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 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 25 -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和难题。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 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 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 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关键原则和方向,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 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 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有些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 25 -
C. 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D.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
A项“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无中生有,原文只有第二段表述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可知,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用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理念,所以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B项“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扩大概念范围。依据原文第二段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此处扩大了范围。
C项,缩小概念范围,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资源的范围缩小了。该项对应的答题区域是第三段“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可以看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除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外,还应包括“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
D项,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 25 -
C项“本文重在论述……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错,只有第五段花了一段较短的文字论述了一下,另外,“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注意仔细阅读文章,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本题:
D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这一理想终将……”原文并没有这么肯定,依据原文最后一段“一定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故选D。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的最早提出者美国的IBM公司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六个核心系统如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组成。这些系统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所以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摘编自科普中国网“智慧城市”条目)
材料二:
11月17日,2017亚太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启幕,论坛云集众多国内外领先智慧城市的政府代表及领袖,还有智慧城市领军企业的学者、精英,共同探讨智慧城市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应对智慧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同行以及观众打开思路,开拓视野。华为、中电科、平安科技、国民技术等众多智慧城市领域领军企业前来参展,还带来了各自的智慧解决方案和新近成果。
- 25 -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晓波在致词时指出,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方面不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典型载体和落实四化同步的范例。
程晓波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自己很高兴见到中国智慧城市已经从最初的起跑、跟跑发展到当前的并跑阶段,到未来可能会实现领跑和超越。
程晓波表示,尽管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步伐非常快,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挑战。发展政策相对滞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网络安全隐患突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还要提高。既要体现政府的智能作用,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评估过程中,更多地调动大众参与积极性,还要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体制活力,引入社会资本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通过移动互联的技术应用来突破瓶颈,为大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服务,让大众体会到智慧城市带来的现实获得感。如何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程晓波开出了几个药方。
(摘编自《程晓波: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从“跟跑”发展到“并跑”阶段》)
材料三:
本届(2016)智慧城市评估体系共有六大类一级指标,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人群及保障体系。根据一级指标得分率情况来看,“保障体系”得分最高,整体情况普遍良好;“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两类指标的得分率都在40%以上,表明大部分城市的建设水平相对较好;而“智慧经济”与“智慧民生”两类指标得分情况明显偏低,说明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在该方面的建设还有明显不足,需要建设者们深入了解群众生活的真需求和期待,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而通过对201个样本城市的行政区划对比,可见华东与华南地区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分数,并且其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四个地域成绩较为相近,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西北地区总体得分最低,需要加强开发。
(摘编自科学网《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发布》)
材料四:
- 25 -
(数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4. 下列不属于“智慧城市”的概念的一项是
A. 智慧城市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
B. 智慧城市是新的城市形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相融合的产物。
C. 智慧城市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体现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
D. 智慧城市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公众能分享其建设成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字化转型大潮带来全球智慧城市竞赛,为应对竞赛,我国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发展到并跑阶段,未来必定实现领跑和超越。
B. 智慧城市实质是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主要对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六个核心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实现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C. 据有关方面预计2017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6.0万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4.64%,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18.7万亿元。
D. 依据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数据,华东华南平均得分要高于全国,西北得分最低,可见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与当地经济有关。
6. “如何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程晓波还开出了药方”,请结合材料二,给出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
【答案】4. D 5. A
6. (1)需要政策支持和实现顶层设计。(2)激发体制活力和调动大众参与。(3)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应用突破瓶颈和深化技术创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概念的把握要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D项,“智慧城市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公众能分享其建设成果”,这句话表达的是创建“智慧城市”的目的,不属于“智慧城市”的概念。
故选D。
【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未来必定实现领跑和超越”分析错误,表述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在未来有望实现领跑和超越”。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实用类文本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见解。
给出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可以结合“发展政策相对滞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网络安全隐患突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还有待提高”“既要体现政府的智能作用,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评估过程中,更多地调动大众参与积极性,还要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体制活力,引入社会资本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应用来突破瓶颈,为大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服务,让大众体会到智慧城市带来的现实获得感”概括得出。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答题要点:
首先大致介绍将要探究的问题存有哪些“疑”哪些“难”,其次用简洁的语言表明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的意义,再次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大致看法或观点并以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探究的路径和凭据,最后在展示探究过程时努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并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地与现在探究的问题建立联系,然后按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顺序逐条展示对探究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从而证明自己探究的看法或观点,最后用一个:简练的结束语再一次申明自己的见解或认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下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口的红灯笼
李忠元
漆黑的巷口突然多了一盏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树上,虽然并不怎么明亮,可有了灯笼照亮,经过巷口的夜归人,步履变得轻松了许多,他们能够看清脚下,轻而易举地找到家门。
- 25 -
搞此善举的是谁呢?挂灯笼的树下,只坐着个表情漠然、抱着竹竿的盲人。难道灯笼的主人真的是这个看不见路的老人吗?
