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6.50 KB
  • 2021-06-03 发布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临川一中2020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 27 -‎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向中国美学精神致敬。‎ B. 作者认为,要想深化“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 “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 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任性的各种表达情势、家国关系和民族命运之中,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所喜爱的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为解决当前“抗议文艺”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式。‎ - 27 -‎ B.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国家政策对社会文艺创作的影响。‎ C. 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 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 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无法抹平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 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呼吁“抗议文艺”讲好中国故事,涌现出更多的恢弘史诗。‎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A项,“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向中国美学精神致敬”是深化“抗议文艺”书写的要求,不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向中国美学精神致敬”,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 C项,“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错误,说法太过绝对;‎ - 27 -‎ D项,“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任性的各种表达情势、家国关系和民族命运之中,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所喜爱的作品”把未然变为已然,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六段,原文为“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无法抹平的伤害”于文无据。‎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读懂论述文本、掌握论述文阅读方法的能力,主要是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考察角度多为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理解和分析,对重要概念和重要语句的理解,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做题时,要从试题到文本,要就文论文,切勿主观。论述类文本设题的误区一般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7 -‎ 材料一:2020年,紫禁城迎来建成600年。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故宫博物院计划着,用一系列庆祝纪念活动更好地突出故宫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努力着,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举,在保护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也期待着,把更多文物资源和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让故宫活力真正迸发出来。‎ ‎“我们将迎来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通过一系列活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辞旧迎新之际,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给人们带来一份“大礼”。自2019年4月8日上任后,王旭东首次面对媒体,并接受人民日报专访,介绍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点活动。‎ ‎(央广网《让故宫迸发更多活力》)‎ 材料二: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时间的结绳铭刻闪耀,从1420年到2020年,悠悠紫禁城迎来建成600年。这不仅是故宫的盛事,也是中国文化界的大事。为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宫将举办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览、组织一系列公益活动、制作一系列弘扬故宫文化的影视作品、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故宫人”等,突出故宫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600岁的紫禁城将推出哪些大展?这是普通观众关注的焦点。王旭东介绍,“紫禁城建成600年展”通过紫禁城的营缮、改造和保护等关键性事件,介绍600年来的变化,阐释紫禁城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境界。