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年级 10 月 7-8 日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3.请考生注意:选择题(共 13 道题)答案依次涂在答题卡 1 至 13 题的位置上。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发展
①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2017 年,我国二次元用户整体规模已经达到 3.1 亿人。“二
次元”群体数量之大,使得“二次元”文化产品得以不断生产传播,“二次元”网络文化社
区不断构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二次元”文化。
②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动漫、网络小说、电影、COSPLAY、游戏等创作方
式不断扩大,但同时,其中的一些不良思想也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挑战。“二次元”所具有
的虚拟性使青年群体感受刭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放”,其周围充斥的“不良信息”很
容易对青年群体的精神世界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青年甚至迷失自我,做出一些不
道德或是违法行为,以至于成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份子。
③此外,一些青年长期在“二次元”世界中自我放避,一旦他们返回现实世界,可能会
因价值观偏离、扭曲而遭受挫折和打击,甚至难以与现实世界相融合,导致青年群体人际关
系的僵化与不和谐,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也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④面对青年“二次元”文化存在的局限与弊端,我们应通过主动引导,助其确定正确的
思想方向,从而达到良好的引导效果。
⑤首先,我们应注重对青年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理解以及主动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中,逐步使青年“二次元”群体对
主流价值观形成高度认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其次,不断丰富“二次元”文化
的内涵。我们应鼓励青年群体在“二次元”文化作品的创作中,尝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通过“二次元”文化作品的创作,引导青年“二次元”群
体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最后,加强网络环境建设,营造积极正向的“二次元”网
络文化环境,在网络中弘扬和传递正能量。
⑥尽管“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社会发展中都起到
了“粘合剂”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文化的内涵。我们一方面要寻找“二次元”文化与
主流文化的共通之处,以此为连接点,加强对“二次元”文化中积极因素的传播。例如青年
“二次元”群体所追求的“成长”“梦想”以及对真、善、美的坚持,与主流文化积极倡导
的内容一致,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加深青年“二次元”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另一方
面还要回应青年“二次元”群体的实际需求,增强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对其不
良倾向及时进行纠偏,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⑦当然,对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引导,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和互动参与,只有建立
协同合作的模式,才能提升对青年“二次元”群体的引导效果。每个家庭都应为青年“二次
元”群体营造和谐的环境,在帮助这一群体积极排解压力与焦虑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科学
引导,避免出现青年一味沉沦“二次元”世界的现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
也应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宣传方式,不断向青年群体传播先进的价值理念与正能量。同
时,政府也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和管控,在全社会树立正确
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向理性、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形成表现在“二次元”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二次元”网络文
化社区的构建这两方面。
B. 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影响体现为一些不良思想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
给青年群体带来精神污染。
C. 青年“二次元”文化粘合了主流文化,需要找到两者的连接点来加强“二次元”文化中
积极因素的传播。
D. 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积极正向的网络环境,应着力加强网络环境的治
理与管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二次元”文化的虚拟性所带来的“自由”“开放”会给青年带来
不良影响。
B. 文章第六段通过举例阐述了寻找“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共通性来加强其积极因素
的
的传播的举措。
C. 文章重点论述科学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必要性,具体立论指向了庞大的“二次元”
群体。
D. 文章论证了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并就参与的角色和做法
进行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年长期沉浸在动漫、游戏中,自由假想且无拘无束,会迷失自我或影响身心健康,严
重的会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
B. 在“二次元”作品中一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二次元”文化内涵,就与主流
文化倡导的内容保持了一致。
C. 在对青年“二次元”文化进行引导时,家庭都应该在协同合作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承
担自身应有的责任。
D. 青年“二次元”文化应被正确引导,学校可以对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
面 思想道德教育。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曲解文意,
“表现在”错误,原文为“‘二次元’文化产品得以不断生产传播,“二次元”网络文化社
区不断构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二次元’文化”。B 项,缩小范围,青年“二次
元”文化的影响不仅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弊端,更有丰富当代文化的积极作用。C 项,无
中生有,原文没有“青年‘二次元’文化粘合了主流文化”的意思。故选 D。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前半句“文章重点论述科学引
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必要性”错误,重点论述了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具体做法;
C 项后半句“具体立论指向了庞大的‘二次元’群体”也存在错误,具体针对的是青年群体。
故选 C。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B 项,“一旦融入中国
传统文化元素,丰富“二次元”文化内涵,就与主流文化倡导的内容保持了一致”过于绝对,
的
原文为“不断丰富‘二次元’文化的内涵。我们应鼓励青年群体在‘二次元’文化作品的创
作中,尝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引导
他们认同主流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故选 B。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需审清题干,在理解题干的基础上,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
在原文中标注选项的具体位置,然后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异,“去同存异”,通过
