,③自主招生“自主”应有界。‎ ‎(三)辩证分析,中和两种观点,辩证看待,为最佳。‎ 此现象有利有弊,利当弘扬,弊当规避,不能由于有弊就一棍子打死,因噎废食,畏葸不前。参考立意:①扬长避短,迎招生春天,②自主招生应在发展中完善,③高考“自招”相得益彰。‎ 二类立意:‎ 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方面,言语过激,不客观,进而否定自主招生制度。写努力或坚持兴趣,没有扣住结果。‎ 三类立意:‎ ‎(1)完全脱离材料谈“公平”“兴趣”“特长”等,(2)谈争议体现社会开放,(3)只写坚持。‎ ‎【参考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侍奉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16 / 16‎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姬喜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方圆百里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的?”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侍奉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做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到现在,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雎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小家伙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出发。‎ 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从前甘茂的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名家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知道他。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派他去。”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了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了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 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16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