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1 MB
  • 2021-06-03 发布

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四模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第四轮复习质量检测 生 物 试 题 一、选择题: ‎ ‎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除水分以外,其组成成分中90%是血红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贫血 B. 血红蛋白不适合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反应鉴定 C. 从成熟的红细胞中提取到的磷脂几乎全部来自细胞膜 D. 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时需通过无氧呼吸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以及多种复杂的细胞器,形态表现为两面凹陷的圆饼状,从而能更好的运输氧气,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A、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而导致贫血,因为铁是血红蛋白的组分,A正确;‎ B、血红蛋白本身有颜色,因此不适合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反应鉴定,B正确;‎ C、成熟红细胞中不含细胞核以及细胞器,因此从成熟的红细胞中提取到的磷脂几乎全部来自细胞膜,所以成熟红细胞经常作为提取细胞膜的材料,C正确;‎ D、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因此,不需通过无氧呼吸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D。‎ ‎2.如图所示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①内产生的能量只有部分用于合成ATP B. ③内的物质合成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 25 -‎ C. 研究④内物质的合成及去向可用同位素标记技术 D. 该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中,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图所示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图中①是线粒体、②是细胞核、③是内质网、④是核糖体、⑤是细胞膜、⑥是中心体、⑦是高尔基体。‎ ‎【详解】A、①为线粒体,线粒体内产生的能量去向有二:①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少部分用于合成ATP,A正确;‎ B、③是内质网,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内质网内没有DNA,不能发生转录过程,B错误;‎ C、④是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去向可用同位素标记技术,C正确;‎ D、⑥是中心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出星射线组成纺锤体,D正确。‎ 故选B。‎ ‎3.酶的活性会受到某些无机盐离子的影响,某学习小组通过实验探究Cl-和Cu2+对人体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其他条件适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保存胃蛋白酶的最佳条件是37.5℃、pH=1.5‎ B. 底物浓度为B时,增加酶含量,曲线a、b、c均上移 C. 底物浓度为B时,提高反应温度,曲线c将上移 D. Cl-、Cu2+等无机盐离子都能增强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5 -‎ 考查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在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酶促反应增加到一定值时,由于受到酶浓度的限制,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几乎不再改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当温度高与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速率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 ‎2.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详解】A、酶需要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因此保存胃蛋白酶的最佳条件是0~4℃、pH=1.5,A错误;‎ B、随着酶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的速率加快,因此底物浓度为B(一定时)时,增加酶含量,曲线a、b、c均上移,B正确;‎ C、图示曲线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获得的酶促反应的曲线,因此,在底物浓度为B时,提高反应温度,曲线c也不会上移,反而会下降,C错误;‎ D、图中显示Cl-能增强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而Cu2+离子却能抑制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D错误。‎ 故选B。‎ ‎4.下列有关生物实验或模型建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体积分数95%的乙醇加入适量无水碳酸钠作为提取液 B.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C. 科学家用电镜拍摄的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照片不是物理模型 D.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相等模拟了生物体内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1)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 25 -‎ ‎(2)概念模型: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形象,分类并揭示其共同本质,将其本质凝结在概念中,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 ‎(3)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对研究对象的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如:数学方程式、关系式、曲线图和表格等来表达,从而依据现象作出判断和预测。