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59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综合评估
考试用时: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散文是一个现代建构,不是自古就有的。中国的文学,本来是
一个“文”的传统,到了现代,小说和诗充分完成了现代转型,但是
散文的现代性转型还没有完成。
②要我看,现代以来最伟大的散文家只有一人,就是鲁迅。在鲁
迅的手里,散文真正变成了一个强有力地表达现代人复杂经验的文
体,比如他的杂文、他的《野草》。可惜,鲁迅之后几乎是后无来者。
③我现在每逢写散文,要给自己立一个规矩,尽量不要带古人腔,
甚至不要带文人气——那些在散文传统中深深积淀着的陈陈相因的
文人气的东西,那些从古典散文传统中因袭下来的腔调、笔法。每当
提笔之前对自己有个建议,要写现代的散文,要让散文表达现代的真
实的复杂经验。我们还不习惯在散文中表达这些。我们很容易就被沉
重的“文”的传统裹挟,使文章变得优雅、平滑、顺溜、好看,但那
是假的。
④散文作为一种认识自我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作为一种有意义的
文学形式,它的前途就在于完成现代性转型,真正地面对书写的难度。
当你有苏东坡等古人附体的时候,书写是没有难度的,但是当你要面
对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在这个感受中确定生活的意义,把它的复杂
性写得清澈,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但是就要做。
⑤说到底,“文”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广大无边的“文”;另一
个是这个小小的文学的散文,文学的散文实际上也是广大无边的
“文”的一部分。所以文学的散文承担着责任,就是要能够真实地穿
透陈陈相因的东西,真实地书写自身、书写这个世界,在这个意义上
说,散文是承担着先锋的、探索的责任。在我们的散文中充斥着套话、
老调子,我们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文章,可能同有此病。
⑥散文的真理也就是那么两句。第一句,孔子说的“辞达”;第
二句叫“惟陈言之务去”。我们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惟陈言之务
去”,要害不在于是否是陈言,要害在于我们要做个“新锐作家”。
以前别人没有感受到的、没有说过的,“新锐作家”现在要想办法把
它说出来,给它形式,给它逻辑,最后把它形成一篇文章。如果能够
克服这个难度,你得到的一定是一篇值得写的文章。你不仅得到了一
篇文章,你也在这个写的过程中,更有力、更准确、更深入地认识了
自己,或者认识了事物。因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事物,它的真相其实
都是隐藏在你那个说不出来、表达困难的地方,你把它说出来了,那
你的道行、眼光和本事就都长了一层。
⑦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努力做到“辞达”,努力做到直接地、
有力地、清晰地、有逻辑地把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
西表达清楚,这就是现代的散文。
(选自李敬泽《面对散文书写的难度》,有删改)
1 . 下 列 关 于 原 文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
分)( A )
A.真实地书写自身复杂经验、书写这个世界的散文不是自古就
有的,它需要进行漫长的现代性转型。
B.如果散文是一种强有力地表达现代人复杂经验的文体,那么
鲁迅是现代以来唯一最伟大的散文家。
C.作者认为,借鉴古代散文传统的散文就不难写作,独抒性灵、
“我手写我心”的现代散文就难写。
D.散文的难度在于逻辑清晰地把作者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
难以表达的东西直接而有力地写清楚。
解析:B 项,说法绝对。原文是:“要我看,现代以来最伟大的
散文家只有一人,就是鲁迅。……可惜,鲁迅之后几乎是后无来者。”C
项,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当你有苏东坡等古人附体的时候,书写
是没有难度的,但是当你要面对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在这个感受中
确定生活的意义,把它的复杂性写得清澈,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D 项,偷换概念,选项所言应属于“散文的真理”或“现代的散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本文重新定义了现代散文,强调散文承担着先锋的、探索的
责任,应表达现代的真实的复杂经验。
B.开头摆出散文尚未完成现代性转型的问题,中间依次分析其
原因和病症,最后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C.②至⑤段主要运用了例证、对比论证分析当下散文写作的常
见问题,呼吁写真实自然的现代散文。
D.最后两段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号召每个写作者
都应努力做到“辞达”和“务去陈言”。
解析:D 项,曲解文意。原文第⑥段说,“我们不可能做到绝对
的‘惟陈言之务去’,要害不在于是否是陈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如果不扬弃古代散文中“文”的传统,不表达现代人的真切
体验,就难以完成散文的现代性转型。
B.因为散文背负着最深厚的“文”的传统,一些散文充斥着套
话、老调子,所以散文转型任重道远。
C.只要散文创作汲取传统中的腔调、笔法和文人气,写得优雅、
平滑、顺溜、好看,那就是伪散文。
D.作家只有想人所未想、道人所未道,才能够写出一篇好文章,
同时也能提升他自己的眼光和修养。
解析:C 项,说法绝对。作者是现身说法,谈现代的散文应该怎
样来写。原文说,“我现在每逢写散文,要给自己立一个规矩,尽量
不要带古人腔,甚至不要带文人气——那些在散文传统中深深积淀着
的陈陈相因的文人气的东西,那些从古典散文传统中因袭下来的腔
调、笔法”。指出“我们很容易就被沉重的‘文’的传统裹挟,使文
章变得优雅、平滑、顺溜、好看,但那是假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程开甲(1918 年 8 月 3 日—2018 年 11 月 17 日),中国
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 年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
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 年 9 月,程开甲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
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4 年,荣获 201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7 年 7 月 28 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程开甲
同志“八一勋章”。
2018 年 3 月 27 日 , 程 开 甲 院 士 获 得 “ 世 界 因 你 而 美 丽
——2017—2018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百度百科——程开甲)
材料二:1948 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
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看到解放军敢于向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开炮
时,他感到中国有希望了。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整理好行装,
于 1950 年 8 月回到祖国。
1960 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
伍。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 20 多年。
从 1963 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 1985 年,程开甲一直工作、生活
在核试验基地。程开甲在坚守中,展现了为科学奉献的淡定与从容精
神。他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但是,对这些崇高荣誉,程开甲有自己的
诠释:“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
无私奉献精神。”这是程开甲院士曾经写下的几句话,这也正是院士
程开甲百岁科学人生的自画像。
今年 4 月,《解放军报》介绍程开甲事迹。
军报文章提到,“这位被誉为‘中国核司令’的老院士迎来了自
己的百岁生日。回望百年人生,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
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澎湃新闻《101 岁“中国核司令”、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获得者程开甲逝世》)
材料三:总有一些人,让你相信,这世上真的有英雄!
一生为国铸核盾,见证百年中国荣辱。从抱着“科学救国”思想,
一腔热血出国求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和研
究条件坚定回国,到把生命奉献在西北大漠 20 余年,为开创中国核
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全部心血和才智,再到晚年孜孜不倦,继
续埋头科研工作……程开甲用“心有大我,志诚报国”的一生,生动
诠释了何谓“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作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
一、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程开甲曾隐姓埋名度过 20
多年的“罗布泊时间”。在钱三强的具体指导下,程开甲设计出中国
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核试验任务的
圆满完成。一生获奖无数的程开甲,对于荣誉,只是淡淡地说“我只
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是程开甲身上的鲜明底色。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夕,他毅然决定学成报效祖国。回国后,面对一次次改变工作、