总是夜归的心理医生李闯心里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他开始留心起这件事,终于找到了答案。
挂灯笼的人果然是那个盲人!每天天一擦黑,盲人就有些急切地一只手执竹竿探路,另一只手提着那盏红灯笼从那间低矮的平房里步履蹒跚地走出来,来到那个巷口,费力地将大红灯笼高高地举起,挂在树上旁逸斜出的一个丫杈上,就慢慢坐下来,面向前方,把自己定格成一个翘首期盼的雕像。
李闯很好奇,慢步走过去,轻轻地开口问:“老伯,您每天在这里坐着,是在等什么人吗?”
老人听有人说话,先是一愣,下意识地耸耸肩膀,抱紧了那支竹竿,答道:“是啊,我是在等孙子啊!他放了学就会回来了……”老人说话时,并没有回头,依旧表情漠然地“望”着远方,好像怕因自己一时疏忽,丢了什么东西一样。
老人还说他的孙子是个乖巧的孩子,很听话,在附近的盲人学校念书,成绩好得不得了,将来一定是个高材生!说这话时,老人的脸上没了冷漠,换而代之的是一脸骄傲。
李闯以为自己找到答案了,没了疑问,就撇下了老人,去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有一天,李闯回来得更晚,却看到了让他费解的一幕: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晚归,抽出手里早已预备好的小竹竿,交到老人手里,而后被牵引着,有意深一脚浅一脚地拐进小巷,进了那间低矮的平房。
这个就是老人的孙子吗?怎么看怎么也不像啊!李闯停下来,想一探究竟。
不一会儿,那个青年却再次钻出平房。李闯很生气地质问道:“你这人怎么这样,每天晚上折腾一个双目失明的老瞎子,还有没有一点人道了?”
那人被李闯这么一问,竟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起先是抽抽搭搭,继而掩饰不住地大声哭起来。
李闯不知所措,刚要说什么,那人却转身要给李闯跪下,他一边抽搭,还一边乞求李闯,说:“大哥,您千万保守秘密啊!那个老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我的父亲,他的精神暂时出现了一点问题……”
李闯耐心地倾听,真的听到了故事里去了。
- 25 -
原来,一个月前,巷子口修路,本来还很宽的路面,却不知为何今年突然瘦身了。老人的孙子在离巷子口不远的盲人学校念书,孩子虽然看不见路,可自己却非常自立、自强,上下学都不用人接送,一连上了五年都没什么差错,可这次修路,却不知为何把路修窄了,青年贪黑起早忙着在外面打工养家糊口,忘了交代孩子,没想到儿子放学了,从学校到巷口 40 米的距离,他还是照旧走了 90 步就拐弯了,拐弯撞树上也好,可偏偏市政在那里又新修了一个马葫芦,当天马葫芦盖偏偏让人偷走了,孩子冲上马路牙子,就掉了下去,当时天黑还下着雨,马葫芦里积满了水,刚一入水孩子还将那支小竹竿举过头顶晃动,企图引起路人的注意,可巷口太黑了,没人发现晃动的竹竿,孩子挣扎了半天,终于溺水身亡……
青年说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
此时,李闯的眼里也涌出了泪水,但他还是强忍着,继续听着这个让人无比痛心,又异常令人感动的故事——
孩子的爷爷接到邻居报信,当即就昏了过去,等老人醒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魔怔了一样,每天天一擦黑,他就点上灯笼,吃力地摸到巷子口,把灯笼挂在树上,坐下来,慢慢等孙子放学,直到青年下班回来,悄无声息地扮演孙子角色,让他牵着回到家里,他老人家才能安心地上床睡觉……
青年最后哭着说:“大哥,老人都这把年纪了,我能装装孙子,也算是尽孝了吧!”
