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50 KB
  • 2021-06-04 发布

语文卷·2017届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2017-02)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2014级高三二月月考试题 语 文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部分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级、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的“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来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 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有深远影响。‎ ‎ B. “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它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 C. “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自然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书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 B.关于“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级、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将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了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生动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更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 ‎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威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竞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林清玄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 ‎ B.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 ‎ C.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 D.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5.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                                    ‎ ‎6.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5分)‎ ‎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负重的河流 ‎ 黄 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 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 (有删改)‎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 B.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 C.“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8. 文章第六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6分) ‎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①,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上推汉为陆终苗裔,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按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诏可。‎ 会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诏河南(府)就家写《史通》,读之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 以刺时 ‎ B.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 以刺时 ‎ C.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 D.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 以刺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 D. “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亲的杖责,等听到父亲为哥哥们讲的《左传》后,他才有所醒悟,决心不再懈怠,一年后,就通读诸史。‎ ‎ B.刘知己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用;他又写了针砭时弊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 C.刘知己治学严谨广博。他修正《武后实录》,考证刘氏宗谱,质疑《孝经》《老子》等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一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 D.刘知己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修治史学,做了将近三十年史官。他认为做史官的人必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 ‎ ‎(2)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4~15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山花子 五代词人 李 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1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 A.《采桑子》的词眼是一个“好”字,繁华之后,虽觉空虚,词人却获得了更多的宁静。‎ ‎ B.《采桑子》写西湖美景,作者动静交错,远近结合,多种手法熔于一炉。‎ ‎ C.《采桑子》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 D.《山花子》以“倚阑干”三字做结,含蓄不尽。一个有无穷幽怨含泪倚栏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 E.《采桑子》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这一点《山花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欧阳修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词人一反往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山花子》比较分析。(6分)‎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名篇名句默写(5分,每空1分)‎ ‎(1)《诗经·氓》当中,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生活,认为错不在己,于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情不专。‎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3)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最近,全国食品卫生问题频频发生,毒黄瓜、皮革奶等事件层出不穷,其影响和后果骇人听闻,很多国人感慨: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放心食用的食物呢?‎ ‎②法国诗人兰发波的名言“生活在别处”告诉我们,有意义的生活应当走出家门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去寻找心里的养分,而不是闭门造车。‎ ‎③春节期间,来成都博物馆参观的人不绝如缕。孩子们非常兴奋,很多白发老人和孩子们一样惊奇,纷纷用相机拍下这难忘的画面。‎ ‎④发展中国家常常出现牝鸡司晨的现象:本来由甲部门负责的事情,却被乙部门的领导插手;而乙部门负责的事情,又很可能被丙部门干预。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应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⑤某著名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业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光环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晨昏的默默付出。‎ ‎⑥凡事要有全局意识,善于从大处着眼,如果目无全牛,难免纠缠细节,无法作出合理的整体规划。‎ A.①②⑥ B. ①②⑤ C.③④⑤ D.③④⑥‎ ‎18.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国足在背负着重担、又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却依然顽强地挺进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这将使球队引起外界高度关注,广告商和赞助商到时肯定会踢破门槛。‎ ‎ B.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不行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 C.名气、地位、财富等让人利令智昏,不少人为之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 ‎ D.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而且是其反观自身的镜子;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又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位置和价值。‎ ‎1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②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③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④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⑤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的、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⑥云是由水珠凝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集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A.③①②④⑥⑤ B.①③②④⑥⑤ C.③①④⑥⑤② D.①③④⑥⑤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收藏是分群体的,商人、画家、鉴赏家等不同的群体 ① ,收藏对他们的意义也不同。多数人将名家之作视为珍品,并赏之、敬之、供之,而徐悲鸿在收藏中体会到,名家之作 ② 。他认为一些名家画作在章法、笔墨、投色、造型等方面,也难免有不佳或未足之处。因此他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这些改良中国国画的理念,引入到对藏品的“改良”中,在鉴赏的基础上, ③ ,以求藏品达到至美,一如他在美术创作中的主张。‎ ‎21.2016年西安城门对联共16幅,这些对联由中国楹联协会编撰,请根据上联为朱雀门和朝阳门补充下联,力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不必考虑内容与城门名称的关系。