排除法筛选出正确答案。另外,需要注意试题中经常会设置“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
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表述绝对”等陷阱,这就要求在答题时需要细心
对比选项与原文,找出二者之间细微的差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对居民健康产生了极大
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 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
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
胖人数 4320 万人,女性肥胖人数 4640 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
均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
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 岁青少年吃早
饭比例可达 95.7%,但 16-18 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 90.7%;其次,爱吃夜宵。
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 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 9.7%,但 16-18 岁青少
年则高达 23.8%。常吃宵夜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
起肥胖。但遗憾的是,人们目前仍然缺乏有效应对肥胖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
材料二
图 1:中国超重率与肥胖率统计 2: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港澳台除外)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居民健康促进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把握“四个坚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
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
场关系。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以预防为主,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
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
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
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此外,要大力推动
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中医
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等方
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共建共享健康中国》,《人民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图 l 可知,自 1992 年到 2015 年,我国人口的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
B. 由图 2 可知,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差异,并且北方肥胖率高于南方肥胖率。
C. 从图 2 可以看出,中国人口的肥胖率,按所在省份所在位置自北向南依次递减。
D. 图 1 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超重率约为 30%,是 1992 年超重率的两倍左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叶刀》2016 年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
B.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表明,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是当前中国的第一要务。
C. 物质生活富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不吃早饭、爱吃夜宵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
D. 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表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作用。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
【答案】4. C 5. D
6. ①普及相关专业知识,解决肥胖问题;②把握“四个坚持”;③以预防为主,营造绿色安
全的健康环境;④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⑤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⑥调动广大医务人
员积极性,营造尊医重卫的风气。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
料,读懂材料内容。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来分析,概括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C 项,“自北向南依次递减”错,图2 体现了近三
年超重和肥胖的比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没有体现出“自北向南依次递减”这一信息。故选
C。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
的语段进行对读,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
的是否合理。A 项,“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错,原文是“中国超越美国,成
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实指人口数量超越美国;B 项,“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是
当前中国的第一要务”于文无据。C 项,“导致我国肥胖率”错,原文是“对于肥胖和超重
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可知实指“青少年”的肥胖原因,并非“我国”的肥胖原
因。故选 D。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
内容和结构,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材
料三:“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把握四个坚持”、“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以预
防为主,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
改革”“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
重要作用,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同时,材料一最后“但
遗憾的是,人们目前仍然缺乏有效应对肥胖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由此可知,“普及肥胖问
题的相关专业知识”也是推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的措施之一。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主观题时,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
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
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
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 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
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
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
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
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
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 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
