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1.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 6 课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 旅夜书怀 新城道中(其一)
扬州慢 长相思
记一记
1.字音
(1)辋.川( ) (2)蒸藜.( )
(3)东菑.( ) (4)啭.( )
(5)朝槿.( ) (6)危樯.( )
(7)铜钲.( ) (8)西崦.( )
(9)初霁.( ) (10)荠.麦( )
(11)怆.然( ) (12)自度.( )
(13)黍.离( ) (14)戍角..( )
(15)豆蔻.( ) (16)聒.碎( )
答案:(1)wǎng (2)lí (3)zī (4)zhuàn (5)jǐn
(6)qiáng (7)zhēng (8)yān (9)jì (10)jì
(11)chuàng (12)dù (13)shǔ (14)shù jiǎo
(15)kòu (16)guō
2.词义
(1)蒸藜炊黍饷.东菑 饷:
(2)漠漠..水田飞白鹭 漠漠:
(3)阴阴..夏木啭黄鹂 阴阴:
(4)松下清斋..折露葵 清斋:
(5)野老与人争席..罢 争席:
(6)危樯..独夜舟 危樯:
(7)岭上晴云披絮帽.. 絮帽:
- 2 -
(8)废池乔木.. 乔木:
(9)杜郎俊赏.. 俊赏:
(10)算.而今重到须惊 算:
(11)身向榆关那畔..行 那畔:
(12)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
答案:(1)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2)形容广漠无际 (3)幽暗的样子 (4)素食 (5)争
座位,表示彼此融洽无间,不拘礼节 (6)高高的桅杆 (7)绵帽 (8)古老高大的树木 (9)
眼光很高的鉴赏 (10)料想 (11)那边 (12)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辨一辨
一词多义
(1)相
①海鸥何事更相.疑( )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③伯乐学相.马( )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2)危
①危.樯独夜舟( )
②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
③正襟危.坐( )
④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答案:(1)①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②互相 ③观察,查看 ④辅助,帮助 (2)①高 ②
危险 ③端正 ④危弱,单薄
填一填
1.作者简介
(1)王维(701~761),字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故后世称
“ ”。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业。其诗、画成就都
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
最,与 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 ”。
著有《王右丞集》。
- 3 -
(2)杜甫(见第 2 课杜甫介绍)
(3)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号 。眉州眉山(今
四川眉山)人。与其父 、弟苏辙并称“三苏”。词开豪放一派,与 同是豪放
派 代 表 , 并 称 “ 苏 辛 ” 。 其 文 汪 洋 恣 肆 , 明 白 畅 达 , 与 欧 阳 修 并 称 “ 欧 苏 ” , 为
“ ”之一。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
怀古》,诗文有《苏东坡全集》,词有《东坡乐府》。
(4)姜夔(1155~1221?),字 ,号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
派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布衣,为人耿介清高。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对
词的造诣尤深,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其词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
离别相思之作,偶尔流露出对时事的感慨。艺术上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
格清幽冷峻。代表作有《暗香》《疏影》《扬州慢》等。
(5)纳兰性德(1655~1685),字 ,号楞伽山人。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
国 。二十二岁进士中第后被康熙留在身边担任侍卫,三十岁时患病去世。他是清代
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感情真挚浓烈,景象逼真传神,却又流露出淡淡忧伤,被称为
“ ”,在词坛上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答案:(1)摩诘 王右丞 孟浩然 诗佛
(3)子瞻 东坡居士 苏洵 辛弃疾 唐宋八大家 (4)尧章 白石道人 婉约
(5)容若 纳兰明珠 纳兰词
2.文化常识
关于词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从长短看,可分 、中调、长调。一般认为,58 字以下
为 , 59 ~ 89 字 为 中 调 , 90 字 以 上 为 长 调 。 从 风 格 看 , 宋 词 可 分 两
派: 、 。宋代是诗歌全盛时期。词的平仄押韵稍异于诗歌,因词牌不同,
词的平仄押韵都不同。词牌是曲谱名称,所以填词是要服从乐律的需要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
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答案:小令 小令 婉约派 豪放派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1)《积雨辋川庄作》
- 4 -
田家生活 安逸快乐
自然景观 广漠苍茫
闲情逸致
以典明志
(2)《旅夜书怀》
内容 手法 情感
首联 细草、微风、危樯、独舟 借景抒情 凄凉、孤寂
颔联 乐景反衬哀情 凄怆、孤独
颈联 名、文章、官、老病 悲凉、愤慨
尾联 天地、沙鸥 用典、以景结情 漂泊、孤单
(3)《新城道中(其一)》
自然景色
东风、晴云、初日、野桃、
竹篱、溪柳、沙水
农家生活 闲适、质朴
对自然的热爱,对俗务的
厌恶
(4)《扬州慢》
昔日 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
今天 空城:
,昔盛今衰,黍离之悲(5)《长相思》
身向榆关 不舍
千帐灯 孤独
难眠
心系故园
答案:(1)禅寂生活 淡泊名利
(2)星、平野、月、大江 反语、直抒胸臆
(3)清新、明丽 煮芹、烧笋、饷春耕
