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50 KB
  • 2022-03-30 发布

语文卷·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017-04)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太原五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三语文出题人:张宇张雯王海燕牛丽娜时间:2017.4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原因不难理解:“道”这一概念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 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D.“道”的价值观念与士大夫阶层相伴相随,是这个阶层的精神标志。如果追寻“道统”意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2.下列表述,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士大夫文化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B.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扬主体精神。C.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D.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道“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B.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孟子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传统。隋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D.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文”由此依附于“道”,正如韩愈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隧 道(苏联)康麦里汉列车早不停晚不停偏偏停在隧道里:第一节车厢已经钻出了隧道,而最后一节还没有进去。列车意外停车,乘客们都着急,只有坐在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一位旅客不但不生气,反而感到高兴。这倒不是因为他那节车厢比别的车厢明亮,而是因为他的父亲就住在隧道附近。他每次休假都要经过这条隧道,可列车不在这儿停车,所以他好几年没有见到父亲了。这位旅客从窗口探出身子,叫住顺着车厢走过来的列车员,问道:“出什么事了?”“隧道口的铁轨坏了。”“得停多长时间?”“至少得四个钟头吧!”列车员说罢,转身走向隧道另一端。车厢对面有个电话亭。这位旅客下车给父亲挂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告诉说,他父亲正在上班,并把父亲工作地点的电话号码给了他。于是他又往父亲工作的地点挂了电话。“是儿子吗?”父亲不知怎的一下就听出了他的声音。“是我,爸!火车在这要停整整四个钟头。” “真不凑巧!”父亲难过地说,“我正好还要干四个钟头才能下班。”“你不能请个假吗?”“不行呀,”父亲答道,“任务很紧,或许我能想个法子。”旅客挂上听筒。这时列车员正好从隧道里走了过来。“再过两个钟头就发车。”他说。“怎么,过两个钟头!”这位旅客叫了一声,“你刚才不是说要等四个钟头吗?”“修道工说要4个钟头才能修好,现在他又说,只要两个钟头就够了。”列车员说完,转身又向隧道另一端走去。旅客飞快地跑向电话亭。“爸,你听我说,是这么回事,不是四个钟头,我只有两个钟头了!”“真糟糕!”父亲伤心地说,“好吧,我加把劲,也许一个钟头就能干完这点活儿。”旅客挂上电话。这时列车员吹着口哨,从隧道里出来了。“这个修道工干劲真大!他说了,一个钟头就能修好。”旅客急忙又打电话:“爸,我刚才说得不对!不是两个钟头,是一个钟头。”“这可麻烦了!”父亲懊丧极了,“半个钟头我无论如何是干不完活的!”旅客又挂上听筒。列车员也从隧道里走了回来。“嘿,真是笑话!那边说半个钟头就修好了。”“该死的修道工,不是在说胡话吧!”旅客喊叫着跑向电话亭,“爸呀,你10分钟内能过来吗?”“可以,孩子!拼上老命我也要干完这点活!”“哼,这个修道工真奇怪,先抱怨‘活太多,活太多’,可现在又说只要10分钟就可以修好了。”列车员又向旅客传达了最新消息。“混蛋,他在搞什么鬼!”旅客嘟囔着骂了一句,又拨了电话,“爸,听我说,我们见不了面了。这儿一个混蛋先说停4个钟头,现在又说只停10分钟。”“真是个混蛋,”父亲赞同地说,“甭着急,我马上就过来!”“乘客同志们,快上车!”从隧道里传来列车员的声音。“再见了,爸爸!”旅客喊道,“他们不让咱们见面!”“等等,孩子!”父亲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我脱开身了,别挂电话!”这时旅客已跳上车厢。列车驶出隧道时,他凝望着巡道工的小屋,凝望着小屋窗口里用帽子擦着满脸汗水的老人。电话亭里,话筒里仍在响着父亲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我脱开身了,儿子,脱开身了!”【注】本文反映的是前苏联1980年代的生活。4.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小说第一二段交代地点,点出环境,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B.作者设计了许多不合常理的情节,以夸张、变形、怪诞来折射现实。C.小说刻画人物以正面描写为主,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塑造父子形象。D.列车员作为次要人物,其行为表现对塑造主要人物起到反衬作用。E.小说呈双线结构,其中“修道工的工作”这条线反映内容寓意深刻。5.小说中的父亲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概括并作简要分析。(4分)6.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林清玄访谈录(节选)《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林清玄 :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相关链接】:①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林清玄 《人生最美是清欢》②观照文学哲学中的精神,沉默是重要的,因为“敛于中而发于外”,只有最坚挚的沉默后,才有最伟大的作品。这也便是朱子所说的“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如果未经深沉默想,所发出来的也一定是浮光掠影,不足为道了。——林清玄《灵性深处开莲花》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这篇访谈包括林清玄作品风格成因、作品热卖原因,林清玄对国学热的看法、对慢生活的理解、对出版界商业炒作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B.“清净心”“欢喜心”“平常心”“柔软心”是林清玄坚守的人生心态,也是他能写出那么清雅的文字的根本原因。C.林清玄觉得作品受欢迎和被理解是两回事,受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欢迎无法预期,但让人读懂比受到欢迎更有意义。D.访谈中记者提问方式多种多样,以直切主题、直接发问为主,兼有推问、旁问,形式上有是非问、特指问。8.