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现代诗歌 命题动向 考法体验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一、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1~4题。(16分)‎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 在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解析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 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的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答案 D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解析 D项,“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选D。‎ 答案 D ‎3.《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的画面。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解析 《金黄的稻束》是中国女诗人郑敏的作品。综合全篇,整篇诗都围绕“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展开,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和母亲的歌颂。“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答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更具有象征意义:(‎ ‎1)收获的象征;(2)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3)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 ‎4.结合诗句“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谈谈月亮这一古老意象在诗中的作用。(6分)‎ 答案 月亮这一古老意象在诗句中跳跃感极强却又有迹可循。月光由高处的树巅,弥漫到无边的暮色里,洒落到远处的山峰,最后充斥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从近到远再到近,由高到低再到高,这一空间的变化既契合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又与满月的形象不谋而合,最终一切都会回到我们心边。画面的色彩由点染到泼墨,一层层深入,金黄的稻束最终在我们心里定格成一座静默的雕像。月亮的贞洁美好为整个画面添了静谧和安宁,为母亲的形象增添了“但愿人长久”的温馨,为“雕像”营造了充满玄学意味的审美意境。‎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16分)‎ 一片槐树叶 纪 弦 ‎(一)‎ ‎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二)‎ ‎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三)‎ ‎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呢。‎ ‎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了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C.第三节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即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D.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树叶,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和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解析 D项诗的第一节写的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则是清香逸远的嗅觉意象,视嗅交感加强了诗的感染力。‎ 答案 D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片槐树叶》之所以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艺术魅力,奥秘在于意象的经营和思想感情的表达紧密契合。‎ B.全诗的中心意象——槐树叶,在诗人笔下得到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刻画,既有现实感,又有历史感,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 C.这首诗辅之以“古老的诗集”和“故国的泥土”两个意象的反衬,最后非常自然而巧妙地把“槐树叶”转化并升华为“槐花飘香的季节”这样一个象征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整体审美意象。‎ D.这首诗意象的意蕴指向始终是确定的,国家的分裂,亲友的分离,时代的变幻,历史的反思,游子的坎坷遭际及其怨恨、伤感、希望、理想等等,都蕴含其中。‎ 解析 C项中“反衬”应为“衬托(正衬)”。‎ 答案 C ‎7.“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 虚实结合,虚的是对祖国的那份思念,实的是诗人肯定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深化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8.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6分)‎ 答案 因为这是祖国的树叶,所以是“最美的”“最宝贵”的。而“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是因为作者离开了祖国就像槐树叶离开了槐树一样。作者很思念祖国,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去,而看到落叶后这种感情就更加浓烈了。‎ 三、阅读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完成9~12题。(16分)‎ 中国的土地 ‎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选自《无题抒情诗》,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9.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中,“黄金般”是用来形容“相思”的,对象非常美好,也说明这种“相思”是美好的。‎ B.“挂霜的葡萄”表明葡萄已经成熟,“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表明中国人民饱经风雨的洗礼,摆脱了幼稚和愚昧,走向了改革开放。‎ C.中国这块土地之所以牵动着中华儿女的“相思”,是因为它拥有壮丽的山川、广阔的沃土、悠久的文化、丰富的物产等。‎ D.作品写美丽的中国人民,从外貌写到内心,再写到性格,层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 解析 D项,“作品写美丽的中国人民”分析错误,第一节写中国大地,第二节写中国人民。‎ 答案 D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的前一节写土地,后一节写人民,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B.中国的神奇,不止在于地大物博,更在于人民已经成熟,挣脱了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枷锁,思想解放,勇于开拓。‎ C.本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创造,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一句,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神奇秀美,又自然地暗示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古老。‎ D.比喻,也是创造的意象。如“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这两个比喻,就形象地写出了中国人民性格中的敦厚和豪放。‎ 解析 D项,“形象地写出了中国人民性格中的敦厚和豪放”分析错误。由“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可知,“长江”这个比喻写的是中国人民性格中的顽强勇敢。‎ 答案 D ‎11.从“杜鹃花”写到“蔷薇色的海浪”,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诗歌中的杜鹃花、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看似写实,实为写意,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广袤壮丽、物产丰富,又暗示了中华古老文化的神奇美丽、历史悠久,从而突出了炎黄子孙对这块神奇土地的永远思恋之情(或“从而突出了炎黄子孙在这块土地上‘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的原因”)。‎ ‎12.比较阅读本诗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简要说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答案 相同点:都借助具体意象,抒发对土地(祖国)的真挚情感。‎ 不同点:本诗除表达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还歌颂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时,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意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6题。(16分)‎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 平原的尽头 ‎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 它的弯曲的身体 ‎ 留下了风的形状 ‎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970年 ‎【注】 曾卓(1922~2002年)原名曾庆冠。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9年下放农村。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 ‎13.下列鉴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远处和深谷中的森林、小溪等意象渲染了一种幽深凄凉的氛围,可见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压抑的、悲凉的。‎ B.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中的树的形象,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C.这棵悬崖边的树尽管被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但它依然在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可见这棵树尽管处境艰险却依然乐观,热爱着生活。‎ D.这首诗小巧玲珑,劲健犀利,简练语言中追求着一种“力度”,反映了作者人生的大喜大悲转换之快。‎ 解析 A项,“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对“悬崖的树”来说都是美好的事物,意味着树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和向往,整首诗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并不压抑、悲凉。B项,这首诗是以树喻人,不是纯粹描绘大自然中的树。D项,整首诗并不犀利,写景抒情都是平淡的,反映的是作者的追求,而非大喜大悲的转换。‎ 答案 C ‎14.下列鉴赏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先是远景。“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喻指正义的进步的时代潮流,展示了“树”生存的社会环境,“奇异”是说风具有卓尔不凡的品质。‎ B.接着是近景。不管处境多么孤寂,“悬崖边的树”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和向往。“倔强”,体现它逆境中的坚定。‎ C.最后是特写镜头。树那凌空欲飞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 D.遇磨难而不消沉,经风雨而不易其志,悬崖边的树欲倒却又傲然挺立,可以被看作理想化人格的象征。‎ 解析 A项理解有误。这“奇异的风”是苦难的风。那股从1950年一直刮到1975年的“奇异的风”将诗人吹到了命运的“悬崖上”。他被卷入了“胡风案件”的大风暴,让他颤抖地立在平原的尽头、深谷的边上。‎ 答案 A ‎15.本诗的第二小节,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答案 (示例)拟人(或以物喻人),把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刻画一棵受到摧折后孤独、寂寞而又倔强的树的形象,虽遭受严酷打击,孤独寂寞,但仍保持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的乐观坚定的人生态度。(树执着“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深谷中小溪的歌唱”,暗喻在苦难、孤独、寂寞中仍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16.本诗最后两句能否换成“它似乎即将展翅飞翔,却又像是跌进深谷里”?为什么?(6分)‎ 答案 不能。①“跌进深谷”是指向苦难屈服,一蹶不振;“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展示树蓬勃向上的形象,寄托了诗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②如果将这两句的顺序互换过来,那么悬崖边的树最终更可能跌落深谷里,向苦难屈服,进而树的形象及诗歌的主旨与基调都会彻底改变,所以无法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