李闯很受感动,在李闯的劝说下,青年把老人搀到了他的心理工作室,经过李闯一段时间认真细致的心理疏导,老人的病终于痊愈了。
老人再也不去那个巷口守夜了,可那个没有路灯的巷口,还是每晚都挂着一盏大红灯笼,风雨不误。那是盲人老伯坚持要挂的。他说:“有了这盏大红灯笼,那些走夜路的人才不会像孙子一样迷失方向!”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三段中“心理医生”交代了李闯的职业。这处交代很重要,它为下文李闯为盲人爷爷疏导心理埋下了伏笔,这样设置体现了故事情节的合理性。
B. 第四段中“步履蹒跚”“费力”“慢慢坐下来”这些用语完全符合一个老年盲人行动不便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和细致的观察力。
C. “马葫芦盖偏偏让人偷走了”是老人孙子丧命的直接原因,这表现了作者对偷盗行为的强烈谴责,也表现了我国在基础设施管理方面的严重欠缺。
D.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小说在叙述时最大特点的是避免平铺直叙,让行文不单调,为此它采取了设置悬念、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插叙等方式。
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李闯这个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9. “巷口红灯笼”是本文的题目,在开头、结尾和行文中多处出现,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7. C 8. ①李闯
- 25 -
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人物。②通过李闯的见闻展现整个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③他是小说主题的呈现者,李闯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治愈了老人的心理疾病,进一步突显文章的中心,体现了作者所弘扬的“真、善、美”的主题。④他和小说中的其他人互相衬托,共同构成了一幅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美景。
9. ①作为标题,它起到了吸引读者的良好效果。②它出现在首段和尾段,使文章结构严谨,开合有致。③在文中它是抒情的载体。它承载了一个爷爷对孙子的思念、关怀、爱护之情,也承载了一个陌生人对其他陌生人的关爱之情。④在它的身上呈现了小说主题的深广性,从对孙子的小爱到对大众的大爱,这盏灯笼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这表现了作者对偷盗行为的强烈谴责,也表现了我国在基础设施管理方面的严重欠缺”分析错误,“马葫芦盖偏偏让人偷走了”是老人孙子丧命的直接原因,这也是一件偶然事故。但作者写作此文主要是被“装孙子”青年的“孝心”所打动,表达对这位青年行为的理解和赞美。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次要人物在文中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使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能够构成主要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次要人物有时也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①李闯是全文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他见证了行为怪异的盲人老人,以及老人儿子“装孙子”的行为,还参与了故事情节,为盲人老人治好了心理疾病。
②李闯是小说主题的呈现者,他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质问盲人儿子,当得知真相后,为老人儿子的行为所感动,主动要求医治老人的心理疾病。进一步突显文章的中心,体现了作者所弘扬的“真、善、美”的主题。
③李闯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相互衬托。除了盲人老人儿子的“孝心”行为令人感动外,还有爷爷对孙子的思念、关怀和爱护。生活中虽然有人偷窨井盖(马葫芦盖),也有像李闯这样既热心又有正义感的人在。这些人物互相衬托,共同构成了一幅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美景。
【9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内涵的能力。探究小说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小说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探究标题主要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几个方面作答。
“巷口的红灯笼”这一标题在小说中多处出现,具有丰富的意蕴:
①从与读者关系角度:“红灯笼”有一种喜庆的色彩,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良好效果。
②从结构角度:“巷口的红灯笼”这一标题,出现在首段和尾段,使文章结构严谨,开合有致。
③从内容角度:“红灯笼”是为了照亮道路的,爷爷在孙子死后,为了能让其他人夜晚能看到路,坚持每天一到傍晚就去挂灯笼。承载了一个爷爷对孙子的思念、关怀、爱护之情,也承载了一个陌生人对其他陌生人的关爱之情。
④从主题的角度:爷爷爱孙子,思念孙子,这是亲情之间的爱,是小爱。孙子出事后,他却坚持每天去挂灯笼,为了其他人在夜晚走路的安全,这是大爱。在它的身上呈现了小说主题的深广性,从对孙子的小爱到对大众的大爱,这盏灯笼便有了象征意义,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点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丛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
- 25 -
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且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骏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邮滕灌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如刘邦被称为汉高祖、李渊被称为唐高祖。
B.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
C. 禁中,表示禁令所及范围之内,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有此称。
D. “陛下”,陛,原指帝王的宫殿。“陛下”后来变成了尊称帝王的称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出身低微,以杀狗为生,当初和高祖在丰县起兵,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跟从沛公攻打沛县、胡陵、方与。
B.
