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烂之美
魏家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顿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摹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式老子的“无为”的政治思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达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它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评,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评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
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使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称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美的最高形态,其对美的鉴赏和崇尚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治国原则,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仅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更是对人心理的一种摧残。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达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李四光传
陈群
1889年lO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街下张家一个贫寒的家庭里。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筋。在他居住的村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对这块石头,李四光曾产生疑问: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直到30多年后的l933年,他在《扬子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一文中还提到这种现象,认为它可能是一块冰川飘砾。
1921年,李四光认识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中的英语和音乐教师许淑彬女士。l923年1月14目,两人在北京举行了婚礼。婚后有一天晚上,李四光又是夜半回家,他见许淑彬蒙头睡在床上,被子掉在地上一半,他便悄悄过去帮她盖被子,忽然发现床上是用被单包着的一堆石块;再看小床上的女儿熙芝不见了。原来李四光总是忙于工作,对家庭生活关心不够,结果爱人生气带着女儿回了娘家,让李四光与石头生活。
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却招致到会的外国的地质学家们轻蔑一笑的否定。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再次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的著名的庐山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外国学者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
1949年l2月5日,离开祖国两年的李四光和夫人许淑彬由热那亚启程秘密回国。李四光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后又被推选为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他接受了周恩来总理的委托,组织成立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把当时全国地质工作人员组织起来,投入恢复重点矿区的扩大找矿工作。1952年8月10日,中国决定成立地质部,李四光被任命为部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面对繁重的工作,他肩负重任,不辞辛劳。他写文章,搞实验,进行实地考察,一刻也不放松他钟爱的科学研究工作。
1959年,是李四光写作丰收的一年,他一连写下了l2篇著作,其中有地质科学巨著《地质力学概论》初稿。他的“地质力学”已在世界流传,这门,在地质学的领域中,已经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50年代,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石油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像周恩来总理评价的那样:李四光是一面旗臶,对祖国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是无愧于这个评价的。
(《李四光传》,人民出版社,2009年,有删节。)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四光从小就对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有着特殊的兴趣,少年时所见的村边的一块很大的石头引发的思考,30多年后,他还是念念不忘,直到最终确认它是一块冰川飘砾。
B.李四光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可以佐证这个学术观点,但在当时,仍然遭到了外国学者们的轻蔑否定。
C.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这才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他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公开承认。
D.1949年,李四光与夫人许淑彬从热那亚启程秘密回国,担任中国地质部部长,接受周总理的委托,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积极投入到恢复重点矿区的扩大找矿工作中。
5.请简要概括李四光作为一位饮誉世界的地质学家在地质学上取得的主要成就。(4分)
6.正像周恩来总理评价的那样:李四光是一面旗帜,他的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少不了你馍钱。”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不戴乌纱不穿袍不骑快马不坐轿……水影里庄稼佬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 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的场景,主要目的是为了交待社会背景,体现桥镇的繁华。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18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霸,且知恩图报,对左二老爷进行了警告、暗示。
E.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属于小说手法中巧合的运用,这样安排,可以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8.本文塑造了左二老爷这个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特点有哪些。(4分)