‎ ‎【详解】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以用无水乙醇作为提取剂,如果没有无水乙醇,可以用体积分数95%的乙醇加入适量无水碳酸钠代替,A正确;‎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模型属于概念模型,B正确;‎ C、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照片不属于物理模型,C正确;‎ D、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桶中的小球代表了雌雄配子,但数目可以不等,D错误。‎ 故选D。‎ ‎5.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 DNA与处于感受态的 R 型菌表面的膜蛋白结合,R型菌释放限制酶,将 S 型菌的DNA降解为较短的DNA片段,再将其双链打开,一条链被降解,另一条链进入细胞与 R 型菌DNA同源区段配对,切除并替换相应的单链片段,形成杂合区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CaCl2 转化法可将R 型菌转化为感受态细胞 B. R 型菌转化为S 型菌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 C. 限制酶可以切割DNA 分子的磷酸二酯键 D. 此实验可为基因工程技术的操作提供思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混合S型菌的DNA和R型菌,可以在混合物中获得少量新的S型菌,结合题意可知,是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后,与R型菌的DNA进行同源区段配对,形成杂合区段。‎ ‎【详解】A、CaCl2转化法可将原核生物转化为感受态细胞,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A正确;‎ B、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DNA链能与R型菌的DNA - 25 -‎ 同源区段配对,形成杂合区段,不是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故这种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B错误;‎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并在特定位点上切割磷酸二酯键,C正确;‎ D、此实验中S型菌DNA进入R型菌内的方式可为基因工程技术的操作提供思路,D正确;‎ 故选B。‎ ‎6.科研人员发现,位于水稻3号染色体上的Ef—cd基因可将水稻成熟期提早7天至20天,该基因兼有早熟和高产两方面特征。含Ef—cd基因的水稻氮吸收能力、叶绿素合成及光合作用相关过程均显著增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Ef—cd基因可能使植物根细胞膜上NO3-或NH4+载体数量增加 B. Ef—cd基因的作用体现出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 C. 在人工选育早熟高产新品种的过程中Ef—cd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D. 培育含Ef—cd基因的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杂交育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自交的作用,通过自交可观察后代的分离比,确定性状的显隐关系,也可以判断自交个体的基因型,生产上通过连续的多代自交可以产生纯合体。‎ ‎【详解】A、题意显示含Ef—cd基因的水稻氮吸收能力增强,因此可推测Ef—cd基因稻可能使水稻根细胞膜上NO3-或NH4+载体数量增加,A正确;‎ B、题中显示Ef—cd基因可使水稻氮吸收能力、叶绿素合成及光合作用相关过程均显著增强,因此可体现出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的特性,B正确;‎ C、由于Ef—cd的基因可以使水稻表现为早熟、高产的特性,因此,在人工选育早熟高产新品种的过程中该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应该表现为增加,C正确;‎ D、培育含Ef—cd基因的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选择早熟高产类型让其连续自交,并且不断选育,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D错误。‎ 故选D。‎ ‎7.有三个均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的病人,他们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病。给这些病人及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如下表。下列对实验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 健康人 病人甲 病人乙 病人丙 - 25 -‎ 注射TRH前 ‎<10mU/L ‎<10mU/L ‎<10mU/L ‎10—40mU/L 注射TRH后 ‎10—40mU/L ‎10—40mU/L ‎<10mU/L ‎>40mU/L A. 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 B. 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 C. 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 D. 以上信息不能说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间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中表格,病人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与注射前相比无变化,说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作用于垂体,即乙垂体缺陷;病人丙注射前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说明失去了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功能,即甲状腺功能缺陷;因此病人甲患有下丘脑功能缺陷症,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相关数据恢复正常。‎ ‎【详解】A、由分析可知,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该病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较低,故应直接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进行治疗,A正确;‎ B、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则甲状腺激素含量也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抑制作用减弱,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B正确;‎ C、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或促甲状腺激素(TSH)都不能治愈,C正确;‎ D、健康人注射TRH使TSH分泌增加,TSH能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会反馈调节抑制TRH的分泌,D错误。‎ 故选D。‎ ‎8.