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50 KB
  • 2021-06-04 发布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地铁有必要允许赊票吗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地铁有必要允许赊票吗 【素材回放】 2016 年 7 月,日前,网名为“@莉杜”的网友发布了一则吐槽微博:“今天坐地铁上班 走得紧急没带钱包,问售票员要一张卡,明天把钱补上,果断被拒绝。我说微信转账给她, 她说她没权利收这钱。北京地铁的工作者这人性,我们每年缴着五六位数的税,紧急时刻连 张地铁卡的福利都没有……特意附上那人的照片,下次遇见她拍得清楚点。” 微博下文附了一张地铁售票员的照片,不过有网友认为,被拍的售票员大姐面目模糊,疑似 偷拍。 受到关注后,“@莉 杜”又于 7 月 3 日凌晨就 此事追发了一条微博称: “如果是在香港,你忘记 带钱和卡,只要向港铁车 站职员求助并提供身份 证,他们便会‘义助’你 一张车票,7 天之内还钱 就可以了,这是港铁的服 务。”随后,这位网友还 就素质、道德等问题追加了评论。 相关人员在微博讨论中发现,此次网友@莉杜的抱怨微博非但没引来广大网民声援,还 招来骂声一片。大多数网友认为售票员没有义务借钱,该名网友不该私自曝光其照片,希望 其能用原 ID 道歉。还有网友截图了@莉杜的一条自曝坐霸王车成功的微博,一时舆论哗然。 【素材解读】 日常生活中,大家或许都碰到过网友“莉杜”这样的出行尴尬,人们的通行解决之道, 是遵守上车买票的规则,而不是“任我行”的自由闯关。这是因为文明社会的基础建立于规 则之上,如道德规则、法治规则等。要求“人性化服务”,但不代表要以牺牲规则意识为前 提,否则,最终我们等来的可能不是“人性化服务”,而是规则不断遭到破坏后,最终影响 和危害所有人权益的不堪局面。作为新时代的公民,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共识越来越广泛、 清晰与坚定,而不守文明规则的“例外者”也会越来越少。特别是那些对自身缺乏约束的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也应多学些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让道德规则与法治规则更加入脑入耳入心。否则,这种自 以为是地批评遵守规则者的行为,反而会令其不文明的形象曝光于公众面前,最终自取其辱。 【适用话题】 规则 文明 素养 换位思考 无理取闹,自取其辱 不能以“人性化服务”为由,随意突破与破坏规则 世界之所以能稳定、有序、规范和自由,必须以人们共识之上的一定规则为基础 【素材锐评】 “坐地铁忘带钱包”的困境为何非要用“赊票”解决 从发帖者的措辞可以猜测,她原本想将涉事售票员举报给北京地铁公司,并希望通过 媒体报道、转发来给那位售票员施压。但从舆论风向来看,坚守原则的售票员获得了网友点 赞,反倒是发微博爆料的当事人成了众矢之的。这种几乎一边倒的舆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说明,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有比较正常的是非观。 发帖者为何遭到网友反驳?首要的一点是,她缺少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她在微博中强调 自己“上班走得紧急”,认为赊一张地铁票只是小事一桩,甚至觉得售票员拒绝自己的要求 是没有“人性”,但她并没有站在售票员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她丝毫没意识到,自己的无理 要求会令售票员为难,甚至可能因违章而丢掉工作。 其次,曝光售票员照片的行为有失妥当。这个将“素质”挂在嘴边的网友,恰恰做了一 件很没有素质的事——将售票员的照片贴在微博中。此举不仅说明她没有基本的法律常识, 很有可能还是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拥趸。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网络围观者没有人肉那位售 票员,反倒挖出了爆料者曾经逃票的“黑历史”。 事实上,面临“坐地铁忘带钱包”的困境,妥善的解决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向地铁站 的其他乘客求助、改用手机软件叫车等。但很显然,她先是选择了很不合适的一种解决方案 ——向售票员赊票,接着又选择了很不合适的后续处理方式——通过网络曝光售票员的照 片。她几乎每一步都走错了,挨骂也就不意外了。 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在微博中提到,如果在香港坐地铁时忘记带钱和卡,可以向车站 职员求助“赊票”,7 天内还钱即可。检索网络消息,确实有相关的说法。但是,我们能据 此认为北京地铁的工作和制度不够人性化吗?我们能简单呼吁北京也借鉴类似做法吗?从 现实来看,恐怕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地铁都没有“赊票”一说,其中必有原因。正如前文所说,要解 决“坐地铁忘带钱包”的困境,有很多妥善的处理方法。而且这种情况属于一个月都遇不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几例的极小概率事件。难道我们真要为这种不会对当事人或公共安全带来任何现实危险的情 况,设计一套看似“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吗?答案已不言自明。