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00 KB
  • 2021-06-03 发布

山东省泰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一 年 级 考 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共8页,共22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与试卷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 28 -‎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 《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 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 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 28 -‎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 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 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 《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叙事特征。小说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C. ‎ - 28 -‎ ‎《红楼梦》既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D. 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B. 《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时期谢道韫的形象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C. 《红楼梦》长于写实,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 《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B. 《水浒传》的叙事方式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 “宝玉挨打”的情节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D. 有的红学家认为读《红楼梦》时,因其结构的周密、错综的繁杂,有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材料一中写到“(《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请你结合原著中的一个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A 3. C ‎ ‎4. (1)论证结构上,整体为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论点,即江南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然后从多个方面并列阐述,最后总结。(2)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例证法。 ‎ ‎5. 示例:秦可卿。 如在第5回出现在现实时间,让宝玉在她自己的房里睡觉;然后又出现在神话时间,作为警幻仙子的妹妹出现在贾宝玉梦中。 而在第13回,秦可卿又给凤姐托梦,出现在梦幻时间。‎ - 28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错误,原文信息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未然说成已然,无中生有。文中还有“我们知道,……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这是作者郑铁生的观点,并非鲁迅,选项张冠李戴。‎ C项,“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错误。原文说“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可见选项杂糅了信息,张冠李戴。‎ D项“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错误。原文信息是“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可见选项漏掉了“就个人而言”“不少学者指出”,到处表述绝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 - 28 -‎ 项,“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错误。原文信息是“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可见结论曲解文意,应该是二者各有利弊短长,不能据此说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表述绝对,无中生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解答此题需要理解材料一的观点,然后拿着四个选项内容与文段观点加以对照,符合的就是正确的,否则便是错误的。‎ A项,“《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正确,与文中“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表述信息一致。正确。‎ B项,“《水浒传》的叙事方式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正确,参考信息见A项引文部分。符合题干要求。‎ C项,宝玉挨打’的情节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错误,与材料一“《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 《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的表述相背离。错误。‎ D项,“有的红学家认为读《红楼梦》时,因其结构的周密、错综的繁杂,有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正确。相关参考信息见C项引用文本的相关内容可以验证。正确。‎ 故选C。‎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据和论证方法的理解。常见论证方法及答题方法: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 28 -‎ ‎,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充分的论证论点;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可信度,深刻透辟;比喻论证,用……来比喻 ……,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论证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象,容易被人接受,形象地论证论点;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鲜明地突出观点。