(4)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 (5)风雪夜 思乡
2.主题提炼
(1)《积雨辋川庄作》
- 5 -
这首七律描写了久雨初停辋川山水田园的优美风光,反映了诗人对 的厌倦,和
对农村充满生机、宁静的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
(2)《旅夜书怀》
诗人借眼前之景抒写心中悲怀,水天空阔,此时的他却似 ,转徙江湖,从而写
出了诗人 的凄苦境况,反衬了他孤苦伶仃的境况,表现了他颠沛无靠的凄怆心情。
(3)《新城道中(其一)》
诗中描绘了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
的心情。全诗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清香与生活的气息,写出了作者出巡途中见到的美丽
景色,赞美了山村人家 。
(4)《扬州慢》
本 词 写 词 人 因 路 过 扬 州 , 目 睹 了 战 争 洗 劫 后 扬 州 的 萧 条 景 象 , 抚 今 追 昔 , 悲
叹 ,追忆 ,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
思,表现出作者为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5)《长相思》
这首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渲染了诗人的孤寂情怀,表达
了 、 的情怀。
答案:(1)官场生活 (2)沙鸥飘零 暮年漂泊
(3)平和的劳动生活 (4)今日的荒凉 昔日的繁华
(5)羁旅关外 思念故乡
想一想
补写出句中空缺部分。
1 .《 积 雨 辋 川 庄 作 》 中 描 写 闲 适 恬 静 的 禅 寂 生 活 的 诗 句
是: , 。
答案: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2.《旅夜书怀》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是 , 。
答案: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3.《新城道中(其一)》描写农家近景的诗句是: , 。
答案: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4.《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 ;实写现在扬州的
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答案: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5.《长相思》中作者身在征途:风一更,雪一更, , 。
- 6 -
答案: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哪些诗句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又是怎样体现的?
答:
答案:“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
显;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漠漠”,写出了水田的一望无际、
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自近而远,富有立体感。《积雨辋川庄
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白鹭碧空高飞,绿树黄鹂相衬,高低和谐,层次分明的画卷。
2.杜甫的诗非常讲究章法,请结合《旅夜书怀》一诗,分析杜甫作品结构布局的精妙之
处。
答:
答案:这首诗在结构章法方面非常讲究,标题为“旅夜书怀”,前四句写“旅夜”的情
景,后四句“书怀”,布局整齐。写景部分,由近而远,由细微而广阔,层次分明。“书怀”
部分,情景交融,自然贴切。结尾将自己比作“天地一沙鸥”,“天地”与前面的景相应,
“一”与上面的“独”字相应,使作品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严谨而有章法。
二、细节探究
3.《旅夜书怀》中最能体现诗人风格的诗句是哪几句?联系全诗的情感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旅夜书怀》中最能体现诗人风格的诗句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上句写
天地之广大、开阔。下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然而,天地虽大,诗人却只不过是其间的
- 7 -
一只沙鸥而已,何等凄凉;更何况诗人已到垂暮之年,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的身影就显
得更加渺小与孤寂。这两句体现出了诗人沉郁雄浑的风格,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凄凉之感。
4.“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絮帽”比喻“晴云”,以“铜钲”比喻“初日”,
形象贴切。银白和金黄的光色相辉映,是农家日常生活习见之物,以俗为雅,拙中见趣,别
具一格。
5.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反复。“山一程,水一程”的反复使用,突出了路程的漫长曲折。“风一更,
雪一更”的反复使用,突出了塞外狂风暴雪肆虐的特点,展现了路程的艰难。②对比。将故
园与塞外风雪声进行对比,突出了思乡之情。③白描。选取典型意象,简洁勾勒,突出了军
旅生活样貌和行军的艰难。
三、思维发散
6.有人说,姜夔的《扬州慢》中最能概括当时扬州城的特点的是一个“空”字。你觉得
呢?说说你的看法。
答:
答案:我同意这种看法。《扬州慢》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
桥”等说明昔日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景色美丽,繁华热闹。可是无情的战争却将扬州
城变成了一座空城。词人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不由
得感慨万千。一个“空”字,寄托了词人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人民不
幸的哀思。
【技法指导】
一、技法讲解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 8 -
修辞手法属于表达技巧范畴。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种:一是辨认修辞手法并
具体解说,二是分析其表达效果。高考中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
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一)常考的修辞手法类举
类型 含义 作用 典例
1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
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分明
