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1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微案三 分析传记的文本特
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
微点突破一 选材组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生奔波为诗词
①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 500 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 90 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
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
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10 多岁的她经
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 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
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
研究中。
②1974 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 26 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
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 2700 字
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
喜……”
③1978 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
华近 10 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 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
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
④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
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
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
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⑤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
数十所高校里。直到 2002 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
个过客。
⑥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 1980
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 2007 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
十余部。“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用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
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
下写的。”叶嘉莹淡淡地说着。
⑦“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
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 1948 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
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 70 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
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
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
打动了这些洋学生。“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
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
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含意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⑧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
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 30 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
大家不注意,“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
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⑨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
做一个学者或诗人。“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
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老人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
下一代人。”现已 90 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
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
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
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选材来表现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的?请结合全文分析。(4
分)
答:
剖析 1.题干已经明确了“哪几个角度”“选材”,所以本题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选材
的能力,属于“赏析选材技巧题”。
2.根据题干要求“一生为古诗词奔波”,可从事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两个方面思考,
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到语段:
思考角度
对应的段落
答案要点
第③④
⑤段
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这
是从诗词教学方面选材。
第⑥段
从 1980~2007 年,叶先生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这
是从诗词研究方面选材。
第⑧
⑨段
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90 岁高龄的叶嘉
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
歌唱游课。这是从诗词推广方面选材。
答案 ①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②研
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③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
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
技法透视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
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
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选材特
点
1.真实;
2.典型;
3.重大事件或日常生活小事。
组材特
点
材料和中心、人物、主题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材料的顺序安排。
解题思路
设问方
式
1.本传记在选材、组材上有何特色?
2.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解题技
巧
1.选材类
(1)从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考虑。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
的人物。
(2)从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考虑。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
