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6.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案
2
文化经典的比较辨析与联系分析
比较辨析与联系分析
,
首先要了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的基本主张和思想。
1.
孔子的主要思想成就
(1)
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
:
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继之者善也
,
成之者性也”
)
为基础
,
以立人极
(
“三极之道”
)
为旨归
,
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
,
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说
,
体现了人道精神
,
孔子的礼说
,
则体现了礼制精神
,
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2)
“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
在治国的方略上
,
他主张“为政以德”
,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其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
这一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
,
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据此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
(3)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
,
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
,
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
,
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
,
主张“义然后取”
,
即只有符合“义”
,
然后才能获取。
(4)
孔子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
,
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
(
“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
)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
,
“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
,
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
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
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
,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这一系列的教育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2.
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
,
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
,
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
:
“诚者
,
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
,
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
,
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
,
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
,
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
:
《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
,
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即客观世界存在的规律
,
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3.
老子主张的思想
: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老子思想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
,
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
,
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是指应效法自然之道
,
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
,
“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
,
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
,
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
,
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
,
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
,
不生事扰民
;
对外和平共处
,
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4.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在哲学上
,
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
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
,
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他说
:
“道之真以修身
,
其绪余以为国家
,
其土苴以为天下。”
(
《庄子
·
让王篇》
)
意思是
,
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
,
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
,
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
:
“无以人灭天
,
无以故灭命
,
无以得殉名
,
谨守而勿失
,
是谓反其真。”
(
《庄子
·
秋水篇》
)
意思是
:
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
,
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
,
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
,
谨守天道而不离失
,
这就是返璞归真。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
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
,
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
,
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
,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
散则为死”的观点
,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
,
从“道未始封”
(
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
。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
,
无时而不移”中
,
却忽视了事物的稳定性和差别性
,
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
而泰山为小
;
莫寿乎殇子
,
而彭祖为夭”。
5.
韩非子主要主张封建专制
韩非子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
,
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且他在继承了荀子关于封建专制的一些思想后
,
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
成为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倡导者。
相较于儒家传统中的封建专制思想
,
韩非子的学说对此阐述得更为明确。《韩非子
·
忠孝篇》说
:
“臣事君
,
子事父
,
妻事夫
,
三者顺则天下治
,
三者逆则天下乱
,
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把臣、子、妻对君、父、夫的从属关系作了肯定
,
并把三者的顺逆看成是天下治乱的“常道”
,
这就有了三“纲”的基本内容。加上韩非的“法”“术”“势”的政治主张
,
便促使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基本形成。
6.
墨子的十大主张
在《墨子
·
鲁问》中
,
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他认为
,
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
,
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
,
就选用“尚贤”“尚同”
;
国家贫弱
,
就选用“节用”“节葬”等。
作答文化经典相关内容的比较辨析与联系分析
,
要根据题目要求
,
有针对性地回答
:
1.
对于材料内相关内容或观点的联系与比较
,
一定要回到文内
,
辨明联系与区别。
2.
对于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不同观点及不同时代相关言论的比较
,
首先要概括好考题中材料所体现的观点
,
然后进行异同比较。
3.
要求联系现实进行比较分析的
,
先要明晰材料观点的要点与价值
,
然后结合现实作扼要分析
,
切忌漫无边际地联系拓展。
4.
无论是哪一种比较与联系
,
都要做到相关观点与价值概括清楚、理解正确
,
分析时做到观点与依据
(
文内材料与联系背景
)
统一。结构或思维上有观点
+
分析
+
结论的意识。
1.
“矛盾”辨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
,
完成
(1)~(2)
题。
子曰
:
“贤哉
,
回也
!
一箪食
,
一瓢饮
,
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
回也
!