喻、暗喻、借喻等。
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
为浅显
③引发读者联想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
里一青螺。(刘禹锡《望
洞庭》)
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
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
雅,山水浑然一体,抒发
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之
情。
2 比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①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
生命和情感使描写的事
物更形象、生动
②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
永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
知合断魂。(林逋《山园
小梅》)用“先偷眼”写
白鹭爱梅之甚,它还未来
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
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
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
而至销魂,突出了粉蝶对
梅的喜爱之情。
3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所要表达的事物。以部分
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
征代本身等。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
增强形象
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李清照《如梦
令》)“绿”和“红”两
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
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抒发了词人对韶华易逝
的悲叹之情。
4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
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
的描述
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②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
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李白《秋浦歌》)
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
竟有“三千丈”那么长,
- 9 -
可见愁思的深重。
5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
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
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
抑扬顿挫,音乐感强
②表意凝练,概括力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杜甫《登
高》)“无边落木”对
“不尽长江”,意境深
远;“萧萧”的落叶声对
“滚滚”的水势,气象万
千。
6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的意思。
①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
果
②变化句式,打破平淡,
掀起波澜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
王卷土来?(王安石《题
乌江亭》)
运用反问,使诗句语气冷
峻,指出项羽的失败是历
史的必然。
7 设问
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
自问自答。
①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
容或情感态度
②开篇设问,引起注意,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
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
主题,令人回味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
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引入,以实写虚,
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
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 叠词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或词
①强调语义
②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
声慢》)七组叠词恰如其
分地表达了词人遭受不
幸后的精神状态。反复吟
唱,婉转凄楚,富有音乐
美。
(二)典例引领
1.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 10 -
答:
解析:这三句结构相近,句式相似,是排比的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
风鏖战”,将“诗豪”“雪片”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和雪缴缠”将“诗”拟作
物,采用了拟物的修辞,生动而形象。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
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
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
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
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逢酒客春游①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②胜荷衣。
注:①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②簪弁:簪,冠簪;弁,礼帽。都是官
员身上的服饰。
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
度?