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失去快乐的成功没有多大意义,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B.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而一旦忽视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自信。C.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他认为周作人太喜欢掉书袋,缺少对古典的深沉默想,发出来的一点点意见是浮光掠影,不足为道的。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E.对于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9.从文本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简要分析。(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①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焞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有删改)【注释】①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尚可以干禄乎哉干禄:求取功名利禄B.使焞韬藏国器国器:国家的宝器C.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侧席:指坐不安稳,形容求贤心切D.称疾在告在告:告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策,指发出的策问。古代科举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内容常关涉国家大事。B.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出官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尹焞敬待老师。他因不愿诋毁老师程颐而放弃科举考试;朝廷征召他,他祭祀老师之后才上路。B.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C.尹焞受人敬仰。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曾为他上奏,希望朝廷能加以识擢;侍读范冲曾为他奏请路费,并遣人护送。D.尹焞反对议和。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言陈述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河南布衣尹淳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5分)(2)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了辛弃疾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慨叹的词句是:“,”。(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的句子是:“。”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经济遭遇了一系列就业情况的恶化,对此,大约90万就业人员都有切肤之痛。②这十年间的悲欢离合,白云苍狗,令人在冷静沉默中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前尘往事久久萦绕于心,郁积于怀。③这所有名的中学将原来的冲锋号起床铃改为温柔的小步舞曲,学生们说新的音乐像晨钟暮鼓,死气沉沉,让人提不起精神。④游国恩先生不问家事,自己躲进书房,钻入文学研究的世界,长吟短叹,目不窥园,不断地有新作发表,业内人士读了,赞叹不已。⑤他博观约取,师心自用,在原有对汉隶、明清行草等书法精深研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符合个人气质的艺术形态。⑥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③④⑥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防止传播二手烟,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对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B.各级党组织只有当好选人用人的舵手,秉持公道正派的工作,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才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C.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规模的扩大,我国的烟雾污染日趋严重,使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眼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D.如何吸收西方绘画中的营养,使中国画既具有科学性又更具有人文精神,是中国画今后发展中需要解决和探索的问题。1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句广泛流传的话非常正确,①要认识到这里面包含着选择。②有选择时选择前者,可以规避由输液带来的输液反应、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静脉炎等风险;但没有选择时,要理性接受后者。在急救病人以及治疗危重症病人时, ③输液的给药方式能够及时将药物送入血液,免去了药物通过小肠被吸收再进入血液的步骤,④可以让药物更快地发挥药效。另外,输液不需要病人的主动配合,⑤病人意识不清、无法吞咽药物,⑥能通过输液的方式高效地为病人补充水分、补充营养、调节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①②③④⑤⑥A/如果因为以至于虽然但是B但要是/以至于即使也C但如果/所以虽然但是D但/因为/即使也20.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文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5分)目前,一款可从一块“小纸片”快速折叠变身成为一个5角硬币大小的、外形类似蜘蛛的可溶解的微型“折纸”机器人诞生。它走路游泳,爬坡载物,无所不能。研究人员称,借助3D打印技术,未来这种机器人将能做得①,以便进入很多此前不便到达的下小区域,甚至人体当中。在用于地震救援时,这种能自主运行、②的微型传感器将为人们带来废墟中的环境信息;在医疗应用中,更小的折叠机器人将能携带药物③,到达病灶区域,帮助医生精准地释放药物。2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每逢春节,人们习惯把燃放烟花爆竹视之为营造喜庆氛围的必要方式。但近年来,雾霾天气经常频现,严重威胁我们每个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全市共同行动、携手应对大气污染已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寒假到来,春节将至,校学生会倡议:全体同学要率先垂范,严格遵守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并号召自己的家人、亲朋共同拒放烟花爆竹。