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00 KB
  • 2021-06-04 发布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等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 文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10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3题,第5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共9题)、非选择题(第4题,第7题—第11题,第13题,第14题,第17题,第19题,第20题,第21题,共12题)两部分。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名字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多数人的 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 ,真与美就 了。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 的程度。‎ A. 观点 内含 劳燕分飞 同日而语 B. 观念 涵义 天南海北 平分秋色 C. 理念 涵养 南辕北辙 相提并论 D. 心目 内涵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和成语的正确运用。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选项。如由“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可知,前面主要讲两者的不同发展方向,第三个横线上可用“分道扬镳”;“达到与真”地位相当,可用“分庭抗礼”,综合可知D项正确。‎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31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铭记这段历史,是因为它惨烈悲壮与不屈抗争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希望从中汲取沉痛的历史教训,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 ‎①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抗日将领、爱国人士 ‎②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 ‎③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④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 ‎⑤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 A. ⑤④③②① B. ①②④⑤③‎ C. ③⑤①④② D. ④③②①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连贯的能力。这段话是围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展开,内容上前后呼应。故这一段的排序要注意内容的前后照应,文段后面说到铭记这段历史的原因是“它惨烈悲壮与不屈抗争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其中“惨烈悲壮与不屈抗争”是对前面内容的小结,应与前面的内容一一照应,那么前面的内容应是先说“惨烈悲壮”,再说“不屈抗争”;浏览所给的句子,可以发现,③是惨烈,⑤是悲壮,①④②是不屈抗争。‎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的很多地名和现在是不同的,如关中,它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B.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宴席中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朝东,“项王、项伯东向坐”,体现了项羽、项伯尊贵的地位。‎ C. 古代人乘车,主帅居中,驭手居左,称车左;参乘(陪侍或保卫人员)又称车右,“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即为此义。‎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主要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答案】D ‎【解析】‎ - 31 -‎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D项,“‘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表述错误,应改为“‘颂’是宗庙祭祀乐歌,‘雅’是宫廷乐歌”。‎ 故选D。‎ ‎4.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中日两国高中生使用电脑功能”的调查,根据下面表格信息,回答问题。‎ ‎(1)与日本高中生相比,我国高中生电脑使用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2)根据上表情况,请对我国高中生的网络学习提出一条建议。‎ ‎【答案】(1)(示例)我国高中生电脑看娱乐新闻、聊天、看小说或漫画明显高于日本高中生,但收集学习信息、进行学习却远低于日本学生。‎ ‎(2)(示例)减少上网看新闻、聊天、看小说的时间,增加网络学习的时间。(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表文转换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抓住图文的构成要素,如果是表,还要注意它的变化趋势,用文字叙述,当然,还要抓住图文所表达的主旨,是表的还要总结变化的规律。‎ ‎(1)本题图表是“中日两国高中生使用电脑情况”。从图表内容横向比较可知,日本“上网查询收集相关学习的信息”“使用电脑的学习软件上讲座学习”数据高于中国,电脑看娱乐新闻、聊天、看小说或漫画方面低于中国,这就可以概括出电脑使用率的情况,中国学生利用电脑用于学习的较少,而进行娱乐的较多。回答时把这些信息分点表述出来即可。‎ - 31 -‎ ‎(2)本题考查观点表述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图表,根据表中信息提出建议。针对上面的信息应建议多络等。不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看新闻、聊天、看小说上,要增加网络学习时间。‎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①,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②惟在于窃赀,结褵③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选自《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有删节)‎ ‎【注】①累叶陵迟:指家世衰落。②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③结褵:成婚。‎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普责天下谱牒        责:责备 B. 或乖礼义之风        乖:违背 - 31 -‎ C. 