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的屠呦呦,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指明一条方向,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分子式是C15H22O5‎ - 25 -‎ ‎,属于脂类化合物,不易溶于水。研究发现,青蒿素可以调控某些肿瘤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导致肿瘤细胞周期阻滞,或者导致细胞凋亡。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青蒿素治疗疾病时,一般采用口服的方式 B. 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这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的直接价值 C. 青蒿素可以迅速杀死红细胞中的疟原虫,这属于细胞免疫 D. 青蒿素能阻碍某些肿瘤细胞分裂增殖,对治疗某些癌症有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如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 ‎(2)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细胞免疫:(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青蒿素是小分子物质,不会被消化道中的酶分解,所以可以口服,A正确;‎ B、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说明青蒿素具有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的直接价值,B正确;‎ C、青蒿素可以迅速杀死红细胞中的疟原虫,不属于细胞免疫,C错误;‎ D、癌症是由于肿瘤细胞无限增殖引起的,青蒿素能阻碍某些肿瘤细胞分裂增殖,对治疗某些癌症有作用,D正确。‎ 故选C。‎ ‎9.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测定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25 -‎ A. 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相同 B. 环境温度越低冷觉感受器越敏感 C. 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D. 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图示过程可以看出,将大鼠放在低温条件下冷觉感受器兴奋,而在温度较高时温觉感受器兴奋,表明大鼠要通过体温调节来维持体温的恒定;‎ 据图曲线变化的趋势,可知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在环境温度为28℃、42℃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最大,即最敏感,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皮肤冷却处理的过程中,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冷觉感受器先兴奋进行通过体温调节使体温恢复正常,所以传入神经放电频率的先增大后减小。‎ ‎【详解】A、由图可知冷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在10℃~40℃之间,温觉感受器敏感温度范围在36℃~47℃之间,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A错误;‎ B、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B错误;‎ C、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减小,C错误;‎ 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D正确。‎ 故选D。‎ ‎10.云南紫胶虫是生产紫胶的主要虫种。紫胶虫分泌紫胶的同时也分泌大量蜜露,蚂蚁以蜜露为食。紫胶黑虫是紫胶虫的天敌。科研人员研究了蚂蚁对紫胶黑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25 -‎ A. 蚂蚁与紫胶虫的关系可能为共生 B. 紫胶虫同化的能量不会流向蚂蚁 C. 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 D. 一定数量蚂蚁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紫胶产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与无蚂蚁光顾相比,有蚂蚁光顾时,紫胶黑虫的数量降低,可见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 ‎【详解】A、蚂蚁以紫胶虫分泌的蜜露为食,其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可见蚂蚁与紫胶虫的关系可能为共生,A正确;‎ B、蚂蚁以紫胶虫分泌的蜜露为食,蜜露中这部分能量流向蚂蚁,因此紫胶虫同化的能量会流向蚂蚁,B错误;‎ C、根据柱形图中结果可知,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C正确;‎ D、紫胶黑虫是紫胶虫的天敌,而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因此一定数量蚂蚁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紫胶产量,D正确。‎ 故选B。‎ ‎11.为研究环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调查了CO2浓度增加、升温、N添加、P输入、降雨量增加和干旱条件下,植物中碳含量以及土壤中碳含量的变化,其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分别如下图1、图2所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 25 -‎ A. 植物中的碳含量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的量 B. 升温导致土壤中碳含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代谢加快 C. CO2浓度增加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故植物中碳含量比土壤中增加的更多 D. 综合分析,环境条件改变对植物中碳含量变化的影响比土壤中的更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1中干旱导致植物中含碳量下降,而CO2浓度增加、升温、N添加、P输入、降雨量增加都会使植物中的含碳量增加;‎ 图2中,升温导致土壤中含碳量下降,而CO2浓度增加、N添加、P输入、降雨量增加和干旱都会使土壤中含碳量增加.。‎ ‎【详解】A、植物中的碳含量是植物净光合作用积累的碳量,A错误;‎ B、由图2可知,升温导致土壤中碳含量下降,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土壤微生物代谢加快,产生CO2增加,B正确;‎ C、由图1、图2可知,CO2浓度增加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故植物中碳含量比土壤中增加的更多,C正确;‎ D、对比图1和图2可知,环境条件改变对植物中碳含量变化的影响比土壤中的更大,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重点是看懂图中表示的含义。