题干为: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材料三第一段“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为开篇的总结,提出观点江南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结构上总领下文。‎ 第二段“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使用了例证兼引证能法,真实可信,论证有力。‎ 第三段“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 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属于例证,典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第四段,以举例为主: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第五段,并列关系的例证: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 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 28 -‎ 第六段,依然是例证: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第七段“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照应开头段,收束全文,再次明确观点江南性情文化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可见材料三使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引用大量事例来证明观点(二到六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及名著阅读能力。属于综合性考查,既然熟悉相关文段,又要了解相关的经典作品《红楼梦》的内容、情节、人物等。题干为:材料一中写到“(《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请你结合原著中的一个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名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理解时要结合作品具体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作品的主题、情节、环境等。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另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可以围绕林黛玉来谈。黛玉原是草胎木质,宝玉也只是一块顽石。如黛玉自白:“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第28回)宝玉自白:"弟是至浊至愚,只不过一块顽石耳。"草胎木质性本同然,绛珠草即是木,木即是黛玉。张新之评曰:“一草一石为书之主,一金一玉为书之实,千头万绪不外乎此。”(第1回夹批)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甄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女娲补天所剩顽石化为了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后来在《红楼梦》第二十回处人石合一,即贾宝玉=顽石。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写实,宝玉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冥冥中说自己曾见过这个林妹妹。然后走近林黛玉挨着她坐下来聊天,具体聊些上学读书识字的事情。之后问到林黛玉出生的时候是否有玉。之后回答贾宝玉:“我没有那个,想来不是一件俗物,哪能每个人都有?”。贾宝玉听后顿时癫狂起来,摘下了玉,狠命的摔了出去。口中怒骂道:“什么了不起的物件,也不择人而栖,还说什么通灵不通灵的”吓得众人急忙去抢拾。黛玉葬花是写实,黛玉在其他姐妹嬉戏玩耍的时候,独自一人去桃树下,拿着袋子,将是下被风吹落的桃花一一捡起来装进袋子里,拿着锄头又在桃树旁边挖坑,将桃花埋起来。她站在桃树下,一陈风吹过,桃花纷飞。大观园内的宝玉见黛玉不见了,便来后院寻找黛玉,看到了那柔美的身姿站在桃花雨之下,不知为何有种伤心的感觉。宝玉跑到黛玉身边帮她一起葬花,两人默默无语。‎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28 -‎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 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 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 - 28 -‎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 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 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 B.‎ - 28 -‎ ‎ 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C. 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 D. “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 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 B.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 “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 “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 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8. 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 ‎【答案】6. C 7. D ‎ ‎8. (1)乐观开朗。 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笑容感染了身边的人。 (2)勤劳能干,做事利索。 善抓商机,做加工好的净菜;娇小的身躯与大号摩托形成对比。 这些细节表现了旺旺妈肯吃苦,勤劳能干。 (3)热心助人。 亲力亲为,为顾客精心挑选商品;免费帮邻居保管快递物件,交接仔细。 (4)关爱家人。 丈夫干不了重活,毫无怨言,悉心照顾家人。 ‎ ‎9. (1)旺旺超市的灯发出的光亮。 在营业期间,旺旺超市的灯每天亮到很晚。 后经过旺旺妈的擦拭,灯光更加明亮。 (2)旺旺妈内心的希望。 旺旺妈在困境中心怀光亮,不放弃希望,乐观面对。 (3)揭示小说的主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旺旺一家通过劳动创造了幸福光明的生活。‎ ‎【解析】‎ ‎【6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项,“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错误。原文信息是“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可见选项原因提取不全不准,应该是因为主人乐观、办事利索、勤劳肯干、加工净菜、超市货全。 ‎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 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错误。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题干为: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从“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 “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等处可见乐观开朗、笑对坎坷、直面挫折、勇敢坚强。 ‎ ‎(2)从“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 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等处可见勤劳能干,吃苦耐劳、贤妻良母。‎ - 28 -‎ ‎(3)从“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等处可见善良仁义乐于助人、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4)从“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 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等处可见关爱家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题干为: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答题模式:浅层意+深层义(修辞义,比如象征比喻义;性格特征;主旨情感等)‎ 答案(1)“旺旺超市的灯发出的光亮”为浅层本义,在文中具体指在营业期间,旺旺超市的灯每天亮到很晚(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结尾部分后经过旺旺妈的擦拭,灯光更加明亮(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 答案(2)“旺旺妈内心的希望”指深入挖掘的象征比喻义,主要表现在丈夫受伤后很快擦干泪水振作起来,可见旺旺妈在困境中心怀光亮,不放弃希望,乐观面对,自信勇敢。 ‎ 答案(3)主旨情感方面,揭示小说的主题,启示我们这光亮不仅是希望更是快乐幸福,幸福的获得不仅靠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更需要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勤劳踏实的行动,需要抓时机、想办法、双手打拼、奋斗出来的,也就是要通过劳动发家致富,创造未来,赢得美好光明的新生活。‎ ‎【点睛】‎ - 28 -‎ 对于现代文阅读,拿到一篇文章,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通过阅读,初步把握作品的大致内容,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然后,再带着问题仔细地读文章。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第一遍阅读很重要,第一印象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读,把握全文。阅读时,要注意关键性的词句,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要了解段意和层次,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倾向。然后,再一题一题地解答,注意不要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因为命题者在安排题目顺序时往往有整体构思,上下题往往有关联。一般说来,考题的形式不外乎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做题时,应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进行解答。对于选择题的选项要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与立意的核心,注意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2)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 28 -‎ 注: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10. 下列选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②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③亚父南向坐 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仅次于父亲。‎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翅膀。‎ ‎⑤稍夺其权 夺:剥夺。‎ ‎⑥人臣之分也 分:区别。‎ A. ②③⑤ B. ①⑤⑥ C. ②④⑥ D. ①③④‎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12. 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的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拨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 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 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 D. 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14. 第二段选文末句,苏轼为什么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B 12. C ‎ ‎13. (1)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2)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 - 28 -‎ ‎14. (1)义帝当初是范增劝说项梁拥立的,(2)项羽中途谋杀义帝,(3)范增劝阻忠告却没有被项羽接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④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译文:项伯经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遮蔽沛公;⑥分,本分;译文:这是做臣子的职责本分。‎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意为: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 ‎“天下事”作“大定”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 ‎“卒伍”作“归”的宾语,意思是回到乡里,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错误,原文“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可见,苏轼认为鸿门宴后范增不应离去,而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去。