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江苏卷五年考情导向
试卷 作者、出处 命题方向
2016 年 郭英德《成人不自在》
①分析结构层次;②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③分析
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5 年 熊秉明《罗丹的雕刻》
①分析结构层次;②筛选整合信息;③分析作者的
观点态度
2014 年 朱良志《乾坤草亭》
①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②分析结构层次;③理解
重要句子的含意
2013 年 [德]叔本华《论名声》
①概括内容要点;②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③分析
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2 年 [英]伍尔芙《笑的价值》
①概括文章主旨;②分析结构层次;③理解重要句
子的含意
考点一 分析结构层次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
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
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
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
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
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
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
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
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
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
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
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
意性的写法——“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
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
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
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
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
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
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
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
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
学
生
甲
第一层(第 1 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
不自在。第二层(第 2 段): 孙悟空拥有
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第三层(第 3
段):“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
能再有绝对的自由了。第四层(第 4 段):
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
正地长大成人。第五层(第 5 段): 说明
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
行的过程。第六层(第 6 段):人的一生
4 分
该生不会合并段意。第 2、3 段
为一层,阐述“不自在”的原
因,认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
绝对的自由;第 4、5 段为一层,
通过写“西天取经”经历磨难,
来揭示人的成长是一个修行的
过程。
(短板一:不会合并段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
佳位置。
学
生
乙
第一层(第 1 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
不自在。第二层(第 2、3 段): 孙悟空扰
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第三层(第 4、5 段): 孙悟空西天取经,
收心敛性。第四层(第 6 段):收束全文,
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
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4 分
该生分不清“论”与“述”,不
能准确概括层意。第二、三层,
只是陈述材料,分析事例,没有
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
(短板
二:分不清“论”与“述”,
不能准确概括层意)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全文共 6 段,按照论证的过程分为四层。
文章第 1 段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第 2、3 段阐述“不
自在”的原因,认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的自由;第 4、5 段通过写“西天取经”经
历磨难,来揭示人的成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第 6 段总结全文,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要处理
好约束和自由的关系。
【答案】 第一层(第 1 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2 分)第二层(第 2、3 段):
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 4、5 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
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2 分)第四层(第 6 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
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2 分)
一、“2 步”概括层意(针对“短板一”)
第 1 步:概括出段意。论述类文本段落大多都有明显的中心句或结论句,画出提取即可。
江苏卷论述类文本所给的段落大都是五至六个,其中无中心句或结论句的段落不过一两个而
已,对这一两个段落划分层次,归纳合并即可。这是最基础的工作。
第 2 步:在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再概括。这步概括主要是合并段落的问题。如何合并呢?
一般而言,首段与尾段较好确定,中间几个段落确定起来较难,这时关键要看段落间的逻辑
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或者转折关系、正反关系、总分关系等。像“并列”“递
进”“因果”关系的可并为一层,像“转折”“总分”关系的可分开,有正反关系的可合可
分。这步概括做好了,就接近成功了。
二、分清“论”与“述”,分条作答(针对“短板二”)
1.概括段意与层次要注意分清“论”与“述”部分
论述,是“论”加上“述”。论,是作论断;述,是陈述材料,分析事例。
2.题型技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江苏卷所给文本在五六个段落左右(个别有例外),层次大都是三到四个,每个层次得分
是两分。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当然,考场上的“王道”还是从具体文本、具体题目出发,
不能形成思维定式。
3.分条组织答案
①答案语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来组织,这是准确性最可靠的保证。②最好能在组织
过程中加进论证角度或论证方法的语言。如“先正面论述……,后从反面举例……”。③“首
先”“其次”“最后”等词语不只是语言组织的序数词,它们还表示了文本层次,这一点务
必注意。
[专 项 练]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20332053】
枯叶蝶与生物范式
俞天白
①枯叶蝶的祖先,为了逃避天敌的侵害,终日鼓励自己,你必须长得和周围枯叶一模一
样,才能在螳螂、蛇蝎眼皮底下生存下去。它努力想呀想呀的,不知过了多少代,终于如愿
了,不仅通体色彩与环境融成一体,双翅与叶片大小相同,叶脉的形状都毫厘不差!