‎ ‎12.据媒体报道,《自然》子刊杂志发表了一篇最新论文,介绍了一种能够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25 -‎ A. 人B细胞在超免疫缺陷鼠体内受到抗原刺激会增殖分化产生抗体 B. 人抗体基因克隆前需要进行多次筛选和检测 C. 产生的重组抗体,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才能释放到细胞外 D. 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能有效降低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显示将人的造血干细胞等移植至超免疫缺陷鼠,移植后的老鼠在抗原的刺激后,分离出人B细胞发现可以产生抗体。‎ ‎【详解】A、根据图示,人B细胞超免疫缺陷鼠体内受到抗原刺激会增殖分化产生抗体,A正确;‎ B、人抗体基因克隆前需要进行多次筛选和检测,B正确;‎ C、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是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出细胞,不需要载体蛋白,C错误;‎ D、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能有效降低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 ‎ ‎13.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DNA会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在原始生殖细胞和癌细胞中有一定量的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25 -‎ A. 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可抑制癌细胞增殖 B. 端粒酶作用的实质是催化转录过程 C. 人体除了生殖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不含端粒酶基因 D. 染色体DNA缩短可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而促使细胞衰老 ‎【答案】AD ‎【解析】‎ ‎【分析】‎ 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进而细胞逐渐衰老。‎ ‎【详解】A、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可抑制DNA末端重新加长,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A正确;‎ B、端粒酶作用的实质是催化逆转录过程,从而实现DNA的延长,B错误;‎ C、由分化的不变性可知,人体除了生殖细胞以外,其他细胞中也含有端粒酶基因,C错误;‎ D、染色体DNA缩短可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因而能促使细胞衰老,D正确。‎ 故选AD。‎ ‎14.核基因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当人体细胞DNA受损时,p53基因被激活,通过下图所示途径修复受损DNA,从而保持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DNA损伤为双链断裂,则修复时所需要的酶是DNA聚合酶 - 25 -‎ B. 图中过程①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核和核糖体 C. 启动p21基因表达的目的是抑制细胞分裂 D IncRNA通过促进①合成大量p53蛋白,加快修复DNA损伤并阻止DNA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当某些因素导致人体细胞DNA受损时,p53基因被激活,通过①过程控制合成的p53蛋白,其作用途径有:(1)p53蛋白通过结合某DNA片段调控某DNA片段合成IncRNA,进而促进过程①使其合成更多的P53蛋白;(2)p53蛋白通过启动P21基因的表达阻止DNA的复制;(3)p53的蛋白可启动修复酶系统修复损伤的DNA。‎ ‎【详解】A、DNA聚合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子链DNA,如果DNA分子双链断裂,不能利用DNA聚合酶修复,A错误;‎ B、过程①是p53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其场所在细胞核和核糖体,B正确;‎ C、启动p21基因表达生成p21蛋白可以阻止DNA复制,进而抑制细胞分裂,C正确;‎ D、结合图解和分析,IncRNA通过促进①合成大量p53蛋白,加快修复DNA损伤并阻止DNA复制,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中信息:1、图中①是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图中正反馈的意义是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p53蛋白,以加快损伤DNA的修复并阻止DNA的复制。2、启动P 21基因表达的意义是阻止受损DNA的复制,阻断错误遗传信息的传递。‎ ‎15.人类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下图是Ⅰ型、Ⅱ型两种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25 -‎ A. 图中①表示的物质是胰岛素,正常人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 B. 图中②表示的结构是葡萄糖载体,有助于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 C. I型糖尿病造成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功能异常,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 D. II型糖尿病造成的原因是葡萄糖载体受损,不能识别利用葡萄糖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胰岛素,②表示葡萄糖载体;由于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异常,而导致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是由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所以在临床中Ⅱ型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详解】A、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所以正常人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A正确;‎ B、②表示葡萄糖载体,有助于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B正确;‎ C、I型糖尿病造成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功能异常,导致合成分泌胰岛素异常,C正确;‎ D、II型糖尿病造成的原因是接受胰岛素的受体不足,D错误。‎ 故选ABC。‎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结合图解分析出两种糖尿病产生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16.