‎ - 28 -‎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关键词,因:趁机;坐:同“座”,作为;不:同“否”,不这样;若属:你们;且:将要;为所:被。‎ ‎(2)关键词,去:离开;善:好事;必:一定;独:只;恨:遗憾。‎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在原文中找出答题区间,本题已给出答题区间为“第二段选文末句”,再理解语句含义,分点概括作答。‎ 根据原文“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可见,义帝本就是范增劝说所立,项羽中途谋杀义帝,不是范增的本意,一定曾向项羽“力争”,然而项羽没有听从他的意见;项羽既然不听他的建议并杀了他当初所立的义帝,肯定会怀疑范增会因自己谋杀义帝这一行为而对自己有了异心,因此作者说项羽对范增的疑心就是从此时起的。‎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 28 -‎ ‎(1)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2)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小桥旅夜 吴敬梓 客路今宵始,茅檐梦不成。‎ 蟾光云外落,萤火水边明。‎ 早岁艰危集,穷途涕泪横。‎ 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28 -‎ 首联正面点题,一个“始”字写出了内心的无限伤痛,正因为内心伤痛,即将离乡漂泊的吴敬梓躺在这小桥边的茅店里思绪万千,辗转难眠。‎ B. 颔联写景虚实结合,将落月、萤火、夜色构成一幅凄凉画面。 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悲苦的情怀。‎ C. 后两联言事抒悲,承首联“梦不成”进一步生发,追想从前,涕泪纵横;目及当下,事事伤情。“集”字写出艰危之多,“横”字写出伤痛之深。‎ D. 这首诗寓有深沉的忧伤哀痛,吐露了落拓者的悲苦辛酸。 全诗语言简练质朴,笔力凝重,格调苍凉,颇有建安诗人慷慨悲凉的风格。‎ ‎16. 全诗反复抒写一个“悲”字,请联系具体诗句,概括诗中写了哪几层“悲”。‎ ‎【答案】15. B 16. (1)“客路今宵始”是第一层悲,作者背井离乡,深感前途渺茫、吉凶难卜。 (2)“早岁艰危集”是第二层悲。 诗人在家乡遭受一连串的不幸,家世衰落,不得不离开家乡。 (3) “苍茫去乡国”是第三层悲,诗人辞别故土,不由得黯然神伤。‎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项,“颔联写景虚实结合”错误。这里全是是实写视觉所见,没有虚写。‎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题干为:全诗反复抒写一个“悲”字,请联系具体诗句,概括诗中写了哪几层“悲”。‎ 首联大意是这样的:这次出去就再也不回来了,作者住宿在小桥边的一家旅店里思绪万千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这是一层“悲”,离别家乡的难舍,前途未卜的茫然。‎ 颔联:透过窗户看到明月从云天之外慢慢地落下去,暗夜里只有萤火虫的光在闪现,凄清孤寂与落寞在作者的胸中萦绕。这是一层悲,孤独寂寞无人相伴。‎ 颈联:想到自己家中巨变,自己又一事无成,无立足之地,不得不离开家乡在外凄惨、无目的地漂泊,伤心之泪如泉水般涌现。这是又是一层悲,家道中落,人生巨变,遭遇困境的无助,一事无成的怅惘。‎ - 28 -‎ ‎【点睛】《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3岁时母亲去世,23岁时父亲又死了,族人欺他是嗣子,又是两代单传,公然抢走了他家的大量祖传遗产。不幸的事接连发生,吴敬梓乡试落榜,妻子陶氏病逝,财产也被他挥霍殆尽,当地人把他作为败家子的典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答案】 (1). 至丹以荆卿为计 (2). 始速祸焉 (3).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4).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 归帆去棹残阳里 (6). 背西风 (7). 酒旗斜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荆卿、焉、棹、斜矗。‎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没有站成院里的一棵树,却成了飞出屋檐的一只鸟;我没有循着血脉的方向举高老屋的身躯,却让他佝偻在故乡的烟雨里。作为故乡第一个从考卷里拔出泥腿子成为城里人的我,有些时候真说不清,我是一枚悬挂在老屋胸前的金灿灿的勋章呢,还是沉甸甸的十字架? 我越走越热闹,老屋却越来越冷清。 ‎ ‎( ① )。日常生活细节都 在门槛上,踩过了谁的足迹,谁的多少足迹,看不清了,也许世上有些东西其深刻就在于它的模糊。多少日子,走出门槛是灿烂的太阳,( ② )。门槛是快乐的起点,是温馨的终点。从儿时的爬进爬出到少年的不经意间,门槛告诉我,那个风流少年可以仗剑远行了。‎ 年年亲近老屋是把父亲送来的吊瓠子吃得 的时候。 老屋院子不大,这植物能够落户小院,也算得上一份福气了,并且有院墙扶持。‎ - 28 -‎ ‎ 她也争气,春来一个劲疯长,清晨秧上都噙着感恩的泪珠,夏来缀一身白花挂一枝丰稔,撑出阴凉,帮鸡们、鸭们赶走苦夏。这时,老屋含笑不语。看到自己的孩子们如此融融洽洽,世上还有比这更幸福的 吗? ‎ 当然,更多的是寂寞。雨在 地下,风在沉思默想地走。老屋是浅睡低眠了,抑或在浅唱低吟呢? 这时的老屋融入细密而无痕的烟雨之中,小雨成了天地之间我和他最晶亮的一条线索。‎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拟人、设问 B. 拟人、排比、设问 C. 借代、排比、反问 D. 比喻、借代、反问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镌刻 回肠荡气 际遇 意味深长 B. 铭刻 扣人心弦 机遇 不绝如缕 C. 镌刻 回肠荡气 机遇 不绝如缕 D. 铭刻 扣人心弦 际遇 意味深长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8. D 19. A ‎ ‎20. ①最难忘的当属老屋的门槛 ②跨进门槛是温柔的月光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考生要看清考题的具体要求,细心辨析作答。‎ 拟人修辞:“我没有循着血脉的方向举高老屋的身躯,却让他佝偻在故乡的烟雨里”,赋予老屋人的特点“身躯”“佝偻”等。‎ 反问:“世上还有比这更幸福的际遇吗?”无疑而问,加强语气。‎ 比喻:“小雨成了天地之间我和他最晶亮的一条线索”,把“小雨”比喻成一条线。‎ 借代:“作为故乡第一个从考卷里拔出泥腿子成为城里人的我”,“泥腿子”借代指农民。‎ - 28 -‎ 选择问:“有些时候真说不清,我是一枚悬挂在老屋胸前的金灿灿的勋章呢,还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老屋是浅睡低眠了,抑或在浅唱低吟呢?”‎ 没有设问排比,排除ABC。‎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镌刻,雕刻,强调留下痕迹;铭刻,1.铸在器物上面或刻在器物、碑碣等上面的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古代铭刻。2.铭记:沉痛的教训铭刻在心中。3.牢记在心,无法忘记。语境中陈述“日常生活细节”在门槛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使用了比拟修辞,应该用“镌刻”。‎ 回肠荡气,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扣人心弦, 形容事物激动人心。语境中“年年亲近老屋是把父亲送来的吊瓠子吃得”形容吃的怎么样,填“回肠荡气”。