9.这篇小说在情节处理上精妙得当,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韦述,弘机曾孙。家厨书二千卷,述为儿时,诵忆略遍。父景骏,景龙中为肥乡令,述从到官。元行冲,景骏姑子也,为时儒宗,常载书数车自随。述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行冲曰:“外家之宝也。”举进士,时述方少,仪质陋侻,考功员外郎宋之问曰:“童子何业?”述曰:“性嗜书,所撰《唐春秋》三十篇,恨未毕,它唯命。”之问曰:“本求茂才,乃得迁、固。”遂上第。
开元初,为栎阳尉。秘书监马怀素奏述与诸儒即秘书续《七志》,五年而成。述好谱学,见柳冲所撰《姓族系录》,每私写怀之,还舍则又缮录,故于百氏源派为详,乃更撰《开元谱》二十篇。累除右补阙。张说既领集贤院,荐述为直学士,迁起居舍人。从封太山,奏《东封记》,有诏褒美。先是,诏修《六典》,徐坚构意岁余,叹曰:“吾更修七书,而《六典》历年未有所适。”及萧嵩引述撰定,述始摹周六官领其属,事归于职,规制遂定。初,令狐德棻、吴兢等撰武德以来国史,皆不能成。述因二家参以后事,遂分纪、传,又为例一篇。嵩欲蚤就,复奏起居舍人贾登、著作佐郎李锐助述绩。逮成,文约事详,萧颖士以为谯周、陈寿之流。改国子司业,充集贤学士,累迁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
述典述典掌图书,余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淡荣利,为人纯厚长者,当世宗之。接士无贵贱与均。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
也。古草隶帖、秘书、古器图谱无不备。安禄山乱,剽失皆尽,述独抱国史藏南山。身陷贼,污伪官。贼平,流渝州,为刺史薛舒所困,不食死。广德初,甥萧直为李光弼判官,诣阙奏事称旨。因理述“苍卒奔逼,能存国史,贼平,尽送史官于休烈,以功补过,宜蒙恩宥。”有诏赠右散骑常侍。
(节选自《旧唐书·韦述传》,有删节)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未必,它唯命 恨:遗憾
B.而《六典》历年未有所适 适:闲适
C.内秘书不逮也 逮:及,达到
D.宜蒙恩宥 宥:宽恕
1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得迁、固 今君乃亡赵走燕
B.故于百氏源派为详 而耻学于师
C.萧颖士以为谯周、陈寿之流 蚓无爪牙之利
D.以功补过 樊哙侧其盾以撞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述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
B.述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
C.述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
D.述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述幼聪敏,性好著书。年少参加科举,得到了主考官宋之问的赏识,当年成功考取进士。
B.开元初年,韦述参与由马怀素等人主持的续写国家图书《七志》的工作,历时五年。
C.韦述喜欢研究谱学,在秘阁中看到柳冲先撰写的《姓族系录》,就抄录下来带回家,详细了解各种姓氏的源流,还撰写了《开元谱》二十篇。
D.韦述家藏书2万余卷,都经亲手校勘,纸和字都精细严谨,禁中秘书省的书都比不上,因安史之乱中保存国史有功,韦述被任命做了右散骑常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秦楼月
向子湮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燕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14.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心情。
B.“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表达了诗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
C.子规啼血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此处为引用。
D.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景象,词人吟咏节序变化,意在抒发伤春伤别情怀。
15.“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情感内涵并对向词情感加以鉴赏。(7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
(1) 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 , ”。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考试成绩公布后,我们应正确对待成绩,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该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②与大观园里的主子们安富尊荣,早已习惯过铺张浪费的生活,米珠薪桂,挥霍无度,王熙凤额日感难以维持了。
③倾盖如故,有些人交朋友就是这么简单,萍水相逢,只需一眼,就可以认定面前之人的精彩,无关身份与年纪,无关一切。
④小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术,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⑤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硬是凭借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了这份家业。
⑥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 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国学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B.据新华社电韩媒体10日报道,韩国国会通过对总统朴槿惠的弹劾案后,据最新民调显示,所有潜在总统参选人中,除了此前呼声最高的潘基文等3人外,又杀出一匹“黑马”,他就是城南市市长李在明。
C.校园中的个别同学常常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将用过的垃圾随手扔在地上,给美丽的校园抹上了不和谐的色彩。
D.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认为,中央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基金,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民众高度关切的。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是黄河流域, 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 证明,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许多文化遗址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 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 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A.既/也 又 除了/还有 不只/还 B.既/也 还 除了/还有 不只/还