取相同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同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观察并记录其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25 -‎ A. 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往往是种群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 单独培养时,这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都呈“J”型增长 C. 从实验结果来看,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 混合培养14天后大草履虫全部死亡,说明双小核草履虫分泌毒素杀死大草履虫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时,它们的种群数量都呈现S型曲线;而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增加,而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 ‎【详解】A、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A正确;‎ B、单独培养时由于空间资源有限,所以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成“S”型增长,B错误;‎ C、两种草履虫食性相似,属于竞争关系,另外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获胜,C正确;‎ D、混合培养14天后大草履虫全部死亡,但不能确定双小核草履虫是否分泌毒素,D错误。‎ 故选BD。‎ ‎17.下面是畜牧业生产上培育某种优良种牛的两种方法。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激素处理B牛和G牛的目的是使其超数排卵 B. 一般采用培养法对A牛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 C. 克隆牛F和试管牛E都具有双亲的优良基因 D. 方法I和方法II均用到的生物技术有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 - 25 -‎ ‎【答案】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畜牧业生产上培育某种优良种牛的两种方法,方法Ⅰ是采用体外受精技术获得试管牛E的过程,因此试管牛E属于有性生殖产物;方法Ⅱ是采用核移植技术获得克隆牛F的过程,因此克隆牛F属于无性生殖产物。‎ ‎【详解】A、用促性腺激素处理B和G牛可以促进其超数排卵,A正确;‎ B、对于牛、羊等家畜的精子常采用化学诱导法,B错误;‎ C、克隆牛F是经核移植技术形成的,其主要性状与C牛相同,C错误;‎ D、方法I和方法II均用到的生物技术有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D正确。‎ 故选BC。‎ 三、非选择题: ‎ ‎18.土壤类型和氮肥的施用量均会影响蚕豆的产量。通过适当的措施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同时保证蚕豆高产是蚕豆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此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中涉及的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适当增施氮肥能促进蚕豆增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氮肥施用量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土壤有利于提高蚕豆产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种土壤条件下,氮肥施用量超过240kg/hm2情况下,蚕豆产量反而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以上信息说出农业生产中提高产量可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氮是组成叶绿素和各种酶的元素,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2). 透气性 (3). 透气性土壤有利于根部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为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离子提供能量 (4). 施用氮肥过多会造成根部土壤溶液浓度过大,影响蚕豆对水的吸收 (5). ‎ - 25 -‎ 中耕松土、合埋施肥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的类型和氮肥的施用量,因变量为单株子粒的产量。曲线显示:相同土壤条件下,单株子粒产量随氮肥的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施用量为240kg/hm2时产单株子粒产量最大,氮肥施用量大于240kg/hm2时,单株子粒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同氮肥施用量条件下,透气性土壤的单株子粒产量大于非透气性土壤。‎ ‎【详解】(1)氮元素是绿色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叶绿素合成需要氮元素,施加适量氮肥可以提高叶绿素含量,使光合作用增强;氮是酶合成的必需元素,施加适量氮肥有利于参与光合作用的酶的合成。氮是蛋白质合成的必需元素,施加适量氮肥有利于子粒中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产量。‎ ‎(2)据图分析,氮肥施用量相同时,透气性土壤单株子粒产量高于非透气性土壤,说明透气性土壤有利于提高蚕豆产量。因为植物吸收氮肥的方式主要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透气性土壤有利于根部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为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离子提供能量。‎ ‎(3)氮肥施用量超过240kg/hm2情况下,蚕豆产量反而下降,原因是氮肥施用量较高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较大,蚕豆根部细胞液的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差减小,影响蚕豆对水的吸收。‎ ‎(4)据图分析,相同土壤条件下,单株子粒产量随一定氮肥的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氮肥施用量条件下,透气性土壤的单株子粒产量大于非透气性土壤,所以农业生产上可采用合理施肥、中耕松土(提高土壤含氧量)来提高产量。‎ ‎【点睛】本题通过探究土壤类型和氮肥施用量对蚕豆单株子粒产量的影响实验,考查对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实验中变量的判断、对结果的分析能力。‎ ‎19.