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69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分类考点13 实用类文本阅读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1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018全国卷Ⅰ]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 ‎《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 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 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中“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说 法错误。材料三结尾说日本研究人员认为“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其中的“难以涉足”不等于选项所说的“尚未涉足”。‎ 答案: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于文无据,且表述不合情理。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发现自然奥秘,探究宇宙的未知,进而为人类更好地生活服务。如果将中国和欧洲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通信安全技术的首要目的简单地归为“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未免太狭隘。‎ 答案:C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文三则材料来自不同媒体,各自定位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侧重点自然有所差异。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语句、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材料的重心。材料一来自《人民日报》,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导向作用,重在展示我国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材料二,其来源《自然》杂志是一本专门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刊物,且从选文标题又可看出这则材料是以报道人物成就为中心的,所以材料二重在介绍科学家的能力与成就,介绍其研究成果的影响;〖JP2〗材料三是日本《读卖新闻》上的报道,侧重于向本国民众介绍他国成就,从而引起本国政府、学界和民众的注意。在具体分析原因时,既要结合材料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又要考虑不同媒体的不同背景与立场。‎ 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 “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2.[2018全国卷Ⅱ]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 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2011~2016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单位:%)‎ ‎(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 专利调查报告》)‎ 材料三: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 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错,从材料二看,2015年企业遭遇侵权的比例是19.5%,与2011年、2012年相比,都是下降的;2015年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是8.8%,与2011年、2012年相比,也是下降的。‎ 答案:B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与“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关系不大。B项,“这样才能”不对,“根据市场……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可以“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但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于此。D项,“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原因,不是“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原文是“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答案:C ‎(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6分)‎ 答: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第一步是审题,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方,二是“各方所起的作用”。第二步,根据原文内容,确定第一问中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方。从材料二、三里很容易就找到“高校”“企业”这两方,而结合材料一中的“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材料三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可知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关方”,即“政府”。‎ 第三步,回到原文,找到与三方所起的作用相关的表述,并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答案要点。根据材料三“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转化成市场价值”等,可知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根据材料三“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等,可知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根据材料一“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和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知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答案:相关方:①高校;②企业;③政府。 作用: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3.[2018全国卷Ⅲ]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5年,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 ‎2015年,“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 ‎(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 材料二:‎ ‎(摘自杨伟《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材料三: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可以免费获得,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利润的增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 ‎(摘编自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书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 渠道市场码洋规模达到344亿元,网店渠道达到280亿元。‎ B.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2014年实现了3.94%的年度增长率,2015年市场码洋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年度增长率达到0.29%。‎ C.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当中,网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 D.实体书店在经历了2010~2015年“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之后,其市场码洋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图1看,2010到2011年增长率并没下降,2010年为1.38%,2011年为5.96%;另外市场码洋规模趋于平稳,但“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于文无据。‎ 答案: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诸多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及时出台,为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的大型书城正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这表明实体书店向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 C.各类出版社为加快产业升级,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实现网络技术和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这拉近了出版业与市场的距离。‎ D.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的销售、图书版权产生的间接利润、图书作为传播平台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都会给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增值。‎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判断过于武断,缺乏依据。材料一第一自然段只是说“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了……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并无“成为一种主流”的表述。C项,“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错。由材料一第二自然段中的“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可知,在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时,数字出版部门并不是已有的,而是新打造的。D项,根据材料三中的“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可以知道“图书作为传播平台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错。‎ 答案:A ‎(3)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答: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方法是浏览全文,筛选与“图书出版业的转变”有关的信息,概括出来并分点作答。