不敦匹嫡之仪        敦:勉励 D. 或矜其旧望          矜:同情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卢、李、郑四个家族在嫁女儿的时候大肆索取聘礼,并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唐太宗认为这样做严重败坏社会风俗。‎ B. 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撰写《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级,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真假,褒奖忠贤,贬黜叛逆。‎ C. 唐太宗认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劳,爵位崇高显赫,忠孝两全,或者道德高尚,学问技艺通达渊博,就能称为真正的士大夫。‎ D. 《氏族志》的颁行,彻底革除了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在嫁娶时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不良风气,唐太宗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2)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 ‎8. 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 ‎【答案】5. B 6. D ‎ ‎7. (1)不管几代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确定士族的等级,并且应该统一量定等级的标准,作为永久的准则。‎ ‎(2)这种习惯时间长了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确实败坏了名声和教化。 ‎ ‎8. (1)婚姻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仁义。(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2)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嫁娶之序,务合礼典。)‎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 A项,“普责天下谱牒”中“责:责备”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寻求全国记录氏族宗族世系的家谱”,“责”在这里解释为“寻求”;‎ - 31 -‎ C项,“不敦匹嫡之仪”中“敦:勉励”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重视嫁娶的礼仪”,“敦”在这里解释为“重视”;‎ D项,“或矜其旧望”中“矜:同情”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人夸耀过去的名望”,“矜”在这里解释为“夸耀”。‎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 A项,见第一段“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选项符合文意。‎ B项,见第一段“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选项符合文意。‎ C项,见第二段“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选项符合文意。‎ D项,见第三段“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原文中说的是“燕、赵古姓,后代中很多人失去官爵。齐、韩旧族,有些人行为违背礼义。”而在嫁娶时贪图钱财,攀附权贵说的是“新官之辈”。另外,原文中并未提到“《氏族志》的颁行,彻底革除了……的不良风气”,选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1)宜一量定:应该统一量定等级的标准。用为:作为。永则:永久的准则。(2)已:废止。紊:乱。亏:败坏。‎ - 31 -‎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先阅读原文,找到文中相关句子,然后概括。文中相关语句为“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据此可知,“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是从嫁娶的原则;“嫁娶之序,务合礼典”是从嫁娶的规矩。‎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一、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反三。‎ 二、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炼,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 三、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 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 译文:‎ ‎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近来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大姓,虽然家世早已衰败,但他们仍然依仗旧时的郡望,自高自大,号称士大夫。每当把女儿嫁给其他家族,总要大肆索取聘礼财物,以财物数量多为贵,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和集市上的商贩一样,这样做严重败坏了风俗,也搅乱了《礼》的规定。既然他们的名望与事实不符,按道理礼仪制度必须改革了。”于是下诏书命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校正姓氏等级,广泛寻求全国记录氏族宗族世系的家谱。并根据史书传记,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它们的真假,如果一个家族出了忠贤的人,就加以褒奖,提升等级;出了叛逆的人,就加以贬黜,他们依此标准撰写了《氏族志》。‎ - 31 -‎ 高士廉等人到了上报校定的氏族等第时,仍然把崔干列为第一等。太宗说:“我和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姓,过去并无嫌隙,只是因为他们世代衰微,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做官,却还自称是士大夫,婚嫁的时候,就大量索取财物;有的人才能见识平庸低劣,却还得意地自夸高门,托名富贵,我不明白世人为什么还会看重他们?如果士大夫能建立功业,爵位崇高显赫,善于侍奉君主和父亲,忠孝都值得称赞,或者道德仁义清正廉洁,学问技艺通达渊博,这样的人也足以自立门户,称得上是天下真正的士大夫。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公卿以下的人,哪里有闲暇给他们多送财物,并助长他们的气势呢?这些人只图声誉不顾实际,以得到虚名作为自己的荣耀。我现在钦定氏族等级的原因,确实是想树立当今朝臣的地位,为什么崔干还是第一等,你们不看重我朝的官爵吗?所以,不管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确定士族的等级,并且这个量定等级的标准将作为永久的准则。”于是把崔干定为第三等。