”
(
《论语
·
雍也》
)
子曰
:
“士志于道
,
而耻恶衣恶食者
,
未足与议也。”
(
《论语
·
里仁》
)
“齐
①
必变食
,
居必迁坐。食不厌精
,
脍不厌细。食
而
②
,
鱼馁而肉败
,
不食。色恶
,
不食。臭恶
,
不食。失饪
,
不食。不时
,
不食。割不正
,
不食。不得其酱
,
不食。肉虽多
,
不使胜食气
③
。唯酒无量
,
不及乱。”
(
《论语
·
乡党》
)
[
注
]
①齐
:
通“斋”
,
祭祀时的斋戒。②
而
:
与
同义
,
指食物腐败变味。③食气
:
气古同“饩”
,
食气指主食。
(1)
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
,
如老子的“治大国
,
若烹小鲜”。孔子认为“肉虽多
,
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
,
不及乱”
,
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解析
:
首先应理解“肉虽多
,
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
,
不及乱”的含义
,
这句话的含义是“席上肉虽多
,
但不要比饭吃得多。只有酒不限量
,
不到醉就可以了”
,
再结合《论语
·
乡党》里的内容
,
可以知道
,
这段话反映的是“中庸”的思想
,
体现了折中、不走极端的处事原则。
答案
:
中庸。席上肉虽多
,
但不要比饭吃得多
;
只有酒不限量
,
不要醉就可以了。这体现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
★
(2)
上述材料中
,
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
,
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
;
另一方面又是“食不厌精
,
脍不厌细”
,
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
,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
解答本题
,
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
,
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第一句
,
“批判‘耻恶衣恶食者’”
,
《论语
·
雍也》中说“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
,
这里肯定了颜回的“安贫乐道”
,
《论语
·
里仁》中说“士志于道”
,
“士”指的是“君子”
,
这是说君子应追求正道
,
这两处都是强调“道”。第二句
,
“‘食不厌精
,
脍不厌细’
,
对饮食极为讲究”
,
对饮食的重视强调的是“礼”。
答案
:
不矛盾。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
,
是对“道”的强调。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
(
“志于道”
),
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
,
则是对“礼”的强调。
(
“礼”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
祭祀斋戒是重要的礼
,
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
参考译文
:
孔子说
: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一箪饭
,
一瓢水
,
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
孔子说
:
“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
,
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
,
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斋戒时
,
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
;
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粮食不嫌舂得精
,
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霉烂发臭
,
鱼和肉腐烂
,
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
,
不吃。气味难闻
,
不吃。烹调不当
,
不吃。不到该当吃食的时候
,
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
,
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
,
不吃。席上肉虽然多
,
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
,
却不至醉。
2.
异同比较
阅读下面的材料
,
完成
(1)~(2)
题。
材料一 子曰
:
“禹
,
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
,
吾无间然矣。”
(
《论语
·
泰伯》
)
材料二 墨子称道曰
:
“昔禹之湮洪水
,
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
,
名山三百
,
支川三千
,
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
;
腓无胲
,
胫无毛
,
沐甚雨
,
栉疾风
,
置万国。禹大圣也
,
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
《庄子
·
天下》
)
(1)
结合所学儒家思想
,
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禹是否是仁者。
解析
:
理解材料含义并从儒家关于“仁”的相关阐述出发进行分析。
答案
:
是仁者。大禹生活简朴
,
注重祭祀
,
尽心尽力地修治水利。他对自己的物质生活要求极低
,
尽心尽力地为天下人谋福利
,
是仁者的典范。
★
(2)
墨子认为“禹大圣也”
,
联系孔子的有关思想
,
比较分析儒墨“大圣”思想的异同。
解析
:
结合文本
,
联系孔子的相关思想进行分析着重异同比较。
答案
:
同
:
儒墨都强调了“大圣”都要有造福大众的社会贡献和奉献精神。他们都认为大禹不辞劳苦
,
治理洪水
,
使天下安定
,
这种卓越的历史贡献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他们的高度赞扬。
异
:
墨子认为大禹治理洪水时公而无私
,
尽管有权力
,
但始终吃苦耐劳
,
亲身劳作
,
与普通百姓是平等的
;
在墨子看来大禹是苦行救世、兼爱平等的典范人物。孔子认为大禹饮食服饰都很简单但注重祭祀
,
穿着规定的华美的祭祀衣服
;
在孔子看来
,
大禹是自觉维护礼制的。
参考译文
:
孔子说
:
“禹
,
我对他没有批评了。他自己吃得很坏
,
却把祭品办得很丰盛
;
穿得很坏
,
却把祭服做得极华美
;
住得很坏
,
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禹
,
我对他没有批评了。”
墨子称赞说
:
“从前大禹治水时堵塞洪道
,
疏通长江黄河并使四夷九州沟通起来
,
整治的大河三百条
,
分支河道三千条
,
水渠溪流不可计数。大禹亲自抬筐挥铲
,
终于汇聚地面的水而使它归入大江河。劳苦奔波累得腿肚子消瘦
,
小腿上无毛
,
淋着暴雨
,
冒着狂风
,
安顿下万家城邑。禹是大圣
,
仍亲自为天下事务如此操劳。”
3.