答:
答案: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
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
(三)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2)准确判断诗中的修辞手法,要善于从只言片语中发现并准确判定是何种修辞手法。
(3)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作答。注意,有些诗句使用的不只是
- 11 -
一种修辞手法,要尽量回答全面。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说明该修辞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该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艺术效果。
二、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诗共八百
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
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
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宁静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
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
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
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解析: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强调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宫奢靡的生
活”和“愤懑之情”都是对诗意的曲解。
答案:B
2.诗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 12 -
解析:首联上下句形成对比,“莺啼燕语”用拟人手法形象描绘出京城和平宁静的春景,
而“马邑龙堆路几千”,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份宁静。第一句是眼前
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结合,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颈联,“论”
和“笑”,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
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而在女主人公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
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尾联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
然”,这里使用汉代窦宪大破匈奴、刻石而还的典故,表达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得胜而归
的心情。
答案:①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的京城,和平宁静,与“路几千”的遥远边关形成
鲜明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②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
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③用典。尾联使用汉代窦宪大破匈奴、刻石而还的典
故,表达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得胜而归的心情。④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
情感,形象描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笑独眠”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枝上花团锦簇,好像在
嘲笑独眠的女主人公,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之感。⑤诘问(疑问)。末句“何时”即“什么
时候”,表达了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凯旋的急切心情。(答出三条即可)
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它随时代而演变, ,生生如昨,
出现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高峰。它培养了我们 的待人风格、悲天悯人
的民族情感、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中国优秀诗歌为什么能够 、源远流长?首要原因就是中国优秀诗歌深刻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国诗歌易于传诵,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符合中华
民族的审美情趣,渗透于小说、戏剧、曲艺、歌舞、音乐、美术、书法等各个领域,与人们
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 ),呈现出新诗和中国传统诗词双峰并峙、 的
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凸显。仅 2018 年网络新媒体发表的诗歌
近亿首,但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基调明亮、能量充沛、可读可诵、为人们所喜爱的精品诗作
比例偏低,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注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
- 13 -
遍,这也是当代诗歌丢失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之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接连不断 彬彬有礼 交口赞誉 交相辉映
B.绵延不绝 落落大方 交口赞誉 各有千秋
C.绵延不绝 彬彬有礼 脍炙人口 交相辉映
D.接连不断 落落大方 脍炙人口 各有千秋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具体语境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
而不间断。绵延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根据后文“生生如昨”的语境,应选用“绵延
不绝”。第二空,彬彬有礼:文雅有礼貌。落落大方: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不拘谨。语
境是讲待人的,应选用“彬彬有礼”。第三空,交口赞誉:异口同声地称赞。脍炙人口:美
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前者强调称颂者多,后者强调受赞誉者
本质好,同时“交口赞誉”与前文主语不搭配。语境是说中国优秀诗歌本身之美,应选用“脍
炙人口”。第四空,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各有千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
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语境谈的是两者的关系,并非讲各有特色,应选用“交相辉映”。故
选 C 项。
答案: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
B.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又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C.近年来,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是经久不衰的诗歌
D.近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了经久不衰的诗歌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由“因此”前面的内容“中国诗歌易于传诵”以及
与人们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可知,“因此”后面的内容最好是“诗歌”开头,据此排除 C、D
两项。从语言的简洁流畅而言,B 项的“近年来又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比 A 项的“近年
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更好,据此排除 A 项。故选 B 项。
答案: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关怀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
B.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怀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
C.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心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
D.不关心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更是罕见”与“比
较普遍”两个句子的语序不当,“更是”应放在后面;由此排除 B、C 两项。二是“关注”与
“人民生活”搭配不当,“人民生活”与“关心”搭配最为恰当,由此排除 A 项。故选 D 项。
- 14 -
答案:D
4.下面是某校学生会写的一封倡议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5 分)
入夏以来,我国长江流域产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人民生命财产经受了巨大的损失,
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应该大力弘扬。我们倡
议全校师生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希望大家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愿意捐款捐
物的师生请到学生会联系。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④ 改为:
⑤ 改为: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题中,“产生”“经受”“度过”“请到”
都属于与宾语搭配不当,应做相应修改。“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陈述对象与前
文不一致,不流畅,可改为“灾区人民生活极为不便”。(或在“人民生命财产”前加“使”)
答案:①“产生”改为“遭遇”;②“经受”改为“蒙受”或“遭受”;③“给灾区人
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改为“灾区人民生活极为不便”(或在“人民生命财产”前加
“使”);④“度过”改为“渡过”;⑤“请到”改为“请与”。
5.从下面一段文字中提取关键信息,给“5G”下定义,不超过 50 个字。(6 分)
5G 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也是 4G 的延伸。据悉,手机在利用该技术后的无线下
载速度可以达到每秒 3.6G,甚至更快,使用该技术下载一部高画质的电影只需要 10 秒钟。按
欧盟此前的计划,5G 将于 2020 年推出成熟的标准。对于这一时间,业界多数企业持相同的看
法。届时 5G 网络的理论下载速度为每秒 10GB,是当前 4G 网络速度的一百倍。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
属于下定义类,注意定义的格式“临近的属概念+种差”。解答时,要注意通过对文段的研
读,找到文段陈述对象的中心是什么,例如本题陈述的对象是“5G”,然后以下定义的方式,
明确“5G”的科技特点、优势、结果。例如本题中,“5G”的结果是“将于 2020 年由欧盟推
出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最后要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5G 是继 4G 之后能使网速百倍增长并将于 2020 年由欧盟推出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
术的简称。
- 15 -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扬州慢》,完成 6~7 题。
扬州慢
姜 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
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
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生?