调整研究领域,一再从零开始创业,程开甲始终心情愉快,服务祖国
需要,坚忍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正是因为内心激扬家国情怀,
程开甲一生忘我燃烧却甘于寂寞,也正是因为把个人理想抱负自觉融
入国家发展伟业,程开甲才拥有了堪称传奇、万人敬仰的人生成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新时代,
呼唤更多像程开甲一样的时代骄子,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熔于一
炉、融个人奋斗于时代大潮,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
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自觉行动,
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摘自 2018 年 11 月 20 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石哲《新时代呼
唤更多“程开甲”》,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程开甲被誉为“中国核司令”,曾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
奖特等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B.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后,程开甲完全销声匿迹、隐姓埋
名度过 20 多年的“罗布泊时间”。
C.程开甲把个人理想抱负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事业,才拥有了令
人称奇的人生成就。
D.程开甲能设计出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
案,确保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这其中有钱三强的功劳。
解析:“完全销声匿迹”错误,原文是“在学术界销声匿迹 20
多年”,两者不相符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程开甲用他志诚报
国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B.从毅然决定学成报效祖国到一再改变工作、调整研究领域,
程开甲始终服务祖国需要,无怨无悔,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C.程开甲同志以中科院院士的身份取得辉煌的成就,获得了众
多的奖项,成为民族英雄,与他的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
D.材料三扣住“英雄”二字,从多个方面高度评价了程开甲的
一生,并号召人们共同参与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来。
解析:程开甲“以中科院院士的身份取得辉煌的成就”不合实
际。
6.以上三则材料中,各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
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第一问:①“百度百科”侧重介绍程开甲的生平及所获荣誉;
②“澎湃新闻”侧重介绍程开甲一生事迹及其对荣誉的态度;③“中
国纪检监察报”以议论抒情为主,侧重评述程开甲的精神,并号召人
们学习。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
侧重点不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
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
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
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
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
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
的,他绝对不做。结果,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
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
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我这个头
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放心,放心!建
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
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
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
了师,就开得了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
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
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
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
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
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
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
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
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
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
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
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
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
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
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
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
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一套古典绝活儿玩下
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
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叫花子流浪仔叫
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
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
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叫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
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
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的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
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却是他背诗
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何爹算着日子,不
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
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
完了他全部的绝活儿。
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
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
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何
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
像睡过去了。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
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
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3 分)( B )
A.作者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冷静地表述:“村里的脑袋
越来越少,……好多脑袋入土了……”诙谐地表现出村庄人口的减少
使何爹的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的境况。
B.文章中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将一把剃刀用得
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的刀法。作者用了一系列传神的动词,极
力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精湛,各种发型无所不精。
C.何爹一生固守传统的技艺,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愿趋时而适
应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的需要,不肯敷衍应付而是精益求精,但生意却
一天天冷清,手艺面临淘汰。
D.小说中风趣活泼的方言俚语与小说人物身份恰如其分地融合
在一起,在描写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时,三言两语,读来如