(6分)‎ 朝阳门:上联:借一缕曙光凝眸盛世 ‎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雀门:上联:好雨满城更有千祥阅画境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10月30日,李云迪在韩国首尔艺术中心的演出中表演失误。担任客座钢琴师的他,在演奏《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时,突然忘记要弹什么。韩国媒体称,最后李云迪只好停下来重弹,不过台下许多观众仍给予掌声鼓励,但李云迪被指演奏后急着走回后台,后来也没出来谢幕,有不少观众不满他的态度,演奏结束后还有人要求退票。随后,李云迪在微博上道歉,坦言是因为舟车劳顿导致。舆论继续发酵,有网友指责这是李云迪在娱乐圈过分“浸染”,荒废钢琴事业之故,证据是他担任肖邦钢琴大赛评委期间还请假参加黄晓明的大婚,随后又随黄晓明参加湖南卫视的两档真人秀节目。但也有网友认为,音乐会上演奏者出现失误的事时有发生,不必过度解读。 ‎ 如何看待李云迪的失误?李云迪道歉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高2014级高三二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 ‎ ‎1.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错误,原文是“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 ‎2.D“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更大”的说法于文无据。‎ ‎3.C“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错误,文中没有说庄子的思想中“自然与人为并重”。‎ ‎4.C【解析】C项,概括不全面。林清玄之所以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原因里还有周作人的文字没有伸缩性。)‎ ‎5.一是林清玄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二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的,三是林清玄是如何理解生活的,四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商业炒作的。(答出一点给1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筛选信息,提取精要的能力。考生需要先筛选记者对林清玄的八次提问,然后提供林清玄的回答将其归纳合并。‎ ‎6.认同。(1分)这句话是说,人生不需要准备太丰富的物质条件,而需要准备从容的心态。(1分)林清玄早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与现实的享受,而应该追求内心的丰盈和快乐。(或:尽管都市生活节奏是很快的,但并不妨碍一个人追求内心的从容,也即做事时要有定力、有定见,也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2分)‎ 联系生活能谈出对从容心态的理解,或对快乐与成功的关系的理解,或对传统与内心的关系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2分)‎ 如果不认同,言之合理即可酌情给分。【比如:我不认同林清玄的观点,我觉得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生活的各种所需,比如买书、旅游等。而物质缺乏的人,无论如何他的生活质量都不会高。】‎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的难点在于正确理解“茶”和“心情”的象征义。从全文看,林清玄主伙一个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快乐。由此可见“茶”象征“物质生活”,“心情”指“一个人的精神追求”。‎ ‎7. 【答案】B.E ‎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B项根据选文第③段“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说明河流并非“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C项根据选文第⑦段,作者重点说明了罗布泊消亡前后的情形,其断流的原因主要是塔里木河的断流,而对塔里木河、罗布泊断流的深层次原因只提及“人类自己饱尝苦果”,因此“从不同方面”错。‎ 8. ‎8. 【答案】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二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答案】 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2分)。‚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2分)。ƒ如今地球上的很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2分)。 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2分)。‚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2分)。ƒ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2分)。 【解析】这是一个探究题,也是新课标考试试题的典型题型。既要结合文章,就题干给定的话题“河流与文化的关系”‎ 进行探讨,又要联系自己读后的感想回答,试题有一定开放性,只要符合题干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这种题型通常不能得满分。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 ‎ ‎ ‎10.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这句话的大意是:当时,酷吏横行,祸及善良的人,公卿被诛杀的接连不断。刘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写了《思慎赋》来讽议时事。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时”“吏”“善人”“公卿”“子玄”“士”“《思慎赋》”,动词“淫”“被诛死”“悼”“作”“刺”等。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 11.