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从材料的性质考虑。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
2.组材类
(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人物
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
(2)从详略方面思考。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
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
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答题模
板
选材事例+特点+效果
针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
施立松
熊希龄出生于湘西凤凰城沱江河畔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熊希龄幼时即表现出惊人
的天赋,一本《三字经》,三四天就能背熟,“神童”之誉,不胫而走。稍大,又凭满腹才
情,名满三湘。
二十四岁,熊希龄顺利中了进士,与张謇同榜。更有幸的是,在殿试时,光绪帝很欣赏
他的文笔,在他的考卷上用朱笔御批:“笔摇五岳,气行全球,横扫五大洲,杰作也。”年
纪轻轻就被“点翰林”,仕途可谓顺风顺水,前途无量。可是,春风得意的熊希龄还没来得
及勾画人生,锦绣前程就生生地被雨打风吹去。
就在他入翰林院不到两个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民族危亡激起了熊希龄的满腔豪情和报国之志,腐朽如槁木的清王朝,已承载不了他的
理想之舟,“分道扬镳”成为必然。他给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湖南
维新运动兴起,他以在籍翰林身份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并参加谭嗣同创立的南学会。
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熊希龄因在赴京途中骤病,未能按时到京而逃过一劫,但
也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还是潺潺流淌的沱江水收容了这个才子
失落的心。回到老家的熊希龄,闭门读书,养精蓄锐。
寒来暑往,岁月更替,静待中的熊希龄等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国内立宪呼声如浪潮高
涨,一向闭关自守的清廷和心扉紧闭的西太后,迫不得已派遣五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新任
湖南巡抚端方就是其中之一。端方与袁世凯、岑春煊、张之洞一起,号称清末四大能臣,一
度支持戊戌变法。端方非常爱惜熊希龄这位才子,一旦机会来临,他就大力保荐。就这样,
熊希龄充任五大臣的随员,一起出访。
这番国外游历,丰盈了熊希龄的阅历。回国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又奏调他任东三省屯
恳局会办兼奉天造币厂总办。东三省的经济,在他的长袖善舞下,如雨后春笋,一派生机,
熊希龄的头上,也冠上一顶“理财能手”的高帽。湖南前后三任巡抚都非常赏识熊希龄。三
任巡抚中,端方、赵尔巽是清廷倚重的股肱之臣,陈宝箴是维新派骨干,他们的竞相举荐,
足以表明熊希龄这位“三湘有为之士”的才识和能力。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粉饰太平,竭力拉拢进步党人组阁,熊希龄自然是负责组
阁的不二人选。熊希龄以“不问党不党,只问才不才”的原则组阁,熊氏内阁有“第一流人
才内阁”和“名流内阁”之称。这届内阁不是浪得虚名,真可谓人才济济:熊希龄为内阁总
理兼财政总长,孙宝琦为外交总长,朱启钤为内务总长,梁启超为司法总长,汪大燮为教育
总长,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刘冠雄为海军总长,张謇为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周自齐为交通
总长。当上民国首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雄心勃勃,自然渴望有番作为,他力图建立起“真
正共和国”。
可是,袁世凯让熊希龄组阁,本来就只是一种姿态,一个过渡,是利用“名流”来装点
门面对付国民党。当他的目的达到后,“名流内阁”便沦为累赘。熊希龄作为一个读书人,
虽然才华横溢,有谋有略,处处被袁世凯玩弄于股掌中。
熊希龄和那个时代的一群人的命运,都输给了那个乱世。熊希龄开始筹办香山慈幼院,
穷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这个转身虽不华丽,甚至有些无奈和凄怆,但民国从此多
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慈善大家,使得乱哄哄的世道,有了一处安宁的荫蔽,风雨凄迷的漫漫长
路,有了一个歇息的长亭。
熊希龄把香山慈幼院打造成一所特殊的学校,一座新式教育的试验园地。慈幼院与其他
国民学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推行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
体制,并且对孤贫儿童的衣、食、住及学习、生活用品全部免费。慈幼院的教育理念和创办
实绩,为当时社会所公认。它自婴儿教保园,而小学,而中学,而补助升入大学,贯彻全部
教育阶段;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兼施,“学校与工厂齐办,小学得职业陶冶,初中得职
业试探,高中得职业专修”,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慈善教育的先河。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已淡忘政治的熊希龄又萌发了爱国热忱。他宣布香山慈幼院中学
全部男生停止文化课学习,集中到北平青龙桥三校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将达到一定年龄的学
生,输送给抗日意识较强的冯玉祥的抗日部队做后备军。他多次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说:
“在此抗战时间,乃千载一时之机会,吾人不于此时努力尽责,更待何时?余意少壮青年,
亦须于此时磨炼困难,为国服务,读书何为?逃难何为?”
熊希龄是决心奔赴国难的,他做好了死在战场上的准备,他办的两件事格外引人注目:
一是为自己在香山建了生圹;二是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充慈善教育事业。沪宁相继沦陷后,
熊希龄和夫人毛彦文忧心如焚,乘船赴香港为难民和伤兵募捐,后准备绕道广州返回湖南,
以期再为苦难中的家国尽绵薄之力。但因积劳成疾,熊希龄突发脑出血,抛下他未竟的事业、
深爱的妻子和数千名孤贫儿童,走了。
(《名人传记》)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熊希龄曾与张謇同榜,在科举考试中,深受光绪帝的赞赏,同时考卷被光绪帝朱笔
御批,真可谓春风得意。
B.在民族危亡之际,熊希龄充满豪情壮志,向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
维新并协助了推行新政。
C.熊希龄是中国慈善教育的开拓者,经营香山慈幼院,推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
会教育“三合一”的体制。
D.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希龄准备将慈幼院适龄的学生送给冯玉祥做后备军;并亲临军
训现场,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报效祖国。
答案 B
解析 熊希龄协助推行新政的人不是张之洞,而是陈宝箴,B 项系张冠李戴。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熊希龄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表现出聪颖的智慧,享有
“神童”之誉,名满三湘。
B.熊希龄中进士点翰林步入政界,仕途一帆风顺,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得到端方
的大力保荐,充任随员。
C.熊希龄经历国外游历后,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经验,治理东三省时,经济呈现出生机
勃勃的景象,令人惊叹。
D.熊希龄雄心勃勃,渴望有番作为,组建一流的内阁,人才济济。却被袁世凯所欺骗,
一番付出,付诸东流。
E.当熊希龄看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时,用捐出家产的实际行动支持抗战,无怨无悔,
将温暖送到了人间。
答案 DE
解析 A.“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错误,应出生于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在家人
的耳濡目染之下”文中并未提及。B.“得到端方的大力保荐,充任随员”发生在国内立宪呼
声日益高涨之时,而非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C.“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经验”系无中生有,
文中只说“丰盈了熊希龄的阅历”。
