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36 KB
  • 2021-06-04 发布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郑集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第二次学情调查(10月)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郑集高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学情调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试卷满分 15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32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 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 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 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 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 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 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 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 由于我们选择的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而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 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习"是陶 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 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 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 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 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 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 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2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 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 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 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 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 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 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 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 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 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 军营、知识界等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 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 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 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 史附着在乡土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 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 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 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改动) 材料三: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 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 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 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3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 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 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C. 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人之间。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从论述结构上看,材料一是层进式,还是并列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 5. 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你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 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6分) ▲▲ 4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娟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 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 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 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 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 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 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 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 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 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 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 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 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砦,第二 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 “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 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 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 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 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 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 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 5 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 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 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 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 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 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 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 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 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 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 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 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 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 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 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 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 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 的脸。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的景物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理起了重要作用。 B. 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既助推了情节发展,也有利于深化主题。 C. 小说两次写“短促地‘啊’了一声”,内涵一样,重复是为了强调。 D. 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极为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7. 小说节选部分对通讯员的牺牲只是借他人之口简单交代,这样处理有何作用?请简析。(4分) 6 ▲▲ 8. 著名作家茅盾说这篇小说是”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请你结合文本,简析新媳妇这一形象身上所体现 的感人之处。(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甲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 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 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乙 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①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 “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 谓一物者,钱是也。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 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 【注释】①苏公:苏轼。②儋耳:今海南儋县。③绅: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7 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D.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 B.老聃,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C.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 D.江阴,古人把水之南称为阴,水之北称为阳,故“江阴”应在长江之南。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师学习的标准是看谁有“道”。若弟子闻道在先,那弟子也可以教授老师。 B.李蟠学习很用心,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韩愈求教,韩愈就教授了他六艺经传。 C.苏轼待人不热情。葛延之不远万里来求教苏东坡,他迟疑了一个月才教给他。 