6.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扬州在隋、唐、北宋,确为淮左名都,以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与“杜郎俊赏”
可证;但在南宋初年,竟遭金兵两次洗劫,“都在空城”今昔对比,词人“黍离”之悲便油
然而生,从而表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B.写作《扬州慢》时,姜夔才 21 岁,可谓风华正茂之时,词人的知识积淀,与对现实
的观察,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使词章显现出他横溢的才华,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C.表现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本是个大主题,词人则以扬州为点,运用虚实结
合的手法,将想象中的昔日繁华图景与今日目睹的残破现象对接起来,让读者似乎听到了那
破碎山河的呼唤!
D.词人极善于以独特的眼光选材,极善于摘取所闻、所见、所感的细节来开掘出大的主
题。比如,为了凸显“空城”这个“词眼”,姜夔选取的素材是:荠麦、胡马、废池、豆蔻、
青楼、二十四桥以及桥边红药……
解析:“胡马”“豆蔻”“青楼”等无法凸显“空城”。
答案:D
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 分)
答:
答案: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连“废
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咒由此可
知。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8~9 题。
新城①道中二首
苏 轼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 16 -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③,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①新城:杭州属县之一,在杭州西南。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
新、旧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
所领各属县。②钲:古代乐器,又名“丁宁”,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击之而鸣。③
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
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一首联写春风吹走积雨天放晴,有领起下文描写晴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
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诗二继写道中山行。诗人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
想到了自己为官清廉,庆幸将在这里为官。
C.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山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诗一是由“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引
发的,诗二则是因对时政失望而向往田园。
D.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描绘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诗一主要
写景,景中含情;诗二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解析:B 项,“想到了自己为官清廉”说法错误,“乱山深处长官清”是指在这乱山深处
还有自己的清官好友。
答案:B
9.诗一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
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
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
描写了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
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 17 -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
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
十分快活自在。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
热爱自然的情趣。
答案:诗一颈联描绘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洋溢着欢快的气氛。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
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有动有静,有红有绿,生机盎然。
二、课外探究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0~11 题。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①
王 维
暮持筇②竹杖,相待虎谿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注:①感化寺在陕西西安市辖县蓝田,此诗是王维隐居蓝田辋川时所作。此时,王维与
好友裴迪同游同咏感化寺。②筇:筇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傍晚时分,诗人王维手持竹杖,与好友裴迪相约虎谿,
两人一起前往感化寺游览。
B.颔联写暮色催促游山之客及时赶路,这时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的流水声,循着曲折环
绕的流水,诗人来到了自己的客房。
C.尾联写夜里诗人独自在感化寺的山林中静坐,感受清风从空荡荡的松林间吹过,似有
秋意,空林、松风让诗人倍感孤寂。
D.王维常常在诗中融合绘画技巧,让诗歌景致鲜明,这首诗描写了暮色中的感化寺及其
周围的幽静景致,亦是诗中有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鉴赏能力。C 项,“尾联写夜里诗人独自在感化寺的
山林中静坐……松风让诗人倍感孤寂”说法错误,“独自”于诗无据,且注释中提到他与好
友同游感化寺;“倍感孤寂”,理解有误。尾联中的“寂”,主要指山林的寂静,王维主动
隐居辋川别业,这种寂静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故选 C 项。
答案:C
11.诗歌后两联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 18 -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先指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然后
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这些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
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诗的后两联“野花丛发好”写的是静景,是视觉角度。