——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
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
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过后秦山才知道,方歌请求调离师部文工团,来到了秦山所在的团,当了宣传干事。
方歌也几次到秦山这个营收集垦荒的先进事迹。她还组织了一个宣传队,把垦荒的故事
编成歌曲、快板。
1952 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
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
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
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
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
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
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
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 年第 10 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坚
定、乐观的情怀。
B. 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
难以言说的默契。
C. 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方歌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又产生一种令
人动容的感染力。
D. 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忆,表达了
对前辈的崇敬。
8. 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9. 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A 8. ①从情节上,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②从形象上,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
③从主旨上,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
④从效果上,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具有可读性。
9. ①英雄主义。不惧牺牲,战争时期,用双腿跑过汽车轮子,五次受伤;勇于奉献,新中国
建设时期,垦荒中,不畏恶劣条件,独自深入沙漠。
②浪漫主义。歌声唤回生命,秦山受重伤时,方歌用歌声唤醒了他;歌声催生爱情,在共同
的革命理想中,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 项,写出“坚定、乐观”错,理解拔高。结合“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秦
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
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分析可知,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和后文情节的把握,其哼唱的原因
是其革命的热情和对女主人公的爱慕。故选 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
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
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
“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小说的线索类试题,首先要从情
节结构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突出等角度来作答。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
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
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
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方歌扑过来,揭掉
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秦山的嘴唇
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分析可知,展示了人物
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结合“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
们的队伍向太阳……’”“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
歌声飞进了他的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
前……”“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
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等内容分析,
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歌声这一情节加强了小说的主题,
体现了小说对革命者热情的讴歌和赞美。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
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
解”,需要结合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具体作答。考生首先要从小说男主人公的英雄主题的气概
上去作答,然后从男女主人公浪漫的革命爱情的角度去分析。从秦山的英雄事迹及个人对革
命的追求上进行分析其英雄主义。从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上,可以看出其浪漫的革命爱情。
探究的对象是文中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答题时要具体指出在文中的体现,注意结
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如结合文本内容“‘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
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
激战三天”“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分析可知,不惧牺牲;结合“他打算建立一
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找到秦山的时候,他
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
脉搏”分析,勇于奉献。都体现英雄主义的一面。结合文本内容“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
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
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
军垦第二代”分析可知,歌声唤回生命,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体现浪漫主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忽木,字用臣。资禀英特,进止详雅,世祖奇之,师事太子赞善王恂。恂从北征,乃
受学于国子祭酒许衡。览诸经,日记数千言,衡每称之,以为有公辅器。十五年,出为燕南
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帝遣通事脱虎脱护送西僧往作佛事,还过真定,箠驿吏几死,诉之按
察使,不敢问。不忽木受其状,以僧下狱。脱虎脱直欲出僧,辞气倔强,不忽木令去其冠庭
下,责以不职。脱虎脱逃归以闻,帝曰:“不忽木素刚正,必尔辈犯法故也。”继而燕南奏
至,帝曰:“我固知之。”十九年,升提刑按察使。
二十四年,右丞相桑哥奏立尚书省,诬杀参政杨居宽、郭佑。不忽木争之不得,桑哥深
忌之,尝指不忽木谓其妻曰:“他日籍我家者此人也。”因其退食,责以不坐曹理务,欲加
之罪,遂以疾免。车驾还自上都,其弟野礼审班侍坐辇中,帝曰:“汝兄必以某日来迎。”
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癯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尽给之。
二十八年春,帝猎柳林,彻里等劾奏桑哥罪状,帝召问不忽木,具以实对。帝大惊,乃
决意诛之。罢尚书省,复以六部归于中书,欲用不忽木为丞相,固辞。帝曰:“朕昔听桑哥,
致天下不安,今虽悔之,已无及矣。朕识卿幼时,使卿从学,欲备今日之用,勿让也。”不
忽木曰:“朝廷勋旧,位居臣右者尚多,今不次用臣,无以服从。”帝曰:“然则孰可?”