‎ 到了贞观十二年,《氏族志》全书完成,总共一百卷,颁行天下。唐太宗又下诏书说:“氏族的美名,要与官爵相关联;婚姻的原则,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自从北魏、北齐灭亡,朝代变迁,风俗衰败。燕、赵的古姓,后代中很多人失去官爵,齐、韩的旧族,有些人行为违背礼义。他们在乡里没有名声,自身贫贱,却自称高门的后裔,而不重视嫁娶的礼仪,谈婚论嫁的时候只为了捞取财物,成婚的对象一定要找富贵之家。又有些新做官的人和钱财多的人家,羡慕富贵人家的祖宗,抢着和人家攀亲,多送财物,如同做买卖。有些人自愿贬低家门,被亲家羞辱,有些人夸耀过去的名望,在公婆面前行为无礼。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我日夜谨慎小心,操劳政事,历代的弊端祸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这种坏风气,还没有完全转变。从今以后,要明白告知天下人,让他们都要懂得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才符合我的心意。”‎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完成后面小题。‎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①‎ 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月夜 刘方平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31 -‎ ‎【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本诗是作者宰相(661—663)任上所作。②“广川”指洛水。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③“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 ‎9. 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 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 ‎【答案】9. ①描写春夜风光,营造了清新静谧的意境。②动静结合,静中有动,以动显静,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③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 ‎10. ①两首诗都写到“月”,但上官诗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刘诗表达了初春喜悦的心情。②上官诗写的是秋天清晨,虽明月高悬,但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诗人得势当权、执政治世的气魄。③刘诗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 ‎【解析】‎ ‎【9题详解】‎ - 31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意境。“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意象、意境型的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比如本题,考生可以抓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景象,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 ‎【10题详解】‎ - 31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因是比较阅读,故应注意答题的模式。上官仪诗歌的后两句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刘诗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歌中写月的诗句以及注释给出的简介来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5)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6)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7)看似寻常最奇崛,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8)__________________,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答案】 (1). 砯崖转石万壑雷 (2). 钿头银篦击节碎 (3).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奉命于危难之间 (6). 玉盘珍馐直万钱 (7). 成如容易却艰辛 (8). 疏影横斜水清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句子默写,注意上下句提示,本题易错词语有:(1)砯、壑(2)钿、篦(3)曾、瞬(4)沮(5)奉(6)馐、直(7)艰辛(8)清浅。‎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 31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高手文质彬彬 ‎(美)克劳斯·米勒 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她丈夫还在公司开会,她真的很生气,眼泪在眼眶里一个劲地打转。‎ ‎“哼,什么鬼会议,要开到这个时候!”她满腹牢骚地埋怨着。‎ ‎“他不来,我来可以吗?”忽然一个声音从她身后响了起来。‎ ‎“啊,你是谁?你想干什么?”她吓了一跳,转过身来惊恐地对来人喊道。‎ ‎“嘘……”陌生人在嘴唇前竖起了一根手指,“请不要大惊小怪,我专程前来拜访你。”‎ ‎“你……你是怎么进来的?”她心里害怕极了,尽管外表显得还比较平静。‎ ‎“从阳台上爬进来的,本来想等到你们全家睡觉以后再进屋来随便看看,可是刚才听到你和丈夫通电话,知道他在开重要的会,一时半会回不来,所以我决定提前亲自拜访你,陪你说一会儿话。”‎ 她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头脑里想着如何与这个窃贼周旋的各种方案。‎ ‎“很抱歉,由于我们这种职业的特殊性,我不得不采取这种方式进屋。”他文质彬彬地说,“其实我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很善良,我们也有职业操守。你看,我并没有对你动粗,只要你好好配合,我们之间就会相安无事。”‎ 她的声音也变得柔和起来:“也许吧,不过如果你的手肯离开你的口袋,也许你会显得更善良一些,因为我知道你的口袋里恐怕有一把弹簧刀之类的玩意儿。”‎ 他非常听话地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走到餐桌前,扫了一眼桌上的菜肴,然后他从碟子里拿起一小块牛排送进嘴里嚼了起来,啧啧地赞不绝口。‎ 他尝了几个菜,用餐巾擦擦嘴,抓起桌上那瓶酒,打开盖子,倒了一小杯酒,抿了一口,然后使劲地咂咂嘴:“啧啧啧,这酒的味道也不错,是好酒!来,为你这么能干的主妇干一杯。”说着,他向她举起了酒杯。‎ ‎“你为什么一定非得做这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呢?其实你还可以做其他一些体面的工作呀?那样风险要小得多。”‎ ‎“夫人,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就考虑过,我也曾经去找过一些体面的工作,可是我这个人命不好,总是四处碰壁。