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时跟踪训练(10)赤壁赋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赤壁赋 1、下列加粗的字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桂棹(zhào) 枕藉(jí) 流觞曲水(shāng) 放浪形骸(hái) B.愀然(qiǎo) 匏樽(páo) 临文嗟悼(dào) 孤舟嫠妇(lí) C.庐冢(cǒng) 蜉蝣(fú) 无物相之(xiàng) 山川相缪(liáo) D.酾酒(shī) 横槊(shù) 舳舻千里(zhú) 江渚之上(zhǔ)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甩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的协查请求并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不免感慨系之:“他们没义务反馈,我们没权利去过 问。有些情况就不了了之,有些线索就浪费了。” B.党员要做到勤俭节约,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一是要把好思想关,谨防自腐蜕变; 二是要把好情感关,谨防情随事迁;三是要把好小节关,谨防穴蚁毁堤。 C.同样的探索,不同的命运,多少反映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尴尬:用来看病,涉嫌违规;用 来买房,沧海一粟。 D.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日益发达的互联网让这些声音时常响起,不绝如缕。 3、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⑥/②⑤/③/④/⑦ B.①/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 4、 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6、下列句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7、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①哀吾生之须臾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①驾一叶之扁舟 ②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渺沧海之一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9、将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 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东坡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 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 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 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广播稿既要求通俗化、口语化,又要求语意连贯。请将下面一段文字改写成广播稿。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曾任杭 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研究极广,学术成就极大,著述颇丰,尤以豪放词独 开一派。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 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 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 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 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 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 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1.对下列加粗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②凌万顷之茫然(凌驾) ③ 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下) 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端正) ⑤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 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滤酒,这里指斟 酒) ⑦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减和增长) ⑧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应) A.①②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⑦⑧ D.①④⑤⑥⑦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 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B.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 “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 呼。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固一世之雄也 B.渺渺兮予怀 C.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4.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 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5.翻译句子。 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 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 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 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 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 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 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 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 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 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 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 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 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 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 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 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 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 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 《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 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 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拭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 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拭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 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 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13、下面是《赤壁赋》的第一段,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把它改写成一段描写秋江月 夜的散文。(不少于 200 字,不能只是简单的翻译)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 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 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 项,“藉”读“旧”。C 项,“冢”读“zhǒng”。D 项,“槊”读“shuò”。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不合语境,此处应为“杯水车薪”(用一 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A.感慨系之:感慨的心情联系着某件事,指对某件 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B.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D.不绝如缕:形 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 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名词的意动用法;④名词作状语。 点评: 词类活用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性的词类活用,作此类题型,要熟悉各类词的各 种活用类型,其次还要不断总结活用规律。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属”同“嘱”,劝酒。B.“冯”同“凭”,乘。C. “缪”同“缭”,连结,盘绕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把“余音”比作“缕”。A 项,互文、对偶。B 项,对偶。D 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B 项,“茫然”古今意思不同。文中意思是“旷远的样子”,今天的意思是“完全不知道 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 B 项.连词,表飧饰/连词.表并列。C 项,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介词,相当于“于”。 D 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1.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苏轼出生于 1037 年,逝世于 1101 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眉州 眉山人,眉州现属于四川省。苏轼曾经担任杭州通判,后来因为所作的诗歌有讽刺朝廷的意思, 被贬到黄州。苏轼的研究很广泛,学术成就也很高,著作丰富,特别是他写的豪放词开创了一个 流派。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解析:本题考查语体的转换。广播稿是运用声音进行宣传的,是给人听的,应当写得具体形象, 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要用讲话的口气写作,做到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自然流畅。要做 到这些,就要求多用口语词,少用文言词;多短句,少倒装。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D; 3.C; 4.B; 5.①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箫声)使深谷中 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②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以鱼 虾为伴,以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解析:1.②凌:越过③溯:逆流而上⑧适:享用 2.“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错。古人相见,在名、字、号的用法上很有讲究。名一般 用于自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当下对上,或尊称对方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在很熟 悉的情况下才互相称名。 3.例句:宾语前置句 A.判断句 B.主谓倒装句 C.宾语前置句 D.状语后置句 4.不是对历史人物的同情,而是对生命的短暂和自己的渺小抒发感慨。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C; 3.A; 4.(1)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 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 (2)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解析:1.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经史”“千言”“贾谊陆贽书” “庄 子”“吾”“ 口”“书”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经史”为名词,作“博通”的宾 语, 其后断句,排除 A 项;“见”为名词,作“有”的宾语, 其后断句,排除 B 项;“是书”是 “这本书”的意思, 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 D 项 2.“《春秋》……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有误,五经为《诗 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文中说“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 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选项对“闻 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 4.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 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 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 母亲是否 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 十岁的时候,苏栻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 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 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 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 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 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 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 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 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 “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 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 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溢于梁山泊和南 清河等地, 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 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 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 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 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 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 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 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 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 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 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 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 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 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 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 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 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 完笑了起来。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 66 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 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 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 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 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在朝 廷中安然任职。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 (示例)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个凉爽的夜晚,苏轼与朋友荡桨赤壁江面。清风习习,水面泛起细 细的波纹。东坡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吟唱起《诗经·陈风》中那首优美的、高雅的《月出》: 月亮出来明皎皎呀,佳人容颜多俊俏呀! 身材苗条惹人爱呀,相思缠心好烦恼呀! 吟罢,东坡笑了,客人也笑了。似乎受到诗人情绪的感召,一会儿,月亮也从东山顶端露出脸庞, 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一时间,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光辉映。苏子与客驾一叶扁舟,漂 浮在辽阔苍茫的大江之上,仿佛腾云驾雾,在空中迎风翱翔,却不知飞往何处,又仿佛离开了凡 俗的尘世,进入了云遮雾绕的道教仙境……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应根据题干要求,抓住要求描写的重点展开来写,同时 注意多种描写手法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