“谷鸟一声幽”写的是动景,是听觉角度。“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是借景抒情,借寂
静清幽的山林之景,表达了对感化寺景色的喜爱,对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答案:①动静结合。颈联上句为静景,丛丛盛放的野花,特别好看;下句为动景,山谷
中鸟儿不时传来婉转的鸣叫声,更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动静结合,使景物的描写更具画面感。
②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诗人夜晚静坐于空灵的山林,赏花听鸟鸣,感受清风在松林中穿梭。
作者借寂静清幽的山林之景,表达了对感化寺景色的喜爱,对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追求和
向往。(答“以声衬寂”“视听结合”亦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 12~13 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解析:C 项,“抒发了戍边的豪情”说法错误。本词虽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
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马嘶悲凉凄怆,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可
知词人想要表达的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不是“戍边的豪情”。故选 C 项。
答案:C
13.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先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然后结合
诗句具体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
从下阕“笳声”“夜”“空城”等来看,首先是借景抒情,所写的景物有着悲凉的情调,引
- 19 -
发了思乡之情。“秋梦不归家”直抒胸臆,表达了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残灯落碎花”写
眼前实景,诗人“归家”而不得,又不能入睡,只能守“残灯”独坐。诗句将词人的思乡梦
不成与眼前的残灯结合纷落的灯花是词人心碎的隐喻。尾句以景结情,思家之愁浓郁。
答案: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
索,引发其思乡之情。②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③
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
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
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
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
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
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战场形势。从军事意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
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
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例如,唐
彦谦《咏马》中“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
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
气魄。
其次是戍边之所,“关”是军防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诗歌里
有恢宏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
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
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相应
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
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
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
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
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其曲名便为《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唐代
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
- 20 -
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或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
最后是家国分界。丝绸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戍
边之所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
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
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
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
作家国的分界,带有深重的情感烙印。
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
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
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
(摘编自邢宇晨《唐诗中的边关意象》)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经常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地吟诵社会现实的主题,
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B.无论知名关隘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战杀伐都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
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C.涉及边关意象的诗歌既描写恢宏的战场形势,也塑造渺小的个体,因为“关”是军防
的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
D.年老思乡的班超向皇帝上疏,表达了“依风首丘之思”和“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
的担忧,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表达了‘依风首丘之思’和‘恐后