柑橘的果皮色泽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相关基因用A、a,B、b,C、c等表示),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表现为红色,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不含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黄色,其余表现为橙色。现有三株柑橘进行如下甲、乙两组杂交实验。‎ 实验一: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6∶1‎ 实验二:橙色×红色→红色∶橙色∶黄色=3∶12∶1‎ 据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柑橘的果皮色泽受______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实验一子代红色果皮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 25 -‎ ‎(2)实验二中,橙色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_种,子代红色果皮的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型。若实验二中橙色亲本的基因型已确定,则橙色子代有______种基因型。‎ ‎(3)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R酶)催化CO2与RuBP(C5)结合,生成2分子C3。已知R酶是由S、L基因控制合成的,原核生物蓝藻(蓝细菌)R酶的活性高于高等植物。如何利用这一信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含高活性R酶的柑橘,以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请简述实验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 (2). AaBbCc (3). 3 (4). 红色∶橙色∶黄色=45∶50∶1 (5). 9 (6). 获取蓝藻的S、L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蓝藻的S、L基因导入去除了S、L基因的柑橘体细胞;目的基因(蓝藻S、L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从而筛选出含高活性R酶的柑橘。‎ ‎【解析】‎ ‎【分析】‎ 由于黄色是隐性纯合子,根据甲中测交后代红色∶橙色∶黄色=1∶6∶1,推测该性状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故红色的基因型为A_B_C_,黄色的基因型为:aabbcc,橙色可能的基因型为:A_B_cc,aabbC_,A_bbcc,aaB_cc,A_bbC_,aaB_C_等。‎ ‎【详解】(1)根据分析,橘皮色泽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实验一种亲代黄色基因型是aabbcc,红色基因型AaBbCc,因此子代红色果皮基因型AaBbCc。‎ ‎(2)实验二中橙色×红色的子代表现为红色∶橙色∶黄色=3∶12∶1,由于子代出现了黄色(aabbcc),因此亲代红色基因型AaBbCc,而子代表现为9∶3∶3∶1的变式,且红色的比例只有3/16=1/2×1/2×3/4,所以橙色其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共3种基因型;‎ 假设橙色亲本基因型是aabbCc,当其和红色AaBbCc杂交时,子代红色基因型及比例1/3AaBbCC,2/3AaBbCc当其自交子代红色的比例为1/3×9/16+2/3×27/64=45/96,黄色aabbcc的比例为2/3×1/64=1/96,橙色的比例为1-45/96-1/96=50/96,所以红色∶橙色∶黄色=45∶50∶1;‎ 假设橙色基因型是aabbCc,红色AaBbCc,则子代中基因型2×2×3=12种,红色基因型有2种,黄色基因型有1种,则橙色基因型有12-2-1=9种。‎ ‎(3)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含高活性R酶的柑橘,按照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设计实验:获取蓝藻的S、L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蓝藻的S、L基因导入去除了S、L基因的柑橘体细胞;目的基因(蓝藻S、L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从而筛选出含高活性R酶的柑橘。‎ ‎【点睛】‎ - 25 -‎ 本题重点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考生需要分析出橙色、红色和黄色的基因型,结合9∶3∶3∶1的比例进行分析和计算,识记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 ‎20.赤霉素广泛分布于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光敏色素(接收光信号的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器官中。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的突变体、光敏色素B的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光照条件下培养8天后,测量幼苗地上部分高度和主根长度,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请分析回答:‎ ‎(1)研究人员将种子播种在固体培养基上,而不是播种在培养液中,其原因是固体培养基能为种子萌发提供____________,同时有利于幼苗扎根。水稻幼苗中赤霉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 ‎(2)据图一分析,光照条件下,PAC处理对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而光敏色素__________(选填“A”或“B”)突变体传递的光信号减弱了PAC的该效果。‎ ‎(3)据图二分析,PAC浓度分别为10-7、10-5时对野生型水稻幼苗主根生长分别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PAC处理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业生产中常用赤霉素进行稻谷浸种,利用是其____________的作用。赤霉素在绿叶菜、根菜、果菜类等蔬菜生产中应用广泛。据题目信息分析,使用赤霉素应该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充足氧气(空气) (2). 幼根和幼芽 (3). 抑制 (4). B (5). 促进 (6). 促进 (7). 浓度较低(10-5、l0-6、10-7)时促进生根生长,浓度较高(10-4)时抑制主根生长 (8). 促进种子萌发 (9). 合理控制赤霉索浓度(适量使用)‎ ‎【解析】‎ ‎【分析】‎ - 25 -‎ PAC抑制赤霉素的合成。分析曲线图可知:自变量为PAC浓度和水稻种类,因变量是幼苗地上部分和主根的相对长度。图一中随着PAC浓度的增加地方部分生长长度减少,而光敏色素B的突变体的水稻种子相对生长较快,而图2中,随着PAC浓度的增加,对根的生长促进作用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表现为抑制作用。‎ ‎【详解】(1)相对于培养液,固体培养基可以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氧气;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在幼根和幼芽。