“往昔世相--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画展”选取故宫博物院藏品佳作,展现人物画从东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备受瞩目的《韩熙载夜宴图》将登场。‎ ‎“绿洲行动——600名小学生进故宫”文化公益活动,将特别邀请贫困边远地区的儿童走进故宫;“紫禁城记忆•文脉600年--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600名中学生进故宫”文化交流公益活动,将邀请来自港、澳、台的600名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故宫楹联主题书法大赛——600名青少年进故宫”文化公益活动,将以书法大赛形式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王旭东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王旭东深有感触。“当我们回望过去,要跟今天连接,然后更好地走向未来。”王旭东说:“紫禁城蕴含无尽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我们还需要不断挖掘。600年的紫禁城要融入国际社会,通过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汲取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对话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同时与当下人们的生活联系,让老百姓与紫禁城紧紧相连。”‎ - 27 -‎ 材料三:2019年12月19日10:47:03,随着来自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位杨姓观众检票入院,故宫博物院2019年接待观众数量突破1900万人次。横向来看,故宫博物院位列世界博物馆参观人数“第一”。纵向来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共接待观众4.56亿人次;自1979年至今,共接待观众3.88亿人次,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85.1%;自2012年至今,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28.5%,40岁以下观众占56.16%.“这从侧面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反映出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文化和旅游的不断融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王旭东说。‎ 面对参观人数的不断增长,如何平衡开放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难题。王旭东强调,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在保护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故宫博物院建院 95年来,一代代故宫人做了大量保护工作。随着保护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文物保护理念也在不断提升。过去做了大量的抢救性保护,为保护故宫作出重大贡献。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阶段,风险监测成为保护的重要部分。”王旭东强调,让文物活起来的内涵,并不是让文物本身走出故宫、满世界漫游,而是把故宫的文物资源、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影视作品,适应时代所需,让文物的灵魂、价值活起来。“活力故宫要靠人来完成,让‘故宫人’活起来,吸引更多人参与,让故宫成为活水,才能让故宫活力真正迸发出来。”‎ 材料四:‎ - 27 -‎ ‎4.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2-2019年,故宫接待人数逐年攀升,据图我们可以猜测,2月、7月、8月、10月是故宫接客的旺季。‎ B. 2020年是故宫的600岁生日,故宫博物院将举行能展现故宫文化的纪念活动庆祝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C. 故宫如果想要融入国际社会,那么就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对话中,让老百姓与紫禁城紧紧相连。‎ D. 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故宫共接待4.56亿观众,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果。‎ ‎5. 下列对“紫禁城蕴含无尽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0年,王旭东正在带领故宫努力着、期待着,扩大故宫文创业发展,这是对故宫文化的创新,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B. 紫禁城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它受到世界的瞩目,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C. 故宫“内务府档案”、“文渊阁图书”等,都是紫禁城蕴含历史价值的表现。‎ D. 在开放与保护的问题上,王旭东认为保护是第一位的,风险监测是保护的重要部分。‎ ‎6. 故宫要想走得更远,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4. A 5. D ‎ ‎6. ①继承方面:用一系列庆祝纪念活动更好地突出故宫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②保护方面:升级文物保护理念,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③发展方面:将更多文物资源和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让文物的灵魂、价值活起来。‎ ‎【解析】‎ - 27 -‎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图文转换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A项,“逐年攀升”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四的“2012-2019故宫观众接待人次统计图”中,有图表可以看出2013和2015相比前一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中,‎ D项,本项讲的是开放和保护问题,与题干说的对“紫禁城蕴含无尽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的认识无关。