世或名臣为没西域’的担忧,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说法错误,“可见”一词理
解错误,原文是“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
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
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界,带有深重的情感烙
印”。能体现“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界”的是“但愿生入玉门关”这句。故选 D 项。
答案:D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唐诗中边关意象的内涵,层次分明。
B.文章引用唐彦谦和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边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边关对诗歌情感抒发
的影响。
C.文章将“阳关诗”单列,既点明了“阳关”有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又指出了其人文
伴随意义。
D.文章结尾点明唐诗中“边关”有多层含义,并再次明确“边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
- 21 -
论述重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既点明了‘阳关’有
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又指出了其人文伴随意义”说法错误,原文是“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
‘阳关’多已失去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或词中涉及
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可见将“阳关诗”单列,主要是为了说明它的人文意义。
故选 C 项。
答案:C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诗中出现边关意象,与当时通达的丝绸之路、开放的国家制度和文人墨客对从军入
幕的崇尚等社会因素有关。
B.唐代文人将士们虽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但面对塞外惨烈的战事、荒凉的环境及冷
漠生疏的人情,无不产生思乡怨忿之情。
C.据《全唐诗》记载,与王维相差一个世纪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仍吟诵“唱尽阳关无限叠”,
足以见出《阳关三叠》的流传深远。
D.边关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而成为生与死的临界、不同
文化的分野、物质与人文界限等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无不产生思乡怨忿之情”说法错误,
扩大范围,原文是“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
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乡怨忿之情”,可见是“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
幕不得志之人”会产生“思乡怨忿之情”。C 项,“足以见出《阳关三叠》的流传深远”说法
错误,原文是“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
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或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与王维相差一个
世纪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吟诵“唱尽阳关无限叠”,是因为“阳关”的人文含义,而不是因为
王维的诗。D 项,“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说法错误,原文是“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
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
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不是“失去了”地理属性,而是“超越了”地
理属性。故选 A 项。
答案:A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 题。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
(端平)二年,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时暂黄州驻扎,朝辞,上曰:“卿名将之子,忠
勤体国,破蔡灭金,功绩昭著。”珙对曰:“此宗社威灵,陛下圣德,与三军将士之劳,臣
何力之有?”帝问恢复,对曰:“愿陛下宽民力,蓄人材,以俟机会。”帝问和议,对曰:
- 22 -
“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赐赍甚厚。
大元大将忒没觯入汉阳境珙入城军民喜曰吾父来矣驻帐城楼指画战守卒全其城斩逗留者
四十有九人以徇御笔以战功赏将士,特赐珙金碗,珙益以白金五十两赐之诸将。将士弥月苦
战,病伤者相属,珙遣医视疗,士皆感泣。
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协,交章于朝。珙曰:“国事如此,合智并谋,犹惧
弗克,而两司方勇于私斗,岂不愧廉、蔺之风乎?”驰书责之,隆之、大雅得书大惭。
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
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
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庙曰威爱。
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
志皆惬。谒士游客,老校退卒,一以恩意抚接。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
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其学邃于《易》,六十
四卦各系四句,名《警心易赞》。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元大将忒没觯入汉阳境/珙入城/军民喜曰/吾父来矣/驻帐城楼指画/战守/卒全其城
/斩逗留者四十有九人以徇/
B.大元大将忒没觯入汉阳境/珙入城/军民喜曰/吾父来矣/驻帐城楼/指画战守/卒全其城
/斩逗留者四十/有九人以徇/
C.大元大将忒没觯入汉阳境/珙入城/军民喜曰/吾父来矣/驻帐城楼/指画战守/卒全其城
/斩逗留者四十有九人以徇/
D.大元大将忒没觯入汉阳境/珙入城/军民喜曰/吾父来矣/驻帐城楼指画/战守/卒全其城
/斩逗留者四十/有九人以徇/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驻帐城楼”和“指画战守”是两套语法结构,应断
开,据此排除 A、D 两项;“四十有九人”是完整结构,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B、D 两项。故
选 C 项。
答案:C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休致,官员年老退休去职,也泛指辞官。清朝时分自请休致、勒令休致、罚俸休致。