所以还是干这一行见效快,尤其是像我这样的高手,总是手到擒来,因为我从事这个行当已经很有些年头了。”‎ - 31 -‎ 墙上的挂钟响了起来。这是一个布谷鸟式样的挂钟,到了整点,便发出“布谷、布谷”的叫声。钟的声音开始把他吓了一跳,很快他又镇静下来。他瞟了一眼墙上的钟,对她说道:“你看,都十一点了,你丈夫还没有回来,真不像话。我最恨这些不守时的人,尤其家里还有这么贤惠的妻子一直在等着。”‎ ‎“不,他今天晚上有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平常他回家都很准时。”她显得有些激动,拼命为自己的丈夫辩解着。‎ ‎“嗯,即便如此,也不能原谅不准时的行为。夫人,感谢你的美味佳肴,感谢你的热情款待。为了能够让我记住这美好的夜晚,我应该随手带走一两件纪念品,我想你应该不会反对吧?比如说这只钻戒就是最合适的纪念品。”他一边说,一边走到那个小桌子旁边,从一个首饰盒里拿起了她的那枚钻戒。‎ 她的心隐隐作痛,因为这是她丈夫送给她的纪念品,价值不菲。可是她知道这宝贝肯定要不回来了,破财消灾,还不如索性装得大方一点,好让他尽快离开。于是她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对他说:“好吧,你就把它拿走吧,但愿你能卖个好价钱。”他点点头,微笑着朝阳台走去。‎ ‎“等一下,”她在他背后喊道,“你一定得把这些夹心面包和火腿肠带走,我想我的丈夫肯定不需要了,但你的妻子和孩子肯定需要。”她迅速地把面包和火腿肠包好,塞进他的上衣口袋里。‎ ‎“夫人,你真是个好人!”他把手放在胸前,像绅士那样对她微微地弯了一下腰,紧接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阳台上,无声无息,就像他来的时候一样。‎ ‎“嗯,这个家伙倒是挺有礼貌的,”她在心里想,“不过,尽管他干这一行干了很多年,仍然算不上是一个高手。”想到这里,她松开手指,仔细地打量着手中的钻戒,然后把这枚钻戒又牢牢地戴在手指上。她很兴奋,因为刚才把面包塞进他口袋里的那一刹那,她把这枚钻戒又拿回来了。这个窃贼也许做梦都没有想到,他遇到了一个真正的高手,尽管她早就退出江湖,已经改邪归正很多年了。‎ ‎(选自《青年博览》2013年第14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对女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展示了女主人公面对入室盗窃的小偷时的从容状态。‎ B. 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公司开会,很晚了还不回家,女主人公心里很生气,于是开始抱怨,结果引来了小偷。‎ C.‎ - 31 -‎ ‎ 女主人公在经历了一阵惊慌之后,尽量让自己镇定下来,并开始与小偷周旋。她那柔和的声音反倒让小偷愿意听她的话。‎ D. 小偷在女主人公面前表现的文质彬彬,在与女主人公交谈的过程中还强调自己的善良和职业操守,充分表明他从事这种职业的无奈。‎ ‎13. 请用简洁语言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14. 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以“高手文质彬彬”为题的妙处。‎ ‎【答案】12. C 13. ①善良贤惠。丈夫很晚不回家,她虽然生气,但在小偷批评丈夫时仍替丈夫辩解。②头脑冷静。在面对入室盗窃的小偷时,她能够迅速使自己镇定下来,并能巧妙地与之周旋。③手段高明。以恰当的借口,趁小偷不注意,把那枚被小偷拿走的戒指又拿了回来。 ‎ ‎14. ①线索作用。从行文看,小说一直在塑造一个“文质彬彬”的偷盗高手;②语义双关。文中表面写小偷是“文质彬彬”的高手,实际上用小偷来衬托女主人,女主人才是真正的“文质彬彬”深藏不露的高手。③具有讽刺和喜剧效果:褒词贬用,讽刺了小偷的虚伪和狡诈;同时高明的小偷栽在更高的行家手里,具有喜剧性。‎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涉及到小说细节,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小说情节作用等多个考点。我们需要认真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A项,“展示了女主人公面对入室盗窃的小偷的从容状态”不正确,小说并没有表现出女主人公的“从容”,原文说的是“她心里害怕极了,尽管外表显得还比较平静”。‎ B项,“于是开始抱怨,结果引来了小偷”的说法错误,小偷本想等他们全家睡后再行动,而听到她与丈夫通电话的内容后便提前进来了。‎ D项,“表明他从事这种职业的无奈” 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比从事其他工作见效快。‎ 故选C。‎ ‎【13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作答时从文中找出人物有关言行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女主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本题要考虑人物身份、年龄、主要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如,根据“‘不,他今天晚上有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平常他回家都很准时。’她显得有些激动,拼命为自己的丈夫辩解”可揣摩出善良善解人意的特点;根据“她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头脑里想着如何与这个窃贼周旋的各种方案”可体会出冷静沉着的特点;根据“走到餐桌前,扫了一眼桌上的菜肴,……啧啧地赞不绝口”“为你这么能干的主妇干一杯”可以概括出女主人勤劳能干。‎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与作用;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可从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几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表现上时时突出小偷“文质彬彬”的高手形象,实质上却是以小偷高手的“文质彬彬”来衬托女主人的“文质彬彬”的高手形象,这个标题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全文围绕“高手文质彬彬”展开,标题起到了线索作用。从表达效果来看,一方面“高手文质彬彬”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另一方面,“文质彬彬”是褒义词,这里却用来写小偷,表达了一种讽刺意味,达到了喜剧效果。‎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 31 -‎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 ‎15. 下列完全不能证明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的一项是 A. 胡适、陈独秀等倡导文学革命,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 B. 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 C.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D. 卞之琳的《断章》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16.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31 -‎ A. 