‎ 故选D。‎ ‎【6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解题方法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筛选对象确定答题区域;第三步,仔细阅读答题区域,在答题区域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的问题是“故宫要想走得更远,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题目所给的前三则材料,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结合材料一“用一系列庆祝纪念活动更好地突出故宫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努力着,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举,在保护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也期待着,把更多文物资源和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让故宫活力真正迸发出来”可知,故宫想得到发展,一是突出故宫本身的文化内涵,二是与时代结合,例如利用文创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故宫活起来;三是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举,以保护为基础。材料二提到紫禁城要举办众多活动,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都是故宫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故宫得以发展的基础。材料三提到随着参观人数的增多,对故宫的保护也是难题,文物保护理念也在不断提升,这是故宫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根据以上分析,从继承、保护和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女孩 赵淑萍 ‎1980年的夏天,酷暑,狗都热得吐舌头。我却忙着串门,从这家的葡萄架穿到那家的丝瓜架,脚下不时被南瓜藤缠绕,不时有热浪夹着青草被烤的香味阵阵袭来。我要挨个去看那一年未曾见面的小伙伴以及村里的男女老少。‎ 从一家丝瓜架下穿过,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英子,过来!”‎ 原来是陈金莲。她在堂檐纺石棉。她下了纺车,端了椅子让我坐,转身去井里打水洗手,还吊上一个被井水镇了半天的菜瓜,然后,用拳一砸菜瓜,脆脆的瓜马上裂成两半。她抠去瓜子,递一半,让我吃。“英子,你快讲点儿城里的事给我听!”‎ 这个陈金莲,比我大十岁,也不沾亲带故,但是,自从我去父亲工作的城市读书后,暑假回来她对我就分外地客气。于是,我边吃瓜,边给她讲,城里用自来水,城里很多人吃单位食堂。食堂里各种点心都有,包子、花卷、发糕,还有面包、蛋糕。‎ ‎“城里女人都穿裙子吗?”她问。‎ - 27 -‎ ‎“穿呀。老太太和小女孩都穿裙子,她们有的还戴墨镜。”我说。‎ 她的眼睛落在了我的小花裙上。‎ ‎“英子,你跟我来!”陈金莲把我带进她的睡房。虽然家里人都不在,她还是锁上了房门。她从箱底拿出了一条裙子,苹果绿小碎花的。她先套上裙子,然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开。我看到她的光洁的白生生的一截小腿。“英子,好看吗?”她问。我真心觉得好看。其实,陈金莲长得很漂亮,粗粗的辫子,黑葡萄一样的眼睛,高高隆起的胸脯,这一切都让一个小女孩盼着自己也快快长大。‎ ‎“那好,明天晚上,天黑时,你穿着裙子,早点儿站在路口的那棵皂角树下好不好?到时,我穿着裙子过来,你一定要看着我。”她说。‎ 我很奇怪,这算啥事呀。那棵皂角树,村民们晚上就在那里乘凉,我也常跟我妈妈一起坐那边。‎ 我按照她的话做了。白天的暑热退了,人们都围过来了。在皂角树下,一边谈天,一边摇着蒲扇。也有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去村干部家的院子里看电视,那黑白电视,经常飘雪花,大家还看得津津有味;有的是就着凉风去游荡。‎ 突然,乘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一个穿着裙子的袅娜的身影正由远至近。清风吹起,那裙裾就像荷叶一样摆动。而那个陈金莲,她就昂着头挺着胸过来了。‎ ‎“这不是陈家的丫头吗?真不像话。穿起裙子来了,伤风败俗!”已经有几位中年男人发话了。而一些后生则轻佻地吹起了口哨。那些妇女们更是鄙薄,“眼戳刺”“眼戳刺”①地叫着。一位老太太,好像是陈家门的老祖宗,颠着一双小脚,鼓着劲儿厉声道:“这丫头不像话,明天我去把她的裙子给剪了。”可不管怎样,在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中,陈金莲看着我,勇敢地走了过去。‎ 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回家我问妈妈,为什么这村里的男女说话调笑肆无忌惮,但女孩穿条裙子就犯了大忌?而且,傍晚女人们从地头收工回来,在河埠头洗脚,裤腿卷得老高的,比穿长裙露出一截小腿肚要厉害多了。妈妈说那是在农村。“我也穿着裙子呀。他们怎么都对我客客气气的?”我问。妈妈说:“因为你是个孩子,而且,你是城里的孩子。”‎ 我很关心的是那个小脚的老太太到底有没有拿着剪刀去绞陈金莲的花裙子,结果大概是没有。只是,后来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的男友给剪了。因为这,陈金莲死也不肯嫁给他了。后来,陈金莲又穿上了另一条裙子。过了两天,村西有位姑娘,也穿了裙子出来。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大家也不知道该去骂哪一个了。‎ - 27 -‎ 有人说,陈金莲穿裙子,其实早有预谋。因为,她那条裙子就是她的堂妹、小脚老太太的嫡亲孙女、学裁缝的阿花做的。而且,村里女孩的裙子式样都一样,想必都出自阿花之手。她们一起做的裙子,已经藏了一阵子了。‎ 多少年后,一次我回故乡,听陈金莲跟阿花说:“你说现在的女孩咋回事,裙子越穿越短?”“老姐姐,以前呀,她们让我做裙子,我都做能盖住膝盖的。可是,现在她们根本不要我做,都直接去店里买了。”“年轻人,就由她们去吧。”陈金莲说。说着,她的目光,投向了路口的那棵皂角树。‎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1期)‎ 注:①眼戳刺:慈溪话,讨厌的意思。