- 25 -
樊哙有勇有谋。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威胁沛公安全时,樊哙毅然闯入军帐,面对项羽慷慨陈词,明为责备项羽,实则为沛公开解。
C. 樊哙生性豪爽。在项羽帐中,大口喝酒,生食猪腿,不仅没有被项羽治罪,反而赢得了项羽的称赞。
D. 樊哙胆识不凡,衷心为君。高祖一度病重,不肯见人,樊哙率众闯入,以赵高作乱之事警示高祖。高祖一笑而起。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沛公带一百多骑兵(或“沛公使一百多骑兵跟从他”)(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2)这一天若不是(如果没有)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危险了(完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从文中来看,这段话是说“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高祖”“人”“禁中”“户者”“群臣”“哙”“大臣”“之”“上”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恶”意思是“厌恶”“讨厌”,此处是说高祖讨厌见人,“见人”属于动宾短语做“恶”的宾语,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上”意思是“皇上”,是“独枕……”的主语,且前一句中,“随”是动词,主语是“大臣”,宾语是“之”,主谓宾俱全,应在“之”和“上”之间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陛,原指帝王的宫殿”错误,“陛”应该指殿前的台阶。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当初和高祖在丰县起兵,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错误,时间和事件不一致,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由此可知,刘邦称沛公,樊哙为舍人,是在攻下沛县之后。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从”,动词使动,使……跟从,或“率领”;“骑”,骑兵;“因”,介词,通过;“面见”,当面拜见,“面”,名词做状语;“谢”,谢罪。第二句中,“是日”,这一天;“微”,(如果)没有;“诮让”,责备;“几”,几乎;“殆”,危险。
- 25 -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哈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哈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成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信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 25 -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①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
[注]①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南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宜城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 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
C. 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
D. 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15. 两道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②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
- 25 -
项,“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错误,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意象的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文中“月”这一意象的作用,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其在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第一首“秋月城头过” 写秋月从城头经过,结合上文“谁忍卧”可知是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以景结情,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第二首“识是谢公诗酒人”。由“识”可见是“拟人”手法,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写出既崔大夫的高雅,结合前面的“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可知此句借“月”又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___ ,_____。
(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种情况可以用《出师表》中 “_____, ____”来形容。
(3)《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受任于败军之际 (4). 奉命于危难之间 (5). 盈虚者如彼 (6). 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嫉、谣、诼、盈。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语言文字运用
- 2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的争夺也许是当今最为激烈的一类文化资源的争夺了。比如赤壁,比如隆中,比如女娲故里、伏羲故里、黄帝故里,都有若干地方互相争抢、各不退让,但参与争夺的毕竟还是少数,毕竟只是关联密切的地方才有争夺的资格。桃源则不同,她本来就是陶翁的想象,陶翁的梦,大江南北,相似于桃源景致的所在不知有多少,( )陶翁足迹停留的地方 当仁不让,就是陶渊明做梦也未曾梦到的所在,照样可以“传说”、可以有“民间故事”证明其“正宗”地位。不要说早已目迷五色、心陷物欲的现代人,即便起陶翁于地下,怕也是难以辨识真伪的。
凭心而论,这些 难以计数的“桃源”,与陶翁笔下实在是极为相似,一样的林,一样的水,一样的洞,一样的别有洞天。无林的栽上了林,缺水的引来了水,不是洞天深处别有天的,可以开一段曲里拐弯的洞、布一出豁然开朗的景,现代的仿真术,还有什么不能造出来呢?但造得了“形”,“神”却是造不出来的,那深层的 是造不出来的。
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寻觅桃源的所有人,都像那个武陵渔人,注定再也不得而入桃源之门。渔人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真正的桃源是永远找不到的,正因为找不到,才会有《桃花源记》那样的 正因为找不到,桃源才会有那无尽的永恒的魅力。对于每个寻觅桃源的人来说,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何必苦苦追寻呢?当静夜来临的时节,当晨曦初吐的时候,请安顿好你的心,静静咀嚼桃源的滋味。转过身,离开仿真的茅舍、土屋、田畴,离开作秀的“农夫”、“黄发”、“垂髫”,重新走入曲曲弯弯的山洞、走向回程。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谁不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呢?