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在当今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虽然有人对现代诗歌抱有质疑的态度。‎ B. 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人只有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获得的就会是真诚的诗歌情绪,而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 C. 真正的诗人,其诗歌的情感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的真正体验。‎ D. 现代诗歌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需要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情感,抛却了这个基础,是绝对写不出诗歌作品来的。‎ ‎17. 为什么说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答案】15. A 16. D ‎ ‎17. ①诗歌创作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必须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升华才能感动读者。②日常生活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能成为诗歌的语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内容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倡导‘文学革命’,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错误,根据第一段“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强调的是“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本题D项,“是绝对写不出诗歌作品来的”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 ‎【17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结合“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红学泰斗”——周汝昌 ‎“红学泰斗”周汝昌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 31 -‎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60年。有两句诗为证:“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年周汝昌35岁。‎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1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周汝昌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该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B.‎ - 31 -‎ ‎ 周汝昌继承了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的研究方法,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C.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D. 周汝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始终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喜欢“国货”,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甚至到了冥顽不化的程度。‎ ‎19. 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成就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 周汝昌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简要探究。‎ ‎【答案】18. C 19. ①红学方面: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研究专著数十部,涉及红学领域的各个层面。②书法方面:创立周体书法,特点是“横逸飞动、作草如真”。③诗词方面:与名家唱和,颇受赏识;造诣高,所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④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骚》文体译成中文。 ‎ ‎20. ①要有执着的精神。先生把一生献给红学,招致异议批评时,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为之痴迷。②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作查证,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③善于继承,努力创新。善于继承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创造性提出探佚成果。④淡泊名利,生活简朴:蛰居小楼,屋内陈设简单,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A项,张冠李戴,“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说的是《石头记会真》;‎ B项,“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有误,文中表述为“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 D项,无中生有,“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文中无依据。‎ 故选C。‎ ‎【19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根据题目要求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文本材料(包括相关链接)简要分析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主要成就。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第四段、第五段以及相关链接,仔细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如第四段“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第五段“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材料链接中“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根据这些信息分从红学、诗词、书法以及翻译几个方面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再从文章中找出论据来论证观点。