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84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3 囚绿记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 9 -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1.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私的念头”指的是把常春藤拉进小屋,作者说这种做法是“自私”的,可见作者有勇于批判自己的精神。
B.作者用爱惜乡间屋内未清除的杂草和蕈菌来说明自己喜爱常春藤的原因,在表达技巧上是类比手法。
C.“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好像病了的孩子”用比喻的手法,写“我”对常春藤的损害。
D.作者一方面说“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显示了内心的矛盾。
解析A项,“作者有勇于批判自己的精神”理解不当,应为“我”的“执念”。
答案A
2.“我”为什么“囚绿”?为什么最后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解析第一问的答题区间在节选部分的第一段,第二问的答题区间在节选部分的倒数第二段,摘取关键语句加以整合即可。
参考答案“我”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让绿恢复自由是因为“我”看到了绿的顽强,从自己的遭遇中体会到了绿对阳光、自由的热爱和“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3.有人说,全文都围绕着“绿”来写,作者没有必要详细交代离开北平的原因,如果删去,语言会更简洁,文章线索会更清晰。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这一问题要联系散文的主旨和创作背景分析。交代离开北平的原因正是交代创作背景。如果删去,散文的主题就没有了深度,“绿”也就失去了象征意义。
- 9 -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①这是散文的社会环境描写,使文章的主题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②本文通篇写常春藤的“绿”,赞美的是“绿”的那种对阳光的追求和向往、永不屈服于黑暗、坚韧奋斗的精神。③这一精神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需要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碍,即使牺牲生命,也要执着地追求光明和自由。
二、语言运用
4.仿照画线语句的结构和使用的修辞手法,再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句必须与原句运用的修辞一致,句式基本一致,表达类似的情感。画线处多用短句和对比手法。
参考答案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血烤热了。我欢喜看草青,我欢喜看花艳。我疲惫于空旷的冬季的萧条和秋季的死灰,我怀念着绿色,如同干枯的苗期待着甘霖!我如饥似渴的心情即使一叶之青也如获尺璧。
5.下面是中国植树节徽标图案,请概述图案内容,并说明图案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解析概述图案内容,不要遗漏要点;图案的寓意要体现“植树”“绿化”这个主题。
参考答案内容:一个圆圈里面,上方有五棵树,下方是“中国植树节”和“3.12”字样。寓意: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祖国大地,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良好的自然生态体系。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 ,而只需明辨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的、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知识上能鉴别。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着历史上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 )。一个 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在论人和论事时,或竟是只知依人门户,并无卓识的。这种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知识上的鉴别力。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 的诱惑,如名利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和惑人的诗人、惑人的艺术家、惑人的独裁者、惑人的心理学家。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 。当一个人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就算得上博学,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
B.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
C.博学则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不过是艺术的判别问题
D.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艺术的判别则是鉴别力问题
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确文本陈述的对象。这句话比较的应是“博学”和“鉴别力”,而且要突出“鉴别力”。根据语句间的关系,B项表述最恰当。
答案B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汗牛充栋 博古通今 五花八门 莞尔一笑
- 9 -
B.汗牛充栋 锦心绣口 五光十色 付诸一笑
C.学富五车 博古通今 五花八门 付诸一笑
D.学富五车 锦心绣口 五光十色 莞尔一笑
解析①“汗牛充栋”,形容藏书丰富。“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根据使用对象,此处应用“学富五车”。②“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广博。“锦心绣口”,形容文思优美,辞藻华丽。根据语境,此处应用“博古通今”。③“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此处应用“五花八门”。④“付诸一笑”,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此处应用“付诸一笑”。
答案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一个人真有学问,其实就是善于辨别是非,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
B.所以一个人真有学问,其实就是善于辨别是非,所谓这就是我们鉴别力。
C.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就是一个人善于辨别是非,其实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
D.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鉴别力。
解析画线语句存在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的问题。A项和B项陈述的对象不当,且只修改了一处语病;C项中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答案D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百年震柳
梁 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 9 -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当时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烈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 000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板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千米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将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车子从县城出发,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 9 -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遇土即生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地震在这里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的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歌颂了柳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 9 -
解析A项,“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不对,这里是平实的说明,没有形象的表达效果。
答案A
5.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做好这道题,可以从手法、内容和结构几个方面来分析。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这一形象。②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气势,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的艰难的生命历程,更有感染力。③结构上,照应上文,为后文突出震柳的精神品质做铺垫。
6.“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解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由浅入深解答。首先要整体把握,着眼于全篇;其次要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最后要善于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参考答案①“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②“百年震柳”承受了巨大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它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③“百年震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至柔至坚,适应性强,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④“百年震柳”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它让人从灾难、痛苦中挣脱出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它告诉我们:战胜灾难唯有坚守,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扼杀生命的。
三、语言运用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西湖是属于荷花的,相比于白堤稍纵即逝的桃花,荷花却长久地占据了西湖的晨昏。从“小荷”凌水而出到“接天”的满湖翡翠,① ,西湖的空气中弥漫着荷花的气息,人们的视线也离不开荷花的色彩。秋风起时,②
- 9 -
,涅槃为心心相印的果实,水面上是莲蓬,水面下是莲藕。花瓣凋落,枯叶低垂,没有了荷盘翠盖的簇拥,支支枯荷如根根断弦,立于湖面,莲、叶、水、影相映成趣,③ 。
解析根据前文“从……到……”,突出荷花的变化过程,第①处应点出荷花的凋谢。根据前文“秋风起时”,第②处应点出荷花在秋天的情况。第③处应指出荷花凋谢后营造的意境。
参考答案①以至香消玉殒 ②孕育了一夏的荷花褪尽铅华 ③使荷拥有另一种萧条、孤寂和静美
8.下面是某市某中学读书节活动学生筹委会发给莫言先生的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或不简明,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我校第五届读书节将于2019年2月25日至2月28日举行。作为家乡学子,我们特向您发出鼎力邀请,恭请您莅临指导并给广大莘莘学子发表演讲。虽然您现在已是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事务繁忙,但我们仍十分期盼您的惠顾,请您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答:(1) 改为 ;
(2) 改为 ;
(3) 改为 ;
(4) 改为 ;
(5) 改为 。
解析(1)“鼎力”是敬词,用于自己不妥。(2)“莘莘学子”表示众多学生,不能再用“广大”修饰。(3)“炙手可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用在这里显然感情色彩不当。(4)“惠顾”属于商店对顾客的敬词,此处用来欢迎莫言先生,不妥当。(5)“请您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不是邀请函用语。
答案示例(1)“鼎力” “诚挚”或删去 (2)“莘莘学子” “同学” (3)“炙手可热” “蜚声中外” (4)“惠顾” “光临” (5)“请您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删除
- 9 -
相关文档
- 【语文】河南省许昌市许昌三中20192021-06-037页
-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12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7:第6课 2021-06-038页
-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2021-06-0325页
-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高中2020届高三第2021-06-0315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1识记2021-06-0316页
-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25页
- 河南省焦作市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2021-06-0330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开篇2021-06-0329页
- 2016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三2021-06-0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