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谥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B项,“他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用”说法错误,原文说“后嘉其直,不能用也”,可见未受重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1)刘子玄忧虑主管修史的官太多,(他们的)意见主张各不相同,加上自己仕途不顺,于是上奏请求离职。(5分。“病”“长”“偃蹇”“罢去”各1分,语句通顺1分 )‎ ‎(2)宰相宋璟等人不赞成他的主张,上奏要求让儒生们提出辩驳。博士司马贞等人阿附宋璟意图,一起废除他的观点。(5分。“然”“质辩”“阿”“黜”各1分,语句通顺1分 )‎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病”,名词作动词,忧虑;“长”,主管修史;“偃蹇”,仕途不顺;“罢去”,离职。第二句中,“然”,认为……是对的;“质辩”提出辩驳;“阿”,阿谀、阿附;“黜”,废除。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子玄”“宰相宋璟”“诸儒”“博士司马贞”。‎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 刘子玄,名知几,因为避玄宗的名讳,所以就用他的字来代替。十二岁时,父亲给他讲授《古文尚书》,学业不见长进,父亲恼怒,用小杖责打来督促他。后来听说父亲要给兄长们讲授《春秋左氏传》,刘子玄混在里面去听,回来后就剖析疑难的问题,感叹说:“《古文尚书》要是像这样,我怎么会懈怠呢!”父亲对他的想法感到很惊异,答应给他讲授《春秋左氏传》。过了一年,刘子玄就通览了各种史书。他以擅长文词知名。后来考中进士。‎ ‎ 武后证圣初年,下诏令让九品以上的官员陈述朝廷政事得失。刘子玄上书,讽谏“每年大赦一次,或者隔一年大赦一次,人格卑下的人幸运了,人格高尚的人就不幸了。”又说:“君主不应轻易地授予官职,大臣不应轻易地接受官职。臣子随便地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地授予官职不是施恩。如今群臣没有功劳,碰到机遇就能升迁,以致京城中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形容数量多)的谚语。”又说:“刺史任职不是三年以上的不可以转任,应当考核政绩的优劣,明确奖惩。”武后称赞他的直率,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当时,酷吏横行,祸及善良的人,公卿被诛杀的接连不断。刘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写了《思慎赋》来讽议时事。苏味道、李峤读后感叹道:“陆机的《豪士赋》也比不上。”‎ ‎ 几度升迁做到了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提拔为太子率更令,以耿介正直要求自己,多年没有升迁。适逢天子西回长安,刘子玄自己请求留在东都。三年,有人上书说刘子玄身为国家的史臣却私自著述,朝廷派人从驿路征召他到京师,担任写史的事务,迁任秘书少监。当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都兼任监修,刘子玄苦于长官太多,想法、观点不统一,加之仕途不顺利,于是上奏请求离职。‎ ‎ 当初,刘子玄编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人不采纳。刘子玄以为自己虽被朝廷任用,但自己的意愿却不能实现,于是著《史通》,来讥刺品评古今的史书。徐坚读《史通》后,感叹道:“写史的人应当把这本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刘子玄内心感到有没能表达的东西,于是把编撰国史的责任委托给吴兢,另外去撰写《刘氏家史》和《谱考》。皇帝推崇汉民族是陆终的后裔,而不是尧的后人。彭城丛亭里诸刘,楚孝王刘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按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 开元初年,刘子玄调任左散骑常侍。曾经评论《孝经》郑氏著述不是郑康成作的注,并举了十二条事例证明它的错误,应当把秦以前的文献典籍当作正统;《易》没有子夏的传本,《老子》书著也没有河上公的注本,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等人不赞成他的主张,上奏要求让儒生们提出辩驳。博士司马贞等人阿附宋璟意图,一起废除他的观点。诏可。‎ ‎ 正赶上他的儿子任太乐令,犯事被治罪,刘子玄向宰相求情,玄宗发怒,把刘子玄贬到安州作别驾。在安州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刘子玄掌管编修国史一职将近三十年,官职虽然有变迁,职责仍和以前一样。礼部尚书郑惟忠曾经问:“自古以来文人多,史官少,为什么呢?”刘知几回答说:史官需要擅长三个方面:才能,学问和对历史的看法。世上很少有人三者兼具的,所以史官少。有学问没有才能,就像愚笨的商人拿着钱,却不能增殖财货;有才能没有学问,就像灵巧的工匠没有好木材和好工具,不能建成房屋。好的坏的一定记录,让骄横的君主和心怀异心的臣子知道害怕,这就不用再做什么了。”时人把它当作确切的评论。刘子玄善于提出新的见解,论辩考据清晰敏锐,认为当时的那些文士们都不如自己,朝廷有所论著他总要参与修撰。在他去世后,追赠他为工部尚书,谥号为文。‎ ‎14.B E(B“远近结合,多种手法熔于一炉”属多余,E“《山花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错。)‎ ‎15.作者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过后、残红狼藉、风吹垂柳、飞絮濛濛、笙歌散尽、燕子归来,是一幅凄清、落寞的暮春图。(2分)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李诗“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对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秋雨绵绵、梦境缈远、玉笙呜咽,构成悲凉凄清的意境,使全词惆怅伤感的气氛愈发浓烈。(2分)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在孤寂冷清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表现出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2分)‎ ‎【解析】“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考点定位】评价,比较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采桑子》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中的“残红”“ 飞絮”“垂柳”“双燕”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 《山花子》开头两句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 是荷花的别名。