此题可结合着传记文本中的具体内容“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及链接内容,从周汝昌的做学问的精神、态度、继承和创新、积累学习、人品等方面分析作答。‎ 八、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 31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孙中山)‎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鲁迅)‎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 古今名人灿若星辰,无数名句化育世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人的一生中只有一件事会使他幸福,那就是奋斗。如果没有奋斗,那么他的一生只是坐了一列火车来这世间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而且还未好好感受就离去了——这是他们最为悲惨的。‎ 有奋斗的人,会无比自豪,可以骄傲地仰着头说,看,我多么幸福。他们往往是世界上最繁忙,活得最紧张,可能成功最多的人。没有比成功让人满足的了,成功会有收获,荣誉,幸福感与之俱来。他们不同于为了圆对别人撒的谎:他是多么的幸福,和幸福失之与臂的人。‎ 有的人说:“我空有一身豪气,为何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主要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为了梦想去的努力。可能他只是在跑步时起点时夸夸其谈,而到了跑道的一半感到体力不济就放弃或回头。还在一边假惺惺地“劝”别人说:“苦海无涯,回头是岸。”等类的推词。为自己放弃找理由后还在嘲笑其他努力的人。好像为了让人看了感到他是多么的明智,可是人们往往会对他厌恶,甚至反感。‎ 也会有人说:“为什么我去奋斗了,还是得不到我所希望的幸福?”而大多数是因为他们确实去奋斗了,可没用巨大的力气去完成。就好比一只外貌比较凶残的狗在它的猎物面前几乎只是疯狂地狂吠而没有搏斗;一只外强中干的驴遇到虎然后低下了平日显得无比‘高贵’的头,连大气都不敢喘。而他们是去努力了,这是不可置疑的。可他们没有奋斗,或者奋斗不力。距离幸福有一步之遥而停了下来,还是在最后冲刺时猛地停止了下来?放弃了最后的“一步之遥”,眼铮铮地看着别人获得了本属于他们的成功与幸福。还有的人说:“我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勇于拼搏的心。只朝着自己心中的那个目标、方向冲刺,可为何还是无法收获的‘幸福’。”这可能有很多种情况,在正要熟的米饭上放一瓢冷水,要么就是火或电给吹灭或者是停掉了,而使前功尽弃。‎ - 31 -‎ 而另一种可能就是他的内心的目标不够大,或者不自量力太大。有位伟人说:“心有多大,天有多大。”而无法满足他的“幸福”标准。‎ 同理,在同样的两个梦想之间,大多数人则会选择小的梦想。人类的始祖第一次遇到野兽时,敢于拼博才有生命,才有现在的我们。生与死大多数人会选前者可他们中的一批人又不愿意为生做出拼搏。‎ 幸福、事业和成功每个人都想要拥有的。而只有拼搏才可能得到这一切,否则不管你再高贵的出身也终究会成为一个比平凡的人更加平凡的人。‎ 梦想、努力和奋斗,没有功底又怎么可能会成事实呢?就好像冰心的一首诗‘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现她现时的明艳!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文,所以,让我们拼搏而奋斗吧!幸福是奋斗的奖状!‎ ‎【解析】‎ 试题分析:该则作文材料的主体部分由六个名言警句组成,从古至今依次排列,具有言浅理明的特点,每句话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意义,写作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引导考生要结合自身的认识与思考,在理解上述名言警句的基础上,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自由组合,从而体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及给人的启示。‎ 首先,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各句解说如下:‎ ‎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心里有了一个想法,这就是行动的念头萌生了,而一个人切切实实的行动,就是使这个想法得到实现的功夫;所以说,产生去做一件事的念头,就是行的开始了,而笃实一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行动,则是实现理想的保证。‎ ‎②“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赞颂苔藓,它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③“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孙中山强调奋斗不息。‎ ‎④“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鲁迅的话是说不满与进取的辩证关系,并且强调了不自满对于民族的意义。‎ - 31 -‎ ‎⑤“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这句强调珍惜时间积极进取。‎ ‎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这句话强调幸福与奋斗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强调个人奋斗与新时代之间的关系。‎ 接着,具体立意时,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之间内涵的相同之处,如以①⑥为基础可以立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但是奋斗不能只停留在“知”的层面,要行动。如以③⑥为基础可以立意:幸福需要执着地去奋斗。如以①②为基础可以立意为:即使是条件不好的人,只要将奋斗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也会在逆袭成功;奋斗也需要坚毅的性格、执着的精神、乐观的态度。如以④⑥为基础可以立意为:新时代,民族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自省精神,要有奋斗意识等等。‎ 还可以从题目中的“古今名人灿若星辰,无数名句化育世人”出发,对名句的内涵、相关作者的人格精神等进行分析,结合自身体验谈对“古今名人灿若星辰,无数名句化育世人”的认识。也可选择两三个名言警句,联系历史和自己所学,论述其化育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阐述古今名人的思想的当代意义。‎ 如有其他写作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点睛:多则名言选择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每一则,而且要找到关联,综合立意。这就增加了审读量,也赋予了考生选择权,要求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理论上说,选择两则或三则,会出现若干组合;即使选择相同的两三则,也因理解的主观差异,形成多样化立意,这就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雷同性。‎ - 31 -‎ 在所有材料作文中,相对于新闻事实、寓言故事、漫画来说,名言名句的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缺少具体的指向性。