对曰:“太子詹事完泽可。向者籍没阿合马家,其赂遗近臣,皆有簿籍,唯无完泽名;又尝
言桑哥为相,必败国事,今果如其言,是以知其可也。”乃拜完泽右丞相,不忽木平章政事。
大德三年,卒于官,年四十六,谥文贞。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癯/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
尽给之。
B. 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癯/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
尽给之。
C. 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癯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
尽给之。
D. 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癯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
尽给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祖: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太宗、高宗等。
B. 国子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C. 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如:帝辇、凤辇。
D. 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古代帝王死日崩,有爵位的大官死日薨。
12.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忽木天资聪颖,博闻强识。曾先后师从太子赞善王恂、国子祭酒许衡。许衡常常称赞
不忽木,认为日后其能成为王公辅相之人。
B. 不忽木廉正守职,执法公允。西僧横行无法,差一点将驿吏鞭打致死,不忽木毅然接受
连按察使都不愿受理的案子,惩处了作恶者。
C. 不忽木不畏权臣、险遭报复。不忽木为被桑哥诬告杀害的杨居宽和郭佑辩护,因此得罪
了右丞相桑哥。桑哥想加罪于不忽木,不忽木因患病而免遭加罪、报复。
D. 不忽木淡泊名利,让位于人。元世祖欲用不忽木为丞相,但是不忽木决然辞让,力荐完
泽,世祖最终采纳了不忽木的建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辞气倔强,不忽木令去其冠庭下,责以不职。
(2)朝廷勋旧,位居臣右者尚多,今不次用臣,无以服众。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脱虎脱)语辞口气固执强硬,不忽木下令在庭下去掉他的官帽,斥责他不履行职守。
(2)朝廷有功勋的旧臣,官位在我之上的还多,现在不按次序用我,不能使众人心服。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不忽
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癯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尽给之”,这句话的
含义是:不忽木果然在这一天到来。皇帝见他很瘦,就问不忽木的俸禄有多少,左右的人回
答说休病假期间按惯例不给俸禄,世祖想到他贫穷,命令把俸禄全部给他。根据对文句的理
解,“帝见其癯甚”皇帝见他很瘦,“帝”前面要断开,所以可以排除BD 两项。根据对文
句的理解,“问其禄几何”就问不忽木的俸禄有多少,单独成句,所以排除 A。故答案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 B,“国子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副长
官”理解有误。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和官府名,传
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故答案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
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
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
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
析是否合理。选项 C,“桑哥想加罪于不忽木,不忽木因患病而免遭加罪、报复”理解有误。
根据对原文的理解,不忽木招致了报复,桑哥以不忽木患病为借口免去了他的官职。故答案
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
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
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
中的(1)“辞气”语辞口气;“去”去掉;“其”代词,他的;“责”斥责。(2)“勋旧”有
功勋的旧臣;“右”之上;“次”次序;“无以”不能;“服”使动用法。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
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
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
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
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不忽木,字用臣,天资禀赋超群,举止安详温雅,元世祖认为他奇特,(让他)拜太子赞善
(官名)王恂为师,(后)王恂跟从元世祖向北征伐,于是从师于国子祭酒许衡。阅读各种
经书,每天记背几千字,许衡常常称赞他。认为他有王公辅相的才能。至元十五年,出任燕
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皇帝派遣通事(古官名)脱虎脱护送西域僧人前往作佛事,返回路
过真定,僧人用鞭将驿站的胥吏差点打死,案子上诉到按察使,按察使不敢过问。不忽木接
受这个状子,把僧人抓捕入狱,脱虎脱一直坚持要释放僧人,语辞口气固执强硬,不忽木下
令在庭下去掉他的官帽,斥责他不履行职守。脱虎脱逃回京城告诉元世祖,元世祖说:“不
忽木向来刚正,必定是你们这些人犯法的缘故。”接着燕南的奏章到了,世祖说:“我本来
知道这个情况。”至元十九年,升任提刑按察使。
至元二十四年,右丞相桑哥奏请设立尚书省,诬告杀害参政杨居宽、郭佑。不忽木为他们
(杨居宽、郭右)辩护而未能有效,桑哥很恨他,曾经手指不忽木对他的妻子说:“将来籍
我们家(籍家:亦称收孥,就是在犯人判处某种刑罚时,还同时将其妻子,儿女等家属没收
为官奴婢。 )的就是这人啊。”因为不忽木退朝回家吃饭,桑哥就指责他不在衙门办公处理
事务,想要施加不忽木罪行,于是以不忽木患病为借口免去他的官职。世祖从上都回来,他
的弟弟野礼审班陪侍坐在车中,世祖说:“你哥哥一定会在某一天来迎接。”不忽木果然在
这一天到来。皇帝见他很瘦,就问不忽木的俸禄有多少,左右的人回答说休病假期间按惯例
不给俸禄,世祖想到他贫穷,命令把俸禄全部给他。
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春,世祖到柳林打猎,彻里等人弹劾上奏桑哥罪状,世祖召问不
忽木,不忽木全部把实情告诉了世祖。世祖非常震惊,于是决定杀了桑哥。解散尚书省,再
把六部归于中书省管辖,世祖想用不忽木为丞相,不忽木坚决推辞,世祖说:“我过去听从
桑哥,使天下不安宁,现在虽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我记得你小时候,让你学习,正是要
准备今天的大用,不要推辞。”不忽木说:“朝廷有功勋的旧臣,年龄官位在我之上的还多,
现在不按次序用我,不能使众人心服。”世祖说:“那么谁可以?”不忽木回答说:“太子
詹事完泽可以。从前登记并没收阿合马家产时,阿合马贿赂近臣,都有簿册登记(受贿者的
名字),只没有完泽的名字;完泽又曾经说桑哥做相,一定要败坏国家大事,现在果然像他
说的那样,因此知道他可以。”世祖于是授给完泽右丞相、不忽木平章政事的官职。
大德三年,不忽木 官任上死去,终年四十六岁,谥号文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①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
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②鸣弦:泛指官
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 “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 “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 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15. 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