B.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与此相关的还有望(十五)、既望(十六)、晦(初一)等。
C.太师,为辅弼国君之官,周代开始设置,与太傅、太保并称“三公”。
D.居士,文中指在家修行的人;也用于文人雅士的自称,如“六一居士”。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 项,“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
一天”说法错误。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故选 B 项。
- 23 -
答案:B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孟珙虚怀若谷,不卑不亢。身为名将之后的他灭掉金国,功绩卓著却不居功自傲;面
对皇帝议和的想法,能大胆表达自己的主张又不言辞过激。
B.孟珙威德兼具,深受爱戴。他对于临阵退缩者立斩不饶,对于经历长时间苦战的将士,
该褒奖的褒奖,该医治的医治,体恤之心感动了众人。
C.孟珙善于统兵,备受恩遇。他率军灭金,拯救汉阳,显示出超凡的军事才能,且善于
调解纠纷;去世后皇上恩赐封赏不断。
D.孟珙威而不怒,心性淡泊。身居高位的他谦和有礼,但在军中的威严令将士敬畏,临
事不敢争论;平素淡泊宁静,好《易经》,通佛学。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但在军中的威严令将士敬畏,临事
不敢争论”说法错误。原文是“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
皆惬”,众人产生分歧时,孟珙不是以势压人,而是用几句折中的话从中调和,于是众人都
很愉悦,没了争论。故选 D 项。
答案:D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赐赍甚厚。
译文:
(2)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
译文:
解析:(1)得分点:“介胄”,即铠甲和头盔,披甲戴盔;“臣介胄之士”(判断句);“言”,
主张;“赐赍”,赐予、赉赏、赏赐,前面需要补充“皇上对他”。(2)得分点:“危”,端
正;“若”,好像、似乎;“萧然事外”,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货色”,
财货声色(古今异义词);“滋味”,美味饮食。
答案:(1)“臣是披甲戴盔的武士,只应主张战,不应主张和。”(皇上对他)赏赐很丰厚。
(2)回家就焚香扫地,倚着几案端正地坐着,好像超脱于世事之外。(他)不近财货声色,
断绝美味饮食。
【参考译文】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孟安,曾在岳飞部队里从军立了功。
(端平)二年,授任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当时暂在黄州驻扎,上朝辞行,皇帝说:“你
是名将之子,忠诚勤勉关心国事,破蔡灭金,功勋卓著。”孟珙回答说:“这是宗庙社稷的
威严神灵,是陛下的圣明大德,以及三军官兵的功劳,臣哪里出了什么力?”皇帝询问光复
之事,回答说:“希望陛下宽恤民力,蓄积人才,以待时机。”皇帝又询问和议,回答说:
“臣是披甲戴盔的武士,只应主张战,不应主张和。”(皇上对他)赏赐很丰厚。
- 24 -
大元大将忒没觯进入汉阳境内。孟珙进城,军兵高兴地说:“我们的父亲来了。”设营
帐在城楼之上,指挥战斗防御,终于保全了州城,砍杀了畏缩不前的四十九个人示众。皇帝
亲笔下诏按战功赏赐官兵,特别赐给孟珙金碗,孟珙增加白银五十两赐给了各位将领。官兵
整月苦战,病伤的人接连不断,孟珙派医生检查治疗,士兵都感动得哭泣。
四川制置使陈隆之跟副使彭大雅不和,交相向朝廷上奏章。孟珙说:“国事这样,一起
合作运用智谋,还怕不能做好,可是两位长官起劲地私相争斗,难道不有愧于廉颇、蔺相如
的风范吗?”飞递书信责备他们,陈隆之、彭大雅收信后非常惭愧。
请求退休,授任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退休,死在江陵府治所,当时是九月戊午日。
此月初一,一颗大星陨落在境内,声响如雷。去世的当晩,大风掀翻屋顶折断树木。讣告传
到,皇帝震惊悲痛,停止视朝,赏赐丧资银绢各一千,特赠少师,三次追赠到太师,封吉国
公,谥号忠襄,庙号威爱。
孟珙忠于君主治理国家的思虑,可以贯穿金石。在军中与副将部下讨论事情,众人各持
己见,孟珙慢慢地用几句话折中调和,大家心里都如意了。(对于)来访的士人、交往的客人、
年老的军校、退役的士兵,(他)全都用恩情抚慰接待。(他)名誉地位虽高,只是在摆开鼓旗
仪仗、面对将官时神色威严,没有敢擤鼻涕吐痰的。回家就焚香扫地,倚着几案端正地坐着,
好像超脱于世事之外。(他)不近财货声色,断绝美味饮食。他的学问深表现为精通《易经》,
(对)六十四卦(他)各系附四句,命名为《警心易赞》。(他)也通晓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写作训练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
有一种感觉叫“寂寞”,古往今来,似乎它从未断绝。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
饮者留其名”,孟浩然说“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杜甫说“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寂寞就是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寂寞就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
一沙鸥”,寂寞就是白居易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寂寞就是李商隐的“远
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然而,寂寞成就了李白、孟浩然、陈子昂、杜甫、白居
易、李商隐,也成就了中国文学。置身当代,又有多少人大喊“寂寞”。那么,我们应该怎
么看待“寂寞”?
请准确理解上述材料的含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
限。
我的审题:
审题立意:本题是材料类作文。材料谈论的中心话题是“寂寞”,从材料的立意取向看,
- 25 -
古今都有寂寞,但古人却在寂寞中体味了生活,创造出惊人的文学成就。那么,今人也应该
能耐得住寂寞,坚守寂寞,把寂寞当成一首歌。从文体角度看,写成议论性的散文比较容易
出彩。
相关文档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2021-06-045页
- 2017-2018年高中语文10游褒禅山记2021-06-048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46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群文阅2021-06-0460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时作业42021-06-045页
- 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6 2021-06-0432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0:第10课2021-06-049页
-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2021-06-0413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2021-06-047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熟悉的陌2021-06-0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