B. 谁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呢?
C. 谁都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
D. 谁不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固然 形形色色 内容 神来之笔
B. 固然 林林总总 内涵 神来之笔
C. 纵然 林林总总 内容 生花妙笔
D. 纵然 形形色色 内涵 生花妙笔
19.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25 -
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
B. 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门而入桃源。
C. 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寻觅桃源的所有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而入桃源之门。
D. 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寻觅桃源的所有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而入之门。
【答案】17. A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从空格的上文可以看出,“大江南北,相似于桃源景致”很多,从空格的下文可以看出,除了陶瓮真正到过的地方,还有很多凭借想象、传说,也都亮起了桃源的照牌。字里行间,对这一现象含有批评之意。谁都可以亮出桃源这块招牌。通过比较,A项的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最强烈,也最恰当。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纵然”,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纵使。语境中,下文有“就是……”表示语意的转折,应选“固然”。
第二空,“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众多。“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语境下文有“难以计数的‘桃源’”,侧重于数量多,不是种类多。应选“林林总总”。
第三空,“内容”,指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从语境下文“造不出来”来看,应选“内涵”。
- 25 -
第四空,“神来之笔”,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生花妙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语境中有“才会有《桃花源记》那样的……”可见,针对一篇文章而言,应选“神来之笔”。
分析可知,B项词语都很恰当。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划线句子存在两处错误,都是语序不当,一处是,“寻觅桃源的所有人”多次定语位置不当,应为“所有寻觅桃源的人”,排除CD两项。另一处是,“不得而入桃源之门”,应为“不得桃源之门而入”。排除B项。
故选A。
【点睛】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20.将下面一段话压缩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主张。(不超过22个字)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答案】文学作品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解析】
- 25 -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该语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是说“不反对倾向诗本身”,第二、三句是从不同文学作品方面论说“作品有倾向”,而第四句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谈倾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流露出来。显然第四句是本语段的中心句,第一、二、三句是关键句。因此,只将第四句抽取出来,压缩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然后将这个句子中的枝叶削掉就成功了。
21.二难推理,也称假言选言推理,它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作前提来推出结论。人们常常运用这种推理使对方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进而解决自己的难题。请阅读下面一则故事,在横线上补全二难推理的推断过程。
有一位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塔哥拉斯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成协议:毕业时先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但毕业后此君一直未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普罗塔哥拉斯无奈,只好将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罗塔哥拉斯提出以下二难推理:
如果①______,那么按照协议约定,②______;
如果③______,那么④______,⑤______。
总之,无论生的这场官司输还是赢,⑥___。
【答案】 (1). 学生打赢这场官司 (2). 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 (3). 学生这场官司败诉 (4). 按照法庭判决 (5). 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 (6). 他都应付清所欠的另一半学费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逻辑推理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题干已经提示“二难推理,也称假言选言推理,它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作前提来推出结论。人们常常运用这种推理使对方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进而解决自己的难题”,理解二难推理的逻辑思维。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推理。结合“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分析,如果学生打赢这场官司,那么按照协议约定,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学生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法庭裁决,也应该付出另一半的学费。得出的结论为都应付清所欠的另一半学费。如果人称为“老师”或“我”,则第①空不能写“赢”;同样情况下,第③空不能写“输”。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作一篇作文。
- 25 -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正真的家醅呢?