‎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夏天酷热难当的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下文写村民乘凉和陈金莲穿裙子创设了背景。‎ B. 陈金莲对“我”分外客气,极力从“我”这里打听城里的事,是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表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陈金莲长得漂亮,还爱美追求时髦,并且敢想敢做、是村里第一个敢于挑战世俗的姑娘。‎ D. 小说结尾写陈金莲把目光投向“路口那棵皂角树”,意味深长,那棵树留存着她勇敢地挑战世俗的记忆。‎ ‎8. 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常常以小见大来反映社会,表现主题。文章通过写陈金莲穿裙子的故事,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我”的身份是一个女孩子,可以更好地走近陈金莲这个人物,了解她的内心,有利于其人物形象的塑造;②“我”的经历是农村出生,到城里读书,有开阔的眼界,对农村的风气认识得更清楚,便于展示当时农村社会环境的特点;③“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旁观者,由“我”来讲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融入了“我”的感受与情绪,便于表现主题。 ‎ ‎9. ①人们开始走出封闭,解放思想,大胆追求美好事物。村里不少女孩偷偷做了裙子,陈金莲是第一个穿裙子的女孩。②社会还存在着顽固的保守思想。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目光;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的男友给剪了。③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裙子也越穿越短了。‎ ‎【解析】‎ ‎【7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C项,“并且敢想敢做、是村里第一个敢于挑战世俗的姑娘”曲解文意。她只是敢于挑战世俗,是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姑娘,并不能看出她是第一个敢于挑战世俗的姑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叙述人称作用能力。人称作用题型是针对文章中运用的人或人称变化设置。解答这类题目基本思路是结合考题内容对人称作用进行分析。除了掌握各种人称作用外,还要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作答。答题时一般从叙述的顺序、人称视角的变化、文章的线索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等角度分析,先明确特征,然后分析好处。解答此类题目先要诵读全文,找到文中使用的叙述角度,再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叙述的好处及作用。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我”是第一人称,情节结构上,以“我”为视角展开故事情节:“我却忙着串门”“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第二天,我按照她的话做了”“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我很关心的是那个小脚的老太太到底有没有拿着剪刀去绞陈金莲的花裙子,结果大概是没有”“多少年后,一次我回故乡”。可见“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是故事的亲历者和旁观者,“我”的讲述使故事更具真实性。人物塑造和揭示主题上,“我要挨个去看那一年未曾见面的小伙伴以及村里的男女老少”“自从我去父亲工作的城市读书后,暑假回来她对我就分外地客气。于是,我边吃瓜,边给她讲,城里用自来水,城里很多人吃单位食堂。食堂里各种点心都有,包子、花卷、发糕,还有面包、蛋糕”,交代“我”的特殊身份,有利于塑造陈金莲的形象和表现小说改革开放的主题。‎ ‎【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探究分析文章主题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小说常常以小见大来反映社会,表现主题。文章通过写陈金莲穿裙子的故事,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相关情节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指出其反应的社会现实即可。本题,小说围绕陈金莲穿裙子展开故事情节:“她从箱底拿出了一条裙子,苹果绿小碎花的。她先套上裙子,然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开”“乘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一个穿着裙子的袅娜的身影正由远至近。清风吹起,那裙裾就像荷叶一样摆动。而那个陈金莲,她就昂着头挺着胸过来了”“后来,陈金莲又穿上了另一条裙子。过了两天,村西有位姑娘,也穿了裙子出来。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大家也不知道该去骂哪一个了”“村里女孩的裙子式样都一样,想必都出自阿花之手。她们一起做的裙子,已经藏了一阵子了”通过陈金莲第一个穿裙子、女孩偷着做裙子,表现年轻人开始走出封闭,追求美好;“在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中,陈金莲看着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后来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的男友给剪了”,说明社会还存在着顽固的保守思想;“你说现在的女孩咋回事,裙子越穿越短?”“现在她们根本不要我做,都直接去店里买了”表现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 ‎【点睛】各种人称特点和作用:第一人称是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我”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文中或起线索作用;或有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或形成对照,有揭示主题作用。