材料一的第一自然段,涉及的变化是实体书店有了新的生命力;材料一的第二自然段,涉及的变化是出版业转型升级,开始与新兴媒体融合;材料三则介绍了图书传播方式的变化、赢利方式的变化。由此可概括出答案。‎ 答案:①开始数字化转型,并与新兴媒体融合;②营销模式多元化,赢利模式多样化;③图书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转变。‎ ‎4.[2018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23分)‎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 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第一段的定义,提取句子主干,即“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A项正确。B项,“是……智能体”错误,应是“对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C项,“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错误,应是“对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D项,“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错误,应是“对人脑思维的实现”。‎ 答案:A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模拟人类行为”错误,应为“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C项,“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错误,“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没有理解能力;D项,“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错误,希尔勒认为“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答案:B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不合文意,原文只说联结主义学派“研究大脑的结构”。‎ 答案:B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 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 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 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D项中“虽然事情不会发生”错误。‎ 答案:D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错误,原文第四段说人工智能“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C项,“总有一天会到来”错误,原文第五段中说“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可知人工智能的“奇点”是否会到来并不确定;D项,“在任何情况[JP3]下”错误,原文说“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答案:A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3分)‎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推断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A、B两项是合理利用人工智能,D项和人工智能无关。‎ 答案:C ‎(7)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5分)‎ 答: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目要求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并且要求综合两则材料内容进行说明,材料一关注机器有无智能、何为智能,材料二谈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开发人工智能应坚守的原则。注意根据关键句子作答。‎ 答案:①早期研究的关注点是在对机器有无智能、何为智能的认识上。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认识到必须应对由此带来的伦理、奇点、异化等问题的挑战。③人类应始终把对社会负责作为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提。‎ ‎5.[2018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0分)‎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材料二:‎ ‎ (资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 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三中说“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是一种……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材料四中说“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所以,A项中“天生就能……交流”,B项中“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C项中“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类的表述都绝对了。‎ 答案: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首先,“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的说法不准确,它的前提是“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而不是所有喜欢自然的孩子;其次,“有利于……热爱生命的意识”的说法在文本中没有依据。B项,根据图表和注释文字可知,当前我国自然教育受众群体中中老年人比例最小,其次是“其他”(注解中指明是政府机构等),再次是公司。中老年群体学习的意愿较低,所以,该选项正确。C项,材料三解释说明的对象是“亲生命性”,所举例子都是用来说明人类的这一特性的。D项,推断的依据在材料四,“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 答案:A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分)‎ ‎①事实依据: ‎ ‎(2分)‎ ‎②理论依据: ‎ ‎(2分)‎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应理解什么是事实论据,什么是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公式等。然后根据题干锁定“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论据。材料一、二中主要是事实论据,材料三、四中主要是理论论据。最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②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6.[2018江苏卷]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1982年,一位美国教授在校园BBS上建议用字符“:-)”来表示笑话,这个由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元素组成的笑脸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生产力,此后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因此它被称为“改变历史的一张笑脸”。 颜文字是它的升级版,其显著特点是用键盘符、标点或者两者的结合体模拟出人的面部和某种身体姿态,用来方便快捷地表达和传递情绪。 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字,呲牙“”、偷笑“”、笑哭“”等惟妙惟肖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如火如荼,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 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 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字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使传播效果事半功倍。 表情符号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 其实人的社会互动也是一场关于“自我呈现”的表演。 长期处于 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展现个性,会不知不觉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 ‎(节选自胡远珍《网络社交中表情符号的表达与 分析》,有删改)‎ ‎(1)网络表情符号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4分)‎ 答: ‎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材料要点的能力。材料第一段讲了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历程,抓住“1982年……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颜文字是它的升级版”“以QQ表情……被称作绘文字”“一些真人表情……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等关键句子,概括出四个阶段,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ASCII元素组成的表情符号;颜文字;绘文字;自定义表情符号。‎ ‎(2)请简要概括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 (5分)‎ 答: ‎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材料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围绕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来筛选信息,可抓住关键句“用来方便快捷地表达和传递情绪”“……等惟妙惟肖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等进行作答。因为题干要求“概括”,可从中提取出“方便快捷”“简洁”“直观形象”“娱乐性强”的特点,再根据“以90后、00后为代表……如火如荼”,可概括出“时尚”的特点。‎ 答案: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简洁;时尚;娱乐性强。‎ ‎(3)根据材料,概括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 (6分)‎ 答: ‎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材料要点的能力。概括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就要分析网络表情符号的优势。材料第二段集中阐述了网络表情符号的优势,如“从接受者方面说[JP3]……事半功倍”“表情符号还使人们……互动性”“其实人的社会互动……所需要的形象”,据此可从三个方面概括出三个要点。‎ 答案:信息传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建立“在场”语境,加强交流的互动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