“翠叶”指荷叶。这两句写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从绿波中起来,使人发愁。两句中已含有无穷悲秋之感。接下来写人物触景伤情:“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光”即美好的时光,“韶光”的憔悴,既是美好的时节景物的凋残,也是美好的人生年华的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下半阕交代“愁”的原因并具体描写思妇念远之情。“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写在睡梦中梦到远赴边关去寻找所思念的人。鸡塞,泛指边塞戍远之地。思妇醒来时,正值细雨迷濛、寒意袭人,梦中鸡塞似近在咫尺,而醒后回味却远在天涯。惟有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然而风雨楼高,吹笙非但不能减轻相思愁闷,反而更添怀念之情,她依然泪流不禁。“多少泪珠何限恨”,“何限”,即无限。词人写到怨恨的无穷无尽,却不再作情语,而是以“倚阑干”三字做结,含蓄不尽。一个有无穷幽怨含泪倚栏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秋雨绵绵、梦境缈远、玉笙呜咽,构成悲凉凄清的意境,使全词惆怅伤感的气氛愈发浓烈。‎ 这首极富感染力的词作,历来为评家所推重。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最推崇“菡萏”一联,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之所以如此评价,是读出了这首词中的寄托之意。作者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代国君,史称“南唐中主”。他是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作者在思妇的对景伤情,感叹青春易逝中,渗透了自己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而词句意境的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又象征着南唐的没落,寄托了作者的家国之痛。‎ ‎16.(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17.答案B。(解析:赅人听闻:形容使人听了某事后感到很惊讶,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闭门造车:比喻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求发展;或者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还比喻一项工作中规中矩,了无新意。不绝如缕:比喻情势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但未中断。牝鸡司晨:比喻女人篡权乱世。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18.答案A.(解析:B. 结构混乱:将“启动了”改为“启动的”; C.语意重复:“让人”和“利令智昏”中的“令”重复;D.语序不当:应为“不仅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而且是其走向世界的桥梁”。)‎ ‎19.C(③句是全段的话题,包含了“意境”与“意象”两个方面,且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句紧承③句,前半句是对“境生于象”的说明,后半句是对“超乎象”的说明。④句承①句中的“意象……是材料”与“意境……是升华”用比喻使之形象化。⑥句承④句的比喻,⑤句承⑥句的“千姿百态”,⑥⑤两句同时回应③句揭示两者关系。②句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指代前面的内容)一。‎ ‎20.①对待收藏的态度不尽相同 ②并不是幅幅十全十美 ③对藏品进行“二次创作”(答出一句2分,两句4分,3句5分)‎ ‎21.朝阳门:听满城莺唱点赞长安。朱雀门:天街十里又徙一岁种春风。‎ ‎22.【立意参考】‎ 李云迪作为著名的钢琴家,在如此重要的音乐会上,弹奏他的成名曲,出现严重的失误。由表及里地思考,此事可以给我们这样几方面启示: ‎ ‎1.敬畏事业是重要的职业道德。 “舟车劳顿”如果影响演出质量,为什么不能避免?既然准备工作没做好,为什么要仓促上台?说到底是不珍惜自己事业上的荣誉罢了,是对自己的事业缺乏一颗珍重、敬畏之心。 ‎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例子比比皆是,台上的精彩演绎离不开台下的刻苦磨炼。作为一名职业钢琴家,在演奏中出现问题,是需要进行反思的:真的是因为路途劳累,还是因为心思早已不再纯粹?娱乐与艺术究竟如何平衡?‎ ‎3.找准自己的角色,演好人生的戏码。 钢琴家和娱乐明星,并没有贵贱之分。人生的职业选择是没有对错的,一切顺乎天性。我们不能因为李云迪曾经在钢琴演奏上表现出天赋,就强求人家只能弹钢琴,不允许人家转型去做娱乐明星。问题只在于,李云迪本人应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能脚踏两条船。首尔音乐会的失败,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李云迪迷失了自己。 ‎ ‎4.对于他人的失误,要适度包容。 我们也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宽容、理性的舆论环境,才是人才健康成长的沃土;捧杀固然不行,棒杀也不应该。 ‎ ‎ ‎ ‎【素材链接】 ‎ ‎1.周杰伦忘词 ‎2011年1月,周杰伦在广州演出,自弹自唱《烟花易冷》时,竟不断忘词、走音,好几段干脆“收声”。周杰伦显然意识到这个失误,“我的嗓子是出了点问题,这代表你们的耳朵没有聋……”然后他又自我解嘲地说:“声音突然不见了,在我的演唱会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这个状况。刚才去喝了口水,我的声音又回来了!” ‎ ‎2.王菲走音 ‎ ‎2012年湖南卫视跨年晚会上,当王菲登场时,开唱《愿》的前三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走音状况。