第二人称以“你”或“们”行文,是“我”在向“你(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运用自由灵活,便于作者发感情;以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情的方式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对话和沟通交流,增强文章的性、亲切感和真切感;在所写对象为物时,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文章常使用第三人称是以第三人称“他”或“他”的口吻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以旁观者的身份用叙述他人事的口吻客观地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方式。这种叙述采用全方位的视角文章内容,能比较直客观地展现更广阔的生活、更复杂的事和更丰富的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元朔元年秋,青复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青斩首虏数千。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 元朔五年春,令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匈奴右贤王当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 - 27 -‎ 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十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上曰:“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余人,益封青八千七百户。”‎ 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月余,悉复出定襄,斩首虏万余人。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信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青……‎ 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 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即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适直青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万骑。会日且入,而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元封五年,薨,谥曰烈侯。‎ ‎(选自《汉书·卫青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 B. 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 C. 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 D. 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兴,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自秦始皇起,依照惯例,皇帝登基当年或第二年更换年号,有的皇帝甚至有多个年号。‎ B. 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汉制,金印紫绶,位仅次于大将军及下文提到的骠骑将军。东汉末年开始成为常设的将军官名,唐朝之后废除。‎ C. 辎重,出自《老子》。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表示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7 -‎ ‎ 卫青骁勇善战。元朔元年,卫青率领三万骑兵攻打匈奴,歼灭敌军几千人。第二年,又出兵云中郡,再次歼灭敌军几千人。‎ B. 卫青屡受提拔。元光六年,卫青被提拔为车骑将军。元朔五年,又被天子册封八千七百户。此后,又作为大将军率领五万骑兵和霍去病一道攻打单于。‎ C. 卫青用兵有方。看到单于率军在等待汉军,卫青即命士兵用武刚车环绕布成阵营,派出五千骑兵前去冲击匈奴军。‎ D. 卫青足智多谋。日落时分,刮起大风,沙砾扑面,两军互相看不见,卫青派出左右两侧部队包抄单于。成功击败单于的军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曰:“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余人,益封青八千七百户。”。‎ ‎②信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 ‎【答案】10. A 11. A 12. D ‎ ‎13. ①天子说:“大将军卫青亲率将士征战,出师大捷,捉获匈奴王十余人,增封卫青食邑八千七百户。”‎ ‎②赵信原是匈奴人,投降汉朝后被封为翕侯,这时他看到情况危急,匈奴又来引诱他,便率领他的残余骑兵约八百人奔降单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句子大概的意思是“右贤王惊恐,连夜逃走,仅带着他的一个爱妾和几百个精壮骑兵飞跑,冲破汉军包围圈北去。汉朝轻骑校尉郭成等追了几百里。”‎ BC项,“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中“数百里”是“追”的补语,意思是“汉朝轻骑校尉郭成等追了几百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 D项,“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承前省略主语“右贤王”,“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作“右贤王”的状语,“驰”是谓语,意思是“(右贤王)仅带着他的一个爱妾和几百个精壮骑兵飞跑”,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能断开,排除D两项。‎ 故选A。‎ ‎【1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含义作答。‎ A项,年号为汉武帝时期创建,秦始皇等汉武帝之前的皇帝没有年号。