★3.结合文本,概括本文材料运用的特点。
答:
答案 (1)从选取角度看,选取能表现其“天下暖”的材料,塑造熊希龄有满腔抱负、
爱国热忱的形象。(2)从组材角度看,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从熊希龄出生,至其考中进
士,终因积劳成疾而病逝。(3)从材料特点看,详略得当,略写了熊希龄考中进士及发展东
三省的经济等,重点介绍其慈善教育事业。
解析 材料的运用从选材和组材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选材,主要突出真实性和时代性,
介绍熊希龄的形象;组材,主要从时序和详略两个方面介绍其贡献,解读时,结合文本分析
即可。
微点突破二 表现手法
(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启钤[注]:“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 年 6 月 13 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
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
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
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
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 1915 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
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
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 年,25 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
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
建筑研究之路。1930 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
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
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
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 1930 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
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
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
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 1937 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 206 组,因此探索
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
社停办也已整整 60 周年。
⑩6 月 13 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
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 3 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
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 2006 年 6 月 21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剖析 1.题干中有传主“朱启钤”,还提到了另一位人物“梁思成”,并且还有“作
用”,已经明确本题属于“赏析映衬题”。
2.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作者写梁思成是为了写朱启钤,因此分析时的落脚点必须
在塑造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上;其次,要找出文章具体写梁思成的地方,确定其中一处,分
析作者在此处写梁思成对表现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最后,还要分析在文章结构表达
上所起的作用。
思考角度
对应的段落
答案要点
第③段
内容: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
钤不为人熟知。
结构表达效果: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
内容: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
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
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这间
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
结构表达效果:照应题目。
第⑥段
内容: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像
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结构表达效果:以别人直接评价的方式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更
令人信服。
答案 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
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
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
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
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
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技法透视
一、传记中常用手法一览表
二、手法热考点
热考点
效果
引用
直接采用大
量原始材料
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
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
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
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
信、日记中的
表白以及传主
的话
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引用他人的话
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
烘托传主的形象
对比衬
托
用于对比衬托的材料,突出(塑造)传主的角度。如果是与作品材料的指向性一致,
那就是正衬;如果与材料的指向性相反,那就是反衬。
描写
1.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
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
2.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
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
3.符合读者心理需要。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等,读者已经从
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
一些花絮。因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
解题思路
引用
设问
方式
1.文中大量引用了×××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
2.传记的最后援引了×××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
用的作用。
解题
技巧
1.从塑造传主(形象)方面:直接或间接突出传主(人物)的精神品质,使传主(人物)
形象更加丰满,增加作品的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2.从文本内容或主题方面: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趣味性,增添文学
底蕴。
3.从构思(谋篇布局)方面: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
深化主旨。
4.从读者方面: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
读价值)
对比 设问方 1.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另一人物×××?
衬托 式 2.“自传”顾名思义应该写自己,为什么还写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的材料?