加上时间太短,很多地方并没有如此前吹嘘的空灵。王菲第二天在微博上贴出新作《愿》的录音版本并在微博直言“昨晚确实砸了,赖我,唱好了是这样滴”,并重新提及新作的录制版本,向粉丝致歉。 ‎ ‎3.魔术师电锯活人 ‎2014年4月,一则充满血腥的外国魔术视频在各大网站被疯狂转载,视频中魔术师在表演电锯活人过程中,身为其妻子的助手出现了失误,电锯落下时,妻子遭遇不幸。 ‎ ‎4.Super Junior成员发呆 忘上升降台 韩团Super Junior(SJ)出道多年,不仅为歌迷带来多首经典歌曲,同时也一直保持高人气。但是, SJ在泰国曼谷举办的世界巡回演唱会上,却发生了搞笑的乌龙事件。演唱《白日梦》时,原本成员们应该走到台中圆形升降台上,等待舞台升起,但部分成员似乎在发呆,只站在升降台旁边位置,最后只有银赫、利特、圭贤及崔始源成功升上舞台,其他队友则在原地站着。此外,圭贤虽然赶得及登上升降台,但也慢了半拍,几乎是爬上去的,模样既狼狈又搞笑。4人成功升上舞台后显得不知所措,试图拉站在下面的队友上台,但大家忍不住爆笑,最后舞台只能重新“降落”,让各人“归位”。 ‎ ‎5.张杰现场忘词 每一季《我是歌手》均备受关注,歌手张杰也曾参加该节目第二季。除了在节目中为观众带来多个精彩的表演,他也曾出现过失误。某次,首次尝试funk风改编《爱什么稀罕》时,张杰在演唱至高潮处突然背过身去数秒未发声,尴尬状况疑似忘词。细心的观众发现,失误后的张杰在台上表现很不自然,一度有些不知所措、眼眶泛红,但随即便哼哼哈哈地哼唱过去,坚持唱完了整首歌曲,突发情况让观众和其他歌手们都心生疑惑。 ‎ ‎6.汪峰唱副歌整段走音 ‎2013年,有网友整理出一份“华语歌坛10大‘车祸’现场”名单,汪峰曾经上榜。据悉,汪峰在某次演出中演唱《光明》时,副歌部分一整段除了嘶哑的声音,就是破音和不着调的歌曲,但他依然面不改色,让不少网友感叹,第一“非他莫属”。 ‎ ‎7.朱军主持春晚口误 朱军自进入央视担任主持人以来,多次担任春晚主持人。但据他透露,曾因为在春晚上出现口误,至今心有余悸。据悉,朱军称过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2004年把“猴年”说成了“羊年”‎ ‎。回忆起来,他称当时完全无意识,周涛告诉他时,他还觉得不可能。记得当晚回到家里时,家里灯全黑着,结果等他把边上的灯一开,突然间屋子里的灯全亮了,有十几个朋友因为他这个失误直奔他的家里,大家一起喝酒,其实没喝太多,但还是醉了。后来,朱军自我总结称,可能是那一年几乎拿遍了主持人的所有奖项,所以老天爷用这种方式提醒他,得意的时候要学会淡然。 ‎ ‎8.王菲淡定回应春晚走音 ‎2012年,王菲曾与陈奕迅一起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虽然她身穿红色长裙,气质优雅,但开口演唱《因为爱情》时,却被指走调。演唱时,王菲的声音不仅听起来十分“恐怖”,甚至一度出现抖音,瞬间引发网友热议。此前,王菲就曾因在湖南卫视跨年夜演唱走音向观众道歉,当时她还大方直言“确实砸了,赖我”。但这次春晚失误,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是因为王菲紧张造成的,也有人称,“王菲唱成这样,说明春晚是真唱啦”。 ‎ ‎ ‎ ‎【范文】‎ 如何才能减少李云迪的失误 李云迪不久前在韩国演出中出现重大失误,事后其官方说法是“舟车劳顿导致演出出现失误”。我对钢琴没有任何的研究,不知道这样的演出失误在钢琴家中是不是常见,但是歌唱家们在演出时的失误倒是经常听到。 ‎ 十多年前,世界三大男高音中的一位到上海演唱,票价炒到1500元。但演出当晚,这位男高音当场出现失误,唱破音了。据当时在场的一位电影学院教授回忆,这位歌唱家也是对现场观众表示出极大的歉意,“甚至都要跪下去了”。跪不跪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的态度,这位电影学院教授愤愤地说:“我们来看表演,要的就是表演者最好的状态。如果是一场糟糕的演出,最好的道歉方式就是退票。” ‎ 对于失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中国人大多数以谦让为主,讲的是将心比心。但这位教授的态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站上舞台的表演者来说,一切的借口都不再是借口。 “舟车劳顿 ”会不会成为观众原谅表演者失误的借口,我不敢确定。如果不是劳累和没有时间做演出前的准备,我想李云迪一定不会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但“舟车劳顿”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是谁导致了李云迪的“舟车劳顿”的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这几年,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大火,导致明星走秀甚至比自己的专业都要引人注目。演员们喜欢挣快钱,来参加真人秀;演奏家和歌手们也一样,新人要出头,老人要挽人气,都以真人秀为跳板,博人眼球。赶场从此成为了这些艺人的生活常态,长此以往,身体状态和艺术状态处于迟钝和疲惫就成为必然。 ‎ 其实我们都无权干涉别人的生活,但作为观众,买票进场看一场精彩的表演,应该是最公平的交易。如何避免“舟车劳顿”这四个字,老一辈文学家傅雷给儿子傅聪的家书中有过精彩的论述。 1959年10月1日,傅雷在给傅聪的家书中写道:适量的音乐会刺激你的艺术,提升你的水平;过多的音乐会只能麻痹你的感觉,使得你的表演缺少生气和新鲜感,从而损害你的艺术。你既然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就该忠于艺术,尽一切可能为保持艺术的完整而奋斗。他谆谆告诫:不能只考虑需要出台的一切理由,而要多考虑不宜于多出台的一切理由。其次,千万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 一个月七八次乃至八九次的音乐会实在太多了,大大的太多了!长此以往,大有成为钢琴匠,甚至奏琴的机器的危险!你的节目存底很快就要告罄;细水长流才是办法。他建议儿子傅聪,“像你这样的钢琴家,每月至多两三次,才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其他东西。” ‎ 我曾经在现场听过一个很受文艺青年追捧的一个歌手为了一个“花”字硬是唱不上去、中途突然刹住声音的尴尬,但狂热的观众的呼声淹没了他脸上的表情。而演奏钢琴和指挥一场演奏会更像是一个更加高级的工程,来的都是真正发烧友,任何的失误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傅雷先生说,“为了身体,为了精神,为了艺术,为了国家的荣誉,你都不能不大大减少你的演出。”‎ 我觉得,现在的艺术家没有必要也大可不必以国家的荣誉来做借口,如果没有更好的解决“舟车劳顿”的方法,傅雷老先生建议的“减少演出场次”不妨试试。因为只有这样,演奏家的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