见其人如闻其声,让人读罢忍俊不禁。
解析:文中描写了何爹的刀法,未描写“各种发型无所不精”。
8.《三国演义》中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是一把杀人利器,作
家以它来作为小说的题目有何意蕴和作用?(6 分)
答:意蕴:一是表层含义。作者将何爹的剃刀比作关羽的“青龙
偃月刀”,表现何爹用剃刀手法精妙,跟关羽耍大刀一样用得出神入
化,堪称微型青龙偃月。二是内在的情感。作者旨在赞美何爹为人讲
信义、重感情的高尚品德,有如关帝爷“义绝”的美名。
作用:题目运用比喻手法,既是小说的行文线索,又能激起读者
阅读的兴趣。
9.文章结尾处细写何爹给三明爹最后一次剃头的情景,这样安
排有何妙处?(6 分)
答:①情节安排:以何爹为三明爹剃头结尾,这是将故事推向高
潮,使小说曲折有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②人物形象:它从正、
侧两方面又一次体现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
的形象。③主旨理解:它深化了小说主题,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何爹高
尚人格的敬重赞颂之情,也隐含着对像传统剃头法这样的传统文化日
益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或:剃头让三明爹快乐而安详地离世,
其中既包含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赞美,也隐喻目睹它走向没落而
无力挽回的无奈和悲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梅圣俞注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
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
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
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
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
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
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
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
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
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
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
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
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
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
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
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
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
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梅圣俞: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
城)人,北宋著名诗人。
10 . 下 列 对 文 中 画 波 浪 线 部 分 的 断 句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
分)( C )
A.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
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B.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
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C.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
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D.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
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解析:原文断句为: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
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
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
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
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D.《颂》,是《诗经》六义之一,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业。
解析:序分为赠序、宴集序、书序及诗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序》是宴集序,与书序或诗序的性质不同。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作者借朋友梅尧臣的生平遭际阐述了“诗穷而后工”的创作
观,指出诗人越是陷入贫穷的生活处境,就越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诗
文。
B.梅尧臣孩童时就已使长辈惊异于他的诗歌才华,年长后,写
的文章古朴纯正,但他不愿意随便苟合取悦于世人,世人只知道他的
诗。
C.作者提到王文康公曾高度评价梅尧臣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
年没有这样的杰作,这一评价从侧面印证了梅尧臣诗歌的杰出。
D.作者虽然对梅尧臣的诗歌才华做了肯定,但也对他未能得到
朝廷重视、未能写出歌颂大宋功德而奉献于宗庙的作品而感到惋惜。
解析:“诗穷而后工”的“穷”是仕途不通、处境困窘之义,不
是贫穷的含义。从作者对梅尧臣生平遭际的叙述也可以看出,梅尧臣
是仕途不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
乐于诗而发之。(5 分)
译文:然而当时人不论聪明愚笨,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也乐于把自己不得志的心情通过诗歌来抒发。(关键词:“贤
愚”“语”“求”“发”)
(2)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
十七篇,为一十五卷。(5 分)
译文:便向梅圣俞家求取遗作,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
前所珍藏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关
键词:“索”“并”“掇”“尤”)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显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
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
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奥秘,
内心郁积着忧思和愤慨,化为诗兴来抒发怨恨讽刺时世,借以表达逐
臣、寡妇的慨叹,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
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仕途困厄,大概是仕途困厄后才
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恩荫袭补为一个小官,屡次考进士,
总是遭到主考官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近五十了,还要
靠别人聘用,去当人家的办事员,才能智慧郁积在心,无法在事业上
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
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长大后,学习了六经
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古朴纯正,他不希求苟合取悦于世人,因
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聪明愚笨,谈论诗歌必
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乐于把自己不得志的心情通过诗歌来抒发,
因此他平生所写的东西,以诗歌为多。世人已经知道他的诗名,却没
有人向朝廷举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说:“已经
二百年没有这样的好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
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奉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
的作者,难道不是很了不起吗?为何他到老还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
的诗歌,白白地描写虫鱼的形态、抒发困厄愁闷的感叹?世人只喜爱
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终老了,这难道不值得惋惜
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
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
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
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城
去世,我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之后,便向他家求取遗作,得到他