你的理由。
【答案】14. C 15.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
在
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
②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
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②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
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
难分的深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C 项,“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分析有误,本句就是概叙,并不是具体刻
画别前欢笑。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能力。此类题属于探究能力要求,所谓“探究”,
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诗歌,只要不是消极的,只
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
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题目是: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
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可以见仁见智,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解答此
题,先点名自己的观点,即同意还是不同意题干说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自己持有该观
点的理由。比如,同意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可从“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
城空黯然”这两句是写诗人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情景,从对面写来,
表达案例诗人与朋友别后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因为是探究题,
本题答案是开放的,当然也可以不同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既然不是以葛使君
的口吻表达,那就是从诗人自己的角度来表达的,那“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这两句就是诗人写自己与朋友分别后,自己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
方,表达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不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题干的说法,答题
时都要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看法的理由。在
阐述理由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点睛】对于诗词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
容的考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答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
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_____________”即可以
拿着俸禄,因而“_____________”,喟叹终日。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心中的疑虑消除,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答案】 (1). 曾不事农桑 (2). 念此私自愧 (3). 岂无山歌与村笛 (4). 呕哑嘲
哳难为听 (5). 相与枕藉乎舟中 (6). 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理解默写能力。考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积累、
理解名篇名句,在考试中注意分析语境,找出适合的古诗文名句。此题中注意积累曹操《观
刈麦》、白居易《琵琶行》以及苏轼《赤壁赋》中的名篇名句,以及注意 “事”、“愧”、“呕
哑嘲哳”、“藉”、“既”等字的正确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
为观止。虽然烟火在天空 ,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 )。它是燃烧
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 ,
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燃料,“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伴随
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冲撞、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
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
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凭借现代科技的支
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使烟
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
是 。
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 ,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
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
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
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现代科技的支持,让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
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B.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的烟火,已将视觉盛宴转化为
心灵的震撼,从而使之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C. 烟火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它的艺术与审美已经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
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效。
D.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己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
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效。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
B. 作为烟花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
C. 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