时光流逝,事实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题;(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例文】
再也没有
时光荏苒,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随着时间渐渐改变。指缝间,再也没有湿润的泥土,眼角旁,再也没有流不断的泪珠,心里面,再也没有你我的以往。
从前,你我不分彼此,在一起就是快乐的。我俩在花园里,把山茶花插在铁树上,接着就是一串“咯咯咯”的笑声;教室里,你我争夺一个小泥人,争得死去活来。那次郊游,大家兴高采烈,你却安静地走在一旁,像一个丑小鸭。我跑过来偷偷跟着你,吓唬你,想让原本内向的你和大家一起怪叫;我还给你讲笑话,想让原本与班级格格不入的你融入这个大家庭。唐突的举动总让你感到不安。
可惜现在,再也没有那些刺激,再也没有那种幼稚。
从前,我俩做什么事儿,心里都开着一朵花。从路边拣来枯叶,送给老师,心里就开心;现在,类似的经历已成过往。在操场上推推搡搡,叽叽嘎嘎的故事,现在,那些快乐不挂嘴上。当时的我们,完全不理会物质差异,丝毫没有攀比欲望。
可惜现在,再也没有那些喜悦,再也没有那种欢笑。
现在,我们身在两个班,只隔一条走廊,却几乎没有任何言语,你跨着你的单肩包,爱着你的张根硕;我拖着我的长裤腿,愁着我的数理化。你又像原来那样孤零零地走在前面,我又像从前那样傻兮兮地随波逐流。
现在怎么了?十年时光铸就的友情原来是易碎品?难道你的脑海里再也没有那些滑稽的日子,那些刻骨的怀念?
你变了,爱打扮,头发梳的光亮,穿上最新款的衬衫,光彩照人,人群中格外耀眼。
不再那么简单,那么单纯,沉浸在了自己的新世界,满足于青春的花红柳绿,不屑于与“老土”的我交谈。
- 25 -
也许你自己觉得已经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我反倒成了你心目中的丑小鸭。而我这里,曾经幼稚的自在的欢笑,成了藏在心底的纪念。
曾经的日子还能回来么?我在心中悄悄盼着,在走廊上静靜等着。
再也没有了幼稚的玩笑,再也没有尴尬的相遇,却有了一个无解的方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的命题作文。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1、命题的题面是“再也没有”。我们就要问,再也没有什么(这是写作的素材)?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没有?这个一定是原先有的,后来就没有了,从有到无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个原先有后来没有了的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这样的情形很多,那我们写什么呢?在前面的引导语中看到了蛛丝马迹:这种是像鲁迅回忆童年那样的感觉,是以前经历的,现在没有了,而心里很舍不得的,很珍贵的那些东西。这就给“再也没有”做了限定——是一种不可再造的回忆,是美好的回忆。看到了这一层,就会觉得和珍藏、回忆、纪念等等命题差不多了。
参考立意:
立意广泛,根据命题,可以写一些已经逝去的现象、人物等,主要是缅怀过去。可以写童年,童年趣事,童年的伙伴和故事;可以写友情,曾经要好的朋友难忘的时光;可以写亲情,逝去的亲人曾经关心我的日子;可以写老师,再也没有曾经的某位老师给我留下的独特记忆。可以从环保的角度看,曾经的蓝天白云,绿柳如茵,鱼戏清溪,如今都再也没有了等等。
参考素材:
1、比如,我昨天和爸爸妈妈去医院看病重的爷爷,很是心酸,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骑在爷爷脖子上……而现在,那时的光景再也没有了。
2、比如,我自幼在小镇(山村、乡下)长大,那里是我的童年摇篮,一草一木总关情。但是我现在来到城市(比如合肥、成都等)上学,高楼大厦,很想幼时家乡,可是回不去了。
3、比如,那天的夕阳,那天的晚霞,再也没有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逝者如斯夫!
4、比如,清明节上坟,对故去的亲人充满思念,可是其人既然过去,再也不会回来,正所谓“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你在里头,我在外头”。
- 25 -
5、比如,曾经的四世同堂,一大家子过年其乐融融。而今我们一家三口。冷冷清清,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行文结构:
本文适合于写成记叙文。在写法上可以使用“对比”,“曾经有的”详细写,“没有的”略写。要采取得当的结构,可以使用一条线索来写,而不是记一件事,更不能采取横式结构写三个方面的事情。还要注意,在内容上,要以昔日带今日,多写往昔的情境,少些现在失去的林林总总。如果你把失去一笔带过,笔墨都投放在失去以后的感觉,就写偏了。
【点睛】命题作文写作方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 25 -
- 25 -
相关文档
- 【语文】西藏拉萨市那曲二中2019-22021-06-036页
- 2018-2019学年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2021-06-0322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一上2021-06-0312页
- 【语文】北京市密云区2019-2020学2021-06-0325页
-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2021-06-0312页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316页
- 2019-2020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2021-06-039页
- 安徽省池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2021-06-0325页
-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31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2021-06-03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