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珍藏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
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详尽了,所以
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写了这篇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长沙过贾谊宅注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
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勾连相
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B.颈联用“有道”和“无情”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
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
满。
C.尾联描写的一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
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
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
D.诗中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直接抒
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
凉,真挚感人。
解析:“直接抒发”错误,诗人是借景借典抒情。
15.简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6 分)
答: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通过写
寒林日斜之时,秋草寥落,诗人独自在此寻找当年留下的痕迹,渲染
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
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论语·里仁》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两句,
指出了对待正反两种榜样的正确态度。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设想:假如六国之君能够爱惜自己
的人民,“则足以拒秦”;同样,假如秦能够爱惜六国之民,“则递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没有人能够消灭它。
(3)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
句运用典故,写出了迷离美好的梦境以及诗人内心难言的悲慨。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
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
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
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 30 万首诗篇,然后通过
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
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
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
记者 16 天撰写 450 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
终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
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
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
这是________。
17 . 依 次 填 入 文 中 横 线 上 的 成 语 , 全 都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3
分)( B )
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解析: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
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
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一日千里:
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
同。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
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
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
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
忧天”。
18 . 下 列 在 文 中 括 号 内 补 写 的 语 句 , 最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3
分)( D )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解析: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
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
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
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
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
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解析:“第一款”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应在前;“综
合”修饰“利用”。
20.下面是某单位一则公告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
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根据工作需要,我单位面向社会招聘 4 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包
括笔试和面试,笔试日子为 12 月 6 日,考试地点回头再说。应聘人
员参加笔试时,必须拿上本人身份证。根据笔试成绩,按照从高分到
低分的顺序,定好每个岗位 5 倍人员参加面试。参加面试的人员,须
交出本人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原件。
答:①将“日子”改为“日期(时间)”;②将“回头再说”改为
“另行通知”;③将“拿上”改为“携带”;④将“改为”定好“确
定”;⑤将“交出”改为“提供”。
21.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
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6 分)
答:考生查分后,查询分数线。同时上国家线和学校线的考生进
入复试,复试成功则准备入学。如考生仅未上学校线,通过调剂可参
加复试。所有考研不成功的考生可以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找工
作。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材料一:云南乡村教师农加贵坚守“麻风村”学校 30 多年,甘
当大山孩子领路人。一个人的坚守,成就了落松地这个特殊村落的群
体,实现了孩子们的读书梦;一个人的坚守,铸就了一座师德师魂的
丰碑。
材料二:深圳市民“读书月”活动已经延续到了第 17 届,社区
保安、工厂蓝领、机场员工、小学生、退休干部、深圳市委书记、深
圳市市长等,一起分享读书的体验。17 届深圳市民“读书月”活动,
是深圳人对读书活动的坚守,是深圳人对高雅情趣的坚守。
读了上述两则材料,你有何感想和体会?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
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和套作。
写作提示:这两则材料,看似没有关联,实则有着内在的联系。
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其内在的关联性。关联两则材料的就是“书”,
两则材料强调的都是“坚守”。全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全体孩子有
书读,也有赖于全体国民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坚持读书。
如果着眼于第一则材料,考生可发掘的角度有“奉献”“梦想”
等;如果着眼于第二则材料,考生可发掘的角度有“坚守”“高雅情
趣”等。具体可供考生参考的立意角度有:
①坚守经典,守护心灵。书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精神历程往往
注定要通过书这种工具来传承。阅读经典,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滋
养我们的心灵;坚守读书,坚守经典,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生命
更有意义。深圳“读书月”活动延续了 16 年,这也是深圳人对自己
心灵的坚守,对经典的追求。
②德不孤,必有邻。河北隆化县的刘学民老师在大山深处坚守了
35 年,已培养出 39 名大学生;云南农加贵老师在“麻风村”坚守了
30 年,让那些饱受歧视的孩子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燕赵最美乡
村教师”任瑞田“一人一校”在偏远的深山小学坚守了 32 年……正
是有了他们的坚守,穷乡僻壤的孩子才有机会学到文化知识,有机会
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德不孤,必有邻,他们的精神正在感染着许
多人!