‎ 际遇,遭遇或时运,一段时间内的整体情况,中性词;机遇,有利的时机或者境遇,褒义词。语境强调一段时间内的整体情况,应该填“际遇”。‎ 意味深长, 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语境中形容下雨的样子,与下文“风在沉思默想地走”,形成对偶关系,“沉思默想”使用了拟人修辞,填“意味深长”更合适,使得结构和意思上都能照应。‎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补写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题干要求: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根据①处括号位置及标点看属于总领下文的中心句,而下文“日常生活细节都镌刻在门槛上”“多少日子,走出门槛是灿烂的太阳”“门槛是快乐的起点,是温馨的终点。从儿时的爬进爬出到少年的不经意间,门槛告诉我,那个风流少年可以仗剑远行了”均涉及到了“门槛”,可以确定括号内容 必然与“门槛”有关,再结合意思判断应该也“难忘”,据以上分析确定答案为“最难忘的当属老屋的门槛”‎ - 28 -‎ ‎②处和上文“走出门槛是灿烂的太阳”结构上形成对偶或对仗关系,再参考下文“门槛是快乐的起点,是温馨的终点”确定表意上形成对照对比,然后根据仿句方法,分别找出“走出”的反义词为“走进”或者“迈入” “跨进”“踏入”等,“门槛是……的”保留不变,与“太阳”相对的是“月亮”,“太阳”的修饰词为“灿烂”,与“月亮”对应的修饰语也是形容词性,可以填 “温柔”或“恬静”“洁白”“静谧”等词语。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答案即可。‎ ‎【点睛】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对比、借代等。‎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当前,美国和全球疫情形势严峻,持续恶化。 ②而在最需要国际协作的当下,美国政府却宣布退出协调全球抗疫的世卫组织。 ③美方此举是对全球团结抗疫努力的严重破坏和对多边主义的重大伤害。 ④美国一意孤行,在单边主义的道路上狂奔不止,⑤接二连三“退群”毁约,阻挠国际之间的合作,⑥让许多重要全球性议题的讨论遭遇重大障碍。 ⑦ 美国政府在此时宣布退出世卫组织,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其抗疫不力的指责而寻找替罪羊为目的。 ⑧很多美国人士指出,美国政府“退群”的举动非常短见,将进一步损害美国的国际声誉。‎ ‎【答案】句①,将“形势严峻,持续恶化”顺序对调。 句⑤,将“国际之间的合作”删除“之间的”。 句⑦,删去“为目的”。 句⑧,将“短见”改为“短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①处语序不当,先“持续恶化”,进而总结为“形势严峻”,文段中递进关系顺序颠倒了。‎ ‎⑤处成分赘余,“际”就是中间、里边的意思,与“之间”重复。‎ ‎⑦成为赘余、结构混乱,“为了”等于“以……为目的”,两种句式杂糅,删掉“为目的”或者把“为了”改成“以”。‎ ‎⑧搭配不当,“短见”意思是“指浅薄的见识,眼光短浅或者有意识地杀死自己”这里用来搭配“举动”,不合适。‎ ‎【点睛】解答病句方法如下:‎ ‎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如以修改。‎ ‎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比如本题的B项,“他的脸上是一张晴雨表”压缩为“脸上是晴雨表”,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同时句中出现判断词“是”,应该看主语和宾语所指是否一致。‎ - 28 -‎ ‎3.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 ‎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各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即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法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承担研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6月21日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按照计划,工程样机系统预计在2020年底下线,将形成高速磁浮全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这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研发取得重要创新突破。作为一种新兴高速交通模式,高速磁浮具有高速快捷、安全可靠、运输力强、绿色环保、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它的应用场景丰富,既可用于长途运输,在大型枢纽城市之间或城市群之间形成高速走廊;又适用于中短途客运,用于大城市通勤或城市群内相邻城市的城际连接。‎ ‎【答案】时速 600 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取得重要创新突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首先阅读文段,了解所写对象与主要事件,本则材料第一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已经点出主要对象是“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事件是“成功试跑”;‎ 第二句是对未来计划的阐述,不属于新闻事实;‎ 第三句是对这次成功试跑意义的评价“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研发取得重要创新突破”,属于重要信息;‎ 第四、五两句是对高速磁浮的功能、应用介绍,属于背景资料。‎ 故提取关键信息,只需要抓住第一、三句主要内容阐述,点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取得重要创新突破”这几点,写完后再注意字数限制,合理删改即可。‎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2‎ - 28 -‎ ‎.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食指)‎ ‎(2)我们在谈论未来的时候,未来已来,当我们讨论将至的可能性时,将至已至。面对席卷而来的未来浪潮,我们只有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决胜未来。(袁振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此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把握现在,着眼未来 有人说:人要在希望中生活,因为明天很美好。‎ 有人说:人要专注于现实,因为明天很渺茫。‎ 我说:人要专注于现实,因为现实每一步决定着明天是否美好;人更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这美好的希望能让你在坎坷的现实中充满动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漫长,充满着无法预知的事件。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变成什么样,所以踏实把握住每个今天,走好现实的每一步,便是理性的人生选择。