解题技
巧
1.从侧面表现传主: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写传主本人,但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事、
物,从侧面表现传主性格特点、品性等。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
以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
更好地表现传主。只有把传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显现其合理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内涵;增强文章文
化底蕴等。
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之外更深的主题: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
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
除了写传主之外,还写其他的人、事、物。这样传主再加其他的人、事、物,点面
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续表
描写
设问
方式
1.本文追述×××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
记什么样的特色。
2.×××细节对刻画传主形象有何作用?请分析。
解题
技巧
1.写人细节:写人细节=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
答题句式:通过描写……等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
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
2.场面细节:场面细节=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答题句式:通过对……等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
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针对练习
(2017·沈阳二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童话
李墨波
2013 年 7 月 19 日,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揭晓,任溶溶以 90 多岁的高龄成为有
史以来获得此奖项年龄最大的作家。他创作的儿童诗集《我成了个隐身人》,以真挚有趣的
童心、炉火纯青的诗歌技巧征服了评委,无可争议地获得诗歌奖。
说任溶溶将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儿童文学事业并不为过。他翻译过《木偶奇遇记》《洋
葱头历险记》《彼得·潘》《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他写过童话
《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他写过儿童诗《我的哥哥聪明透顶》《强强穿
衣裳》《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足够了,当我们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时,于是明
白了这位老人之于中国儿童文学的意义。
鲁迅曾将好的翻译家比喻为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那样的“盗火者”,对于中国的儿童
文学来说,任溶溶正是这样一位盗火者。尤其是他对瑞典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作品的翻译和
介绍,在中国的儿童文学界掀起一股热潮,给正处于转型期的儿童文学带来深刻的影响。《长
袜子皮皮》的主角皮皮是个一头红发、满脸雀斑的 9 岁的小姑娘,她天性喜欢自由,古灵精
怪,常有奇思妙想,缺点不少,喜欢恶作剧,但更多的是优点,制服过坏人和恶兽,干了很
多好事。这个个性鲜明、真实可爱的儿童形象得到中国小朋友的热烈欢迎,也在很大程度上
启发了中国的儿童文学工作者。任老通过林格伦的作品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带来一股新风,结
束了之前教训意味过重的儿童文学创作,而代之以充满儿童视角和游戏精神的全新的儿童文
学。
在从事翻译工作之余,他非常愿意去参加孩子们的集会,把国外新奇好玩的故事讲给孩
子们听。故事讲得多了,任溶溶觉得不过瘾,国外的故事同中国孩子的生活毕竟有些“隔”,
于是他开始自己编创故事。他创作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与《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堪称姐
妹篇。作家在其中构置起一种喜剧和荒诞,让人物身上的缺点在哈哈镜中显形,“用夸张来
刻画童话形象,有鲜明的意蕴和佳妙的喜剧效果”。虽然只是初试创作,但这两篇作品在风
格和技巧上都已臻成熟,并“与世界儿童文学接轨”,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之后,任溶溶创作了《我的哥哥聪明透顶》《爸爸的老师》《弟弟看电影》《强强穿衣裳》
《我给小鸡起名字》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儿童诗。这些诗歌大都构思巧妙,童趣盎然,简洁
明快,朗朗上口。这些儿童诗同样延续了他善于在夸张和喜剧中传递教育意义的风格,而有
的作品,甚至干脆放弃所谓的教育意义,直接将生活中的童趣瞬间呈现出来,“将童趣推向
一种极致”。
他认为,诗的巧妙构思不是外加的,得在生活中善于捕捉那些巧妙的、可以入诗的东西,
写下来就可以成为巧妙的诗,否则冥思苦想也无济于事。《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就来源
于他自身的经历。而在写作的时候,又要从“诗人本位”向“儿童本位”转换,尽量使用清
浅、好读的语言,教训意味不能过重,应该“不能只写要儿童做什么,同时也要写儿童们要