建议大家以写春联、剪窗花、打锣鼓、制作中国结和灯笼等文明环保的方式欢度春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释放每个人的巨大能量,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中必须删掉的三处分别是、、和。(2)中使用不得体的三个词语,分别是、和。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了一门名为“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学生告诉钱教授。上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材料二: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能传艺,传神,传德。一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既有借助戏曲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更多的,则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请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2017年4月校一模答案 1.A(“决定”有误,原文表述为: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2.D(不是原因,是表现)3.D(“依附”不合原文,原文相应表述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4、CD(C本文塑造父子形象主要是语言描写,没有细节描写。D列车员的行为表现对塑造主要人物起的作用是烘托,不是反衬。)5、①爱子心切。反复争取时间,就是为了能及早见要儿子一面。②消极怠工。貌似勤恳,实则一点活也没干,工作时间奔跑着光顾跟儿子打电话了。结尾“用帽子擦着满脸汗水”并不是修道劳累所致。③没有责任心。为早点见到儿子一再压缩修理时间,从最先的四个小时到最后修都没修就让车发出,置一车人的安全不顾,马虎敷衍,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答出1点1分,答全得满分,大意对即可)6、①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最后揭示父亲身份,其实之前有伏笔。②意味深长。铁道故障未排除列车以出,修道工“擦着满脸汗水”“我脱开身了,儿子,脱开身了!”的呼喊,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③“父子相见”与“修道工的工作”两条线索在此融合,揭示并深化了主旨。(每点2分,共6分,大意对即可)7、C(原文中并没有将作品受欢迎和被理解截然分开)8、AD(选D项3分,选A项2分。B项“一旦忽视传统”不准确,原文是“完全放弃传统”;C曲解相关链接内容;E项“各种商业炒作现象”错,仅仅是出版界的商业炒作现象)9、①清醒的人生认知。快乐比成功重要,提倡从容的慢生活态度——他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这两点。这对其清新淡雅的文字风格产生了决定性影响。②阅读名家名著。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③新闻工作经历。受新闻从业经历的启发,写文章重点突出,文字浅显易懂。(每点2分)10.B(国器:治国才能)11.D(出官: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12.B(皇上认为他“恬退”在授予“处士”后面)13.(1)河南平民人士尹焞学问穷究事物的根源本质,品德具备中正平和的特点,近年招募延揽的士人没有能够超过他的。(2)如果和议一旦达成,他们一天天更加强大,我们一天天更加疲弱,日渐被剥削,天下有沦为夷狄之地的危险。【参考译文】:尹焞字彦明。年少时拜程颐为师,曾参加进士考试,发出的策问有诛杀元祐党人的议题,尹焞说:“唉,还可以凭借这求得俸禄吗!”没有答题就走了出来,告诉程颐说:“我不再参加进士考试了。”于是尹焞终身不再参加科举考试。靖康初年,种师道推荐尹焞,说他德行高尚可以安置在皇帝身边以备劝勉讲论,皇帝将他召到京城,但他不想留下,皇帝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联合上奏:“河南平民人士尹焞学问穷究事物的根源本质,品德具备中正平和的特点,近年招募延揽的士人没有能够超过他的。朝廷特意征召,却只是赐号‘处士’让他回去,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当时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祈望皇上对他特别加以赏识提拔,来抚慰士大夫的愿望。”皇上没有回复。 第二年,金兵攻陷洛阳,尹焞全家被害,尹焞死而复生。绍兴四年,他停留在涪州。涪州是程颐研读《周易》的地方,他开辟了三畏斋来居住,周围的人都不认识他。侍读范冲举荐尹焞代替自己,授为左宣教郎,尹焞称病辞谢。范冲奏请赠给尹焞五百金作为路费,派遣漕臣奉诏到涪州亲自送他启程。六年,他才开始上路,写文章祭拜程颐之后才走。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这时赵鼎已经离任,张浚独自做宰相,递上奏章举荐尹焞,说他的学问修养有远超时人的地方,请求下令江州的守臣迅速将他从水路送到京城。尹焞又一次称病辞谢,皇帝说:“尹焞可说是安于退让啊。”下诏让他做秘书郎兼说书,催促他启程,尹焞才入朝进见就职。不久,尹焞称病告假,授予代理礼部侍郎兼侍讲。这时金国派遣张通古、萧哲来与宋朝议和,尹焞上奏章说:“我看到本朝遭遇辽、金战祸,自古以来未曾听闻,中原地区没有能人,导致他们侵扰我国。如今又要进行和议,那么人心将一天天远离。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又给秦桧写信说:“现在北国使臣就在朝堂之上,天下人忧虑愤恨。如果和议一旦达成,他们一天天更加强大,我们一天天更加疲弱,日渐被剥削,天下有沦为夷狄之地的危险。天下人痛心怨恨深入骨髓,金人如狼虎一般贪婪侵夺的本性,不言而喻。天下人正把这件事寄希望于您,希望有办法改变现状,哪里料到已经这样做了。太严重了。他的奏章和信都未获回复,于是尹焞坚决辞却了新的任命。请求告老还乡,转任一个官职后退休。绍兴十二年,尹焞去世。14.AC(A项,“儒雅谦恭”有误;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15.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16.(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到乡翻似烂柯人17.A(切肤之痛:像自己皮肤感觉到的痛苦一样。比喻亲身感受到的深切痛苦;白云苍狗:比喻实施变化无常;晨钟暮鼓:寺院中报时,清晨敲钟,晚上击鼓,后多用来形容僧尼的孤寂生活或时日的推移;也比喻催人警醒的话;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师心自用:师心,以自己的心意为师,即只相信自己。比喻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言不及义:说话说不到正经的道理上。)18.C19.D.(第①空,因为前面有“非常正确”一词,后面有“要认识到”;所以①空处应有一个“但”字与它照应。第③、④空所领起的句子是解释要输液的原因,所以填“因为……所以……”。第⑤空前面的内容有一个条件“输液不需要病人的主动配合”,它领起的内容结合第⑥空与前文存在假设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可填“即使……也……”)20.更加小巧自行折叠进入人体21.(1)之、经常、的大事(2)率先垂范、号召、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