②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将机械转换成生物。为什么?机械化范式(包
括数码产品)只需要建立起一种世界秩序就够了,而生物范式则需要认同并顺应世界的自然
秩序。美国著名科学家弗里曼·戴森的“21 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的观点,也因此被广泛
关注与接受。《纽约时报》记者尼克曾经采访“苹果之父”乔布斯,发现乔布斯严格限制自
己的孩子使用 iPad,科技行业的其他知名高管和风险投资家中不少人也都严格规定自己孩
子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让孩子以书本替代 iPad 之类的数码产品。
以《IT 不再重要》等著作闻名于世的美国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
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文中,说得更为直接:上网让人陶醉的感觉,“足以分散我们
的注意力,使我们忽视互联网在认知方面带来的更深层的后果”。另外一种,看似南辕北辙,
其实是异曲同工,而且更极端。这就是以“极简主义”作为生活的新潮来追求,德国的塞巴
斯蒂安·米歇尔、米夏埃尔·克隆布等,就是这个群体中的典型,他们把生活中包括一些家
具、电器、旧书本在内的多余的东西清理一净。米歇尔认为:“对我来说,第一步是明白我
想做什么。”
③对于弗里曼·戴森的理论,我不敢妄加评判,但可以肯定,他是对越来越精致完美的
电子产品之类的机械替代人的智能,必将导致人类生存能力退化感到担忧,然后向原始的生
物界寻找出路;而塞巴斯蒂安·米歇尔等他们这些年轻人,却以回归原生态生物式的“极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主义”,传递出对于越来越周密完美的机械的拒绝。科学家与普通平民殊途同归于一点,就
是以生物范式,认同并顺应世界的自然秩序。
④当然,弗里曼·戴森、乔布斯和塞巴斯蒂安·米歇尔等,是不能画等号的。前者运用
科学技术积极地寻求,是将过去数百年间以一种机械(近些年来称为机电)思维范式为基础实
现完美性的范式,转变为一种生物范式。这种思维范式的改变,意味着我们世界观和行为方
式的彻底转变。而塞巴斯蒂安·米歇尔他们是消极应对。但他们同样拒绝以高精的机械来丰
富、充实生活,把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寄托于人的本身,在人的潜能上动起了脑筋。无他,
机械有涯,人的潜能无穷;而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始终在改变着自身。
⑤这许多思考,对于把 iPad 称为孩子的“电子奶嘴”的今天,极具现实意义。作为万
物之灵的人,如何重视自身的潜能,利用一切条件与可能,将天赋予人的应有的功能充分发
掘出来,利用它,发展它,最终成就最完美的人,迫在眉睫!对于人,类似枯叶蝶祖先的生
存威胁当然早已不再,然而,人毕竟是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必须在“可变性”和“适应
性”上下功夫的世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这样的叩问:停留在低等生物的物质需求上,
你满足吗?在不断追求生存发展的最高境界、最高标准中,你愿意放弃,以生物范式,认同
并顺应世界的自然秩序吗?你会嫌弃这种发展模式的速度太缓慢,觉得以亿万年的时间,以
基因的渐进来显示其变化太不合算了吗?
(有删改)
1.简要概述文章第②段的结构层次。(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第②段首先提出“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一
种全新的见解,将机械转换成生物”,接着提出“机械化范式(包括数码产品)只需要建立起
一种世界秩序就够了,而生物范式则需要认同并顺应世界的自然秩序”,最后举例证明这种
见解已“被广泛关注与接受”。
【答案】 首先提出将机械化范式转化为生物范式的全新见解,(2 分)接着具体阐述这
种范式转换的内涵,(2 分)最后举例说明这种见解已得到广泛关注与接受。(2 分)
[综 合 练]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4 题。(18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导学号:20332054】
大师何以诞生
李海默
①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能不能诞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大师?乐观者言,只是时
间问题,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自然会诞生。悲观者言,现今与中西学术传统的原典路径皆割裂
太深,隔阂太巨,无以为继。笔者苦思此“问题”,发现其中有一大悖论,此悖论不解决,
这个“问题”终究是个伪问题。
②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今中国需要大师?在笔者看来,呼唤“大师”的焦灼来源于
公众与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中国已经如此发达,学术文化领域“大师”的缺失是明显不合
理与不匹配的,这让中国丢脸,因此迫切需要大师。这么想本无可厚非,但呼唤和吁求如此
的强烈,乃至人们不再去关注另一个更加切要的问题:怎样的社会机制才是孕育大师的温
床?