D. 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稍纵即逝 响遏行云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B. 转瞬即逝 响彻云霄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C. 转瞬即逝 响遏行云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D. 稍纵即逝 响彻云霄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答案】17. D 18. D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病句类型一般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
乱、语序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是划分句子成分,找出
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判断句子成分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句子结构没有问题,可从语意及
逻辑方面入手,判断句意关系。A 项,起到教化功效的应是“烟火”,而不是“现代科技”。B
项,最后一句中的“使之”赘余。C 项,第一句主语为“烟火”,第二句主语为“它的艺术
与审美”,中途易辙。故选 D。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注意
使用排除法解题。括号后一句的主语“它”指的应是“爆祭”,由此推断前一句主语为“爆
祭”,由此排除 A 项和 C 项;B 项将谈论的重点放在了“爆祭”上,与前文衔接不当,故选
C。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辨析能力。转瞬即逝:转眼就会失去或消失。稍纵即逝:稍微一
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本句的主语为“烟火”,因此“稍纵即逝”
不符合语境,由此可排除 A 项和 D 项。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
文中指竹子爆破的声音,故选“响彻云霄”。由此可排除 C 项,选择 B 项。不约而同与不谋
而合都指没有事先商量,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但“不谋而合”可做谓语,“不约而同”
多做状语,后面加具体做法,故文中用“不谋而合”更好。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
小部分。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根据文意选择“见
微知著”。故选 B。
【点睛】病句类型一般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序不当、表意不明、不
合逻辑等。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是划分句子成分,找出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判断
句子成分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句子结构没有问题,可从语意及逻辑方面入手,判断句意关系。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植物和动物,森林和山峦、大海和霞光……整个世界都在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和我们交谈,
①_______。但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能将大自然的语言翻译成人类的语言。苏联著
名儿童文学作家维塔里·比安基②______。他的作品《森林报》不但内容有趣,
③________,作者采用报刊的形式,以春、夏、秋、冬 12 个月为顺序,用轻快的笔调真实
生动地叙述了发生在森林里的故事。
【答案】 (1). 只是我们听不懂 (2). 就是这样的人 (3). 而且形式(构思)新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补写句子,一定要根据所要不谢句子所在的上下文,
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①处,跟横线前“整个世界都在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和我们交
谈”,和横线后“但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能将大自然的语言翻译成人类的语言”,推
断出此处填写“只是我们听不懂”;②处,根据横线前“但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能
将大自然的语言翻译成人类的语言”,根据后文“用轻快的笔调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发生在森
林里的故事”可推知此处是举例说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维塔里•比安基就是能将大自然的
语言翻译成人类的语言的人,故此处填写“就是这样的人”;③处,根据横线前“不但内容
有趣”,和横线后“采用报刊的形式”,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而且形式(构思)新颖”意思
的句子。
21.阅读下面一段话,以一名驻外记者 身份向国内大众媒体发一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20
个字)
11 月 19 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网络版在线发
表了中国科学家关于 β 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
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经多年研究后发现,β2 肾上腺素受体
被激活后,会增强 γ 分泌酶的活性,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
年痴呆症的 β 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答案】我国科学家发现老年痴呆症致病新机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一句话新闻能力。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标题
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它又叫标题新闻,却不等同于新闻标题。
它要求比导语精练,比标题具体丰富。此类题答题要点:形式上:一句话新闻,是单句。内
容上: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应有时
间、地点、事件、结果等基本要素。本题,通读消息,摘取信息的关键语句:“中国科学家
关于 β 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
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 β 淀粉样蛋白的产生。”根据关键语句拟写一句话新闻,
拟写时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 20 个字。
的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一位加油站工作人员说:我工资不高,但我勤俭持家,孝顺长辈,呵护小孩,我们小家
过得幸福美满;这谈不上对祖国有多大贡献,但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热爱我们的祖国,
就像热爱我们的母亲一样。
材料二:
1937 年 7 月 28 日,南开大学、南开中学遭日军轰炸,正在江西某空军基地紧张备战的
张锡祜得知消息后,给父亲张伯苓(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写信道:“去年十月间
大人于四川致儿之手谕,其中有引《孝经》句‘阵中无勇非孝也’……望大人读此之后不以
儿之生死为念!”12 天后,张锡祜以身殉国。得知噩耗,张伯苓怔了许久后说:“吾早以
此子许国,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讲话稿用于班会上交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爱国,请从小事做起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宛若胸中的一团烈火,心中点亮的一盏明灯,只有不断
的添油供氧,这火才会越烧越旺,这灯才会越点越亮。
古往今来,多少爱国人士凭借着这一腔爱国情怀“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光辉的形象
和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时刻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奋发向上!