‎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成功击败单于的军队”说法有误。根据“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可知,单于只是撤退,并未被击败。‎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上”,皇上,天子;“躬”,亲自;“戎士”,将士、兵士,将士;“益封”增封,加封;“益封青八千七百户”,增封卫青食邑八千七百户。(2)中“故”,原来;“信故胡人”,赵信原是匈奴人;“为”,被封为;“急”,指情况危急;“将”,率领、带领;“可”,大约。‎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7 -‎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元光六年,卫青担任车骑将军。元朔元年秋天,卫青又率领三万骑兵攻打匈奴,出兵雁门关,李息出兵代郡。卫青歼灭敌军几千人。第二年,卫青又出兵云中郡,西到高阙,直到陇西,歼灭敌军几千人,获牲口百余万头,赶跑了白羊王和楼烦王。汉朝就把河南地区设为朔方郡。划三千八百户封卫青为长平侯。‎ 元朔五年春天,汉朝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统率三万骑兵出高阙。匈奴右贤王面对卫青等部,以为汉军不能到他那裹,喝醉了酒。汉兵夜间赶到,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惊恐,连夜逃走,仅带着他的一个爱妾和几百个精壮骑兵飞跑,冲破汉军包围圈北去。汉朝轻骑校尉郭成等追了几百里,没有追上,俘虏右贤王属下小王十多人、男女人众一万五千多人、牲口数十上百万头。于是卫青率军回来。军到边塞,天子派使者捧着大将军印,就在军中任命车骑将军卫青担任大将军,诸将都把部队归大将军统率,大将军建立官号而归。天子说:“大将军卫青亲率战士征战,出师大捷,捉获匈奴王十余人,增封卫青食邑八千七百户。”‎ 苏建担任右将军,郎中令李广担任后将军,左内史李沮担任强弩将军,都归大将军统率,歼灭敌军几千人而还。一个多月后,全都再出定襄郡攻打匈奴,歼灭敌军一万多人。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趟信两军合并计有骑兵三千多人,独遇单于大军,跟他们交战一天多,汉军将尽。前将军赵信原是匈奴人,投降汉朝后被封为翕侯,这时他看到情况危急,匈奴又来引诱他,便率领他的残余骑兵约八百人奔降单于。右将军苏建全军覆灭,只身逃脱,回到大将军大营……‎ 春天,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另有步兵和运输部队紧随其后有数十万人,那些敢于死战不怕深入敌阵的士卒都属于霍去病。赵信为单于出计谋说:“汉朝军队就是度过大漠,兵马也很疲乏了,我们可以坐收俘虏。”于是单于把辎重都运送到北方很远的地方,衹将精兵布署在沙漠北面等待汉军。这时恰好卫青的部队出塞一千多里,看到单于率军在等待汉军,卫青即命士兵用武刚车环绕布成阵营,派出五千骑兵前去冲击匈奴军,匈奴也派一万余骑兵来攻。这时正是日落时分,刮起大风,沙砾扑面,两军互相看不见,汉军派出左右两侧部队包抄单子。单于看见漠兵众多,而且兵强马壮,打下去对匈奴不利,便趁着黄昏乘着六匹骡拉的车,带着几百名精壮骑兵冲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逃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残①‎ 陆 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②!‎ - 27 -‎ ‎[注]①1164年,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得苟安局面,签订隆兴和议。本篇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暮,时隔十数载,陆游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实际上是闲职。②打围:打猎。因须多人合围,故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即点“春残”,日暮“落晖”更添作者感慨。‎ B. 颔联对仗工整时空相应,“无功”“有梦”对举。‎ C. 颈联宕开写景,紧扣“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 D. 尾联忆昔日“飞鹰醉打围”场景,以雄豪气概收。‎ ‎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情感?‎ ‎【答案】14. D 15. ①伤春惜春之情和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不舍;②报国无门之叹和对家乡的思念;③对官场的厌倦,英雄迟暮的无奈。‎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主旨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中“以雄豪气概收”说法错误,尾联大意是: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 “飞鹰醉打围”的气概,冠以“谁记”,让人顿觉感慨横溢,满怀怆然,昔年的雄豪气概不过更增此时的摧颓意绪罢了,表达的是诗人的伤感无奈。‎ 故选D。‎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这是针对词的下阕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句等来分析;最后组织语言作答。作答时注意不要只写几个表现情感的词语,要结合内容答情感,指出情感生发的原因,如有手法要一并写出。首联“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写出暮春时节,草木青葱的美好景致。依依,是留恋不舍的样子,既有对即将逝去的大好春光的留恋,也有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不舍;颔联“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根据“无功”“有梦”“征人”,从这些关键词上可看出诗人欲报国却无门的苦闷,“乡远”则代表思乡;颈联“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写岀苜蓿生长极为茂盛,突出在麦苗中稀疏的场面,紧扣“春残”二字选取暮春季节田间的典型景物,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致,另一方面又暗含某种寂寥的意绪;尾联“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对官场的厌倦。