③1957 年,以赛亚·伯林在其题为“苏俄文化”的论文中写道:“他们觉得伟大的民
族必须拥有重量级的教授、杰出的艺术家和充分的文化装饰。因此他们给予那些行业的最高
从业者很高的薪水,但又难以摆脱一种难以抑制的威吓后者的冲动,或一种敲打、欺负、公
开羞辱后者的诱惑,当后者稍微表现出某种独立或希望保护自身尊严的迹象时,就迫使后者
记住身上拴着的锁链。”
这是当年苏联知识分子的处境。社会需要的是作为“符号”意义存在的大师,最好能够
拥有一切中西文化的荣誉头衔,而一旦拥有,社会希望他如何自处呢?自然是以永远保持这
一“符号”的中立态度而存在,做社会的“大师”,而不是大师自身成长轨迹里不断嬗变的
那个具体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已渐渐不知究竟何为真正的大师,而只需要一些合乎公众心愿
的大师“符号”。
④既然如此,那么反复诘问开篇那个问题,难道不是构成一种内在的悖论吗?只有那种
深切浸润在学术传统中,并能结合世道人心做新的发掘与变革,引领风气迁转,却又“但开
风气不为师”的人物,才可能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大师降临,往往让侪辈与后来者发出“世
间原未有斯人”的感叹。真正的大师往往期待用新知为社会做些什么,大师与社会互相“熟
悉”,而我们所呼唤的“大师”却定格在一个静止的形象中,作为中国崛起的一个佐证。
⑤1971 年汉娜·阿伦特发表《纪念马丁·海德格尔的八十华诞》,描述了她那一代人对
海德格尔的仰慕:“关于海德格尔的传说很简单:思想又复活了,人们认为已死的昔日的文
化瑰宝又获得了言说,人们发现这些瑰宝所呈现的完全不是先前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终于
有了这样一位教师,人们也许能够从他那里学会思考。”“真正的大师”恐怕
就是这个气派,生当衰世能激荡风雷,唤醒“万马”,生逢盛世则洞悉世运,扭转乾坤。
⑥大师何以诞生?他总是诞生在那些渐渐明白何为真正的大师的时代与社会,世代盛衰
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关键或许更在于整个社会充满对人性的理解与对知识的尊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2.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①段中“悖论”的意思。(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本题可结合文章的内容对
“悖论”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作概括:虽然呼唤大师却不明白什么是大师!呼唤大师却不知
道大师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条件。
【答案】 呼唤大师,却不明白何为真正的大师;(2 分)不知道怎样的社会机制才能孕
育出大师,不去为大师的诞生创造条件。(2 分)
3.简要说明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的引文在文中的作用。(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第③段的引文是想说明
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作为“符号”意义存在的大师,而不是真正的大师。第⑤段的引文是想
说明真正的大师是能唤醒“万马”、扭转乾坤的。
【答案】 第③段的引文:以当年苏联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我们当下的社会作比较,说明
我们需要大师只是为了装点门面。(3 分)第⑤段的引文:举海德格尔的例子,说明真正的大
师对社会的价值和作用。(或: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师)(3 分)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对本题来说,整理概括
各层次的中心意思即可。
【答案】 首先指出当今社会对大师的呼唤存在悖论;其次,分析社会和公众需要的大
师只是合乎公众心愿的“符号”,国家崛起的佐证;然后,论述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最后呼吁为大师诞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每点 2 分)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题型组2021-06-033页
-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增分方案第22021-06-0350页
- 专题30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古诗文2021-06-0315页
- 高考语文复习每日悦读14似是旧雨敲2021-06-034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组2021-06-0341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核心2021-06-034页
- 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上帝的花园2021-06-032页
- 高考语文 优秀作文大全 怀想天空—2021-06-031页
- 高考语文 优秀作文大全 没有翅膀的2021-06-031页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短平快增2021-06-0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