‎ ‎(2)从图一看出,随着PAC浓度的增加,植物地上部分生长长度逐渐减小,所以对其有抑制作用;光敏色素B的下降程度小,所以减弱了PAC的作用。‎ ‎(3)PAC浓度分别为10-7和10-5时根的生长长度比PAC浓度为0时长,说明都是起促进作用;而浓度更高时根的生长长度比PAC浓度为0时短,说明起抑制作用,因此浓度较低(10-5、l0-6、10-7)时促进生根生长,浓度较高(10-4)时抑制主根生长。‎ ‎(4)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根据题目信息,使用赤霉素需要合理控制赤霉索的浓度。‎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左、右图曲线的变化趋势,与PAC浓度为零的对照组相比,明辨三种水稻地上部分和主根的相对长度,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21.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部分酵母菌破碎,并做差速离心处理,再将只含有酵母菌线粒体的沉淀物分别放入Ⅰ、Ⅱ、Ⅲ三只试管中,分别进行如下操作。请回答:‎ 组别 加入物质 氧的消耗量 Ⅰ 丙酮酸 较大 Ⅱ 葡萄糖 几乎为零 Ⅲ 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 较大 ‎(1)根据以上实验简述有氧呼吸过程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 ‎(2)Ⅰ试管中加入2,4-二硝基苯酚(DNP),DNP对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氧结合形成水的过程没有影响,但会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的形式耗散,则DNP会影响_________的合成。Ⅲ号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甲烯蓝溶液(甲烯蓝氧化态为蓝色,被还原后为无色),试管中液体呈蓝色,液体表面覆盖适量的石蜡油,37℃保温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蓝色变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25 -‎ ‎)用酵母菌生产果酒过程中,如发酵罐密闭性不好,酒会变酸并且发酵液表面会形成一层菌膜,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呈缺氧、酸性,但不影响发酵的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葡萄糖→丙酮酸→CO2 (2). ATP (3). 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能使甲烯蓝被还原 (4). 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 (5). 缺氧、酸性条件下,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它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场所: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2O彻底分解为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场所: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产生H2O,释放大量能量,场所:线粒体内膜。‎ 酵母菌无氧呼吸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场所: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精和CO2,不释放能量,场所:细胞质基质。‎ ‎【详解】(1)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在被分解为CO2,所以其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葡萄糖→丙酮酸→CO2。‎ ‎(2)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少部分储存于ATP中,因此加入DNP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的形式耗散,则会影响ATP的合成;在液体表面覆盖适量的石蜡油则形成无氧的环境,导致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能使甲烯蓝被还原生成浅色物质。‎ ‎(3)果酒的制作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如果发酵罐密闭性不好,则会形成有氧的环境造成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菌膜;在酸性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它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掌握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条件。解答(2)时需要结合DNP的作用进行分析。‎ ‎22.2018年5月,山东省发布了《关于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相关区域和部门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的总体部署,努力将泰山大生态带打造成“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生命共同体。某河流的中下游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近几年随着生态治理力度的加大,该河段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 25 -‎ ‎(1)河流群落的_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河流群落的重要特征。当河流遭到严重污染时,会导致某些鱼类等种群不断减少甚至消失,使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明显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该河流中下游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水质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N和P元素引起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从绿色的河水中取样,并进行如下处理:‎ A.静置4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3次。‎ B.再加水至1000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C.在甲烧杯中加0.3g洗衣粉(含P);在乙烧杯中______________;在丙烧杯中加0.15g洗衣粉和0.15g尿素;丁烧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天,取得水样。