C.不只/也 还 除了/还有 既/也 D.不只/还 又 除了/还有 既/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 ① ;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 ② 。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 ③ ,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21.此图为某教学安排流程图,请以教师的口吻来描述该流程。要求:不超过8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关于“积累“的语录,””,按要求作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鲁迅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绩的人,总是十分留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
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当像过眼烟云。——邓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
工作上的信誉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誉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池田大作
自古人们就意识到积累对于学问、成就、事业、财富、生活甚至于危险的重要性,已经接近成年的你,有没有进行过某一方面的或者几方面有意识地积累活动?你对积累有什么样的体验和认识?
根据材料,请以“积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1.B
2.C
3.D
4.B
5.参考答案:
(1)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得到了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
(2)提出了地质力学理论。
(3)写作地质科学巨著《地质力学概论》。
6.参考答案:
(1))勤于思考,调查研究深入细致。少年时所见的村边的一块很大的石头引发的思考,30多年后,在《扬子流域之第四纪冰川》一文中还提到。在太行山东麓发现的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引发了他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思考。为了证实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他先后到太行山、大同、庐山、安徽黄山等地调查研究,历时十几年。
(2)有强烈的痴迷精神。过于用心于自己的事业引发了妻子的不满。
(3)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就是向外国权威提出的挑战。
(答出一点计2分,两点计3分,三点计5分。每一点概括1分,分析1分。只要言之有据,即可酌情给分)
7.C(3分)A(2分)
8.(4分)答案示例:(1)其貌不扬,呼风唤雨,八面威风。他长得矮小精瘦,却在桥镇能摆平一切事物,人人对他尊敬畏惧;(2)为人仗义,扶危济困。他帮少年要回了馍钱,;(3)聪明敏锐,能识时务。他通过听戏文和长袍客的警示辨识出县长的身份,主动金盆洗手,保全自己。(概括、分析各1分,答出两点即得2分)
9.(5分)答案示例:(1)欲扬先抑,跌宕起伏。先写左二老爷其貌不扬,病怏怏的,为“抑”,再写他在桥镇叱咤风云,欺行霸市,为“扬”。(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听戏时面对长袍客的失手伤害,左二老爷却隐忍不发,这异常的表现引起了读者的兴趣。(3)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五年前的左二老爷也对少故是伏笔,结尾的信笺是照应。(4)意外与巧合,波澜起伏。五年前软弱无依的卖馍少年,如今居然为一县之长,为意外;恰好管辖桥镇专治左二老爷这样的恶霸,为巧合:正是这样安排,才使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动人。(每点2分,对三点给满分)
10.B
11.A
12.D
13.D
14.CE
15.(7分)答案示例:柳词表现离别愁苦,向词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家国之思。(3分)起句写春光消逝景象是为体现词人心间的“故国目断伤心切”。(1分)“故园”虽可作家乡解,但这里指失去的国土。词人登高遥望故国,悲伤溢于言表,直抒胸臆。(1分)而后此人笔锋一转,不言情而转写景,以景结情,恰到好处地传出词人悠远的惆怅。(2分)
16.(5分)(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每空1分,错一字此句即不得分)
17.(3分)C
18.(3分)A
19.(3分)D
20.(5分)答案示例:①雾的成分多 ②对人体健康有伤害 ③人为的环境污染(3分)(一句1分,言之成理即可)
21.(6分)答案示例:先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习准备情况(1分),再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分),展开教学评价(1分),结果一达到目标(1分),结果二未达到目标则采取补救教学(1分),重复教学的部分流程(1分)。
22.(60分)评分细则:
如选取材料中的列举观点,属不合要求,一律按偏题处理。
所选取立意明确表现对立统一,体现学生的科学性、思辨性、逻辑性。
一类文60-52.二类文51-42.三类文41-36.四类文35-30.文不对题10以下,其它不尽事宜具体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韦述是韦弘机的曾孙。他家藏书两千卷,韦述在约年时,差不多都背熟了。他父亲是韦景骏,景龙年间,任肥乡县县令,韦述跟着他赴任。元行冲是韦景骏姑母的儿子,是当时的学者领袖,常常装几车书跟着自己。韦述到他家里去看书,废寝忘食,元行冲对他感到惊奇,试着和他谈古代的事,他熟悉而且确知,了如指掌。又要他写文章,他接过纸就一气呵成。元行冲说:“这是我亲戚家的宝贝。”韦述去考进士,当时他年龄还小,身材外貌都不起眼,考公员外郎宋之问说:“小家伙有什么才能?”韦述说:“我生性喜欢读书,写了《唐春秋》三十卷,遗憾的是没写完,其他方面随您考察。”宋之问说:“我们本来就是选拔优秀人才的,竟然选到了一位好史官。”他于是考中了。
开元初年,他担任栎阳县县尉,秘书监马怀素任命他和一些学者到秘书省续写《七志》,五年后写成了。韦述喜欢研究姓氏源流,看到柳冲写的《姓族系录》,每次都抽空抄一些带回去,到家后又誊正,因此详细了解了各种姓氏的源流,于是又撰写了《开元谱》二十卷。后累官任右补阙。张说主持集贤院,推荐他任直学士,后升任起居舍人。他跟随皇帝去泰山封禅,写成了《东封记》呈上,皇帝下诏褒奖他。此前,有诏命修订《六典》,徐坚构思了一年多,叹气说:“我修订过七部书,但过了一年还不知《六典》修订怎么动笔。”到萧嵩推荐韦述修订,韦述模仿周朝六官分辖属官,事情归于职掌,体例才确定了。当初,令狐德、吴兢等人写武德年以来的历史,都没写成,韦述在他们两人写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后来的史实,划分本纪、列传,又写了一篇凡例。萧嵩想早点完成,又安排起居舍人贾登、著作佐郎李锐帮助韦述撰写。写成后,文笔简练、记事详明,萧颖士认为是谯周、陈寿的水平。后调任国子司业、集贤学士,多次升官后任工部侍郎,封爵为方城县候。
韦述掌管国家藏书(秘书省),有四十多年,当史官二十年,不追求荣誉钱财,为人是忠厚长者,当时人都崇敬他。他接触人不论贵贱都平等相待。家中藏书有两万卷,都经亲手校勘,纸和字都精细严谨,禁中秘书省的书都比不上。古代草书、隶书的字贴,秘本图书,古代器具图录没有不具备的。遭安禄山之乱,被抢丢失都没有了。韦述带着唐代历史躲到南山,但被叛军抓获,任命为叛贼官员。叛贼平定后,将他流放到渝州,被刺史薛舒关押侮辱,他绝食饿死了。广德初年,他的外甥萧直任李光弼的判官,到朝廷报告事情受到皇帝的赏识。乘机申诉韦述:“在叛军逼近紧急的时候,能保住了国家的史书,叛贼平定后,都交给了史官于体烈,功可抵过,应予宽恕。”皇帝下诏赠官右散骑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