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尽如人意,遍布曲折与艰难,只有憧憬未来满怀希望,才能踏平现实的荆棘,信心百倍、勇往直前,获得美好的明天。脚踏实地,着眼未来,才有可能活出迷人的风采。‎ 你无法改变过去,但你可以把握将来;你无法事事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奋发,人生将会变得更加精彩。灭国的屈辱,丧家的痛苦,偷生的无奈,使越王勾践的人生充满了挫折与坎坷,但他却对未来抱有希望。公元前498年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勾践给吴王夫差当马夫,受尽了屈辱。后来,勾践日日忍辱负重,不断等待时机,终于被赦返国。于是勾践每天卧薪尝胆,蛰伏数年终于练就了王者之剑,报了国仇家恨,成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绝唱。‎ - 28 -‎ 勾践对未来的希望,是他能复国的重要原因,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复国;明天很美好是他坚持的理由,重视当下,脚踏实地,十年聚生,积蓄力量是他能复国的根本条件。‎ 把握现在,认真生活的人才会珍惜现在,哪怕现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也会当作人生的历练,勇敢地面对现在的不幸。历代有大成就的科学家,总是那些分秒必争、专注现在。爱因斯坦如果沉溺于梦想,而不珍惜现在,不踏实钻研,他能有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霍金如果沉溺不幸,消沉自弃,而不正视现实,不努力探索,他能有令人敬慕的《时间简史》?成功就是由一分一秒的无数个当下组成的。活在当下,就是要珍惜一分一秒,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月亮落下了,你还有太阳,你是一片辽阔的天空,迟早会升起希望之星;果实落下了,你还有种子,你是一方肥沃的土地,迟早会收获成功。帆落下了,你也不应向风低头;昨天今天落下了,你还有明天;一个个希望落下了,你还有新的希望可以争取。‎ 专注于现实,放眼未来,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在人生的道路奋勇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 ‎【审题】第一则材料关键语句是“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另外还有“不屈不挠的努力”“年轻”,这是告诉青年学子,要相信年轻时代不屈不挠的努力,能够让我们拥有美好的未来。‎ 第二则材料关键语句是“谈论未来的时候,未来已来”“讨论将至的可能性时,将至已至”,这主要揭示了当今时代变化剧烈的情况,时代发展迅速,“现在”与“未来”的界限已变得模糊,往往在我们讨论“未来”如何生活工作时,我们以为的“未来”生活与工作已经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如果我们的思想还未转变,不曾警觉这种变化,便有可能落后于时代;而只有意识到当下即未来,有着与时俱进的觉悟与准备,才有可能在时代潮流中成为弄潮儿,“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决胜未来”,就是指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观念与生活方式的革新,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在当下“决胜”未来。‎ 其实不管是第一则还是第二则,无论“现在”是否就是“未来”,我们都必须要把握当下,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区别在于第二则材料更强调我们要更新观念,注意与时代接轨,让思想适应于现实,可以更多地考虑个人、企业、民族、国家与高速发展飞速来到的“未来”的关系。‎ ‎【立意】1.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 28 -‎ ‎2.当下即未来。‎ ‎3.不能空等未来,因为每个下一秒都在变作“未来”。‎ ‎4.与时俱进,把握现在,决胜未来。‎ ‎5.现在是否努力,决定你的未来。‎ ‎6.要有活在“未来”的觉悟。‎ ‎【素材】1.李笑来老师说,我们不能被困在永恒的当下,我们要活在未来。当然本质上,我们的身体是无法穿越时空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皮囊只有活在当下这一个选择,李笑来老师的活在未来,指的是我们的思维。活在未来,是让自己的思维有走一步看三步的能力:(1)你对自己的未来要有一定的预测;(2)你的预测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结果;(3)你需要笃定地相信你的预测是正确的;(4)你提前按照自己的预测结果进行思考、选择、行动;(5)你预测结果终于出现,你的预测被证明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里,提前按照未来的正确结果来对当下的行为进行选择、思考、行动,这就相当于我们活在了未来。‎ ‎2.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未到来,能把握的只有今天。是啊!过去和明天都遥不可及,而我们只能把握现在。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不要为过去的时间叹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好的办法是向前看,不要回头。”未来,是每一个人向往的的时候,是每一个人对自己今后的蓝图。有了这个期望——对未来的期望,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把握现在。若没有未来,把握现在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又有何用?米兰·昆德拉说:“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 ‎3.当今世界发展的速度真的是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活在了未来里面。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个人认为教育的每一步尝试都是在适应未来,改变过去,所以未来离我们并不遥远,教育的变革也就在我们身边。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我们只知大势将至,却不知未来已来。‎ ‎4.“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未来将是有机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联姻,正如未来一定是人类和机器人的联姻。科学家库兹韦尔的预测认为,2045年将会是一个信息技术的“奇点”。到那时,人类将与机器融合,成为“永生”的超级人类。越是在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刻,越是会出现两极分化,赢家、输家有时只在一念间。未来已经装上了全新的操作系统。这是一个重大升级,对我们而言,随之而来的则是陡峭的学习曲线。在指数时代,替换旧逻辑、我们的思维亟需与世界对接、推翻过去已经成为大众所接受的常识,学会差异化思考才能屹立不倒,不被卷入历史的洪流。‎ - 28 -‎ ‎【结构】文章标题即观点:把握现在,着眼未来。论述时,先分析现实与未来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实是未来的基础,对未来的期待则是现实动力;再列举事例论证对未来的期望能助人成功,而把握现在才能够成就辉煌未来的观点。最后以一组优美的排比句再次强调论点,收束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