这就需要考生认真理解其内涵并联系生活明确其外延。当然,高考题中出现的名言名句,其哲理还是相对好理解,以便学生有话可说。这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四、发现名言的局限创新立名人的思想也只是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真理”,如果我们找到其局限性,就可以反其意而立。除了上述“两正/三正”的常规立意,还可以站在当今的角度,追求“一正一反、两正一反、一正两反、三反”进行立意。这样可能比名人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时代气息。‎ ‎2019-2020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附加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4处)‎ ‎23. 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孟尝君田文、魏信陵君魏无忌、_____、_____。‎ ‎24. 王安石,字____。文中三处使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分别强调了什么?‎ ‎【答案】22.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 ‎23. (1). 赵平原君赵胜 (2). 楚春申君黄歇 ‎ ‎24. 介甫。‎ ‎①第一处“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强调孟尝君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士;②第二处“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强调孟尝君的门客不能担当起使齐国强盛的责任;③第三处“鸡鸣狗盗之出其门”,强调真正的士不归附其门下的原因。‎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中“不然”解释为“(如果)不这样”,表假设关系,应该独立成句;“擅”为动词,“齐之强”做“擅”的宾语;“焉”为句末语气词; “尚……哉”为固定结构,解释为“还……呢”;因此本题可断句为“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 31 -‎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考生平时应注意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派别、称号、作品风格等信息等要结合所学课文熟练记忆,不能张冠李戴。战国四公子包括: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填写即可。‎ ‎【24题详解】‎ 本题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和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相关作家作品知识应根据平时掌握的信息真确填写。考生解答本题第二问时应认真阅读原文,根据语境,理解其不同的含义。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文中第一处相关表达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用“鸡鸣狗盗”意在强调孟尝君得到的士并不是真正的贤士;第二处原文语境为“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这里用“鸡鸣狗盗”这个词语,意在强调孟尝君得到的士并不能帮助齐国“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第三处相关语境为“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这里强调“鸡鸣狗盗”,介绍了真正的贤士不归附孟尝君的原因。‎ ‎【点睛】译文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二、名著阅读题。‎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31 -‎ ‎ 《三国演义》中,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席间关羽借与孙权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孙权不放手,互相敬酒。埋伏刀斧手见状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B. 《家》中着力刻画了一系列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瑞珏,这几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但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她们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C. 沈从文的《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二人与翠翠一见钟情,都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大老”托媒人提了亲,“二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最终兄弟俩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选择。‎ D. 《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写出了贾府上下的欢欣和忙碌,特别是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E.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圣地亚哥的一句内心独白,它歌颂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结合平时积累,回忆相关的情节内容,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旨。作答时要注意细节,逐项进行排除。本题 A项,“拉着孙权不放手”错误,应改为“关羽拉着鲁肃的手”;‎ D项,“心中充满了喜悦”错误,应改为“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三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 故选AD。‎ ‎26.简答题 ‎(1)《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的情节,表现了贾府“三春”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请你简述一下《欧也妮·葛朗台》中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情节。‎ ‎【答案】(1)探春:怒斥抄检大观园。头脑清醒而有见识,敢作敢为。迎春:求自保,不为司棋分辩求情。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惜春:对毫无过错却被撵走的入画无动于衷。孤僻冷漠,嘴冷心冷。‎ ‎(2‎ - 31 -‎ ‎)①当欧也妮和母亲正在欣赏查理寄存的梳妆匣时,葛朗台开门进来了。葛朗台太太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叫起来:“上帝啊!