朔风凛冽,苏武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
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惘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
却的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儿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致死
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
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尤能忘。
但爱国是否就要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为国捐躯呢?拥有这种想法是至高无上的,但我
们仅仅是普普通通的中学生,我们貌似还没有能力去改变社会,难道就这样无所事事,毫无
顾忌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我们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不必承受战火与硝烟,无法为祖国
做出巨大贡献,无法成为时代的伟人,但身为初中生的我们青春焕发,朝气蓬勃,我想我们
是可以爱国的,因为我们有能力去热爱着我们的师长、班级、学校,我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意
识和集体荣誉感。
但现在许多人都高喊爱国的口号,可行动上却冷冷淡淡。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
同学不尊敬师长、不爱护公共设施、大手大脚地挥霍钱财、意志薄弱、遇事总想逃避。很难
想象这样一些人能去爱国。
毋庸置疑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时
代呼唤我们去爱国,现实也要求我们区爱国,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然而我们究竟该如何爱
国呢?
我想说爱国不是口头语,爱国不能仅仅用嘴巴去高呼,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去落实,我
们应该时刻关心国家的命运,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无以恶小而为之”弯腰捡
起地上的一张废纸,做一次环境小卫士;为父母做一次家务,让整日操劳的父母知道我们深
爱着他们;用心,用智慧学习、努力进取、去传承祖国的灿烂文化。这些虽不像见义勇为、
舍己救人那样轰轰烈烈;不像驰骋沙场、浴血杀敌那样豪情万丈,但这些足以表明我们心里
装着祖国,如果需要的话,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同样会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而不皱一下眉
头!
那么,爱国请从小事做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
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
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
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
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
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
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中,要围绕“爱国主义”这个主
题,结合古今爱国事例,谈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不爱国的原因,并
进一步指出,爱国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有行动。
【立意】从两则材料的分析中,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来立意:①国是家后盾,有国才有家;②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③爱国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有实际行动。
【素材】①文天祥宁死不屈。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
绝了敌人 劝降。文天祥慷概就义,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②杨靖宇献身抗日。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 1934 年一直到
1940 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
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
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
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
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③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记录了一位法国母语教师韩麦尔先生,面对即将亡国,不允许
教授母语的痛苦情形。
④汉代使臣苏武身陷敌营十九年,面对威逼利诱,忍受非人折磨,不改民族节操,千百年来
传为佳话。
【结构】本文宜采用引议联总的结构模式。引,根据材料引出论题。议,围绕论点,重复利
用论据,展开论述。可以采取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联,联系自身实际,联系当
前时事,谈对论点的认识。结,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中常存在的误区:
1.割裂材料:
对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不能只抓之言片语,以偏概全。
2.认识肤浅,表面化:
材料作文中,作文文题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隐性的信息如言下之意,引申之义,
比喻之意,寓深刻的道理于简明的故事中,对此,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不能揭开题
面隐喻,透视出所给材料的寓意,就会造成跑题。
3.审题正确而缺少材料。
4.答题节奏不好,前优后劣,时间没把握好。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