联系分析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
,
完成
(1)~(2)
题。
①子曰
:
“兴于诗
,
立于礼
,
成于乐。”
②陈亢问于伯鱼曰
:
“子亦有异闻乎
?
”
对曰
:
“未也。尝独立
,
鲤趋而过庭。曰
:
‘学诗乎
?
’对曰
:
‘未也。’
‘不学诗
,
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
,
又独立
,
鲤趋而过庭。曰
:
‘学礼乎
?
’对曰
:
‘未也。’‘不学礼
,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
“问一得三。闻诗
,
闻礼
,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③子曰
:
“吾自卫反鲁
,
然后乐正
,
《雅》《颂》各得其所。”
解析
:
解答此题
,
首先要理解并概括三段材料的意思
,
然后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第①段材料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
:
诗、礼、乐
,
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第②段材料通过对话写了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对学诗、礼的重视。第③段材料则写了孔子自述正乐工作
,
所以这是从侧面表现对诗、礼之教的重视。
答案
孔子自述正乐工作
,
侧面表现对诗、礼之教的重视。
★
(1)
简述材料③所写内容与前两段材料的联系。
解析
:
前两段材料写了孔子全面育人的观点
,
他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
,
而且要符合道德规范
,
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这对当前的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2)
根据上面的材料
,
简评孔子的观点
,
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
孔子育人
,
重视“三教”。读诗兴发性情
,
启迪心智
;
学礼规范行为
,
树立人格
;
习乐陶冶精神
,
谐和性灵。可见
,
兴诗、立礼、成乐
,
是人生修养、人格完成、人性完美的重要途径。这对于当今的学生而言
,
同样是有必要的
:
“读诗”代表学习文化知识
,
“学礼”代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
“习乐”代表培养艺术才能
,
陶冶情操
,
也能增加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品位。
(
联系现实
,
言之有理即可
)
参考译文
:
①孔子说
:
“
(
人的修养
)
开始于学诗
,
自立于学礼
,
完成于学
乐。”
②陈亢问伯鱼
:
“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
”
伯鱼回答说
:
“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
,
我快步走过。他说
:
‘学诗了吗
?
’我回答说
:
‘没有。’他说
:
‘不学诗
,
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
,
他又独自站在堂上
,
我快步走过。他说
:
‘学礼了吗
?
’我回答说
:
‘没有。’他说
:
‘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
:
“我提一个问题
,
得到三方面的收获
,
听了关于诗的道理
,
听了关于礼的道理
,
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③孔子说
:
“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
,
乐才得到整理
,
《雅》和《颂》各有适当的安排。”
1.
阅读下面的材料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
子路不对。子曰
:
“女奚不曰
:
其为人也
,
发愤忘食
,
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论语
·
述而》
)
材料二
:
忘食
,
则不知贫贱
;
忘忧
,
则不知苦戚
;
忘老
,
则不知死生
;
非至人安能至此。
(
康有为《论语注》
)
解析
:
根据这两则材料的内容可知
,
孔子和钱穆是在讲学习
,
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无止境”体现“好学”。
答案
:
好学。
材料三
:
学有未得
,
愤而忘食。学有所得
,
乐以忘忧。学无止境
,
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孽孽
,
惟日不足
,
而不知年岁之已往。……言之甚卑近
,
由之日高远。圣人之学
,
人人所能学
,
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
;
而其所不能及者
,
则仍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以为大圣欤
!
(
钱穆《论语新解》
)
(1)
根据材料一、三
,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两则材料的要点。
★
(2)
对孔子的那句话
,
康有为和钱穆在理解上有什么不同
?