‎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女主人公想象回到家时的情景,其间包含着无尽的凄婉和哀怨。‎ ‎(2)《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以螃蟹设喻,指出“_________,_________”在于“用心躁也”,从反面论述要学习必须专注、持之以恒。‎ ‎【答案】 (1). (1)兄弟不知 (2). 咥其笑矣 (3). (2)闲来垂钓碧溪上 (4). 忽复乘舟梦日边 (5). (3)蟹六跪而二螯 (6).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咥、钓、螯、鳝。‎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宿,不是简单的一栋房子,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当地风土人情的载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________________,民宿应或依托于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或依托于恬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________________,精心设计,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选择民宿,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更有人情味、更让人满意的体验。走进民宿,院内树影斑驳,怪石嶙峋,真是________________。一家民宿,如果只有古朴的房屋和美丽的景致,但服务态度和卫生条件差,存在安全隐患,则会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所以,有品质的民宿不仅要富有特色和魅力,还要提供更加“走心”的服务以及合乎规范的卫生条件、消防设施等,让游客在消费体验中感到舒心、放心。‎ 从长远来看,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尤其是在一些适合民宿集聚发展的地区,更要统筹规划,实现差异化发展,切不可________________,一拥而上,简单模仿,恶性竞争。同时,( ),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脱颖而出 就地取材 别具匠心 饮鸩止渴 B. 出类拔萃 因地制宜 别有洞天 急功近利 C. 出类拔萃 就地取材 别有洞天 饮鸩止渴 D. 脱颖而出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急功近利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7 -‎ A. 尤其是可以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B.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来提升自身品味,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 C.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来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 D.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得以延长 B. 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得以实现,延长产业链条 C. 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D. 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得以实现,产业链条得以延长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出类拔萃:超出同类。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脱颖而出”只能用于人。此处是说“民宿”,应选“出类拔萃”。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就地取材:在本地选取需要的材料。此处横线前有“或依托于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或依托于恬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故“因地制宜”更切合语境;别有洞天:另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等引人入胜。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艺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此处用来形容风景,所以选“别有洞天”。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从横线后面的“一拥而上,简单模仿”等内容看,应选用“急功近利”。故选B。‎ ‎【1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该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少了与“通过”相搭配的中心语;二是搭配不当,“触摸”可以与“脉动”搭配,但与“惬意”不搭配。‎ A项,“触摸”与“惬意”不搭配;‎ B项,“通过”缺少中心语;‎ D项,“触摸”与“惬意”不搭配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题中括号前面的“更要统筹规划”里有一个“要”字,后面接“还要”更恰当。根据括号后面的“拓展……环节”“带动……发展”的动宾结构来看,“延长产业链条”更恰当。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社会里讲究知根知底,邻里之间、祖宗三代的故事往往都烂熟于心。在传统社会里,打听、传播、议论别人的私事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遑论法律制裁,它甚至获得舆论的支持。因为在法治缺失的传统社会中,这种舆论生态能给社会成员施加普遍的道德压力,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在现代社会,隐私权已经成为受到法律保护的公民权利。