‎ 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A步骤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改善环境,现采用人工生物浮床技术,在浮床上种植的水生植物能抑制浮游藻类生长,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水生植物能抑制浮游藻类生长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 (1). 物种组成 (2). 生物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3). 加0.3g尿素 (4). 不加任何物质(注意这两空可互换答题位置) (5). 除去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6). 丙 (7). 藻类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N、P等含量丰富 (8). 水生植物能够有效阻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水生植物与藻类争夺水体中的N、P等物质,使得藻类吸收的营养物质减少;有些植物能够分泌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 ‎【解析】‎ ‎【分析】‎ 实验的自变量为氮和磷,可设置不含氮也不含磷、既含氮又含磷、含氮不含磷、含磷不含氮四种处理;在进行实验前,应清除水中的氮和磷。N、P都是蓝藻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同时含有氮和磷的培养基液中藻类生长得最好。‎ ‎【详解】(1‎ - 25 -‎ ‎)区分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该河流受到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所以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2)C、实验目的是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N和P元素引起的,所以自变量是是是否含有N和P;乙烧杯中加入0.3g含尿素(含氮),丙烧杯中加0.15g洗衣粉和0.15g尿素,丁烧杯作为对照不加任何物质。‎ ‎①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蒸馏水,重复3次,目的是除去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丙,因为藻类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N、P等含量丰富。‎ ‎(3)水生植物能够有效阻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水生植物与藻类争夺水体中的N、P等物质,使得藻类吸收的营养物质减少;有些植物能够分泌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所以水生植物能够抑制藻类生长。‎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实验设计的知识,考生需要分析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进行解答。‎ ‎23.目前,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疫苗、核酸疫苗等多种类型的新冠病毒疫苗都在研发当中。新冠病毒表面的S蛋白是主要的病毒抗原,一男子与新冠肺炎患者有接触史,在进行医学隔离期间,检查发现该男子血清中有相应的抗S蛋白抗体出现。某研究小组研制重组蛋白疫苗的简要操作流程如下。请分析回答:‎ ‎(1)疫苗研制实验步骤②构建重组表达载体A和重组表达载体B必须使用DNA连接酶,该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不进行步骤②而将S蛋白基因直接导入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得到表达的S蛋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检验步骤⑥所表达的S蛋白是否具有病毒S蛋白的抗原特性,可进行相关实验检测,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④的大量生产,需对导入表达载体A的大肠杆菌进行筛选和纯化培养。如图是纯化过程中一个平板的菌落分布,该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_________________。‎ - 25 -‎ ‎(4)注射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途径,但是并不意味着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将来不会成为新冠肺炎患者。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载体和S蛋白基因连接起来 (2). S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不能稳定存在和复制,也不能转录和翻译 (3). 用⑥所表达的S蛋白与新冠肺炎康复病人血清进行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实验 (4). 稀释涂布平板法 (5). 涂布不均匀 (6). 新冠病毒发生变异,使原来的疫苗失去作用;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在体内存活时间有限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复制原点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 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是采用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 mRNA杂交。‎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 蛋白质,用相应的 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详解】(1)DNA连接酶可以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载体和S蛋白基因连接起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直接将目的基因倒入大肠杆菌中,由于S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不能稳定存在和复制,也不能转录和翻译,所以不能得到S蛋白。‎ ‎(2)检验S蛋白是否具有病毒S - 25 -‎ 蛋白的抗原特性,可以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设计实验:用⑥所表达的S蛋白与新冠肺炎康复病人血清进行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实验。‎ ‎(3)图中接种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平板上,菌落分布不均匀可能的原因是涂布不均匀。‎ ‎(4)由于新冠病毒发生变异,使原来的疫苗失去作用;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在体内存活时间有限,所以接种了疫苗的人有可能成为患者。‎ ‎【点睛】本题考查重组蛋白疫苗的知识,其实质还是考查基因工程的知识,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进行解答。‎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