做什么,这才是全面的儿童文学”。
任溶溶说:“翻译创作了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不知不觉中被‘童化’了。”1968 年,
任溶溶被关进牛棚接受改造,分配到饲养场养猪。他说很“幸运”,“养猪其实是很舒服的,
连队里还要‘天天读’,有时候还要被训话,养猪就可以不用了。猪要吃东西的时候喂一下,
其实呆在饲养场蛮开心的。”任溶溶非常喜欢意大利作家罗大里,之前曾译过他的《洋葱头
历险记》和儿童诗,但是是从俄文转译的,实属遗憾。在牛棚里正好有大把的时间学习意大
利语和日语。当别人在“十年动乱”中身心俱疲时,他却收获了两门外语,为以后的儿童文
学翻译做好了准备。这样乐观和豁达的心态,其实正是儿童文学之于任溶溶的馈赠。
任溶溶曾说过:“我的一生就是个童话。”他用一生的努力在中国的儿童文学史上构建
起一个让人仰望的高度,高山仰止。他在我们心中真正成了一个“可大可小的人”。
【相关链接】
①渴望母爱与家庭的温暖,与渴望冲破束缚张扬自由的天性,这正是儿童文学的两大永
恒的母题。林格伦的作品都贯穿着这两个母题,而我们中国的儿童文学长期以来唯有前者却
没有后者!是林格伦的这些作品打开了我们的眼界。
——刘绪源(当代作家)
②老人又望着我女儿问:“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啊?看不看课外书啊?”我夫人脱口而
出,说刚买了任溶溶翻译的《夏洛的网》……正在看着哪。老人突然兴奋起来,指着自己的
鼻子狡黠地问:“知道我是谁吗?”我们揺摇头,他哈哈大笑:“我是任溶溶。”
——陈贤德《巧遇任溶溶》
(《新民晚报》2013 年 4 月 1 日)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溶溶以 90 多岁的高龄成为有史以来获得此奖项年龄最大的作家,获奖的原因在于
他有真挚有趣的童心、炉火纯青的诗歌技巧。
B.任溶溶以充满儿童视角与游戏精神写儿童文学,对瑞典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作品的
翻译和介绍,影响着正处于转型期的儿童文学。
C.任溶溶了解国外的故事与中国孩子的生活差异,紧密与世界儿童文学接轨,翻译了
《没头脑和不高兴》与《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
D.任溶溶的诗歌构思巧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如《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使
用清浅、好读的语言,从儿童本位出发进行创作。
答案 C
解析 “翻译”错误,应是“编创”。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主要介绍了任溶溶对中国儿童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他翻译了很多经典的外国
儿童文学作品,并创作了一些广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
B.在任老翻译引进林格伦的作品之前,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教训意味过重,缺少游戏
的精神,没有冲破束缚张扬自由天性的母题。
C.任溶溶初试创作的两部作品构置起一种喜剧和荒诞,用夸张的手法让人物的缺点显
形,在风格上已臻成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D.任溶溶的儿童诗延续了其童话的风格,甚至干脆放弃所谓的教育意义,直接将生活
中的童趣瞬间呈现出来,将童趣推向一种极致。
E.任老认为,创作儿童诗歌时应从诗人本位向儿童本位转换,必须使用清浅、好读的
语言,淡化教训意味,不仅写要儿童做什么,也要写儿童们要做什么。
答案 A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原因概括不全,原文中还有与世界儿
童文学接轨。D.以偏概全,“甚至干脆放弃所谓的教育意义”指的是“有的作品”。E.不合
原文,“必须使用清浅、好读的语言”中“必须”应为“尽量”。
★6.文章多次引用任溶溶的话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使传记更准确可信,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②表现了传主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
态度。如他提出“将童趣推到一种极致”表现他在创作中对童趣的追求。③表现了传主的形
象特征,如“不知不觉中被‘童化’……分配到饲养场养猪。他说很‘幸运’”表现其乐观
豁达。④呼应标题。“我的一生就是个童话”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 在文中找出引用任溶溶的话的语句,分类分析。注意从传记的真实性、传主创作
的态度、传主的形象,以及照应标题等角度解答。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字音字形总结复习:四字词语2021-06-037页
- 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082021-06-038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2论述2021-06-0323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一2021-06-0318页
-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2021-06-0366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21-06-034页
- 高考语文最新精英时文精选素材八2021-06-0310页
- 2020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基础巩2021-06-035页
- 2020高考语文作文热点速递热点9给2021-06-034页
-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2021-06-0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