请作简析。
解析
: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可知
,
康有为讲的是因好学达到一定境界后所产生的结果
;
钱穆是在说不同状态下学习达到的结果。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
两者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康有为谈的是因好学而达到的境界
,
关注的是结果
;
不在乎世俗的贫贱与忧苦
,
忘记了岁月的流逝。钱穆说的是学习的不同状态及由此产生的结果
,
关心的是两者间的关系
:
学有未得
,
愤而忘食
;
学有所得
,
乐以忘忧。因为学无止境
,
所以不知老之将至。
参考译文
:
材料一
: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
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
:
“你为什么不这样说
:
他的为人
,
发愤用功起来忘记吃饭
,
快乐起来忘记忧愁
,
不觉得衰老快要到来
,
如此而已。”
材料二
:
忘记了吃饭
,
就不知道贫穷与低贱
;
忘记了忧愁
,
就不知道辛苦和悲戚
;
忘记自己将要衰老
,
就不知道生与死的区分
;
不是至高无上的人哪里能到这样的境界呢
?
材料三
:
学习没有所获
,
就会发愤而忘了吃饭。学习有所收获
,
就会快乐得忘了忧愁。学习没有止境
,
这样孔子的发愤和快乐也没有止境。像这样勤勉
,
只担心时间不足
,
而不知道岁月已经过去了。……说的时候非常谦卑浅俗
,
由此一天天达到高远的境界。圣人学习的
,
人人都能学习
,
但最终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
;
而人们所不能达到的
,
则仍然在好学这一点上。这就是他之所以成为大圣人的原因啊
!
(2)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解析
:
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两种为政观
,
先要陈述文段中孔子与韩非子各自的观点
,
然后指出他们观点的优劣。孔子主张以德治国
,
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
既能使百姓守规矩
,
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
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时的作用
,
这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
,
一国中找不出十个
,
就认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
,
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
,
他的为政观也是有所偏颇的。
答案
:
孔子认为“法政”虽有一定的作用
,
但也有缺陷
,
所以要“德治”
;
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
,
要管理众人
,
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
,
各有偏颇
,
应相互补充。
2.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
,
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
:
“欲贵者
,
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
,
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
,
非良贵也。赵孟①之所贵
,
赵孟能贱之。《诗》云
:
‘既醉以酒
,
既饱以德。’言饱手仁义也
,
所以不愿②人之膏粱③之味也
;
令闻广誉施于身
,
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④也。”
(
《孟子
·
告子上》
)
[
注
]
①赵孟
:
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
,
字孟。②愿
:
羡慕。③膏粱
:
肥肉叫膏
;
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绣
:
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
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
,
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
,
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
B.
别人所给予的尊贵
,
并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要自尊自贵
,
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
C.
在孟子看来
,
厌恶膏粱文绣的生活
,
安贫乐道
,
修仁养义
,
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
,
才是真正可贵的。
D.
选段引用《诗经》的话
,
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和绣花衣裳。
解析
:
C
“厌恶”和“安贫”有误
,
孟子在此处只是强调当人能够“饱仁义”且“广誉施于身”时
,
自然不必羡慕膏粱文绣的生活
,
这与“安贫”无关
,
也不是“厌恶”。
★
(2)
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子曰
:
“士志于道
,
而耻恶衣恶食者
,
未足与议也。”
(
《论语
·
里仁》
)
解析
: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
读书人有志于真理
,
却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
,
那便不值得同他讨论真理。据此与《孟子》中的观点联系起来分析。
答案
:
君子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
,
致力于进德修仁
,
而不应计较吃和穿等物质生活的质量。
参考译文
:
孟子说
:
“希望尊贵
,
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每个人自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
,
只是平时没有想到它罢了。别人所给予的尊贵
,
并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使你尊贵
,
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诗经》说
:
‘酒已经醉了
,
德已经饱了。’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富足了
,
也就不羡慕别人的肥肉细米了
;
到处皆知的好名声在我身上
,
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
相关文档
- 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第012021-06-0346页
-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62021-06-0312页
- 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2019-2020学2021-06-0315页
-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27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2021-06-038页
- 专题11+文言文阅读(押题专练)-2017年2021-06-0312页
- 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2021-06-0318页
- 江苏省淮阴区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2021-06-0310页
- 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2021-06-0389页
-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第五次质量2021-06-0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