③守道弗失,心坚如铁。农加贵老师在“麻风村”学校的坚守,
就是在坚守读书人的“道”——传道授业解惑。艰难的环境改变不了
他的志向。他的坚守,让那里的孩子有了光明的未来,让麻风村的人
们感受到了爱的温暖!
参考例文:
坚守经典,守护心灵
同学们为什么不喜欢读经典?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是:经典看不
懂!这些人认为《论语》是从故纸堆中翻出来的书,它不应属于现代
的学生,《红楼梦》故事太荒唐,鲁迅的文章太晦涩。果真如此吗?
用年代久远作为借口,那我要问当你背着爱情诗“山无棱,江水
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时,会觉得年代久远
吗?不会。因为它们好懂,因为它们传情。用语言太晦涩作为借口,
我想这总比学习他国的语言容易吧?
因此,不喜欢阅读经典的原因恐怕不是这么简单!
首先,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不会静心于经典。经典的书是要静
下心来端坐着读的,经典作品不是消遣的读物,而是必须用心去体会
的。但人们太想快了,于是出现了微博、微信……当“微”字盛行时,
已经说明人们不愿意“坐”,只愿意“跑”了,而“跑”的时候是读
不懂鲁迅的,只会觉得“晦涩难懂”,哪还有心思去品味经典书籍中
那一句句直击人心深处的笑与骂,呐喊与彷徨!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朱光潜也曾说过:“慢慢走,欣赏啊!”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只能欣赏表面和肤浅的东西,这是“微”盛行
的原因,这也是我们觉得《论语》《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晦涩难
懂”的真正原因。
于是,我们看到低成本、无内涵的《泰囧》票房遥遥领先于有着
沉重历史意味的《一九四二》;于是,我们看到情节简单到无须思考
的微小说风靡于各大杂志;于是,我们看到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之
后,他的书简直占据了书店的“半壁江山”,人们一本本地抽取,不
问内容,只看作者……
其次,极强的功利心让我们不会静心读经典。君不见,在我们忽
视经典的同时,另外一些东西在充斥着我们的心灵:英语,学生在这
方面所花的时间是语文的多少倍?君不见,在忽视经典的同时,1、2、
3、4……这些刚性的数字将学生的心灵硬化成了“肉体计算器”——
放弃了人生的思考,放弃了感情的滋养,心灵开始枯竭!产生这种现
象的原因,就是功利心。因为英语和奥数对高考有利,因为它们能迅
速提高分数,而经典不能,而且读经典书籍还耽误学其他科目的时间。
于是悲剧就产生了:对于技能性的东西,人们趋之若鹜;而对于经典
作品这种塑造人的灵魂的东西,人们则视若无睹。人们重视“技能的
培养”而忽视了“心灵的养育”。经典的“阿Q精神”“看客心理”
穿越时代,直刺我们的灵魂深处!看客心理的冷漠,不是在老人摔倒
后无人扶起,最后窒息而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吗?留学生上海机场弑
母,不也是重“技能”而轻“心灵”的直接后果吗?
我越来越发现,所谓“经典落后论”,并非经典落后于时代,而
是这个时代忽视了心灵的培育。它们是这个时代所拒绝的,又是这个
时代最需要的,我们应走向它们,迎接它们,坚守它们,于一个阳光
明媚的下午,翻开,静心去品读。
点评:素材的鲜活性、丰富性,引用的准确性,是本文的最大
特点。①鲜活性、丰富性。本文引用的素材“微博”“微信”……具
有很强的时代感,这和文中的“经典落后论”放在一起,产生了强烈
的反差。用“微”的浅与经典作品的“深”作对比,让我们理解了经
典的本质,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②准确性。所谓“妙引出彩法”,
强调的就是引用的准确。“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慢慢走,欣
赏啊!”这些名言素材的引用,非常准确,揭示了生活节奏与阅读经
典之间的因果关系。而“阿 Q 精神”“看客心理”与留学生弑母素
材的运用,更是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