救救我们!”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是金子!真金!”,他叫嚷,“这么多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②妻子生病,治病需要花钱,葛朗台认为这简直就是“抹自己的脖子”。但他想到花几个看病钱会保住更大一笔财产——这交易划得来。他请来索漠最有名的医生为太太诊治,战战兢兢地探问:“要不要花很多钱?要不要吃药呢?”最终咬着牙说出:“请你救救她,即使要我一二百法郎也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结合平时积累,回忆相关的情节内容,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旨。‎ ‎(1)《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的一个选段,原题为“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人杜绝宁国府”。考生要分析贾府“三春”的性格特征,必须结合原著中相关情节。邢夫人的奴仆王善宝家的,向王夫人告密说,晴雯等丫头如何如何不安分,激怒了王夫人,于是王夫人命王熙凤晚上趁人不备搜查大观园。王熙凤带领周瑞家的等奴仆挨个地方搜查大观园,到怡红院时并没有搜查出晴雯等人有什么不安分之物,但晴雯态度不好。到迎春那里后,搜出迎春的丫鬟司棋箱子里有男人的靴子等物,致使司棋和她的表兄私会之事被揭穿,迎春是一个懦弱的人,所以什么都没有管,就凭着他们抄检去了。到探春院里时,探春不愿意让人抄检,只让人搜了自己的箱子,不允许他们搜丫头们的,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最后王善保家以为探春是庶出小姐,碰了探春,探春还给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可见探春头脑清醒而有见识,敢作敢为。到惜春那里后,发现惜春的丫鬟入画有她亲哥哥暂寄在她那里的物品,凤姐也说了,其实这没什么,但是由于惜春是个比较较真而且有点无情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与公正,愣是把自己的贴身丫鬟入画给赶走了。结果王夫人最后决定把晴雯、司棋、芳官等人赶出了贾府。晴雯因此大病一场,没几天就去世了。‎ 考生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资产阶级社会只注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不讲人性、人情。回忆《欧也妮·‎ - 31 -‎ 葛朗台》这篇小说,考生不难找出反映这一主题的典型情节,如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成了金钱的奴隶,变得冷酷无情。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人的基本情感,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在他获悉女儿把积蓄都给了查理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软禁起来,“没有火取暖,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当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只是在听说妻子死后女儿有权和他分享遗产时,他才立即转变态度,与母女讲和。‎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但如果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施政目标中,政绩考核需要对幸福进行量化,而幸福本身又很难被量化,这很容易让人怀疑,一些地方虽有建设“幸福××”的良好意愿,但其会不会和民众的主观感受形成“一个目标,两种表述”的割裂呢?现在就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富裕了,民众就幸福了。这等于把幸福矮化为财富指标。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 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27. 文章对地方政府把施政重点转向提升公众的幸福感持什么样的态度?‎ ‎28. 文章认为政府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公众的幸福感?‎ ‎29. “只要富裕了,民众就幸福了”,请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倾向社会原因。‎ ‎【答案】27. ①肯定这是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②担心政府致力提升的幸福并不能使公众感受到(答出“政府的良好意愿与民众的主观感受割裂”亦可)。 ‎ ‎28. ①致力于消除导致公众不幸福感的因素;②让公众掌握对幸福感的评判权。 ‎ ‎29. ①GDP崇拜,政绩考核的评价指标单一;②社会的拜金主义倾向,以财富来衡量个人成功和幸福;③贫富差距拉大,助长民众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④中国人缺乏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识”和“终极关怀”,一切以“身”的安顿为依归。‎ - 31 -‎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该认真阅读原文,概括段意,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根据第一段“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可知作者首先肯定了这种变化;在原文第二段中“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这句话也显示了作者的担心,担心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并不能使公众真实地感受到。‎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原文共包含三个段落,本题答题区间在第三段,从第三段第四句“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可以归纳得到政府应该致力于消除导致公众不幸福感的因素。从第三段第五句“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可以归纳出政府应该让公众掌握对幸福感的批判权。‎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观点的个性化探究思考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文本,筛选相关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认知进行分析。首先从第一段第二句的“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归纳出GDP崇拜;其次,从第二段第三句“这等于把幸福矮化为财富指标”归纳出社会的拜金主义;最后,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过大,让民众更加看重财富;还可结合中国人自身意识的局限性,注重安“身”立“命”,缺乏 “超越意识”等特点分析。‎ - 31 -‎ ‎ ‎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