D.苏轼讲解欠明晰。葛延之向他求教作文之法,苏轼设喻取譬,始终不点明要义。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4分) ▲▲ (2)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4分) ▲▲ 13. 从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验?(4分) ▲▲ 8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轮鞅,泛指车马。②墟曲,乡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中的“人事”指和官场交结往来之事,“杂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语带厌恶。 B. 诗人紧闭柴门,在空寂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杂念,也不和任何人来往。 C. 庄稼生长旺盛、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令诗人喜悦,但又时时担心辛勤劳动毁于霜雪。 D. 全诗叙述了诗人村居日常生活的片段,表现了乡村生活与官场截然不同的感受。 15. 本诗所抒发了哪些感情?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 9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9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 子是: “ ▲ , ▲ ”。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 ▲ ” 两句就借月来烘托出梦境的轻快自如。 (3)《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 是 ▲ , ▲ 。 (4) 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派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三、某校高一年级开展“家乡生活现状”调查活动,请根据下面的调查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任务一:谈家乡变化 下面是某同学描述故乡变化的文字,请仔细阅读并完成下列小题。(9分)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故乡的模样,数十座低矮不一的房屋,在炊烟弥散的树影里错落,根茎般伸延 的土路衔连所有的院落;几棵浓荫翳日的榕树屹立村头,一湾沟圳从树旁穿过。村里人总是与缠身的贫 穷作战,( )。他们甚至在春意 ▲ 的日子里,也无心留意花红柳绿,即使是夜晚,也没有 闲心去想一想春天的 ▲ ,而是头顶三两疏星,到下弦月映照下的田沟去看水、放水。而今, 故乡的变化可谓是__▲___,最让我高兴的是,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 果树,滴翠的竹林。每当我在村头漫步、桥上徜徉;或在亭中流连、塘边沉吟……无不身入、心入,感 受每一寸土地呈现的变化。对我自己来说,尽管往事如流水一般过去,但回望故乡人身上__▲___的不 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品格,都激励着我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他们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庄稼中,搁在泥土里 B. 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搁在田野上 10 C. 他们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把心搁在庄稼中,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 D. 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萦绕 花团锦簇 翻天覆地 凸现 B. 缠绕 姹紫嫣红 判若云泥 凸显 C. 萦绕 姹紫嫣红 翻天覆地 凸显 D. 缠绕 花团锦簇 判若云泥 凸现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果树,滴翠的竹林。 B. 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花草复萌,竹林滴翠。 C. 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复萌的花草,滴翠的竹林。 D. 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遍栽果树,疏浚河沟,竹林滴翠。 任务二:助家乡发展 20.下图是“农民休闲生活方式”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请据此图就如何提高农民精神生活水平向当地政 府提两条建议。要求:建议中不能出现数字,每条不超过 20 字。(4 分) ▲▲ 21.下列有关《乡土中国》1—3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3 分) A. 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 现。 11 B.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 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 有变动。”这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C. 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文字不是人们生活的必要媒介;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有语言等 传情达意的方式;人的生活是定型的,不需要文字帮助记忆。 D. 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法律。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 感觉。 22.下列有关课本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3 分) A.《反对党八股》逐条剖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既各有重点,又互有联系,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文章 大量使用比喻,多处使用排比,都显示了毛泽东高超驾驭语言能力。 B.《拿来主义》首先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到确立“拿来主 义”的观点,步步深入,破立结合。 C.《红烛》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 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的对反动派的劝诫:不怕牺牲,无私奉献。 D.《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句式自由,节奏鲜明。诗人以大胆的想象营造了壮阔、恢弘的意境,表 现了进取乐观的精神。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目光”,即眼光的神采。人的眼睛最富于表情,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往往能看到他的整个内心世界。 目光也叫眼光,寓意人的见识和志向。 请以“目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 12 郑集高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学情调查 语文参考答案 1.D(3分)(文中有言: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 2.C(3分)(A.“乡土小说作品”不当,文中说到外国作家时,并未明说他们的“作品”是小说。B.不 同指的是“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D.“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文中并没 有相关表述。) 3.B(3分)(这里主要谈的是地方性) 4. 材料一是层进式(2分)。文章先论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地方性产生熟悉性,熟悉性产生信任 性(2分)。(共 4分) 5. ① 乡土社会的特点: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②乡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乡土文学的两种表 现:一是写独特性的“乡恋”色彩,二是写恒定性的理想家园。③乡土情结的类型:归隐山林,思念故乡, 衣锦还乡。(6分,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3分)(两次写“短促地‘啊’了一声”,内涵不一样:前者是发现那人竟是通讯员,表示惊讶;后 者是对通讯员牺牲精神的震撼) 7. ①间接描写,便于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增强感人力量。②以最简省的笔 墨交待人物和事件,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③借助他人的语言、反应,对主要人物能起到渲染、烘托的 作用,有利于深化主题。(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8. ①对通讯员的牺牲,她崇敬、痛惜,能迅速丢弃羞涩而默默地甘愿为其拭身、补衣等,这样的举动让 人感动。②用自己新婚的被子为战士下葬,她舍我为人的精神感人。③新媳妇身上体现的人性美、人情 美以及军民融洽的深挚情感令人感动。(共 6分,每点 2分,大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21分) 9.D(3分)(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10.A(3分)(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句中,句中停顿处叫读,句后停顿处叫句) 11.A(3分)(B.六艺经传不一定是韩愈教授的,原文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与“不拘于时,学于余” 是并列关系,甚至也可以理解为有了前者,才有向韩愈求教的资格。C.“不热情、迟疑”不当,见译文。 D.“欠明晰”错,文中已明确地说明作文之法在于“意”——用心思考) 13 12. (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学习他人为耻。士大夫这类人,(遇到)称“老师”称“弟 子”的人,就多人聚在一起讥笑人家。(4分。注意:之、耻、相[偏指一方的指代性副词]、 师、而等) (2)但百姓日常所需的物品,从集市上买取就能足用,当然不能平白无故地得到,必须拿一样东西来 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使用。(4分。注意:[于]市、而、徒、摄等) 13. ①要尊师重道,虚心向老师请教。②要热爱学习,勤奋执着,广闻博取。③要善于思考,掌握要领, 找到恰当的方法。(4分,每点 2分,能答出两点即可) 14. B(3分)“不和任何人来往”错。 15. ①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之情。③表达了诗人内心 生活的淡然和恬静。(不结合诗句最多给 4分。一点两分,共 6分) 16.名句名篇默写(9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学不可以已 17. D (3分) 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无论白天黑夜”放在前而,起强调作用,与后文 一致;“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是由大到小,越来越具体。综合分析,D 项最恰当。 故选 D。 18. C(3分) “萦绕”的对象是内心、心灵、思想等非具体的事物和东西;“缠绕”的对象是相对比 较具体的、有具体形态的事物。结合“春意”分析,选用“萦绕”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与文中的春 天相符,故用“姹紫嫣红”。 “翻天覆地”是形容变化大。“判若云泥”比喻差距极大,差别悬殊就像云和泥的距离那样。文中强调 的是变化,选用“翻天覆地”。 “凸显”指清楚的显露;“凸现”指突出的显现。结合“故乡人身上”“品格”分析,选用“凸显”。 故选 C。 19. B(3分)注重生态保护”动宾搭配,后面四个短语,动宾短语“疏浚河沟”“遍栽果树”是故乡的 做法,排除 A项、D项;主谓短语“花草复萌”“竹林滴翠”是注重生态保护的结果,排除 C项。故选 B。 14 20.参考答案①加强公共文化场所建设,丰富农民体闲生活 ②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引导农民读书学习。 ③加强健康生活官传,组织公众文体活动。 ④发展乡土文化活动,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每点 2 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21.D(3分)“法律”错,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规矩。故选 D。 22.C(3分)也是诗人对敌人的劝诫错。 23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