对隐私权的侵害,既为道德所不容,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不会受到舆论道德谴责 (2). ②进而维持社会秩序 (3). ③也触犯了法律规定/也为法律所不许 - 27 -‎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本题中第①句,根据前文提示的“并”字,以及后文“更遑论……它甚至”,可知此处谈论的对象“打听、传播、议论别人的私事”不仅不会受到谴责,反而还会获得舆论的支持。因此,此处应填写“不会受到舆论道德的谴责”。第②句,根据后文的“但”,可知后文与此处要形成转折关系,这里的填写的句子意思要和后文相反;又根据前文“这种舆论生态能给社会成员施加普遍的道德压力”的提示,此处可以填写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的句子,如“进而维持社会秩序”。第③句,根据前文的“既为道德所不容”,可知这里要填写一个构成并列关系的句子,可以填写“也为法律所不许”。‎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 27 -‎ 日前,“智胜空天—2019”无人机挑战赛在空军工程大学三原校区落幕。来自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12支队伍500名选手齐集一堂,为智能无人技术贡献创新概念和应用技术,为智能无人领域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学术论坛在挑战赛期间同时举行,专家学者围绕智能无人领域前沿概念等问题展开研讨。此次竞赛由空军工程大学主办,空军参谋部训练局和中国航空学会指导,西安阁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协办。‎ ‎【答案】关键信息:①空军工程大学主办无人机挑战赛落幕;②500名选手来自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③挑战赛期间举行智能无人领域学术论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叙述类)压缩语段。新闻类压缩语段,它主要考察提炼主要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对于此类材料压缩后的表述,要突出有新闻价值的语句,比如时间、地点、中心事件等具体要素。新闻的主体事件是:无人机挑战赛在空军工程大学三原校区落幕;同时学术论坛在挑战赛期间同时举行,专家学者围绕智能无人领域前沿概念等问题展开研讨;主办方是:结合“此次竞赛由空军工程大学主办”可知是空军工程大学;参与人员是:结合“来自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12支队伍500名选手齐集一堂”分析可知,500名选手来自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根据上述信息,进行整合答案即可,注意字数的要求,不超过60字;另外在表述的时候要用陈述句,肯定性的语气组织语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老人,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的“扫地僧”,经常脚踏布鞋,衣着简朴,他就是中国著名遥感学家、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他外表不羁,仙风道骨,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有人说,这实在是当下社会的一泓清流。‎ 清流:①清澈的水流;②比喻有名望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或健康的风气。(《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要抄袭、套作。‎ ‎【答案】宛若清流于心 一条条水湾环城而过,说深不深,说浅不浅,是山泉汇集成的。窄的地方,潺潺做响,搭上几块石头,便可涉足越过;宽的地方,像一泓深潭,晶莹碧透,清澈见底,两岸柳丝婆娑,绿草茵茵。这里的人们,靠水就吃水,时间久了,淡忘了,这河水。‎ - 27 -‎ 这里的河,深深地向往着一泓静湖。它冲过千重山冈的阻隔,终于来到这清澈又恬静,美丽又宽广的湖边,为的是与她融合,使宽广的湖面更加宽广。这里的人,默默地向往着一番宏图。他们越过千难万险的妨碍,终于来到这繁华又多彩的城市,为的是与他交流,使贫穷的自己变得富裕。但是,水融合依旧清澈,人交流后依旧朴实,他们都没有失掉自己的本性。‎ 当然如果水流入了污浊的湖泊,也会变得航脏,人也是如此。当我们沉醉在外面花花世界的灯红酒绿中时,或许我们也会失掉一些美好的东西,但是不要急,你可以回到故乡来,让这些青山绿水重新净化你的心灵。无论你犯了多么大的错误,即使所有人都在唾弃你,她始终会包容着你,守护着你。只要你记住,你还是德清人,你骨子里有德清的魂。‎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这就是德清人,这就是德清,宛若清流于心。‎ 德清若水,至清,至明。没有金罗华服,也没有凤冠鸾佩,有的只是一件银纹蝉纱丝衣,波痕点点,青翠欲滴;没有高楼大厦的震撼,没有霓虹灯光的绚烂,有的只是青山绿水,黑瓦白墙。古巷幽暗,一方水,一片山,则是德清。‎ 融合了,分不开了,也沾染上水的德行,清澈透亮,朴实却又是世间最美好的繁华。‎ 德清的人们就是这样,在一个古朴的小镇里养成了古朴的人。孔瑜,孟郊他们身上都有德清的魂,如水至清,如水至明,两袖清风,不留一丝污痕。现在的德清发展了,富裕了,但始终丢不了骨子里水的性子,人还是如此的善良,邻里依旧和睦。这都是德清的水带给人们最本质的东西,是比她带给我们的财富重要得多的东西。‎ 德清是一条雄性的河,又是一条慈母般的河。那静谧的江水,拍岸的惊涛,像一首深情的母亲摇篮曲,像一部悲怆的命运交响乐,回旋在故乡的红土地上。我们是德清人,我们代表着德清,我们身上不仅有自己的荣辱,还背负着德清清廉的名声,我们不能败坏了自己的故乡,所以我们要知廉耻,有德行,守护好这一方土地,以报她的养育之恩。‎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介绍中国著名遥感学家、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朴实、风骨、本色、随性的传统知识分子品行。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材料的关键词是“清流”。立意参考:围绕“清流”,深刻阐述或生动表现清流与个人、社会的关系,表达正确而鲜明的思想。如:坚守清流本色;“清流”当“逐流”而上;激浊扬清;创造清流畅通的风气。新材料作文的写作: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 27 -‎ ‎【点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27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